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政策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政策作用范文1
欧洲人在公投宪法时明显表现出对欧洲公民身份的缺损。“欧洲公民”这一意识概念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和实施,但从其成效来判断,它却以失败而告终。在2004年公投时,选民们以各国公民的身份而非欧洲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这也是公投失败的原因之一。众所周之,公民权是集体认同的表现之一,同时又是集体认同的核心之一。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集体公民权的高效实施将会是欧盟认同突破“瓶颈”的重要的动力之一。
一
政治文化是政治研究的一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衡量政治凝聚力的一个标准,并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加布里奥・阿蒙德最早提出此概念。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系统,由系统内所在的人的政治认可度、感情和政治判断力组成。其中政治认可度又由人的行为偏好和政治心理等诸多因素组成。当政治文化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时,它将提高整个政治系统的凝聚力,特别是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反之,它一旦被忽视,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就会出现。
政治合法性危机体现了政府和其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显示了公民对政府纲领政策的不满情绪,对政府办事低效率的抱怨,进而对政府政策初衷表示怀疑,导致其不愿履行他们的公民职责。
根据政治家潘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里,政治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与政府的“社会契约”,而且依靠政府的政绩,特别是在经济上的政绩和由此产生的公民对政治权威的态度。
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政府应该有相应的几步应对措施。第一,提高公民文化意识,帮助公民理解政治活动的目的和政府的基本管理运作;第二,增加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治结果的个人影响力。
二
对于欧盟来说,其政治合法性危机来源于几个方面:民主赤字,欧盟公民定义的模糊性和欧盟内部的就业政绩不良性。这几个方面都对欧盟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了滞后作用。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核心关键就是提高欧盟的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的提高和公民的个体意识形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建立一种有利于欧洲共同认同的个人意识形态就在欧盟教育政策中体现出来了。欧盟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看作是欧盟在全球化影响下对我者/他者的二元的对立的重新建构。
欧盟民主赤字表现在欧盟各个政府机构运作缺乏透明性,其运作机制犹如迷宫般复杂,而且工作效率明显不如各个成员国政府机构。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到了民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热情,也割断了政治上层同民众的联系。总之,民主赤字充分表明了欧盟政治文化的薄弱。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欧盟进行了改革。首先,欧盟将其政策决定过程透明化,从而增加政府上层和民众的联系。改革包括增强欧盟议会的作用,增加能够拉近与民众距离的补充性原则,使得更多的民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归结为一点就是简化其复杂的机构运行措施。欧盟的某项政策出台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协商: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而前两者是管理机构上层进行讨论协商的地方,普通公民无法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进一步增强了欧洲议会的作用,因为这也是欧洲公民能够最近地接触到欧盟政治的地方。这一点在欧阿姆斯特丹协议里有所表现。
其次,提高欧盟合法性更需要提高政绩,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是极为敏感的。为了推动欧洲教育维度,青年教育培训项目鼓励青年工人在共同体范围内跨国流动。“伊拉斯谟”项目鼓励大学生进行跨国校际的交流。还有为没有学历的欧洲青年提供教育机会的“夸美纽斯”计划,这一系列的计划使得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参与,同时也关怀了弱势群体。这是欧盟民主和福利的全面体现。其中达・芬奇计划的出台便是欧盟力挽狂澜的大好时机。此项计划意在为欧洲各国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让欧洲公民以更有力的姿态进入到世界劳动市场里。用更为通俗的话说便是让欧洲人争夺其他地区公民的饭碗,以别人的饭碗来解决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同时又进一步增加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在全球化形势下,全球经济的压力要求提高竞争力,降低劳动成本和开放市场。而欧盟所扮演的角色是“欧洲利益”的代言人,“欧洲改革”的倡导人和“欧洲经济区”的组织者,其作用是最大限度减少在经济全球化下各成员国之间的“恶性”竞争,①维护欧洲社会传统和价值观念。而在这种形式下,单一国家是很难“单枪匹马”解决问题的。欧盟如能成功地使得欧洲人把竞争的矛头对准了欧洲大陆以外,这样便会促进欧洲人忠诚度由民族国家到欧盟的转移,从而巩固它领导的合法性。
三
从欧盟成立以来,作为欧盟公民的公民权和作为成员国的公民的公民权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困扰着欧洲民众的政治难题,这也对欧盟的政治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教育的职能即是使欧洲公民在各种学习中意识到新的社会规范和规则,承认欧盟治理的合法性问题,即民族国家治理的转移,换句话讲就是民族的部分让渡。作为欧洲的公民和作为成员国的公民有何差异呢?是否会得益呢?这不仅成为了一个学术上有争议的话题,更是让欧洲人自己头痛的现实问题。欧洲公民身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后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就其普及和应用程度来说,却没有多大的效力。这也直接影响②“培养欧洲公民意识形态”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于欧盟在对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欧盟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起着意识建构的作用。欧盟此次的教育政策是对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次总动员,同时是对社会个体意识形态的建构教育政策是政治上层建筑意识的直接的传达。教育的方向和宗旨都源于政治意识,包括欧洲公民社会权利的建构和欧洲公民身份的认同。在公民社会权利的建构中,教育政策起到了对欧洲社会分配制度的重建作用,更关照青年雇员、失业者和受到社会排斥的人群。同时,又起到了对“欧洲制度的重建”的作用,强调了社会伙伴和市民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者认为行为体的认同、偏好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行为体通过学习、认知,逐渐内化有关一体化的规范与规则,从而导致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变化。③
理论上,欧洲公民资格包括超越国界的团结意识,归属于这个集体的意愿和实现此目的的行为。这些将引发欧洲朝着增强欧洲人们之间交流、凝聚力、互动和彼此理解的方向前进。人们通常认为,欧洲公民资格源自欧洲各国公民共享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源自他们的历史亲和力和相似性。但是,人们也认为,这种公民资格意识还仅仅是在形成中,特别要通过提高教育合作和人口流动的自觉努力程度来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教育应当唤醒欧洲各国人们的欧洲人意识,而欧洲资格已经被用来指称对欧盟存在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或意识将成为人们对近在眼前的欧洲一体化产生认知上的认可和依赖。④而“优厄迪斯教育信息网”的开通为欧洲范围内的人才的流通和市场的需求建立了互动的联系,以及鼓励欧洲大学生跨校际的伊拉斯谟计划正是从这一维度来促进欧洲公民的意识。
这一系列的教育计划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欧洲公民身份的强化。在对公民意义的重新诠释中有三个核心即自由性、进入性、归宿性。在自由性方面,欧盟教育政策在促进人口流动的原则就是最好的表现。自由移动具有促进统一市场的运作和加强欧盟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如在“夸美纽斯”计划中,目标为在计划实施期内,每20个欧洲儿童中就有1个参与此计划到他国学习。“伊拉斯谟”计划希望到2011年,让300万学生在欧洲大陆内自由流动。在这样大的人口流动中,欧洲各民族国家特有的归宿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定义的欧洲集体归宿性,即“知识社会”的归属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的归属性。进入性是指一个公民在特点时期能够切实享受被赋予的权利的程度。这样“进入性”的着眼点就在于政治吸纳与排斥的机制上。这些机制又反过来支持着政治和社会经济平等理想的实现,也就是让广大公民通过教育体系来更直接参与到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中来。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即通过实践,欧洲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建构了偏向统治阶级(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意识形态。于是这些主体就在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按照他们的信仰来行动了。
总之,欧盟在建立其合法性的路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建立合法性的道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325.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12.
③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379.
④段素菊.全球化公民资格・教育改革――欧盟教育政策个案研究.学术论坛,2003,(3).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4]埃德加・莫兰著.康征,齐小曼译.反思欧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教育政策作用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引言
教育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对目前科技发展迅速的社会,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带来的高效、及时、互动、个性化、全球化以及多样化等特点,满足教育的需求,在新媒体作用下,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更加到位。在新媒体影响下,针对思想教育提出有效的工作措施,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1.新媒体的简述
研究生张璇在其毕业时针对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工作中的相关对策所写论文中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简要总结,即储存及传递信息的平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平台由报纸、电视及电台到手机、电脑等,均在不断变化更新着,所以媒体并不是静态的。新媒体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高效、便利、及时以及融合等新的优点,优化了媒体的服务,新媒体较旧媒体而言,主要在技术以及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以网络技术满足现阶段人们高效的生活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思维落后。教育思维落后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本科毕业生或是本校毕业的研究生担任,从大学学习阶段到担任教育工作阶段,他们并没有工作经验,只会根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工作,对现阶段将新媒体熟练地运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识并不到位,同时在教育思维上也得不到创新。工作者的教育思维落后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给工作的进行增加难度。
2.2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内容不完善使得思想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也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隐患。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工作内容不熟悉,所强调的内容经常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在统一及规范内容时,有时会忽视每个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以及个体上的差异,教育内容过于笼统化。教育工作者没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较为枯燥的特点安排教育内容,使得内容缺乏生动以及色彩,无法带动学生接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2.3教育模式陈旧。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阶段,仍有一些高校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没有创新出适合本校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而传统教育模式相对来说运用地较熟练,但是陈旧的教育模式带来的教育效果只会是事倍功半。研究生马爽在围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现状”这一主题所写论文中强调,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强调政治功能的重要性为主要目的,进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陈旧的教育模式会封闭学生的思想,使其发展受到局限。
3.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3.1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难点,但是很多教育者并没有进行关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工作者不了解学生基本信息,沟通时出现信息不搭配现象,使得工作者单方面进行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学生无法向教育工作者反映平时信息,久而久之教育工作进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媒体主要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由开始的单向传递信息发展到多向沟通,同时新媒体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吸引力,让教育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信息,从而在最快时间内找出问题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学习力度。
3.2有利于拓展教育的时空性。纵观现阶段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如短信、电话、QQ聊天、微信聊天以及手机、电脑等,在时间领域上并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通过它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阅读以及资料等,学生受思想教育限制的局面彻底改变,方便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同时,因为新媒体所需的网络基本全面覆盖各个了区域,所以新媒体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新媒体对教育时空性的拓展,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沟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3.3促进了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教育多样性的发展较为迅速。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有班会、板书等形式,内容较为枯燥、形式过于陈旧以及思想较为落后等。新媒体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直接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以更加全面、新颖、有趣的方式提高思想教学效果。新媒体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开展方式得以实施,如实时网络视频、网上会议、网络案例分析讲坛以及网上评论等,这些多样化工作手段的开展直接改变枯燥的传统教育模式,能更接近地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情况。
4.新媒体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4.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媒体的应用给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特点,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建立适当的教育平台,如:QQ、微信以及微博等,利用QQ获取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后,与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出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在发现学生对教育内容毫不感兴趣时,可在校园内举办“我之思想、思想于我”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教育事件类竞赛,以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进而在思想上获得更大地提高。
4.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大推广新媒体的力度。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局限主要受科技的影响,新媒体的作用下,教育工作效果较之前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那么加大推广新媒体的力度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法。学校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之间可建立一个沟通平台,调查各个专业的学生对思想工作的热度,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宣传小组,到教室里以新媒体的形式简要介绍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参考数据之一,以此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沟通平台,如QQ群。加大推广新媒体的力度,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思想教育不断创新,不断优化。
4.3充分分析新媒体的各种优势。新媒体的多样化给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更高的效率。但是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不能盲目使用新媒体,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以及新媒体的具体特点分类进行使用,以建立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如:思想教育信息时,必需以即时性为核心,此时,可从微信、易信、短信、QQ群等中选用新媒体;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时,需以互动性较强的新媒体为首要选择对象,如微博、QQ动态等。充分分析新媒体的各种优势,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高效性。
5.结语
新媒体作用下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新媒体的特点,结合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改变高校教育模式,完善思想教育体系,达到学校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璇.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05).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03).
[3]易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03).
[4]刘景龙.增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教育政策作用范文3
(一)情绪情感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知
有学者指出:人的行为和认识的需要的内在动因最终要以情绪的形式来表现。情绪是主客体发生关系时主体方面最积极的反应, 或者说是不加选择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反应。情绪构成了主客体分化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构成了认识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动力作用,它是引起智力活动的内驱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想不想学,或学习到什么程度,往往不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动机、情感、信念影响的。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中,它作为有机体巅峰认知加工提供着有利的或不利的脑的背景。情绪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和调节。情绪和情感影响人们对认知对象的选择范围,从而影响认知的结果和程度。情绪情感影响人们的记忆选择。只有在情感活动中, 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才能深深根植于其精神世界里, 唤起教育对象对真、善、美的热爱, 对假、恶、丑的痛恨。
(二)对教育对象的组织动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控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过程起着组织和动员的作用,它不仅对认知活动即智力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与心理活动中各种非智力因素密切相连,有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情绪情感与动机的关系。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当一个人的动机强度适宜时,它会维持个体行动朝向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形成追求真理,实践理论的强大的动力。情趣情感和兴趣的关系。兴趣在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因此,培养受教育者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情趣情感与意志的关系。情绪情感既可以提高意志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而在意志活动中,同样包含着情绪、情感因素。情绪、情感能提高人的意志活动水平,增强人的体力、精力,激励人们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
(三)协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
这是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一项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表情来发挥作用。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表情是情绪独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情绪情感可以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对活跃教育气氛,保证教育效果又显得更为重要。
二、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情绪情感变化规律,根据情绪情感的激活因素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清雪情感心理学方法。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必须要生动、形象和负载正性情绪情感,通过教师正性情绪情感的积极投入,激发学生的正性情绪情感。教学情境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方面、多形式、多途径的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情境既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情感性、艺术性。教学情境要形象生动,通过实物展示、生活展现、图画再现、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形式叫教育内容展现出来。同时,教育者要注意言语的生动性来表述情境,并精心的选择多媒体音像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教育者要做好引导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在激起受教育者的正性情绪情感后,教育者要善于将这些情绪情感引导到深化理论的认知上,通过借助已被激发起来的学生正性情绪情感,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
(二)教育者要包含生动的情感
教育者只有自身包含激情,才能唤醒受教育者的感情,在教学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激活、丰富和升华受教育者的正性情绪情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感情状态。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现实情感状态,遵循其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有利于发挥教学功能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向受教育者传递正性情感情绪,必须要以受教育者现实的情感状态为基础。
教育政策作用范文4
关键词 校长 教育政策 执行力 要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06
The President's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and Element Analysis
XIONG Yang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Education policy belongs to a kind of public policy,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is the headmaster of compulsory course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implementing of education policies becam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have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course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The school principal is the executor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and also is a estimator of education polic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incipals of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eadmaster;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element
1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力的概述
“执行力”首用于企业界,随后因随着对该词的广泛使用,“执行力”作为一种专门的概念开始被引入到其他领域,其中教育领域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小学校长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前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如果不能很好地贯彻并且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就是一位不合格的校长,校长的执行力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执行力已成为评价校长的一个重要指标。①中小学校长只有在真正领悟教育政策执行精神所在,才能促进基础学校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小学校长只有做到在完全理解教育政策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运用和执行,并且能够做到讲求方法,因地制宜,有效执行教育政策,提高领导效能,形成教育政策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②
2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力的要素构成
2.1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中“人”的要素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做理论分析,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最基本的行为预期,是每一种管理理念的动机,而这个被叫做基本的行为预期却是以人性为假定前提。在管理学理论中,不同的人性假定相应的理论也是不尽相同的,相对应的,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更是衍生为各具特色的管理方法。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③在管理与被管理中赋予人以特定的含义,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而作为学校领导者、政策执行者的校长,我们可以认为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上实际上是二元结构的矛盾人,作为执行教育政策的校长需要在认知上是理性的,且这种理性应具有价值,然后在理性的决策后又应该做到有“情”之人,将国家、社会、团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相互平衡并协调。因此,我们认为校长作为学校人员,有其特殊性。其原因在于,首先,从人本性看,中小学校长是追求自由发展,但又要受到国家大环境发展的限制,即要兼顾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其次,从教育目的看,校长作为社会教育的公益代表人,是强调教育政策本质的公益性,那么校长对教育政策执行也理应如此。
2.2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中“组织”要素
校长作为教育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教育决策目标活动的过程中必定还要遵循一定的组织规范以及依靠特定的组织机关,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政策的执行活动。因为特定的教育政策执行机关,本身就掌握着在实际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的技术和资源、方法和策略。这些有利的因素都是联系教育决策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中介。因而,政策执行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组织功能的发挥。④校长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借助一定特定组织也是为了完成某种教育目的,并希望将组织里的这样一群人聚焦起来以实现某种特定的教育目标。而校长作为该种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人物,校长作为执行者的权威是自上而下的。但作为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组织”要素明确分工的重要作用,对校长执行教育政策力权威关系也是真实的反映。
2.3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中“制度”要素
对于教育政策执行活动,中小学校长也是在有一定教育政策约束力的制度中执行的。校长应该带领学校以及相关组织部门内外都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以确保校长执行教育政策的顺利进行。其次,校长执行教育政策的各种制度要素,是教育政策执行者在实际执行活动中的框架制度,其执行机构发挥作用的规范保障也是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意义。执行制度要素对于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和教育机构功能的发挥约束作用是必不可少的。⑤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中制度的要素对于人和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执行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也是校长执行教育政策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教育政策执行制度是校长在执行活动时应具有的重要条件,以及顺利完成教育政策任务的必要条件。
3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3.1 关于“人”的提升策略
校长执行教育政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而人的因素是教育政策执行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即校长的教育政策执行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就成为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知识结构的完善、认知教育政策水平的提高对顺利完成执行任务有重大意义。然而,从教育政策执行者角度说,执行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组织管理活动,更应该是达到教育育人的一种公益活动。当教育政策执行者以团体集体利益为重时,才会避免因追求个人利益而无法促使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者中扮演者主要的决策者和指导者,他们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存在特殊作用,也就决定了他们必须相应地承担与其权力相一致的教育责任。⑥因此,教育政策执行者必须注重培养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并强化肩上的责任意识,因为责任意识是促使教育政策执行者承担应有的教育职责,从而把教育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政策执行实践的重要内在推动力量。
3.2 关于“组织”的提升策略
由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教育政策执行机构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各级教育政策执行机构也是依靠行使强制性权力对执行机构进行监督的。而受同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监督,对同级教育行政机构以及执行组织掌握领导执行等重要权力,都是仅限于业务上的指导和领导。因此,欲强化社会监督主体的教育监督作用,并让社会监督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理应建立相应的督促、监管组织,加以约束并鼓励。⑦加强社会教育监督的立法以及健全社会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监督主体的权利和地位,让全社会监督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有章可循,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教育政策执行有关的监督主体真正起到教育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彰显其组织的创造性。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政策监督组织,并公布监督电话、以及利用媒体等工具对教育政策执行实施监督。
3.3 关于“制度”的提升策略
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主要模式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组织模式。美国政治学家阿尔德蒙曾将这种由单一的政府机构承担公共政策执行任务的做法称之“官僚垄断了政治体系的输出方面”。该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以及各级教育执行机构都是处于教育政策领导和权力的主体。他们既享有教育政策导向的权力,又享有教育政策操作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种高度集权的教育政策执行体制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其弊端开始日益凸显。校长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执行能力是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不是自然生成的,而需要其外在的培养。中小学校长在领导实践中应不断的自觉修炼和积极践行,才能保证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⑧
注释
① 陈学军,邬志军.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9:27-29.
② 吴恒山.你的教育政策执行力如何[N].中国教育报,2010-02-23.
③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3.
④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3.
⑤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厉以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7.
⑥ 丁煌,李晓飞.中国政策执行力研究评估:2003-2012年[J].公共行政评论,2013.4:130-157.
教育政策作用范文5
本文介绍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职能、科研活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并分析了美国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相关情况。
一、研究所的建立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的教育管理、指导和研究,美国国会于1968年通过了《教育总则法》(General Provisions Concerning Education of 1968),在原卫生、教育与福利部下设教育司和美国教育研究所,并在部长办公室下设全美教育统计中心[1]。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教育科学改革法》(Education Science Reform Act 2002),在联邦教育部内重新建立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IES)。[2]
二、研究所基本结构
该研究所是美国进行宏观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机构,隶属于美国联邦教育部。从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总体组织结构看,该机构主要由董事会、所长和下属的4个中心组成(详见图1)。
(一)董事会的组成和职能
董事会是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咨询机构,成为其成员需经参议院的同意,并由总统任命。董事会成员任期为4年,其职位是荣誉性的,没有任何报酬。主席从董事会成员中选举产生。董事会每年要向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联邦教育部部长和国会相应的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董事会下设一系列常务委员会,服务于教育研究所下设的各个教育研究中心,并向所长提供相关建议。常务委员会成员主要在具有投票权的董事会成员中产生,也可以吸收一些非董事会成员,如教育专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等。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向所长提出相关建议;监察和批准机构相关活动的程序;定期对研究所的相关活动进行回顾和评估;推荐国家教育研究中心所长人选等。
(二)所长及其职权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也需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并由总统任命。所长通常从教育研究、教育统计、教育评估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中选任,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具备持续的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所长的任期为6年,从获得任命开始。所长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研究所及其研究中心的所有活动,并在联邦教育部部长同意的情况下,负责协调和批准每个研究中心的预算和运作计划。所长每两年应该向董事会、总统和国会相应的委员会提交一份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三)职员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职员由其所长依照美国相关法律进行聘任,聘期最长不超过6年。目前,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所有近200名职员。
三、研究所的职能及科研活动
(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职能
作为美国联邦教育部的隶属机构,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职责是帮助美国联邦教育部更好地完成其使命,发挥其职能。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教育科学改革法》指出: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是给家长、学生、教育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提供可靠的信息,在扩展基础知识和理解各级教育方面,起到引领全国的作用。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下设4个中心,分别是国家教育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NCER)、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国家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Assistance,NCEE)、国家特殊教育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NCSER)。为了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使命,这4个中心分别行使不同的职能。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的使命主要是资助和实施科学研究活动,并对相关教育研究进行整合;教育统计中心的使命在于收集和分析教育信息和统计数据,并及时汇报;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的使命主要是对联邦教育部实施的相关教育项目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国家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的使命则是资助残障婴幼儿、学前儿童和儿童研究,为上述人群的发展、教育和人生的改变提供帮助,资助《残疾人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规定的针对残障人的服务及相关研究,并与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一起对《残疾人教育法》的实施及其有效性进行评估。[4]
(二)科研活动
为了完成其使命,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对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资助,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开展周期较长的研究和调查,支持国际评估,对全国教育的发展进行评估,对大规模教育项目和联邦教育项目进行评估,帮助各州提高学校质量以及信息公开等。[5]
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读写能力、数学能力、学习和认知、教师质量、学前课程、领导力提高、教育体系、高中改革、高中后教育、小企业创新和研究培训等。[6]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美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教育数据,包括州和地方的教育改革活动、州和地方的幼儿教育活动、各学龄段的学生成就、中等教育的完成率和辍学率、成人识字率和阅读技巧、中学后教育的入学机会及相关信息、教学、教育财政及管理、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学生和教师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幼儿获得教育的机会、入学前和学校教育结束后相关项目、中职和中学后职业教育学生的参与和完成率、图书馆及其使用情况。[7]
国家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的主要工作分为3部分: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基础;对教育项目的有效性实施评估;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传播和推广。[8]
国家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要是对与残障婴儿、幼童和儿童相关的特殊教育研究项目进行资助,对《残疾人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特殊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一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研究方法等。[9]
三、研究所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特点
“‘就像军队必须行进在他们的胃上一样’,政府必须在良好的政策研究与信息分析基础上才能够正常运转”[10]。在当今世界,政策研究和信息分析在各国政府的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综合考量,以期取得最优结果。随着教育投资在各国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政策研究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个趋势的体现,其对美国联邦教育部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机构设置较合理,能保证其职能的发挥。董事会成员和所长均是在经参议院协商同意的前提下,由总统任命。这就使得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既隶属于联邦教育部,又相对独立于联邦教育部,为其科研活动免受联邦教育部的直接干预,保持中立性和客观性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拨款,保证了经费的稳定性和科研活动的公益性,确保了其科研活动不受社会利益集团的左右。
其次,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完整,为联邦教育部的科学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各个中心相互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切实的证据,使决策更加科学,对美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项目运作形式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增强其科研能力。作为联邦教育部的下设机构,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联邦教育部关系密切,能够很好地了解联邦教育部决策和美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联邦教育部,该研究所不但自己开展相关科研项目,而且资助其他机构和个人开展相关教育项目。这种做法能够汇聚全美国的才智,为联邦教育部的决策和美国教育的发展服务。
(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教育体系,管理好这一体系,提升我国的教育政策水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促进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是现代教育决策的重要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我国应该借鉴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设置和运作,进一步提升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机构的地位,完善我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我国教育政策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瞿葆奎.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4.
[2][5]About IES[EB/OL].http://ies.ed.gov/director/,2012-04-24.
[3]IES Organizational Chart [EB/OL]. http://ies.ed.gov/help/ieschart.asp,2012-08-09.
[4][7]Education Sciencs Reform Act 2002[EB/OL].http://ies.ed.gov/aboutus/.pdf,2012-04-24.
[6]Ncer_brochure[EB/OL].http://ies.ed.gov/ncer/aboutus/,2012-04-25.
[8]Evaluation Report[EB/OL].http://ies.ed.gov/ncee/aboutus/,2012-04-25.
教育政策作用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11-03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