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政策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1

(一)整合教学管理职能,成立新的教学管理部门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可以提升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借鉴成人学历教育成熟的对在职人员的教学管理经验,可以加速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经验积累。建立新的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整合三种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整体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整合教务管理职能,成立新的教务管理部门

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籍和成绩进行统一管理,能够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手段、丰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务管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三)整合技术力量,成立新的技术部门

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可以增加网站、远程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的技术投入,完善网上学习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技术部门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逐渐实现管理工作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四)整合招生管理职能,成立新的招生部门

现代远程教育的招生宣传较多的依赖于网络媒体,报名录取工作通常也在网上进行而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项目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媒体进行招生宣传。将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整合后,可以拓宽招生宣传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统一招生宣传形象,提高招生宣传效果,能够逐渐树立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品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五)整合学生管理职能,成立新的学生管理部门

由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尚处于试点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尚在探索和完善中。而成人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整合学生管理职能后,可以借鉴成人教育的管理经验,缩短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时间,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利用先进的远程教育平台可以改进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生管理手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大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网上辩论,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学生刊物等;四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整合人力资源

(一)采用竞争上岗,任人唯贤的办法调整工作岗位

竞争上岗为有能力的员工提供了更多可竞争的工作岗位,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工作经历竞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岗位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员工。从而使各个工作岗位能够得到最优的人员配备。

(二)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估制度可以督促员工努力工作。

(三)关注每一个员工

帮助员工树立个人的奋斗目标,将员工的个人奋斗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觉到学院的成功就是他们自身的成功。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欲望、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激活员工的创新潜能。

(四)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文体、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争取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实现员工观念、文化和思想的整合。

(五)做好员工的安抚工作

整合人力资源必然涉及员工工作岗位的调整,要关注因为工作调整而有情绪的员工,诚心诚意地帮助这些员工,认真做好安抚工作。

三、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师资源,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和课程

通过统一课程设置、学计划、学大纲等措施,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开设课程的相互选修和学分互认,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真正融合。而继续教育项目的一些优秀课程可以作为专题讲座供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生学习。

(二)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师资源,建立教师资源库,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

成人教育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而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借鉴成人教育比较成熟的对在职人员的教学经验。整合教师资源后,可以大力培养既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又具有成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以满足三种教育的教学需要。

(三)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共享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件,教案库,答疑库,习题库,案例库等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共享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还可以加快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步伐,如建设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网络课件、答疑库、习题库,案例库以及网上BBS等。

四、整合教育项目

(一)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项目,为学历教育项目增加新的办学形式

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可以增加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相反,成人教育的专业也可以增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形式。这样,一个学历教育项目可以同时以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两种方式办学,通过共享教师资源和网上学习资源,提高学历教育项目的利用效率,扩大办学规模。

(二)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为非学历教育项目增加新的办学形式

在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之前,继续教育项目一般是通过面授形式进行教学,由于受到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招生规模往往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在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后,继续教育项目除了通过面授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由于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通过登录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因此只要有足够的网络带宽,从理论上讲,可以容纳无数多的学生同时学习,因此可以突破招生规模的限制,提高办学效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整合三种教育后,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国外知名大学或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项目,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以满足国内学习国外知识和获得国外学历文凭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逐渐将优秀的教育项目推向国际,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五、整合教学点资源

首先,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校外教学点进行筛选,淘汰没有发展潜力的校外教学点,重点扶持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学点上。

其次,根据校外教学点的情况增加新的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可以根据其办学能力同时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有条件的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也可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也可以创造条件开展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从而充分挖掘校外教学点的潜力,发挥校外教学点的作用。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享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更加高效地向学生传输小学语文知识。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行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研究,需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研究,完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体系,进而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整合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1.小学语文知识结构比较分散,涉及的知识点又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知识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困惑感。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利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出信息科学技术教学对丰富小学语文知识展现全面的特点,帮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升学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表达形式生动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度认知,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的真实作用。

2.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为止,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学校数量正在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速度。可以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称之为“现代教育事业的一次突破性进展”。从技术角度来看,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表现力,并可以充分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延展,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飞速提升。

从另一方面进行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具体来说,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大量的参考模板,小学语文教师仅仅需要轻松地摁几下鼠标就可以找到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就很有可能产生过度依赖于互联网的情况,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产生和小学语文知识的脱节情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造成恶劣影响。

二、整合策略研究是把“双刃剑”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张,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正逐步发展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引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扬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充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进行小学语文课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可以快速地进入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度思考,可以穿插使用文本中重点内容的多媒体幻灯片。这样,学生在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形成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知识的立体性认知,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合理规避信息技术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

为了合理发挥出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规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语文学科是一门涉及很多有趣知识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语言文字独特美的学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特点,不仅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更要注意语言文字独特的美是用画面、多媒体替代不了的。语文中的语言文字可以塑造具体形象,文字中的意味隽永可以让人自由地想象。语文课中只一味地让多媒体全盘代替其中的词语积累背诵、朗诵,口语交际等都无法深入,这样导致语文课空洞、虚设,丧失其特性与美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深度了解,进而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双刃剑”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利大于弊”的。没有信息技术辅助的语文教学是单调乏味的,课程表现形式也是单一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打造多样化语文课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深度的分析研究,可总结出合适的整合策略,还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并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建伟.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2).

[2]孙明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许小红,窠毅.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11,(07).

[4]徐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5]黄乐静.信息技术为课堂推波助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3

2012年以来,山东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先后出台65项政策文件,涵盖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财政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办学机制等,在省级层面基本形成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有效推进了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以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5项文件的解析和综述,明确文件内容焦点及突破口,为全国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一、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一)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2个主体文件

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出台,顶层设计了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框架、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从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和成长渠道等19个方面,对建设“上下贯通、内外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第一次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举措进行总体规划、安排。落实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2013年,山东省委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确定为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省政府办公厅围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7个方面,出台了鲁政办字[2013]126号文件,在多项政策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是对鲁政发[2012]49号文件的再深化、再落实。

(二)贯彻落实主体文件的相关政策

为贯彻落实主体文件,山东省出台了三份文件,一是对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确定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明确了各项工作的任务要求、责任主体、完成时限。二是建立了省政府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立项督查机制,强化了责任。三是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编制、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人社、税务等省直部门联动,形成了协同推进、全方位联动的工作机制,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全省各项改革任务的推进提供了借鉴。

二、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一)实施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对口分段培养的政策举措

山东将中职、高职与本科高校对口分段培养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首要突破口,出台多份文件推进这一工作。一是围绕打破职业教育向上不能贯通的体制“天花板”,在全省试点了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分段贯通培养招生试点,改变了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以下层次的局面,破解了长期以来“低分才进职校”的难题,为学生升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实现了职业教育类型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创新。二是不断扩大试点学校、专业,试点规模再创新高。截至目前,“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院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46所、75个、4980人;非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26所、31个、1430人,试点学校涉及的市达12个;师范类“3+4”试点中职学校、专业点、培养规模分别达到8所、11个、1440人;涉及本科专业点达117个,涉及30所本科高校,年均培养规模近8000人。三是提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学生转段考核测试工作意见,明确考核原则及要求,严格测试过程。

(二)实施“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改革

山东强化“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改革,制定三份文件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见表4,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建立了“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夏季高考和笔试选拔人才的单一途径,技能考试采取现场实际操作形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搭建起人才成长“立交桥”。二是逐年增加本科招生计划,2013年以来连续两年翻番达到1万多人,提高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激发了考生参加春季高考的热情;2015年报名数达到11万人,比2013年增加近5万人,彻底扭转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的窘境,进一步改善了教育结构和生态。

(三)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山东十分重视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一是出台《山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在管理体制、办学主体、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监督管理6个方面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在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两种形式办学上,进行了界定。二是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举办院校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除个别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外,国家示范(骨干)性高职院校及已升格的本科高校不再设置新的五年一贯制专业点,但鼓励与中职学校合作举办三二连读”的要求。三是积极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举办五年制专业,近三年共设置五年一贯制专业点307个、三二连读专业点429个,目前全省年均培养规模达到7.5万人。

(四)实施职教普教学籍互转试点

山东积极推进实施职普学籍互转试点。一是在青岛、潍坊、德州三市开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允许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可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二是要求各设区市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长、优势、爱好,自主选择适合的教育类型,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考生增加了多样化的升学机会,畅通了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

三、关于人才培养

(一)强化行业指导

一是成立或待成立由行业企业名家、职教名师、专家教授为主体组成的旅游、交通运输、商业、建筑、财经、卫生、农林、食品药品、电子信息、计算机、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畜牧(待成立)、水产(待成立)等15个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各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对专业设置、教师培养、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提出建议。三是行家指导可全面保证顶层设计、理论研究与行业、企业、学校等一线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二)编写全省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实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由财政投入1.14亿元,积极围绕中职、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三年制高职教育、3+2和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等各层次、类型专业,系统开发11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支持建立96个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推动了各层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和标准化,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围绕学生科学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部署开发30个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如此大规模的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在全国尚属首次。

(三)实施专业品牌建设

一是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条件配备、开设本专业资金投入、实训实习等,确定中职专业分级标准,即开设本专业的合格标准、规范化标准、示范性标准。二是省财政投入2.26亿元,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按照每个专业群(专业)400万~700万元的标准,在全国率先启动28个高职品牌专业群、10个中职品牌专业建设,引导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出特色,打造山东职业教育品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与提升,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品牌专业建设,特别是在省级层面建设高职品牌专业群,在全国属于首创。

(四)推动技能大赛深入开展

一是建立每年在全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制度。二是出台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对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三是出台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表彰奖励办法,促进师生共同开展技能大赛。

(五)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

一是实行“双证书”制度,将试点扩大到所有合格中职学校,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参加操作技能考试合格者,颁发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试点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二是在16所高职和技师学院开展合作培养试点,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持双方学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文件在理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实现了很大突破,如试点学校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持双方学生同时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三级以上职业资格等,但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关于深化校企合作

(一)实施校企合作税收优惠

一是围绕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产学研、提升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等内容,提出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优惠。二是围绕在职业学校校区建设、土地及房屋等内容,提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印花税等税种优惠。三是为境外捐助和实训设备进口等内容,提出关税税种优惠。四是强调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文件在现行税收政策下,共提出9项税收优惠政策,并详细规定了各项税种的适用范围,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促进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2014年,全省对符合条件的校办企业从事免税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1309.5万元,落实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免征税款20359.7万元。

(二)规范集团化办学

一是管理办法结合国家及全省关于职教集团建设的系列文件,在建设条件、管理体制、工作职责、政策支持及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全省将积极建设省级职教集团30个,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20个,职教集团的组建正由以往单一的行政主导转变为校企自主组合,开始呈现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并存,行政、学校、企业多种牵头主体的格局。二是围绕促进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成立专业联盟26个,既有效地推进了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又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备配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核定院校编制

一是文件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并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用于聘任兼职教师,这是教师编制管理的重大突破,既结合职业教育教师需求的特点,实现了教职工编制的灵活管理,又解决了兼职教师的聘任及经费问题。二是文件改革了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招聘,合格的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招聘方案由招聘学校或其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学校的招聘主体地位。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教师招聘的自主权。

(二)明确教师资格条件

山东出台文件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的任职能力水平要求。一是文件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称进行分类评审,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可适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文件将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基本条件,调动了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目前,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教师年均达到1.7万人。

(三)兼职教师引进

山东出台文件对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作出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达到一定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将选派专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学校,可有效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截至目前,聘任业界精英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数量达5.5万人次。

(四)评选齐鲁名师

文件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在全省中职院校中遴选30名齐鲁名校长、100名齐鲁名师,有效推动了“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了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带动了全省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关于落实经费保障

(一)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

山东出台文件决定从2013年秋季起,将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全体学生。仅2014年向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就达19.4亿元,惠及81万名学生。

(二)增加职业院校拨款

山东加大职业院校投入。一是出台文件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将免学费补助转换为按专业补助公用经费的新机制,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日常办学成本、财力保障等因素,根据专业类别不同,按照2800元、3300元、3900元、4500元等4个标准,确定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在全国率先对第三年级同样全额拨付公用经费。二是制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按照逐步到位的办法,确保2017年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2万元。

(三)提升基础能力水平

山东出台文件按照“优化配置,夯实基础,提高质量”的总要求,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山东还研究出台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实施方案,诸城市、寿光市、泰安市岱岳区、莒南县成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涉农专业点数达到166个、在校生达到4.5万人。

(四)建设高职技能名校

山东首次在全国对高等学校开展分类指导,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在全省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投入4.3亿元建设18所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名校、25所技能型人才培养高职高专名校。

(五)建设中职特色规范校

一是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根据办学水平,将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合格、规范化、示范性三个等级。二是投入6亿元,支持每县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启动100所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并形成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三是推动各市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活力的学校积聚,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余人。

七、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规范发展

一是在全国首次印发《山东省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管理办法》,对民办职业院校开展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认定。对明确提出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结余不用于举办者分配而全部用于本学校发展,且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法人财产权独立完整、办学活动规范的,经一定程序可确认为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从2014年起,在青岛市、潍坊市、德州市试行民办职业院校非营利性认定管理。二是通过财政奖补、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支持民办本科名校建设,投入8100万元支持民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3800万元支持民办本科高校专业建设。

八、关于理顺管理体制

(一)强化市级政府统筹

一是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为各设区市编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设区市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条块分割的藩篱,将13所省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籍学历、考试招生、就业指导等权限全部下放到设区市,逐步取消普通中专招生计划和就业报到证制度。三是建设市级公共实训中心推动设区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力争到2016年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1~2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打造一批县域公共实训中心和专门化、开放性、有特色的专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

(三)开展职教督导评估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建议;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097-02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在教学实际中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其存在的不足。

一、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正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强大作用,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根据自己学习体会提出几点建议:

1.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建议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

3.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考试考核方式等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多媒体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1)中学政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要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显得落后;其次,专修业务,不断“充电”,既要继续学习和钻研,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史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又要积极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政治教学;再次,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思路。

(2)中学政治教学中不可用电脑代替人脑。多媒体教学,学生普遍认为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整合时,要注重因人施教,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讲求效率的原则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注意质与量的问题和主体与主导的问题,才能把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应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不足

1.多数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轻实用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容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笔者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3.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有利于学生学习。

4.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论”

现在许多学校打着教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幌子来进行招生宣传,而有许多家长、学生也都迷信这一套。要知道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目前开发的软件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政治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反对多媒体网络的滥用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媒体网络技术滥用现象,过分夸大其功效。所有的教学媒体都只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不管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先进,都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考虑恰当使用的问题,什么时候该使用或不该使用,什么时候该使用何种媒体。挂图能解决问题便使用挂图,录音机不能抛弃,因为录音机的音质效果好于网络媒体,其次还可节省费用,因为仅仅投影仪的灯泡损耗费每小时达50元。绝不能因省事而把文本以投影形式再现。投影内容应是言语和实物难以表述的涉及高级思维活动的内容。

2.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全国范围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已经启动,我们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腾飞的实践中去,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全面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传统型学校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3.现代教育技术开拓教育教学新视野

当今世界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网络系统把世界联结起来,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以往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网络也渗入教育教学领域,可利用网络查询教学所需的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并创新教学。利用网络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互动性来丰富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如果不懂网络,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不能适应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对待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迎面赶上,同时,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丰富了课堂,也使我们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活泼,教学效果非同一般,但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细节,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政治课堂增加笔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5(1).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其目的和任务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教学、科研、办公等各项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对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职能

1.教育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两课”教师可摆脱“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一群学生、一个老师”的陈旧而僵化的上课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技术,使授课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培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行为习惯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辅助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高校的教辅机构,承担着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教育手段与方法改革,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切实保障学院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等重任。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承担着为教学开发和设计出符合本院课程要求的课件及精品课课件,为教师、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录制、编辑、制作各类多媒体课件的任务。因此,教辅职能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管理职能

科学的管理办法、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就我院而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管理全院70个多媒体教室,20个语音教室,办公校园网和学生网络等的全院网络管理。因此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工作渗透在学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服务职能

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具体的服务来体现。“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职能在广泛性上的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既要为学院领导的决策服务,又要为教学、科研服务,还要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基本队伍的主体,他们是学校各部门服务的对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务的对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所承担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实际上也是其服务职能的体现,虽平凡、琐碎,但又须臾不可缺少。

5.宣传职能

校园新闻的拍摄与制作,将学院的活动和动向展现给学生及教师,使学生更加了解学院,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时网络的广泛传播,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也使得社会更加认可。利用网络还能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新闻和信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学院的窗口单位,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其宣传职能,为学院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资料收集及记录职能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着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能的同时,还担当着学院重大事件的记录职能。重要领导的来访和出访、学院重大事件的发生和一些策划编排精良的学生活动等等,都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记录下来,并作为档案保存好,以便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借鉴材料,为学院的长期发展留下真实宝贵的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着教育、辅助、管理、服务、宣传和资料收集及记录等六方面的主要职能。如何执行好它的职能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教学效果、教学秩序、发展前景乃至是生存。由此,学院的建设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建设对学院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系部乃至学院整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特点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这对进一步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执行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属于管理层,因此,它具有执行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贯彻执行院系的各项指示和精神。但不能只是机械、教条地传达,而应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把政策的原则性同执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

2.协调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涉及学院的各个部门,上至院级职能部门、系(部)领导,下至每位教师,乃至每位学生,均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他们直接打交道,如果说整个学院的工作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来分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是这些职能部门的具体执行机构和协调机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是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

3.形象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与其他各相关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院的各项政策需要下级部门的贯彻和执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同样需要其他系部及相关部门的鼎立配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担当着为全院各相关部门服务的重担。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作风代表着学院的整体形象。它不仅是执行和协调机构,而且也是部门形象,乃至学院形象的代表机构,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4.服务性

服务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具体的服务来体现。作为教辅部门,要体现超前服务意识,把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调动平时的信息积累,把正确的思想、观念、新闻和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学生和社会,把好档案关,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和优质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耐心、仔细、周到的服务,从而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

5.安稳性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掌管着全院主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校园网或主要干网,多媒体教学设备、语音教学设备等。这不仅要求对这些设备的分布、数量、和性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一定的维修与维护,使得各种设备经常性的处于一种健康的工作状态,以充分发挥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作用,从而满足教学、科研、办公等的需要。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学院的各种论坛、发言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确保学院对外窗口的健康。

6.繁杂性

从工作的内容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几乎涉及全院各个方面,范围广,工作量大,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从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课件编辑录制、校园网、办公网络、学生网络等等,既有常规性的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管理工作,又有突发性的教学设备、办公设备异常情况的处理工作,工作面面俱到,繁琐而复杂。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对多样和繁杂的工作,能沟通协调,合理安排,使得每一项工作都顺畅、正常的进行。

三、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高校的基层单位,既要明确它的职能作用及工作特点,完成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任务,又要充分利用它独有的优势,不断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律和方向,明确目标任务,试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办公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效能,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上过硬是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

其次,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第三,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四,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团结进取的高素质队伍。

2.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一,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在明确岗位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提倡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做到岗位分工不分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支持,团结协作。

第二,建立配套的监督、考核、奖惩、聘任等制度。保障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还必须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建立健全各项具体制度。

第三,加大制度的约束力度。增强规章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透明度,以制度来约束人、教育人,并诚恳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相关部门的监督。

3.建立高效、协调、集成的自动化、数字化办公系统,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必须加强信息环境建设,建立高效、协调、集成的自动化、数字化办公系统,同时,要不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不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并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推广和传播,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看似平凡,但须臾不可缺少,作用极其重大。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也有待于有关工作人员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探索出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学科理论,为学院的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杰.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策略思考[J].管理探索,2010,(9)31-32.

[2]余翔,曾丽珍.以评估促进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效能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115-117.

[3]钟舟海,张兵.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15-16.

现代教育政策范文6

【关键词】校园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策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支,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偏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加强对校园网下,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校园网概述

校园网主要是指为校园内,师生教学、科研及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其具有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1]。

校园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应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及时获取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目标,已经成为现代校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园网操作方便,安全度较高,为教学创建了性价比较高的综合性网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对校园网的认识不足,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投资,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缺乏对网络建设的规划,且在校园网建成后,忽视对教师应用技能的培训,难以更深入的开发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园网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校园网下,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的有效措施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加强校园网认识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教育发展趋势之一,而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求,由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教学发展趋势,并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加强对新课改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调整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发展,教师素质越高,校园网络教学普及度越高,相反,教师素质偏低,不具备专业操作技能,且网络资源开发率也不高。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宣传,并邀请具有经验、且专业技能强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并利用实例激励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观看示范课、研讨课等,潜移默化影响教师思想、观念,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教学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2]。

2.实行针对性培训,实现共同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到校园中,且设备日益多元化,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受到教师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影响,短期掌握技术操作技能相对困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培训,可以实行针对性培训,结合教师年龄开展分层培训,并适当给予激励,例如:补贴等,对于教师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三个级别培训。

首先,全体教师。实行一帮一培训,并将校园网作为基础,进行问题咨询和经验交流,促使教师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并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文字、表格等软件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能够获取教学需要的资料,最终实现运用多媒体和管理软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次,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技术开发、制作辅助教学软件,在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辅助自己学习,并将其运用到教育科研活动当中。

最后,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其自身已经具有专业、系统的知识,在网络教学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求这部分教师要了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局域网―校园网构造,站在更高的层次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分层培训,能够促使教师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从而辅助教学。

3.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发展校园网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率是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要制定鼓励政策,通过定指标、定条件、抓评比等制度,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从而调整教师教学行为。在合理、高效网络资源下,除了能够培养教师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深度研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置,为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3]。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坚持终身学习,且学校要发挥宏观作用,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鼓励政策,发展校园网,实施针对性培训策略,促使教师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芒,吴元红,徐海梅.IBM重塑教育:面向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研究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10,18(03):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