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奖励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生奖励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生奖励办法

高中学生奖励办法范文1

【关键词】“动”力系统;评价机制;学习小组;活动单;教师点评;课堂效能

传统模式下的常态历史课堂,教师动,学生静,台上翩翩起舞,台下晕晕乎乎,学生的“动”力系统几乎陷于停顿,这样的课堂难以称为高效能的课堂。“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则以“评价机制”、“学习小组”、“活动单”、“教师点评”为要件,重新构建并不断优化学生的“动”力系统,有机整合,共同作用,实现了历史课堂效能的大幅提升。

一、以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动”的愿望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之下,评价机制并非孤立的哪一课堂结束时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与奖励,即其绝不是一种临时奖励措施,而是一种系统的、长效的评价机制。

基于这一认识,评价机制应从班级层面到年级层面再到学校层面,进行精心谋划、环环相扣的系统性设计。这一机制下的历史课堂,班级应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历史学科“课堂评价细则”为准绳,由各组计分员对本组课堂活动展示进行计分,课后交由班级计分员进行统计。每月班级进行一次汇总排名,评选出月度班级历史优秀学习小组,后依次交年级、学校汇总、审核,最终形成校级月度历史优秀学习小组。而在这一流程之先,学校应制定“月度优秀学习小组奖励办法”以便于评选结束后学校可以立即对各优秀学习小组按章进行相应的奖励。

实践证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这一评价机制的存在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在课堂结束后对学生的触动,而是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能够起到“诱导”作用。换言之,在这一机制的促进之下,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产生了心理学所谓“间接兴趣”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动”的愿望,为历史课堂效能的提升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以学习小组构建学生“动”的平台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之下,学习小组是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再生问题的基本单位,是课堂上学生“动”的基本平台。

因其作用的举足轻重,历史课堂上学习小组的构建,应以“协同发展”为理念,以“高低搭配”为原则,以“全员参与”为宗旨,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分配。此外,学习小组的构建还必须全面考虑组内成员性格特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可控性;小组成员的人数应控制在四到六人,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充分性;组长的选择应考虑其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素质,确保组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言人的选择应避免单一性,确保实现课堂活动效果的普惠性。

总而言之,基于上述考量的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平台可以保障学生在课堂保持平稳的“动”力输出,为历史课堂效能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三、以活动单引领学生“动”的过程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之下,活动单是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学习的向导和依据,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上“动”的全过程。

因其贯穿学生活动的全程,扮演着学生活动向导者的角色,因此活动单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紧抓学生“最近发展区”,并据此设置合理的活动数量、目标和要求。同时,活动单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课型之间的差异性――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特点各异,对学生活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活动单的设计必须在充分认识上述差异性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活动单的具体环节。除此之外,活动单中问题难度的设定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指向性必须明确,思维深度必须适中,如此方能保障学生在课堂中“动”的信心与热情。

实践证明,基于上述要求设计的活动单,能够很好地充当学生课堂活动引路人的角色,呵护着学生“动”的热情,鼓舞着学生“动”的信心,为历史课堂的高效能保驾护航。

四、以教师点评升华学生“动”的效果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之下,教师点评是对学生课堂活动成果进行评析的环节。其虽是历史课堂上学生“动”力系统的最后一环,但由于高中学生学识、学力水平的限制,这一环却也是系统中最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教师点评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活动成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升。同时,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展示活动表示充分的尊重,如此才能不使学生在教师点评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从而维护学生后续活动的热情。此外,教师点评过程中须确保知识迁移的范围适当,万不可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否则学生活动成果难免被带到华而不实的浮夸当中去甚至养成不踏实的劣习。

高中学生奖励办法范文2

(一)经济增长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据统计,我县20__-20__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01亿元、33.6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0%、16.8%。20__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5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长4.7%;二产业增加值22.0亿元,同比增长29.6%;三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2.4%。生产总值在20__年的基础上增长1.1倍(翻了一番),年均(三年)增速达21.3%,超过《纲要》原定12.5%的目标8.8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了规划纲要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__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8亿元,增长110.9%,20__年达到13.35亿元,增长28.2%。20__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亿元,同比增长7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三年)增长64.9%,高于规划年均增长20%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运行良好。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亿元,增长14.9%。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21亿元,增长17.3%。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7亿元,同比增长22.0%,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运行良好,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财政实力实现了新跨越。20__年,我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7亿元,增长30.7%。20__年达到1.66亿元,增长42.1%。20__年完成2.41亿元,同比增长4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三年超过《纲要》规划增速目标和年度预定目标,提前两年实现《纲要》规划的翻番目标。

(二)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由20__年的37:29:34逐渐调整为20__年的32.8﹕35.2﹕32、20__年的31.5﹕41﹕27.5、20__年为27.9:48.4:23.6。第一、三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升高。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加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白酒、煤炭工业的主导地位和支柱作用进一步加强。三次产业发展比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日臻完善。与《纲要》目标相比,调整步伐是基本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继续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20__年末全县总人口81.3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5‰,20__末全县总人口为82.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7‰,20__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3.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9‰,三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8.01‰。与《纲要》目标相比,高出1.01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期间人口控制目标任务压力较大。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使耕地面积保持稳定,耕地质量得到提升,耕地的占用得到有效控制,全县耕地面积稳定保持在8.55万公顷。

围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区域、行业的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节能重点工程建设。20__年,我县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预计到20__年可完成《纲要》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1390吨以内,氨氮排放控制在160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2100吨以内,预计到20__年可完成省、市“十一五”规划下达的预期目标。城市垃圾处理厂投入试运行,预计20__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水处理厂将于“十一五”期末建成,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60%左右。全县森林覆盖面积持续增加,20__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5.4%,20__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6.2%,20__年达到48.3%。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按《纲要》目标全面有序快速发展。

(四)人民生活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改善。20__年-20__年我县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14419元、18291元,分别增长26.7%、26.9%;20__年达20576元,增长12.5%,职工平均工资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28元,增长27.0%,20__年达9720元,增长18.0%。20__年-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49元和2748元,分别增长8.2%和7.8%。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51元,同比增长11.0%,连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与《纲要》目标相比,发展速度是一致的,目标绝对值已完成《纲要》规划的目标任务。

(五)社会发展目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逐步加大,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__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886人,占计划的111%,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345人;20__年城镇新增就业2897人,占计划的1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920人;20__年城镇新增就业3715人,占年度目标的1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900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084个,办理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安置1475人。20__年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000人,20__年保障人数30000人,20__年保障人数达42984人。城镇低保年累计发放279048人次,发放金额达2865万元。养老保险覆盖面、工伤保险覆盖面、生育保险覆盖面分别达85.6%,80.9%,74.7%,20__年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上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目标。但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与《纲要 》规划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预计到20__年可完成《纲要》规划目标。

扶贫开发事业稳步推进。建设扶贫新村44个,有效解决了1.01万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11.32万人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0.7万户农村住房困难户新建、改建了住房,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和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县组织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十项,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790人,科技成果产出逐年增多。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__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初中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3.14%,高中学生毛入学率51.3%,全县非盲率99.7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青壮年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教育普及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达到和超过《纲要》规划目标。

文化、通讯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部分乡镇已建起了农家书屋,269个行政村配置了电视、电脑等设备,新建了119个村级组织活动室。大力发展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全县电视覆盖率达96.2%,26个乡镇已实现城乡一网。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县通讯覆盖率达95%。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开展。成功创建17个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和539个甲级村卫生室,初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体系。连续两年,我县参合农民总人数达65.11万人以上,参合率达85%以上,参合农民受益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已达《纲要》规划目标。

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整体形象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城镇化水平达22.8%。预计到20__年可以实现《纲要》目标任务。

二、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指导,全力构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企业。

1、“十一五”以来,我县倾力做好古蔺“中国最具特色的酱酒基地”建设,加快郎酒厂酒库及包装中心改扩建、郎酒生产基地白酒产业化工程、仙潭5000吨酱酒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郎酒“50工程”,加快郎酒上市融资步伐,实现快速扩张,并通过抓好包装,优化网络,拓宽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全力促进郎酒进入中国酒业第一梯队。20__年,郎酒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20亿元大关,郎酒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扎实抓好仙潭酒厂的规模扩张,提升品牌商标档次,支持仙潭酒厂向高端品牌进军。同时,加大对面上小白酒企业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郎酒的“火车头”作用,促进中小酒业自创品牌,拉动红赤渡等一批白酒品牌快速发展,培育一批酒业“小巨人”。以郎酒为龙头的酱酒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县酒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4亿元。

2、紧紧围绕《纲要》中构建川南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的总体目标,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煤业。“十一五”以来,全县把煤业发展作为整篇文章来做,编制完成《古蔺矿区总体规划》,不断加快资源勘探详查,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日趋成熟。已完成石宝、观文矿段详查精查工作,20__年,启动了大村矿段的详查精查勘探。重点推进国家规划大矿建设,石屏一矿、岔角滩煤矿、箭竹坪煤矿建设进度加快,“十一五”期末将新增煤炭生产能力250万吨以上。川煤集团等对石宝、观文煤矿的开发建设已实质性开展前期工作,为“十二五”再新增600-8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支持大企业建设的同时关注小企业发展,大力实施煤矿企业整合重组,技改扩能,全面完成“三网合一”工程。在对全县煤炭洗选行业进一步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抓好煤炭洗选企业与煤炭开采企业的协调配合,太平、金鑫、鑫鼎、向顶4家群矿型选煤厂建成投产,水车坝240万吨洗选厂已与石屏一矿同步推进建设,2×30万kw煤矸石电厂可研已编制完成,煤炭生产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已做好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80万吨甲醇项目的前期规划工作,100亿立方煤气化中心规划初步落实,新型能源基地规划建设目标正一步步扎实迈进。

3、加快地方特色工业发展,重点扶持肝苏药业加快发展。强化科研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品延伸,扩展临床用药渠道,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增大销售量。积极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规划引导和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古蔺造”企业的成长,培育和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古蔺面、高山牛肉、麻辣鸡、老腊肉等一批新生企业正逐步成长,充分发挥了对古蔺农业特产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加大“三农”投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努力把粮、经、果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向粮、经、果、菜、林、畜六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格局方向调整,积极发展林业、畜牧、水产养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__年以来,全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强农村路、水、土、电、气、房等基础建设。加强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整治等水利 设施建设,强化耕地保护,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__年-20__年,新开工农村公路688公里,解决了7.8万人饮水安全,实施病险水库整治22座,新建农村小水电装机4010kw,实施中低产田造3.6万亩和土地整理开发2.6万亩,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7500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大。

3、认真抓好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十一五”规划,我县重点抓好畜牧、烤烟、高梁、中药材、水果、油菜六大特色产业化工程建设,建成了10万亩烤烟、10万亩油菜、5万亩高梁、3万亩中药材、3万亩水果基地。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154个,创建了“蔺州三台”土鸡品牌,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畜牧经济已占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农村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本文来源:文秘站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按照全面规划、整合项目、集中资金、梯次推进的思路,坚持科学谋划、合理规划、注重实效、先易后难、不超越县情、不搞形式主义的要求。着重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机制模式,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效应明显。目前,全县已完成古蔺镇建国村、大寨乡向阳村等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任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好转。

(三)努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坚持以城镇发展为载体,以建设旅游、生态大县为目标,认真审视和布局旅游、交通、教育卫生、商品流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努力促进旅游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格局,围绕自然生态、红色文化两条主线,充分发挥名酒、名河、名厂及经典景区、原生态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推出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线路,打造自驾车精品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开发大格局,打造赤水河生态文化旅游专线。加快推进黄荆、太平、二郎等景区开发,积极落实黄荆景区开发业主,实质性启动景区景观建设。目前,太平红色纪念地项目、黄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已正式营业,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社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努力活跃城乡市场,搞活城乡经济,带动全县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速发展商贸、信息、餐饮、休闲、文化等生产业及民生业。传统服务业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金融保险市场运行良好,信贷调控平稳。金融环境优化,融资渠道拓宽,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建设,有效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而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四)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加快基础建设步伐,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十一五”以来,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采取领导联系、跟班服务、挂牌督办、每月推进、全年攻坚、通报问责等有力措施,大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20__年22个纳入重点管理的项目,完成投资2.76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6.8%。20__年55个纳入重点管理的项目,完成投资6.1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6.0%。20__年纳入县政府目标考核的65项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7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2.0%,同比增长49.0%。

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力度逐年加大。在石屏一矿、岔角滩煤矿、箭竹坪煤矿、郎酒“50工程”、仙潭500吨酱酒基地等在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设的同时,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观文、石宝、大村矿段开发、120万吨干法水泥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古蔺跨越发展、持续发展后续支撑力不断增强。

2、坚持交通引领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县通乡公路开工256公里,已完成158公里,完成投资1.9亿元。通村通达工程已开工建设260公里,完工253公里,完成投资2653万元;通畅工程开工建设172公里,完工116公里,完成投资3647万元。在完成叙蔺路、古赤路改造投用的同时,叙大铁路、震东至茅台一级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s309线鱼化至水口段、古金路护家至观文段、古蔺太平港区即将开工建设。太石路、石鱼路、古护路、古双路等骨干路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通乡达村、铁公齐动、水陆并重、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将基本形成。

3、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为适应矿区开发需要,电网建设规划已调整完善,龙山-走马110kv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城区110kv变电站扩容已完成,220kv输变电工程已确定选址。35kv输配电工程、10kv以下配电配套工程已完善规划,香楠35kv变电站已建成投用。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正在开展现场查勘设计,即将逐步启动改造。切实加强电力建设,2×30万kw煤矸石电厂已完成可研论证,石屏一矿瓦斯发电厂已基本建成。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地方小水电,轿子顶电站和安乐电站已基本建成投用,积极推动和开展二郎水边电站、椒园电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全县输配电网络不断完善,电源建设不断增强,电源配置不断优化,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水平显著提高。

4、切实加强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建、续建、整治了一批水库工程项目。龙爪河引水工程加快推进建设,已实现县城供水的目标。重点整治了以新桥大堰、红岩大堰为主的112条引水渠和双河、玉龙、红龙水库为重点的30条水库干渠,使全县水库渠系防渗整治率达60%,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9.76%。在赤水河沿岸实施雨水节灌工程,解决旱山村基本用水,投资2400余万元大力实施烟水工程,为烤烟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已启动盐井河提灌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着力缓解因缺水给石屏一矿、仙潭集团等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永乐工业园区的启动和建设需要。同时,大力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十一五”以来投资20__余万元,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全县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不断增强。

5、快速推进城镇建设。按照拓展西区、完善东区的思路,创新城市开发模式,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县城西区概念性规划、新城控制性详规。目前,西区1.8km主干道一期工程以及金兰大道顺利完工投用,奢香文化广场、金兰市政广场、 体育中心广场、大梯步等市政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县城成功开行公交车,农贸市场逐步规范,县城主要路口设置了交通红绿灯,垃圾处理场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城市交通、卫生、市场秩序和违规建设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形象显著提升。高起点完成二郎、太平、黄荆等小城镇建设规划,集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提高,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结合易地移民、扶贫搬迁、避让搬迁等工程实施,加快新村庄建设,“县城、集镇、村庄”三级梯度辐射、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__年城镇化水平达到22.8%。

(五)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活县的重要举措,健全机构,完善载体,创新机制,拓展渠道,领导带头招商,驻点对接招商,全程跟踪服务,招商引资呈现出“规模更大、质量更优、来源更广”的显著特点。

1、加强以项目、资源、投资商、落户企业、人才、招商网站等“五库一网”建设为核心的招商引资工作载体建设,不断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招商引资体制和机制。

2、成功举办了重庆项目推介会、广东项目推介会、百年县庆项目推介会等系列招商活动。加大对各个在谈、签约项目的追踪对接力度,制定出台《古蔺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奖励制度,激发全民招商热情,有效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3、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落户企业后续服务,逐步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促进以商招商。立足我县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以现有企业为基础,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着力培育煤、酒、旅游、农产品加工、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突出产业招商。充分挖掘我县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培育旅游品牌,集聚旅游人气,做强旅游产业。实施小分队带项目划区域驻外招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4、积极督促各乡镇抓好“回引工程”项目、畜牧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各类小型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协助条件成熟的乡镇,以酒业、农畜产品开发、建材等产业为重点,探索特色小型工业园区建设,以特色项目开展园区招商,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进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培育园区特色产业集群。

三、“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县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一产稳、二产快、三产慢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__年的32%下降到20__年的27.5%,20__年又降到23.6%。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推进经济转型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原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用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长,市场竞争面临巨大压力。二是融资困难。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仍较突出,我县工业和一些新办企业资金紧张,部分项目建设进展受影响。

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尽管我县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我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二产业中低耗能产业比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高,经济结构仍需优化,节能减排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四是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不足,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城乡、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人口和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尚处于起步阶段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在“十一五”后期加以改进和解决。

四、评估总结

通过对“十一五”规划实施前三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古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等提前三年完成目标任务,全县社会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中教育普及率、青壮年非盲率提前两年完成目标任务,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城镇化水平等指标在“十一五”期末均能够顺利完成。这充分体现了“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宏观性和预见性,体现了规划编制“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则。

在“十一五”规划大部分指标已经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下,虽然有些指标的绝对值可能不能全面完成规划目标值,但主要是受计算方法、国家政策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对全县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不大。因此,为了明确今后两年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建议对《纲要》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修订。

五、对“十一五”规划的调整建议

1、经济发展目标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元。”调整表述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00元。”

2、结构调整目标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24:44:32”。调整表述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24:50:26”。

3、人民生活目标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50元左右。”调整表述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__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左右。”

4、远景展望中“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5%。”调整表述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5%以上。”

5、“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中“到20__年,在永乐工业园区建成煤矸石发电厂,装机容量2×5万千瓦”、“新建永乐装机容量2×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调整表述为:“到20__年完成古蔺县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规划和申报立项工作”、“新建装机容量为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

6、“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中“到20__年,全县酿酒行业销售收入稳定在10亿左右,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调整表述为:“到20__年,全县酿酒行业销售收入稳定在30亿以上,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0%左右。”

7、“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中“20__年完成日处理污水2万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城市污水管网20公里建设,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进程。”调整表述为“20__年完成古蔺城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日处理0.75万吨及配套污水主管网建设,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进程。”

8、将安全生产和减排目标等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1)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安全生产规划两项综合指标的通知》(安委20__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安全生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__46号),以及省政府安委会以《关于下达“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安全生产规划两项综合指标的通知》 (川安委20__27号)要求,泸州市政府以泸市安委(20__)21号文件将“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35%”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25%”两项指标下达我县。由于该通知下达时,我县已编制完成”十一五“规划,故上述两项指标未纳入规划,建议将安全生产指标纳入全县”十一五“规划。

(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__28号)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__8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要求,我县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时,仅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纳入规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未纳入纲要目标,但从20__年起,省、市政府将节能和减排都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同时也纳入了省、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内容。为此,建议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十一五”规划。

六、做好“十一五”调整规划实施的建议

完成“十一五”规划,还有两年时间,虽然目前进展形势较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既要面对挑战,又要抢抓机遇,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潜在增长能力,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确保“十一五”调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动古蔺发展的核心战略,集中有限要素,做大做强做精酿酒、能源两大优势产业。按照“一业特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思路,突出发展酒类产业。坚持不懈推进郎酒50亿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酱酒基地建设,积极扶持仙潭、红赤渡等地域品牌不断发展,尽快形成以国家名酒为龙头,高端品牌、地域品牌和地方自创品牌互动发展,以酱酒生产为主打品种兼顾其他白酒产品发展的基地型酒业经济发展格局。强力推进煤炭业走“勘建采”一体化、“煤电化”一条龙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全力加快石屏一矿、岔角滩煤矿、箭竹坪煤矿的建设进度,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加大对大村等矿段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加快推进石屏二矿、石宝、观文矿段规模开采和以煤气化中心、煤矸石电厂等为重点的煤炭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综合利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划的观文、双沙煤矿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重点扶持规模以上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做好和完善煤炭深加工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坑口电站、煤气化中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引导优势行业进一步扩张,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确保工业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的同时,努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力发展环保业,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抓好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是大力实施“农村突破年”活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扶持;坚定不移调整农业结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加速和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搞好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加强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认真抓好以路、水、土、气、房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突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重点发展黄荆生态旅游和太平红色旅游;制订完善旅游业发展措施及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积极鼓励和扶持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拍卖、租赁、网络消费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不断提高通讯、运输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交通基础建设,全面完成s309线鱼化--水口段、古金路护家--椒园段等通乡公路改造和古蔺太平港区建设,启动叙大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震东—茅台一级公路前期工作。继续完善矿区开发电网建设,全面完成龙山—走马110kv、鱼化220kv输变电工程建设以及观文、双沙等大矿配套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网完善工程,确保矿区开发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全面完成龙爪河引水工程建设,启动古蔺河综合治理石梁子水库、盐井河引水工程建设。继续加快以路、水、土、房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生活水平。切实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城镇管理,提高承载能力,努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跨越发展活力。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突出抓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完成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妥开展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加快投资、国有资产管理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深入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治理活动,严格责任追究制,实行全方位监督,真正把古蔺建成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发展热土。

(三)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策措施,搞好就业、转移和提升三大工程,妥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高度关注困难人员和弱势群体,按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搞好帮扶救助工作,使社会保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继续推进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机制等制度,继续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进度,切实提高集中供养率,努力使农村最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

扎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扶贫解困力度,继续实施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信贷扶贫、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金等扶贫工程,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逐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缩小贫困比例。

(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力开展优质课展评、学科带头人巡回讲学等活动,努力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 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3、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五)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古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