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1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00-02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方军(1971-),男,浙江定海人,高级教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与高中政治教育研究。 教研组是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聚集学科教师团队的智慧与力量,重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挥教师的教学执行力,这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促使教研组能够高效运行,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问题剖析:教研组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普通高中都采取了以年级段为基础组织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在强化备课组在教学与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教研组从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组织日益走向边缘化。究其原因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与基本单位,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数学方式、培育学科特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备课组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其基本功能是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教学设计、练习检测评价等研究,重点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显然,教研组与备组课的地位是不同的,其功能与作用也是无法相互取代的。而当前很多学校混淆了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学校会以学科教师人数较多,统一安排教研活动有困难等为由,重备课组活动,轻教研组建设,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教研组功能衰减,并逐渐被边缘化。

2教研组团队建设措施不力

教研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年龄、性别、特长、文化背景等存在明显差异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会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反之,则会削弱整体所具有的功能。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过于强调年级管理,未能采取有效的教研组团队建设措施,导致年级的优秀教学经验、优质教学资源等无法得到共享;学科教研组长的职能既不明晰,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在确保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以及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缺乏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最终使教研组团队的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教研活动的质量难以保证

在不少规模较大的高中,由于学校基本上是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安排办公场所,教研活动仍停留在备课、命题等环节的即时教研层面上,尽管在效率环节上短、平、快的优点,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如政、史、地等学科,备课组人数相对较少,研讨交流学习的氛围显然不及教研组。另外,由于学科内名师数量相对有限,以备课组为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名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策略探讨:凸显教研组应有的张力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深化新课程改革,破解发展中存在矛盾,就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张力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努力实现教研组与教师的共生共长。

1.实施发展性评估,促进教师有差异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教育督导部门组织学校开展了年度发展性督导评估,以促进学校的差异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研组提出了“不求齐头并进,但求差异发展;既尊重原有水平,更求发展状态;重视发展规划,考量实践提升”的建设思路,并以此为指导,对教研组实施发展性评估,以提高组内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是要求教师理性考量自我。课改实施中,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教师存在的发展问题明显不同,如高级教师、老教师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职后管理体制不完善,致使这部分教师缺少内驱力,普遍存在“船到码头人靠岸”的思想观念,并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思想;中级、初级教师尽管精力旺盛,进取心强,但他们缺少经验,且抗压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引领这部分教师理性分析自我,正确考量自我。

其次是要指导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学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状态的教师,要求他们要基于学科、个性特点与个人“最近发展区”科学制定学年发展规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由学科专家组对每个教师的发展规划实施评估。

三是督促教师执行发展规划。以教研组为团队协作单位,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在学科内的领军作用,指导组内教师不断提升对发展规划的执行能力,努力使每一个教师“跳一跳,能摘得到桃子”。

四是评估发展状态。组建学术委员会,制定发展性评估细则,充分考虑教师个体原有的发展水平,重点关注教师的实际达成情况,并将评估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及评优选先挂勾。

2开展团队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科学发展

当前学校在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重申报,轻研究;重总结,少过程。而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只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是很难破解的。为此,我们应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团队课题研究。

团队课题研究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课题源于实践,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实践;2)团队性,通过整合研究力量,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合力,能够解决个体所无法解决的问题;3)引领性,课题研究重在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疑难问题,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请进来、走出去等,引领教师个体在团队中实现专业成长。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究,重点聚焦课堂教学,关注教材、教法与学法,实现研究与教学的无缝对接。也就是说,要抓住如何优化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如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施评价等学科教学环节中的主要矛盾,由各教研组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合理分工,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在汇总教研组的研究成果后,继续通过实践来验证,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可实施重点课题招标的管理制度,鼓励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化课题研究,通过严格的申报评审、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科学发展。

3倡导同伴互助观课,促进教研组成员的协作与发展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则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同伴互助观课就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着眼点,以教研组内的同事互助指导为手段,通过共同备课、磨课、研课等环节,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整体发展的一种观课方式。与传统的听课模式相比,它更着眼于听评结合和团队协作,更具针对性、规范性与有效性。

一般来说,同伴互助观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一人同课多轮,即围绕同一课题,由同一位教师连续上两次或多次课来实践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二是多人同课循环,即若干教师围绕同一主题,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依次上课以检验改进的效果;三是多人同课异构,即几位教师围绕同一课题,用不同的教学风格上课,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不管何种类型,均可根据需求采用教研组观课、备课组观课、师徒观课、自由组合观课等组织状态。

观课后必须评课,否则失去了听课的意义。但观课容易评课难,若像法官审判犯人一样指指点点,则就会变成粗暴的评点。教师应从能通过观摩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学生在哪此坟面还存在困惑以及我从主讲教师那里学到了什么三个方面来进行点评,这样既没有直接对准主讲老师,又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状况,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评课文化,实现组内教师的共同发展。

4重视校本课程建设,促进教研组有特色的发展

普通高中要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关键在于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而真正要实现课程设置的高选择性,单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将课程开发权交给各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载体,促进教研组的特色发展。

开发高质实用的校本课程,学校、教研组、教师应当坚持各司其责,责任共担。学校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规划论证各教研组提出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组织开展精品特色校本课程的评比活动;各教研组的课程开发方案通过后,要在组长的带领下,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本地文化环境为依托,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整合学校现有的特色项目共性资源,优化学校的个性资源,基于本学科组的特点以及教师个体开特长组织组内教师开发研究,并切实做到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学校的优势与特色相结合,与教师所具有的个体特点相结合,与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

以此为基础,学生在特色校本课程学习中满足了自身的个性发展需求;教师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自身在学科专业能力方面的个性发展,而教研组则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断彰显着自身的发展特色。

5开展星级教研组评比活动,促进教研组间的竞争与发展

有序合理的竞争,会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星级教研组评比活动,有助于促进各教研组间形成良性竞争,形成的张力将有利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

星级教研组分为三星、四星、五星三类。评比内容分为必备指标与自选指标,凡是申报参加三星及以上等级评比的教研组,必须在必备指标评审中全部达标,并根据其自选指标的达标情况确定星级。具体评比办法采取自主申报、学校初评、专家验评、发文认定等四个程序,以三年为一周期,由相关部门对星级教研组实施复评。评审组根据复评情况决定相关星级教研组称号取消或保留,同时鼓励优秀教研组申报更高星级教研组。凡是被评上高星级教研组的,学校在教研组活动基金的投放与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均要给予更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这有利于促进各教研组间的竞争与发展。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教育目标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立足龙岗生物教学实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教学实施指导,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促进龙岗教育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为提高我区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作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思路

1.聚焦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围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调研、课改实践、教学研训、质量监控等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以龙岗教研网为平台,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活动,提高教研实效。

4.立足校本,研训一体。深入学校教研组,指导科组建设和校本教研,督促课改实验,逐步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高效的学校教研机制。

5.创设平台,促进发展。配合区教研室的统一部署,积极创新和充分利各种激励手段,搭建丰富多彩的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三、工作重点

(一)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质效研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学生主动乐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2、努力探索高中生物课堂的新教法。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和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推出自己的名师开展示范观摩课,着力培养我区生物学科的名师,形成生物学科课型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3、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其导向性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

4、积极开展主题式或专题式教研活动。从课堂教学实际中发现研究主题,形成课堂教学的研究专题,逐步解决一些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设教师发展平台,分层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以此为契机促进青年专业进步;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辅导,特别是对教龄1-4年的青年教师,制订详尽的成长方案和发展计划,使优秀的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尽快成为教学业务中的骨干。

2、配合教研室工作,推进学科名师建设。指导各级各类名师及培养对象能不断增强自己的教科研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尽快出成绩、出成果。指导各级各类名师通过龙岗教研网个人的教案、课例、课件、教育教学论文等,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完善教学调研机制,确保教学质量。

1、常态教学调研。在学期中间除了教研室统一组织的集体教学调研外,不定期开展由生物学科中心组成员参与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调研。

2、跟踪式教学调研。拟将布吉中学和布吉高中作为跟踪式调研对象,参与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并选择各学校的2—3位老师进行跟踪研修。

(四)加强高考研究,提高高考成绩

组织高三生物学科教师对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及高考考纲、考试说明等进行认真分析,做好2008年高考复习备考的指导和教研工作,力争2008年高考取得更好成绩。

(五)以龙岗教研网为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活动新晨

积极探索网上教研,拓展教研时空范围,提高教研效率。充分利用龙岗教研网、学科专题网站和教育博客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或评课、议课、教学视导的反馈与交流等活动。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4

随着“科学素质教育综合示范校”建设的落实与实施,学校进一步制定了“科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科技与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型教师,同时聘请中科院、国家天文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国外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兼职导师,并以9个优势科研领域为核心,建设了30多间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科学体验和实践平台,超前达到适应高中新课程发展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标准,同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实验中学的历任校长都始终倡导、支持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学校连续18年被评为市级科技活动先进校,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先进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全国电脑机器人教育实践基地”等称号。培养了许多在各级大赛中获奖的科技特长生,多名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创造佳绩。

从2010年起,学校在天津市率先组建了“科技创新实验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的科研与尝试。随着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的实施,学校出台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构建目标策略体系

培养目标

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实验中学贯彻“以人为本、力行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实验中学的教育者认为,科技创新教育最需要体现的是“三创”,即创意、创造、创业。创意表现为新观念、新思想、新设计;创造是指动手能力,表现为新发明、新突破;创业是指开创新事业,所以,把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可以定义为“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人。

实验中学“科技创新实验班”采取“双主线”教育模式(即育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紧紧围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育人目标和“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发展的潜能,广泛的特长”的成才标准,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坚定的信念、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外,还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具有无尽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责任感;逐步培养向往科学、探索科学、敢于革新、不怕失败、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精神;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同时,在创新感知力、创新记忆力、创新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力等方面也表现突出。

计划分解

实验中学的科技创新教育具有鲜明的研究性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通过宏观与微观、理念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整体与局部四个维度的对比研究,探究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对比分析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客观条件,力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模式。该计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模式的研究。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案例式”和“项目式”培养方式的研究,以项目带动方式,让学生参与整个科研流程,在科研过程中提高学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设置与科技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整合课程资源,突破现有学科知识框架,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实施学分制自主型管理模式,并尝试对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的关系加以研究。根据不同项目组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科技创新型课程设置模式。

三是校本课程研究。立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地球与空间科学这9大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学校构建了科技创新型人才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1~2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四是评价体系研究。根据未来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和特长,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成果与展示能力的舞台,采取开放性、流动性的动态管理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培养策略

第一,改革新生遴选机制。

打破传统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普遍性规律,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改变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班”、“特长班”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自愿报名,每年5月,符合条件的学生集中培训、活动3~5天。成立专家组,以科技论文、动手实验、技术设计、基础知识综合测试等方式确定初选名单,再由专家组面试、组织答辩,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5

众所周知,语文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集体,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分析与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每一个组内成员在与同伴的合作共处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师舒缓身心压力的家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同事组成的家。组内应少一些清规戒律,多一点清新自由。组内,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交流生活经验。可以探讨教材教法,也可以议论家事国事。可以指点江山,也可以吐吐怨气。只有营造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研组的作用。那么在这个乐园和家园中,怎样当好语文教研科组长呢?

一、语文教研科组长的角色定位

1、语文教研科组长是“火车头”“领头雁”。

语文教研科组长一个组内的核心人物,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组织能力及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建设,直接影响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研组长要做教育研究的“火车头”。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水平,决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要学习国内外的教科研论文,多想、多看、多听、多写。要做教学实践的“火车头”。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组长,要扎实的上好每节课,为组员多上示范课,起表率作用。要做师德规范的“火车头”。组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教研组的精神面貌。要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教研组长必须以德立身,以德服人,从小事做起,成为组员的榜样。

2、语文教研科组长是“纽带”“水桶圈”。

众多木版制成一个水桶,如果没有不能水桶圈,水桶就无法装水。众多脚手架,没有纽带的连接,脚手架就无法发挥作用。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但合作并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诸多因素会影响群体的合作效果,使合作会产生1+1>2,1+1>1甚至1+1为负数的合作效果,只有消除影响团队绩效的负面因素才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语文教研科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像“纽带”“水桶圈”那样,凝聚众人的力量,形成集体的合力,成为联系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纽带”和“水桶圈”。

3、语文教研科组长是“一盏灯”“水中鱼”。

这“一盏灯”应照亮一大片,以个人的智慧点燃组内成员的智慧。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关注自己的利益,通过个人的示范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有诸多闪烁着金子般耀眼光芒的品质,这些品质推动着本组工作不断地跨越向前,无往不胜。

这“水中鱼”,是指组长和组员的关系。一个组是一个集体,组长犹如水中的鱼,是离不开水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让工作顺利开始的前提。要非常注意的去了解他们的心声,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不管在学校还是休息日,都能和他们融洽相处,形成了无话不谈、非常融洽的关系,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互帮互爱的集体。

二、语文教研组长的素质要求

1、学科教学的“佼佼者”

“打铁还须自身硬”,语文教研组长要很好地胜任自己的管理工作,首先得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喊得响、打得出”,凡事能说出点道道,不能一问三不知,经不起他人的“考验”。要以自己高超的学科教学水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只有对学科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教学实绩突出,最好是“常胜将军”,才能让组员服服帖帖,望而生“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以增强感召力和信服度;才能使组员对组长布置的工作和任务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而不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如果语文教研组长业务能力不强,没有丝毫亮点或特长,教学实绩平平淡淡,有时甚至还要在组内“拖后腿”,作为组长,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威信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可能因此会在背后说“风凉话”,有的教师可能当面与组长“叫板”,不买组长的“帐”,使组长的话“失灵”,降低执行力,由此导致教研组工作的举步维艰,难以开展。这就要求语文教研组长要夯实教学基本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2、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语文教研组长必须有很强的上进心,要勇立潮头,敢于“吃螃蟹”。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尝试,锐意进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研组长不能安于现状,等闲视之,以“吃老本”为生;更不能畏首畏尾,望新课程而怯步,教学方法蹈常袭故,陈陈相因,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就会被时代淘 汰出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语文教研组长要在组内提高自己的声望并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敢于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平时要身先士卒,勇于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主动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当好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要在教学改革的大风大浪中不断磨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常教常新,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不能患得患失,束手束脚;不能躺在“旧皇历”或功劳簿上倚老卖老,坐井观天,不思进取;否则“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久而久之,终将落伍。

3、教师成长的“导航者”

“教师成长组长有责”,语文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掌门人”,应自觉担负起指导和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后进教师和新教师的责任。“木通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教研组整体战斗力的不是个别最拔尖的教师,而是取决于后进教师的现状。为了提高教研组的整体实力,组长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自觉挑起转差和帮教的重任,引领后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迎头赶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组内教师“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尤其是新教师普遍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要使新教师减少弯路,在最短时间内“站稳脚跟,打出旗帜”,就离不开语文教研组长的启蒙引导和指点迷津。语文教研组长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盘托出”,让新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快速成长,缩短“磨合”周期,争取早日能独挡一面,挑起学科教学的重任,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4、组内活动的“设计者”

语文教研组长是组内的“灵魂”和“领头羊”。一个好组长就是一个好教研组。组长不能低估自己,权当“摆设”,“挂名”而已。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浑浑噩噩,自甘堕落,要自加压力,敢挑重担,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指点江山”,当好“设计师”。要高瞻远瞩,精心设计和策划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为教师长智,给教师“充电”;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巩固自己在组内的地位,提升自己在组员中的威望。

本着共同成长的宗旨,语文教研组长要乐做分外事,甘于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教研组“量身定制”一整套活动方案,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搞形式主义。可以是教师之间的开课、评课、议课活动;可以是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可以是教例设计、习题精选;可以是学术研讨的沙龙活动或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教改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等。总之,要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从中真正受益,不断提升本组教师的教学艺术,使教研组获得质的飞跃,继而提高教研组在本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

5、组员关系的“协调者”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自然也有七情六欲,工作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时候。语文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家长”,就应该自觉承担起“协调者”的角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自己的真心、诚心和管理智慧理顺各种关系,减少和克服组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组员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尝到教研组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回家”的感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文教研组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事宜。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和吸收组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求大同,存小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力”。一旦教师之间在工作中发生分歧时,组长就要积极“斡旋”,当好“和事老”,化解教师之间的不愉快,以便“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否则,一旦教师的疙瘩不解开,带着情绪工作,就会妨碍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语文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

梳理和聚焦教研组长的角色分析,为我们探究这一群体具有的专业标准提供了依据。检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经验,我们尝试对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作出如下描述——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科组发展资料的积累者。

1.执行教学计划

(1)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工作。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预期目标,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1)制订方案。抓住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清晰,有切入口或抓手。

(2)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教师能主动关注同伴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组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

3.引领专业发展

(1)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同伴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人正直,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

(2)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3)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4.积累科组资料

一类是理论资料。

(1)重视时事新闻的积累。

(2)重视学科理论积累。要订阅本学科教育杂志,在阅读的同时,作好笔记和摘抄,好的文章介绍给组员一起阅读研究。这些资料的积累,在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科研水平上有很大的帮助。

(3)重视学科间横向资料积累。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整合。关心其他学科的教学动态,加以积累,取长补短,使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类是教科研资料和成果。

教科研过程中的学习资料、过程材料、阶段小结、揭题报告等等,教研组长都要注重收集保管好。

一类是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经常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想,每个备课后面都写教后感,并注重案例的撰写,而且要求同组员一起进行案例的探究,每学期写一到二篇,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语文教研组长工作的几个切入点

切入点一、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家园意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问其一位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该弟子半天答不上来,释迦牟尼告诉他:“将它放入大海里去。”这段简单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反之,如果脱离了集体,即使有很大的力量,也会像水滴一样干涸。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把个人和集体融会起来。才能获得力量获得成就。集体是个人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看看我们的身边,某个老师要去参加讲课比赛,备好课后,先在组内试讲,由教研组长组织人员评课改进,改进后再在校内试讲,由科组长组织骨干教师再次听课修改,如果要参加高层次的讲课比赛,学校还要请教研员、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如此几轮下来,教师的讲课水平想不提高都不可能。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谁不惊叹大漠的浩瀚,谁不羡慕大海的宽阔,谁不赞美高山的巍峨……但是生活教会我们,必须首先去做一粒沙子、一滴水珠、一块岩石。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研组长要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让语文教研组步入“个人为集体发展作贡献,集体为个人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的良性循环轨道。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需要组内同行自觉做到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和三个“互相”。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是:干实事多一点,说空话少一点;真诚待人多一点,虚情假意少一点;替集体着想多一点,计较个人得失少一点。三个“互相”是:人格上互相尊重,学术上互相包容,生活上互相关怀。组内要提倡学做五种人:一是热爱生活,做一个有生活激情的人:二是业务精良,做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三是淡泊名利,做一个有合作精神的人;四是勤于读书,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五是尊重同行,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语文组教师应追求这样四种专业精神:拼博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实精神——不畏权威,不唯书本,不贪名利;团队精神——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

一个教研组内,有老教师、中年教师,也有青年教师,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尊重老教师,重用中年教师,关怀年青教师。组内重大问题要请老教师把关,老教师退休前,组织召开欢送会或者该教师教学艺术研讨会,力争使他们的教学成果成为语文教研组的宝贵财富。组内的中年教师,要给他们出点子,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语文组重要工作的规划、决策。对组内的青年教师要定向培养,专人辅导,促其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如果持之以恒地做好上述工作,语文组的每一位成员一定可以感受到来自语文组的家园般的温暖,一定会把语文组视为自己的家。

切入点二、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和追求(目标意识)。

钱梦龙先生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一个语文科组如果想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必须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教学追求。

深圳市南头中学语文科组一直是南山区的先进教研组,也是深圳市的优秀语文教研组,他们成功的经验是,语文科组十分注重培育为大家公认的教育理想,教学追求。他们确立的共同的教育理想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他们力求形成的教学特色是: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促成创新。他们倡导的教研风气是: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作结论,各取所需。他们的确立共同价值追求的策略是:独立思考,反复验证,形成共识,立即行动。也就是说,能成为组内同行共同价值追求的理想、观念等,一定是经过大家思考、经过实践检验的。他们想与做结合,想好了再行动,实在想不明白就边做边小结,避免走弯路,尽量不走错路。正是因为有这种目标意识,南头中学语文组成为深圳市语文学科组的一面旗帜。

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和追求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需要对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是宏观的,如:信奉工具论是不是就一定教不好语文?信奉人文论是不是就一定能教好语文?信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到底能解决语文教育的哪些问题?强调积累的新课标,到底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强调感悟的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的感悟有何区别?强调知识与能力,是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又在哪里?强调方法与过程,是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又在哪里?自主学习令人心动,自主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合作学习令人心仪,合作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探究学习令人神往,探究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我们已经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七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哪里?教训又在哪里?理念是否越新越好?新的理念是否越多越好?在异国他乡长出来的新理念,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校情?要不要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校情?这些新理念,本身有没有局限性?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也可以是操作层面的。如:语文早自习存在目标不明,序列不清,落实不力等问题,需要如何改进?通过实践探索,南头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形成三点共识。其一,明确目标。确定了早自习的三大系列:课文系列,美文系列,基础知识系列。其二,形成序列。每个年级安排专人负责制定早读计划,并督促落实。其三,及时反馈。每周安排一次基础知识检测,落实早自习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不少理念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索再下结论,但有些理念不需要争论,而且是语文学科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南头中学语文科组就反复强化这种理念,使之成为大家的共同教学追求。下列教学理念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

其一,“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语),语文教育更需要懂得慢的艺术。

——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要明白,积累是慢工夫。

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懂得,培养习惯也是慢工夫。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首位。他们制定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细则,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

为实现语文组共同的教育理想并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南头中学语文组还提出了“三观”管理理念,即: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微观管理。

宏观上,力求将确立的语文教学理想内化为全体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让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力求使自己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再去鼓舞、激发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和智慧。

中观上,研究语文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力求把一节课分成三个板块:课前预习,解决疑难,发展创造。花大力气抓早自习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老师则有针对性地备课,对常规教学内容提炼浓缩,答疑解惑,给学生以句号;又依据课文,设计有创意的教学形式,采取讨论、争辩、练习、读写结合等多种活动方式,给学生人格成长、精神提升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己用句号回答问号,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第一个板块突出“恒”字,第二个板块突出“实”字,第三个板块则突出“活”字。

微观上,力求牢牢抓住几个基本教学环节和关系,如课内与课外,检查与督促,阅读与写作,预习与上课,普及与提高,做人与作文等等,提倡优质课堂教学。对于课外阅读,我们大力提倡无污染、无公害,流淌着生命活水,注重学生情智生态平衡,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绿色阅读。这种阅读,在原则上要求把阅读还原到生活中去;在方法上要求把重点还原到兴趣、积累、诵读、感悟这些能力基本增长点上;在生态环境上要求把以前被颠倒的东西还原回来,还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更让他们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发展,奠定他们终生的价值需要和追求。对于作文课,我们提倡绿色作文。我们对现有的写作知识审视、梳理、化简,剔除其中烦琐的东西,学年间有个大致的序列,引入生活因素,拓展实践活动的时空,使之与学生生活、心理成长配合;教学中以人为本,用字当头,重视灵性的启发与培植,学会“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在语文实践中求发展,在语文实践中求提高。

切入点三、发展、丰富和完善语文学科的教研方式。(研究意识)

语文教研组必须发挥语文教研功能,要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要真正抓“教”姓“研”。教研组长要让教研组“返朴归真”,回到组织的本原上来,变行政的“传声筒”为教师教学中问题“诊所”,凸显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习、研究”。

组内教师要反思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教研组长由组织对教学问题的筛选,确定有研究价值和能进行研究的“真问题”。再按照对问题的关切程度和兴趣,自愿组成课题组,将问题转化为有一定假设和具体操纵方案的课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讲座、读书会、行动研究、课例研究、课堂观摩和研讨会等研修方式进行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与“习”。

下面是某中学语文组一个教研案例。(略)

如果一个语文教研组每学期都能扎扎实实研究几个问题,语文组的每一位教师一定能有所裨益。语文学科开展学科教研要注重三个核心要素:其一,自我反思。即教师与自我对话,反思的基本方法有:研究反思法,自我总结法,对话反思法,教后记反思,课后备课法,课堂实录反思法,阅读新知法等等。(集体备课,个人反思。)其二,同伴互助。即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同伴互助的类型有:集体备课(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网上对话,阅读教育专著及教育刊物);相互帮助(公开课展示,互相观摩和指导)。我们把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看作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博客交流。其三,专业引领。一方面,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近几年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读书沙龙,聘请名家讲学活动等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语文学科教研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一节有质效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五种课: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课。在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深度的课,即充实的课。教师对教材有独到感受,学生又独到发现。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真实自然,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甚至有争论。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可以选取以下几个点深入研讨。1.如何把内容要讲到点子上?“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一节有质效的课应该是由一组有价值的问题组成,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要研讨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巧妙设计问题。2.如何把时间要用在刀口上?思考如何将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阅读积累,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3.如何把着力点要放在习惯培养、能力训练上?思考如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语文教研组长要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要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

要防止组内出现“研教分离”的情况。倡导用问题引导学习,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帮助组内语文老师树立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老师进行交流,然后,教研组择选共同的、较难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组的大课题进行后续研究。同时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

组内教研活动经验化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如,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又如,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个别教师甚至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老师肤浅地认识: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我们的课堂,作一些指导。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老师们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但它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组长应该明确规定,组内教研课不能无目的的上,每一节课都应围绕课题展开,这节课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样,都应是组内教师关注的重点。公开课之后展开的评课、经验交流也必须联系这一问题,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决不能就这堂课论这堂课。如果确定了一些研究课题,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所以必须坚持人人写“阶段总结”,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决不能忽略他人的、集体的经验。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兵作战很难胜任教改的实验,所以就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解决问题,互相配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新教材、新教法,集思广益……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语文教研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在组内教研时进行交流、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语文教研组长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形式不能呆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跨校式教研。与其它学校联系,结成对子,避免学校校本教研的盲目探索,让教师互动、教学观点碰撞,打开了教研工作的新思路。这种取长补短的校本研修活动符合当今开放时代的需要,能人让教师不会做井底中的青蛙。沙龙式教研。针对自己教学上的困惑自由讨论,没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可长可短,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这种沙龙式教研活动,延伸了校本研修的时空,弥补了常规研修活动的不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师群体的发展。网研式教研。建设属于语文教研组的网络教研阵地,形成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资源共享、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科研新格局。校本式教研。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品味,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例,感受名师教学的风格,开展一课多上等形式的课例探讨,……通过灵活多变的校本教研,不断提高本组教师专业水平。

切入点四、夯实语文科组几项基础工程。(发展意识)

基础工程之一: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培训、推介。

教研组工作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组内教师的群体素质。教研组长应要求语文教师在“六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读书。“六知”包括:研究个人,做到“知己”。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如何?自身特长如何?这些特长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发挥?自己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怎样去及时“充电”?什么时间去“充电”?用什么方式去“充电”?研究学生,做到“知彼”;研究教材,做到“知书”;研究教学,做到“知法”;研究考试,做到“知考”;学习同行,做到“知容”。要积极争取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外出听课,参加学科研究,出国培训等。要动员各种力量,向兄弟学校,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推介学校名师、教学新秀。

基础工程之二:读书氛围营造,读书广场建设。

“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带出一批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光荣的事,也是功德无量的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余秋雨甚至认为,一个人“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语文教研组长首先要制定出本组教师的读书方案。试想:语文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养的学生的心灵成为绿洲吗?语文老师境界高远、视野开阔、心态阳光、思维理性,其文化底蕴就越来越丰厚,给学生的影响就越久远。其次,要制定学生的读书方案。将阅读确立为课程,为阅读正名。让学生与古今名著对话,与中外哲人交流,精神与生命一起茁壮成长。可以成立“西学会”、“红学会”等各种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会、故事会、报告会、名著知识擂台赛、读书讲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秀出自己的色彩,让思想与思想交锋,让智慧与智慧碰撞。这些活动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场,让精神与精神共振,让灵魂与灵魂相拥。

基础工程之三: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以及语文网站的建设。

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以及语文网站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文明,是一种特长教育,也是语文组的几个阵地。语文教研组长要利用这些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他们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逐渐远离愚昧与粗俗,以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

语文组组建文学社、诗社等社团,是对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这些社团能够为语文特长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自由世界,满足他们作文心理上的需求。营造一个和谐和轻松的作文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同时,它能够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使学生焕发满腔的作文激情,能够把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认知激情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能够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语文教研组长还应抓好语文网站的建设。精彩多姿的语文网站可以促成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以此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建构、了解、运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基础工程之四:青年教师培养。

语文教研组长要有这样的认识:组内的青年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这种资源的优质度决定了语文科组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深度、广度和指向,加强组内青年教师培养是锤炼这种教育资源优质度的有效手段。

要引导青年教师建立“三个系统”。其一,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学系统。眼中有高考,眼中有专题,抬手能做题,张嘴能讲题,必须知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解,怎么答,高考需要学生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个能力如何养成,如何提升。亦即高考作文、诗歌、大阅读、文言文、各类基础知识等几大专题的系统化、序列化体系。然后由此向“下”渗透:为此我们的高一高二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体现,怎么化解。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把高考重难点化解在平时,解决在平时。其二,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教学系统。这里的“下”就是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高一高二的语文课的各种课型到底怎么上,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味有趣,觉得有成就感,有满足感。如何保持好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其三,建立一套横向辅助教学辅导系统。如何解决学生一系列的对语文学习产生的种种偏见、误解、曲解等等心态,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如何让学生把课堂转移到生活,真正实现“大语文学习”。整理语文学习辅导的基本思路,进行个案积累。遇到哪些问题进行怎么样的处理,这种处理的方法思想核心是什么。形成一些心得体会论文。

语文教研组长要利用组内资源,采取“以老带新,加强指导”的方法,安排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师徒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做到“三个共同”:课前教案设计,框架、线索共同研究,分工收集资源,一起编写教案;执教过程,相互听课,帮助记载教学花絮,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辅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学反馈素材和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得教育规律。在“结对子”的基础上给他们“压担子”,让其挑重担,各项活动为其提供机会,理论学习、教学科研、撰写论文等系列活动,给他们留足席位;在频频亮相展示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精神,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切入点五、抓好几项常规管理工作。(责任意识)

第一项常规工作: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常规工作。

语文教研组长不能陷于常规工作的事物堆中,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并提出实施新课改后,语文组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常规工作。以备课为例,教研组长可以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1.备课不只是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状态,而且是为了达到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2.备课不只是纸笔相加的教案撰写,而且是手脑并用的综合性操作。

3.备课不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且是师生的互动生成。

4.备课不只是课前的设计准备,而且是课中的改造与创新。

5.备课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研组长应提出自己期待的目标:

1.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致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能力实现三维目标。

2.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3、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是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

4.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

语文教研组长应要求青年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达到了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彩回答,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精彩处理),也可以记教学的遗憾之处(描述事实,对之进行分析),还可以记自己最深的感受,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他教学环节,语文教研组长也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要体现有效性、建设性、科学性。

高中学科组建设方案范文6

一、新高考改革推动走班制教学的兴起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1 ]随后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海采用“6选3”模式,而浙江是“7选3”模式,选考多了一门“技术”科目。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立足于学生个性特征,重在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不仅促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管理制度改革”落到实处,更会推动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图将教育回归到关注个体学生的成长上。

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允许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对高中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冲击。“由于实行选考科目制,不同学生学习的科目不同,加之学生在考试时间、参考次数上的自主选择性,我国中小学长期普遍实行的行政班级制将难以适应,这就迫使学校必须推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此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走班制成为高中学校改革“议事日程”的顶端,也使得走班制逐渐成为普通高中常规教学的基本形式。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走班制让学生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同时也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因此对走班制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亟需进行。

本文以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浙江省为研究区域,以走班制推行的受众――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不同地域的六所高中进行调研,共发放高一、高二学生问卷1 000份,回收1 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69份,有效率为96.9%。在本次被调研的高一、高二学生样本中,就性别结构而言,男女比例相当,男生476人,占49.1%;女生493人,占50.9%。就学业成绩结构而言,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前20%的学生为221人,占22.8%;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中20%~50%的学生为363人,37.5%;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中50%~80%的学生为259人,占26.7%;学业成绩位于班级总人数后20%的学生为126人,占13%。就年级结构而言,高一学生365人,占37.7%;高二学生603人,占62.2%。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田野研究等方法,主要关注走班制背景下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及适应状况,研究高中生学业生活在课程安排、班级归属、同伴关系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深入分析学生在适应转变过程中的困难从而为学校改进和完善走班制提供建议。

二、走班模式带来高中生学业生活的转变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推动了高中课程改革,更多的学校认识到将“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意义。以浙江省为例,“7选3”高考模式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固定课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课程表和走班制。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走班制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使学生得到适合其能力的教学。因此,高中生学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人手一张课表

新高考改革逼迫学生不能再等到填志愿时再考虑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而是在高中阶段就必须对未来有所规划,进而依据自己的规划,选择高中三年要学习的科目和知识。选课走班的本质性意义在于课程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走班制下学生依据学力、成绩和个人意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及层次班级上课,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走班制的课程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学生真正经历生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愿望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上课内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位学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不同于以往固定在行政班的统一课表,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和时间,进而确定一份适合其自身学习的个人课表。“走班制赋予了学生一定的课程选择权,使得学生课程选择权的获取不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 [3 ]

高中阶段既是学生个性养成、才能显现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决定自身未来发展道路的阶段。学生的兴趣、优势存在差异,选择的学科组合就不尽相同。很多学校实行必修课分层走班和选修课分类走班相结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很多学生对学校丰富课程资源,赋予学生自主权和打造个性化的课程表示认可。调查显示,30.5%的学生认为高中实行走班制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82.7%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同走班制实现了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自身的自主选择能力。可见,走班制以其灵活、流动的特点适应了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并以教学组织的形式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权的落实,将学生从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行政班学习中解放出来,自行规划个性化课程修习内容。

2. 新型班级形态的出现:教学班成为主要授课形式

“走班制”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学生因学习能力和所选科目差异进入不同层次或类型的班级上课,以走班的形式流动到自己的上课班级,这种临时班集体称为教学班。教学班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兴趣和知识基础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实际需求的班级上课,促使教育个性化、选择性的实现。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因选择同一门课程或进入同一层次水平学习而聚集到同一间教室,组成新的教学班。教学班存在时间较短,通常随着课程结束而解散。

良好的?`活性和流动性是教学班的主要特点。学生将改变高中阶段始终被固定在同一教室、接触相同学生教师群体的情况,而是因选择课程的不同流动到不同教室,组成新的教学班,接触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群体。访谈中A学生表示:

实行走班之后,我们上课的教室变得更加欢乐、自由,课堂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我们每天可以接触不同的老师,他们上课的方式、风格迥异,有些很合我的口味,自然听得津津乐道,有些可能和我原本想要的有所差别,但是觉得能在一周之内参与这样丰富的课堂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也可以认识很多同学,我们会因为相同的兴趣来到同一个班级听课,这样的相遇方式感觉很特别。

可见,走班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固定教室扩展到整个学校。走班制不仅带来物理空间的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心智空间也在延展。

3. 同伴关系的扩展:从同桌的你到课程同学

走班制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权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不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原本固定不变的同桌因学习场所的变动随之改变,学生的学习、交往范围将完全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局限,延伸至整个学校。调查发现:39.63%的学生认为走班制打破了原有行政班而组建新的教学班,可以认识更多的同学,扩大了交往范围;15.38%的学生表示通过选课可以和好朋友进入同一班级学习,关系更加密切。课程同学的出现,一方面使得相对稳定的同桌关系不复存在,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访谈中B同学表示:

在和其他班级同学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比如,他们所展露出的不一样的思考方法、更多的问题解决技巧、新颖的理解模式等。分层走班也让我们有着更好的交流,志同道合的同学也有着更多相似的话语。

通过这样的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加了学生的相互影响,有利于提升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 师生关系新变化:配备了成长导师

走班制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但会因高中生的自学和自控能力差异产生两极分化。因而,走班制并不是单纯针对学生自由选择的管理模式,而是更接近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一“走”了之。原先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要转变身份,从管理走向引领,转为学生的导师、咨询师、教学顾问等,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

在走班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选课和学业规划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很多学校配备了成长导师。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兴趣爱好的判断和了解,指导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而达成走班制实现学生自主选择的目的。此外,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渠道,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教师从大量丰富的外界资源中汲取养分,提升作为教师应有的与时俱进的素质,教师的身份从“指导者”转变成了“合作者”。

三、走班制下高中生学业生活转变带来的挑战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带来收获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挑战和问题。

1.自主选课的疑惑:课程我该怎么选

走班制将课程选择权下放给学生,从而打破了传统固定班级授课制下学生无法通过对课程的选择学会自我规划的局囿。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既要从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选修课中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课程作为拓展科目,也需要在分层教学的必修课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和要求的班级层次,更要尽早确定参加选考或学考的科目并加入相应的教学班进行学习。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选修课兴趣走班等多种形式穿插推行,对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调查发现:41.32%的学生对新高考改革赋予学生自主选科的举措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做何选择;74.6%的学生对导师的首要期望是充当学习辅导者的角色,为自己选课、高校择校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及任课教师能直接提供具体的选课指导,甚至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部分学生的选择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尚不稳定,未来的职业性向尚未成型;另一方面,高中之前的被动化、制度性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加上课程自主安排与规划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这些都对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转变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走班制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选择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的不到位。高中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视作当下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2. 班级管理功能弱化:教学秩序在变乱?

走班制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班级管理构成新的挑战。班级学习氛围变差是最值得担心的问题。一方面,走班制流动、灵活的特点使班级学生呈现一种离散状态,导致班级管理松散,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出现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行政班班主任对流入到其他教学班的学生情况较难掌握,且由于行政班和教学班分开管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把握学生的层次差异的难度增大,这给学生管理、班级管理以及学生动态变化的掌握带来不便。

调查发现:43.9%的学生反映班级存在上课迟到现象,原因在于课间更换教室时间比较紧张。访谈中很多同学对这一问题感到困扰,以C同学为例:

现在选修是要跑班上课,上完一节就得急匆匆赶下一堂,还必须得快,否则就没桌椅了,没视线了,所以就得跑,这么来来回回,既考验了身体素质又考验了心理素质,确实感觉很累。在走班过程中,经常搬书和资料、换教室也是挺麻烦的,并且在走班的时候会消耗一些时间,不能马上进行课后整理,有时我们讲走班就像打仗一样,得快走,在上课开始时也不能迅速进入状态。

对比学生在走班制与传统行政班的感受,43.8%的学生表示学习氛围是走班前后最强烈的不同。走班模式下,教学班的学生分别来自于同一年级的多个行政班,学生在课间不断穿梭于不同的班级之间,课后难以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加之缺少班主任的管理和监督,教学班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证。D同学在访谈中表达了对课堂秩序不如从前且教师无从管理的无奈:

课堂秩序变差了,由于老师上完课就走,对于班级的学生了解也不够,在学生心中的由于外部“压迫”而产生的制约的因素少了,某些学生在课堂中会走神、睡觉等,而老师不是像原来行政班那样有责任感,不会实行很严格有效的管理。

3. 班级归属的茫然:集体凝聚力去哪啦

实行走班制后,学生在时空上具有一定离散性,这给集体活动的组织和思想教育的开展带来困难,易出现学生集体观念淡化、班级归属感削弱等问题,不利于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调查数据显示:53.66%的学生在实行走班之后在新组建的教学班级中仅认识不到半数的小部分同学;14.76%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原来行政班同学相处交流的时间减少,关系不如从前;21.3%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接触的时间减少,班级凝聚力下降。E同学坦言:

走班以后,好像少了“班”的感觉,以前的班级,大家三年都是同学,每天一起上课、活动,还有很多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三年下来会觉得对每位同学都很熟悉,很热爱这个集体。但是现在走班了,和教学班同学的接触基本就局限在课堂,和自己行政班的同学相处的时间也少得可怜,虽然有集体活动,但感觉大家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反正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争取,大家都好像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集体,我觉得一个班就应该有一个班的样子,应该是拧成一股绳那样的团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松松散散的,大家都各管各的。

学生从固定行政班流向各自教学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班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稳定而持久的同伴关系往往形成于高中阶段,如何在走班制教学改革下进行班级建设是学校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4. 师生沟通的无助:有了问题怎么办

教学班是一种相对灵活但管理较为松散的组织,临时集结的组成方式增加了班级的不稳定性,使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作业收缴等教学班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甚至产生混乱。调查显示:有14.2%的学生最担心教师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下降;实行走班后,31.7%的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仅限在课堂时间,53.1%的学生和学科教师及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密切度下降且在课堂之外基本没有交流。

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行政班,随课程结束而解散,由于不同学科及不同教学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各异,学校很难安排教师深入各行政班开展课后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不仅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也给学生带来师生关系冷淡、学业压力增大等心理负担。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4.6%的学生会立即前往教师办公室或利用课间询问,但难免会带来占用课间更换教室时间的困扰;37.5%的学生表示走班上课后,与教师沟通不便,遇到问题一般自己思考解决或回到行政班和班级同学讨论解决。一些学校尽管专门设有答疑时间和场所,但由于时间固定、不够灵活,学生的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难题往往会被积压甚至得不到解决。

四、引导高中生适应转变的学校改进行动

选课走班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操作,实际上倒逼学校进行制度的重新建构。当选课走班成为学校的新常态后,就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学校变革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将学生的适应性问题纳入学校行动转变的动因,形成改革新思路。

1. 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不是通过考试测验或谈话等方式提供很多教育指导,而是提供一系列课程,课程应由‘无论如何看也可以证明是合理的材料’构成,学校的目的是在主要学科领域把个体学习者的能力和学术倾向发掘出来。” [4 ]走班制亟需课程支持,只有课程丰富多样学生才有选择的余地,学生有的选才能“走”。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问题,其次才是解决选择的问题。

随着走班制的推进和深入发展,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扩大学校之间差距的关键因素。学校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既要兼顾每个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也要为优秀学生的发展提供成长空间。不同学校基于自身的变革性实践,通过开发和整合课程,需要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必须在选考科目分类与学生发展水平分层的基础上,拓宽各科目的分类分层,形成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2. 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和教师应从多方面切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首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包括向学生发放选课指导手册、配备选课指导教师以及提供成熟、完善的选课机制等。其次,充分满足学生理性选择的需求。学校应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及科目选择意向,为学生预留选择的余地,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尝试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以浙江省温岭中学为例,该校在学生真正走班之前,预留了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前期让学生填写意向表,大致了解选择意向;中期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大致确定选考科目;后期通过学程考试,结合教师、家?L的建议,进一步调整并确定选作高考科目的学科。在不断调整和尝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负责的意识,获得主动发展。最后,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切实落实生涯规划教育。理性的选择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在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分析自身学业状况及职业愿景、了解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报考要求、明确当前所学科目与未来职业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这些应当在学校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得以落实。

3. 完善走班制管理机制为学生学业生活转变提供保障

“走班制和教学质量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从行政班教学向走班教学转型,需要转变的远不止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撑走班制的管理机制与责任体系。” [5 ]走班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从而为学生学业生活的转变提供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选课走班的管理制度。为解决走班制流动、离散的弊端,必须深化和细化对教学班的管理制度。如:学校建立《学生作业管理办法》《课堂管理办法》等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

第二,采取多种活动积极构建有归属感的集体。走班模式下仍要引导学生组建有稳定、归属感的集体。在杭州师范大学附中,行政班仍保留,每班都有班主任。自习课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由班主任操办。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培养是通过学科俱乐部和学生社团来实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各种学科俱乐部和学生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逐渐建立起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为了保障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走班制网络管理平台。 该管理平台设置一系列管理栏目,如“考勤管理”“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成绩管理”“家长留言”“分班管理”“课表管理”“导师管理”“寝室管理”“系统管理”等。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朗朗课堂”等学习平台,师生之间突破常规教学时空,将学习过程由教室延伸到家庭、社会,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网络与云技术,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平台与契机。

第四,为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导师在了解学生个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提供选课指导、学习指导、生涯规划,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在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多学校将导师制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工作机制,每位导师最多带10名学生,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业,全面指导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

4. 组建教育联合体,用共享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