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政策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政策含义范文1
声明说,日本政府此前曾屡次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来歪曲历史事实,此次又利用教科书指导手册侵犯韩国对独岛的。韩国政府无法接受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敦促日本政府立即放弃这种企图。
声明说,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国际法角度来看,独岛都是韩国的固有领土。对于任何试图侵犯韩国对独岛的行为,韩国政府将坚决采取对应措施。
文太在当天的新闻会上说,韩国外交通商部将采取召回韩国驻日本大使和召见日本驻韩国大使这两项外交措施,就此问题向日本政府表示强烈抗议。
韩国总统李明博14日也对日本在中学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将独岛表述为日本领土的做法表示非常失望和遗憾。
韩国总统府发言人李东官14日在新闻会上说,李明博说,这不仅是历史问题,还关系到领土,没有商量的余地。李东官说,李明博已指示有关部门采取果断措施,严正对待这一问题。
韩国庆尚北道(独岛在韩国行政区域划分中属庆尚北道)知事率领道议会议员等90余人当天登上独岛后发表声明说,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国际法角度来看,独岛都是韩国的固有领土。任何试图侵犯韩国对独岛的的行为都是无法容忍的。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和官房长官町村信孝14日就韩国抗议日本在中学社会课的新《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写入竹岛(韩国称“独岛”)是日本领土一事分别发言,要求韩国在这一问题上保持冷静。
对于在新《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写入竹岛是日本领土一事,福田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领土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町村信孝当天下午在记者会上说,关于此事日方已事先向韩方作了通报。他说,希望日韩关系不要因这样的个别事件出现大的波动,希望韩方冷静处理此事。
独岛位于韩国郁陵岛东面约70公里处,面积约0.18平方公里。韩日两国都宣称对该岛拥有,目前韩国实际控制这一岛屿,韩国一些警备队队员常年驻守该岛。岛上有韩方建造的灯塔、海岸哨所和码头等设施。近年来,双方围绕此岛多次发生争执。韩国的抗议活动中甚至出现过自焚、断指抗议等行为。
日本新推出的中学教科书指导手册将于2012年开始应用。手册中称这个岛为日本领土,但承认日韩在岛屿所有权上有分歧。日本共同社网站说,这是日本首次在中学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写入这种表述。日本文部科学省一位官员说,指导手册针对的是教师和教科书出版商,尽管没有强制约束力,但很可能会对教师教学和教科书内容产生影响。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目前,14家出版商中只有4家在中学社会课的课本中提到了这个岛,预计新中学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关于这个岛的解释会促使更多出版商提到它。
连日来,韩国各地爆发了各种示威活动,抗议日本在中学教科书指导手册中将该岛列为日本领土。
作为回应,韩国还采取了外交抗议、临时召回驻日大使、追加独岛开发和管理经费、在岛上增设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等措施。韩国朝野也敦促李明博重新考虑对日外交政策。
韩国和日本之间关于独岛的纷争7月17日再次升级。
韩国联合通讯社援引韩国政府内部人士的话说:“日本方面近期提议,韩日双方外长举行双边会谈。”这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人士说,韩方回应表示没有计划与日本举行这类双边会谈。
日本方面的消息也证明,高村正彦无望与柳明桓在新加坡“一对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17日在日本首都东京说:“我接到报告,外务大臣(高村正彦)和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会面有困难。”他说对此感到“遗憾”。
除了拒绝与日本方面举行外长双边会谈,已被临时召回的韩国驻日大使权哲贤17日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新闻会上说:“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日本需要韩国成为合作伙伴,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最恶劣的事件。其中,可能最受影响的是六方会谈。”
韩国联合通讯社说,韩国在六方会谈上可能对“朝鲜绑架日本人质”纠纷的态度有一些变化。
在岛屿之争再次爆发后,李明博政府的对日外交是否会出现重大调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韩国媒体和政界纷纷敦促李明博重新考虑对日外交政策,改变单方面改善双边关系的做法。
李明博17日在青瓦台总统府说,对于岛屿之争,出于一时冲动采取强硬措施“不是明智之举,应放眼未来,制定周密计划及战略应对”。
(据7月15日《文汇报》和7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背景:争端由来已久
教育政策含义范文2
一、体系的构成
“至善教育理念”由“核心理念”和“四维理念”两个层面构成:
第一个层面呈现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核心理念”——“人本发展,止于至善”。关键词是“人本”和“至善”,前者是大前提,是基本原则,后者是落点,是发展的目标,故将区域教育理念简称为“至善教育理念”。
第二个层面依据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从公平性、优质化、终身化、开放性四个维度分解和阐述核心理念:维度一是教育的公平性,表述为“追求公平”;维度二是教育的优质化,表述为“达致优质”;维度三是教育的终身化,表述为“服务终身”;维度四是教育的开放性,表述为“深化开放”。
二、理念的内涵与提出依据
(一)第一个层面“人本发展,止于至善”,涵义界定为:区域教育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1)“人本发展”
我们这样阐述“人本发展”的含义:教育发展着眼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发展依靠人(教师等一切人力资源),教育发展的成果为人共享(教育公平、均衡)。
(2)“止于至善”
我们这样阐述“止于至善”的含义:区域教育以至善至美为终极目标,追求卓越,创造卓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建设幸福花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第二个层面“追求公平、达致优质、服务终身、深化开放”。
1.“追求公平”
我们这样阐述“追求公平”的含义:以城乡一体、高位均衡为着力点,保障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提供人人有选择、生生有个性、个个能成功的教育。
2.“达致优质”
我们这样阐述“达致优质”的含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创造优越的教育条件,提供优质的区域教育服务,谋求优良的教育质量,培养优异的现代人才。
3.“服务终身”
我们这样阐述“服务终身”的含义:一是教育过程奠基终身,教育活动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二是教育体系关怀终身,建成类别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相互贯通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4.“深化开放”
我们这样阐述“深化开放”的含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和高度包容,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适应国家中心城区副中心、空港门户城区建设需要。”
三、理念的实践
(一)坚持“二十字”工作方针——为理念实施提供工作原则与总体要求
在本区规划纲要中,我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并使之与区域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一是把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二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导向,五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实施“十项重点改革”——通过改革促动发展
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本区规划纲要中,“体制改革”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内容,本框架整理出以下十项重点改革: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二是完善“上级支持、以区为主、镇(街)补充、社会资助”的教育投入机制,三是建立政府为主、成本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民办教育管理体制,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深化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七是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八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九是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十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三)实施“十项重点工程”——通过项目带动发展
本区《教育规划纲要》根据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拟定了十项教育重点工程,力求通过项目带动发展:一是学前教育改革工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两项工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是深化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四是现代教育装备工程(教育设备标准化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五是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工程,六是中等职业教育集群化工程,七是民办教育扶助工程,八是师资队伍整体优化工程,九是科研兴教工程,十是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教育政策含义范文3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mea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n introduc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two angl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and refines the various factors in details. According to the impact factors,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环境影响因素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ientif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51-03
0 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还很薄弱,相对于本科层次的教育,专科层次院校数量和规模还有限,要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提供较好的环境,重视高职院校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
1 研究范围的含义界定
1.1 高职院校的含义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我们研究的主要还是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教育。
1.2 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发展水平指的是教育资源在育人、服务社会及促进教育自身发展方面体现出的效能与水平的总和。它既反应教育现有的发展水平,又反应教育潜在的可能性,是教育现有整体水平和潜在发展能力可能性的综合①。
2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2.1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从大的分类来看,可以分为政治和法律环境、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经济支撑环境、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等。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策环境,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国家对高职的重视程度,各种优惠政策。政府的政策越支持高职院校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越高。如果政府的政策和扶持不足,高职院校发展受限。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对高职扶持政策的变化。
法律环境,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法律支持,比如会议条例法律法规等,各种减免和税收优惠等。这些法律越规范,支持的法律环境越多,越有利于高职的发展。
2.1.2 文化人口地理环境
文化人口地理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环境和地理环境。
①社会文化环境,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高,教育发展质量越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越高。分社会重视度和社会认可度。当整个社会重视教育,重视高职教育时,高职教育发展的好,否则发展的慢;当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高的时候,高职教育发展的好,否则高职教育发展的慢。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高,这个从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体会到,高职教育也随之受到重视和认可。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的高低,影响选择,是重新参加高考复读,放弃学业还是选择继续高职教育。
②人口环境,尤其是适龄人口数及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会影响高职院校数量及生源数量,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因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包括学校规模。适龄人口多,学校规模大。适龄人口减少,学校规模小。同时高中生及其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会影响高职院校规模,高中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越认可,报考人数越多,学校规模越大。反之,学校规模小。我们现在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适龄入学人口在下降,这对高职教育规模的发展是不利因素。
③地理环境,所属地区教育资源环境优势越好,高职院校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越好,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越高。不同地区由于其环境和位置的差别对生源的吸引能力不同。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或所服务的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我国在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对较好。
2.1.3 经济支撑环境
经济环境分宏观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是人均GDP,对教育的财政支持等。通过影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质量来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相关性分析,通过回归得出结论,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高度相关(由《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2010》整理得出)。另外,教育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越多,高职教育发展质量越高,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反是。
微观环境是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或所服务的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偏好、储蓄情况、产业结构、就业程度及其所属的行业等因素。
经济指标包括:人均GDP、财政教育投入、教育高职投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在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经济依赖和受行业经济波动(经济环境波动)影响)。
2.1.4 高职在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
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的竞争中占比可以用:同一年高职在校生人数比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进行衡量,看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发展肯定和其他教育层次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消彼长,争生源和资源。同时高职与其他层次院校竞争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现在的学生填报志愿的方法,是学生在本科层次充分选择后再落入专科层次,这无形中降低了高职教育学生的考分,对高职教育入学人数的增长不利。因而国家对高职的政策和法律扶持程度对高职发展有重要作用。高职的就业等方面的优势的发展也会提高其与其他层次比较的竞争力。
2.2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指高职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各个高职院校作为同一教育层次,首先在招生和就业中就存在着竞争。内部竞争主要可以从生源占比、优秀级别、教育资源拥有量、学生就业等方面反映。内部合作可以从联合办学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来分析。
3 影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因素的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发展主要通过高职院校发展水平来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影响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总结如表1。
指标的选取依据相关文件、专家访谈和实际工作经验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为高职院校系统外部环境、高职院校系统内部环境两个二级指标。课题组通过编制问卷进行专家调查,根据层次分析法利用yahhp软件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
通过数据的分析,对于权重比较大的影响因素,应该重点分析和研究对策。
4 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总结,需要改进和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从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水平。
①放开二孩政策能增加未来人口,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也能有推动。从人口政策上来看,现在放开二孩政策能增加未来人口,增加新生儿数量,未来增加入学人口数,未来从数量上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也能有推动。现在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适当提高新生儿出生率及人口质量,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是一个有利的前提。
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会加快。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从教育质量上会显著影响高职院校发展水平。
③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政策的增加,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国家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多,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④加强宣传教育和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想在和其他教育层次竞争中突出出来,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的口碑和信誉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发展,因而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和宣传也不可少,无论在招生和就业及平时,都需要打造良好的形象,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就业渠道,争取得到更多社会认可。
⑤提高就业率,提高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竞争力。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更好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率,就会吸引更多的生源,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⑥在高职系统内部,要处理好竞争和合作。首先要争取与其他兄弟院校合作,甚至联合办学等,提供教育信息共享和教学质量。其次在互相竞争中要形成良性竞争,互相促动,共同发展。
⑦利用好地区优势。经济发展比较好,交通便利,或者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也较大。地理位置和微观经济环境优越的地区,用好现在的资源环境,尽快发展。处于弱势地区的高职院校,要争取通过宣传和招生和就业来吸引更多的生源,提高当地高职教育发展水平。
⑧发挥所属行业的作用,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相对本科院校要有针对性,更好的服务所属的专业和行业,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知识,教育更多的注重实践,了解所属行业产业的最新动态,与所属的行业产业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
5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根据提供的政策建议,不断改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辽宁教育研究院编著,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张艺瀛.高职院校发展路径选择探究――基于市场营销理论视角[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黄春华,伟,蓝振师.广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浅析――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科技视界,2013.
[3]辽宁教育研究院,编著.辽宁教育决策咨询研究[J].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
[4]刘铱.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之SWOT分析[J].全国商情,2010(10).
[5]周凌云.湖南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环境问题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6).
教育政策含义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27-01
一 前言
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浪潮,同时也经历了互惠型、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和多样化,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深、更广的含义和使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深刻地卷入这一浪潮之中。本文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出发,着重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应对举措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
二 主题
1.全球化的含义
美国学者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的观点是,全球化是一种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技术以及科学的趋势和力量,这种趋势又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今日之世界;国际化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学术系统、高等院校乃至高校各个院系为应对全球化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和开展的各种项目。
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提出,全球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当今世界人员、文化、思想、价值观、知识、技术和经济等跨国流动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国家各地区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指在院校和国家两个层面,将国际维度、跨文化维度和全球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提供之中。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森(Robertson.R)认为:“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
国内学者黄福涛教授认为,全球化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超越国家,建立一种不受任何约束或排除任何政治、特别是文化差异的统一标准,即建立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世界一元化;而国际化则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国家或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国际化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世界范围内统一的模式或世界一元化,相反,却以国家或不同文化的存在为前提。
2.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动因分析
阿特巴赫和皮特·斯科特在他们的研究中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1)追求利润。知识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的重要部分,而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2)提供入学机会,满足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些国家国内高等教育供给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高等教育需求。向这些国家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3)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各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和多样性等各个方面。每个国家和院校都出自不同的目的,加快了国际化交流的步伐。
3.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
奈特提出了全球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第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导致社会更加注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第二,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本国和跨国的新型教学法;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本国和国际范围内教育和培训的商业化趋势;第四,贸易自由化消除了经济上的壁垒,也增加了教育服务和产品的进出口;第五,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发生变化。
斯科特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化对大学的影响。一是大学负有传播文化的责任;二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研究文化网络的形成,促进了大学教学的标准化;三是全球化市场动摇了作为大学主要收入来源的福利国家公共财政的基础。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的张勇和李菊在文章中提出,全球化呼唤一种高等教育思维方式的转换,主要包括首先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大学需要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这是作为社会机构之一回应强大外部压力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大学经费受到严格财政拨付的今天,大学必须“拥抱”社会,同时,大学组织的能动性又使其与社会保持着天然距离,作为社会“大脑”思考人类的前景。社会发展进化,一方面要求社会稳定和社会控制,另一方面要求文化的同一性和文化的同化,造成教育对“民族国家”的私利性,不断超出对全球范围的公利性,从而在“大学—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大学一步步由开放走向封闭,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也深受此影响并逐渐固化。另外,从封闭转向开放:全球化的市场与高等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最后是坚守根本,这是全球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底线。
参考文献
[1]Philip G. Altbach.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教育政策含义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创业教育
一、 就业弱势群体的含义
弱势群体,也可称为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而非体能和生理特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里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资源的使用、权益实现、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情况,在社会竞争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中相较于其他群体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则是指,在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中,由于种种原因,处在了竞争不利地位,在毕业时不能实现即时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二、 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它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三、 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 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家的发展需求
在党的十七大中有明确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理念,是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造者。要实现这一要求,作为最大就业者培养部门的大学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进行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证已经不再是学生就业的金字招牌。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就业需求分析,大型企业因都在进行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再提供就业机会;小型企业现在基本上都处于裁员状态,更不可能在大学生的就业中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就变的尤其有效。
(三) 进行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再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既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又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工作者必然会倾其全力,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 现阶段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准确
当下,很多学校和学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还有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定位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或者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很多学校认为只要鼓励毕业生创办大大小小的公司,解决了个人的工作就是完成了创业教育的目的,要是能顺带创造几个就业职位那就是超额完成。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人事的不准确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认为创业是自己的事情,为的是解决个人的问题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忽略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师资不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大学生的教学中,各个学校开展的主要是教育讲座,创业竞赛等都只是课外的“业余教育”。另外,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大因素。目前,在我国大学中进行的创业教育中,配备了专职人员的学校不足一半,超过一半的学校是由学生会或者招办、甚至是随便某个办公室的人员担任。
(三)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业并非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更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的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于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公司虽然有移动的优惠政策,但是在至关重要的执业制度、投资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国家未形成一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社会竞争不会因大学生经验和资历的落后而有区别对待。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
五、 对发展大学生职业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 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体质和社会环境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改进现有的优惠政策,加强优惠政策的可操作性。比如,对户口档案和资金等实际性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大学生创建的公司在其规章制度和人事制度上提供些优惠;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建立信用机制,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第一难题——资金问题等等,鼓励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走向成功。
(二) 丰富创业教育内容、发展创业教学学科体系
创业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创业意识是进行自我创业实践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创业结构中的基础,是构建创业教育机制的前提;创业精神是创业理念的灵魂;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创业的核心能力。
(三) 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并不能通过课程的传授培养起来,学生们需要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平台。在平台中开展各种创业教育活动,邀请成功者分享经验;开展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如进行报刊构思、公共活动设计等;组织创业者交流会,分型思路、举行竞赛等等,让大学生多了解自己创业思想的不足,为将来少走弯路提供帮助。
结论:在教育公平的条件下,就业弱势群体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就要具备更多的优秀素质。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高校必须把教育出创业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进行开展,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学生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永全,蒋茂贵 . 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教育政策含义范文6
关键词:高校资助 产业化 投资 经济效应
一、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后,高等教育成为非义务教育,交费上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高校的贫困生也大量增加,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达10%-20%,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能达到30%以上。为了保证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逐步形成"奖、贷、勤、助、补、减(免)"多元化资助体系。
然而,资助体系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其弊端:无偿的资助模式不仅助长了贫困生的依赖心理,而且,由于资助工作缺乏有效的操作程序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公平,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更有甚者,高校自身管理的失误,使得资助成了高效教育者不正当的收入来源。
教育的产业性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教育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无论从社会或家庭对教育消费需求的愿望来看,还是从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的产业化呈现出一种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赋予高校对学生的资助行为具有更多的经济含义。
二、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1962)采用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法,对同一时期内各经济投入要素对美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进行分解。经过计算1929-1957年美国实际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93%,在剔除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要素的贡献之外,得出教育投入使经济增长 0.67%。贝克尔(2007)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严格而又清晰地推导了教育投资对个人收益的影响,指出教育投资的回报具有长期性,而教育回报的长期性也使教育投资的优越性愈加突出,即教育能在未来经济的许多领域都能发挥作用,教育投资对个人的收益增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资助的经济含义
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应该是"谁受益,谁付钱"。这不仅涉及到教育成本的分摊,即对学生的资助也是高校承担的一项成本;同时,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成员,可以享受资助政策的优惠,从而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且,教育活动的成功实施,让高校获得了自身价值,即品牌效应。
3.1 教育成本分担
纳税人、大学、企业、家庭和学生本人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那么,"高等教育的成本通常要由家长、学生、纳税人和大学四个方面来分担"。由于家长、学生、企业、大学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按照获益多少来区分高等教育的成本。
高校本身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这是因为从形式上,高校通过收取学费、接受社会捐助等方式获得资金,从而展开教育活动,维持高校的基本生存;并且,通过教育活动的成功进行,高校可从中获得优秀的教师、知名的品牌、外界的声誉等无形资产。高校作为教育的受益者,有义务付出相应的成本。资助政策可以看作是高校的一项教育成本分担。
3.2 教育公平竞争
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1985)曾给教育机会平等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机会平等意味着机会的效益均等,意味着每个学生可以在一定教育条件下公平竞争。
借助学校的资助,很多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可以进入高校这一资源丰富、有职业保障的学习和研究平台,充分享受高校提供的软硬件,即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与那些物质上相对充分的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起跑线上,每个学生的分数都为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教育公平竞争所起的作用,而资助政策让这种效果得以放大。
3.3 教育品牌效应
在我国,各大高校之间,几乎每年都要定期展开教育品牌的评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高校的自由竞争,促使高校加强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树立品牌意识。若高校在资助政策的实行方面能够落到实处,无疑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品牌效应。
资助政策的成功落实,使得到该项政策优惠的大学生确实利用好了这一"免费午餐",是评价高校资助控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反之,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教育的声誉和高校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招致拷问和摇撼的还有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的天职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良知。
四、高校资助政策的经济效应的发挥
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产业,具备了经济社会的基本元素--成本和收益。以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作为主要高校学生资助手段,不能只是一种显示高校资金能力大小的参照,高校更多的是应该让资助政策成为一种杠杆,积极发挥出其不可小视的经济效应。
4.1 教育成本的有效控制
高校不惜花费重资把资助作为一项政策项目,除了在预期有所回报,也承担者相当大的风险。所以,有效控制教育成本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做到资助得当,使资助充分发挥其基本效用。
就是说高校要在充分了解接受资助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实行相对应的资助范围和力度,资助资格的审核不可只是走形式。这要求资助申请过程,资助结果回馈,对不良资助行为的处理等活动必须依照相关规定有章可循。
4.2 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还处于很不平衡的阶段, 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很难实现。有关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任何一种简单化的选择虽可能有一时之效, 但从长远看都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因而要从小范围做起,而后准备条件,逐步实现较大范围乃至全国的机会平等。高校的资助政策,让有追求的青年们聚在了一起,促进高校学生的自由竞争,这就能够很好的协调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4.3 投资效用的发挥
也可以这样说,高校资助就是一项投资,因为上文提到过,无论短期长期内,高校都可以从中获得或大或小、无形或有形的收益。比如,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10年、20年功成名就后回到母校探视,由于"知恩图报"理念的感知,将部分资产捐献给了自己的母校,这样一来,高校获得的这些捐款正是若干年前资助政策的投资效用。
既然是一项投资,高校要对未来的预期收益做好评估,这样,在成本的控制上--资助力度的把握上可以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当然,对未来的预期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将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寻求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进行和完善。
五、结论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有的投资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那种依靠物力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资本投资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在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个人和家庭的投资也在转向高等教育,因此,重视教育投资,完善资本的投资结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
产业化让教育凸显出其经济内涵,高校教育提供了一项特殊服务。高校资助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政策,在其公益性的基础上,也具备了经济效益。控制好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争创优秀教育品牌,这样,高校的资助政策既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又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民选.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