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批评 批评艺术 时机场合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职校生的素质是每况愈下,而且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初中阶段受到升学率等因素影响,自然而然成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主要帮助对象,这些教育多是大道理、小道理的引导,义正词严的批评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对良好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观念都在排斥之列,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行为。为此老师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教育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职业学校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学生有不足的时候,班主任难免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何正确地运用批评, 把握批评的尺度,使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批评教育当成一种艺术。

一、明确批评的原因

当学生做了错事后,老师应克制自己,心平气和地找其谈话,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不论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培养教育学生是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们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教”“因时而教”,才能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目的。

二、批评要注意时机场合

任何人被批评时,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本能,批评不当,很有可能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因此,批评学生时特别要注意场合。尽量不要当众责备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尊重他的人格,选择适当的时候,发自肺腑地和学生谈心,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在公共场合点名批评学生,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如何能让学生在批评中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主动地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需要我们把批评教育当成一种艺术。

三、批评要适度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改正错误。对学生的批评、惩罚要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批评学生千万不要把话说绝,而应点到为止,恰如其分。 “狂风暴雨般”“讽刺挖苦”式批评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这样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四、批评时的语气和态度

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分寸。批评学生时,教师用幽默而又意味深长的言语,来引发学生的深思,激发其深深的内疚和进取的驱动力,在轻松的氛围中,从幽默含蓄的批评中,知错明理、自我谴责。当然,幽默含蓄不等于讽刺挖苦,应让学生在幽默的交谈中感受到教师的爱。

五、批评中要多些表扬鼓励

只有肯为学生着想,肯把自己的心理与学生互换一下来考虑问题,尊重、理解他们,才能对学生的缺点或过错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也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就一味地指责和训斥,反而会造成他们“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可以从侧面巧妙地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寓批评于表扬鼓励中,在信任中维护其自尊,激发其自信与勇气,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六、批评时态度要中肯感人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生硬的批评犯错学生,教师的爱心、殷切的希望和充分的信任都能化作鼓励和督促学生,诱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犯了错的学生用一种关爱的态度,耐心地询问倾听其犯错误背后的动机,使之感受到老师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能够倾听他的犯错理由。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他在面对错误的时候如何树立正确的心态,老师的肯定、鼓励、理解以及真情和期待都会极大地鼓舞学生。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掌声,不要吝啬自己的情感共鸣。也许,学生更需要的是朋友老师,而不仅仅是严师。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2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

1.儿童化

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 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据调查,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 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目标分层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依据

所谓“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目标分层”指的是: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根据教育大纲的总体目标,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原有表现为基础,分步确立明确的、有层次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充分、有效的发展,以德育的发展奠定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其依据是:

1.因材施教是目标分层的理论核心。因材施教是贯穿于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基本原则,也是被无数教育前辈公认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朱熹曾经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孔子施教,各因其才”、“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欺人也。”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出,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可见,这是一条古代教育家一贯崇尚的、也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2.循序渐进是目标分层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德育教育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有序、有效地提出目标,实现发展。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任何教育都是没有成效的。

3.心理学研究是目标分层的重要依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肯定、表扬与鼓励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肯定、表扬与鼓励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当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教师又能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就得到满足,良好行为也可以得到强化,进而就有了继续向前的动力。

4.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目标分层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需要决策者,需要管理者,也需要各行业的劳动者。依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学生按照同样一个标准,作出同样的努力,实现同样的目标。

二、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实施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根据生源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可以实施德育教育目标分层的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年段实施整体目标、因人而异实施个人目标。

1.分年段实施整体目标。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们可以按学年将德育目标这样分层:

第一学年:靠学校制度的强制力量培养学生被动的正确行为。

所谓被动的正确行为,是指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强制力量下,通过班主任老师的强烈监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第一个层次。

可以说,职校新生,没有把握好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纪律约束意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在应试教育中,他们得不到与优等生同样受教育的待遇,缺乏自尊,不会自爱,没有自信,不求自强。因此,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强制学生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在强化纪律意识、提倡语言文明、培养卫生习惯等具体的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

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强烈监督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三年的德育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学年:靠学生内部的自我监督培养学生自动的正确行为。

所谓自动的正确行为,是指学生在自身的道德意志、自我监督但尚需一定努力的前提下作出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

在学校制度的强制力量下,学生被动行为一旦形成,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道德认识,是让学生自动地形成正确行为的前提。

在这个阶段,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巩固已形成的正确认识,并努力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动的正确行为。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热情地肯定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瞬间进步”。

第三学年:逐渐形成即不需要制度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产生的主动的正确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是个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形成健全人格的问题。在我们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失败的不沮丧,对成功的不狂热以及正直坦荡、善良朴实和宽容的情怀,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精神上的共振,激励学生在逐步完善道德和人格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综合素质的缺陷,努力达到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严于律已是学生达到德育目标的前提。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诚相待、以情动人都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前提。

当然,学年目标的分层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学生成长的动态是目标分层的主要依据。

2.因人而异实施个人目标。所谓的个人目标分层,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可以按学生间的差异,允许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人目标;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基础,制定出阶段性的个人目标。这样,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形成时时有进步、人人能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鼓励的机会。

因人而异是制定个人计划的依据。我们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

(1)按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如:学生甲不迟到早退;学生乙允许有几次迟到但不能早退;学生丙尽量减少迟到早退的次数。

(2)按个人原有基础分层。如:学生丙可以在第一学期上课迟到、早退不超过三次;第二学期上课迟到三次是上限但决不早退;第三学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

“允许失误,力求进步”是个人计划实施的原则。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不一样,自我控制能力也不一样,在个人计划的实施中,允许学生有失误,但要强调形成进步的趋势。“允许失误”是过渡,不是三年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这三年中,班主任最辛苦的就是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瞬间变化,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今天你做值日生了,你进步了”这类表扬。同时,对他们提出相应的高一层要求,如“以后值日生要更认真”等。

因人而异的目标分层操作起来难度较高,它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及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及时肯定学生品行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的。随着国家肯定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已越来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致力于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就能实现大纲的规定,学生就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郭景阳主编.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沟通交流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4

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都十分有限。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实现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能够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方法进行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制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因为学生的很多学习情况,仅仅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观察是难以得到了解的,只有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要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二)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如果能够把握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个教师都有其个性特征与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可能不为一些小学生所接受。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明白教师的用意,可能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展开学习活动。

二、实现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表面看想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只要教师能够与学生谈心就可以。实际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丰富的内涵,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积极性。小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并不强,有些小学生即使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因为小学生对教师已经存在敬畏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使师生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教师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上课堂教学时间是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有很多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例如:在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言,这样教师就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学环节是实现师生之间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重视。

(三)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沟通氛围

在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二者地位的平等,这样沟通才更加有效。在小学生心中老师是严厉的,因此如果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尤其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会影响教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四)利用课余时间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走出误区。

课余时间比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既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通过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更加有效。

(五)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能高高在上,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育人成才;违纪学生;教育转化

大学生是相对“自由”的一个学习群体,而从高中的相对“不自由”走向大学时代的“自由”,作为一种新鲜尝试、向往成长或者说某种蜕变,势必伴随着面向外界的无畏探索和注定跌踵的青葱岁月。因为年轻,所以没有“摸着石头也过河”;因为不惧,所以“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面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怕虎”,如何才能让他们知道“怕”不是因为“胆小”,进而因为“不怕”如何来“买单”。这里面引导很重要,违纪之后的教育转化也很重要。针对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寻找并且探索针对教育转化的有效途径。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为社会提供合格、可靠的接班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违纪学生教学转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新世纪需求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高校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从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因此做好违纪学生的教学转化是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野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另一方面,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教育也受其影响,不得不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这就需要一些特有的经验、模式,同时对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仅可以对今后教学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也对今后教学道路做出了尝试。

二、大学生在校违纪现状类型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学生违纪现象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学生,不管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以学习优劣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同时,能否毕业,学习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依据。当然这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这也就是学生考试作弊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学生还因为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甚至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这些现象的衍生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2.生活方面,大学生一般以宿舍为单位集体生活,最多见的违纪现象有晚归及夜不归宿、恋爱非法同居、打架斗殴、参与赌博、酗酒闹事、盗窃、参与不正当聚会、使用违规电器等活动,这些都是安全隐患,平时没什么危险,一旦发生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3.工作方面,大学生工作主要指参与学生管理和勤工俭学等岗位的工作。大学毕业将面临就业压力,部分学生会选择加入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各类组织锻炼自己。在干部之间沟通、协作以及个人成长方面势必面临一些矛盾。从而产生纠纷。

4.心理方面,虽说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但心智还为完全成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面对一些打击容易造成内心的创伤和失落,从而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例如面对一场考试的失利而深陷于此不能自拔、自责愧疚进而对身边的人发脾气或更严重的行为,虽说发生次数较少单绝对不能忽视其影响力和产生的后果。

三、违纪学生教育转化的具体措施

大学生有违纪苗头、初次违纪或违纪情节较轻时,可适当给予学生从轻处理,针对这类学生,采取“表扬扩大化,批评私下化”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真心,让学生自觉反省,从而引导和鼓励学生改正错误。但若在批评教育后,仍不能改正错误者,将根据违纪处分规定,给予其相应的处分,具体如下:

(一)以人为本,完善处分告知工作

告知是实施违纪处分工作的重要环节,甚至是最重要的环节,告知程序的不严谨、告知内容的不全面,以及实施过程的不恰当,都会影响管理教育的效果。严谨、规范的告知工作制度,不仅可以避免违纪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还体现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知情权的尊重。处分告知工作分为事前告知和事后告知,也就是在处分决定正式下达前和正式下达后分别告知。下达前告知,进行约谈工作,切实掌握违纪事件的具体情况,向违纪学生口头说明违纪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处分的依据和结果,让学生对于处分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形成心理预期,进而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同度和支持度;下达后书面告知,向违纪学生出具《处分告知书》,并处分的原因、根据、结果以及申诉等内容,要求学生本人签名确认,凸显出对学生正当权益的尊重。除此之外,制度的规范性、严谨性和韧性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进而更为自觉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立德树人,加强教育与引导

一般学生在违纪处理后会存在以下几种心理表现:后悔心理、矛盾心理、悲观心理、侥幸心理、戒备心理、无所谓心理。针对存在前三种心理的违纪学生,要对其进行约谈,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让学生重新振作,确定新的奋斗方向。针对存在后三种心理的学生,如教育后,仍没有明显进步,要以学院的名誉告知家长,通过家长的教育来帮助学生的转变,以防止学生的再次违纪。

(三)警示与教育并重,构建污点清除机制

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判断后,为了对帮助当事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警示与教育作用,将会对违纪学生进行适当的处分。但是,处分不仅仅能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其往往还附带一些负面的影响,会限制受处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警示与教育并重”的初衷,这也就体现了污点清除机制构建的必要性。污点清除机制的构建,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可塑性大”的特点和学校是“教化人的场所”的功能,既可以为违纪学生提供挽救过失的机会,也能激发违纪学生改过自新的热情。在构建该机制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应凸显污点清除机制的严肃性和制度性,不能随意降低适用标准,要建立并执行系统和完善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评价体系。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开辟污点清除机制的新道路。污点清除并不意味着对此前处分决定的否定和放弃,也不是对违纪学生的迁就和纵容,而是从人本角度去重新考察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怀,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促使学生转变。

四、结语

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实施高校学生的管理教育的具体工作,除了要满足以上的各种要求之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意识到我们不能为了管理而去管理学生,而是要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切实有效的服务技能来促进具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郝红卫,李苗.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究[J].学周刊,2016(36):8-9.

[2]王利.高校违纪学生跟踪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1):161-164

[3]谭迪.“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浅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2):30-32.

[4]王利.高校违纪学生跟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5):151-153.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学生特点;教育;教育方式;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有其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规律与特殊性,随着近几年以来学生生源的现状,给个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困扰,教育的难度更大。现在的在校生,全部是90后的一代,其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作风、学习态度、职业意识、心理需求、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90后的特点。凸显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如何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思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寻求适应学生学习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评价手段,探索学生教育工作新的方式和工作方法,对于学院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 90后学生的现状和特点

我们办公室的同事间经常谈起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其实不光是我,多数教师都觉得现在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性格特点:

自主、自信、性情率真,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表现毫不演饰、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遇事不冷静,显示出处理问题比较武断,个性上的张扬与倔强使得他们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有自己的坚持。性格上的使然导致遇到问题缺乏冷静思考,难免会不顾客观事实或是在没有周全考虑的情况下就激烈地反对或排斥某一事物。

2、学习情况:

现在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人学分数普遍很低,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且有整体学习水平还会下滑的现实,体现在踏进校门后,所表现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缺陷。表现为:文化理论课水平很低,自我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普遍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总之体现为综合能力强,但学习能力、控制能力较差。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现今,北京市的高招格局已发生变化,高职学校正在从"挑学生"过渡到"被学生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成长成才的基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一切教与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人的行为习惯包含了学习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个习惯及其他行为习惯等等,学校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1、 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素质。在人才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战略资源的今天,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企业以至一个国家谋求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还不十分了解,有的学生对上中高职有自卑心理,认为高职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低一等,因而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无视学习的责任,终日沉迷网吧,无所事事,逃课、睡赖觉、带女朋友玩,遇到问题偏激,没有责任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混乱,心里一片空白。由于他们素质较差,知识面较窄,给学校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与近年来我国教育过分偏重应试教育、学科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学生中的道德观念削弱,精神空虚等现象也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迫切。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说教,要注意通过组织各种实际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对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对现在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具有学院自己特色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文化节"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节"两大品牌的一系列活动,以此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热爱生活,爱憎分明,学会遇到问题理性思考,会使学生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同时也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学校各教学系每学期组织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上的兴趣和积极性。各教学系还注意选拔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上以点带面,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得到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

2、转变观念由管理学生转向服务于学生

每一位施教者要逐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遇到问题换一个角度去看学生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出发,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学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价值,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为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创造好的氛围和环境;学生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适时的包容,从理解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包容学生内心合理的需要和感受。尊重学生人性,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健康向上的人格,而避免让学生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进而使学生出现极端或者引起某些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忌。

以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不容易,是学生和家长来求学校。但现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相应地学生工作的着力点也要发生变化,要从过去管理学生为主,转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解决困难为主上来。学生管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最大优质服务,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一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应立足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上。如果不改变,我们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观念的改变,才能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把"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3、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和学生的"引路人"

社会上有对高职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解,认为高职院校是低人一等,差生聚集的地方。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单独招生的推广,走进高职院校的不再是"低等生"或"落榜生",而是一大批热心工程技术,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

教师的责任就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学会欣赏

学生的优势;在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关怀、关爱学生,做他的"好朋友",使学生在充满理解、信任、包容的氛围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与信心,尽可能激发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上: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侧重培养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做好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在教学设计中了解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初步使学生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教育家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