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批评 批评艺术 时机场合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职校生的素质是每况愈下,而且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初中阶段受到升学率等因素影响,自然而然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主要帮助对象,这些教育多是大道理、小道理的引导,义正词严的批评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对良好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观念都在排斥之列,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行为。为此老师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教育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学生有不足的时候,班主任难免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何正确地运用批评, 把握批评的尺度,使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批评教育当成一种艺术。

一、明确批评的原因

当学生做了错事后,老师应克制自己,心平气和地找其谈话,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不论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培养教育学生是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教”“因时而教”,才能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目的。

二、批评要注意时机场合

任何人被批评时,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本能,批评不当,很有可能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批评学生时特别要注意场合。尽量不要当众责备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尊重他的人格,选择适当的时候,发自肺腑地和学生谈心,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在公共场合点名批评学生,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如何能让学生在批评中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主动地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需要我们把批评教育当成一种艺术。

三、批评要适度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改正错误。对学生的批评、惩罚要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批评学生千万不要把话说绝,而应点到为止,恰如其分。 “狂风暴雨般”“讽刺挖苦”式批评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这样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四、批评时的语气和态度

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分寸。批评学生时,教师用幽默而又意味深长的言语,来引发学生的深思,激发其深深的内疚和进取的驱动力,在轻松的氛围中,从幽默含蓄的批评中,知错明理、自我谴责。当然,幽默含蓄不等于讽刺挖苦,应让学生在幽默的交谈中感受到教师的爱。

五、批评中要多些表扬鼓励

只有肯为学生着想,肯把自己的心理与学生互换一下来考虑问题,尊重、理解他们,才能对学生的缺点或过错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也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就一味地指责和训斥,反而会造成他们“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可以从侧面巧妙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寓批评于表扬鼓励中,在信任中维护其自尊,激发其自信与勇气,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六、批评时态度要中肯感人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生硬的批评犯错学生,教师的爱心、殷切的希望和充分的信任都能化作鼓励和督促学生,诱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犯了错的学生用一种关爱的态度,耐心地询问倾听其犯错误背后的动机,使之感受到老师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能够倾听他的犯错理由。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他在面对错误的时候如何树立正确的心态,老师的肯定、鼓励、理解以及真情和期待都会极大地鼓舞学生。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掌声,不要吝啬自己的情感共鸣。也许,学生更需要的是朋友老师,而不仅仅是严师。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2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

1.儿童化

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 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据调查,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 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目标分层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依据

所谓“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目标分层”指的是: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根据教育大纲的总体目标,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原有表现为基础,分步确立明确的、有层次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充分、有效的发展,以德育的发展奠定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其依据是:

1.因材施教是目标分层的理论核心。因材施教是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基本原则,也是被无数教育前辈公认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朱熹曾经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孔子施教,各因其才”、“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欺人也。”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出,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可见,这是一条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也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2.循序渐进是目标分层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德育教育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有序、有效地提出目标,实现发展。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任何教育都是没有成效的。

3.心理学研究是目标分层的重要依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肯定、表扬与鼓励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肯定、表扬与鼓励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当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教师又能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就得到满足,良好行为也可以得到强化,进而就有了继续向前的动力。

4.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目标分层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决策者,需要管理者,也需要各行业的劳动者。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学生按照同样一个标准,作出同样的努力,实现同样的目标。

二、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实施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根据生源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可以实施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年段实施整体目标、因人而异实施个人目标。

1.分年段实施整体目标。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们可以按学年将德育目标这样分层:

第一学年:靠学校制度的强制力量培养学生被动的正确行为。

所谓被动的正确行为,是指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强制力量下,通过班主任老师的强烈监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第一个层次。

可以说,职校新生,没有把握好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纪律约束意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在应试教育中,他们得不到与优等生同样受教育的待遇,缺乏自尊,不会自爱,没有自信,不求自强。因此,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强制学生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在强化纪律意识、提倡语言文明、培养卫生习惯等具体的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

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强烈监督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三年的德育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年:靠学生内部的自我监督培养学生自动的正确行为。

所谓自动的正确行为,是指学生在自身的道德意志、自我监督但尚需一定努力的前提下作出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

在学校制度的强制力量下,学生被动行为一旦形成,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让学生自动地形成正确行为的前提。

在这个阶段,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巩固已形成的正确认识,并努力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动的正确行为。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热情地肯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瞬间进步”。

第三学年:逐渐形成即不需要制度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产生的主动的正确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是个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形成健全人格的问题。在我们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失败的不沮丧,对成功的不狂热以及正直坦荡、善良朴实和宽容的情怀,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共振,激励学生在逐步完善道德和人格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综合素质的缺陷,努力达到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严于律已是学生达到德育目标的前提。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诚相待、以情动人都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前提。

当然,学年目标的分层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学生成长的动态是目标分层的主要依据。

2.因人而异实施个人目标。所谓的个人目标分层,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可以按学生间的差异,允许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人目标;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基础,制定出阶段性的个人目标。这样,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形成时时有进步、人人能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鼓励的机会。

因人而异是制定个人计划的依据。我们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

(1)按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如:学生甲不迟到早退;学生乙允许有几次迟到但不能早退;学生丙尽量减少迟到早退的次数。

(2)按个人原有基础分层。如:学生丙可以在第一学期上课迟到、早退不超过三次;第二学期上课迟到三次是上限但决不早退;第三学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允许失误,力求进步”是个人计划实施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自我控制能力也不一样,在个人计划的实施中,允许学生有失误,但要强调形成进步的趋势。“允许失误”是过渡,不是三年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这三年中,班主任最辛苦的就是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瞬间变化,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今天你做值日生了,你进步了”这类表扬。同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高一层要求,如“以后值日生要更认真”等。

因人而异的目标分层操作起来难度较高,它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及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及时肯定学生品行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的。随着国家肯定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已越来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致力于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就能实现大纲的规定,学生就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郭景阳主编.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沟通交流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4

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都十分有限。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实现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能够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制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因为学生的很多学习情况,仅仅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观察是难以得到了解的,只有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要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如果能够把握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个教师都有其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可能不为一些小学生所接受。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明白教师的用意,可能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展开学习活动。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表面看想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只要教师能够与学生谈心就可以。实际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丰富的内涵,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积极性。小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并不强,有些小学生即使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因为小学生对教师已经存在敬畏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使师生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教师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上课堂教学时间是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有很多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言,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学环节是实现师生之间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重视。

(三)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沟通氛围

在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二者地位的平等,这样沟通才更加有效。在小学生心中老师是严厉的,因此如果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尤其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四)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走出误区。

课余时间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既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通过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有效。

(五)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能高高在上,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育人成才;违纪学生;教育转化

大学生是相对“自由”的一个学习群体,而从高中的相对“不自由”走向大学时代的“自由”,作为一种新鲜尝试、向往成长或者说某种蜕变,势必伴随着面向外界的无畏探索和注定跌踵的青葱岁月。因为年轻,所以没有“摸着石头也过河”;因为不惧,所以“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面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怕虎”,如何才能让他们知道“怕”不是因为“胆小”,进而因为“不怕”如何来“买单”。这里面引导很重要,违纪之后的教育转化也很重要。针对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寻找并且探索针对教育转化的有效途径。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为社会提供合格、可靠的接班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违纪学生教学转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新世纪需求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高校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因此做好违纪学生的教学转化是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野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另一方面,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教育也受其影响,不得不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这就需要一些特有的经验、模式,同时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可以对今后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也对今后教学道路做出了尝试。

二、大学生在校违纪现状类型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学生违纪现象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学生,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以学习优劣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同时,能否毕业,学习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依据。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这也就是学生考试作弊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学生还因为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甚至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这些现象的衍生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2.生活方面,大学生一般以宿舍为单位集体生活,最多见的违纪现象有晚归及夜不归宿、恋爱非法同居、打架斗殴、参与赌博、酗酒闹事、盗窃、参与不正当聚会、使用违规电器等活动,这些都是安全隐患,平时没什么危险,一旦发生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3.工作方面,大学生工作主要指参与学生管理和勤工俭学等岗位的工作。大学毕业将面临就业压力,部分学生会选择加入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各类组织锻炼自己。在干部之间沟通、协作以及个人成长方面势必面临一些矛盾。从而产生纠纷。

4.心理方面,虽说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但心智还为完全成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面对一些打击容易造成内心的创伤和失落,从而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例如面对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深陷于此不能自拔、自责愧疚进而对身边的人发脾气或更严重的行为,虽说发生次数较少单绝对不能忽视其影响力和产生的后果。

三、违纪学生教育转化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有违纪苗头、初次违纪或违纪情节较轻时,可适当给予学生从轻处理,针对这类学生,采取“表扬扩大化,批评私下化”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真心,让学生自觉反省,从而引导和鼓励学生改正错误。但若在批评教育后,仍不能改正错误者,将根据违纪处分规定,给予其相应的处分,具体如下:

(一)以人为本,完善处分告知工作

告知是实施违纪处分工作的重要环节,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告知程序的不严谨、告知内容的不全面,以及实施过程的不恰当,都会影响管理教育的效果。严谨、规范的告知工作制度,不仅可以避免违纪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还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知情权的尊重。处分告知工作分为事前告知和事后告知,也就是在处分决定正式下达前和正式下达后分别告知。下达前告知,进行约谈工作,切实掌握违纪事件的具体情况,向违纪学生口头说明违纪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处分的依据和结果,让学生对于处分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形成心理预期,进而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下达后书面告知,向违纪学生出具《处分告知书》,并处分的原因、根据、结果以及申诉等内容,要求学生本人签名确认,凸显出对学生正当权益的尊重。除此之外,制度的规范性、严谨性和韧性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进而更为自觉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立德树人,加强教育与引导

一般学生在违纪处理后会存在以下几种心理表现:后悔心理、矛盾心理、悲观心理、侥幸心理、戒备心理、无所谓心理。针对存在前三种心理的违纪学生,要对其进行约谈,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让学生重新振作,确定新的奋斗方向。针对存在后三种心理的学生,如教育后,仍没有明显进步,要以学院的名誉告知家长,通过家长的教育来帮助学生的转变,以防止学生的再次违纪。

(三)警示与教育并重,构建污点清除机制

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判断后,为了对帮助当事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警示与教育作用,将会对违纪学生进行适当的处分。但是,处分不仅仅能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其往往还附带一些负面的影响,会限制受处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警示与教育并重”的初衷,这也就体现了污点清除机制构建的必要性。污点清除机制的构建,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可塑性大”的特点和学校是“教化人的场所”的功能,既可以为违纪学生提供挽救过失的机会,也能激发违纪学生改过自新的热情。在构建该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应凸显污点清除机制的严肃性和制度性,不能随意降低适用标准,要建立并执行系统和完善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评价体系。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开辟污点清除机制的新道路。污点清除并不意味着对此前处分决定的否定和放弃,也不是对违纪学生的迁就和纵容,而是从人本角度去重新考察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怀,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促使学生转变。

四、结语

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实施高校学生的管理教育的具体工作,除了要满足以上的各种要求之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意识到我们不能为了管理而去管理学生,而是要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切实有效的服务技能来促进具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郝红卫,李苗.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究[J].学周刊,2016(36):8-9.

[2]王利.高校违纪学生跟踪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1):161-164

[3]谭迪.“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浅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2):30-32.

[4]王利.高校违纪学生跟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5):151-153.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受应试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内容局限性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并没有将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性存在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应有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个人亟需正视和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概述

(一)基本概念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即是指把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以维护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知识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之一,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没有安全,谈何和谐。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开展。首先是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之后按照江西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新生参加全省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期间,偶尔有防地震演习或者小范围的消防演习(教部分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整体而言,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形式主义严重

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的安全知识讲座,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基本上是一个学院的新生在一起听,老师单一的灌输一些基本知识,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江西省每年组织的大学生安全知识大赛都是开卷,由大一新生参加。这样的安全教育模式,形式大于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学校则强调由辅导员自行召开主题班会,强调安全问题。

(二)师资力量薄弱

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我的平安我做主》,主要由学校保卫处牵头,临时组织相关师资力量给大一新生安排了9课时的课程,其中涉及法制、公共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其课任教师既有保卫处工作人员和其他非教学部门的教职工,也有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也没有规定统一的师资资格要求,似乎谁都可以给大学生上安全知识的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安全教育课仅仅是满足了形式上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而宣讲式的教育手段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普遍把安全教育课当作任务去完成。实践中,很少有学校通过邀请专家或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演示安全技能,学生难以掌握实用的安全技能。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宣传治安、交通、防盗等传统安全问题展开,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社交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和信息安全教育内容很少涉及。另外,开课单位没有提前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没有安排统一备课,备课由教师自行完成,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四)教学经费不足,缺少模拟环节

在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中,教师使用与学生相同的书本作为教材,没有额外的参考资料,没有正规的教研室。而且,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部分章节必须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才真实可信。但由于教学经费不足,教师无法开展模拟教育,只能在教室里单一的灌输安全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高校领导层重视

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安全与稳定。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既影响学生个人及家庭幸福,也影响整个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严重的安全事件甚至会对社会安全产生冲击。因此,高校领导层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教育不是学校单个部门的责任和职责,高校应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相应责任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只有制度和机制上的完善,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落实和保证校园安全。

2、相关部门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与安全教育有关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如教务部门,要组织好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的安排工作、备课工作、教学资料的购买等,充分保障教学质量。保卫部门,要加强校园内的安全巡逻,完善防盗的技术手段,提高破案工作能力与手段,做好消防的演习工作等。学工部门,应利用已有的学工队伍,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宣传部门,利用校内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增设安全教育的版块,特别是安全教育日活动,或安全教育周活动等。网管部门,应对那些不适宜大学生观看的暴力网站、进行相应的干预,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的监管。后勤部门,加强对校内食堂、超市、摊点的监督管理,对违规使用或销售不合格肉产品、蔬菜、食品等的,一经发现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

(二)多层次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该走上专业化道路,像其他专业课一样,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潜心钻研与自己学校匹配的安全教育模式,并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以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受众应该是所有在校的大学生,而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仅靠专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定的选拔机制,组建一支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乃至校外安全教育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他们有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经验,对于充实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夯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物质基础

高校应保障充足的经费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使用、教学手段的提高和相关教学场地的建设方面。目前,市面上有种类繁多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有些内容已经过时,有些内容讲授的并不全面。从本校安全教育的实际出发,确定教材,有条件的可以组织教师自行编写教材,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建设安全教育专用模拟教学场地,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火灾逃生模拟教学,模拟车祸现场进行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参考文献:

[1]唐荣宁,吴胜利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期.

[2]华小丽,孙侃等.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13,(3)下.

[3]容岚.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4]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5]张钟元.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