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1
(1)对所在行业的熟悉
发现,那些每天点击量上十万、百万的文章的写作者,对自己所在的行业都是比较熟悉的,哪怕是那些搞笑类的也是一样,不要以为他们就不需要专业,胡诌乱侃就行,但是他们的胡侃也是搞笑行业中专业的,没有这种胡诌乱侃的能力的你,还写不出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来呢。
(2)从用户角度出发
用户回来关注你,是因为你的文章有吸引他们的地方,有人关注,这体现了你文章的价值。如果你每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工作,应付式的发一些未有“营养价值”文章,久而久之,用户会取消对你的关注,不再来阅读你的文章。所以在写文章时,发文章前,都应该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自己是用户,你想看都这样的文章吗?如果你是用户,你觉得这样的文章有价值吗?如果你是用户,你觉得你会对这样的文章买账吗?所以我们在制作内容时,一定要想清楚文章是否对用户有价值。
(3)敏锐嗅觉,“热点”营销
资深的自媒体人总是懂得“热点”营销,所谓的“热点”营销就是借势营销,借一些广大用户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明星效应,结合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需求来进行创作。在的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热点事件过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关注,粉丝的力量不容小觑,身为自媒体人的你,如果可以让你的文章内容迎合热点,这不仅仅是你自己的粉丝会关注你的文章,也会是其他关注热点事件的粉丝看到你的文章,这将是一个最有效、最快速、最便捷的营销方式。
(4)独特性
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2
2016年5月14日,CCTV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条自媒体的广告。广告主是微信公众号――“有车之后”。这是央视有史以来播的第一个自媒体广告。
此番之前,罗辑思维带着papi酱搞了新媒体历史上第一次广告拍卖,打的旗号就是要颠覆央视的广告竞拍,背后透露出讯号: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将超越传统媒体。
自媒体发酵
从2014年开始,自媒体野蛮生长,相继多家自媒体平台拿到风投,开始了与传统媒体抗衡的自我运营模式。
这一年,自媒体几乎榨干了传统报媒最后一滴血,掌心阅读彻底取代报刊,随之而来的,是微信公众号一窝蜂似的抢占传媒市场,这其中不乏包括众多企业豪门追随者。
2015年,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自媒体平台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可以察觉,能将之做得风生水起的公众号,无疑于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传统媒体人的媒体属性不变;二是除了前两名能活得游刃有余,其余的即使生存,也只不过的是走马观花,继续烧钱而已。当然,这里不乏那些决心拿自媒体平台当饭碗的人。
追根溯源,“自媒体”(we media)概念的鼻祖是美国科技作家、评论员Dan Gillmor。他在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正式阐释了自媒体概念,认为“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草根”的特质,即“we”。
比起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站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自媒体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和组织化,往往1~2人的内容制作就能引起大规模传播。这个模式也从最初的博客、微博开始发端,在微信时代得到爆发式的增长。
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更加剧了自媒体人用低成本发酵规模式传播。据腾讯财报显示,仅2014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41%,这个用户数字远远超过了国内许多传统媒体的读者的总和。
资本青睐简单粗暴?
河南一家自媒体在资本领域有幸“中了个大奖”。专注餐饮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分享的公众号“餐饮老板内参”获得了深圳微玺投资的200万元人民币天使风投,后又获得吴晓波等基金支持,被估值一个亿。创始人秦朝、谭野均有传统媒体背景。随之而来,2015年获得自媒体投资大佬吴晓波2000万投资,成为自媒体获得千万级投资的少见案例。而今天,有投资人还在加码此号,创始人谭野透露,融资规模5000万。
依赖微信公众号简单而粗暴的方法,让许多以营销目的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得以野蛮生长。瞄准主流受众的阅读喜好,许多自媒体另辟蹊径,得到企业广告主的青睐。
广告只是自媒体进行商业化的最初级阶段。自媒体的商业模式有三大发展方向可考虑:第一个是获取流量,赢得账户价值;其次考虑在自媒体做专属产品,增加收入;最关键的在于线上与线下密切融合,实现O2O的商业模式。
很显然,真正吸引资本的,是自媒体所在垂直领域的可扩展价值。
自媒体的内容只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这也是下一步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的基础。多数自媒体的运营者不乏许多原传统媒体人,他们本来就擅长内容生产,也精通传播之道。有专家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自媒体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没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媒体”,其实只是一个媒体而已,谈不上“自媒体”。
丰富的媒体经历能够很快让自媒体人获得资本方的信任,内容做得好的自媒体人非常多,但是同时具备内容和管理能力的自媒体人却乏善可陈。鉴闻创始人沈锐说,“从传统媒体人转型过来的自媒体,归根结底还是有内容情怀吧。”
但媒体人强烈的个人品牌追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投资人担忧。真正需要获取投资,个人品牌或许只是一种工具。
商业路径何处寻?
前《金融时报》记者汤姆・福斯基提出,“所有公司都是媒体公司”,一时间,自媒体被国外新闻业视为洪水猛兽。在国内,几年前自媒体还是学界讨论的范畴。不过,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更多的企业如今开始主动尝试绕开传统媒体,自己生产宣传内容,直接面向消费者。
但企业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把领导讲话,或是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放上去充数,很多用户取消了关注,即便没取消的,也成了鲜有回应的“僵尸粉”。
的确,现实很骨感。有媒体此前通过对全国数千家企业自媒体研究发现,很多企业虽然开通了自媒体,但运营基本处在“不重视、投入少、缺人手”的状态,很多企业负责人甚至不知道对此怎么评价和考核。
相继采访河南自媒体投实、鉴闻、内参、旅行故事等后,我们总结发现,其中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囿于传统观念,对企业自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负责人仍然把它当作“内刊”,并没有深刻领悟到它和营销的关系。二是缺乏相关人才。自媒体运营门槛低、上手快,但是要真正建立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自媒体,还需要专业人士和成熟的运营理念。三是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手段不了解。如今已经是追求个性化的讲故事营销的时代,曾经的求转发、求点赞、求打赏等形式已经很难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了。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也归到两点上,一是人才,二是策划。
当下,自媒体调性与商业需求水土不服已成了众多行家的共识。“我们现在做营销推广,感觉用户和自媒体就如同满天繁星一样极度分散,难以切中要害。”某规模企业负责人表示。
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自媒体;关系
引言
随着互联网与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自媒体在21世纪的风头已经盖过传统媒体,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两者却存在令人尴尬的局面:新媒体与自媒体混淆。因此,对自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辨析两者的关系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对新媒体与自媒体显示作用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的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
新媒体比自媒体出现的更早,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研究有很多的说法,在传媒界也没能够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认为通常将新媒体成为“一个混乱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出现,而当自媒体出现后,新媒体与自媒体概念的较差使得混乱新媒体概念混乱现象更加突出。为此,通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概念的梳理,希望可以对两者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效益。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当时,戈尔德马克将新媒体制作电子录像,随着美国传媒界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继续研究与深入,新媒体在全美乃至世界广泛流行。
我国对新媒体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根据现有最早的英译译文,推测我国最早出现新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78年,此后,关于新媒体的译文以及研究受到传媒行业的普遍关注。90年代后,我国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传媒业依托网络技术的便利,也逐渐朝新媒体方向迸发,新媒体因此逐渐成为潮流,而后,我国传媒界也尝试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界定,在2000年,吴征就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交互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进入到21世纪,各传媒学界与传媒领域的领导者也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与概述,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广播相对报纸就是新媒体,而电视相对广播也是新媒体,我们今天所接触的新媒体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形式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而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吴征则认为,新媒体只是在表达形式上与旧媒体不同,其实在本|上新媒体与旧媒体没有什么不同。其中对新媒体概括比较全面的是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中的阐述,他汇聚了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目前国内比较认同的有关新媒体概念的阐释,文中对新媒体的界定为: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利用现代数字基础、网络基础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并借助现代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的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而以电视、电脑、手机为接受终端,向用户传播视频、音频、连接游戏等的信息或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的总称。
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观点,可以发现,虽然学者所给出的新媒体在角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使得概念的形式多样,但是都指出新媒体是继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的传播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产品与技术,形成新的传播手段。
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上来看,如果将新媒体的作为区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显然在概念上会显得比较宽泛与粗糙,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发展的较快,且各方观点不同,因此将其定义进行统一规范也就无从下手。所以,传媒工作者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就将以互联网与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
(二)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博客”形式创始人丹.吉尔默与2001年9月提出,在自媒体博客中,吉尔默提出了“新闻3.0”的想法,在他的理解中,将新闻1.0概括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新闻2.0则可以称作为新媒体,新媒体3.0就是以“博客”等互联网传播形式为趋势的自媒体。从这一概念上来看,自媒体出现的比新媒体晚。此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自媒体”报告。
吉尔默在博客中对自媒体的定义分析中,将自媒体称作草根新闻,并对自媒体的作用和前景进行了阐述,2003年,博客这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现,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文字、图片,并且能够将其分享给他人,因此,博客也风靡全球,受到人们的追捧,媒体研究人员对自媒体这一概念谈论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在不断发生改变。
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也出现的比较早,但是大多数都是根据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的研究报告进行的定义拓展,在自媒体定义的认同上,传媒界普遍认可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媒体是具有交互性的,也就是在自媒体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现代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辨析
通过对新媒体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的一种新的传媒形式,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与自媒体由于都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与高技术手段进行传媒过程,这导致在实际使用与研究过程中出现两者定义混淆的局面。所以,为了更好的区分新媒体与自媒体,根据两者定义上的差异,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有利于两者更好的发展。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接续关系
接续关系,指的是将自媒体定义为继新媒体后的有一种新媒体类型,关于自媒体是新媒体这一接续关系最早的认可者就是“自媒体”概念提出者丹.吉尔默,在其“新闻3.0”的想法中,提出媒体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过程,在这一发展链条下,自媒体显然作为新媒体的接续。
在自媒体刚提出的一段时间,这种观念比较流行,很多研究者也将吉尔默的新闻发展方向作为思路,并且人们也认可当时比较流行的博客形式,将其作为新媒体的接续。但是从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发展上来看,两者显然不是接续关系,因为新媒体是以现代互联网为基础的传媒形式,涵盖的传播面非常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也逐渐出现,两者在信息传播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是借助现代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进行的传播活动,吉尔默所阐述的自媒体与新媒体是接续关系事实上只关注了两者的差异,却没有认识到两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此外,从本质与技术背景上来看,新媒体与自媒体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不管是自媒体还是新媒体,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媒体类型的一种,都注重对受众的主观质量感受,并且都希望通过挖掘受众的需求来不断提升自我吸引力,两者同属一个传媒背景,并且在资源挣脱方面日趋激烈。此外,新媒体从报刊、电视、广播等演变之路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出现不依托传统媒体,而是现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因此人们很容易区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而自媒体却不同,它和新媒体产生的条件相同,其演变并不是跨技术的,而是在新媒体的基础上衍生的,为什么现代传媒人员会将新媒体与自媒体两者混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新媒体与自媒体两者都是在互联网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媒体形态,两者不存在技术鸿沟,因此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继续关系。
(二)新媒体与自媒体并非等同关系
将新媒体与自媒体等同,事实上就是将两者概念混淆,既在定义上将自媒体看作新媒体,这也是目前传媒界混淆两者的原因。例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编在有关自媒体的研究报告中,将新媒体的定义归纳为“反思利用最新的鞑ナ侄危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收集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形式,都是新媒体”,这一概念阐述事实上将新媒体与自媒体进行混淆。然而事实上,两者却存在清晰的界限。
从上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定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却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第一,传播主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施工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演变而来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仅仅是“点到面”的传播过程,并非针对某一个体。而自媒体却更加大众化,传播者与接受者由于都可以是普通民众,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可以是“点到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到点”的传播,比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人们可以将信息分享给制定的好友,因此在传播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然而,这种变化也并不能理解为自媒体是新媒体的一种接续,因为两者虽然在传播主体上有所不同,但是新媒体与自媒体却都是依托互联网这颗大树进行散枝的。第二,自不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不同,但是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手段却相同,然而由于两者传播主体不同,所受的约束也不同,与传统媒体相同的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与传统媒体有着同样的约束,这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者主要是正规的传媒结构,并且其“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要求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向民众传播错误的观点。而自媒体却不同,由于其亲民化的特征,因此比新媒体拥有更多的自与话语权,民众可以通过构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来张扬自我个性,并且还能够实现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因此,在自方面,自媒体要比新媒体有更大的自。
通过对新媒体与自媒体的描述,可知两者有并非等同关系,而是存在个性上的不同。
(三)自媒体与新媒体是从属关系
自媒体既非接续关系,也非等同关系,究竟两者存在何种关系?笔者认为,自媒体与新媒体是从属关系,既自媒体是新媒体大树上的一个树枝,并非全新的物种。对两者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媒体属于新媒体,两者在技术背景上无区别。和新媒体演变方式不同,自媒体的演变更加顺利,自媒体的演变充分接触新媒体演变的经验,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壮大,并且每一次互联网革命都会形成新一轮的自媒体形态。吉尔默所阐述的自媒体实施上都是建立在新媒体所依托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当时将博客视为自媒体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通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降博客蚕食殆尽,从博客到微博到微信,虽然自媒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所依托的技术背景却是永恒不变的。
第二,新媒体概念中涵盖自媒体,但是两者不等同。在所有关于新媒体概念的定义研究中,有几个概念是被公认的,比如美国《连线》杂志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又如“数字化、互动式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而如果将自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定义中其实涵盖了自媒体的定义,在区分两者的定义中,传媒学者往往认为两者只在传媒主体上有所不同,既新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由传媒机构变为普通大众,然而这种主体变化并不意味着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只能说两者是一种涵盖关系。随着传媒行业对新媒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媒体在概念上既包括专业传媒机构“点到面”的传播过程,也包括普通大众主导的“点到点”的自媒体形式,因此将自媒体作为新媒体大树上的一个枝丫,两者属于从属关系。
三、结语
新媒体与自媒体作为当前广泛使用的传媒形式,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由于两者在技术背景与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使用上两者经常会出现混用的情况,但是从两者的定义以及媒体属性上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清晰的界限,只是一种从属关系,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辨析,能够使两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宣. “新媒体”的定义及其内涵探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28-29.
[2]张美玲,罗忆.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45-49.
[3]邓新民. 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02:134-138.
[4]张骁. 自媒体的分类和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5]吴潮.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5:33-37.
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4
关键字:旅游 目的地信息 旅游群体
中图分类号:U695.1+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也越来越高,旅游活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旅游者需求广泛,旅游形式更加自由,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手段日益多样化。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旅游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进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进步一发展。2010海南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一致肯定了旅游业与信息业融合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整理、整合利用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和业内共享,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1]。作为信息资源密集的行业,大力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研究综述
旅游信息是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现象等客观事物的反映。旅游是信息高度密集型和依托型的产业,这是由旅游产品产地消费性决定的。旅游信息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却是连接旅游者和目的地的关键环节。当前,旅游信息已成为旅游六要素之外的又一重要“要素”,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旅游管理、市场培育、广告营销、景点建设及游客服务等方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王冬晓在《我国旅游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总结了我国旅游行业中信息服务的问题,包括: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内容不够丰富,个性化不够;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待加强;专业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2]。
我国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在进行旅游行业信息化的建设,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有一些城市建设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的有企业网站,这些营销系统和网站对旅游者来说都是信息的平台,这些信息平台收集旅游目的地的各方面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整理,通过一定方式提供给旅游者。这些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离旅游者的需要还有一定距离,游客需要的信息类型比如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景物的详细介绍、去旅游景点的方便线路等往往没有提供,或者达不到游客的需求。信息平台上有关购物和娱乐等方面的内容一般都很详尽,但这部分内容不是旅游者迫切需要的,旅游者的需求和信息平台的供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
三、调研方法与过程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赢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胜地。研究旅游者与旅游信息的相互影响,对我国其他旅游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次研究是对国内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之间进行的一次探讨,希望了解旅游者群体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2013年春节期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国内的旅游者,共回收有效问卷159份,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一系列结果。研究将对下列假设进行探讨。
假设1:某些旅游群体更容易受到旅游目的地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
假设2:不同旅游者对信息平台信任度不同。
假设3:旅游者自媒体已经对旅游行业现代媒体产生了冲击。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中,男性旅游者81人,占50.94%,女性旅游者78人,占49.06%。比例相当。年龄方面,25岁以下的34人,占21.38%;26至35岁的84人,占52.83%;36至45岁的19人占11.95%;46至55岁的18人,占11.32%,55岁以上的4人占2.52%。根据2007年的一份国内赴三亚度假旅游者的调研,旅游者年龄段集中于25-44岁之间[4]。这个调查结果与本研究的调研结果比较一致。
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有92人占57.86%,大专学历51人占32.08%,高中学历10人占6.29%,初中及以下6人占3.77%。在职业方面,工人9人占5.66%,公司职员74人占46.54%,公务员40人占25.16%,学生7人占4.4%,自由职业者12人占7.55%,其他17人占10.69%。
在年收入方面,3万元以下的40人占25.16%,3至5万元63人占39.62%,5至10万元的45人占28.3%,10万元以上的11人占6.92%。说明中等收入人群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与旅游者基本状况相符。
在旅游方式方面,选择自助游的104人占65.41%,选择旅行团的有48人占30.19%,选择商务旅行的有7人占4.4%。
2. 某些旅游群体更容易受到旅游目的地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的研究
对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年收入、出游频率与非常规事件后旅游者旅游决定的结果进行交叉分析。
表1不同性别旅游者受负面新闻影响比例
男性旅游者更加理性消费,受旅游目的地负面新闻影响比女性旅游者更大。
表2不同年龄旅游者受负面新闻影响比例
46-55岁中老年旅游者更加保守消费,受旅游目的地负面新闻影响较大。但中老年旅游者是发达国家旅游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推广和发展,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拥有充分空闲时间和大量财富积累的中老年旅游者将会具有最大的旅游消费力。中老年旅游者易受负面新闻影响其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因此而受到的经济冲击会越来越大。
表3不同学历旅游者受负面新闻影响比例
中高等学历旅游者自身维权意识较高,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收集能力更强,因此受到负面新闻影响较大。
表4不同收入旅游者受负面新闻影响的比例
中高收入旅游者与中高等学历旅游者较容易受负面新闻影响。由于学历、年龄的因素一般与收入成正比,因此这一现象也验证了之前的结论。
3.不同旅游者对信息平台信任度不同研究
表5不同旅游方式游客获取信息渠道
由于商务旅行是非出自旅游者本人意愿的决策,所以商务旅行和出差的旅游者不计入分析。由交叉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自助游的旅游者偏向于信任旅游目的地口碑,其次为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旅行团的旅游者倾向于接受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和旅行社的推荐。
在人口学特征统计中已经知道选择自助游的旅游者占有旅游意向人数的65.41%,因此旅游目的地口碑对该旅游景区的影响非常大,对旅游者的行为决策有较大的影响。
4.旅游者自媒体对现代媒体已经产生了冲击的研究
对问卷答案进行单项统计。在进行一次满意的旅行之后,会将该旅游目的地推荐给他人的有158人,占调查人数的99.37%。在做旅游决策时,最能说服旅游者去该旅游目的地的推力是朋友介绍,会因为朋友介绍而去旅行的有131人占82.39%。旅行前,选择浏览企业网站对三亚旅游信息进行了解的有5人,占3.14%,选择浏览三亚景点官方网站了解旅游信息的有44人,占27.67%,选择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旅游信息的有10人,占6.29%,选择通过旅行社了解三亚旅游信息的有16人,占10.06%。然而选择咨询已经去过三亚的朋友该选项的有84人,占调查人数的52.83%,远远超过其他旅游信息平台。
在过去的旅游行业中,很多企业认为旅游市场中都是一次性消费,不需要考虑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售后服务,因为旅游中不会有“回头客”。然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业态度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口碑。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建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而一次不愉快的旅游体验就会毁掉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
现代社会,博客、微博的全民化,让普通民众拥有了话语权,微博就是旅游者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可信度,潜在旅游者倾向于接受有旅游经验的旅游者建议。
五、讨论与总结
本文以三亚为例,讨论了不同的旅游群体与旅游目的地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了提出的三个假设。
非常规事件引起的负面新闻会对男性、中老年以及中高学历中高收入人群的旅游决策带来更多的阻碍性影响。这些旅游群体都是旅游市场中现在和未来的主要消费群体。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应该对此引起高度注意。维护自身的旅游地形象,及时处理好公关危机,重视非常规事件对潜在旅游者和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自助游旅游者倾向于信任旅游目的地口碑,旅游团旅游者倾向于信任官方媒体的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旅行个性化发展,自助游散客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以为这旅游目的地光靠网站和旅行社的宣传时不够的。旅游行业应该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口碑的树立。旅游目的地口碑的树立则要依靠旅游目的地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景点丰富化个性化,旅游服务的人性化等方面。
本次调查问卷以网页的形式发放,调查对象的职业较为集中,缺少教师、农民等职业群体的答卷,年龄集中在职业年龄,还未工作的青少年和已经退休的老年人群体只有少量答卷。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兆峰. 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J]. 商业研究,2011.3.
[2] 王冬晓. 我国旅游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中国商贸,2011,6.
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5
每一次冬去春来,注定有辞旧迎新的寓意。
经历了又一年光阴荏苒,《传媒》与行业同进,迈入世界瞩目与期待的2008年
回首2007,《传媒》力求版式更讲究,专题更精细,问题更透彻,覆盖更广泛,定位更明确。
回首2007,《传媒》记者深入一线学习、调研、采访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传媒》关注、审读、聚焦的目光投向行业内外。
回首2007,《传媒》打造的品牌会议规模更大,影响更广。年初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参会媒体逾两百多家,涵盖报刊、广电、网络新媒体等;年中专为回馈报刊业量身定做的“首届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与会报刊社领导近百名,气势宏大,成果丰硕。
回首2007,《传媒》的品牌进一步强化,影响进一步扩大,效益进一步显现
想想这一年的时间确实太短,我们还来不及专门歇下脚步,认真仔细地回味。
想想这一年我们所做的事却又是如此的多,而且有许多在《传媒》的发展史上是如此的富有代表意义。
当然,再多想想,我们偶尔也会重新拾起这一年里所有经历过的那些忙碌、辛劳、委屈甚至苦难
2007,正是《传媒》调整、成长的一年。如何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适应行业发展,在内容与经营上冲出重围、勇立潮头,成为《传媒》每一个成员深思深虑的课题。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主办单位的大力扶持下,2007年《传媒》成功地走过来了,快乐地成长了,而且步子迈得更稳健,肌体变得更结实,观点变得更深邃。
感谢2007年每一个成长的脚印。
这些脚印里,有我们始终坚守的信念。趁着党的十七大的东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带来传媒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办好《传媒》,同样是在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发一份光,献一份热。
这些脚印里,有我们始终坚守的对事业的忠诚。身为《传媒》人,自当为传媒行业鼓与呼,自当投身传媒业发展的大潮,纵览行业风云,总结行业趋势,提炼行业观点,提供经典案例。无论有多少苦涩要咽下,无论有多少困难要克服,“传媒”两字始终能给我们激情与力量。
这些脚印里,还有我们对传媒单位的一颗服务的诚心。2007年,《传媒》杂志的每一个同志始终坚持谦虚大气、求知务实的精神,以力求严谨的学术作风编排内容,以精诚协作的态度对待客户,以不卑不亢的姿态面对轻视我们的人。为了验证一个观点,我们深入一线考察;为了提炼经营模式,我们走遍大江南北。
《传媒》的成长,还要感谢《传媒》自诞生以来的许许多多的老朋友与新朋友,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信任的目光滋养着《传媒》,是他们对《传媒》的热烈期盼给了我们土壤与发展的空间。杨伟光、尹明华、江作苏、吴海民、徐少达以及那些常年支持我们的理事成员,这里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就是这些目前在业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们,用他们的真诚哺育《传媒》欣欣向荣
《传媒》有太多的感谢,唯有以2008年最投入又有成效的工作回报。
2008年,这个因为奥运受到世界瞩目的一年,传媒业也将因为奥运会的机遇将面临新的分化重组,传统媒体将面临更大挑战,网络媒体将大唱主角,新的传媒形态将不断涌现《传媒》,将带着业界共同的疑问,共同的期待,继续做好行业的引领者、前瞻者、服务者及守望者,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到位的工作、更炽热的激情、更严谨的态度,力求为业界提供一份最有实用价值的传媒大餐。
自媒体行业总结范文6
资金池
花非花雾非雾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今年1~11月累计成交量达到8485.56亿元。网贷行业整体成交量不断攀升,平台数量也达到3769家,其中,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157家。在目前的1157个问题平台中,可以说90%以上的平台都涉及资金池。
资金池的那些事,其实行业都是心知肚明。所谓资金池,就是你把钱交给P2P平台,然后就不管他怎么用,到期直接拿收益。P2P平台也不管你投资的钱期限是多长,只需把很多投资人的钱集合到一起拿出去借给别人,反正拿钱出去的同时,也会有人拿钱进来。
P2P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风险。比如,大家都是把钱投到P2P放一年,但是这些钱被P2P拿去放了3年期限的贷款。一直有人投钱进来就没事,可是如果大家都想把投资拿回去,钱在3年期贷款里压着,投资就拿不到了。最后,一个人拿不到钱,所有人都会恐慌,都去拿,最终都拿不到。贷款一时半会儿又收不回来,只能倒闭了事。
怎么判断你投的P2P平台有没有资金池的问题呢?很难,因为这事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关键还是看平台自身是否有道德底线,能否对行业保持敬畏之心。
自融
难以言说的痛
据媒体报道,此前广州最大P2P平台盛融在线出现提现困难,而深圳老牌平台融资城也出现了相同问题,两家平台涉及的金额都非常高,受害者也颇多。而经过核实,两家平台之所以陷入困境,都可能是因为涉嫌自融。
所谓自融,就是有自己的实体的企业老板在线上开一个网贷平台,从网上融到的资金主要用于给自己的企业或者关联企业输血。从定义上来看,老板开自融平台获得的资金主要是自用。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联合创始人曾光告诉记者,自融的危害非常大。首先,一般对外贷款都有贷款用途,是必须受到监控的,要合理地使用,但自融往往是股东方、关联方、相关利益方来融了这笔钱,没有办法对这笔钱的用途实施监控,这就存在道德风险;其次,自融相当于欺诈,欺诈投资者,对投资者造成了影响;最后是自融的款项,可能流向一些根本就没有什么着落的项目,最终拿去填其他的窟窿。
信息不透明
“如鲠在喉”
资金池也好,自融也罢,说白了,还是平台信息不透明。表现形式有很多,如对运营情况遮遮掩掩,资金运作和资产端信息永远都蒙上“一层纱”,等等。以坏账率这一指标为例,目前,P2P行业在计算坏账率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各个平台都会选用利于自己的界定标准或计算方式,导致坏账率并不能真实反映行业风险。
在计算公式上,P2P平台一般采用坏账总额除以贷款总额,但在逾期时间的选择上则标准不一,多为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不等,平台设定的逾期时间越长,坏账率也就越低。另外,在分母贷款总额的选择上,很多平台并不考虑同一账期的坏账率,而是把贷款总额作为分母,把未到期且未逾期一定时间的成交量(比如1个月)也算入到坏账率的分母,所以这也会造成坏账率偏低。由于缺乏横向对比的基础,P2P理财行业整体风控水平难以准确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不透明造成的结果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假标假合同泛滥。在一些成交量很大,甚至排名在全国前20强的平台,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投资人从始至终并不知道自己的钱借给了谁,着实被狠狠坑了一把。
过度营销
节操碎一地
“炒作神器哪家强,还是P2P家强。”P2P平台竞争激烈,炒作的功夫不断升级。央行、银监会、民政部等监管机构都无辜成为P2P平台炒作的工具。不久前,赢多多声称在银监会办公,结果引得银监会赶紧澄清。有媒体亲自调查后发现,赢多多与银监会实为邻居,银监会的办公入口在北楼,而赢多多在辅楼,夸大宣传实在让人无奈。
除了傍监管,靠银行也更为常见。此前投哪网就演了一场“闹剧”。P2P平台投哪网对外公布其获得B轮融资,并表示将与招商银行推出联名卡。结果,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辟谣,“实质上双方没有联名卡这个合作,他们只是我们的客户,也就是说他们的工资卡是招行的”。
这些为了博眼球,无下限宣传的事件在P2P行业并不鲜见,为了一炮走红,P2P平台通过夸大宣传、过度炒作来包装自己。但在炒作的背后,却推高了运营成本,遭遇投资人用脚投票,受伤的最终还是P2P平台自己。
跑路、关站、失联……
最不缺的就是奇葩
深圳一家名为群众贷的P2P平台在去年7月份跑路,当投资者扒了这家平台的来世今生,都傻眼了:平台上所有的借款项目完全抄袭易贷网,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懒平台”。更为奇葩的是,这家平台的注册地竟然是一个肉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