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建设

家庭教育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中学生;德育建设;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存在一个模仿别人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各种各样感官发展较快,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没有形成自主判断能力,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德育建设有促进作用,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尽职尽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德育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重分数轻素质教育,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现代教育有多种教育方式,以下几种典型的教育方式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专制教育,很多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过于苛刻、专制,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子女,不仅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他们的自主性受到压迫,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溺爱教育,现代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一切,父母将他们看做掌上明珠,过度的关怀导致孩子的能力欠缺,一些孩子从小享受,不知道奉献,从而形成自私心理;放任教育,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较少,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忽略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极为不利。

(三)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价值观、是非观就是次要的。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家庭中无需注重这些问题,这种教育观念造成德育教育误区,最终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学生德育建设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家庭环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当中,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得以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首要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德育建设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为此,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选择,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不正确的思维加以引导,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父母相处融洽,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家长的期望是家庭环境构成的一部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负效应。所以,家长必须在对子女的期望值上加以控制,根据子女的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期望值,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采用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日常言谈中,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稳定性及聪慧性等各种优秀品质方面有突出的优势。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学会爱人,学会付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爱集体、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父母要把孩子的权力还给他们,让他们适当做做家务,让孩子懂得家庭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又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劳动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劳动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样他们才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应该交于他们做,让他们在做事中学会关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这对他们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使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家长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把握德育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子女尊重和理解,子女犯错误时,不应该采用棍棒解决,应该给他们多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从而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认可,不要一味用成绩衡量对错,衡量子女的能力,应该多给予他们鼓励,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人格成长和健全有很大的帮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会子女学会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帮助他人、理解他人,这对促进子女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人的发展主要受三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两个教育无法取代的内容。现代教学中,学生主要表现为自觉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从而为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作者:陈博 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侯淑芳.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商情,2013(32):279.

[2]杨艳,王芳蓉.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276.

家庭教育建设范文2

一、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

在实施“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而社区德育和家庭德育却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是由学校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活动。通过讨论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研究德育活动的开展,对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家长的评选等,一方面及时反馈了各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另一方面把学校的要求传达到社区和家长,使学校的计划安排得以落实。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文明建设。

社会文明需要大家参与,文明氛围要靠大家共同营造。根据小学生各年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知、情、意、行心理过程的转化规律,以及学校德育中心工作常规性的特点,形成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学校成立“爱心家庭”即成立爱心志愿服务小分队、爱心艺术队、爱心互助小队、爱心热线、废品典当行。以爱心教育为主线通过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友爱互助、勤劳节俭的美德,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学校大队和中队开展“七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责任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敬重心献给老师、诚心献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为)和五小公民活动(在家做“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在家庭做“小卫士”,在独处时做“小主人”)。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每月一个中心内容,坚持不懈,不断深化。

三、建立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

这是学校联系、沟通家长的桥梁,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家长委员会成员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通过家长委员会又把广大家长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

四、健全和谐协调的学校德育长效机制。

(一)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由于师生和谐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前提,所以必须走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误区,进而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和谐的德育机制。

(二)是理论讲授与行为实践的和谐统一:由于知行统一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所以必须拆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藩篱,进而构建理论讲授和行为实践相统一的德育机制。

(三)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由于环境协调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保证,所以必须筑起连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桥梁,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五、家校联谊会。

为了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为了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组织了“同学习、同欢乐、促成长”家校联谊会,家校联谊会上家长与孩子同台表演文艺节目,一方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创建和谐家庭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家校联系,使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家校联系卡。

家庭教育建设范文3

关键词:社会变迁;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精神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生理、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身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抗挫能力等优秀的心理品质,都是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的。是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断变迁,社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也致使每一个家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案例综述

193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小城附近,发现了一对由母狼抚育的女孩,大的约七八岁,取名卡玛拉;小的约两岁,取名阿玛拉。她们被送进了孤儿院。刚被发现时,她们的行动更像是狼,四肢行走,昼伏夜出,吃东西放在地上用牙撕咬,不会说话,叫起来声音如狼,不穿衣服,不让人给她们洗澡,也不喜欢与人接近。小阿玛拉被收养11个月后死亡,七八岁的卡玛拉智力水平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长期训练两年后她才能直立,13岁才能独立行走,但在快跑时,还是用四肢,直到17岁时,仍然没有学会说完整的话,当时心理水平只相当于两岁儿童。无独有偶,在我国,六朝古都南京城里也发现了轰动全城的事件,马铃姐弟三人十多年来几乎一直被她们的父亲马超锁在阴暗的家中,其父患有严重的强迫症,怕孩子外出受人欺负,故孩子们只能从中央一条宽一厘米、长五厘米的门缝里看外面的世界。经专家测试表明:19岁的姐姐马铃智力不如5岁的孩童,15岁的妹妹马萍智力不低于3岁孩子,11岁的小弟马勤智力与1岁的婴儿差不多。

二、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化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可以事自觉和积极主动的,也可以是不自觉和消极被动的;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的,也可以是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社会化的影响源有很多。比如:文化、家庭的特殊作用、同辈群体、学校、媒体等。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家庭的特殊作用,因为,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和第一课堂便是家庭,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三、家庭社会化的产物

所谓家庭社会化,便是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和沟通模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家庭社会化和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更大程度上,落后的状况居多。

以某中学学生为例,几年前,该学校还是一个位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拥有较少教学资源的普通中学,在这就读的学生大都是临近村民的孩子,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城区改建力度,该区开始大面积拆迁,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尤为迅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一夜暴富者,他们拥有很多的房产,当面对众多的金钱和诱惑时,他们选择的却是挥霍和享乐,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却跌落倒了谷底。他们在金钱中迷失自我,当然,这种迷失也会给正在成长的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中,他们不再关注学习,而是关注拆迁后谁家的房子多,谁家的条件好。攀比、奢侈之风盛行。最可怕的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导致的的校园暴力,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却不为所动。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仍然是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影响,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难以给予孩子最正确的知道,更有甚者,会在孩子原本善良、美好的生活中徒添丑陋。

并且,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 同步而生的还有亚社会认同,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亚社会可以是自己居住的社区,也可以是学校、工作单位等机构。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化机制,同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一致,常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或期望与大社会相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又被青少年所意识时,他们就会产生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压力。青少年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通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压力,因而青少年阶段更容易出现内心的重重矛盾。这种矛盾除身心发育自身的不平衡的作用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其直接的群体环境不相一致也是重要原因。

四、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孩子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和信念的北京”(罗森堡、特纳,1992)。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职业背景、婚姻质量、子女人数等都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帕克(Pake,1999)认为,父母―儿童关系或父母的育儿风格仅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条途径,父母作为一个指导者、教育者或顾问的角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第二条途径。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与罗林斯发表了他们用元分析方法进行的有关亲子角色相互作用的研究报告。这一报告对亲子相互作用领域从1960―1974年的235篇重要实证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家庭中以父母为主导的亲子相互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想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是青少年身心健康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其生活的最贴近处―父母做起。在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今天,不仅要在物质上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在精神和文化知识上努力前进,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杰.用精神哺育孩子成长――读陈模的长篇小说《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2]王德忠;浅谈家长对孩子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培养[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

家庭教育建设范文4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经被纳入学校正式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健康”不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人际交往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更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但不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当然不能取得良好的家教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里,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对正处于认识和探索环境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昌邑市夏店小学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努力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自三个方向的教育力量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欣欣向荣地成长,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万紫千红的心灵乐园。

二、基本做法

1.在农村小学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问题学生分类管理,跟踪教育。

近年来,不少先进的中小学校,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落实远远没有做到从小孩子抓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矫治与疏导处于“高原地带”。我校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共有十个教学班,校舍朴素、简单,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区小学。但是,我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从2011年8月新学期开始,在师资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在昌邑市率先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间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弄清楚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分类管理,跟踪教育,切实做到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孩子抓起。我校老师们深深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颗灵魂去感染另一颗灵魂。教师们结合自己转化和矫治问题行为的实际情况写出问题学生研究日志、容错教育反思和随笔并装订成册,取名为:“静听花开”和“星光闪烁”。拿出自己的尊重、热情、真诚和关注把问题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我校心理健康的全面育人工作是心与心的碰撞与沟通,是情与情的倾诉与交流。

2.以心理健康课堂为载体,突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疏导与矫治。心理健康课堂主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突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诱导。采用认知改变、行为矫正、情绪调控、积极暗示等办法。并且依据校本课程的地方特色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出许多课堂情景剧:“教室里的情绪”“谁的脾气大”“学校召开家长会”,等等。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人课合一、师生合一的境界。利用情景剧进行教学,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

3.把家庭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注重家校和谐沟通,从而形成家校沟通的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好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是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经常不同,就会导致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我们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经常进行家访,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和谐沟通,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4.多方举措齐动手,为学生营造绿色教育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元的社会里,不良的社会教育状况、社会治安秩序和不良的社会氛围对正处于认识和探索环境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网络成瘾,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损坏身心健康。环境的改变必须是社会整体的努力,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努力减少学生与不良环境的接触,鼓励孩子结交有上进心的朋友,鼓励他们欣赏社会正面文化和精神道德。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1.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良好的矫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冷静对待逆反心理,努力破解高年级学生青春期烦恼,疏导和消除网瘾现象,深度透析厌学问题。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习特别优秀、家庭条件特别优秀的学生不再骄傲、虚荣、目空一切,使之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学习特别困难与家庭条件特别困难学生的厌学、自暴自弃、殆慢、懒惰、嫉妒、说谎、不求上进等情况得到缓解。个别单亲以及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逆反、旷课、逃学、任性、冲动、偷窃、侵犯等行为得到明显改善,父母双亡学生心理创伤的应对与干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适应不良减轻;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基本消除自卑、学业得到提升,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问题学生的成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倡导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成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和示范学校。我校所承担的全国级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面转型,向积极、主动和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潍坊新闻、“昌邑360”对学校的“阳光课堂”“阳光大课间”活动做过专题采访。我们的“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矫治学生问题行为实施方案”在育人简报上发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放心、学生受益,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

家庭教育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资助机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情况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在近二十年来随着高校学生总体数量的增加也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贫困生的数量已经有迅速增长的势头,从1996年的几十万到1999年破百万,再到2000年的142万,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使得国家教育机构不得不紧急采取措施,试图抑制其增长。然而之后的十几年里,贫困生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到2009年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已经达到527万之多。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也在增加,1999年时,这一比例尚不达20%,而到2009年时该比例上升至23%。

各项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和比例年年递增,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对贫困生问题加以解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而言,不仅要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更要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其提供援助,在贫困生的管理上严格规范。

(一)经济困难生管理现状

1.经济困难生信息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正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信息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家庭经济困难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申请各项补助,由各学院上报到学校,再统一上报教育部门,最后进行全国汇总,这些学生信息的保存及管理如今已较为系统规范,这也是整个体系建设的基础。

2.“绿色通道”的实施

高校新生入学时一般会有“绿色通道”提供给新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如今越来越多高校对“绿色通道”的执行程度都有所提高。“绿色通道”并非摆设,而是切实起到作用的一项措施,可以帮助刚进入各高校的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新生不会因为经济上的困难无法正常入学,同时也在开始就做好贫困生档案备案工作。

3.经济困难生的教育成果管理

对经济困难生实习补助后,一般会对其教育成果采取定期考核,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必须起到作用,在保证贫困生能够在校学习的前提下还要考核对贫困生的补助是否“值得”。学校在整理贫困生的资料时会将其学习成果及综合素质等记录在案,这对经济困难生的管理也起到辅助作用。

(二)经济困难生管理尚待改善部分的建议

1.对经济困难生实际情况的考核

高校经济困难生的数量庞大,要处理如此之多的学生档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档案中也不乏“作弊”现象的存在。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的学生有时会利用国家或学校对贫困生予以补助这一政策骗取补助资金,一方面由于补助人数也有某种程度上的限制,这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可能会使得一些真正需要补助的贫困生拿不到补助,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给予补助的机关单位的资金压力。因此在进行贫困生资格考察时,应该有更严格的取证过程,而非只是填几张表格就可成功申请,以保证补助金切实起到实际作用。

2.勤工助学制度的实施

许多学校对贫困生都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但一些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并不完善,提供的职位和工资也不合适。首先,勤工助学职位如果只针对贫困生应该要在职位后加以标明,并在学校公告显眼处展示,让贫困生更有机会了解到这些信息。再者提供的职位应该符合学生身份,避免提出类似于一周需工作五天等学生不大可能完成的要求。最后所给工资应该适当,根据各高校所在地平均消费水平而定,避免造成贫困生花费太多时间工作而所得工资却极低的情况。

三、资金补助体系建设

(一)对经济困难生的资金补助现状

1.政府和学校给予的补助

贫困生的信息递交审核后,会进行统一管理,由上级进行补助分配,政府层面的补助是最主要的,补助的发放主要涉及财政部和教育部,各高校也有自己的补助会对本校贫困生进行发放。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年来对高校贫困生补助发放逐年增加,2009年资助总额已达369.65亿元。

2.银行贷款支持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对各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都有相应的优惠贷款措施。为保证贫困生在校生活能正常进行,银行为贫困生提供零利率或低利率贷款,贫困生在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数额贷款的申请,毕业工作有稳定收入后再返还。

3.奖、助学金制度

从国家到学校院系都有奖学金及助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而言申请这些较为容易,并且该举措能激励经济困难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努力获得经济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奖励。

(二)经济困难生资助方式改进建议

1.对贫困生的等级进行区分

贫困生也分一般贫困生、较困难贫困生和特困生,对不同程度的贫困生要采取有所差别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特困生最主要的应该是直接给予资金补助,在银行贷款提供额度有限时应该优先考虑这些特困生的申请。而较困难贫困生和一般贫困生则在直接资金补助上可以不用那么高,应该偏重于奖、助学金方面的补助。

2.资助方式多样化

在提供资助时应该适时询问贫困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帮助,是多提供兼职渠道的信息,还是组织捐助仪式等,从更多方面为贫困生提供资金补助,使得补助资金的来源更广泛,保证每个有切实需要的贫困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资助。

3.注重贫困生精神方面的资助

如今的贫困生资助方式主要是经济支持,但其实精神支持同样非常重要,许多贫困生会羞于提出自己经济困难这一点,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各项经济资助活动时也要时刻注意其生活方面(如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的变化,帮助贫困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引导贫困生及周边同学正确对待经济困难这一实际问题。

四、总结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一个常见群体,关于其教育管理和资金补助的体系建设会是我国现在和未来都要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如何积极主动帮助这个群体解决实际需求是各高校更是整个国家要长久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磊,曾贤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2]安江燕,谷忠新,刘永智,宋艳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探析[N].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5)

家庭教育建设范文6

各盟市物价局,建设局(委)、房地产局(处):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房地产交易市场收费行为,培育房地产交易市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公布取消第二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字〔1998〕112号)精神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现将房地产交易手续费问题通知如下:

一、收费范围

交易手续费是指房地产主管部门设立的房地产交易机构为房屋权利人提供交易场所、信息服务和交易手续等所发生费用的合理补偿。

凡经过房地产交易机构办理房屋买卖(预售)、租赁、抵押、典当、析产、交换(换房)、赠与、继承、兼并房屋等房地产交易手续的房屋权利人应按规定交纳交易手续费。

二、收费项目和标准

1.房屋买卖交易手续费,按评估价格总额的2%收取。其中,职工按房改政策购买公有住房首次上市交易和实行差价换房的,交易手续费按评估价格的1%交纳。买卖双方各负担一半。

2.新建商品房,按房屋预销售价格0.7%交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按价格主管部门与房地产主管部门共同核准价格的0.5%交纳。买卖双方各负担一半,其中卖方负担部分,在办理预销售许可手续时交纳。

3.租赁

(1)住宅,按租赁合同期租金总额的1%收取,出租人负担应收费的三分之二,承租人负担应收费的三分之一,在租赁期限内按年收取,租赁期不足一年的,据实一次性征收。

(2)非住宅(包括以出租柜台、住宿铺位等分割出租或联营及其它变相出租的房屋),按租赁合同期租金总额的2%收取,出租、承租双方各负担一半,在租赁期限内按年收取,租赁期不足一年,据实一次性征收。

4.房地产抵押登记,抵押价格在1000万元以下,按1‰收取;抵押价格在1000万元以上部分,按0.3‰收取;收费最低起点额为50元,由抵押人负担。

5.典当,按典当价的0.1%-1%收取,由出、承典方各负担应收费的一半。

6.析产,按房屋评估价格的0.5%-1%收取,由参加析产人按所得面积比例负担。

7.交换(换房),按评估价格的0.1%-1%收取,交换双方各负担一半。

8.赠与、继承,按评估价格的1%交纳,由受赠人、继承人负担。

9.为体现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凡企业在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房地产权属转移,只按房地产评估价格的0.5%收取。

10.委托评估,凡取得国家、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评估机构资质证书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对房地产等级、质量、价格进行评估,按内价费字〔1996〕77号文件规定标准执行。

其中,商品房预售条件评估,根据申请预售商品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房)的评估价格总额按上述标准的一半收取。

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房售价审定评估,根据审定价格总额按上述标准的三分之一收取。

凡按上述标准收取交易手续费的,不准再收服务费。

三、对不进入市场进行的私下非法交易行为,要根据有关规定、办法予以查处和纠正。

四、收费管理

房地产交易手续费属经营收费,收费前应到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收费时严格按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并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发票,照章纳税,主动接受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旗、县、市(区)房地产交易管理机构每年从收取的房地产交易手续费总额,额中提取10%交盟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其中留成60%用于盟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其余上缴自治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