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的背景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生活化;美术教学;生活化美;初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64-01

教学之生活化其实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同时把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美术学科教学也是如此,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进行教学,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生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美术教学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要让美术回归生活,我们要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受美术的乐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提升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 建立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中心,在具体的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抽象的学科教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生活的方法去解决教学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不应该淡化美术生活化教学心,要重视将学生的生活与美术学习联系起来,把“生活化美术教学”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为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建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让宽泛的美育思想融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美育活动中区,利用其综合作用,来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二、鼓励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活之美

大家都知道,任何艺术内容都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现实,社会生活内容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殊不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如树叶、石子、器皿、湖水、朝阳,甚至我们自己的手和脚等,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联想而变幻出许多东西。同样,对于我们在生活中所见的每一个生动有趣的画面,比如绿浪滚滚的田野麦景、车水马龙的街道喧闹图、快乐嬉戏的操场奔跑图、蓝天上自由放飞的风筝图等。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均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生活,积极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着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对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将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事物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成人眼中的世界。如此才能让学生更为真实地感受自然美。

三、开展生活化的主题实践活动

美术教学的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明确主题,包括线的韵律和表情、发现黑白灰之美、充满形式美的立体构成、江南民间艺术等,通过这些主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如果我们把教学主题更好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那我们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T恤设计大赛”,主题是“母亲节,让我们的母亲更加漂亮”,每人准备一件白色的棉质T恤,尺寸依母亲的体型而定,图案依母亲的气质而定,一些学生会把母亲最美丽的瞬间用画笔记录下来,一些学生会把平时羞于直接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画笔表述出来,还有一些学生会把最爱吃的水果、最喜欢的明星等用画笔描绘出来,当每位母亲在母亲节时收到这样一件礼物时,都会体会到孩子真正成长了。而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这次主题活动,不仅懂得了一些技能知识,如丙烯颜料干了以后不溶于水,可以用于T恤上作画,还懂得了如何从美观实用的角度挑选服饰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身边的人,懂得热爱生活。当然,这样的主题活动可以有很多,如对我们制作的图画、卡片、工艺品进行义卖、捐赠灾区等主题活动,这些都是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具体体现,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优化美术教学

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寻找生活题材,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定的生活群体,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们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就一定能引导他们找到大量的素材。其次,我们应该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画面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回忆生活场景,然后鼓励学生将美好生活表现在绘画中。凡是生动的学生美术作品都是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然后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结果。如果学生们产生了表现生活的强烈欲望,画出了表现生活的美术作品,也就产生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绘画。最后,美术教学活动应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我们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学资源的综合效益,使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大课堂之中,搞好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家庭,以及美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我们要结合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美术生活化的教学应为学生们营造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使他们从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

总之,艺术源于生活并表现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美术正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崭新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美术教育的理念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因此,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应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多元化需要,美术教育必须"生活即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生活化是时展与艺术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驻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

外语教学同其他科目一样,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方向,即,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及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外语人才也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对外语人才的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目前来看,围绕外语人才的培养与需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外语复合型人才不再仅仅是成绩或是某一方面能力的象征;三是外语人才数量突增,队伍庞大,很多人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专业发展前景堪忧。至此,可以说外语已不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特有优势,已经由“专业”向“工具”转型,成为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遍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外语人才队伍庞大,供大于求,而真正符合外语工作单位需求水平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又严重不足,使得整个外语市场出现的供需矛盾一时间难以有效解决,纯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面临窘境。因此,加快改革外语教学模式,解决人才培养难题迫在眉睫。

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就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来说,无论是自主办学权还是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状况都不容乐观。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校只为培养单一型的专业化人才,而忽视了现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方面考量,导致从高校走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现实需要。因而,各大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拓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驻保高校已于1998年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了专门的英语教研室,进行教学计划的布置与商讨工作;合理安排课程比例,增设社会热门的复合型课程;不断增强课程内容与时展的关联性,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另外,驻保高校着眼于当前外语发展前沿,紧跟国际趋势,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侧重点。初级阶段,加强学生的基础及实践能力;高级阶段,加大融入外语语言文化学习,拓展国际视野。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要特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本确立教学目标后,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向“外语+专业”模式转变。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还要在构建人才培养系统,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大力度。

二、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策略

1.存在的问题

在一系列的调整策略后,驻保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效日益凸显,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精通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对其他相关知识如数家珍,具备市场所需要的前沿视角。其巨大进步我们有目共睹,但不得不说,实际成效与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学科体系不完善、结构层次单一,过于大众化,缺乏优势学科;学科目标方向性不明确,过于传统保守,缺少新兴学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资金紧张,运转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另外,除自身学科建设的不足外,与其他同类院校的英语学科也存在不小差距:学生队伍庞大,但整体水平较低;缺少优秀专业师资,缺乏影响力;科研组织活动不足,学术交流、研讨资金不足,难以与一些优秀学术人士交流与合作,难以增强知名度与认同感;学科类型单一,创新性不足;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缺乏英语学科必须的教学设备;师资职位较低,缺乏经验,结构不合理等等。

2.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策略

经过对学科结构与师资、教学等等多方面的分析,驻保高校也针对性的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再仅局限于所学的语言专业,也不仅据此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是向着更多的选择出发,在发展好自己外语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跨专业的学习与涉及。即,“外语+专业”。这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广泛性与积极性,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促进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可以由经贸、文秘、旅游、管理等等专业构成其他专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们选择与比较,根据个人爱好或者未来发展计划选择跨专业科目,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外语+专业(方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下的正确选择,是符合新形势,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不二之选。同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人文素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并将其融入到基础教学环节中,着眼于当前的就业现状,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改革路径,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教训,为学生开辟出一专多能的新型发展之路。

三、驻保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思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行业认同感;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外出学术交流、研讨的机会;调整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科研建设,创新科研成果,拓展教学思路。

2.加快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全面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沟通与交流,总结适用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全方面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构建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3.构建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相关科目的基础建设。所说的“复合”并不是样样通、样样精,而是在保证外语专业的完整性的同时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大学初期前两年可保持基本的外语课程内容,增设相关的汉语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到了大三,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相关的专业方向课,将部分内容填充扩展,如将单纯的写作练习替换为“旅游英语写作”等。

4.更新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c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在保证遵守基本的外语学习规范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所选内容要具备适应性与实用性、应用性。除此之外,由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还未深入,改革进程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相关符合“外语+专业(方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因此,高校之间应当积极合作,不断进行交流探讨,共同编写教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专业发展前景,关系到社会发展进程,因此,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交流,通过不断的调研实践,探索创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开辟新的路径。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3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转贴于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结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调整结构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使我国在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目前湖北工业主导产业包括汽车、冶金、石化、机电和轻纺等支柱产业。其中:汽车、钢铁、石化3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其中有两个属于重化工业。湖北省具有发展钢铁、汽车、房地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及良好的市场前景。综合考虑应确立湖北省的主导产业为:以轿车为主的交通设备制造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的电力工业、以居民住宅为主体的房地产业、以商贸和信息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湖北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湖北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重化工业阶段。2007年重化工业完成增加值2347.3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9%,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5.6%,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0.7%。能源在工业产品的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能源消耗量仍逐年增加。湖北省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现粗放,传统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得到根本改善。

这一增长方式受到目前经济环境的制约和挑战:一方面,能源价格上涨攀升使高耗能产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工业经济的发展以高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当经济疲软时,市场需求不足,高成本难以消化,建立在高成本基础上的高价格难有竞争力;此外,这些产业主要靠银行贷款发展生产。企业资金链条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紧张,而下游产品市场需求变动不大情况下,高速增长也将难以为继。

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累及我国出口之际,通过各种政策保适度增长有其必要,但必须明确的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转型。如果我们甘于长期以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地位而不思进取。如果我们继续沾沾自喜于“世界工厂”的称号,满足于不断扩大出口份额,而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脆弱性浑然不觉,那才是真正的危机。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全球性危机,也是全球性产业大转移的时机。因此,我们应把此次危机变湖北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和蓄势待发的一次机会。具体地说,要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对物质资源消耗的增加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主动创新转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湖北省的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如何在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变“危机”为“机遇”,实现湖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对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

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技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原先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顺序由较低阶段或层次向较高阶段或层次演进的过程。

对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及优化,重点要理顺以下关系:

一是理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加速解决历史欠账较多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理顺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三是理顺三次产业的关系。

四是理顺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既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结构和优点,同时加大新技术开发和转化,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及规模化。

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通过宏观调节、经营主体调节和市场调节3个方面相结合来实现。宏观调节是经济政策制订者、监管者调节;经济活动主体调节是自我调节;市场调节是需求变化,自发调节,价格是其表现形式。

具体来说,政府的调控手段是采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三大政策”;财政减收增支,金融的降息,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的采购等来实现。企业的自我调节,通过对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节能降耗,提高效

率来实现。市场调节则会导致需求的转变,从而引导企业生产品种和数量的调整。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的焦点已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竞争,而是研究开发方向选择与速度的竞争,是研究开发实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事实上在选择研究方向的同时就决定了。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要完成从劳动密集型环节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环节的转变,完成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必须要通过由组装向加工再向制造以至创造的转变,这既是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技术学习和升级的一个必然过程。

加快湖北省技术创新步伐,利用机遇,如通过收购兼并,获得新技术和进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一般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有着强大的向下兼容能力即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因此,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先进科技与传统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优势优先、滚动发展”的方针,走错位式产业发展的路子,通过重点发展立体化的农业、现代服务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改变产业结构偏重的格局。包括:

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抓好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二是重点发展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湖北的一些传统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在全国仍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市场份额都较高。应优化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应加快发展。围绕湖北省汽车、冶金、石化、机电和轻纺等支柱产业,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及高新技术改造,使企业脱胎换骨,培植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促使电脑软件、生物制药、汽车电子、新材料、环保设备及制品等高新技术产品上规模、上水平,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新型工业化方面,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光电、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四是要大力发展高技术生产业,如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并促进其与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总之,在产业政策上,湖北省应该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为提高主导产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劣势产业和企业顺势淘汰合理退出,防止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使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使资源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加快建立健全工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大政府、企业和社会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技与产业结合等方式。

三、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能提高产业竞争优势,能比竞争对手能获得更优质的相关性支持产业,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相关性扶持,获得协同效应、扩散效应,获得规模效应,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集群,围绕某一个产业(一般指关联度较大、实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把其邻近的产业链纵向上下游企业或横向关联的企业及组织,包括供应商、用户,乃至供应商的供应商、用户的用户在地域上连接起来,充分发挥相关产业在竞争中的关联效果。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最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在某个行业,某个产业链中,做到极致,形成垄断,成为“单打冠军”。发展块状经济、形成规模竞争,企业集团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浙江部分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湖北省可学习和借鉴浙江经验,因势利导,加大对各县特色的块状经济的扶持,通过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壮大块状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垒高经济总量。因此湖北要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也应该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率。

四、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外资等非国有资本,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湖北主导产业的国有经济比重仍然偏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民营资本、集体资本和外资等非国有股本来降低国有比重,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并且通过抓大放小来收缩过长的战线,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大力鼓励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三资企业进入主导行业。据有资料分析,武汉是中西部地区外商最看好的投资地点,湖北应抓住机遇,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外资举办高新技术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

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现代服务业

当今全球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球现代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已经转移向两端,其附加价值高、利润高,而作为中间的加工环节则附加价值低、利润低,即一般所讲的微笑曲线“V”。在两头,一头是研发、设计,另外一头是供应链管理、销售,都属第三产业。2006年全球服务业的增长已占全球GDP的70%。服务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的特点。发达国家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软化的趋势,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业与高技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遗憾的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我国却是短板。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9.5%,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仅为32.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国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不足40%,而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70%以上,即使经济比我国落后的印度,第三产业比重也比我国高20个百分点。我们的服务贸易还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总量看,规模还明显不足;从发展质量看,服务水平偏低,竞争力不强;从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明显落后;从区域布局看,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东、中、西三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第三产业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不排斥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是高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做到“增产减员”,从而为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如金融业、信息业、教育事业等。

因此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服务业的发展还可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扩大就业,节能降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博弈 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12-02

文化安全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与国家整个安全体系息息相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的基础,更是确保国家安全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发展过于粗放,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大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就成为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从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防止文化异化现象的出现,整合政治文化,捍卫文化安全。

一、文化博弈视域中的安全意识的构建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安全文化意识

在如今的国际大环境下,全球化是一种趋势。然而,这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吞没。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只有做到保障自己的文化安全,对特定国家的文化保持自身体系完整性、风格的独特性和创新功能的强劲性,才能维持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就在所难免。只有那些拥有丰富的文化要素和健全的结构文化,才能在如今的文化大冲击下保持良好的文化生命力。也只有保持自己本国文化的内涵不被侵蚀,运行机制保持流畅,才能使本国文化一直传承下去。宏观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各自国家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地方,这也是文化风格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才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也正是这种独特性,才使某些文化能够在众多的文化之中脱颖而出,得到人类的认可和弘扬。总之,要想在世界大文化背景下,本国传统文化不被湮没与消解,而被发扬光大,保持强大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创新意识是关键。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安全意识,不断警醒与加强防范意识,才能使自己的文化立于不败之地。

(二)注重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安全

我们说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并非固守和僵化,而是抛弃封闭和落后保守,理性主动和开放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纵观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我们首先需要创新型知识理念。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源泉。发展文化创新,第一是树立平等理念,使每一个体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氛围中运用知识、创造财富、追求利益的平等;第二是培养有序的组织理念,通过高度的组织性、协调性为平等自由提供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使各项工作有序平衡发展;第三是完善制度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由法律、契约、谈判、监督和管理等各种因素组成,这都需要强有力制度的保障。只有在传统文化的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从根本上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平等、组织和制度理念,将文化内涵融会贯通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细节中,才能在全球化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并使我国的文化保持活力。

二、中国大学生文化教育与引导的基本对策

(一)强化大学生文化博弈能力,加强文化内涵建设

要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文化博弈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需要从国家文化繁荣、民族复兴的高度,加强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博弈的理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其他国家的往来也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竞相绽放,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更是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要求我们要维护文化,其关键是要走将本民族文化跻身于全球化中发展的战略。可以说,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潮流。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得以加强,并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并不只是让其完全拒绝。因为一种文化只有在不丧失自身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我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发展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守护本民族文化经典之根基,不断开拓创新,主要任务是妥善处理好文化发展与政治、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利关系,使其能同步发展,相辅相成;要妥善处理文化教育信息化和文化产品管理开放的关系,尽快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核心技术。实现教育、开发与管理应用并举,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做大做强我国的文化信息产业,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与文化博弈能力,进而达到国家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求生存,谋发展,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主体构架

一个国家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的舞台,就要满足国家生存、安全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生存安全得到保障,发展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一个民族在繁衍生息中,文化是演绎自身特色的重要工具,因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任何一种角度对文化的亵渎都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安危。因此,深入整合文化安全系统就成为关乎一个民族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性指标。要构建完善的文化安全系统,首要任务是延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实现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构建更多、更可靠的安全屏障。纵观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结论:构建完善的国家文化安全系统是基于国家文化安全对于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对大学生政治性思想素质进行文化价值定位

文化引领思想,思想养成(决定)品格,品格决定(铸就)人生。从文化培养入手,深入大学生细节教育,对大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品质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行,我国教育事业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稳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文化价值定位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在身体素质达标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素质就决定着心理品格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只有各方面素质均衡培养,共同发展,才能使大学生自身素质健全,从而为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大学,是要培养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优型综合人才。高等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工作重点。加大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投入力度,引领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自身的素质,形成健全的文化品格。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迫切需求大量能够推动祖国繁荣发展的高级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助力。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机制

如何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机制,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长期性问题,需要从长远计划。因此,在开展中就必须形成完善的教育机制,才能保证综合素质教育正常进行。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健康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和传播媒介,更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因此,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及素质。

中华民族璀璨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一个全方面发展的民族,必须具有稳固的知识结构和细腻的文化内涵。正如我们所知:知识是一种无形的而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本,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扎实精湛的文化知识是首要保障,教育是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的根本手段,在高等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做到:进一步深化学生文化内涵积累工作,积极开展知识讲座等一系列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水平功底,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着重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安全困境与和平崛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67.

[2]刘建国.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理论学习,2006(3):40-43.

[3]将秀敏,林红霞.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解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6):26-28.

[4]赵英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和挑战[J].兰州学刊,2010(6):

计划生育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卓越计划;省属高校;环境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63-02

“卓越计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简称,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作为日益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环保产业,其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应以“卓越计划”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进行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给水排水、化工、生物等专业派生出来,所以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涉及行业较广。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2—2006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分配签约率逐年下降,有些学校甚至低至50%,虽然调查同时显示考研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就业率的下滑趋势仍相当明显[1]。这主要是因为自1999年开始我国扩大了本科生招生规模,使环境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对毕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除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外,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环境工程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初步调查统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工程专业虽然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大部分工资待遇比较低,学生更倾向于找其他非专业对口的高薪工作;二是环境工程治理单位多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远郊区,地点偏远,学生更倾向于找上班地点位于市中心的工作;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与工作经验有直接的关联,而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缺少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开始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家增强了环保的执法力度,同时也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投入,这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政府环保部门、公司和企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环保产业都需要大量专业的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这些就业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的知识面、专业应用能力及实践经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使新时期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虽然就业前景发展势头较好,但人才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对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为培养符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部分知名部属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对,以借鉴其培养方案中有利的一面,并结合省属高校教学条件,制订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选取4所部属知名院校,对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将课程体系分别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分类,按其占总学分(不含实践学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在所选4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达35%~50%,这说明各校对专业教育重视度较高。同时,在所选4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学分,并且各门课程学分都在4.0以上,充分说明了各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过程中,各校往往提供多个选项,以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可以更有侧重的进行学习。各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为33%~47%,充分说明了各校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基础教育是学习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基础。在选修课程中,专业选修课程多集中于应用性质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范围,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公共选修课虽门类繁多,但主要集中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现了各校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省属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环境工程人才。以湖北大学为例,在分析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借鉴部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对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校的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为35%,与4所部属院校相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占38%,相较于4所部属院校较低;公共选修课占5%,低于所选4所部属院校的7%~10%;专业选修课占21%,高于4所部属院校的5%~10%。本校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重视公共基础课,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供了众多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深造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设置上需进行一定的调整,进一步强调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在公选课方面也应适当加大力度,以有利于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省属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要求 

作为省属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强化。 1.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工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扩展知识和提高知识,这是专业人才就业、个人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即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专业实践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验课程,还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好实践场所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企业。 

2.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在人的气质、人格层面上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育大学生包括理想、情操、人格、文明在内的精神品质[3]。作为工科学生,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一方面是个人思想方面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要求。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又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提供多种讲座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动力,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3.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在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等诸种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和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稳定乐观的情绪、较高的创造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明确的自我意识、优良的智力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等。工科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通常缺乏感情释放的渠道,心理交流比较匮乏,进入社会后寻找工作的阻力以及各方面的压力,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争取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心理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掌握积极应对的方法。在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状态的同时,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个性特色培养。在原有的环境工程培养模式中,所修课程基本是固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性。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个人特色,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多门课程选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既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学生以后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后期学习能力等,这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以“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优化。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同时注意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实践动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