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25-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中国大陆,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培养良好适应习惯的助人过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人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主题教育的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已越来越普遍,这种形式在充满乐趣的团体活动中,让大学生们进行体验、分享,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利用校园中天生存在的团体力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二 研究现状

从数量上看,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起步晚,根植于心理学研究这个家底就不够深厚,因而研究数量较少;从研究领域上看,其辐射面有限,对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多扎堆于对正面效果的反复验证上,因而创新不足;从研究工具上看,被广泛使用的仍为国外引进的心理量表,虽在引进过程中经过校订,但难免缺乏与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时代特征的对接。

1.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依据团体辅导的功能,可将其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达到教育团体成员、使成员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已经出现的问题等效果。或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

依据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异质团体与同质团体。其中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困扰,或者说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如新生心理适应团体、贫困生自卑团体、缓解抑郁学生情绪团体、学习困难团体、情绪调控训练团体、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学生干部培养团体、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应对突发事件团体、减肥团体等等;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太相同的团体。

依据团体辅导被引入高校的形式,又可将其分为专业模式和思想政治模式两类。专业模式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织,通过招募志愿者组成团体,进行历时1~3个月的团体辅导过程,包括团体的初创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全程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负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模式,由辅导员或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团体辅导,从制定团体目标、团体成员组成、实施时间、地点等全程都有辅导员的参与。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实施

概括起来,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特点:(1)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多向沟通、多个影响源、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2)效率高、省时省力。(3)辅导效果易巩固。(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群(团体活动过程即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弥补心理素质教育和个体咨询的缺点,而且还可解决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得到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卡特尔16种因素问卷)、UPI(大学生健康调查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

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具体步骤为:(1)确定对象,即确定哪些人适合参加本次团体活动。(2)制定目标。(3)进行方式和活动的设计。设计和创造团体经验以引发成员参与分享。(4)思考配合团体活动进行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与材料。(5)将设计好的活动先行组成一个试验性小团体试用一次,并讨论、思考和修正。(6)准备每一活动进行的大纲以及必需的材料。(7)准备备用活动,根据团体活动的进展有弹性地调整原先的设计。(8)团体活动结束时,应用问卷或其他方式方法来了解大家对团体的反馈,以评估活动是否达到团体的目标。(9)团体的反馈、自己的检讨以及所记录的资料都应加以保存。

5.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情景性,因而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能得到长久的保持,故其所发挥的作用和潜能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

促成大学生正向心理激励方面的研究有:孙时进、范新河和刘伟的《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邢秀茶、王欣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张姝的《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刘琼珍的《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翠红、谢正、陈佐明、刘素贞、代娟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钱晓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李永生、马瑞、张郢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危机干预的研究有:尚云、李辉、高俊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许若兰、王敏的《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白羽、樊富珉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向群英的《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张姝、郝善学的《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的研究》;韦耀阳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推广,从辅导方向上看,从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从接受辅导的方式来看,也由治疗团体转向发展性团体,以发挥团体心理辅导更大的效能;从辅导效果来看,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于长效影响而不是即时影响,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今后的研究应围绕创新实证研究、细化研究团体、丰富研究领域、制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需要的研究工具来逐步深入,以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实现更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邬骏跃.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1):118~12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贺芳.团体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44~48

[4]马亚静、曾秀丽.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141~143

[5]于晓溪.试谈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

[6]谢春艳.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4~97

[7]黄丽春.浅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1):73~74

[8]武成莉、王淑敏、杨稣.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讨[J].理论导刊,2010(2):38~40

[9]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

[10]邢秀茶、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74~80

[11]张姝.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D].西南大学,2006

[12]刘琼珍.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3]张翠红、谢正、陈佐明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4):295~297

[14]钱晓.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8(8):70~74

[15]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等.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459~1461

[16]尚云、李辉、高俊.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369~371

[17]许若兰、王敏.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18]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4):247~25

[19]向群英.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924~925

[20]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34~38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2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构成及培养

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针对不断增加和延伸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要想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就必须加强培养力度。

一、高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构成分析

首先,沟通能力。主要是指辅导中与学生进行高效交流,以及设计、评价沟通目标与过程的能力;其次,观察与甄别能力。观察主要是指交流沟通中能够准确、及时发现和判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性质的能力。甄别主要是指辅导中,辅导员区分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并以此来判断其问题是否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再者,解决能力。主要是指辅导中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而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使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能力。最后,构建辅导关系的能力。主要是指辅导员在具体辅导过程中构建和谐、信任、真诚等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也是确保辅导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为了确保高职生能够得到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起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培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措施探究

(一)全面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树立人本教育理念。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拓展工作方法与路径,善于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与个性特点,制定出更适合的指导、心理辅导策略,进而在全面挖掘学生潜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一些存在心里问题的学生,应通过与家长、任课教师和室友等方面的沟通,对其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总结出问题的成因,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在实践工作探索中,辅导员应加强学习与经验积累。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心理辅导知识,对于普通、发展与个性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进行深入了解。

(二)加大高职院校的监督保障力度。高职辅导员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内隐性,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在客观的反映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同时,也为其提供正确的工作方向。考评制度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可以将学生、同行评价,以及辅导员的自主评价纳入最终的工作绩效考核。同时,院校还应该针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机制。对于刚入职的辅导员,应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并着重加强事务管理、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指导。此外,在入职后,高职院校还应针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意识,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培训方式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可以定期组织在职辅导员去参加一些心理专业学术会议、培训活动。也可以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到院校来开展相关讲座与案例指导等,进而使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三)强化教育部门的引导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的,就必须要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建设中应将高职辅导员逐步分解成思政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辅导,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和指导等专职队伍。对于具备心理专业背景,且有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意愿的辅导员,院校可对其进行着重培养,以此来提升心理辅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提升其心理辅导能力。社会上很多心理卫生、咨询机构都是由政府主管的,拥有着比较正规的心理问题、障碍的解决方法与手段的,且经验较为丰富。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协调,为高职辅导员提供更多实践锻炼平台,以及更正规、系统的培养,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心理辅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也使辅导员能够更好的胜任高职院校的各项心理辅导工作。

结语:总之,各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到加强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中,应对其心理辅导能力的构成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针对不同层次与角度,采用不断的方法来进行培养,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培养机制。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应该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服务 必要性原则 加强策略

一、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及管理职能部门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却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予重视。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高校内部的稳定安全局面的保持,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就显得很重要。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缺乏切实的关怀。

长期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甚至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必然能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冲突、自动平衡自身的心理失衡,因而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注意和关怀。加之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一项消耗性的隐性工作,短期内难以见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被放任自流。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在生活和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会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面临严峻考验。

(1)角色冲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辅导员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转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扮演角色的增多,而每个角色对辅导员提出的期望要求是不同的,使得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加剧,这些冲突往往使得辅导员无所适从,心理时刻处在冲突之中,严重影响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也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的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安全维稳、就业辅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危机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甚至造成部分高校的各个部门但凡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就找辅导员来办。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学生的安全责任、提高毕业班的就业率的任务又往往担在辅导员的肩上,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和毕业生就业率的责任状,使得辅导员时刻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连睡觉都无法安稳,就怕半夜手机响。面对种种工作任务和各种可能影响到安全稳定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各种问题,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3)职业焦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一部分来源于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一部分来源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很难提供给从业人员成就感。虽然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但是往往得不到社会及高校的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上,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在学校中地位低,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只讲奉献不讲待遇,对他们的进修、晋级、职称评定等关系到前途发展的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属于育人工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甚至因为种种原因看不到效果。高校辅导员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即不被认可重视,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正向的反馈,同时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还要忍受自身的专业日渐生疏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煎熬。因此,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首先应该遵循服务性的原则,是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而不是居高临下来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已经处在一个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角色冲突激烈的位置上,因此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应以不再增加其工作思想负荷不占用其宝贵的业余时间为前提,并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以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其心理冲突、提高心理素质为整体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服务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各种因为工作压力角色冲突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发展性原则。

发展型原则,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适应辅导员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塑造个性,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并非是针对极少数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伤的有心理疾病的人员,而是为促进所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的。

3.预防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定位在于缓解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应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即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上,兼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预防性原则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树立与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工作的重点放到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上,做到早期预防,由被动走向主动,使高校辅导员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上,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4.主体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比,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心理水平更为成熟,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努力唤醒辅导员关注自身的心理良好发展的自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心理健康服务要提醒辅导员关注自身。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导向中,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奉献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这往往使得辅导员不关注自己、忽略自身的各种需求,渐渐损害到心理健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辅导员为主体,在对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着力引导辅导员关注自身,提高自我平衡心理冲突的能力,合理解决各种心理冲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体性原则还要求在给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避免“智囊化”的倾向,就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为辅导员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各种答案。当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解决所能为辅导员提供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辅导员可能会养成依赖心理,而忽视自身潜力的挖掘,结果事倍功半。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目前,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对辅导员只用不关心不培养的局面,轻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定心理健康服务对辅导员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而辅导员往往也忽略自身的各种问题,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定的心理顾虑,即使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辅导员也讳疾忌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和领导认识、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必需的物资和人员的支持。同时,加强宣传让辅导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服务,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这也将直接有助于对学生心理疏导活动的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完善和提高。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或资历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场地设施不完备,无法提供给师生满意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长期的、隐性的工作,其成果显效较慢,或者说难以评估,因此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导致物资和人员配备都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投入,使人员和物资得以完善和提高,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构建全方位的高效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与配置,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实践中采取定期心理健康测查为参考,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为主要形式心理咨询服务为重要补充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建立起宽松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帮助维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1)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在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和录用环节就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如卡特16PF测试、SCL-90自查量表,尽量避免不适合学生工作的人员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压力大、角色冲突多、成就感低、应激事件多,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做调整。

(2)有效开展多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应激源有其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处理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个体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特质不同、所面对的应激源也是有特异性的,当团体心理辅导无法起到作用时,那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和接受心理咨询对于还能起到对学生的一个示范榜样作用,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偏见与误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避免心理健康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化,避免对参与人员进行价值批判,也要避免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就如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文化活动建设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却并不重视对辅导员的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和辅导员集体的归属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种种特长爱好,营造出宽松富有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人际环境,缓解工作的压力,进行精神辅导,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4)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大多数是由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引起的,特别是学生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学生工作边界的无限弥漫而导致的工作负荷大,责任无限化、社会认可度低、待遇差、晋升路途窄等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高校要着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尤其是要划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清晰明确,改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管理教育服务等一切事宜全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降低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缓解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并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多尊重多理解,改善办公环境与条件,提高待遇,建立培养晋升的通道,熔促进辅导员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于一炉。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69-7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0):292-295.

[3]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4

社会效益 :伟创力开拓出一条CSR新路,利用企业社会责任和NGO的力量,留住和吸引人才。伟创力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用这样的行动让中国雇主能够关注到农民工的权益,迎接整个中国大市场的转变和增长。

今天,对于数以万计坐一天火车、轮船或汽车到达伟创力各个工厂务工的90后员工来说,钱已经不是他们打工最主要的动力。同时,由于存在大量的在商店、餐馆、饭店、医院或者美容院的工作机会,对他们而言,到工厂打工根本不是唯一选择。

和其他受人力资源内外交困下的中国代工企业一样,这些年“用工荒”也是伟创力(Flextronics)的老问题,伟创力运营副总裁及珠海工业园总经理吴劲松明显感觉到珠海务工的外来人口流入量越来越少。他对《商业价值》记者说:“面对人才缺失,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留住人。” 据了解,珠海制造企业的春节返工率平均为80%,而伟创力的员工返工率都保持在99%以上。同为制造企业,伟创力在留人方面有什么秘诀? 关爱文化

伟创力国际集团1969年创建于美国硅谷并在NASDAQ上市的跨国公司,现已成为富士康之后的全球第二大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伟创力自1988年进入中国以来,在6个省市设有10多家工厂、多个研发中心和支持中心以及一个产品创新中心,中国员工总数近10万人。其中,最大的生产基地位于珠海斗门工业园,有5万名员工,能提供全套的产品创新服务、PCB、PCBA、组装、机械操作服务(注塑、金属冲压、模具制造),同时还拥有值得称耀的供应链物流中心和维修中心。

很明显,对伟创力这样的在中国雇用数万农民工的公司来说,为员工提供法定的工作时间、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工作环境这些传统做法,对90后员工来说,已无太多新意。伟创力开拓出一条CSR新路,利用企业社会责任和更多关爱,吸引、激励并挽留这些日益变化的90后员工。

在中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已经基本完成了一次代际替换,“80后”员工成为主体,“90后”员工大规模涌入,新生代农民工构成了财富创造的主体。与父辈相比,新一代90后员工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没有养家糊口的巨大压力,所以他们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只关注工资水平,更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机会;他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报酬,能够尽快在城市立足,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

然而,当这些年轻人怀揣梦想投身到城市中成为产业工人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面临诸多矛盾与困惑。伟创力的员工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90后员工从乡村生活一下子投入到企业机械化的流水线中,原有人际关系被割裂,孤独、无助和焦虑成为他们的生存常态。大量的新员工来到工厂,干了不到几个月又走了。

“我们花费大量成本招聘来的员工,不能让他们白白流失。” 吴劲松说。去年,伟创力专门进行了员工流失率及敬业度调查,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入职的前3个月里较容易流动。

“刚加盟公司的时候也是员工最敏感的时候,对公司良好的第一印象往往会使其决定继续工作下去。”吴劲松解释说,一些来到伟创力的新员工是朋友介绍或一块儿从家乡来的,他们更想和老乡住在一起。另外,新员工对新环境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为了帮助新员工迅速适应新环境,伟创力推出了老员工辅导新员工的“伙伴计划”,在员工进来的头3个月,给每一位新员工匹配一个伙伴,这些伙伴除了在衣食住行方面帮助新员工熟悉新环境外,还会主动关心新人,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帮助。

除此之外,伟创力还与NGO组织珠海协作者在工业园区联合开展“农民工关爱计划”等社区公益服务,运用企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满足工业区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据珠海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常务统筹杨玳瑁介绍,2009年,伟创力与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合作,在珠海工业园附近设立了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作者中心(ZCSWF),为农民工提供咨询服务和社会支持,增加农民工对社区的归属感。伟创力不仅为珠海协作者提供资金支持,还鼓励自己生产一线的员工成为志愿者,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帮助社区的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进而增强企业、农民工与社区三方的归属感、凝聚力,协调和预防劳资冲突与社会矛盾,实现劳动关系的大规模改观。

这些内容使员工感到新鲜,并在给他们留下真正深刻印象的同时,能够展现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当员工适应了新环境,进入一个短暂的稳定期后,又会有一些一线的员工流失。吴劲松解释说,这些员工一方面不愿意在流水线上做同样的工种,另一方面是看不到职业前途。对于这些员工,伟创力一方面给予更多的培训机会,让员工提升技能,获得更多的认证。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转换工作的机会,尝试一些新岗位。同时,公司还针对流水线、中层管理层进行“相互尊重课程”培训,目的就是让这些领导者理解现在大量90后工人对于自我实现的看重,学会尊重每一个工人。对于老员工,公司出台了淡季年假制度,让他们能经常回家看望家人和父母。

在致力于打造受尊重、有尊严的社区的同时,伟创力还投资数百万美元用于升级工厂的宿舍、食堂和安全标准,从而为员工提供更有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工厂有如家一般感觉,充满归属感,同时给他们提供情感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支持。“这些制度的推出,员工的反响非常正向。” 吴劲松说。

“在工厂文化中,执行力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员工有效执行而不是被动执行,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公司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及时的减压心理疏导、定期对员工进行调研从而调整和优化管理方式。总之,公司所有管理理念都是从员工的角度来思考,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不一样效果。 预防负面情绪,及时减压

代工企业代表了一个工厂文化主导的时代,那个时代有非常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如果还采用传统的用工理念和方法去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劳资纠纷,甚至是严重的社会危机。前些年同为代工企业的某公司“跳楼门”以及最近发生的格兰仕和裕元鞋厂停工事件,都暴露了旧式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伟创力也是将几万相同年龄段员工聚集在一起,如果员工出现负面情绪或是压力过大,人群的聚集效应会让一些问题和情绪产生叠加效果。“预防一线员工出现负面情绪很重要,我们做心理辅导这么多年,特别了解他们当时就是一刹那的闪念。我们会对这种行为人群进行隔离,进行应急管理,防止情绪的蔓延。” 伟创力珠海工业园阳光之家心理咨询师江红燕说。

阳光之家为伟创力员工提供24小时的心理热线电话,工作不顺、失恋、或对未来迷茫了,都随时有人听他们倾诉,而江红燕也被员工们亲切的称呼为“红燕姐姐”。从2010年开始,“红燕姐姐”领导建立了一支由老员工组成的“大哥哥大姐姐”心理辅导团队,江红燕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授他们快速识别心理障碍以及应急疏导的知识及技巧,目前已经做了3期,涉及200名志愿者,及他们在工作中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事。

如果遇到情绪恶化严重的员工,江红燕会对其进行1对1辅导或6个疗程的辅导。去年,一个休完产假的女员工,总是感觉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好,每晚都睡不着。江红燕发现后,马上进行调查和干预。原来,这位女员工刚休完产假时,恰好家里孩子生病、姐夫车祸,但是她担心如果不回去好好工作,又对不起自己的工长,天天处于焦虑状态。江红燕了解这些情况后,立刻反映给她的工长,为这位员工申请了一个月的假期,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妥当家里的事情,并协调了一个不用值夜班的新岗位。在此期间,江红燕还给予其家庭很多关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休,这位员状态已恢复稳定,在新岗位上做得很好。

“伟创力提供心理辅导、关爱行动、心理剧场、心理健康大讲堂、SCL90心理自评抽样、NGO服务以及生活方式的关心,都是为了一个宗旨,就是让员工走出宿舍大门,不要产生心理压力,或是让压力无处释放。大家互相帮助,提早发现,提前解决。” 江红燕说。

除此之外,伟创力每年还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展各项业余活动以丰富员工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舒缓工作压力。同时,公司还组织各类员工社团活动,让员工自主参与社团组织。 持续学习的人才战略

自2013年,伟创力集团从电子制造代工企业全面向端到端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转型。吴劲松对《商业价值》记者表示:“从电子制造代工企业到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这是个很大的转型,对人才战略的影响巨大,公司对人才的选择也会发生变化。”

训练有素的员工是伟创力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认识到有必要为员工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提供扶持。从员工第一天上班起,公司就为员工提供了他们取得成功所需的资源和支持。比如,伟创力将培训信息和各种培训选项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习管理系统,称为伟创力大学。这个平台为伟创力的培训和管理需求提供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伟创力大学提供数千门课程可供伟创力全部员工选择。伟创力大学提供的业务知识涉及众多不同的领域,从生产运营到专业发展、计算机技能以及精益生产等。伟创力大学还建立了一个网上图书馆(知识库),其中收录了常见的参考文件、培训资料和报告。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5

学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学校辅导员包括:全职学校辅导员,兼职学校辅导员和学校教师辅导员。教育部聘请辅导专家,负责定期指导学校辅导员,并直接辅导特殊案例,参与学校辅导工作。社会上的心理医生、行为矫正师、青年工作者(Youth Worker)与学校开展密切接触,辅助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一、新加坡学校

全职辅导员的专业评估制度简介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评估制度,心理辅导事业的发展情况,使得建立专业评价体系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加坡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虽然也处于不成熟阶段,但形成了很好的专业评估方案,专业评估是新加坡学校辅导的特色,非常值得借鉴(见表1)。

目前,在新加坡从事学校全职心理辅导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有教育背景的人士通过进修取得辅导资格,包括在职教师和离任教师;另一类是非教育背景,例如心理学专业学士、硕士、社会工作者、律师等行业通过进修选拔加入到专职心理辅导员的行列。新加坡教育部自2005年起,开始实行“全职心理辅导计划”,按照此计划,2006年起,现所有的中学(相当于中国的初中)配备了一名全职辅导员,到2008年,普及到所有小学、初级学院(大学预备班,高中)、大专院校,目标是每个学校两名。

新加坡的教师评价制度有两项:一项是绩效评价,另一项是教师潜能评估。新加坡有教育背景的学校全职辅导员属于教师系列,和校内其他同级教师一起参加表现评估,“全职辅导员工作评价”是其中的专业评估。

新加坡有教育背景出身的全职学校辅导员,通过专业评估表来进行工作评价。评价的思想是:“心理辅导员和教师工作虽然有相似性,但全职学校辅导员的能力模型应是高级专业人才模型,评价应表现出促进全职学校辅导员具备专业能力,进而能够在他们的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卓越。连贯的专业能力才能支持个体实现其在某个领域的更高追求。”

评估由学校主管心理辅导的主任和校长来操作,程序和普通教师的评价程序相同。绩效评估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绩效考评、面谈订计划;第二步,中期检查;第三步,绩效和潜力评估与反馈。

三、新加坡学校

全职辅导员的专业评估内容介绍

新加坡学校全职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评估模式包括五个方面能力,即核心能力、追求卓越、突破性思维、引领未来、了解自己和他人等能力。“了解自己和他人”中的四项能力将不作为考查目的,是辅导员用于自我反思的内在要素。(见表2)

1.以来访者为中心

恰当地回答和沟通;对于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即使改正错误并不掩饰;为来访者澄清事情;深度解释问题;保持长远的眼光。

以来访者为中心,是心理辅导专业特色、准则,不论来访者是谁,做了什么,辅导者都要首先站在对方立场感受多方的心情。辅导者的注意力,包括持续性、专注性、关键信息的掌握能力等是一种专业素养。注意力是辅导之门,深度和长远是辅导的精华。在评价伊始,就直接切入关键环节。

2.智力和诚信

以专业的态度、目标去工作。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尊重数据和信息,广泛收集数据和信息,客观对待数据和信息,对于官方数据保密;对于职业判断保持客观;运用(练习)智能诚信;处于分歧之中时,要有勇气站在自己立场上维护自己的观点;即使在很严格的监控下,也能保持职业道德。

此项评价指标,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非常有新意地提出“智能诚信”的概念:通过客观的判断,有勇气坚持立场,这是对辅导者专业自信提出的要求,这是建立在较高专业素质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些丰富了心理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3.灵活性

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效工作的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积极接受变革;具有能在模糊和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根据变化的环境做出决策,并积极改变计划和程序,以更有效的合作;运用策略。

辅导者辅导的对象是形形的人,如果辅导者积累了一定经验,就将思想固着下来,以固定的模式看人,那么这位辅导者的辅导是很可怕的。所以,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对于辅导员非常重要。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效工作的能力,也是从业的基本条件。接纳、稳定的心态,模糊中寻找条理的方法,策略性应对改变的能力,都是对心理辅导员提出的较高要求。

4.突破性思维

分析思维,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化解问题;看到基本关系;看清多重复杂关系;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多重性问题的能力。

5.概念性思考

看清形势的能力,建立联系并树立全局观。包含认清形势和趋势;应用复杂概念;复杂问题简单化;创新新概念;创建新模式。

这两项要求辅导员既要有理性的推理判断能力,又要有创意灵感。在辅导工作中确实离不开这些能力,辅导水平的差异也在于此。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一定是多年锻炼积累的结果,因为这两项对人的要求很高,不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掌握的,而且这需要从业人员的先天素质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评估内容评估操作有一定的困难。

6.引领未来

影响和发展他人,通过说服和影响他人产生正面效果的能力和驱动力。表现意图:表达意图或关切,但不采取行动(自然流露);运用直接说服(在讨论或演讲中);采取多样化的步骤说服他人(通过多种行动和考虑行动效果来说服他人);计算(考虑)影响:重选取那些对他人可以产生最高水平利益和影响的非常有效的词和行动;运用直接影响;采取步骤去影响,每一步骤要适合特定的听众,请专家帮助影响。

辅导不是说教,但存在影响。可谓“信其人、听其言”,和医生、教师、律师等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咨询者也会对辅导员进行评估。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辅导风格成为影响辅导对象的重要因素。

7.发展他人

拥有能力发展他人和帮助他人发挥潜能。希望他人发展;准确评估发展需要和潜能;提供反馈和鼓励;辅导或支持;做出长期辅导或训练。

辅导过程中,辅导员对辅导对象有影响,才会促使辅导对象发生改变。但影响不是目的,在以辅导对象为中心的原则下,辅导最终实现的是“助人自助”,开发被辅导者自身发展潜能才是长久之计。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关系和距离很重要,如果在辅导后,辅导员对被辅导者形成很大影响力,而成为被辅导者新的依赖对象,而其本身自强能力很差,就是一种失败的辅导。这也是目前许多从业人员容易忽略的事项。所以,新加坡全职辅导员的专业评估的最后一项,重新落在“咨询关系”和“以辅导对象为中心”上,是非常明智的。

新加坡学校全职辅导员的专业评估系统,在实际应用初期中也遇到了操作较为困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辅导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原因。这些都不能影响这个评价系统的优势,其中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借鉴与引入:制度先行,制度引领事业朝向科学规范发展;评估不仅是工作表现的终结性评价,而且是一种工作发展的指引未来的目标;评估有重点,有层次,指导具体;评估促进专业发展;发挥被评估者的主动性,不断参与评估改进意见。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尤其是不断发展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从业素质,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而学校全职辅导员的专业评估制度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新加坡《全职学校辅导计划》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4]苏肖好主编.学校辅导与生涯辅导[M].澳门:澳门大学出版,2006.

[5]郑日昌,孙大强.中国内地学校心理辅导的兴起与发展.见:苏肖好主编.学校辅导与生涯.澳门:澳门大学出版社.2006

[6]《新加坡学校辅导员手册》(部分)

员工心理辅导方案范文6

1.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现状

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为例,调查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的心理委员工作现状。三个年级共162名心理委员,每班1人,其中专职心理委员为31人,131人为兼任(同时担任其他班委)。通过访谈了解到,本校心理委员多数不了解自身职责,对心理委员的重要性持怀疑态度,每学期至多带领班级同学有一次心理内容的主题班会,少数同学并非自愿担任心理委员。部分同学对心理学感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掌握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

2.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培训方案

基于对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心理委员工作现状的调查,以及对该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制订了符合本学院心理委员的培训方案。培训对象为学院全体心理委员,该培训方案共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我的重要性”。通过讲座的形式为成员讲解心理委员的定义、工作职责,用实例讲解其重要性,帮助其建立自我认同感,加强信心和调动起积极性。

第二阶段为体验与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心理辅导,它具有易于接受便于开展的特点,本阶段培训的目的为让参与成员学会开展简单的团体辅导,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问题。成员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人左右,具体程序如下:

(1)热身环节:在参与的成员中寻找10个不同系别的人组成一队,每个系最多1人,完成后有五分钟的时间快速认识自己的组员。活动目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打破原有的熟悉的人在一起的组合,融入陌生人的组合,并在有限时间内认识对方,形成归属感,属于“破冰”环节。

主持人引导讲解一般团体辅导的程序,热身环节的目的等,使参与者了解并进入状态。

(2)心有千千结:接上一个活动,随机将相邻的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全体成员分成两个大组,每组20人左右,大家自由站队,手拉手,并记住左右手牵着的分别是谁,然后在各自的行动范围内随意走动,尽量打乱顺序,主持人喊“停止”口令,所有人原地不动,成员用左右手去牵刚刚记住的人,此时所有人形成多个复杂的结,主持人喊“开始”,两组成员开始解结,要求是手不能松开,并在最快的时间内恢复到最初的队形。

主持人引导成员在看到自己团队的结慢慢打开的时候,要知晓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会遇到复杂的心结,没有什么结是打不开的,只要你愿意与人分享,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只关注自己的“结”,不迁就他人,则永远解不开这个“结”;适时的放下自己的姿态,让旁观者指导自己如何行动,以此解开自己的“结”。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人,形成范围更大的心理支持。

(3)漂流瓶:接上一个活动,成员分成两个大组,为每个成员发一个信封及一张A4的纸,首先成员在信封上画上或写上代表自己的特有的标记,然后在A4纸上写上最近一段困扰自己的问题或想解决的问题,写完后将信纸折好装进信封,并投入主持人准备的箱子中(每组一个箱子)。将两组装满信封的箱子交换,成员从对方组的箱子中选取一个信封,打开信封根据自己的想法在信纸上写上解决方法或者想说的话。写完后再次装入信封中投入箱子,重复上述步骤(如果拿到自己的信封,则放回重新选择),直到每个成员读过三个人的信。最后成员取回各自的信封。

(4)分享与总结。成员各自说一下今天整个活动下来的感想和体验。分享环节是团体辅导中的重要环节,成员会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基于本次活动的收获,有的基于今后开展类似活动的设想,有的则提问今天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的分享如何解决同学的烦恼,有的重点阐述自己对心理委员的认识及对心理辅导的看法,有的分享近期在为同学提供的心理帮助。

本次培训中成员在分享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态度和积极性,与培训之前的访谈有很大不同,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对心理委员更加认可,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

(5)结束活动:两人一组石头剪刀布,输的人双手搭在赢的人的肩膀上,然后两人再与其他人比赛,最后所有成员变成一队人,首尾相接,后面的人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并为前面的人按摩,说一声“今天辛苦啦”,之后所有人向后转,再次将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为其按摩,并说“刚才谢谢啦”。

主持人引导今天的活动让大家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开

展团体辅导,并在“漂流瓶”环节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与支持,为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尽心尽力。

第三阶段为学习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这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通过对本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敌对四个症状,偏执、抑郁症状也较明显

第四阶段为实践与应用(心理剧形式)。心理剧是由心理治疗的方法演变而来,通过参与者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同时观众在观看心理剧的过程中找到解决自身类似问题的方法。本次活动的最后阶段将所有成员分为八个组,每组准备一出10到15分钟的心理剧,要求反应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情绪、就业、考试等。全校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观摩并学习。

通过之后的追踪调查,心理剧的表演形式被多数同学认可,每一出剧目反应的心理问题及矛盾是大学生活时常发生的,引发观众的共鸣,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及问题解决的方式得到观众的认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