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物资管理;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前言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企业,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管理是保证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它对企业整个发展和运营都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而物资费用则是企业成本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开支,主要占据70%的总工程投资。物资管理能够对物资费用进行合理管理,把单一管理模式转变成多功能物资管理模式,对物资供给进行成本控制和相关管理,保证电力企业经济的不断增长。
一、电力行业中物资管理概论
物资管理能够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规划,组织与控制。电力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因为其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生产和消费要同时进行,所以供电安全和供电质量比其他行业的要求更高。而物资管理需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寻找平衡点,不仅要处理好物资的选用、匹配、供应,还要在一定库存物资的基础上保证安全生产,合理分配二者之间的资金占比问题。
物资供应管理涉及到现场材料的使用,供应过多导致材料闲置,浪费资金,供应过少,限制了施工作业的正常运行。物资管理必须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实践提供给指导。新时期,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管理模式保证物资资源的协调分配。
二、新时期物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物资计划
物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根据电力企业现有的资源编订相应的物资计划,结合物资、财务、生产、工程、安全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进行长期的的规划发展。企业订货采购、物资分配、物资供应都是以物资计划为基础。物资计划要能反映物资管理的目标、组织形式、定额、协调和控制手段进行
为了保证物资计划的实践性,需要物资部门对计划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保证物资计划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保证计划落地实施。
(二)物资采购
物资采购使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企业资金支出金额,合理管理物资采购能够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
电力企业制定企业物资采购模式,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下,以比价、限价、定价的采购制度为主,从有实力、有保障的供应商企业中选择和企业物资需要向匹配的物资。现在电力企业材料市场混乱,鱼龙混杂,采购人员要对采购计划做分析,并且随着掌握物资市场动向,包括销售行情、市场供应关系、成本运输、技术投入等,保证物资采购做到快、好、足、省。
总的来说,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需要以综合对比的方式和手段来采购,采购人员需要对供应物资的质量、价格、中间费,以及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分析和审查。
(三)物资使用
物资配送和消耗是物资使用的最主要内容。配送中采取统一进货、集中存放、灵活多样、定点发放的配送方式能够控制物资消耗的力度,还能节省时间成本。随着电力企业现代化的发展,“即时配送”、“准时配送”已经成为主要配送方式,在未来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对这些配送方式进行优化,才能促进配送效率。物资消耗需要进行优化、合理分配,到达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和财务资金支持,以及有效的科学化管理,保证物资采购、物资存储、物资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
(四)物资储备
物资储备能够保证企业不时之需,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一般电力企业会建立一个专用物资储备仓库,保证物资使用价值能够正常使用。物资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满足现实生产的需求和扩大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三、物资管理对电力经济管理的作用
电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因为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需要投入的物资庞大,物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技术、财务、劳动和运输等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加强物资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加上资金周转、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发展,保证国家基础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对物资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和控制,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合理调配物资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实际上是对物资的合理调配。电力物资管理制定合理的物资管理方案,能够使企业管理制度在充分了解所有物资信息的条件下,参照日常作业的需要对物资采购、分配、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高效管理,对招标、采购、财务等方面等进行物资使用监督,保证物资的高效使用。优化物资管理能够让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更加合理,在电力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物资浪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二)保证合理的经济体系
物资管理体制是保证电力企业良性运作,推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体系,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可以使整个调控体系的运作达到最大效益,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要,也能适应企业内部发展需要。
(三)保持材料的供给的连续性
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也决定了材料供给的连续性。在物资管理中能够维持高效的材料供给能够保证电力的正常运转。制定相应的物资管理方案能够对物资计划、物资采购、物资使用、物资储备等环节相互协调,保证材料供给的规范性和平衡性。
(四)优化资源配置
物资管理能够对电力运行好坏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还对企业最终的经济利益起到决定作用。电力经营者需要采取与时俱进、先进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物资管理具有一定的统筹学,能够对从采购到使用,再到储备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管理,保证用最小的物资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保证实现低价采购,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性。
(五)提高管理效率
物资管理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决策者做出宏观管理,控制企业消耗定额。同时还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管理者的工作进度,使管理者和生产之间的利害关系紧密相连,保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保证材料能够及时运到现场,保证材料的及时供给,为生产连续性做好保障。
四、物资管理的成本控制作用
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难度大、资金量大,电力企业在产业化经营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存在着很多物资问题。各类庞大的物资数量给企业的物资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和物资息息相关的是物资资金。资金是物资引进的重要保障,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经营需求,是保障电力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物资管理中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调控活动,能够合理解决材料供给和成本投资之间的关系,保障材料供给系统简化,减少材料供应活动的费用支出。物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电力企业要储备足够的资金进行物资采购,首先要进行物资市场调查,为经营者控制采购成本提供真实的参考。比如采购某种物资之前,企业安排财务人员配合采购详细了解市场上的行情,争取在供大于求的市场行情下低价采购,不仅保障了电力企业正常运营,还节省了物资成本。
2.从采购、使用、储备等多个环节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保证物资供给流程中的成本控制有一定的数据依据。尤其要对物资材料的市场信息进行大量收集,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兴渠道收集相同物资的销售价格信息,保证物资价格的透明化。3.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比常用的数据,建立自动化平台操作系统,建立数字模型辅助工作人员计算数据。
3通过两方面,减少物资损耗、延长物资使用寿命。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物资管理系统。首先建立物资分配制度,保证物资的合理利用。其次要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建造物资储备仓库,保证物资使用价值不受到损坏。
五、结论
电力行业的物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物资在生产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物资管理的作用,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措施,积极采取合理的采购方式,降低物资消耗,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柱文.基于电力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J].物流技术,2009(2).
[2]洪文忠.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2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此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馆员的培训,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要积极发展并大胆改革知识管理教育,培养大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测绘工程 质量控制 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02-02
我国的商品经济体系逐渐完善成型,土地与空间的价值大幅度上升,尤其是我国的一线城市。同时,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加重视,相关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测绘工程的质控工作是否到位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1 测绘工程的特点
测绘工程是建设施工的前期阶段,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后期施工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城市地图和旅游地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绘产品。目前,我国的测绘工程逐渐从人工进步为智能化、自动化和机械化测绘,在信息收集、处理、数据化这几个环节融入了大量的新技术,全面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交互化,让客户获取的测绘质量有更高的保障。这种高性能和高质量的测绘工程进一步保障测绘产品的质量,让测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测绘工程的质控措施与系统管理方案
2.1 测绘工程的质控体系
测绘程序准确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目标值系统稳定是测绘工程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主要是通过对测绘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测定,并将相应的指令信息传输到所需的终端,从而实现体系内部结构完善化发展,让质控体系的状态能够被更好地展现出来。
2.2 测绘工程的常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想要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工作,则需从各个工作环节出发,不仅要对测绘工程中的人、设备、资料和材料进行控制,还需要对已收集到或未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掌控,实时监测测绘工程各环节的测绘作业。除此之外,测绘人员还必须对测绘工程中的设备进行校正检验,从而保证测绘设备能够在测绘工作中正常使用。
2.3 记录与标识
在进行测绘工作时,测绘人员除了要做好相应的测绘工作时,还应该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同时记录所使用的文件、标识、存储和处理等各项工作也要做好。对于记录的表格要进行统一的编号处理,而且还应该做好数据资料保存工作,防止因工作失误而导致测绘数据异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当数据在利用媒介单位进行存储时,更应该做好相应的数据备份和管控工作,对于一些重要性的文件则应该采取多平台存储并给予多级加密处理。
3 影响测绘工程质控工作的各项因素
3.1 人员因素
人是测绘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执行单位,在测绘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实地勘测、测绘操作和数据计算等,可以说测绘工作中的任何工作环节都不能离开专业的测绘人员,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将是保障测绘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换一种观点来说,测绘工程的最终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测绘人员有关。从实际测绘工程来看,笔者发现我国的测绘工程人员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各种测绘问题均与测绘人员相关。
3.2 测绘方案
测绘方案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测绘工程的实际需求,将严重影响到测绘工程的质量。想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测绘产品的质量,就需要不断提高测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方案的制定,并且不断吸收先进的测绘工艺和理念。通常情况下,测绘工程一般由控制测量、地理勘察、界点测量、回放检查、权属调查、面积计算和数据统计等若干道工序组成。而最终的测绘质量必定会受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质量的影响。根据每一个测绘项目的技术特点,需要为其量身定制一套专业的操作方案和测绘技术手段,从而让最终的测绘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客户单位的商业需求。为了进一步完善测绘产品的质量,测绘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相应的体系调控方案,充分优化测绘工作的操作流程。
3.3 测绘设备质量
从实际测绘工程来看,测绘设备的精确度将严重影响到测绘工程的质量,比如仪器设备的类型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测绘现状,仪器精度能否满足测绘人员当前的技术要求,整体性能是否稳定高效,这些多方的因素直接与最终测绘质量相连。因此,测绘设备的质量应该受到测绘单位的重视,仪器的保养工作和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到位,避免因测绘仪器问题而让测绘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3.4 环境因素
测绘工程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才能够进行,因此环境因素将会影响到测绘工程的质量,这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一点,技术环境、测绘环境和管理环境都属于测绘工程的环境因素。
4 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做好人员管控工作
人员是测绘工程质量的第一要素,人员的使用和管理都必须具有一套专业的管控体系。测绘人员管控必须遵守“扬长避短”和“量才而用”的原则,每一个测绘人员都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因此根据测绘工程的需求来选择符合当前测绘工作的测绘人员。
4.2 制定有效的测绘方案
测绘方案是测绘工程各环节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从测绘实施的可行性、技术优势、操作难度和经济承受力这几个方面出发,制定有效的测绘方案,从而让测绘工作不仅高效保质,还能够让测绘单位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4.3 做好测绘仪器的管理工作
测绘仪器无疑是测绘人员的“大宝剑”。测绘工程中所选用的测绘仪器必须能够满足当前的测绘工程需求,测绘仪器的各项参数必须准确有效,务必在测绘开始之前对其进行参数调整。同时,测绘单位还应该做好测绘仪器管理工作,当测绘仪器在存储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保养工作,落实定期检查和管理维护工作,对于仪器的取放则要做好记录工作,必须做到“仪器取放登记”,避免测绘仪器出现乱拿取现象。
4.4 控制好测绘环境因素
测绘环境因素可以说是最不稳定的一点,想要控制好多方的环境因素可以说是非常难的。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了测绘工程中各环节的质控工作,环境因素问题必定会被降低,其影响力度将会得到控制,但是想要完全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是完全不可能的,
5 结语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和项目规模的加大,工程测绘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测绘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严格遵守测绘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测绘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测绘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控制好测绘工程的质量是提高测绘单位商业信誉的重要工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测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测绘工程质量必须得到全面的完善,从多个技术角度和层面来做好质控工作,进一步扩大测绘单位的市场占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重大工程建设的蓬勃开展,为工程测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其发展特点可概括为精确、可靠、快速、简便、连续、动态、遥测、实时。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测绘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探讨[J].江西建材,2015(1):239-240.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4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经济及市场备受青睐,体育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健身娱乐业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起步晚,还不成熟和规范,目前还存在好多问题。针对体育娱乐业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健身娱乐业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体育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各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就是其中之一。而体育健身娱乐业又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因此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满足内需,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加速向前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给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以有益帮助,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行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尤为重要。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地位
1.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健身娱乐业是社会体育的主要内容,和竞赛表演业共同构成体育产业的主体。包括健身娱乐行业内的经营性健身娱乐中心(含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健身俱乐部、网球中心、游泳馆等),其次还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外举办的培训班等。在健身娱乐产业中,对消费者的健身娱乐业活动进行技术指导、组织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竞赛活动等是最主要的产业盈利手段。
2.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成为体育经济中的主导市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健身娱乐市场开始起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布实行,更加推动着健身娱乐市场迅速壮大。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项目繁多,从较高档的保龄球、网球,到大众化的各种舞蹈、游泳、跆拳道、健身健美等,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总体态势。当前已经初步形成多种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共同竞争的市场格局,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增加体育经济效益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对于体育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和发展环境很好,现在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各类健身娱乐产业不断开业,并且形式多样。根据相关资料的数据显示:深圳有4000家以上的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经营性体育娱乐场所都在2000家以上。单单浙江省在2000年有各类体育经营单位5000家,年实现营业额接近10亿元。从目前的健身娱乐业发展趋势看,我国的健身娱乐人口数字日趋庞大,体育项目逐渐增多,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空间无限。
当前,体育健身娱乐业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形成了国家办、社会办、集体办、个人办、中外合资办、外商独资办的多元经营的格局。但是还不成熟并且存在还多问题。如:(1)多投审批,管理混乱。(2)经营管理者人性化的理念欠缺。(3)复合型产业还没有形成等问题。因此,加强健身娱乐业的管理与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快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进程,满足体育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策略
1.迎合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和规范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健身娱乐业的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业政策、法规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作用要求行业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才能使得健身娱乐业朝着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前进。
2.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使“终身体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增加体育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体育的主动意识还不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健身中的热情还不高,还不能充分享受体育带给工作、生活的巨大乐趣。因此,把“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促进体育健身的消费市场发展,从而推动体育经济效益的总体上升。
3.使经济管理人才加入到健身娱乐业中去,提高行业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健身娱乐业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但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健身娱乐业的服务内容和形式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健身娱乐业中真正懂得营销、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市场的综合化需求,也是制约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绊脚石。培养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济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是社会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和搞好他们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
4.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我国健身娱乐业在产业经济中的竞争力
从国外的发展看,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特别是我国有13亿以上的人口,加上其他经济发展迅猛的带动,所以体育健身娱乐业更是体育经济中可以挖掘的巨大财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必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由于我国健身娱乐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的体育健身娱乐业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取决于本行业的综合实力。只有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跟上市场经济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爱本:体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甘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6):29-30
[3]李政姜彬:试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1(522):266-267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风险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任一环节偏离正轨,都会引致企业控制失效,最终造成经营失败。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不少企业存在一些迷茫和困惑,会计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加强资金和资产的管理控制,有效化解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现代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释义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指与企业会计记录、会计业务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包括保证账目和会计报告客观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保障会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保护资产安全性的有关组织、规划、程序和方法。会计内部控制方法包括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授权批准、财产保全、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报告控制等等,其本质是通过会计活动的自我约束和调整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内部岗位设定内部牵制和核查的岗位控制、为保护企业固定资产安全而进行的实物控制以及针对过往教训做出的事后控制。
三、企业会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从企业会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从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增长逐步转向质量型、效率型、集约型增长,市场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上升,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偏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从企业会计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来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及时完善和有效执行,企业会计经济数据的可靠性下降,企业经营决策失去数据支持,企业经营风险随之增大。会计人员队伍相对薄弱,费用核算不规范,会计管理理念不够科学,风险管控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不够,某些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会计人员还会。例如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等会计舞弊事件,我国银广厦、琼民源、蓝田股份等会计造假案例,严重挑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企业的经济运行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也扰乱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轨迹。
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常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此过程中,企业管理体制渐渐完善。不过,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常态问题日益凸显,其问题主要表现在:(1)内部信息沟通不够畅通。现实中,企业内部信息一般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加上信息流通不畅的原因,普通员工对企业信息了解较少,对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够清晰,无法将个人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结合。(2)企业自身对会计重视不足。多数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营销上,没有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或者受经营规模和资金的限制,无法真正开展相关工作。部分企业已经成立了会计内部控制部门,但由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内部控制根本无法发挥实际作用。(3)会计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力。企业设置了会计内部控制,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实践中会计内部控制很难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往往只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而忽略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4)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差距大。很多会计内部控制人员只熟悉会计基础工作,而职业道德意识、法律法规意识薄弱,不能正确理解会计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加上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岗位配备不当,缺乏对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最终使得会计内部控制失效。
五、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具体地说,其一,企业任何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不能违反国家政策,损害公共利益。所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必须合乎相关法律法规。其二,会计内部控制对企业内部人员都有广泛的约束力,所以制度的设置必须全面、系统地贯穿于企业各部门和整体业务全过程,使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地开展工作,同时对上下级或者互不隶属的部门之间进行职权划分,形成相互制衡和监督的机制,最终达成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其三,会计内部控制应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尽可能降低营运成本,争取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制度设计要符合企业自身结构特点,不同经营类目的企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内部控制措施,一旦运营环境和业务性质发生改变时,原来的会计内部控制应及时修正,以保持其动态性和发展性,确保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其实质作用。
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因应之道
(一)确立企业战略目标,加强会计内控体系建设
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的目标定位,如果会计内部控制与企业战略目标不能相适应,会计内部控制方向就会出现偏差。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制定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对各个环节进行全员、全程、动态控制。企业管理者要全面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多层次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并建立专门的会计内部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使之形成不断修正、完善的动态体系。在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要有效使用会计内部控制方法,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落实钱、账、物分管,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对经营资金实施科学化管理,提升资金的合理化利用水平,企业应创新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逐步完善预算管理,从管理层到执行层推动观念的转变。同时必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使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再加以全过程监控,确保内部会计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二)增强风险控制意识,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企业内部必须理解会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与培训,在日常经营中贯彻会计控制与技术、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使会计控制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会计控制活动中来。企业应该建立经济责任制,对会计控制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对会计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细化,把会计控制落实到产品、到车间、到部门、到每一个人,编制出会计内部控制考核责任书,构建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责任制,形成目的明确、分工合理、责任分明的责任体系。企业要引进专业素养高、职业操守好的会计人员,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梯队化会计队伍;其次要制定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培训、技术培训、道德素养培训,使会计人员正确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会计管理模式和理念,恪守职业操守,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为防范会计人员未能把工作落实到位而造成的会计风险,企业在绩效考核中要加强岗位分析评价,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概率学算法,构建相应的岗位评估体系,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明确评估指标的方式,对岗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设置相应的薪酬激励和惩戒措施。
(三)强化信息沟通体系,完善会计信息反馈系统
世界已经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很多传统的、复杂的手工工作可以由各种集成化的软件来代替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强了业务流程之间的及时沟通联系,实现了会计核算的自动、准确、高效。目前,会计信息化仍然存在着宣传不到位的问题,企业决策者应重视互联网思维,加大会计信息化的资源投入,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引入会计管理系统,完善会计信息反馈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为会计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各部门要加强经营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建立会计预警机构,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估报告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分析、预测、辨明企业运营可能面临的风险,然后探索控制会计风险度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运用风险回避法、风险降低法、风险分散法、风险转移法等管控会计风险。
七、结语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关键,企业管理者要全面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将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内部控制是一个监督、制约会计业务运作全过程的动态控制体系,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来促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内部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占明.浅谈企业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2(8).
[2]王丽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现代商业,2012(12).
数字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网络营销应运而生,让人们能够做到足不出户即可用网络体验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从而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了情趣,提升了便利性。具体到农产品企业销售领域也是一样的。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大发展,促进了网络渠道的农产品销售愈来愈多地进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企业的经营效益。然而,因为我国网络途径的农产品销售尚处于初级发展期,尽管近些年来研究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但网络渠道的农产品营销还是存在着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以认真探究,从而找到解决之策。
一、网络营销的突出优势
网络营销主要是指运用如今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并通过数字化媒体以实现市场营销目的的重要策略。这一营销策略牵涉到物流行业、仓储行业以及运输行业等诸多领域,在推动本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上,也很好地促进了有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全新增长点之一。因为网络具备了开放性、同步性、共享性以及便捷性等特征,加之近些年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开始进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欢迎与好评。如今,大量企业逐步往网络营销加以转向,而且已经得到了可惜的成效,展现出网络营销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营销全面打破了时空之间的界限,让市场发展的前景变得更加开阔;二是这一营销方式具备了互动特点,能很好地促进客户和商家之间的积极沟通交流,而且还能推动本企业营销目标的落实。三是在网络营销环境之下,生产、维护成本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成为农产品企业的理想选择。
二、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企业运用网络营销主要是用以推广自身品牌,搜集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广大客户提供服务和开展线上交易等。无可否认的是,运用在线交易能够极大地提升产品销售的成效,从而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农产品的体积往往非常大,要想运输与储藏均有较大的难度,加之农产品的产地与销售地较为分散,这就对农产品企业实施网络营销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笔者觉得,完全可以全面运用客户对于农产品服务要求不高之特点来开展合理的营销活动。要把农产品网络营销之重心投入到对产品实施大规模宣传之中,而且还应当顾及服务和交易。立足于网络,能够搜集到非常多的实用性信息,从而保障农户能够在最快的时间之内通过网络了解各地农产品领域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确保广大农户确实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种植、加工和营销方式。
三、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企业的网络销售体系不健全
鉴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上网条件还不够好,以至于农产品网络基础建设总体上比较落后,同时该平台也不够合理,无法确保网络交易之中各环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当然,这与当前网络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具有直接的关系。即使不顾及安全上的因素,网络销售也具有交易之后的货款支付不便利、诸多农村民众网络意识欠缺、一些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网络销售没有足够的信任感。我国的网络销售政策也存在不足,以至于形成了对农产品销售工作的极大风险隐患。
(二)农村地区网络营销基础设施滞后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已把农产品销售网络延伸至县乡以及交通状况较好的农村,但我国相当所的偏远地区农村尚未开展网络布设工作,尤其是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当地农产品的品质十分理想,很受城市民众的青睐。然而,由于环境和资金等各类因素之制约,仅有少量农户购置了电脑,但即使有电脑的农村群众也会由于不懂得如何用或者是缺少网络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所以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所以说,因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容易导致农民群众对于网络营销的信息掌握不够到位,甚至还会失去买卖农产品的理想时机。
(三)农产品企业极度欠缺专业网络营销人员
因为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众多,而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又比较低,那些从农村地区走出的青年大学毕业生又不情愿回到农村老家就业,以至于在农村地区无法招到合适的网络营销工作者。这样一来,当地农民情愿外出长途跋涉直接到城镇上去推销自家生产的农产品也不喜欢网络销售手段。他们的顾虑是怕买方有可能会拖欠货款,部分买方同样也怕遭遇网络欺诈,以至于购买到伪劣产品或者收不到货等情况。同时,还有部分农产品网络营销人士因为农产品销售效益不高,对自身从事的工作简单消极地应付。
(四)农产品相关物流配送机制不健全
如今,我国农产品的具体分类还是非常地复杂,而且各种农产品往往缺乏规模化地种植,但是其需要对外运送的范围却极为广阔,而且需要运输的时间也异常长。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农产品物流通常还需要投入高效、优质、经久耐用的农产品保鲜设备,这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进行支持,这对于目前尚处于发展之中的中国农产品企业而言具备了非常大的难度。
四、推动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对策
(一)全面推动农村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网络技术以及配套资金的持续投入,可以说是确保我国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中诸多环节均能圆满完成的重要内容。为切切实实地确保我国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状况能够得到持续提高,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将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视为准公共产品加以投入,这样一来才能提高农村网络体系建设的质量。应当以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企业销售的满意度为标准强化各项具体措施,不断加快我国农产品网络体系转型升级之步伐,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网络的推广应用程度,强化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要努力应用农业相关网络以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营销之不断,力求在最大的限度上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营销者以及各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的了解程度,并且更多地利用这一体系来实施好农产品的销售、购买等活动。
(二)不断强化农产品企业网络销售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产品企业网络销售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切实抓好以下三点:首先是要致力于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网络运用能力。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聘请农业技术、网络运营等方面技术人员到当地农村尤其是农产品企业之中,千方百计地为农民群众讲解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而且还应当亲手教育农民群众怎样使用网络平台来销售自家所出产的新鲜农产品,进而提升其信息化操作方面的能力。其次是农产品企业应当实施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全面而完整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而且还应当有专家予以负责,同时还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接受上一级政府部门的督促检查。要通过邀请市场营销专家人才到一线讲课等形式来解决农产品网络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
(三)精心打造高水平网络营销人才队伍
农产品企业所开展的网络营销并非只是销售产品而已,而是具备了极高的专业性以及业务性,所以一定要创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三点:首先是要选好培养对象。应当注重于选拔那些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高度热爱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的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等加入其中。队伍之中的每位成员均应当做到能够独挡一面,独立承担网络销售的任务,具备极强的服务意识、社交意识、高度责任感、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彼此团结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其次是要强化专业培训。应当及时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之方式,对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实施高强度的培训教育工作。前者主要是指组织安排市场营销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以及经验,并且到农产品企业中实地了解农产品的行情,实地到城镇居民小区、农产品商店以及农贸市场之中了解本地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具体需求,把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和市场实际彼此加以结合,尽可能快地熟练运用网络营销的各项流程,并且结合到网络营销当中。后者主要是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讲解关于农产品营销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内容,从而让销售工作者更为熟悉相关内容。最后是要实施严格考核。要始终坚持以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为核心,始终坚持以提升效率为内容,积极创新建科学化、合理化的农产品营销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来奖优罚懒,不断提升农产品销售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全力改进农产品物流配送质量
农产品物流配送是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的成效必然会影响到消费者群体是不是能快速而安全地收到农产品。当然,这与农产品销售人员的信誉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表示产品物流配送之效率会直接关系到网络营销的最终成败。但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行业整体上相当滞后,甚至部分中西部贫困地区根本无法进行物流配送,这就要求当地政府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全面创造出积极条件以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均能得到强有力的落实。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于对农产品的保护,分别使用保鲜、防碰等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尽可能地确保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不会出现损伤。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网络条件不佳,在技术推广应用上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千方百计地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农产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必要的支持,当然,农产品企业以及广大农村生产者必须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不断提升对于新型技术、设施、设备之投入,并且积极打造出更多既富有实践经验有熟悉网络的高素质市场销售人才,这样一来,我国的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工作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盛琴,罗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
[2]崔岩.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2(12).
[3]张佩卿.基于可追溯流程管理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
[4]胡伟.安徽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
[5]李玉清.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与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