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例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例分析报告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麻风病;疑似病例分析

江阴市1996年~2009年先后发现3例复发病例,2010年发现1例新发瘤型麻风病例(属于外来人口)。虽然江阴市属于麻风低流行区,1996年达标基本消灭麻风病,但现今由于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今后发生新病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除麻风专业人员外,综合性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性医院的皮肤科和神经科医师应当掌握麻风的诊疗知识,日常工作中想到麻风的可能[1]。笔者收集了2008年~2010年江阴市医疗机构上报的麻风疑似病例43例,并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务人员的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水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江阴市疾控中心皮防所2008年~2010年接收到6家医疗机构上报的麻风疑似病例共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7~69岁,平均40.0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5年。

1.2诊断标准

1.2.1慢性皮疹。

1.2.2局限性麻木(温、痛、触觉障碍)。

1.2.3外周神经粗大。

1.2.4组织切刮涂片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1.2.5皮损活检有特异性病理变化或侵犯皮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疑似病例:具备1.2.1,1.2.2,1.2.3任何两项。

确诊病例:具备1.2.1,1.2.2,1.2.3三项或疑似病例加1.2.4或1.2.5。

1.3鉴别诊断

临床上,类似于麻风病而需要加以鉴别的疾病很多。在鉴别诊断时必须掌握麻风病的皮损特点,皮损常伴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风的损害中常检查出麻风菌。用这些特点与其它疾病鉴别,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鉴别的。

2.结果

2.12008年~2010年江阴市医疗机构上报的43例疑似麻风病例均在医院皮肤科确认并转诊至江阴市疾控中心皮防所,麻防专业人员按照麻风病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检查、细菌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2例LL瘤型麻风,1例为氨苯砜单疗后复发病例,1例为新发病例。41例疑似病人经过麻防专业人员排查,被排除麻风(表1)。本文确诊的2例LL麻风,主要表现为斑疹、结节和弥漫性浸润,在患者多次就医时,先后误诊为“过敏性皮炎”、“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多形性红斑”等病。1例新发患者,在张家港地区多次就医时均遗漏了对麻风病的考虑,延误了确诊时间,造成较长时间传染他人的可能性。1例复发患者,也在镇私人皮肤科诊所误诊1个月。究其原因,多为临床医生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较低,又未做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临床检查,加上病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确描述病情,还有病人讳疾忌医隐瞒家属史等所造成的。

2.2被排除的41例疑似病例,在临床上或多或少都有与麻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容易与麻风引起混淆,医生能够想到麻风,实属不易。银屑病、环状肉芽肿、体癣、二期梅毒疹、盘状红斑狼疮、持久性隆起性红斑等可类似于结核样型麻风;脂溢性皮炎、职业性光毒性皮炎、眉毛稀疏等可类似于瘤型麻风;贫血痣、汗斑、老年性白斑等可类似于未定类麻风;一些神经科疾病如股外侧皮神经炎、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也需要与麻风病相鉴别。

表12008~2009年江阴市麻风病疑似病例情况

年份 疑似病例数 男 女 确诊病例数 银屑

病 脂溢性皮炎 梅毒 其它排除病例数

2008 6 5 1 0 0 1 1 4

2009 16 10 6 1 4 2 1 8

2010 21 15 6 1 3 1 1 15

合计 43 30 13 2 7 4 3 27

3.讨论

麻风病目前已较少见,故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不够,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同时由于麻风病患者发病大多数缓慢,早期症状及体征不明显,皮损或神经损害可类似于许多皮肤病或神经性疾病,若不仔细询问病史及作相应检查,易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实行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医疗机构最大限度地被动发现麻风病例,减少误诊误治。从报告的43例疑似病例来看,江阴市近几年建立和实行的麻风疑似病例报告及转诊制度;针对综合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防保科医务人员开展的麻风病早期症状及10大可疑线索的专业培训,已经在防治麻风上初见成效。

近年发现的复发和新发患者全为基层医务人员报病,可见患者首先还是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因此除麻风专业人员外,各级医院皮肤科、神经科成为了发现患者的主要途径,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皮肤科、神经科医生在发现麻风病人中的的关键作用,日常工作中对麻风病人有警觉性,对一般慢性皮肤病或神经科疾病患者在无充分证据诊断为另一疾病或对正常有效的治疗未显示疗效时能够想到麻风的可能,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皮疹及外周神经,及早发现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如麻木无汗和周围神经粗大等,这对今后有效的减少麻风病的漏诊,促进病例的发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莱姆病;颅神经损伤;脑炎

1 病例报告

1.1 患者xxx,男,44岁,既往健康,因发现蜱叮咬1周后,出现发热伴周身不适3 d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2℃,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右腰部可见0.5 cm×0.5 cm圆形丘疹,表面坏死,外缘呈鲜红色,颈部略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腹水征阴性。入院后,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符合“莱姆病”的诊断标准,给予“青霉素”480万U 2次/d静点以抗螺旋体治疗,因莱姆病一期可出现颈部轻度强直,给予“甘露醇”20%-250 ml 1次/12 h静脉点滴,1 d后患者发热消失,颈部抵抗消失,于第二天晨5时许患者突觉右眼视物模糊,双影,查体见右侧瞳孔散大,直径约4.0 cm,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睑不能上抬,右眼上视、下视、内收均受限,头部CT:正常。清神经科会诊后,基本排除脑血管病变,眼科会诊后未发现眼部病变,均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颅神经损伤,继续给予“青霉素”480万U 2次/d静脉点滴、“多西环素”0.1 g 2次/d口服以抗螺旋体治疗,并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10 d后渐减量,及七叶皂苷钠“20 mg 1次/d静脉点滴、“甲钴胺”口服等营养神经药物以促进颅神经回复,经治疗7 d后患者右眼睑下垂有所好转,瞳孔缩小至3.5 cm,但仍有视物发白及右眼上视、下视及内收功能障碍,治疗6周后,仍无明显好转,出院后6个月随访,眼睑下垂及眼球远动障碍仍无明显好转。

1.2 患者xxx,男,60岁,既往健康,发现蜱叮咬7 d,发热、周身不适6 d、皮疹5 d,出现神志恍惚3 d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0℃,神志恍惚,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压之褪色,以躯干为著,左侧颈部被蜱叮咬处皮肤红肿,中央有坏死,周围有红晕,直径约10 cm,有触痛,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无项强,双肺呼吸音略粗,心率:110次/min,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后,排除神经系统原发病变,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早期脑实质变化,神经系统改变。心率快,莱姆病第二期可出现心血管改变,腰穿查脑脊液呈无菌性改变。患者入院后第2天出现便血,约500 ml,并有呕吐,为胃内容物,带少量淡红色血液,有呃逆及四肢震颤。呕血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所致。

2 讨论

莱姆病于1975年在美国东北部Connecticut州Lyme镇发生此病流行后,于1980年以此镇名命名此病,于198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首次发现莱姆病疑似病例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此病例报告,我省林区广泛,为主要发病地区。莱姆病为伯氏疏螺旋体经蜱叮咬后,经血液蔓延至各器官或其他部位皮肤,常见的有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肝脾等,对皮肤、神经、关节和房室结有特殊的亲和力,当病原体游走至皮肤表面则引起慢性游走性红斑,除菌体附着可直接损伤人体各器官细胞外,螺旋体并能诱发产生交叉反应抗体,并能激活与动脉内膜有关的大血管闭塞(如神经组织、心脏和关节的大血管)发生有关的特异性T和B淋巴细胞,引起脑膜炎、脑炎及心脏受损,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当血清IgM和含有IgM的冷球蛋白升高预示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心脏及关节受累,神经系统病变主要为进行性脑脊髓炎和表现为轴索性脱髓鞘病变。此病通常有三期经过,早期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有明显的发热、头痛、疲劳、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等,颅神经损伤及脑炎常在发病后2~4周出现,以上两例病例,均在发病3~4 d内迅速出现颅神经损伤的改变及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甚至以颅神经损伤及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在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

此两病共同特点:①近期均有明确的蜱叮咬史;②常为体力劳动者,有春季在草木繁盛地区活动史;③均有特征性的发热、周身皮疹、游走性红斑;④身体素质好,无明显基础性疾病;⑤经详细检查,基本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原发病者。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肝性脊髓病;肝移植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各种肝病晚期发生的脊髓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缓慢进行性痉挛性瘫痪,一般不伴感觉障碍和肌萎缩。多发生于门腔静脉分流术和自发门体静脉分流后。Leight和Card最早于1994年首先报道肝性脊髓病。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特点,现将我院10余年来收治的7例肝性脊髓病报告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均为男性,41-56岁,肝硬化病程2-11年,其中乙肝后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者6例,门腔静脉分流术后1例。6例有肝性脑病史。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4例,腹水6例。

12 临床表现 7例均为隐匿起病,5例分别于肝性脑病后18 d、6个月、8个月、1年、2年出现脊髓症状。1例脊髓症状出现于脑病前。1例无肝性脑病。7例除有肝硬化的临床体征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痉挛性瘫痪,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僵硬、行走困难,双下肢肌力降低(0.IV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膝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所有患者双下肢深浅感觉正常。

13 实验室检查 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三系减少及肝功能异常:ALT 52-304 IU/L,AST 45-180 IU/L,GGT 50-502 IU/L,ALP 100-248 IU/L,TBIL 24-409 μmol/L,DBIL 14-241 μmol/L,ALB 18-342 g/L,A/G 0.92-1.2,3例胆碱酯酶994-2415 U/L。6例血氨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2-204 μmol/L。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脂降低、凝血机能障碍。1例行脑脊液检查正常。脑电图4例正常,1例轻度异常(以低波幅慢节律为主)。头CT检查6例未见异常,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MRI检查4例未见异常,余未做。

14 治疗及转归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蛋白饮食、保肝、补充B族维生素、降血氨、降门脉压、利尿等治疗,部分患者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经上述治疗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肌力均呈进行性降低。2例死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1例死于肝昏迷,1例死于肺部感染。

2 讨论

21 病因及病理 多数学者认为肝性脊髓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其典型病理变化为颈段以下脊髓侧索对称性脱髓鞘病变,以皮质脊髓束为著,由颈膨大向尾端逐渐加重,以脊髓胸腰段明显。

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分述如下:①神经毒性物质作用:门体分流使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未经肝脏处理直接进入体循环,肝功能不全使得肝脏对毒性代谢物质灭活作用减低,毒性物质在体内聚积,作用于脊髓神经而发生HM。毒性物质主要为血氨,其次为尿素、硫醇等含氮分解物。②神经营养物质缺乏:由于门体分流及肝功能不全造成的吸收及合成功能降低,使体内对脊髓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磷脂等减少,引起脊髓神经的损害。神经毒性物质增多及营养物质缺乏均可干扰神经纤维和髓鞘的营养代谢,使脊髓侧索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产生变性和脱髓鞘病变。③免疫因素:尸检病理学研究证实:脊髓病变是由于两方面原因,病毒感染、病毒高度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或两者均存在。而HM大多数为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后肝硬化,故有人提出免疫因子造成脊髓病变的学说。

22 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为逐渐加重的、持久的痉挛性截瘫,以双下肢为重。双下肢肌张力增强,呈强直性,肌力下降,腱反射亢进,Babinskis征阳性。肢体症状一般双侧对称存在,近端较远端明显,一般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肌萎缩。

肝性脊髓病的临床分为4期:①神经症状前期:主要为肝病表现。②亚临床期:即亚临床肝性脑病期,无明显肝性脑病症状,但数字连接试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阳性。③肝性脑病期:可反复出现一过性肝性脑病症状。④脊髓病期:缓慢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脊髓症状。部分患者仅出现神经症状前期和脊髓病期。

23 诊断 本病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如下:①有急、慢性肝病史和临床表现及肝功能异常,可有反复发作的肝性脑病史。②有门体静脉分流(手术或自然分流)。③有起病隐袭,发展缓慢,进行性的以双下肢为主的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一般无肌萎缩、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④脑脊液正常,肌电图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脊髓MRI正常或颈胸髓的T2W2像异常。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变。

24 治疗及预后 目前尚无特效方法,需综合治疗。①病因治疗:治疗原发肝病。②肝性脑病治疗:限制蛋白的摄入、减少肠道氨的吸收、降血氨等。③脊髓病治疗:予维生素B、C促进神经再生,辅酶A、ATP、肌苷、前列腺素、复方丹参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④中医药治疗:以补益肝肾为主。针灸在HM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有待于总结更多经验。⑤手术治疗:Roberto、Weissenborn等、王顺祥等报告5例肝移植后,脊髓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表明肝移植对该病有一定疗效。

本病预后不良,脊髓损害为不可逆性,痉挛性截瘫往往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及其他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沈毅,陈京龙肝性脊髓病4例临床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2(3):199201.

[2] Leigh AD, Card WI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A case associate with posterolateal column degeneration Neuropath Exp Neurol,1949,8:338346.

[3] 巩维进,王颖,张敬治肝性脊髓病2例并文献复习.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4):2427.

[4] 拱忠影肝性脊髓病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876877.

[5] 王华,汪涛,刘炼炼肝性脊髓病的研究进展西南军医,2009,11(6):11331134.

[6] 王洪波,刘振文肝性脊髓病研究新进展实用肝病杂志,2009,12(5):393396.

[7] 周小平,席亚莉,韩梅英肝性脊髓病23例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6):377378.

[8] 王慰,任桂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脊髓病19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6291630.

[9] Roberto T Improvement of hepatic myelopathy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N Engl Med, 1999, 304 (10):1517.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4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胃肠道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1973年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克罗恩病。在西方近25年来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国内尚无精确统计报道。文献报道本病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得多,但近10年报道已逾千例。提示病例数有增多之势[1]。本文总结我院消化内镜室自2001年9月~2006年3月进行电子肠镜检查4048例,共检出并由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6~47岁,平均29岁。年龄最小16岁,最大47岁。内镜确诊之前病程10天~4年不等,平均1.5年。

1.2 临床表现 本组腹痛、腹泻者9例,以右下腹多见。消瘦9例,贫血7例,发热4例,便血4例;大便次数每天2~10次不等,并发瘘管形成者1例。

1.3 内镜检查 10例病人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回肠末端、回盲部和升结肠9例,肛周脓肿、肛瘘1例。内镜表现:7例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见节段性凹陷溃疡,上覆白苔,边界清,周围见息肉状增生形成卵石样改变;2例为升结肠肉芽增生伴有溃疡形成并导致肠道狭窄,镜身无法通过;另有1例患者以肛周脓肿、肛瘘为主要表现。

1.4 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肠黏膜呈慢性炎性溃疡,黏膜固有层内见无干酪样坏死的结核肉芽肿5例;另有5例病理结果为结肠黏膜呈亚急性炎症改变,伴有息肉样增生及溃疡形成,未见明显无干酪样肉芽肿,结合临床,符合克罗恩病的改变。

2 讨论

克罗恩病过去又称“局限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为不明原因的非特异性肠炎。本病从口腔至的消化道均可受累。本病在高加索发病率较高,亚洲人发病率较低。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呈节段性、多发性。克罗恩病在我国尚缺乏流行病学资料,本组发病年龄主要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2.1 克罗恩病的病因 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等因素有关,目前多认为与遗传易感性、某种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免疫调节异常有关。本病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通常一级亲属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病灶常好发于细菌接触最多的部位,有报道表明在克罗因病者肠黏膜中已检测出相关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副结核分支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麻疹病毒等。机体免疫因素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血清中可检测出特异性自身抗体[2]。

2.2 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 由于克罗恩病侵犯的范围、部位不同,所以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极不一致,其中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发热、便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出现腹部肿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偶有以内隐痛、肛周脓肿、肛瘘等为首发症状。本文10例患者中腹痛腹泻者9例,消瘦9例,贫血7例,发热4例,便血4例,1例以肛周脓肿为首发症状,在肛肠科以肛瘘进行治疗,后肠镜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由于CD常位于右半结肠、盲肠或回肠末端,可有便秘的表现,尤其是腹泻与便秘交替者,需注意排除CD。CD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及并发症,最早的常见症状是肝周病变,如肝大、胆管炎、胆囊炎。主要并发症为:肠梗阻、肠穿孔、肠瘘、腹膜炎。本组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无一例有肝周病变及上述并发症,可能与本组结肠病例较少有关。

2.3 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克罗恩病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不一致,实验室及影像学上无特异性,但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开展,CD的大体形态改变通过肠镜即可观察到。内镜活检作为肠镜大体形态的补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以往许多学者特别强调非干酪样肉芽肿对CD的诊断价值,认为一定要看到肉芽肿才能诊断[3]。本文报告的10例CD,实际病理肉芽肿检出率为50%,另外5例,我们则根据临床表现、X线、内镜及病理综合诊断。在内镜检查中,由于活检取标本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有些检出率较低,相当一部分仅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故肠镜拟诊克罗恩病的送检标本需多块、深凿活检以提高阳性率。鉴别诊断: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表现,CD常需要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盲肠癌相鉴别。故需结合X线检查、肠镜及病理检查综合分析,大多数克罗恩病患者是可以明确诊断而获得及时治疗的。

[参考文献]

1 徐克成,江石湖.消化病现代治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35.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艾滋病;医疗卫生机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5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2027-02

艾滋病流行是目前社会面临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能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是做好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重要环节,针对我市2009――2011年三年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本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后简称:HIV/AIDS)病例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9――2011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有偿/无偿采供血机构)报告现住址为我市HIV/AIDS病例个案资料,为进一步分析病例报告特点将有病例报告机构按其工作性质分为三类,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是临床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专科医疗机构);三是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分别统计分析。利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分类变量统计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2结果

2.1病例基本概况2009――2011年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报告我市HIV/AIDS病例1372例,其中HIV感染者1002例,AIDS病人370例。

人群分布2009――2011年三年间医疗机构共报告1372例,其中男性824例(60.1%),女性548例(39.9%);平均年龄(42.04±12.07)岁,最小1岁,最大91岁;未婚243例(17.7%),已婚有配偶985例(71.8%),离异或丧偶137例(10.0%),不详7例(0.5%);文化程度中文盲109例(7.9%),小学462例(33.7%),初中590例(43.0%),高中或中专156例(11.4%),大专及以上55例(4.0%);民族分布共报告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1102例(80.3%),壮族235例(17.1%),其它6个民族35例(2.6%)。

感染途径分布:三年间报告病例中静脉注射88例(6.4%),性接触+注射4例(0.3%),异性性传播1206 例(87.9%),同性性传播17例(1.2%),母婴传播17例(1.2%),不详34例,(2.5%),输血及血制品2例(0.1%),其它4例(0.3%)。

2.2三类机构统计结果三类不同性机构报告病例共报告1372例,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报告561,占全部病例的40.9%;临床医疗机构报告792例,占57.7%;采供血系统共报告19例,占1.4%。

2.2.1三类医疗卫生机构报告艾滋病病例年度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和无偿/无偿采供血机构病例报告占当年报告病例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所占当年报告病例比例逐年增加明显与广西其它地市报道相一致[2]。

病例病程阶段结果显示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病程病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感染途径结果显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注射吸毒有关病例不论数量和比例都是最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三年报告的97例与吸毒有关的病例中占报告了57例,占了58.8%,而采供血机构三年无一例与吸毒有关病例报告;异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数和比例低于临床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报告病例;同性传播途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数量和比例远高于临床医疗机构,三年报告的同性途径感染的病例17例中有15例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占88.2%。

样品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的病例主要来源于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共报告482例,占其所报告病例86.0%;临床医疗机构报告病例主要来自医疗机构自身服务有关检测内容,如术前/输血前检测、其他就诊者检测、孕产期检查、性病门诊和婚前检查(含涉外婚姻)以上几个检测内容共报告695例,占其报告病例比例87.8%;采供血机构则全部来自无偿/有偿献血。

以上差异与三类机构工作性质和服务人群有直接关系。临床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群体主要有疾病症状就诊的病人,因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时间长、早期艾滋病感染者发病[1]、医务人员诊断能力提高和临床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诊断服务后对有创伤性医疗操作中艾滋病检测力度加强,故医疗机构中发现病例特点有报告数量逐年上升、报告病例中艾滋病病人比例高、样品来源多集中在其承担服务内容和职业分布范围广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在临床医疗机构中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但从结果可以看到实际效果不理想,三年中临床医疗机构只有73例感染者或病人是通过咨询检测发现,仅占其全部报告病例9.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承担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机构,虽然也对外公众开放提供艾滋病检测服务,但工作重心是高危人群和已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家属并主动提供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报告病例特点是吸毒、同性传播途径病例多、样品来源中以自愿检测咨询服务和阳性配偶或性伴检测为主,随着早年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干预措施落实早期感染病例被发现,所以出现报告病例逐年下降的趋势。

无偿/有偿采供血机构主要职责组织无偿或有偿献血工作,故在采供血机构中发现病例少、样品来源单一、且病程也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主,同时随着国家防艾工作措施落实,在相对固定的献血群体中发现艾滋病病例也呈下降趋势。

医疗卫生机构因各自工作职责不同,服务群体不同,报告病例存在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医疗机构职能和服务群体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效率。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结肠癌 肠梗阻 治疗

中图分类号:6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25-03

结肠梗阻是结肠癌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结肠癌晚期的症状之一临床特点是高频基础疾病为合并症多,致死率比较高,因此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应用,术中有效的肠道灌洗正确及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我院1991年4月-2009年10月,141例结肠癌合并梗阻病例的外科治疗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性114例,女性27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其中70岁以上18例(12.8%),术前误诊65例(46%),均以急性肠梗阻入院,住院天数9-123天,平均29.6天。占本组病人同期收住结肠癌病人的36.5%。

1.2 肿瘤部位

右半结肠50例(36.2%),左半结肠91例(63.8%)肿瘤直径3-5cm,87例>5com,54例肝转移28例(19.7%)肠系膜广泛转移6例(4.2%)其中一例与胃大弯侵润成团块壮。

1.3 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

141例中Duks A B O 例 C 57例 D 84 例,其中溃疡型92例,增生型35例,狭窄型4例,病理类型:腺Ca112例,粘腺Ca25例,类Ca4例。

1.4 合并症

本组病人仅16例(11.3%),无明显合并症。其余125例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合并症。其中心血管疾病108例(次)。呼吸系统疾病31例(次),糖尿病34例(次),前列腺肥大42例(次)。其它疾病82例(次)。

1.5 手术方式:

根治性切除100例,切除率70%,其中右半结肠切除28例,包括横结肠切除+胃大部切除1例,左半结肠及Dixo术72例,姑息性切除10例,Hartmamm12例,结肠造瘘14例,短路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

1.6 术后并发症:

本组40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56例(次),发生率28.4%,切口裂开12例 吻合口瘘10例,肺部感染5例,心功能衰竭8例,心肌梗死6例,尿路感染8例,低蛋白血症7例,围手术期死亡10例,其中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MOSD)心肌梗死3例,肺部严重感染1例。低蛋白血症1例。

本组141例病人误诊65例,大部分均为早期病人。其中误诊为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41例,乙壮结肠扭转6例,卵巢肿瘤8例,急性腹膜炎10例,其中乙壮结肠穿孔6例。

2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提高,年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有资料说明我国已步入高龄化社会,目前结肠癌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在老年急性肠梗阻疾病中肠道肿瘤占59%,其中结肠癌占23.6%[1],特点是晚期病例尤其是进展期病例多,本组Dukes C D 期占100%。文献报道大肠癌所致梗阻占大肠癌病人的7%-29%[2-5] ,本组病人在我院既往全部大肠癌中发病率36.5%,一旦发生梗阻,根治性肠切除率相应降低,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

误诊率比较高。国内文献报道为38.0-96.9%[6] ,平均56%。本组病例误诊65例(46%),大部分均为早期病人。其中误诊为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41例,乙壮结肠扭转,卵巢肿瘤8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10例,其中乙壮结肠扭转6例。文献报道右半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占20.8%-25%[7]。原因是病人阑尾炎并存结肠癌,癌肿继发感染炎症可直接波及阑尾[8],如果医生经验不足,检查不全面可造成误诊,漏诊。并发症多,由于年龄较高常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人88.7%的病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合并症。所以对手术耐受性明显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增高。

由于病人为急性肠梗阻就诊的晚期病人,及时有效的术前准备对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是至为重要的。如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有效的胃肠减压,及抗生素及时有效的应用等。对提高手术耐受性,降低手术风险有极大帮助。

解除梗阻,切除肿瘤。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进步,基础促论及营养学发展,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合并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一期切除率大大提高。本组手术一期根治切除率70%,对于肿瘤不能切除的可行结肠造瘘或短路手术。年高体差,感染严重,肠管高度扩张,肠壁水肿明显,肠道清洁不满意,肿瘤可以切除。一期吻合愈合有疑虑者,可行根治性肿瘤切除,Hartmamm结肠造口术,本组有12例病人经此处理,取得满意效果。

随着内镜及微创技术的开展,现代外科进入一个全新领域,逐渐成为治疗结肠癌梗阻的主要方法。内镜下全属支架引流术,可使手术由急诊能为选择期,避免造口。置入支架后行手术的病人可明显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Tileny等[9]。对10项比较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结肠癌梗阻的荟萃分析认为可以明显降低造口率及住院天数。相信随着内镜及腔镜的逐步开展,相关技术的完善,将有取代传统手术观念的趋势,成为下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重要武器。

参考文献

[1] 孙以开,马向涛,顾晋,等.成年人急性肠梗阻150例病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3.150-152.

[2] Ohman ULH,Stockholm.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ng colorectal carcinoma.Am J Surg.1982;143(6):742.

[3] Irvin TT,Greaney MG.The treatment of colonic cancer presecting with intestinal obstrucrion.Br J Sury,1977;64(6):741.

[4] Umplby HC,Willianmson RCN.Survival in acute obstruction col-orectal carcinoma.Dis Colon Rectum,1984;27(5):299.

[5] Cennaro AR,Tysob RR.Obstrutive colonic cancer.Dis Colon Rec-tum,1979;21(5):346

[6] 赵殿昌.大肠癌的误诊(综合)[J].中国肛肠病杂志,1988;8(1):38.

[7] 许惠绵,等.结肠癌致梗阻308例外科处理综合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7.412-414.

[8] 司呈泉,宋景贤,孙华宾.合并急性阑尾炎的结肠疾病13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