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例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麻风病;疑似病例分析
江阴市1996年~2009年先后发现3例复发病例,2010年发现1例新发瘤型麻风病例(属于外来人口)。虽然江阴市属于麻风低流行区,1996年达标基本消灭麻风病,但现今由于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今后发生新病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除麻风专业人员外,综合性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性医院的皮肤科和神经科医师应当掌握麻风的诊疗知识,日常工作中想到麻风的可能[1]。笔者收集了2008年~2010年江阴市医疗机构上报的麻风疑似病例43例,并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的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江阴市疾控中心皮防所2008年~2010年接收到6家医疗机构上报的麻风疑似病例共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7~69岁,平均40.0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5年。
1.2诊断标准
1.2.1慢性皮疹。
1.2.2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
1.2.3外周神经粗大。
1.2.4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1.2.5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疑似病例:具备1.2.1,1.2.2,1.2.3任何两项。
确诊病例:具备1.2.1,1.2.2,1.2.3三项或疑似病例加1.2.4或1.2.5。
1.3鉴别诊断
临床上,类似于麻风病而需要加以鉴别的疾病很多。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2.结果
2.12008年~2010年江阴市医疗机构上报的43例疑似麻风病例均在医院皮肤科确认并转诊至江阴市疾控中心皮防所,麻防专业人员按照麻风病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检查、细菌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2例LL瘤型麻风,1例为氨苯砜单疗后复发病例,1例为新发病例。41例疑似病人经过麻防专业人员排查,被排除麻风(表1)。本文确诊的2例LL麻风,主要表现为斑疹、结节和弥漫性浸润,在患者多次就医时,先后误诊为“过敏性皮炎”、“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多形性红斑”等病。1例新发患者,在张家港地区多次就医时均遗漏了对麻风病的考虑,延误了确诊时间,造成较长时间传染他人的可能性。1例复发患者,也在镇私人皮肤科诊所误诊1个月。究其原因,多为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较低,又未做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临床检查,加上病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确描述病情,还有病人讳疾忌医隐瞒家属史等所造成的。
2.2被排除的41例疑似病例,在临床上或多或少都有与麻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容易与麻风引起混淆,医生能够想到麻风,实属不易。银屑病、环状肉芽肿、体癣、二期梅毒疹、盘状红斑狼疮、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等可类似于结核样型麻风;脂溢性皮炎、职业性光毒性皮炎、眉毛稀疏等可类似于瘤型麻风;贫血痣、汗斑、老年性白斑等可类似于未定类麻风;一些神经科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也需要与麻风病相鉴别。
表12008~2009年江阴市麻风病疑似病例情况
年份 疑似病例数 男 女 确诊病例数 银屑
病 脂溢性皮炎 梅毒 其它排除病例数
2008 6 5 1 0 0 1 1 4
2009 16 10 6 1 4 2 1 8
2010 21 15 6 1 3 1 1 15
合计 43 30 13 2 7 4 3 27
3.讨论
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故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不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同时由于麻风病患者发病大多数缓慢,早期症状及体征不明显,皮损或神经损害可类似于许多皮肤病或神经性疾病,若不仔细询问病史及作相应检查,易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实行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医疗机构最大限度地被动发现麻风病例,减少误诊误治。从报告的43例疑似病例来看,江阴市近几年建立和实行的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制度;针对综合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防保科医务人员开展的麻风病早期症状及10大可疑线索的专业培训,已经在防治麻风上初见成效。
近年发现的复发和新发患者全为基层医务人员报病,可见患者首先还是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因此除麻风专业人员外,各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成为了发现患者的主要途径,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皮肤科、神经科医生在发现麻风病人中的的关键作用,日常工作中对麻风病人有警觉性,对一般慢性皮肤病或神经科疾病患者在无充分证据诊断为另一疾病或对正常有效的治疗未显示疗效时能够想到麻风的可能,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皮疹及外周神经,及早发现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如麻木无汗和周围神经粗大等,这对今后有效的减少麻风病的漏诊,促进病例的发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莱姆病;颅神经损伤;脑炎
1 病例报告
1.1 患者xxx,男,44岁,既往健康,因发现蜱叮咬1周后,出现发热伴周身不适3 d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2℃,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右腰部可见0.5 cm×0.5 cm圆形丘疹,表面坏死,外缘呈鲜红色,颈部略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腹水征阴性。入院后,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符合“莱姆病”的诊断标准,给予“青霉素”480万U 2次/d静点以抗螺旋体治疗,因莱姆病一期可出现颈部轻度强直,给予“甘露醇”20%-250 ml 1次/12 h静脉点滴,1 d后患者发热消失,颈部抵抗消失,于第二天晨5时许患者突觉右眼视物模糊,双影,查体见右侧瞳孔散大,直径约4.0 cm,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睑不能上抬,右眼上视、下视、内收均受限,头部CT:正常。清神经科会诊后,基本排除脑血管病变,眼科会诊后未发现眼部病变,均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颅神经损伤,继续给予“青霉素”480万U 2次/d静脉点滴、“多西环素”0.1 g 2次/d口服以抗螺旋体治疗,并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10 d后渐减量,及七叶皂苷钠“20 mg 1次/d静脉点滴、“甲钴胺”口服等营养神经药物以促进颅神经回复,经治疗7 d后患者右眼睑下垂有所好转,瞳孔缩小至3.5 cm,但仍有视物发白及右眼上视、下视及内收功能障碍,治疗6周后,仍无明显好转,出院后6个月随访,眼睑下垂及眼球远动障碍仍无明显好转。
1.2 患者xxx,男,60岁,既往健康,发现蜱叮咬7 d,发热、周身不适6 d、皮疹5 d,出现神志恍惚3 d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0℃,神志恍惚,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压之褪色,以躯干为著,左侧颈部被蜱叮咬处皮肤红肿,中央有坏死,周围有红晕,直径约10 cm,有触痛,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无项强,双肺呼吸音略粗,心率:110次/min,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后,排除神经系统原发病变,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早期脑实质变化,神经系统改变。心率快,莱姆病第二期可出现心血管改变,腰穿查脑脊液呈无菌性改变。患者入院后第2天出现便血,约500 ml,并有呕吐,为胃内容物,带少量淡红色血液,有呃逆及四肢震颤。呕血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所致。
2 讨论
莱姆病于1975年在美国东北部Connecticut州Lyme镇发生此病流行后,于1980年以此镇名命名此病,于198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首次发现莱姆病疑似病例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此病例报告,我省林区广泛,为主要发病地区。莱姆病为伯氏疏螺旋体经蜱叮咬后,经血液蔓延至各器官或其他部位皮肤,常见的有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肝脾等,对皮肤、神经、关节和房室结有特殊的亲和力,当病原体游走至皮肤表面则引起慢性游走性红斑,除菌体附着可直接损伤人体各器官细胞外,螺旋体并能诱发产生交叉反应抗体,并能激活与动脉内膜有关的大血管闭塞(如神经组织、心脏和关节的大血管)发生有关的特异性T和B淋巴细胞,引起脑膜炎、脑炎及心脏受损,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当血清IgM和含有IgM的冷球蛋白升高预示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心脏及关节受累,神经系统病变主要为进行性脑脊髓炎和表现为轴索性脱髓鞘病变。此病通常有三期经过,早期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有明显的发热、头痛、疲劳、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等,颅神经损伤及脑炎常在发病后2~4周出现,以上两例病例,均在发病3~4 d内迅速出现颅神经损伤的改变及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甚至以颅神经损伤及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在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
此两病共同特点:①近期均有明确的蜱叮咬史;②常为体力劳动者,有春季在草木繁盛地区活动史;③均有特征性的发热、周身皮疹、游走性红斑;④身体素质好,无明显基础性疾病;⑤经详细检查,基本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原发病者。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伤害;监测;
伤害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自2008年起,平阴县作为山东省伤害监测试点县(市、区)之一,开展了住院伤害病例的监测工作。现将2012年度4165例伤害病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分析对象 全部4家监测医院因伤害而住院的病例,其中县级医院2家,乡镇医院2家。
1.2方法及分析 按照《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及《山东省住院伤害监测方案》的监测报告流程收集病例,数据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分析,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患者一般信息
2.1 年龄及性别分布
2012年全年共上报病例4165人,其中县级医院报告3356人,乡镇卫生院报告809人。男性2780人,占 66.75 %女性1385人,占33.25%,男性为女性的2.01倍。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 户籍与职业分布
报告病例中本县患者3854人,占92.53%,本省外地患者252人,占6.05%,外省患者59人,占1.42%。职业分布,以农林渔水利生产人员和家务人员为主,分别占47.95%和15.97%;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在校学生分列第3-5位,分别占7.97%、7.49%和6.31%;其他各类人员占14.31%。
3 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
3.1伤害地点
按照公路/街道、家中、工业和建筑场所及其他/不详等共9类分类,分布情况见表2
3.2 伤害原因和伤害意图
按照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钝器伤、非机动车车祸、刀/锐器伤等伤害原因分为11类,各类发生的频数及构成比见表3。伤害意图方面,意外事故造成的有3816例,占91.62%;暴力、攻击264例,占6.34%;自杀、自残82例,占1.97%。
4 临床信息
4.1 伤害部位和性质
伤害部位,头面部1280例,占30.73%;下肢、上肢、躯干、多部位分列第2-5位,分别占22.67%、21.10%、13.71%及6.82%、其他伤害部位占4.97%。伤害性质情况,骨折1526例,占36.64%;浅表损伤,有893例,占21.44%;内脏器官损伤、开放性伤、肌肉肌腱损伤、非药品物质中毒分别占17.41%、11.07%、3.36%和2.38%;其他各类性质占7.7%。
4.2结局与医疗费用
伤害患者住院后最常见的结局是治疗后回家,占98.2%;其次是死亡的有25例,占0.74%,转往其他医院,占0.55%。医疗费用情况,4165例伤害产生的医疗费用总共为26012944元,平均每例伤害产生的医疗费用为6246元。
5 讨论
伤害是指由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等。伤害死亡率的不断上升则是引起人群早死、导致生命损失的重要原因。损伤与中毒已成为我国居民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之后的第四死因顺位[2]。通过对平阴县2012年的住院伤害病例监测发现,本县患者3854人,本县户籍人群住院伤害发生率大于1.1%。男性病例为女性病例的2.01倍,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伤害,这与男女的社会活动情况密切相关;40-60岁是伤害发生的主要人群,占40.91%,20-40岁占32.32%,两项合并, 20-60岁人群占到了伤害住院人群的73.23%,显示中青年人群为受伤害主要群体,与主要是农林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家务人员的职业分别是一致的。公路/街道及家中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大部分病例为由于意外伤害受伤,跌倒或坠落、车祸最为多见,分别占35.02%和33.98%;钝器伤刀/锐器伤、及中毒,分列第3-5位,分别占19.13%、5.55%及2.21%。从临床信息看,头面部是最常见的伤害部位,占30.73%,下肢、上肢分列第2-3位,分别占22.67%、21.10%。最常见的伤害类型是骨折,占36.64%,其次为浅表损伤893例,占21.44%。从住院的结局来看,大部分患者最后经治疗后回家,平均医疗费用为6246元。
伤害一直被看做是一种随机的和意外的事件,实际上伤害像其他疾病一样,是可防可控的,通过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很多伤害所致的死亡和伤残都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为有效减少伤害的发生,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干预:注意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危险因素,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服从车速限制,拒绝酒后驾车,系好安全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及劳动保护,严格劳动纪律,合理安排劳动时间;照看好老人和儿童,避免家庭暴力,不滥用酒精;进行预防中毒的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生处理中毒者的急救水平。因此,它需要全社会范围内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投入和关注,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减少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1]段蕾蕾,译.伤害监测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4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1973年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克罗恩病。在西方近25年来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国内尚无精确统计报道。文献报道本病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得多,但近10年报道已逾千例。提示病例数有增多之势[1]。本文总结我院消化内镜室自2001年9月~2006年3月进行电子肠镜检查4048例,共检出并由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6~47岁,平均29岁。年龄最小16岁,最大47岁。内镜确诊之前病程10天~4年不等,平均1.5年。
1.2 临床表现 本组腹痛、腹泻者9例,以右下腹多见。消瘦9例,贫血7例,发热4例,便血4例;大便次数每天2~10次不等,并发瘘管形成者1例。
1.3 内镜检查 10例病人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回肠末端、回盲部和升结肠9例,肛周脓肿、肛瘘1例。内镜表现:7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见节段性凹陷溃疡,上覆白苔,边界清,周围见息肉状增生形成卵石样改变;2例为升结肠肉芽增生伴有溃疡形成并导致肠道狭窄,镜身无法通过;另有1例患者以肛周脓肿、肛瘘为主要表现。
1.4 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肠黏膜呈慢性炎性溃疡,黏膜固有层内见无干酪样坏死的结核肉芽肿5例;另有5例病理结果为结肠黏膜呈亚急性炎症改变,伴有息肉样增生及溃疡形成,未见明显无干酪样肉芽肿,结合临床,符合克罗恩病的改变。
2 讨论
克罗恩病过去又称“局限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为不明原因的非特异性肠炎。本病从口腔至的消化道均可受累。本病在高加索发病率较高,亚洲人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呈节段性、多发性。克罗恩病在我国尚缺乏流行病学资料,本组发病年龄主要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2.1 克罗恩病的病因 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等因素有关,目前多认为与遗传易感性、某种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免疫调节异常有关。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通常一级亲属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病灶常好发于细菌接触最多的部位,有报道表明在克罗因病者肠黏膜中已检测出相关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副结核分支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麻疹病毒等。机体免疫因素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血清中可检测出特异性自身抗体[2]。
2.2 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 由于克罗恩病侵犯的范围、部位不同,所以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极不一致,其中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发热、便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出现腹部肿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偶有以内隐痛、肛周脓肿、肛瘘等为首发症状。本文10例患者中腹痛腹泻者9例,消瘦9例,贫血7例,发热4例,便血4例,1例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在肛肠科以肛瘘进行治疗,后肠镜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由于CD常位于右半结肠、盲肠或回肠末端,可有便秘的表现,尤其是腹泻与便秘交替者,需注意排除CD。CD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及并发症,最早的常见症状是肝周病变,如肝大、胆管炎、胆囊炎。主要并发症为:肠梗阻、肠穿孔、肠瘘、腹膜炎。本组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无一例有肝周病变及上述并发症,可能与本组结肠病例较少有关。
2.3 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克罗恩病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不一致,实验室及影像学上无特异性,但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开展,CD的大体形态改变通过肠镜即可观察到。内镜活检作为肠镜大体形态的补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以往许多学者特别强调非干酪样肉芽肿对CD的诊断价值,认为一定要看到肉芽肿才能诊断[3]。本文报告的10例CD,实际病理肉芽肿检出率为50%,另外5例,我们则根据临床表现、X线、内镜及病理综合诊断。在内镜检查中,由于活检取标本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有些检出率较低,相当一部分仅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故肠镜拟诊克罗恩病的送检标本需多块、深凿活检以提高阳性率。鉴别诊断: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表现,CD常需要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盲肠癌相鉴别。故需结合X线检查、肠镜及病理检查综合分析,大多数克罗恩病患者是可以明确诊断而获得及时治疗的。
[参考文献]
1 徐克成,江石湖.消化病现代治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35.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艾滋病;医疗卫生机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5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2027-02
艾滋病流行是目前社会面临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能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是做好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重要环节,针对我市2009――2011年三年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本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后简称:HIV/AIDS)病例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9――2011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有偿/无偿采供血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我市HIV/AIDS病例个案资料,为进一步分析病例报告特点将有病例报告机构按其工作性质分为三类,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是临床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专科医疗机构);三是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分别统计分析。利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分类变量统计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2结果
2.1病例基本概况2009――2011年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报告我市HIV/AIDS病例1372例,其中HIV感染者1002例,AIDS病人370例。
人群分布2009――2011年三年间医疗机构共报告1372例,其中男性824例(60.1%),女性548例(39.9%);平均年龄(42.04±12.07)岁,最小1岁,最大91岁;未婚243例(17.7%),已婚有配偶985例(71.8%),离异或丧偶137例(10.0%),不详7例(0.5%);文化程度中文盲109例(7.9%),小学462例(33.7%),初中590例(43.0%),高中或中专156例(11.4%),大专及以上55例(4.0%);民族分布共报告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1102例(80.3%),壮族235例(17.1%),其它6个民族35例(2.6%)。
感染途径分布:三年间报告病例中静脉注射88例(6.4%),性接触+注射4例(0.3%),异性性传播1206 例(87.9%),同性性传播17例(1.2%),母婴传播17例(1.2%),不详34例,(2.5%),输血及血制品2例(0.1%),其它4例(0.3%)。
2.2三类机构统计结果三类不同性机构报告病例共报告1372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报告561,占全部病例的40.9%;临床医疗机构报告792例,占57.7%;采供血系统共报告19例,占1.4%。
2.2.1三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艾滋病病例年度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和无偿/无偿采供血机构病例报告占当年报告病例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所占当年报告病例比例逐年增加明显与广西其它地市报道相一致[2]。
病例病程阶段结果显示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程病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感染途径结果显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注射吸毒有关病例不论数量和比例都是最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三年报告的97例与吸毒有关的病例中占报告了57例,占了58.8%,而采供血机构三年无一例与吸毒有关病例报告;异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数和比例低于临床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报告病例;同性传播途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数量和比例远高于临床医疗机构,三年报告的同性途径感染的病例17例中有15例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占88.2%。
样品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病例主要来源于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共报告482例,占其所报告病例86.0%;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主要来自医疗机构自身服务有关检测内容,如术前/输血前检测、其他就诊者检测、孕产期检查、性病门诊和婚前检查(含涉外婚姻)以上几个检测内容共报告695例,占其报告病例比例87.8%;采供血机构则全部来自无偿/有偿献血。
以上差异与三类机构工作性质和服务人群有直接关系。临床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群体主要有疾病症状就诊的病人,因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长、早期艾滋病感染者发病[1]、医务人员诊断能力提高和临床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诊断服务后对有创伤性医疗操作中艾滋病检测力度加强,故医疗机构中发现病例特点有报告数量逐年上升、报告病例中艾滋病病人比例高、样品来源多集中在其承担服务内容和职业分布范围广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在临床医疗机构中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但从结果可以看到实际效果不理想,三年中临床医疗机构只有73例感染者或病人是通过咨询检测发现,仅占其全部报告病例9.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承担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机构,虽然也对外公众开放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但工作重心是高危人群和已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属并主动提供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报告病例特点是吸毒、同性传播途径病例多、样品来源中以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为主,随着早年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干预措施落实早期感染病例被发现,所以出现报告病例逐年下降的趋势。
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主要职责组织无偿或有偿献血工作,故在采供血机构中发现病例少、样品来源单一、且病程也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主,同时随着国家防艾工作措施落实,在相对固定的献血群体中发现艾滋病病例也呈下降趋势。
医疗卫生机构因各自工作职责不同,服务群体不同,报告病例存在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医疗机构职能和服务群体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效率。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6
方法:收集我院临床门诊、住院部传染病疫情报告记录、医技科有关传染病检查记录,并依据SPSS13.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差异比对以P
结果:发现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在具体工作中笔者发现,因登记人员个人原因,致使漏报、错报和迟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可靠性与时效性。
结论:经过我院全体传染病登报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每月培训、考核和审查的方式全面提升了报告质量,提高了报告可靠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疫情报告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48-02
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及及时性,是确保疫情报告质量的关键内容。基层医疗机构疫情报告是我国疫情管控的基础工作 ,它是区域性疫情管控的分项工程,其报告质量直接关系着区域疫情控制及预防成效[1]。
1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问题
1.1数据填写不齐全:某些疫情报告记录人员在工作时存在漏填现象,其中漏填内容包括患者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发病机制、就诊时间、性别和年龄等,因患者
身份数据填写缺失,使得疫情报告记录很难全面反映出患者的真实情况,不利于今后诊疗工作的开展。
1.2填写报告时字迹不规范:某些疫情报告记录人员在填写报告时字迹潦草,很多字迹都难以辨认,给网报工作和核查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1.3报告提交不及时:某些疫情报告管理人员缺乏法规意识,在提高报告时不认真,经常出现漏报或迟报现象。
1.4分类病例时的工作失误:在临床诊治和实验诊断时出现工作失误。
1.5交接问题: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疫情报卡机制,从而使个别报告卡遗失,又因某些报告卡的填写字迹不规范等原因限制,使得保卡工作未能及时进行。
2问题解决对策
2.1建立健全报告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管理系统。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报告管理机构,其次,应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管理系统。笔者建议,应明确各级报告管理人员的责任,认真落实管理体制,并应派专人不定期审核全员的疫情报告,如果在审核时发现问题,要么就地找相关人员问询,要么找上机机构协商解决,这样有助于提升报告管控水平。
2.2强化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全面强化报告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疫情报告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和依据[2],因此,医院应对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多次法制教育,应对新就业的医生开展岗前培训,学习《传染病防治法》,使其全面了解疫情报告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新就业医生对疫情报告工作的认识,从而使其准确的、及时的上报疫情报告,提高报卡的时效性与可靠性[3]。
2.3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心。近年来我国国民经历了多次传染病威胁,因近年来传染病事故的频发,给疫情报告管理人员以较大启示。如传染病扩散于医院,而医院又没有传染病患者的个人信息,那么就无法及时有效的控制疾病,从而也就无法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确保门诊病人登记信息的完善性十分重要,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责任心与法制意识,认真做好病人登记工作,将病人的详细信息标注清晰,及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网罗人员录入才有时效,才能准确找到传染病感染者。
2.4保证疫情报告填写的质量。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监测机制,严格要求各报告管控人员及时检测报告质量,如检测人员发现有字迹不清或漏项报告,应及时提醒报告填写人完善报告内容,直到报告填写符合要求为止。
2.5健全健全工作绩效机制。工作的动力源于按劳分配,如医院没有建立健全工作绩效机制,没有将工作效果体现在奖金分配和人员升迁上,就很难使员工养成勤勉工作的习惯,因此,笔者建议,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奖惩制度》,将疫情报告填写工作和薪酬发放联系起来,发现问题应及时督促其整改落实,并应严格执行管理和考核机制,在抽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漏填或缺项问题,应扣除相应分数,以此约束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管控报告质量。
2.6建立联网机制。要想更好的控制住疫情,医院就必须在疫情扩散前将感染者信息及时、快速的传递出去,因此,笔者建议各医院应建立健全联网数据库,并且每所医院的各个科室也应建立网络互联,从而将医院局域网与国家互联网有机结合到一起,这样做便于快速传递疫情讯息,有助于提高疫情管控能力[4]。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联网机制也有利于疫情管控信息,如一旦发生疫情,医院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3讨论
医院应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建设,并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软硬件设施,临床、医技、疫情报告人员应通力合作,强化责任、危机意识,确保疫情报告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患者病情。并应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查对工作,将疫情报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找出来,通过扣分考核和完善培训机制等措施,提高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提高网报的时效性,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从而真正解决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的弊病,全面提高疫情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30
[2]云南省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技术指南(试行)[M].昆明: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