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指导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1
一、何为“相机诱导”之道
诱导之说,最早见于《论语・子罕》,颜回评价孔子的话:“夫子循循善诱人。”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从教学论的角度作了精辟的阐述:“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谓“相机诱导”,通俗地说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于把握有利的教学时机,当好“导演”,启发诱导学生,废除全盘授予的“注入式教学”,而代之相机诱导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课堂主人翁的作用,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教师“引疑”,学生求趣,在求趣中开发其智力,开阔其思路,展开其想象。
与此同时,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相机诱导”是通过外因与内因相作用的理论来辨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受个人智能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的复杂的动力系统,科学合理地进行“相机诱导”,而不是遵循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才能保证该动力系统高效运转。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相机诱导”理念实践
1.高中化学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应用“相机诱导”
高中化学抽象概念的教学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是许多教师心中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高一新生,知识储备有限,生活阅历不足,初高中知识衔接不畅,因此高一必修1中的抽象概念就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很多教师在开课时一般不会优先选择这些课,并且在教学中很容易陷入纯理论式满堂灌的状况,这更是让学生一开始就给化学学科套上了“深”、“难”、“无趣”的帽子,更别提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因此,在突破这一瓶颈中,笔者提倡教师应对抽象概念的教学“相机诱导”。
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学生一开始对“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模糊,有时越解释,学生反而越迷惑,因此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解释灌输,就会事倍功半;通过自身的教学反馈,笔者认识到学生的疑惑产生于教材上所述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抠字眼,钻牛角尖,而不能全面地认识。因此,如果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细化,找准时机进行正确诱导,则会事半功倍。在这里,笔者探究使用了两种“相机诱导”的方式:一是学案式诱导,利用学案进行导学,在学案中将物质的量概念中的关键词突出展示,并且通过问题和图表展示出物质的量与宏观物体和微观微粒之间的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在学生写与做的过程中找准时机进行诱导,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内化为形象的问题探究与公式运算;二是多媒体动画诱导,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宏观的物体,分割成单个的微粒,通过“分(微粒)―合(实体)―分(微粒)”这一动画演示过程,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1mol物质与6.02×1023个微粒”之间的等量关系。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学生“想象不出”的难点。此时,教师找准时机适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以及动画的验证,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摩尔”的概念,达到了“相机诱导”之妙。
2.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应用“相机诱导”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教师对实验过程的讲解和指导为主,学生动手过程为辅,而且对教材中的实验基本不加以创新和改进,直接让学生一步步照搬实验步骤,学生就好比“提线木偶”一样被教师与教材牵引着动,谈不上探究,谈不上发现,更有甚者直接跳过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如果能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应用“相机诱导”,教师就能把握有利的实验探究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并做好合理的诱导,得出富有创新的实验结论,将是新课改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更为有效的尝试。
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的性质实验教学为例,教材中提供了3个性质实验,经过前3个专题的实验教学,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知识和实验能力,我们不妨可以抛开教材设计的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实验药品和仪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水溶性,漂白性等。在学生汇报实验步骤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做好诱导工作,适时纠正学生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若发现有好的实验设计方案要加以补充和完善,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
3.在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用“相机诱导”
高中化学复习课不好上,特别是高三复习课,更是要求教师要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讲授复量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经验和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特别对新教师更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在高中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用“相机诱导”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走过场式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有些教师就是将旧有的内容重新上一遍,好一点的就是将一些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上一遍,都摆脱不了复习效率低的弊病。而“相机诱导”要求教师在复习知识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导课环节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教师只需要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在对知识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再进行练习诱导,循循善诱,进一步深化所要复习的知识点;最后由学生自主总结出复习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树叶”,学生提供“树的枝干”,岂不妙也。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2
论文摘要:应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授课方法都有了重大改革,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上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有效激发,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有效加强。该文就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对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的本土化作出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川。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人才观、教育观、能力观、专业观、课程观、教学观、建设观、评价观、基础观、层次观、学制观,其中课程观则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z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的各方面仍在许多方面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表现在:仍未能摆脱本科教学的影响,学科体系明确;理论与实际脱离,学生实践能力差;专用教材建设已有一定成果,但仍需大力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不够高,教学质量低下。总的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在完成规模扩张后,已经进人质量提高阶段。
为了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教育部在2006年了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强调了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职业培训课程设计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菲利克斯·劳耐尔原创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此方法能有效的保证职业教育和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及工作要求达到一致。
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的核心技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核心是以项目为核心来开展组织教学。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计划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教学大纲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而教材则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则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必须以项目为核心,研究这些内容的方法也必须紧紧抓住各专业实际生产项目为核心,同时,所有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也都必须抓住学生教育是为企业实际生产进行的职前培训,教育中所应用的所有项目必须是来自生产实际而进行优化的结果。
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的核心内容是:“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和“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中,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必须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必须符合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从而抛弃本科教育的学科系统性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方法中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方法,如图1所示。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法实施
随着广州软件产业大力发展之际,软件技术专业是广州科技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注重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自2008年9月开始了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工作,改革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为基于工作过程方法,在过去的一个学期培养实践中,经过实践,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教学计划更为优化合理,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软件行业和企业实际生产,改革效果明显。
2.1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基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软件技术人才,项目组成员深人广州市各软件企业进行调研。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活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工作的努力,完成了“实践专家研讨会”的活动要求,确定了近几年软件企业对程序开发人员的知识要求、技术标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进行细分和整合,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模块,并对所有模块设置了合理的、具有较好操作性的检测点,检测目标由学科知识转变为职业岗位关键能力。表1列举了软件开发专业方向学生关键能力模块和技能检测点。
2. 2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有了合理并可检测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教学计划的制定结果就成为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
软件技术方向教学计划按照“职业专门技术”和“典型工作任务”两大部分设计,其中“职业专门技术”阶段又分成“体验技术”、“原理技术”和“经验技术”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其中,认识职业作为前序教育体验课程,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考察、报告或新技术讲座等各种形式实施。前三阶段的课程以专项软件开发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为主,同时为第四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做好技术准备。而第四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各种软件项目开发实践活动组成,其中包括:个人网点建设、小型人事系统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开发、单元测试实践、J2EE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
2. 3其他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计划的制定只是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一部分,课程设计的其余部分依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应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实施。教学大纲、配套的项目导向型教材、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成为教改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3
抓住后进生这个心理,就在课堂上向这些后进生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找回自信,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行适时地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学生的帮助。以下和大家分享相关的辅导学生教师计划制定材料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辅导学生教师计划制定材料一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初中八年级9-15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本学期的一开始,我就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生物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通过测验和平时表现,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即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生物学科培优补差工作的重心,而六个班级的后进生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想而知生物学科后进生的转化任务是多么艰巨。在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前,我并没有退缩,而是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认真审视这些后进生的学习状态。时刻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教学中我对后进生生物学xxx行了长期的观察,我就发现:这些后进生的脑子并不笨,而是因为落下的功课太多,才使得听不懂老师讲课。通过和一些后进生的沟通后发现,他们对优异成绩也有积极的渴望,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前几名的名单中,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训斥。
抓住后进生这个心理,就在课堂上向这些后进生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找回自信,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行适时地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学生的帮助。
其实在这些后进生身上也有不少优点:比如班级责任心强,热爱劳动等等。再比如说:他们比别人遭遇过更多的不平和坎坷,因此他们比别人有更多丰富的体验;他们失败的次数很多,他们更能承受挫折。
因此,我经常对后进生说:你就从现在做起,现在正是考验你智慧的时候,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一个正面的机会,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呢?
通过本期不懈的努力,不少后进生的生物的学习成绩进步还是很大的。班上的平均分大都较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提高了6-8分。同时我又深知,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后进生需要老师一点一滴的呵护。
辅导学生教师计划制定材料二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培优补差工作的常规管理和检查。
2、认真挑选好培优补差的对象。
3、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认真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每周至少3次的辅导,辅导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具体内容
1、补差内容:全册教材。
2、培优内容: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三、培优补差对象和形式
对象:___
形式:
1、利用课堂时间随机辅导
2、利用学校午休时间
3、老师、家长相配合
四、具体措施
1、利用课堂时间随机辅导
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对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当后进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当少数后进生因基础差而难以跟班听课时,我们应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因此,组织课外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优等生,我打算制定课外资料让他们学习,布置要求较高的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同时,在每天放学后定期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3、家长和老师相配合
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老师定期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家里进行家访,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辅导学生教师计划制定材料三
一、指导思想
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为提高优等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较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生活习惯,并逐步提高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制定此计划。
二、目的
1、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3、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
4、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三、具体实施措施
1、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然后与班主任一起商讨确定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名单;对班级的优等生与后进生的确定要谨慎。
2、对自己的培优补差学生做认真研究,每学期必须做不少于一定数量的额外辅导,并做好记录。
3、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在课堂上有意识给学生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生,都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
4、转化观念,与其他科任老师热心配合。在工作中,积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能个体分析、群体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找出学生的优点、缺点、潜在的优点、缺点,新的生长点。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安心于课堂的学习。
5、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选题;组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9-02
一、前言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种资助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引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SRTP计划的推进和SRTP项目的设立,是在高校逐步完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增长,大学教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逐步增强的条件下,随着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达标后对本科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知识传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的自然之举;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满足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技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能源消耗型向创新节能型转变的必然要求;考虑到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是最近十多年的事,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总体落后,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正因如此,SRTP甚至被寄予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厚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尤其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全面开展SRTP计划,对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
文献[1-10]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作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作者曾作为SRTP项目组织者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组织、管理,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多届SRTP项目,深知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下仅从SRTP的任务和目标、SRTP项目选题和组队、SRTP项目过程引导、SRTP项目结题后的跟踪培养等几方面,浅谈如何从指导教师角度完善SRTP项目的组织、管理,从而促进SRTP项目的有效实施。
二、SRTP项目的目标
作为指导教师,总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够作出创新性的成果,殊不知,这样的要求对于本科学生来讲其实是过高了,SRTP的核心是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有组织的、团队协作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又要求学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完成研究目标。学生参与SRTP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团队,承担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从而提早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相结合,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状态;同时,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小学教育只能是被动的应试教育,这种由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已有知识的掌握和传承,很难做到对学生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些,是留给大学的任务,需要在大学阶段完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强调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SRTP的开展,正是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独立思维、工作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可以说,SRTP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无声”的效果,而并非要求大学生能够作出多少创造性成果。
明确了SRTP项目的目的,教师才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丢掉过高的期望,看到学生小的进步,鼓励他们作出大的成绩。
三、科学选题和合理组队
从作者自己经验来看,SRTP项目选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自己确定项目;二是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
自己确定研究项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有余力,平时查阅的资料也较多,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有几个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形成了小团队,一旦有像SRTP这样的项目机会,他们就能够很快组织在一起,根据平时探讨的知识,形成初步的项目方向,组建研究小组,通过和指导教师的交流,确定具体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和确定项目目标。
对于需要指导教师指定研究项目的同学,往往比较分散,平时的学习中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同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甚至是混个学分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同学,确定SRTP项目的题目和合理组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通过和每个同学的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项目期望等,项目组队的人员构成以2~3人为宜,人数过多易产生相互依赖,人数过少则不易探讨和协作,同时考虑将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基础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明确分工,最好能有研究生参与指导,项目的选题不宜太难,要结合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尽量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如果条件允许,在项目组队时,可考虑跨年级、跨专业方向学生搭配。
四、项目过程引导
目前,SRTP的管理多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对项目的管理从学校层面均有统一的时间结点和要求,如项目实施、中期检查、组织结题和答辩、总结交流等。项目选题和项目组队完成后,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就集中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跟进和目标引导上,这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至关重要,要将SRTP项目要求提升到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成才的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协助者。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自主意识又是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指导教师要紧跟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把握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指导方针,如在项目立项初期,应根据学校的统一时间要求,和学生协商项目研究进度和阶段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和研究计划,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校科研资源,学会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资料,学会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验证方案,并严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项目结题阶段,要引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学术论文、交流总结等。
由于本科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一时不能解决,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完全在导师的指令下完成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够主动,如与导师联系较少,可能造成最后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影响课题结题。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包办,或是指派研究生代劳,要引导学生依靠团队力量,通过和团队成员交流、协作的方式,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SRTP结题后的学生培养
通过SRTP项目的锻炼,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得到检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部分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浓厚兴趣的同学可能继续留在指导教师的团队中,完成本科学习的其他任务,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是继续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应对他们进一步加强指导,引导他们逐渐走向科研之路,鼓励他们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可以说,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是一个选拔学生的过程,指导教师通过SRTP项目,培养和发现人才,特别对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对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
[2]肖发新,许荣辉,申晓妮.SRTP对工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3]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董大勇,史本山.影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5-68,73.
[6]孙阳春,梅海玲.试论SRTP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50-52.
[7]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8]于晓南,刘燕,杨晓东.从SRTP项目申报的变化思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12,(3).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5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说说我自己,我与家庭,我们的学校生活等几个版块。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
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为、难点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了解“绿色食品”。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五、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预定进度
第一周
认识我自己
第二周
了解我自己
第三周
我的角色与责任
第四周
学会学习
第七周
生活处处是课堂
第八周
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九周
学习要有方法
第十周
我与家庭
第十一周
我爱我家
第十二周
感恩父母和长辈
第十三周
家庭变迁
第十四周
安全与生活
第十五周
家庭和学校的安全
第十六周
公共场所的安全
第十七周
当危险发生时
教学指导计划范文6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呈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将超过700万人,如果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和压力将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进行相关的指导,然而,在课程开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课程的重视
个别学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开不开,什么时候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并未能真正重视,在课程的设置,学时数上没有规范化。课程开设的时间普遍放在毕业年级,对象仅局限于毕业生,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也未能充分重视,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一门指导自己如何找工作的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或者即将落实,认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多余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仅仅局限在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方面的讲解和指导,忽略了自我认知、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等内容。实事上,就业指导课应与学生的学业、专业、职业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指导学生如何就业,还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潜能得以最大化,最终实现完美的职业人生。
(三)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就业指导课原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高校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法,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少有与学生的互动,缺少模拟应聘、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环节,讲授的过程枯燥,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收获并不大。
(四)缺少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公共关系、礼仪、职业指导等内容,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课多由高校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承担,没有形成专职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这类非专业人员没有参加系统的培训,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理论知识,缺少个案咨询技巧和职业测评技术,仅仅把就业指导课当成思想政治课或行政管理工作来做,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得一份工作,更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开发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求职目标,最终在职业过程中实现自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的优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使人生有目的、有方向、充满意义,同时能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减少盲目性、从众性和急功近利,实现“人职匹配”,减少就业后出现频繁跳槽、内心失衡等现象。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里的重要内容,缺少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课必然是不完整的。一方面,学生只有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自己尽早做出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自我认知、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后,就业指导才有了目标和归宿,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只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作用,高校才能在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做出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一)建立全程化、全员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不应仅仅功利的以毕业年级学生为对象,而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就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别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就业指导课的全覆盖和全程化。大一年级的课程目标应主要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了解专业特点,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课程内容应注重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走出“天之骄子”的误区。另一方面,课程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准职业定位。通过建立导师制等途径加强学生与专业老师的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走出“迷茫”的误区。大二、大三年级的课程目标主要围绕培养职业修养、提高职业素质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非专业知识的准备和运用,完成就业的知识准备。逐步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如: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完成就业的能力准备。大四年级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达到“人职匹配”,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角色转变。教学内容主要是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就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就业政策的宣讲,求职技巧,挫折情绪的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
(二)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积极地探索多渠道的教学途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课除了采用传统的灌输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式、经验交流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模拟具体的环节,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职业测评,让学生把握各种职业特征,衡量自我情况与职业的匹配度,并进行相应的职业设计;通过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行业专家来校介绍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求职经历,了解行业、专业情况,树立就业的信心;通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招聘会,提前让学生感受招聘的氛围,了解招聘的流程,知晓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把握自身努力的切入点。
(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行业需求,思考如何在校期间提升自我,打造出适合企业所需要的特质;通过假期兼职、寒暑假实践、社会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并加强实习期间的集中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同时,实践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教学过程中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结合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个性”的特点,仅仅强调“共性”内容,课程的效果必然会深受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将“共性”指导和“个性”指导结合起来,对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理论等具有共性的内容,采用集中的讲解和指导;对于人格分析、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过程修正等内容则采用个人咨询、专人谈话、个别辅导等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如: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取向等内容应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做好人生定位,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的丰富,会出现与之前职业生涯规划不一致的情况,这需要教师针对个人情况给与专门的指导;针对特殊学生,比如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异常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心理异常学生等个别情况,也需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进行专门的指导。
(五)建立专职化的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课内容涉及广、专业性强,为确保教学效果,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具有较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必不可少,因此,应加强专职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扩大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师资队伍范围。除了辅导员和从事就业指导管理的相关行政人员外,还应将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主管、人才市场的管理专家作为就业指导课的特聘指导教师,从专业知识、工作实践、就业市场的角度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做好职业定位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讲座等服务。其次,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过程中培训、实践培训的方式,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师的工作理念,培养出一支具有实战经验,能够给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咨询与指导的教师队伍。再次,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成立就业指导教学团队。采用教师集体备课,开设公开课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个集体研讨,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教学、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彦军,王锋.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