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1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45-01

当前阶段,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此类群体又因为家庭教育的极大缺失,导致小学生存在诸多的健康行为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及时提高对其的重视,结合一定教学策略,有效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1.当前阶段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问题

据现有调查研究数据证实,班级中88%的学生饮食习惯存在健康问题。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6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吃早餐,只有22%的学生有食用三餐的习惯。同时,小学生的卫生习惯十分差。班级中超过80%的学生没有早晚刷牙洗脸的习惯,经常会看到有学生随意吐痰;班级中有40%的学生没有饭前便后的洗手卫生习惯;有60%的学生不会打喷嚏时自主遮掩口鼻,甚至有多半的学生与他人共用毛巾与牙具。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问题必须要及时予以解决。

2.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策略

2.1 自主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体机制

2.1.1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需要及时组织教师依据班级中学生年龄规律,身心成长特点等内容,自主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机制。小学生健康行为课程机制,需要做到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的一致性,结合本校学生的现实情况自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1]。

2.1.2 学校方面需要定期组织举办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以榜样的做法,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人的行为举止直接受制于心理暗示及思维因素,内心想法是大脑对行为作出最为直接的反映,行为举止也是内心想法的外在表现。只有找到其问题的根源,结合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干预,告知学生不健康行为的具体危害,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其健康行为的高效养成。

2.2 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教育。当前阶段,多种学科教育渗透教育作为现阶段落实健康行为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在进行健康行为养成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这一教学优势,结合教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凸显的诸多健康行为内容,以此为依据,有效构建农村地区的健康行为准则,进而将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科学有效的渗透在教学工作中。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食物安全"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卫生情况及饮食习惯,有效教学健康饮食内容,将诸多不良,有害身体健康的食物进行举例说明,并对有益于学生身体成长的食物进行有效深化,以此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2]。再如:教师在教学语文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班级中举办一个卫生习惯调查活动,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综合评分,有效深化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整合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课程,教师群体一同制定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管理计划,并以此计划为操作依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予以落实,以此来从根本上深化小学教育阶段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行为教育。

2.3 结合多项管理机制,全面约束学生健康行为教育。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学生日复一日的坚持。但是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行为自身并不是一种可以自主形成的生活习惯。因此,小学学校及教师方面需要及时进行约束强化,在实际落实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管束自我卫生行为。著名教育学家李绅说过:"若是没有与之匹配的管理机制,那么多么完善的教育管理方案都将存在漏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约束机制的重要性。小学学校方面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自主制定科学完备的日常健康行为管理机制与生活习惯机制,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结合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利用相关管理约束机制进行干预管制。借助管理机制有效约束班级中学生的健康危害行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及时发挥出自我教学管理作用,强化督导管理,配合一定的值周机制及小学生健康行为测评机制等,从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出发,使学生自主遵守相关规范,进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

2.4 自主构建学生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机制。若是想要高效构建学生家庭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机制,就必须要与班级中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其父母深刻认知到健康行为的价值性,并自主监管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同时,学生家长需要时刻对学生进行观察,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不卫生习惯,及时予以解决。除此之外,学生家长需要与教师密切的沟通,自主配合学校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尽最大限度避免家长的漠视。家长需要将学生在家表现进行反馈,使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卫生状态,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其卫生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形成的,其作为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及校方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结合高效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策略,进而从根本上落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85-02

养成教育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2013年,我校承接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三年来,学校课题组始终以本课题的研究为载体,深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等基本习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开展养成问卷调查活动

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首先要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养成方面实际达到的水平,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提高研究的效益。

二、构建全方位养成教育体系。

1、构建养成教育的校内网络。课题组构建以课题领导小组课题工作小组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专项督导队(红领巾监督岗、纪律督导队、卫生督查队、路队督导员)组成的养成教育网络;分层面、分年段开展相应养成教育训练,宏观与微观结合,形成一个双重的、全方位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课题组构建以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校、社区居委会、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家长学校(热心教育工作的家长、家长学校领导组成)家庭等组成的养成教育网络,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成为养成育人的阵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养成育人的场所。如:在校园的墙壁上贴上 “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旁”等标语。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合适的地方贴上养成歌谣、各年级养成要点、养成名人名言;在教学楼的梯间布置上礼仪名言、学生书法作品、养成儿童画、文明礼仪语征集或采撷等。校园内的国旗、校风、校训、学风、名人画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时时刻刻鞭策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发奋读书。这些方方面面无形中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完善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

1、制定养成教育评比细则。学校围绕《曾厝小学文明班级评估实施办法》、《曾厝小学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基本要求,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成高、中、低三个阶段的评比细则,对学生的在校日常行为进行评价。

2、成立养成教育培养领导小组。学校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养成教育的实施和监管。

3、建立行政人员值日制度。学校行政人员每周值日一天,由行政人员带领值日导护教师、学生督导队员,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并将情况及时记录。认真做好每天的检查、评比,一周的小结总评等工作,把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成立养成教育监督机构。学校成立“校园文明礼仪督导队”、“路队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等,以此为主要管理人员,每天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出勤、安全等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也就是说全校师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在自觉履行规范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仪岗、卫生岗、纪律岗等学生管理机构的监督。于是,每天集会上的公布,每周的流动红旗的颁发、通知栏路队评分表、纪律卫生评分表等评比结果的通告,成了师生自我检查、自己激励的一面镜子。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5、定期举办交流活动。每学期末学校组织开展“养成教育经验交流会”,让老师、家长、学生代表在交流会上互相学习,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共同促进养成教育的发展,使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课题组提出了“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等标志性口号,为此,课题组努力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养成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好习惯、我知道”

课题组搜集、编写各年段养成教育歌谣,并与经典诵读相结合,通过开展养成歌谣诵读活动,让学生学习、感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安全行为等内容,使小学生从通读中感受不断增强对良好习惯的认同与自信,明白养成要达成的目标,从而达成“好习惯、我知道”课题研究目标。

接着,课题组开展养成标语征集、养成手抄报比赛、养成教育绘画比赛,通过比赛,进一步营造课题研究氛围,使学生认识更为广泛良好习惯的内容,进一步达成“好习惯、我知道”课题研究目标。

2、“好习惯、我能行”

让养成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养成、实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朗朗上口地背诵各种好习惯歌谣,掌握各种好习惯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达成“好习惯、我能行”的研究目标,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分阶段安排写字姿势训练(开展写字比赛活动)、学科学习习惯训练、集合训练、升旗礼仪训练、学做值日生训练、整理学具训练、整理卫生工具训练、坐姿训练……。通过一系列强化训练,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提升学生养成效果,基本达成“好习惯、我能行”课题研究目标。

3、“好习惯、伴我行”

首先,课题组组织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班队会活动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班规、班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卫生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安全习惯养成”、“学习习惯养成”几个方面进行。各班主任依据学校课题组计划,制定各班活动计划,组织有关活动。通过本次全校性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让学生畅谈感受、对照自查、积极寻找和发现日常养成中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其次、开展文明标兵评选活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五、开展养成教育进课堂活动,编写养成微课教案。

课题组始终把养成教育进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强化效果。课题研究开始后,开展了养成教育进课堂活动,将养成教育纳为校本课程,每年3月、9月为行为规范养成月;4月、10月学习习惯养成月;5月、11月为安全习惯养成月,要求老师编写微课教案,每周一节课,每课10分钟。通过养成教育进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熏陶、传统美德教育、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正确安全行为教育等,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讲文明,懂礼仪;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为学生今后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开展养成教育个案跟踪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养成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研讨会,组织教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使得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年多来,我们在不断探索我校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1、评价内容多元。

根据课题研究实际,课题组设计《曾厝小学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和《曾厝小学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评价内容涉及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

2、评价方式多样。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3

2007年九月,沐浴着铁岭市教育年的春风,承载着清河区区委、区政府的厚爱,我们第一小学于开学前喜迁新居。崭新的校舍、全新的领导班子、几校合一的新成员,打造了一所由24个教学班构成的新的第一小学。继承原一小的光荣传统,我们将学校特色定位于养成教育,把“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的校训牌匾挂在教学楼前醒目的位置。因为我们深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为此,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育人观念,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依托,以“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为载体,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着力推进“养成教育特色校”建设,努力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促进了学生发展,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树立养成教育人人有责观念,构建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校长陈红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德育处领导及值周生组成考核小组,每天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反馈。

2.明确养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德育是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提升学校内涵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使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我们在工作中主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确定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品质。二是重点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诚信为人、诚肯做人。三是重点开展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清河区第一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师生值周检查制度,实行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建立一支作风正派、思想过硬、业务精良、方法先进、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每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师德案例和教育反思,引领教师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教育事业的典范。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突出做好学科养成教育渗透。充分利用各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二、打造艺术化育人环境,营建快乐和谐育人文化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教育行为之妙在赏心,学校环境建设之妙在悦目。清河区第一小学在校园结构布局上,按照人文化、生态化的构想,处处体现校园环境的艺术化。学校铁艺围墙、方砖操场、塑胶跑道、人造草坪足球场、自动化大门、现代化教学楼、学生水冲厕所等在建校时就围绕着整体设计的原则,追求和谐,融教育性与美感于一体。写在教学楼二楼阳台上的校训醒目耀眼;教学楼楼门两侧的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一目了然。通过校训、校风等标语造型设计透射出独特的校园感染力,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净化、绿化,通过开展“每人一棵树,我与小树共成长”的活动和关系单位的帮助,我校于07年秋开辟了桃李园,栽种了环校人中杨和垂柳,为师生营造赏心悦目的氛围,并使之与优美动听的音乐相配合,使学生在优雅的视听环境中耳濡目染,使高尚的品德和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学楼正厅悬挂着教育方针;楼道的两旁有提示学生遵守纪律、保护环境、轻声慢走等警示牌。走廊墙壁围绕校训“养成良好习惯 成就幸福人生”张贴了“老师的话”,让学生在亲切的感觉中感悟好习惯的重要。在各班教室外的墙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启迪学生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和谐地发展。教室布置窗明几净,有班风、国旗。桌椅横竖成线,窗台有花,“班级风采”板报图文并茂。成立校园广播站,发挥广播系统的作用,让校园成为欣赏艺术的殿堂,愉悦学生心灵,提高美的感受和艺术修养。课外活动规范化,通过学生艺术节等各种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好艺术教育活动课,通过绘画、手工、器乐、舞蹈、合唱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三、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拓展课程资源大世界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我们着重在课堂上下工夫,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为了让整个班级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班级干部和头20名同学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起好的带头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更是拓展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只要你细心,在现行小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而学校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对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直接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我们学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小学生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乡韵》、《弟子规》,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学校定期抽查。由于校本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孩子们的书包里时刻装着这些书,除了在校本课上学习外,他们还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翻阅,用以对照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习惯。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4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阶段;行为习惯

一、关于养成教育的相关背景

养成教育的一切出发点与措施都是为了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养成教育的实施,才能减少养成教育的盲目性,调动学生与家长的主动性,配合学校进行养成教育。而从实际情况来说,养成教育可以按年龄段来分不同的重点,如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养成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在中高年级阶段,就应该加强日常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培养;到了高年级阶段,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交往习惯。

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正如巴金先生所言:“孩子成功的教育应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其实,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其在特定的情境下形成的个体行为,家长或老师会把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并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无益于孩子发展的,同时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习惯归纳为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这一点分析,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其一生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对小学生而言,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的习惯主要包括了生活习惯,也就是作息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与运动和消费习惯。学习习惯包括日常的读书、阅读以及思维方式等的惯性。这些都是体现于小学生生活与学习方方面面的细节,而在小学教育中,其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都是受到其行为习惯的直接影响的。良好的作息习惯,如不早退、不迟到、爱护公物、注意节约、待人有礼貌等良好生活与交往习惯等,都是体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在小学阶段,学校应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勤于思考等,才能提高小学阶段的教育成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生涯作好铺垫。

二、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行为习惯是指不需要个体付出意志与努力就能执行到位的行为方式。从广度上来说,影响一个人成才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5%,而非智力因素则占75%。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正是说在小时候所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本性一样牢固,而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很多时候都是受这些直接影响的。

1.小学低年级阶段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指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教育。对于学校而言,重点是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正像小树刚开始抽枝,此时正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如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可以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如果错失良机,就会难以补救。因此在此阶段,养成教育在于从细从紧,在于落实与执行。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通过晨会来讲解良好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常规要求,教师应亲身示范,让学生直截了当地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去想想自己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是可以改的。并发挥同学间的监督力量,如设立“啄木鸟行动小组”,让学生之间以游戏的心态去慢慢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以儿歌的形式让低年级的小学生记住相关的规范,如“铃声响,进课堂,书本文具放整齐;小嘴巴,快闭上,认真听讲用心记;写作业,勤于思,练就本领比高低;好习惯,早养成,健康向上有活力”,等等。这些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其习惯培养效果非常显著。如儿歌“弯弯腰,伸伸手,地上垃圾跟我走”,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会始终提醒孩子们注意环境卫生。同时教师选拔出榜样,让学生去效仿,并通过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宣传表扬的方式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风。对于此阶段的养成教育而言,应从细节入手,哪位学生卫生习惯好,课桌收拾干净,写字工整等,都可以纳入表扬与关注的范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把一个学年的养成教育内容进行按月划分成大主题,再把这些大主题划分成小项目。接下来,再按周执行,每天重复一次训练,每周进行一个良好习惯的回顾,每四周再进行一次大的表彰。

2.小学中年级阶段

进入小学三、四年级,学校的养成教育就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其健康习惯与文明习惯上。考虑到此阶段的小学生还是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不仅经历浅薄,同时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很表面的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应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感受起,明白为什么要按时剪指甲,为什么要抬头挺胸走路,为什么不能挑食,为什么要早睡早起,等等。此时的养成教育教师可以慢慢教会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应该让学生对卫生保洁工作进行重视。

如可以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成长记录袋,把里面的卫生保洁按学号进行随机划分。特别是从对于文明习惯的培养上,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行礼,从书写的规范到升国旗时的规范,从上学放学时的站路队,到与教师如何行礼问好,等等。要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渗透到学生的行为思维中去。对每个行为习惯的环节与细节都进行细细纠正,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去领会良好健康习惯与文明习惯的益处。

3.小学高年级阶段

小学高年级阶段,即五、六年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交往习惯。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把养成教育的重点放在情感的激发上。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此时再以长篇大论式的说教来进行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基于此,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养成教育时,应针对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与情感特点,通过针对性设立各种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从设计学生座谈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模式。还可以通过设立知心信箱,让学生把自己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与困难诉诸笔端,教师予以回信,或者在课堂上进行侧面回应,甚至还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但一切都应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以保证学生在这样的倾诉里得到帮助,感受到温暖,培养其乐观积极的心态。还可以进行“手拉手”结对子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互帮搭档,不仅可以在这样的结对子当中让学生们彼此学习,还可以进行交往习惯的培养。当然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征文比赛等来激发学生正面的荣誉感、团体意识,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起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意识,并在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思维模式与交往习惯。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养成教育来说,应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根本。从学生的成长内动力入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任务与教育方案。同时,以学生的心理为重要参考,在进行养成教育时,注重其亲和力与灵活性,在保持学生宝贵天性的同时,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当然,还应注意养成教育的持续性以及与家长的配合度,只有发挥出教师、学校、家长的全部力量,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六林,郁培林.缓坡上升的学生规范[J].教书育人,2010(01).

[2]肖昌斌,李长明,饶小平,张建林.成功的教育从好习惯开始―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养成教育特色纪实[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05).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艰苦朴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文明守纪、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培养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直、坚强、热情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达到"知"与"行"的完整统一。

三、教育内容与要求

为了使养成教育活动内容更贴切实际,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提出“养成十种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讲文明、守纪律的习惯

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坐、立、行、走符合学生身份和礼仪常规要求;见到师长、客人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请求别人帮忙,态度要诚恳;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当同学回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积极帮助同学修正错误。

2、勤俭节约的习惯

不和同学攀比吃穿和学习用品;不向父母或长辈要压岁钱、零花钱;不在书本上乱写乱划,不浪费一张纸,用过的纸张不随意仍掉,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用途;不浪费水电,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龙头关闭;不乱花一分钱不浪费饭菜,不挑食,不偏食。

3.诚实有信的习惯

答应别人的事应当做到,难以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诚实守信,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借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了要说明原因,并按价赔偿。

4.尊重他人的习惯

尊重他人学习,在别人学习时不捣乱、不干扰;尊重他人休息,按时就寝,就寝后不说话、不走动、不喧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尊重他人的人格、、民族风俗习惯;一旦妨碍他人工作和生活要及时道歉。

5.团结友爱的习惯

同学之间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互助、真诚相待、正常交往;对有错误的同学要及时批评指正;对小同学要关心爱护,不以大欺小;对单亲学生、无亲学生、父母离异学生、留守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要真诚帮助,不挖苦、不歧视;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

6.自立自强的习惯

每天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做到洁净、有序;上学之前自己整理好书本、文具、饭盒等物品,做到无遗漏;家长不在家时,能够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当日事当日毕。

7.遵纪守法的习惯

遵守国家法律,知法、懂法、用法,不做法律禁止的事;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朋友,不进网吧;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骂人,不打架,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禁止吃零食;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不参加非法组织和迷信活动。

8.注意安全的习惯

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拥挤;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上学、放学不拉横排,不乱穿马路,不在铁路线上行走,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遵守交通规则;不玩火、无家长陪伴不去野浴,外出时及时告知家长。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随便告诉陌生人等安全习惯。

9.讲究公德、讲究卫生的习惯

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乘车时主动给老、幼、病、残让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10.锻炼身体的习惯

按时、按要求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课间操集队做到静快齐,动作准确优美,眼保健操做到准确、到位;每天早晨坚持跑步或做其他有益的体育运动,磨练自己的意志;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及学校各项体育竞赛。

四、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l、讲道理:

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

2、反复训练:

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

3、自我约束:

利用小学生自评和互评,讨论和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

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活动。

5、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

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6、班级小干部自我管理:

每班各选出“文明小天使”2名,“绿色”小天使4名,对班级同学进行提醒和督促。

五、工作措施

养成教育做起来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它的质量确系学生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将在养成教育中,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落实,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培养,从点滴做起,用我们的心血,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2、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归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养成十种好习惯”,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3、少先队大队部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学校成立养成教育督查组、重点检查学生礼仪习惯和行为习惯。

4、校园建立养成教育工作宣传栏,及时批评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5、各班形成自己的好习惯评比考核制度,班级中开辟习惯评比专栏,在学期结束之前将分别评选出校级、班级的“好习惯少年”,并召开全校大会对班级的进行表扬、校级的进行表彰。

6、坚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到每天一查,每周一评,卫生工作每天检查三次,并且把评比结果进行公示,作为文明班级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一周颁发一次“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坚持周三下午班队会制度,总结本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个周一,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7、认真举办家长学校,积极探索家长学校在我校的最佳办学模式,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强化学科渗透功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9、加大养成教育工作科研指导力度,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基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10、大队部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站,对个别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心理辅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范文6

关键词:家庭因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20-01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的浓厚情感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由血缘关系决定,这种情感关系贯穿人的一生一世。这一特点使家庭教育特别富有人情味,而且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第二方面是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学生在家庭接受的是个别教育,这一特点使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这两方面的特殊性,既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又容易使家庭教育失去分寸,难以把握。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情感特征,既可能直接转化成教育的动力,使受教育者接受父母的影响,又常常使教育者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家庭因素进行分析,是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长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在家庭教育中,感情往往起着重要作用,而感情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因此,造成父母对子女要求的宽严度把握不准。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每个方面都要争第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很容易导致一些父母采用粗鲁的教育方法。比如训斥辱骂,抑或是棍棒相加。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以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实现父母对他们的过高期望。这种让子女生活在高压恐惧环境中的行为,会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让子女产生怨恨、逆反的负面情绪,加深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有的父母或是祖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不统一,对子女的要求不能达成共识,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孩子,往往会使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无所适从,最后同样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子女,对于孩子有求必应,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有错不仅不批评教育,还想方设法进行包庇掩护,长此以往纵容孩子的任性、自私,让孩子形成懒散、蛮横、不体谅尊重父母的恶习。这三种家庭教育对孩子极易产生负面作用。

撇开家庭教育的好坏不说,影响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常见的家庭一般由父母与子女构成,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是最亲近的“伙伴”,他们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他们的监护者,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轻松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长远的。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夫妻相敬如宾,家庭成员互亲互爱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从小接受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养成优雅的言行举止和礼貌待人接物的习惯。

父母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追求的前提是首先从自身出发,从自我做起。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加深亲子之间交流的层次,引导子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家和万事兴,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培养优秀子女的重要条件。子女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尊。因此,父母要充分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无论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父母应给予子女充分的尊重。只有真正认识、了解孩子,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起点,从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入手,构建学校和家庭教育网络。对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共同配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首先,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认识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的培养目标,端正家长教育观念,使家长清楚意识到,孩子既是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而不能仅仅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随意不负责任地管教。家长应站在对社会负责的高度思考问题,增强责任心,理智地对待孩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与家长一起制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确对孩子的教育应遵循“非成人化”原则,而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克服以己度人的“自我中心”倾向,经常有意识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充分认识到孩子与成人之间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区别,如思维能力、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都与成人有质的不同。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表扬是人人皆宜的营养品”“批评只是功效有限的药物”。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爱心和耐心对他们进行感化,使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家长表扬和批评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客观公正。

良好的品德行为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初步建立正确的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通力合作,对小学生开展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