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1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
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各行各业中网络也被广泛应用到各环节中,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为了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互联网享有信息的便利性和文化内涵。但是在应用中还应该清楚地知道,如果重要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泄漏,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损失。基于此,本文针对网络安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措施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保护是指在使用中保护网络系统中的设备和数据,在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的前提下,正确的使用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资源具有共享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也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平台使用效率,当用户把个人的信息在平台上时,就很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同时还会对使用的系统造成破坏,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但网络安全问题还有待解决。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常见防护措施
2.1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意识
在网络系统的正常使用中,经常会遇到多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比如E-mailQQ,支付宝,微信等等,黑客的主要攻击对象就就是通过网络系统中漏洞,盗取合法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入座黑客的成功侵入到网络系统中,将会使用户遭到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使用网络系统进行支付交易时,要设置更为复杂的登录密码;另外,在密码设置过程中,系统用户尽量排除相同或相似的密码,最好采用字母和数字相结合的犯法设置密码,同时还要不断的对秘密进行定期的更换,以保证合法用户信息的安全,避免受到黑客的攻击。
2.2加强服务器存储安全性
服务器主要负责管理帐户,管理整个网络的数据和其他网络资源的访问,计算机的关键设备是中央服务器,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对用户的信息和相关的资料进行保护,随着RAID技术的出现,不仅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还加快网络的船舶速度,主要通过将小容量的硬盘驱动进行结合,在使用数据冗余的组合提高数据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完善整个存储系统,实现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和的目的。
2.3数字签名及文件加密技术
目前,为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盗用个人数据,需要充分利用文件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进行保护,按照作用的不同将文本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数据传输,一般采用线路和端对端两种加密方法对传输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第二数据存储,主要目标是防止存储过程中新数据丢失;第三数据完整性,要对传输中传输,访问和处理中信息进行有效的验证,同时还可以地道保证信息安全的作用。从实践经验来看,数字签名是解决网络通信安全问题的最合适解决方案,也是使用比较管饭的方法之一,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数字签名可以识别和验证电子文档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在实际应用中数字签名的方法很多,比如,如DDSS,RSA及Hash等等。
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3
[关键词]信息经济学
学科体系传统经济新型经济
[分类号]F062.5
1 信息经济学提出的背景
信息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末发端于美国,其启蒙思想最早出自凡勃伦的《资本的性质》(1919年)。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马尔萨克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提出信息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这一概念,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而其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丁・斯蒂格勒(c.Stigler)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乔治・丁・斯蒂格勒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结合加以研究。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B0年代中期,在经济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和介入之下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对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及其所属研究领域的认识尚未实现统一。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国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和信息活动;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经济与经济活动;前者侧重于微观,偏重理论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宏观,偏重应用实践。从研究整体情况看,前一理论体系似乎更为人们所接受,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获得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更有多位信息经济学家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战略地位的凸显、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形成、信息市场作用的加强,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形成和发展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以指导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桂学文、娄策群编写的《信息经济学》(以下称为“桂著”)于2006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面。该书是桂著作者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并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下文将对其特色进行详细阐述。
2 桂著的亮点与特色
2.1
有机融合了两种理论体系的研究内容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经济正经受着各种波动与考验,作为研究信息经济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范畴与学科体系,新现象、新问题随时出现,需要相应的理论归纳与理论指导。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赋予信息经济学新的含义,不能仅局限在源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进的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不能把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的分析排除在外,只有把众多信息经济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将互有联系但又有差别的内容加以融合,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最终推动信息经学的发展。
桂著在前言中提出:信息经济学是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到这一研究体系中来。
该著作的内容安排正如上述所言,对信息不对称角度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与信息科学角度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三章,介绍与信息经济分析有密切关联的一些经济学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理论等。第二部分四到八章,主要讲信息经济活动。按照从小到大的信息经济活动的递进序列,分别阐述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内容。第三部分第九章讲解信息经济活动的效果反映与评价,内容为国民经济信息化。
2.2对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提出新的见解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学科体系尚未定型,桂著在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构架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认为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层次结构。就其门类而言,信息经济学由普通信息经济学和专门信息经济学两大门类构成,每一门类又是由不同层次的分支学科组成的知识群体。普通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经济领域中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信息经济和信息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一般原理与共同规律。专门信息经济学是将普通信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应用于专门的信息领域,对某些专门的信息经济活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分支学科。这种体系分类方式比较新颖,国内尚未有同类提法,体现了桂著作者的创造性与丰厚的理论知识积淀。与其他学者提出的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相比,如按研究性质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按研究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为广义信息经济学和狭义信息经济学等,更具有直观性。这种体系分类方法对信息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3专门阐述了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桂著从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组织的影响、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便于读者对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辩证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对传统经济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企业的影响,改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手段(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企业工作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其次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第一产业不断升级、第二产业不断升值、第三产业不断增长。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对生产力要素理论、边际效益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厂商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和通货膨胀与事业理论的影响。在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经济应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信息经济时代产生的种种问题?桂著对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的阐述为企业家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4辨析信息经济与其他新型经济的辨证关系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概念,如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比特经济(bit ooono一my)、知识经济(knowledge―b8sed economy)、智能经济(intelligenoe―based economy)、后工业经济(post indus-trial eoonomy)、新经济(new eoonomy)等。人们对这些
概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这些概念的定义并不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容易引起混淆。有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桂著在第一章中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economy 0f net_work、network economy或intemet economy)的关系进行了详尽探讨,便于读者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有更好的认识。
桂著认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从关键资源来看,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②从内容范围来看,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组成部分;③从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关键资源、产业结构、核心能力和组织方面:信息经济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而知识经济强调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在核心能力方面,信息经济强调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而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管理方面信息化管理是信息经济时代主要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知识经济则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内容。
对于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关系,桂著认为两者同样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在于两者产生的时间和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2.5对信息产业经济学进行阐述
桂著中虽没有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经济学(informa-tion industry eeonomics)研究内容,但根据靳娟娟在《信息产业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及方法论研究》一文中对信息产业经济学定义的描述:信息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信息产业结构为研究核心、以当代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宏观及微观)为经济学基础。系统研究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结构构成、分布与成长、关联与组织、控制与优化的一门独立的信息经济学的应用学科。桂著在第八章用大量文字对信息产业的概念、特点、地位、经营与管理及信息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以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对信息产业经济学的介绍。
2.6注重基础理论,强调实际,采用案例教学
桂著绕开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结合国内外信息经济发展的实例,大量运用事实、数字、生活化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零散的材料系统化,给读者以阅读的享受。如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阐述和对信息经济学原理的论述,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另外,在信息产业发展的集团化、规模化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问题上,一直联系我国社会现状,用实践印证理论,把经济学、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和经济学界、信息学界的思维意识、具体行为相联系,并重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实际经验,这些论述对我国信息产业商品化的开拓发展,尤其是对其生产经营及产业运营具有指导意义。
3 桂著不足
桂著除有以上特色与亮点之外,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两点:①在不对称信息经济的研究中未提及博弈论的理论。博弈论作为当前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与信息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得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变得日益凸显,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对信息的研究,特别是重视信息不对称对个人选择及制度安排的影响,而这种关注与重视则直接导致了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并推动其向前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被桂著所囊括,是其不足之一。②缺少对信息经济学新兴起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如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信息机构经济学、信息资源经济学等。
4 总结
总体来看,该著作观点新颖,见解独特,内容通俗易懂。在实践上,对我国信息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理论上,桂著中的一些独特见解,将对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助于信息经济学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肖勇.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8,52(4):134―137
[3]肖勇.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66―69
[4]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6]骆正山.信息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序
[7]朱雪刚,李春梅.情报学视域下中国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维度.情报杂志,2008(5):10―12
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4
【关键词】全局 马克思 中国 中国观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中国观就是认为中国停滞、封闭、落后。笔者认为,从全局的视域来看,这些仅是马克思中国观的一方面,实际上马克思在认为中国停滞封闭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的文明与高尚。此外,马克思在认识中国小农经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近古时期大量的中外贸易往来。
封闭停止与文明高尚
在马克思的眼中,中国的确是停滞和封闭的,但也认为中国人文明、高尚且具有道德心。
马克思对中国的停滞有过诸多的表述。他说:“我们总是看到,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①他在论述运动时说:“它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②
马克思也多次抨击中国的封闭,他说,中国“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处于“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③此外,马克思还沉痛地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④马克思也论述了中国封闭的原因,他说:“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族鞑靼人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毫无疑问,17世纪末竞相与中国通商的欧洲各国彼此间的剧烈纷争,有力地助长了满族人实行排外的政策。”⑤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观察力是敏锐而全面的,在指出中国落后的同时,他也论述了中国人的文明与高尚。马克思认为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火药等发明对世界的影响:“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⑥马克思也多次提及中国皇帝重视民间疾苦,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他说,1853年1月5日咸丰皇帝在北京下的一道上谕中,就责成南方各省督抚减缓捐税,特别是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准额外加征。⑦马克思在论述鸦片贸易时说,早在1830年,如果征收25%的关税,就会带来385万美元的收入,到1837年,就会双倍于此。可是,天朝的野蛮人当时拒绝征收一项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必定会增大的税收。1853年,当今的咸丰帝虽然处境更加困难,并且明知为制止日益增多的鸦片输入而作的一切努力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仍然把吸食鸦片当作一样来取缔。⑧
再如马克思在论述第二次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时,一再指出中国是正义的一方,而英国方面则是蛮横无理的,他说:“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是在英国人方面”,马克思还借用《每日新闻》社论来抨击英国政府“无所顾忌地任意把人命送上虚伪礼节和错误政策的祭坛,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丑恶和卑鄙的”。⑨马克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学习外来事物的能力,他说:“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而战争就是极其实际的―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人。因此毫无疑问,英国人定会发现中国人在军事上是自己的高材生。”⑩最后,马克思也高度赞扬了中国人的勇敢和团结,在论述第二次时他说:“至少在迄今斗争所及的南方各省,民众积极地而且是狂热地参加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他们经过极其冷静的预谋”,中国人采取的方式是全民参与。
自然经济与近古时期中外贸易往来发展
马克思对中国的论述中相当部分与中国经济有关,他对中国自然经济的运转做了深刻的研究。与此同时,他对近古时期中外贸易往来也做了一定的研究。
在马克思看来,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产物,他借用英国官员米切尔的报告来描述这种生产状态:“收获完毕以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齐去梳棉、纺纱和织布,他们就用这种家庭自织的料子,一种粗重而结实、经得起两三年粗穿的布料,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将余下来的拿到附近城镇去卖。城镇的小店主就收购这种土布来供应城镇居民及河上的船民”,中国福建的农民“不单单是一个农民,他既是庄稼汉又是工业生产者。他生产布匹,除原料的成本外,简直不费分文”。
马克思进而对中国这种自然经济的影响做了论述,首先,这种生产结构的简单性就是中国社会长期不变的秘密,“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其次,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然经济对外来的资本主义具有强大的抵御力。他说:“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根本谈不上大宗进口外国货。”事实也确实如此,1856年,马克思根据英国驻上海领事罗伯逊的报告,认为最近十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增加了大约63%,丝的出口增加了216%,而工业品的进口却减少了66%。估计从世界各地平均每年输入中国的白银,比十年前多558万英镑。1857年,马克思写道:“从1854年到1857年,向中国出口的英国工业品平均不超过125万英镑,而这是第一次对华战争以前的年份里常常达到的数字。”
马克思认为,中国长期的自然经济虽然自给自足,但中外仍存在贸易往来,1600~1830年间的近古时期尤其如此。他论述说,由于西方需要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不得不用白银来偿付,“从17世纪初起,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对欧洲和美洲的金银市场一直起着重要的影响。白银是这些东方国家的唯一交换手段,也是西属美洲大量输往欧洲的财宝。由于同东方进行贸易,就有一部分白银从欧洲大陆外流”。他认为,从17世纪起到1830年左右,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马克思进而分析说,到17世纪初,荷兰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扩大了同中国的贸易,白银的需要量大为增加,但真正大量增加则是从18世纪英国茶叶的消费迅速增长以后,因为英国为购买中国茶叶汇去的几乎全是白银。到18世纪后期,白银从欧洲向中国的外流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乃至吸收掉很大一部分从美洲输入的白银。这个时候,白银也已经开始从美洲直接输往中国,虽然总的说来只限于墨西哥阿卡浦尔科的商船队运到菲律宾群岛去的那个数量。19世纪头30年,欧洲更加感受到亚洲、主要是中国这种吸收白银的情况,由于西班牙的殖民地爆发革命,来自美洲的白银从1800年的4000多万美元降到了1829年的不到2000万美元。另一方面,从1796年到1825年美国运往东亚的白银增加了三倍,而在1809年以后,不仅墨西哥,还有巴西、智利和秘鲁也开始直接向中国输出白银。从1811年到1822年,印度和中国从欧洲输入的白银超过这两个国家输出的黄金3000多万英镑。以中英贸易而言,对华的输出在1697年不到英国出口总额的1/52,而1822年已经达到约1/14,1830年达到1/9左右。
此外,马克思对前中俄陆路贸易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他说,除正常的贸易往来外,俄国还在北京派驻有特使,“看来,在内地陆路贸易中,他们不会有什么竞争者。这种贸易是依照178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订立的一项条约进行的,以恰克图作为主要的(如果不算是唯一的)活动中心。”恰克图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和中国的鞑靼交界处、在流入贝加尔湖的一条河上、伊尔库茨克城以南约100英里的地方。这种一年一度的集市贸易,由12名商管理,其中有6名俄国人、6名中国人。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并规定双方商品交换的比率,因为贸易完全是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的。中国人方面拿来交换的货物主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主要是棉织品和毛织品,在货物定价都不高的情况下,贸易额竟达1500万美元以上。
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对中国的认知是全面、真实而客观的,他对中国的论述绝大部分集中在1853~1859年间,马克思对中国的这种认知对他1859年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有重要的启迪,进而形成了的东方社会理论体系。
马克思对中国的认知是辩证的,全面、真实而客观,但是,对于马克思的这些中国观,中外有些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诠释。萨义德认为,马克思的中国观充满矛盾,表面上是历史辩证法对进步二重性的解释,但从实际上看却是马克思意识里的欧洲中心论意识与对中国的人文主义同情之间自我冲突的结果。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第114~117页,第2~4页,第64页,第6~7页,第3页,第66页,第16~21页,第53页,第57~58页,第106页,第74页,第13页,第38页,第10~12页,第42~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7页。
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5
关键词:新技术 建筑工程侧量 应用
1、 围绕现代测绘技术大致情况进行分析
1.1 3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对GPS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该技术产生与上世纪七l一年代,是具有海陆空三维定位和导航的新型定位服务技术,该技术应用在工程测量工作中,使得我国的测绘定位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为我国的工程测量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GPS技术的应用,能够完全覆盖工程项目,便于测量工作者对数据进行全程的监督和控制,且该技术能够更好地将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并分类保存,小断收集更新的数据,通过系统软件的运算得出最后的测量结果,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操作。尤其是GPS-PTK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测量的数据精确到厘米级别,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精准度。但是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丢失的情况,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测量所得数据的有效性,严重时将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在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权衡利弊,并且和其他的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提升测量的精准度。
1.2 数字化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新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成图技术手段、地图数字化技术等,从数字化程度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工作中的主要工作,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具有较为复杂的测量程序,且作业环境艰苦,这样就会影响到实际的测量效果,加之内业测量中数据的处理工作和成图工作较为繁琐,也会延长成图的周期。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测量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数据更新便捷的优势,提升测量的精准度,且应用数字化成图手段在数据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其测量的数据能够及时。从当前的应用来看,该技术具有电子平板和内外业一体化测量两种主要模式,都能够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1.3信息化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工程测量工作也需要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并应用,使得我国的工程测量工作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信息化测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地理信息服务,给工程的实际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当前,信息化测绘技术中的新型网络PTK技术、现代坐标基准构建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升工程测量中数据的精准度。
在工程项目测量的过程中应用新型的测绘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测量效果,上文中对我国当前主要的测绘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测绘新技术也在小断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测绘时代,因此说在今后测量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数字化这一中心,更好地发挥测绘新技术的优势,尤其是3S技术和信息化测绘技术,为我国的工程测量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测量信息,充分发挥测绘技术的价值。
2、在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使用前景分析
2.1在建筑工程测量定位中广泛的使用数字测量技术
建筑工程投资建设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建筑物的测量定位,此环节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使得工程正常开展,对建筑物实施准确有效的测量定位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在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的使用过程中,GPS技术的使用效果最明显的,其测量效果要比人工精确很多,其主要特点是连续性、精度高,数据信息、误差非常的小。除此之外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动态、静态互动接受卫星传来的信息,进而实施高效、精确的分析,实现对工程建筑物的准确定位,从而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二
2.2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数字测量技术的使用相关事宜分析
在建筑工程的测绘中数字测量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是因为现代数字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时展相符,数字测量技术可使得建筑工程测绘的劳动强度有效的降低,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可使测量工作的质量得到保障此技术可通过许多专业设备来完成,比方说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自动跟踪全站仪等等,这样可使得实时动态的定位效果更好的实现,有助于数据采集、分析、编程以及自动绘出详细的图像,从而实现测绘工作效率的提升,这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工作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数字测量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的实现也使得测绘精度和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有所提升二数字测绘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测绘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在以后测量测绘技术发展会越来越好。
3、在建筑变形监测中数字测量技术的使用相关事宜分析
在采石、采矿等范围数字成像测量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建筑工程变形检测的工作之中数字成像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常探测到的二维成像数据可以使用计算机对相关参数实施分析,进而对建筑物的沉降、位置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掌握,特别是建筑物整体倾斜度实施准确的评价。
4、结语
综上听述,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的研发给工程测量带来了新的亮点,新技术的融人不仅使得操作简便、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新型测绘技术广泛应用在工程测量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工程测量中对于测绘新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推动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并发挥其在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季厚振浅析C PS测量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要点[J]科技传播,2011(13).
[2]杨冬梅,杨永C 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16).
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范文6
[关键词]有线电视技术;三网融合;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75-01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例如:通过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取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搜索、传播以及存储,并且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加深,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效果会日益突出,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三网融合技术的现状以及意义
自从国家开始推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的融合,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下面我们分别对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意义分别进行论述。
1.三网融合的现状
从全球的发展情况来,三网融合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还会为行业、用户带来巨大的收益。我国最初时进行了少数的三网融合试点,通过试点的运营,总结了一些经验并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创新,推出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互联网电视、手机网络以及手机电视等。其中智能电视以及互联网电视已经逐步成为了运营商和用户的新宠。伴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其认知也在提高,也间接带动了行业的发展。
2.三网融合的意义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加深,产生了一个新的竞争主体,对传统的电信行业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在不断使电信企业产生极大紧张感的同时,还推动了电信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强化了整个信息产业链,最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有线电视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主要应用
通过利用三网融合的方式,有线电视网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技术变革,其主要应用有下列两方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论述:
1.有线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产业链中的应用
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不断完善了各自的产业链,此外还在产业核心技术支撑、通信标准、业务范围以及终端服务模式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广播电视网络中,对有线电视业务提供业务传播以及业务加工等服务。
三网融合下的有线电视产业链与传统的产业链相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分别是:业务供应商也成为了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并且可以实现内容与网络的全面分离。与此同时,业务供应商既可以选择与网络运营商相结合,也可以选择独立存在。
2.有线电视技术在业务扩展中的应用
在有线电视融入到三网融合后,不仅它的业务规模会发生量的变化,还会有质的改变。从量的变化上看,有线电视打破了原有广播电视网络的限制,扩大了用户范围,增加了电信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受众面积在不断提高,因此其业务关注率与点击量也会随着发生显著地提高。从质变的角度来看,在有线电视融入到三网融合后,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意收看电视节目,这样不仅能够创建多对多、单对多等不同的观看方式,还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观看需求,因此可以给有线电视的业务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力推动其发展。从增加的业务量与内容来看,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扩大了有线电视产业的应用范围,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以及网络观看质量;其次,通过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大量的电视业务、互联网业务的内容,实现移动通信终端和互联网终端功能的不断增加,最终使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短信等交叉业务量也在不断增加。
三、三网融合中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科学技术长足的进步,有线电视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因此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1.数字化改造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化改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将传统的电信和电视网络传播信号由模拟信号逐步过渡为数字信号。但是现阶段,数字电视仍旧未大规模的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这就需要通过第三方设备的使用,才能够将网络中的数字信号转变为需要的模拟信号,才能够使电视正常播放节目。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我们首选的目标就是普及机顶盒的使用,继而再实现数字化技术改造。
2.整合网络
我国传统的通信网络是分级进行建设、运营以及管理的,但是这种分级方式却在一定长度上加大了数据、语音业务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传统的通信网络进行改革,还需要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进行大规模改造,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快捷、高效地服务。
3.增加网络接入带宽
现阶段高清电视越来越多、容量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于网络接入带宽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较为落后的网络接入带宽限制了互联网、电信网电视业务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快电信网络对家庭接入带宽升级的步伐,对原有带宽进行免费升级,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需求,这对电信网络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积极推进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共享
最初的互联网在设计初期主要就是为了进行点对点的通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这种模式对于网络带宽资源的利用却存在一定阻碍,并且伴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资源流量日益提升,对于互联网带宽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使用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缓解这一情况,有效降低资源传送过程中占用的网络带宽,减少网络拥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控性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严重的安全问题,并且现阶段我国在网络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网络内容的可控性较低。为了控制信息传播、用户信息泄露以及网络诈骗等情况的出现,我们必须加大用户身份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以及防火墙技术等的应用,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并且还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控制网络中不健康、不和谐内容的传播,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总之,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媒体载体之一,有线电视未来必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并且由于三网融合的不断成熟,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这一大背景下,笔者先从三网融合的现状与特点着手,再对有线电视技术中的三网融合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加速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们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刘印龙.浅析“三网融合”下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12),75-76.
[2] 赵建波.刍议我国现阶段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应用的主要难题及解决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4(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