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意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高职院校也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根据调查显示,去年高职院校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所,这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在这个高职院校大军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得过于滞后缺乏创意并且发展缓慢。
一、当前校园文化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视培养学术理论的方式,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以及国家教育的改革高考扩招使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至今全国各地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所高职院校,然而,就在它迅速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并不受到重视,与目前的时展相比显得过于滞后并且缺乏创意,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显得缺乏兴趣,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课外生活缺乏的状态下生活会导致性格的压抑[1]。因此,如何改变当前的现状,促进当前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创新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发展缓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对于校园文化的概念都不是很重视,如果我们不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足够重视,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建设校园文化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设校园文化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师生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发展校园文化。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广播来宣传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不是说一定要学生听过广播之后立刻对我校园文化产生兴趣,只要能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概念一个印象就算是有了成效。然后可以在高职院校内部的报纸上刊登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章,并且在文章中留下电子邮箱或者是微博地址等联系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联系方式来反馈表达自己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希望以及建议,对于建议被采取的学生赠送小礼物纪念品之类的奖励。最后,可以在学校组织活动时多拍些照片并且上传至学生微博或者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给学生[2]。这些都会提高到学生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可以使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心。
三、建立以专业行业为基础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创意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除了上述中的加强宣传之外还要切实的举办一些关于校园文化的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我们建设校园文化的决心,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宣传而一直没有什么行动,那么会让学生由最初的期待逐渐变得失落失望,最后会影响学校在学生心中的地位[3]。这样不仅不会对校园文化建立起到积极的影响,反而会导致学校的信誉下降影响今后的发展。
我们要建立以专业和行业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行业组织不同的活动。高职学院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活动中融入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及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另外,还可以进行职业模拟培训,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时来对其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模拟,这样可以让我学生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不至于到时手足无措,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中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着,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却显得陈旧缺乏创意,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这导致了学生逐渐对校园文化的轻视,同时也越来越缺乏兴趣,因此想要建设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就一定要注意创新,要注意改变思路,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用心良苦同时也可以为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活动中来。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活现状是,大部分学生长时间泡在网吧中打游戏,在宿舍里赌博打牌,通宵喝酒等。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的歪曲等[4]。面对学生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强行禁止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对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来鼓励学生们进行电子游戏。平时学生们沉迷游戏我们很难对其进行纠正,但是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展示游戏的机会,举办一些游戏竞技比赛,这就等于将有希望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更加方便有效的对学生玩游戏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技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合理的控制学生游戏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意校园文化中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我们迫切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的到了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现象,正面来对待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去寻找产生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并且努力去寻找办法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只有发展好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更加健康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去完成自己的学业,这对于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别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世红.尊崇生命彰显个性――基于百年名校如皋中学“生命化德育”特色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涂刚.把握课改精髓培育学校特色以新课改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3]张茜秋,成祖松.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向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2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疗水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大幅度提升。但与之不对应的是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医德和精神文明程度相对低下,从而一度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一情势给培养医用人才的医学类高校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医学类高校意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医师医德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医学类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和担负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更为重大和严峻的任务。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早在2004年教育部和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曾就高校如何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和指导[1],但针对医学类高校如何更为有效快捷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至今很少涉及。使得众多医学类高校没有行之有效的模式可遵循,仍沿袭着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无形中削弱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本文基于这一缺失,在总结现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加以综合和延伸,着重探讨医学类高校在促进自身文化建设殊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的同时,期望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下的,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四个部分[2]。其中与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紧密相关的是前三个部分。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部分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方面,既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应该把如何建立学生的医德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通过适合的活动和实践寓教于乐地灌输给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3]。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物质文化方面,图书馆应尽力为师生提供一个技术先进、使用方便和层次性高的借阅环境。在这方面,除了更新馆内硬件设施,美化室内环境,增大医学类图书购进数量和范围等基础工作外,分馆还要注重细节管理,如定期购进有关提升学生素养、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针对医护人员素养和建立与患者信任关系等方面的图书,放置于显眼的位置,并通过展板、微信平台等媒介进行大力宣传,提升这类图书在学生中的借阅率[4],也可以在分馆独立出一片空间,放置舒服美观的座椅和绿色植物,并为之取名研讨休息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以书会友,方便师生进行交流,进行互相了解或就某个议题进行探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5]。同时,可以制作精美的借阅提示语展牌,在常规的说明前面加入一些激励警醒的名言,如“视自己为患者的家人,爱戴、尊重每一位患者”、“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而努力学习”、“今天你在这里挥汗如雨,明天你将收获患者的信任”等。这些提示语的目的是在鼓励学生不要荒废时光、要勤奋学习的同时,提醒他们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人员应早早树立以患者为亲人的责任意识[6]。
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是分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重头戏。但是精神文化教育的开展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起来却有难度。如果仅仅进行宣传,难免会变成形式主义,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为此分馆将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相结合,主打通过宣传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深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7]。分馆首先举办了吉祥物海选,组织全体学生为分馆设计一个吉祥物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个吉祥物需要具备的特质是可爱、博学和亲和力,易于为学生们接受,通过评选最终确定吉祥物的样子,这样做既方便分馆开展活动,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图书馆与各院系及学生间的沟通合作,分馆还进行了两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加强与各院系间的联系,即除了进行正常的工作沟通外,分馆还每年邀请各院系有关领导进行联谊活动,如文艺表演、图书馆知识PK、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目的是让各院系更加了解图书馆工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与各院系学生会的联系,建立读者协会,由学生和分馆共同主持活动,目的是让活动更亲民、更具时代特点,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8]。在分馆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分馆采取边进行、边探索和边改进的策略,即如果活动比较成功,就作为经典活动保留下来;如果有缺陷,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同时,根据学校每年教学目标的不同添加或删除相应的活动。下面就推荐几个分馆近几年举办并成效不错的活动。第一个推荐活动是以宣传为主的“今日报告厅”活动,即聘请专家或资深人士来馆作报告。报告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前辈医务工作者在专业和医德方面的言传身教,邀请医学界技术精湛并且医德高尚的专家作报告;另一类是为了指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邀请有关社交、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作报告。
2014年分馆曾请到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首席医师、82岁高龄的陈教授来馆报告。这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技术精湛、责任心强并富有同情心,经常替困难的患者垫付药费;退休后仍坚持学习,在图书馆经常可以见到他头发花白的身影。很多学生反应在听完报告会后对这位老前辈的敬意油然而生,相信这会对他们励志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医药工作者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9]。第二个推荐活动是以分馆与学生互动为主的“齐欢乐”活动。如评选分馆“年度十佳读者”,在肯定爱读书学生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有我们举办的“读者见面会”,定期邀请各院系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听取学生对分馆建设和图书购进方面的好的建议;在每年年底我们都会举办“师生文艺汇演”,邀请优秀教师、学生和馆员共同表演节目,通力完成游戏项目[10]。这项活动虽然传统,但却有效地消除了图书馆与师生间的隔膜,鼓励了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畅游书海。推荐的最后一个也是分馆的主推活动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宗旨是促进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并通过历届学长与学弟学妹间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11]。首先,分馆每年会在年底举办“搜书比赛”,即分别在不同的书库内指定三本书,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这三本书找出,用时最短和准确率最高的学生获胜[12]。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加深学生对图书及书库的了解。而事实证明,学生在熟悉书库各类图书位置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图书,从而间接地扩充了知识面。其次,图书馆会定期举办“我的大学生活征文比赛”,征文主题既有与时下热点话题有关的内容,也有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实习工作有关的内容。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学生对莫言作品的阅读兴趣大增,为此,分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举办了“走进大师,诵读经典”的征文活动。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图书的借出率由于过高,学生不得不提前预定。
学生们通过比赛,在了解大师作品的同时,也对大师的写作历程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励了他们为了理想而努力的斗志[13]。在每年毕业季前后,分馆还会举办针对实习期学生的“我的实习生活”征文活动。鉴于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进入各类医院进行实地实习,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即将走进社会的学生静下心来总结大学经验、了解工作性质、做好应对心理的同时,与仍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求学和工作经验,让这些还处于懵懂期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专业和思想上的传承[14]。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教育学生,分馆还会联络各院系团委组织“医者仁心”的活动,即组织各院系老师和学生走进周边养老院和福利院,为老年人及孤儿举行义诊和义工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心。这项活动最为深入人心,其实际感召力最大,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医学部分馆这几年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边探索边实践,校园的学习和精神文明风气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更勤奋地入馆学习借阅,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图书借阅量每年以每生4%的比例逐年上升。读者协会的入会率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加了和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患者的切实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树立了医德意识,提升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实践证明,只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必然可以在边探索边改进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更高效更有力地推进医学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更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双过硬的复合型高尖端医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余秋冉.新形势下高职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初探———以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展开(J)科技资讯,2013(6):249-251
[2]李旭东.高校图书馆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122-125
[3]刘建平,毛兰香.哲学视角下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2.33(4):82-84
[4]唐艳霞.浅析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8):85-87
[5]孟繁中,唐淑娟,郭江山.也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6(2):55-56
[6]赵夏丽.试论当代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5):45-46
[7]孙秀娟,柳延东.图书馆主动参与良好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J)贺州学院学报,2009(3):112-114
[8]刘金,何飞,张燕,李凌,张峰.对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34-35
[9]何飞,张燕,李凌,刘金,高峰.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以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08(3):65-70
[10]兰雁.做好图书馆自身建设,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师,2010(11):142-143
[11]王晶晶.图书馆介入医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4):72-74
[12]袁明伦.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8):140
[13]徐钊,张慧,王霞.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兼谈成功学院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思路(J)科技信息,2012(22):59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3
关键词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 礼仪课程 现实意义 现代化礼仪课程模式 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中职学校校园礼仪能进一步树立校园文明礼仪的新形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在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足,我们需要完善这种校园文化的建设。
1开设校园礼仪课程的现实意义
我校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礼仪课程,加强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1)礼仪特色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当前“普高热”的现状下,中职新生中有不少是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不尽人意而无奈选择了职校。由于礼仪特色教育能让学生既尊重别人、同情他人,又自爱自强、树立信心,同时可以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助、互爱。因而礼仪特色教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秉性方面十分有效。
(2)礼仪特色教育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当前,校园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基本功能,因此,校园礼仪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
(3)礼仪特色教育能让中职学生顺利就业、发展。实行礼仪特色教育,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能够提高学生融入社会和立足社会的能力,让毕业生都拥有一张“阳光、礼仪、责任感”的求职金名片,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礼仪特色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礼仪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自律水平,有利于学生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
2构建现代化礼仪教学模式
2.1加强认识,更新教学理念,以技能竞赛项目为教学导向
目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礼仪教育看成一种后天的教育,即需要灌输的一种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观,而中职学校学生对条分缕析的思想教化深感厌烦,教师的“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不仅忽略了品德、礼仪层面的一些东西就潜伏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就潜伏在人性之中的事实,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生记的传统模式,特别是礼仪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中职委推荐的任务教学法在我们这门课程就特别合适。现代礼仪课程教学将围绕完成一个竞赛项目为任务导向,有利于这门课程实现教行合一。例如:每学期举办一次礼仪技能节大赛,各个专业的学生均可参加。为了促进学生对职业礼仪内容的应用,针对护理助产专业设置“护理职业礼仪”竞赛项目、针对药剂专业设置“药品营销礼仪”竞赛项目等,对于老师而言,由于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把握上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不但明确学习目标,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中掌握知识。
2.2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化特点
现代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突出专业化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护理助产专业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型(发型、着装、化妆)和形体训练等;药剂专业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礼节的运用、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当然,不管是哪个专业礼仪的基本礼仪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某些方面更注重一些,目的都是为了配合将来的所要任职的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礼仪规范的要求。虽然这些都增加了老师备课、教学中等环节中的工作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
礼仪作为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不是为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礼仪的价值,培养礼仪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礼仪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应强调“四个注重”。
(1)注重探究学习。通过探索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获取礼仪知识和能力。如教师借助“素以‘礼仪之帮’”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仍得不到他人尊重的残酷课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全方位引导学生探讨“钱与别人尊重从来不是对等的,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行为、气质、举止”和把握“自尊、自重、自觉、自省”的路径,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自由探索、自我成长的习惯。
(2)注重体验学习。教学活动广泛组织诸如“站有站样、坐有坐姿”、“孝敬长辈”、“和睦同学”、“待人接物”、“要做什么事,怎样做事”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更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内驱力。
(3)注重合作学习。如结合“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感恩活动,以定期举办校园礼仪文化艺术节,礼仪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平台,有目的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思考、发现、解决和创造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共同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习惯。
(4)注重自主学习。结合课程,成立礼仪形象协会,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发表自己意见,并主动参与问题的解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活动中注重与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参加活动负责的养成。
2.4重视实训场地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
礼仪课程教学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不仅仅需要任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还需要配备良好的实训场地。传统的课程考查是采用卷面的形式,现代礼仪课程采用实操形式,利用模拟实训场地展开表演,对此进行考核才更能体现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学习场地除了理论课使用的多媒体课室外,还为不同的专业设置了不同的实训场地。学生通过实训场地把自己所学的礼仪知识运用到几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既可以让礼仪知识更具体化,考核成绩更加真实准确,又能体现职业礼仪的规范化和普及化,从而时刻提醒学生礼仪的场合性和随时随地性。
2.5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注人的内在发展、和谐发展。中职学校礼仪教学从内容和要求上和素质教育一脉相承,也是大德育观的具体体现。中职学校礼仪教学必须做到“四个相结合”:与学校传统教育相结合,让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以“企业需要怎么样的人”、“感恩教育”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感动震撼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讲究礼仪,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得到帮助和被群体接纳。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礼仪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定期举办校园礼仪文化艺术节、形象礼仪大赛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增强自尊、自重、自觉、自省的优良品质。
校园礼仪无处不在,它就像是校园生活的剂,有了它,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睦,校园环境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推动。
基金项目:江西省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论文,课题编号:16436。
参考文献
[1] 刘青.中国礼仪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 点线结合
杜威说:“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如果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其中“专门的设备”就涵盖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这两者既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又是点线结合、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十五年的学校管理实践,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一、以人为本,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充盈着学校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它能公开或潜在地给全体师生一种精神力量的感悟、吸引、熏陶和体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人为本,系统推进,和谐构建。
1.物质的构建基础
包括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设备及教育者所创造的产品等,可通俗地理解为学校地理环境、建筑物的布局、风格、时代特征,校园硬化、绿化与美化等主要硬件。其中学校的办公环境影响着教职工的思想情绪与工作效率,教师办公室的配置要充分体现现代、简约、便捷的理念;学校的学习环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度与合作探究精神,教室布置要尽量宽敞、明亮,富有个性和文化气息;学校的生活环境与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密切联系,要温馨宜人,健康向上,体现良好的舒适度。美的校园形象给予人感性的“美的愉悦”,从而达到实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目的。整个校园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板报广播,我们都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目标。
2.制度的保障层面
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发展规划、运作机制、实施策略等方面在规章制度上的综合体现,主要实质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障学校教育工作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学校规章制度的生成要坚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体系设计和操作规则要在规范人、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二是开放民主的原则。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吸纳更多的经验,集中更多的智慧,整合制定出更有效的学校制度。比如可通过对外开放,借鉴吸收国内外众多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吸收专家学者和社区群众的意见;还可通过对内开放,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提意见、建议,让他们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成为具体制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要不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加以修正,加以完善,比如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时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和要求。
3.行为的表现形式
教师、学生的行为文化是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动态文化,是校风、教风、学风与学校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的职业道德、角色认同、行为风范、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都属于教师文化,影响着学校的传统与价值观。教师文化的构建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的形成为根本,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学生的学习态度、风格、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等都属于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建设应坚持“育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学校要持续推进课堂改革,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的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搭建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要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开办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提供辅助条件,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形成。
4.精神的引领高点
精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由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而成,体现了学校独特、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学校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其通过宽泛的培育和倡导,逐渐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追求。一旦师生的个人行为违背学校的信念,公共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就会不期而至,本人心理上就会感到内疚,从而自觉主动地纠正错误行为。因此,优秀的精神文化,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运营成本,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力倡导“精诚团结、协同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笃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以身立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敢拼会赢、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构筑了我校教师队伍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了大音希声的学校德育“磁场”。
二、点线结合,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本书的篇章,那么班级文化就是具体的组织语言。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点”串“线”,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应。
1.设计班级管理目标
(1)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它是班级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集中体现了班集体的行为观和价值观。班级目标包括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以及阶段性的具体目标。班级目标的确定,要始终坚持人本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所在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制订的积极性;要紧紧贴近学生的现状,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现实需求,充分考虑“门槛效应”和“超限效应”;班级目标一经确定下来,不可随意改变,要理直气壮地贯彻执行,使之逐步变为班集体的自觉行动。
(2)班训与班级公约。班训是班集体思想意识、日常活动所应遵循的一种准则,通常以一组言简意赅的短语加以概括、总结和提炼。班训的提炼可以与班徽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谋划、同步生成,凸显其韵律感和画面感,让原本生涩的字眼活灵活现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律己性和他律性。比如“爱校爱班、敦品励学”。班级公约是班级实践活动所应遵守的具体制度,它是班训的具体、外在的表现形式。班级公约的生成要符合全体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当家做主的权利;班级公约的具体条文要与班情、学情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
2.布置班级育人环境
(1)班级硬环境。“开垦”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教室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重点建设好班级“八个一”环境:①一面国旗、一句誓言;②一张学生行为规范;③一幅黑板报;④一个学习园地;⑤一份报纸;⑥一个图书角(好书交流站);⑦一个卫生环保角;⑧一个时钟。环境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要经常更新充实,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2)班级软环境。推广使用文明用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语言风格。组织开展班级“文明用语”评比,让学生动手收集有关文明的名言警句,或自创、书写文明用语,由学生集体讨论评出“言简意赅情浓奖”、“最佳寄语奖”、“最佳文明用语奖”等奖项,获奖作品在班级宣传栏展出。在日常上课、谈心、家访、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等场合,引导使用文明用语,定期评选“文明少年”。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行为特征,甄选10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耐心倾听别人讲话”、“节约每一滴水”等,连同“学生行为规范”等一并展出,使之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日常行为准绳。
3.安排班级主题活动
(1)教育感知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班级例会、主题班会等形式的班级管理活动;也有诗词朗诵会、文娱晚会等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同时也有作业展览、学习经验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活动形式比较直观,活动的外在表现比较传统,活动的发起主体要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好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心灵互通,充分发挥这类活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
(2)实践探究活动。实践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观察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实践层面的活动形式有:我是“父母的小帮手”、“假如我是老师”,“人人争当爱心志愿者”、“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小小记者站”等;探究层面的活动形式有:社会调查、小发明、小制作、小种植、小养殖等。这类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习惯,掌握生活自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基本技能。
4.营造班级和谐氛围
(1)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反对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科任老师要走近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闪光点”。“亲其师,信其道”。要引导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老师,学会与老师沟通交流,正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和爱护,有助于形成一种稳定、融洽的班级教育秩序。
(2)生生之间的竞争和互助。“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要选拔好班干部,组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带动全班同学为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其次,要教育帮助全体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懂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学会合作与竞争。再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班级中那些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协调好生生关系。最后,要关爱“后进生”,组织开展各种互助活动,维护班集体的完整。比如通过举办“珍惜自己、奋发向上”的生日集会,让“后进生”充分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自觉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通过开展“一帮一”、“我与对手比高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和竞争精神。只有建立起和谐的生生关系,班级文化才能形成真正的生命力,班集体才能成为全体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校长最关键的管理智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009.1重印).
[3]陈洪庆,杜宇,编著.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5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手段的普及,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校,这对新时期高校的建设与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唱响高校和谐发展主旋律,把多种影响思想的源组织引导到营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科学和谐发展的同一目标中,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大学人的应尽之责。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浓郁积极的学习氛围、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健康愉悦的人际关系,它可以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有一种想在这里生活与学习的愿望。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校园建设很多还停留在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的层面。一提到校园建设,管理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扩大学校占地面积、更新教学设施、兴建功能强大的校园数字化系统等硬件设施方面。目前,虽然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对诸如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运用新型管理手段替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的锻炼、管理者管理素质的提升等软件方面进行建设。但多数学校还没有真正将“和谐”文化引入校园,少部分学校也正在进行初步的尝试,概括来说目前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在以下几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
1、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教育目的过于功利化、教育行为发生变异。伴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师生都陷入了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很多人忙于追求经济效益,希望用最小的付出、在最短的时间里换取最大的收益。这就导致部分学校的教育功利性倾向明显,文化却在逐渐衰弱,教育行为混乱。
2、社会的变革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使学校同教师、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高校教师被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困扰着,有部分教师喜欢固守陈规,较少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或是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不得当,这些并没有给被管理者带来 “增效减负”的作用。管理者喜欢在教学管理中过分强调规范统一,甚至细化到案、统一板书格式、统一使用投影仪、幻灯片,统一学生的自习时间等要求,这样很容易导致某些学科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刻板。
3、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也忽视大学生的特点、喜欢凭经验或者是习惯进行管理。学生管理者缺乏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研究,还有的虽然办事认真负责但过于谨小慎微,对学生的能力充满了不信任,很难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强调细枝末节,对学生的行为要求片面追求统一、整齐,而缺乏在人生大方向上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当中的程度很低甚至没有,多数决策都是管理部门直接说了算,很少真正听取学生等被管理者的意见,只能被动的服从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
三、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我院校园文化建设偏于形式化。其主要表现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只有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结果使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让人很难感觉校园应有的学习氛围。同时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校园文化活动应贴近教育目标。学院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带进第二课堂,澄清大学生中的模糊思想,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要坚持的、什么是要抵制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通过道德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们把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为信仰信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使全校师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逐渐转化为和谐有序、协调高效的精神文明状态,能够主动向周边的同学进行思想扩散,最终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进取心,让全体学生自觉地将这种精神状态转化为自身践行,能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可能转化为全面发展的现实。
2、应贴近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大学生既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校园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者。 所以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者要贴近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满足性感受。一是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尊重大学生成长发展内在需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是校园文化发挥教育作用的基础。二是要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事实证明,校园文化活动越是贴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则越能产生教、受双方的心理共振,越能催发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学院可以在抓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强化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体现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带动文化建设大面积提高。在学校入园道路处设置有醒目的办学标语、办学宗旨等宣传标语牌,花坛里设置有惜花爱草的警示牌,教学楼道置有精美塑料方框,图文并茂的“弟子规”、“诚信”等名言哲理,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加之校园环境幽雅,布局整齐,绿草如茵,花树相间,产生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的功效;四是坚持“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环境教育理念,使校园的墙壁、花坛、等处处都是无声的教育,处处都有无穷的启迪;五是实行“文明班集体”评选活动,并发放“流动红旗”。实行班级量化考核,落实日检查、日公布、周评比、月汇总,掀起全校性比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竞赛,促进校园文明行为。
4、加强活动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为此学院应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一结合本校实际,通过校训、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奋、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积极开展主题化传统性教育活动。通过元旦、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使全体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使教师能够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能够拓宽发展空间,胸怀远大理想,从而使校园成为师生不断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场所,使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知识殿堂的神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遇秋兰,余文龙.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2009,3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6
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大多高校的体育课授课时间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大约在2小时以内,但要高校体育完成“提高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如此众多的内容,仅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授课时间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体育文化此时就能完全履行好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因为校园体育文化它会时刻影响、伴随、浸润着高等学校内的每一个成员,运动场上的激情呐喊、校园内的各色运动图片、宿舍周围的运动器材等所有这些,都会时时刻刻为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它的教育时间、空间、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工作,各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校作为一所新建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己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2.1、大力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状态的文化,它们集中显示于校园内的不同空间,它蕴涵着学校群体的文化特色、专业特点、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校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全省高校的整体硬件设备水平较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确实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学校必须尽快建造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的物质现代化不仅仅指拥有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同时还包括如何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对现有运动设施和场地的合理布置、优化、利用等,从而保证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更大的使用效能。
2.2、强化校园体育意识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主体是全校师生,服务对象是面向全校,间接服务社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人”身上下功夫。人对体育的认识、观念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即人的体育意识,才是其最终能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意识包涵着全体师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道德遵守与传承,所有这些又构成了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主要因素,决定着现代校园体育文化的走向。因此,体育意识建设,是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快乐地、持续地喜爱并参与体育活动,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修养品德、锻炼意志,最终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分享运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重要条件。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驾护航保障,体育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确保合法、合情、合理,符合实际需要,强调制度的长效机制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加强全员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他们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进程与方向。为此,学校领导必须适时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及时了解国家相关的高校体育发展要求,协调各部门适时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它部门以及专业老师、辅导员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体育素质,是校园顺利实施体育文化建设的保证。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策划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倾向、专业特长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业务能力、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他们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2.4、注重学生兴趣地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实施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各种单项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校运会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此,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去展开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综合效益。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应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运动效果做出适时而积极地评价,通过各种表扬、激励手段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已形成的锻炼习惯。要不失时机的发挥学生体育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自学自练”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技术传授、项目选择、教学地点等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女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女生对于体育的理解、需求等问题,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符合女生特点的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吸引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例如,健美操、形体操、交谊舞、瑜珈、跳绳、气排球类等项目。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把文化教育与运动项目相结合,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板报、展台、校园广播、网络、讲座等形式,进行体育新闻、体育常识、体育竞技、体育明星、健身常识等方面的理论宣传,在体育课的教育当中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知识的内容,如生物力学、运动解剖、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生物力学等内容,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相互渗透,更好地体现体育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
2.5、增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