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1
本文对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武术运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武术在农村开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受经济、时间以及师资等因素影响,武术在当地开展并不普遍。因此建议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民群众对武术运动的认识,促使农村群众更好地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关键词】 新农村;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建议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新农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新农村体育正在蓬勃发展。基于这样的形势,武术运动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新农村人口中推行,以活跃农村的业余生活。本文拟探讨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的现状,更好的发挥武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居民从事武术活动为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 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的多个村庄共发放问卷300份,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问卷285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92%。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态度
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态度是武术能否在农村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所有被调查的村民中,有25.3%的群众不了解武术,而对武术有一般了解的有43.2%,可见当地农民群众对武术的认知度并不高。其中,对武术了解和有一般性了解的人群均表现出对武术开展持支持的态度。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农村如宋官屯镇、杏园村的群众对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热情较高;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堤岭村、林庄村的农民群众的热情较低,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对于大力开展武术活动的认知程度。
2、农民群众习练武术的观念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的群众习练武术的目的多样化,主要倾向于健身娱乐功能。通过调查了解到,过去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农村村民习武,侧重于武术的技击功能。但是,伴随着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生活消费观念也逐渐转变。在所调查的村庄里,有25.2%的群众认为,人们在从事武术运动时,看重的已不仅是其技击功能,而更加注重武术的强身健体、消遣娱乐等功能。
3、农民群众习练武术的场地情况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习练武术的场所便利,具有较好条件。武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对场地的要求较低,俗话说“拳打卧牛之地”,这也是武术在新农村开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根据对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体育设施情况的了解,体育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休闲区,这是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目前练习武术者也以休闲区最多,其次是在居住所前后空地。
4、农民群众习练武术的形式及时间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中的居民由于受其固有生活习惯的影响,一般将锻炼的时间安排在早上(占67.4%),这符合农村人们的生活规律;也有在傍晚或晚上进行练习的。他们练习的时间具有较大随意性,主要安排在农闲时,故武术练习的延续性不强。这主要是农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束缚在农业或工作上,空闲时间少,没有更多精力参加健身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新农村的农民习练武术的习惯远不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打牌、打麻将等活动在农村比较普遍。
由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作息时间有所差异,而且由体育相关部门牵头举办的武术活动很少。此外,武术活动在农村的开展,缺乏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学习的途径主要是跟随民间习武者或当地部分中小学教师学习。所以,武术的练习主要以零散、自由为主。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中,尽管有的村设立了专门负责体育文化活动的文体服务中心,但是这些负责机构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和履行工作职责,只是零散的组织些类似扭秧歌的活动,从而影响了武术在新农村的良好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农民对武术运动认知度不高,而在练习武术的人群中,其目的多样化,主要以健身娱乐为主。尽管适合开展武术活动和练习武术的场所条件较好,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练习形式呈现零散、随意性。与此同时,受经济条件和工作等因素的影响,练习武术主要集中于农闲时,缺乏延续性。
2、建议
在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农村开展武术运动具有提高农民身体素质、重塑生活价值观、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对武术健身功能的宣传力度,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发挥其职能作用,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武术比赛和武术活动,以活动促发展,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并参与武术运动。
【参考文献】
[1] 王君.关于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12-14.
[2] 余水清,何兵雄.湖北群众武术的认知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3] 李富刚,贾亮. 对农村居民开展武术活动重要性的探索.搏击·武术科学,2004(1).
[4] 侯广斌,侯安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9).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2
论文关键词:江西,农林院校,新农村
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江西作为地处我国中部传统的农业大省,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农作物产量均位于全国前列,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江西省土地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1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11万人,其百分之九十的国土面积是农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客观评价,江西的农业比重偏大,2007年农业占三产比重为1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7124元,是2000年的2.4倍。目前江西农业与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三农”矛盾相对突出,城乡统筹难度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也是薄弱环节,建设新农村面临着诸多困境,建设任务艰巨和繁重。
大学走出“象牙塔”,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既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也需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撑、优质的人才支撑。高等院校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则以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育人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为江西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江西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
江西目前主要的高等农林院校有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原赣州林校)
和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近两年,江西高等农林院校立足江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院校
通讯作者:陈飞平(1979—),男,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
都积极投身到江西新农村建设中,为“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贡献各自的力量。
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源头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基层,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最紧迫的科技问题。
近两年,江西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多项,科研经费1.1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4项。学校积极面向江西经济建,狠抓项目不动摇,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二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近50亿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江西农业大学开展一系列的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2006年在星子县蓼花镇胜利村积极开展包村扶贫工作,指导村民种植了70亩南方早熟梨,建立了广播站、党员活动室、群众阅览室,并在当地小学筹建了机房。学校教师多次到村检查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巩固完善已经实施的扶贫项目,科技培训农户8场,共350人多人次,走访贫困家庭12户,提高了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了村民的脱贫步伐。2007年,江西农业大学投入资金40万元,派出专家30余人次到柘塘村开展扶贫工作。工作重点已由当初的“学校校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救灾与灾后恢复、支教与帮扶”转为现在的“饮水工程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公路硬化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护工程建设”。
2008年,江西农业大学开展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工作,学校主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在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10个招标课题中中标,目前该项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还积极开展了雪后救灾工作,参加编制了《江西省科技救灾恢复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并派出专家、技术人员近100人次奔赴江西受灾严重地区指导减灾和灾后重建。另外,土地资源管理及园林绿化等学科科研人员在全省30余个县(市)实施了县、市级小城镇规划,促进了江西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外,江西农业大学注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把学生社会实践列入“立足三个实践,实现三个结合,培养服务‘三农’为主的创业人才”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每年都开展主题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寒暑假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学校先后共有30余万人次参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科院校学生专业优势,切实为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每年根据当前农业现状,开展各类农业(农学、园艺、农业机械等)培训,为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做好知识、技能和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人数如下:
年份
培训人数
2007
86
2008
106
2009
94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strategie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ocial harmony, but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now Fair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stricting The key impa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new countryside. Therefore, we must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gradually achieve equitable rural education.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教育公平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ducation Fair
教育影响人的一生,教育上的不公极可能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强势更强,弱势更弱。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教育公平,便没有和谐社会。就当前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准确来说是不公平和弱势地位。“农村地区的教育,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问题,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关注并实现农村教育公平,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既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维护农民的世代利益,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权利真正落实到实处。
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明显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中国的城镇就早已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而当年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95%,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升到91%,而在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市居民低3年。在农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14%,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城乡教育机会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不包括职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间的倍数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在31个省区中,当年城乡差距超过三倍的省区达到15个,超过四倍的有5个,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绝对升学率虽然上升,但是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可能并没有缩小。 而这一情况延续到大学阶段就是农村大学生的比例正在下降。
一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的署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随后,《广州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也许,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可能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却在明显下降,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下降了 。 农村大学生比例为何会逐年降低?其原因当然很多。一是现在农村的教师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二是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很难,特别是他们在城市中没有人脉,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三是高中和大学的学费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特别是高中,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农村的助学措施,许多农村的中学生在上完初中后,就外出打工去了,成为新一代农民工。由此可见,现实中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积累和延续。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思考造成这种不公平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教育投入悬殊,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巨大差距。
2、目前农村教育模式主要是考出去,很少服务于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虽说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根本上没有为农村的发展着想。课程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关于热爱农业农村的教育、农业生产技能的教育。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朝着考大学的精英教育道路去走。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只能是被一级教育淘汰下来的人去从事具体的农业劳动。这些人就真的愿意去从事农业生产吗?根本不可能,在现行的教育中他们已从骨子里痛恨死了农业劳动。所以,中国出现了大批的进城务工农民。教育、学校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膜。农村最终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命运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农村教育同样沿袭和城市一样的“升学教育模式”,结果挫伤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他们从上学的路上看不到希望,孩子学不到看得见的技术。
3、价值取向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农村孩子普遍向往外面的世界,都憧憬着考上重点大学,而绝大多数农民父母的想法是,孩子不能是文盲,但是考不上高中、大学,就不如早些赚钱。在他们眼里,只要能识字就不算是文盲。金钱主义在中国的升温,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影响。许多人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经济,有利才有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潮下,成绩好的孩子一路高上,进军大学。而成绩差的孩子则尽早发挥自身价值,多挣几年钱。而社会腐败则进一步助长了金钱主义,使“有钱能使鬼推磨”等腐朽思想渗透民心,因而导致不少学子对于教育的神圣的质疑。同时,社会腐败也会侵扰教育这片净土,造成一些农村穷困孩子失去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无法实现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工部发达地区;农村;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S210.7;[S210.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下。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制约我国能源问题的瓶颈。无论是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解决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加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都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村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我国农村地区商品能源使用量较少,石油、煤炭和电力等常规商品能源在农村的能源消费比例中不足20%,而同期非商品化能源(如:薪柴秸秆)消费量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商品能源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截至2005年止,商品能源在家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46.05%。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将有利于缓解商品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浙江省宁波市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一。据宁波市发改委统计,2008年基本实现农业增加值16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250元,增长12%;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140元。宁波市新农村建设是较为成功的。能源结构是东部沿海发达农村的典型代表,对其农村新能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为其他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 调研对象及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宁波市周边农村选取了4个考察对象:位于鄞州区下应镇的尚未进行新农村改造的姜村村,与其毗邻但新农村建设较为完善的湾底村,宁波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一春光牧场,以及位于宁海县的青珠农场。各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其中人均年收入的数据为实际调研所得。
2.2 方法
整个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访谈、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其中,走访了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姜村村及湾底村村委;现场踏勘了鄞州区春光牧场及宁海县青珠农场的沼气设施;并对湾底村、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的村民进行了经济水平、年龄、学历、能源使用种类及费用、新能源使用情况及意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
对于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icrosoftAccess和Microsoft Excel等软件。
3 农村沼气利用现状与问题
3.1 沼气使用调研结果与分析
3.1.1 沼气使用现状
沼气池在农村建设中是政府力推的,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地区普通农村未建设沼气池,部分新农村已建的秸杆沼气池也多因来料不稳定、季节供应不平衡,技术不成熟、维护管理难度大,沼气池异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等问
题而废弃。虽然秸杆沼气在宁波地区无人问津,但是畜牧业的沼气建设却带给了当地人很好的经济效益。
浙江省对已建畜牧场实行生态化改造时,主要通过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模式。所调研的春光牧场及青珠农场也是通过该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但是对于所产出的沼气处理方式却有不同,仅青珠农场在示范建设中将沼气供给了周边部分居民使用。其资源化循环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青珠农场的居民并非全部使用沼气。农场仅将沼气提供给与沼气罐位于河同岸的居民试用,后期将由试用效果再定是否扩建。在通有沼气的区域,沼气的使用率达到100%。
3.1.2 沼气使用满意度分析
对沼气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沼气用户对目前沼气使用的满意度是100%。主要原因是沼气管道建设、沼气灶及沼气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在使用沼气过程中若出现故障,农场会有专人上门免费维修。该沼气项目建成后,附近90%居民普遍反映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了。
在用户对管道沼气认可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其中81.8%的沼气户觉得使用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之前更换液化气瓶的麻烦;9.1%的沼气户认为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免费的沼气使他们节省了一笔家用能源费用;剩下9.1%的用户认为使用沼气较液化气干净是对沼气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3.1.3 沼气使用意愿分析
由于青珠农场对附近村民的沼气供应是免费的,但在后期深入推广上,经济性不十分合理。为此展开了用户使用沼气的意愿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18.2%的用户认为即使沼气费用略高于液化气费用,他们依然会选择沼气,因为使用沼气方便而且干净,但这部分用户基本属于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用户。81.8%的用户表示会经过价格的比较选择使用的能源类型,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液化气和沼气价格相同,还是会选择沼气。以上说明目前农村的沼气收费还存在可操作的空间的。适当的收费可以反哺到沼气的运行维护中。
3.2 沼气推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制约沼气在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3.2.1 重环境治理,轻能源利用
目前,宁波农村地区大部分牧场对于沼气池的利用还仅停留于其污染治理的功能,改善了以往猪圈“脏、乱、差”的现象。但产生的沼气利用率普遍较低。大多仅将沼气用于牧场内部使用,其余沼气直接点燃排放。
3.2.2 沼气配给系统建设不利
由于牧场选址一般往往与村庄有一定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管网配送建设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沼气配输系统的扶植力度不够;同时,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责任方不明确造成了沼气输配建设的瓶颈。
3.2.3 气味、气量上的缺憾
户用沼气有一定的异味,这主要是由于沼气中掺有 少量的如硫化氢气体等。沼气管道破裂也偶有发生,大量沼气外溢,短时间内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冬季由于温度等气候原因导致沼气的产量较其他时期有所减少。
上述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加大普及农村沼气使用的可行性。
4 太阳能利用现状与问题
4.1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现状
太阳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能源,其利用主要是通过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光热转换的应用之一。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在宁波地区的农村使用面较为广泛。
4.1.1 太阳能使用现状
调研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普及率为38%,各村的普及率如表3所示。
从农户选择的太阳能品牌来看,皇明、四季沐歌、华扬等国内有名的牌子占到近50%,其余多为宁波地区生产的太阳能品牌。太阳能平均价格为2500元左右,国内名牌的价格为4000~5000元不等,各村购买的太阳能平均价格见表3。而在购买太阳能设备时,当地政府并无相应的补助措施,因此对于农民而言,相对的富裕程度与购买的品牌及价格间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从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来说,近50%的用户遇到过故障,但厂家都能很好地提供售后服务。由于地区的特点,出现的故障主要是冬天水管冻裂、和雷雨天气容易遭电击。但所有的受访农户均表示,即使是冬天,太阳能也可以满足家庭的热水使用。
可见。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农村的太阳能热水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了,但其热水器的质量方面还有待全面提高。
4.1.2 太阳能使用意愿分析
对未使用太阳能的原因进行探讨,见表4可知,对于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所居住的人群相对年纪较大,大多数人并不选择太阳能。而在湾底村,新农村改造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好,农民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多数人表示住房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使用太阳能。
由上分析发现,家庭经济问题是不购买太阳能的一大原因。实质上,在发达地区农村并非家庭负担不起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对于在经济条件相对稍差的村庄,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收入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使用太阳能的经济性不高。传统农村有锅炉热水供应点,仅需0.1元每瓶,夏天热水的需求量低;在其他季节以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瓶热水计,一年8个月则需48元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费用为144元。相较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锅炉热水在传统农村更为合理。但由于烧锅炉存在一定的污染,而新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太阳能是更受欢迎的。
综上所述,对于宁波近郊农村,农民选择太阳能的主要因素是由生活环境,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所决定的。
4.2 太阳能利用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后发现,相对于宁波周边地区的农户来说,影响太阳能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传统农村里流行的锅炉热水较为廉价,相较之下太阳能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
中老年农民平时生活节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环保意识较弱,因此缺乏购买太阳能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建造别墅和公寓楼提供给农户居住,而目前仅居住在顶层的居民可安装热水器,且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寓楼一般为6层,不具备电梯,因此农户一般不选择顶层,造成顶层闲置。致使太阳能又少了一部分使用者。
5 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农村应用较多的两种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现状分析,可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建议。
有大量秸杆产生的村庄可以转建造沼气池为气化室,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标;对于未使用的畜牧沼气,牧场及各级单位可以扶植沼气商品化产业,包括对其除臭、提纯等等。已建成和将建的管道沼气应确保管道及链接处的质量。以防泄漏。
当地政府应鼓励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改进,确保产品的质量。新农村建设时也应注重商品房建设的结构,预留各层太阳能的搁置空间。
新农村建设和节能环保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应加强环保、节能减排等的宣传,促进农村新能源的进一步普及和使用。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5
一、大力促进工业化
坚持工业主导型经济,这是大连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的一种成功模式。壮大工业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北三市要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采用新思路,运用新办法,探索新路子,以“建好现代工业园区”为重点,紧紧抓住发展良机,改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生产要素流动,优化配置优势资源,促进工业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认真规划,做强载体,实现生产要素集聚。北三市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通过工业园区承载集聚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要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三个卫星城为核心,以重点乡镇为支点,沿着沈大高速公路、丹大高速公路和县域境内的永青路、海皮路“两纵两横”进行产业布局,着力建设“一岛五区”。“一岛”是总体开发长兴岛,建设成为综合性深水港口及大型临港产业区。“五区”是海湾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区、瓦房店工业区、皮杨陆岛经济园区和花园口工业区,发展成为临港临海沿路的新兴工业区。应当把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工业园区,大力引导和凝聚外部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住宅、医疗、文化、教育、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施建设,为中外企业不仅提供一个优良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而且创造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雅、适宜居住的生活条件,更好地承载和集聚国内外优势产业转移落户,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集聚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
二是开发资源,利用优势,全力打造地方品牌。北三市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培育优势产业的后发优势,具有打造地方品牌的雄厚基础,应当充分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把已经初具规模的大杨的服装、瓦窝的轴承、双塔的石材、永宁的炉排、老虎屯的水泥、复州城的水泵、华丰的家具等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同时,应当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把已占全国市场70%的瓦房店的辣根、号称“世界蚬库”的庄河贝类和崭露头角的普兰店大雪纯生啤酒等特色产品,尽快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地方品牌,继续扩大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是发挥优势,明确重点,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北三市作为大连主城区重化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承接地和连接大连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走廊和产业中转基地,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地产优势和人力资源,全力打造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加工区,一方面带动广大农民从事农副产品生产脱贫致富,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当注重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和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扶强做大一批“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和能够对周边地区广大农户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注重追求进驻企业的规模化,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集聚和带动相关的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在投资环境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应当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良机,把招商引资的目光放大到世界500强和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力争引进一个重大项目振兴一个乡镇经济,逐步扭转“数量不少、效益不高”的不利局面,保证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着力推进城镇化
“九五”时期以来,北三市的城市化率与南三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统称为南三区)的城市化率相比,始终低约20―30个百分点左右,从事农业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压,都在影响和制约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在大连,“三农”问题集中的重点就在北三市,所以,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也在北三市。
一是注重增强小城镇的辐射能力。大连市已经确立城镇化建设体系,并已提出今后5年期间形成3个卫星城、20个重点小城镇和100个中心村的梯次合理布局,因此,应当坚持全市推进城镇化的总体思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为主,以扩张数量为辅,确保小城镇开发质量和数量协调发展。重点小城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便捷、功能健全、环境优雅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和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以及建立规模适度的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要加快农村“畅通工程”建设,在2010年全面实现村通油路,为北部山区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打开方便大门。要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镇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辐射、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广大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从事二、三产业,完成由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适度扩张小城市的建设规模。在加快建设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三个卫星城的同时,适度扩张小城市的建设规模,也是推进城镇化的一个着力点。由于北三市远离主城区,而且占地面积很大,加快小城市开发建设尤为重要,应当在布局上给予重点考虑。近年来,普兰店市的皮口镇和庄河市的青堆子镇已被确定为小城市,目前正在按照城镇体系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庄河市的仙人洞镇和普兰店市的安波镇依托永青路贯通后加快发展,也已具备成为小城市的时机和条件。这样,北三市东部地区城镇化网络正在得到改善。接下来,应当结合建设辽宁核电站的发展契机,考虑沿着沈大高速公路境内北段,把瓦房店市的复州城镇、炮台镇列入小城市发展规划,尤其要通过总体开发长兴岛,尽快在
渤海岸线滨海路上建设一座现代中等城市,带动北三市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推进,促使北三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
三是不断扶持和壮大民营经济。应当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镇”的主战略来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范围,拆除各种进入门槛,特别要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投资创业,尽快成为走向富裕的个体工商户。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放心、放胆、放手让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经济、专业市场的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在总量、质量、规模、产业上都有新的突破,为推进城镇化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
从大连市北部县域经济结构来看,虽然北三市发展的是“工业主导型经济”,但农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所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应是“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支柱和发展方向,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培育。从农业构成的种植、畜牧、林业和渔业四大业体来看,北三市具有发展渔业的资源优势,海岸线长达751公里,占大连陆岸岸线总长度的39%;有26个乡镇濒临黄海和渤海,滩涂面积高达78.4万亩,占大连滩涂总面积的80%。因而,北三市渔业中正在走向一路领跑的主导地位,2004年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近30%。所以,紧紧依靠得天独厚的海洋和沿海资源优势,不断培育以近海养殖、远洋捕捞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渔业,在海面、海底、滩涂和陆地全面加快开发步伐,就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可靠基础。同时,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促进水果、蔬菜、畜禽、花卉等主要优势资源开发和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与渔业一起构成县域农业经济的五大主导产业。应当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聚集,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园区、水产品优势品种出口基地、无公害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专用加工水果生产基地、标准化饲养小区和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等载体作用,为主导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近年来,大连市北部县域已经培育了一批诸如华都食品、东方农庄、三维果业、龙珠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带动周边地区广大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和能力仍显不足,水果、蔬菜和水产品加工分别只占总量的25%、20%和35%左右。今后,应当立足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所形成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对龙头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加快引进和做强做大。重点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村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瞄准更大更广的国际市场,对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外向型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关键性的核心企业吸引和促进产业相关的中小企业联合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更大、覆盖面积更广、竞争能力更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扩张商品基地。近年来,北三市尽管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比如瓦房店重点建设了10大商品生产基地,永宁、西杨和阎店等乡镇的地瓜生产基地面积已经发展到15万亩;庄河的食用菌基地、桑蚕养殖基地、养牛基地、绒山羊基地以及普兰店的生猪基地、草莓基地、西红柿基地、花卉基地等都在不断壮大,但在北三市庞大的农业土地面积上仍然显得力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尤其是缺少交易功能全、带动能力强、辐射区域广的大中型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只有不断扩张商品基地规模,才能保证农产品形成批量供应,提高县域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应当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的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水产、水果、蔬菜、花卉和畜禽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在防止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整合和规模扩张,尽快建成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尽快延伸到有条件、有能力的千家万户,尽快解决广大农民“信息不灵不敢富、势单力薄不能富、技术不懂不会富”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范文6
一、泰来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状
泰来县辖8乡2镇83个行政村,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还很不均衡。
(一)档案工作管理情况
全县大部分乡镇、村的新农村建设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管理规范,并且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方面,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个别乡镇、村由于档案工作管理力度不够,个别档案室对档案工作趋于应付,注重保存较单一的文书档案和会计档案,致使一些劳动力转移、村务公开、合作医疗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等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手中,没有及时归档,给档案安全及利用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档案信息服务利用情况
新农村建设档案反映了农业农村建设情况,开发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可为制定建设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服务。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档案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利用新农村建设档案可以解决村集体资产分配、宅基地审批、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劳动力输出、财务收支管理等诸多复杂的问题,不但增强了村民组织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农村改革与发展,而且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档案意识,使其知道了有纠纷找档案,有问题利用档案。
(三)档案意识现状
大部分乡镇、村档案工作普遍得到了重视,做到了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规章制度、档案室、符合要求的档案装具、检索工具,档案管理基本符合要求。但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档案法制意识薄弱,对档案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导致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个别行政村没有专门档案室、档案装具不符合要求、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档案人员素质
村级档案工作人员绝大多数身兼数职,分担着村里生产、民政、治安、计生等各种工作,既要抓档案工作,又要抓村务工作,还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工作繁忙,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连整理档案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更谈不上参加档案业务培训,致使村级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对新农村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归档程序、管理规范知之甚少,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措施
(一)创新方式,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良性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行政村可以采取不同的档案管理模式。条件好的村,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步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认定标准;经济条件较差的村,要达到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有档案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库房、有装具,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暂无条件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农村建设档案采取“村档乡管”的模式,以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二)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体系
要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体系。一是要成立各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档案部门和相关涉农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档案工作及经费争取与落实工作。二是将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当中,以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三是茌实际档案工作中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充分发挥好管理作用。四是加强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应有的档案工作业务技能,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五是健全制度,依法治档,做到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工作有章可循,确保档案安全。
(三)服务民生,为新农村建设做好各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