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1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小学欲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98-01
一、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升的方法
在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要想充分提升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结合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来构建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但是徒有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相互结合,彼此进行搭配,来提升学生语文知识的视野,形成正确的语文视角,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价值观。在教学发展认识的今天,学生梦想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仅影响语文的学科属性,也影响孩子梦想结构搭配的社会价值,要让孩子充分树立自己的价值梦想,找寻自己人生的真谛,在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体味自身的价值,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结合于信息技术资源的倾斜,在打造信息智慧化教学的课堂的前提下,结合于学生梦想的特点打造立体化的语文兴趣学习小组,全面的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升学生的语文价值认识。依据学生们的梦想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孩子的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孩子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同时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学生梦想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追寻自己梦想,打造一种良好的班级语文乐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彼此互助学习,形成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念。
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方式
现代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主要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运用。除了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发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外,相对于教育来说促进其教育形式的产生是促进教学理念有效发扬和教育形式创新的关键点所在。但是要保持其适当规模教育形式的产生除了有重要的资金投入外还在于教育者教育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语文教育的传承者提高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转变自身的教育态度,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教学水平,所谓教师的视野格局决定着学习某学科所付出正规兴趣的比例,教师不具备完善系统的教学视野格局,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基本学习热情呢?语文素质化课堂的构建除了搭配先进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注重基本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基本的语言教学逻辑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形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教学素质的提升。在基础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感化教育,促进时间教育的普适性增强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难以企及的纯正实践逻辑方面做好价值观的教学也只是基础性铺垫;是基本教育理念的达标而已,要想建立真正的课堂格局必须满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从学生心理认知的基本逻辑出发,帮助学生获得现实的学习情感体验,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塑造和多元情感化学习心理机制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习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语文的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认知逻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主要来源于现代信息教学方法的使用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应用,结合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建立立体化的语文知识学习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意识。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法制现代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43 ― 02
关于“法制现代化”的内涵界定,国内学者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从学理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周永坤从质的阶段性变化,将法制现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法向现代工业社会法的转变的过程。〔1〕其二,从过程与目的的角度进行概括。比如,李立秋等人指出,法制现代化是以和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法制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我国实际出发,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是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全部过程。〔2〕其三,从主体角度进行法制现代化的本质论述。比如,李其瑞认为法制现代化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他指出,法制现代化不仅应当以人的尊严、自由、平等、民利为基础,同时,还应以权力制约、政府守法、司法独立、国家民主、普遍正义、人民自由为整个社会的法制目的。〔3〕其四,从核心本质进行界定。比如李林等人指出,法制现代化也就是法律发展,是历史性的跃进带来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法制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包含人类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过程。〔4〕该观点是笔者这里较为赞同的观点。除此之外,笔者将从现阶段社会转型的特殊角度,把握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在新时期呈现的发展特征,结合中国发展国情,试图对如何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的理念、主体层面、推动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理念指导
研究生教育管理法制现代化的构建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念指导。笔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动态特征,包括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位授权点动态考核机制的建立、招生计划的动态分配、培养类型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国际培养途径不断拓展等,这些均进一步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实现法制现代化的转型,其自由、公正、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和特征更加强烈的要求法制现代化的自由理念、秩序理念和终极价值理念的形成。
1.自由理念。
法律与自由存在一种特别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以法律的形式存在。〔5〕可见,法律并不是束缚人,剥削自由的手段。相反,应当认识到法律是自由实现的保障,法律的规定赋予人应然和实然状态的自由。具体而言,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须树立自由理念。首先,应当认识到法律上的自由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由国家来制定和保障实施的民利;其次,法律上的自由是普遍性的自由。法律规定的不单单指的是某种个别现象,或者某名研究生、教师或管理者的具体权力,而是一种普遍规则,是国家明确赋予所有研究生、教师或管理者等主体的权利;最后,法律上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有限的,法律上的自由亦不例外。完全绝对的自由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无序状态,导致主体之间的激烈斗争,最终会剥夺所有人的自由。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构建过程中,必须在厘清自由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赋予人们自由的实质意义。
2.秩序理念。
构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就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转而言,还须在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遵循秩序理念。首先,法律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和把握。法律是人类在认知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国家制定的对人的行为(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种规范。由此可知,法律的制定是以社会中的一般规律为制定前提,这里体现着法律制定上的规律性特征,亦可称之为秩序性特征。其次,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秩序进行。法律并不以制定完成而终结,而应在社会中贯彻实施,维护整个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转,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秩序理念。法律的实施正是在预测、教育、指导、惩戒等各种功能的发挥过程中规范系统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如此这般,这样才能在构建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提高各个主体遵守法律的自觉性,维护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秩序。
3.价值理念。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治走向法制的变革过程。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理念不应当是使得研究生、教师或管理者处于一种被动的适应法律的状态,而是应当一方面遵守法律的规范,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秩序与正义,为人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相互推动发展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人是法制现代化的推行者,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的最终指向是人。人自身的主体性的实现影响着法制现代化的最终意义。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主体层面分析
李东清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与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法制现代化。否则,即使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多么的健全、完善和现代化,但如果操作这些制度的人并没有完成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那这个国家的法治现代化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所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法制现代化并使之长期发展的基本先决条件,也是法制现代化的最终目的,不是法制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6〕只有真正处理好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构建。因而,必须明晰法制现代化的主体。
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的构建应当以研究生教育发展为基础,保障自由、秩序、正义、发展等各方面的实现,最终实现各主体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全面自由发展。然而法制现代化的所有进程均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无论是法制现代化的操作者还是最终归宿都是人。具体而言,法制现代化的主体首先应当包括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研究生管理对象。立法者应当首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法制现代化构建理念的指导下,扩展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提高时代意识,制定或完善适应现阶段社会转型需求的法律体系;执法者同样应当在法律现代化构建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社会转型需求调整或变革执法模式,在创新中贯彻执行各项法律规则;司法者应当顺应历史潮流,转变司法模式,保障法制现代化理念的最终实现;最后,法制现代化的主体还应当包括研究生管理对象――研究生,只有在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构建中转变传统的法观念,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被动接受法律的制约到主动处理好与法律的关系,在良性互动发展中更好的维护和保障自身的权益,推动法制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现路径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构建进程中,应当处理好三对矛盾。其一,处理好中国法律制度体系与西方法律制度体系的矛盾。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应当依据中国发展国情进行具体界定,应当在中国既有传统积淀的基础之上进行法制现代化构建,切实反映中国社会内部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呼唤,在中国法律制度体系本体上合理引用西方法治成就。而不是将中国固有的法律制度体系全盘否定,无视中国语境,完全采用西方法律制度体系;亦不是将西方法律制度体系全盘否定,封闭发展。其二,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研究生教育管理法制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应当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步深化。因而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不应一律否定传统习惯法,应当承认传统习惯法的合理存在性,否则就会出现传统与现代的断层现象。其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国近30年的法制现代化构建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在理论层面和应然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在实然层面并没有在整体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因而在进一步法制现代化构建过程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反思应然和实然层面之间的差异,探索理论向实践层面转化的内在机理,实现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统一运动方向。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构建,应当在自由、秩序和终极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在政府推动的过程中,将各相关主体纳入现代法律体系,处理好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以及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关系。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法制现代化首先应当完善法律制度,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有法可依,才能从形式上保证研究生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保障各主体、各项权益的真正实现;其次应当是充分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不仅要以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为实现法制现代化的手段,还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人的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最后应当升华为实现社会精神内核的再塑造,实现整个系统依法有序运转,实现法律精神和价值,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法制现代化的构建,就是塑造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精神内核,从传统走向现代,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社会地位,法律只有成为一个社会的最高权威和调控手段,才能理性并切实的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才能使得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按照法律的规定有秩序的运转,使得法律成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主体性,解放思想,实现自由、公正、主体性、社会秩序、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周永坤.超越自我――法律文化现代化与法文化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5,(03).
〔2〕李立秋,张维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我国法制现代化〔J〕.现代法学,1988,(02).
〔3〕李其瑞.法制现代化刍议〔J〕.法律科学,1989(03).
〔4〕刘瀚,李林.开创跨世纪法理学研究的新局面〔J〕.法律科学,1998,(02).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3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关概念;关系;作用原则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 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 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 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 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 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 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 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5] 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祁彦.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01(05).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4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达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现代人格;可持续发展;技术批判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浪潮席卷世界,高能技术、太空技术、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相继涌现,人类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科技发达时代。在科技发达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综合体的核心要素,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技术化、知识化。与此同时,人类也受困于一个巨大的悖论,就是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反过来控制人。技术成为一个政治与伦理问题。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态,通常被界定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发达时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度、方法、内容等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本文结合时代精神,并借鉴相关的理论学说,着重探讨职业教育的理念及其转型的问题。
一、培养现代人格
在科技发达时代,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能力被空前强化的同时,技术运用能力也受到特别的关注。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跟职业教育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项现代性工程,培养现代人格是其最基本的理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现代化比物质的现代化更加重要,它不是现代化进程结束后的一个副产品,而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先决条件。英格尔斯对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分别进行了区分和界定,并指出它们之间有一系列对立的特征。他是在对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跨文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的。英格尔斯提出了传统人格10个方面的普遍特征,即:惧怕革命;拒绝新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被动接受命运;盲从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缺乏创造性;对不同意见严加防范;凡事唯传统是尊;孤立封闭、妄自尊大、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不重视教育和学术研究等。而现代人格则基本上是与此相对立的,它是有助于现代化的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英格尔斯指出,“个人效能感、对经验的开放态度、尊重科学和技术、承认严格划分时间的必要性、积极取向于未来、计划等等的每一个特征,我们都把它定义为现代人的内涵。”在区分了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之后,人的现代化就可以简单地界定为从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主流素质,有没有可能如英格尔斯那样开出一个素质清单出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也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有研究者基于科技发达时代对人发展的特殊要求,提出“人的创新”这一命题。“人的创新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需要对教育模式和人才管理模式等进行改革。中国人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仍然深深陷入于传统模式之中,与时代要求深深滞后的思维方式表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尚未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缺乏主体自我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观念保守,视野封闭;知识陈旧,学科壁垒森严;拘泥于条条框框;缺乏正视矛盾与严峻现实的心理素质与精神。”当代中国的现实表明,人的创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仍然在于人的现代化。
现代人格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与教育背景下来形成。事实上,人的现代化理论常常被用来解释和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教育,特别是通过现代性改造和设计的学校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格最强有力的方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主导途径。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成了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在现代化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实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国家行为,而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国家现代化的现实诉求。国家试图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当代职业教育命题。职业教育对现代人格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表现为能够促进学生对技术和技能的内化,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能够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化,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能够促进人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的内化,提升个体的思想境界,从而使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发达时代的重要主题,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通常是指一种理想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可持续发展被拓展到人的发展领域,进而提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赋予了当代教育特殊的使命。人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发展状态的持续性,二是发展能力的持续性。人的发展并不终结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是永远向未来开放。这样发展问题就成了一个生涯问题,当人能够不断地设置阶段性的人生目标,且能够较好地实现这种人生目标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自我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试图揭示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上,相对传统的全面发展目标来说,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教育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下关怀。
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要摆脱那种狭隘职业针对性。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从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文化素养。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断裂”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范围和深刻性是空前的。“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有个人色彩的领域。”吉登斯的学说被称为“非连续性的现代史观”,认为现代社会不是历史随着某一既定的发展线索自身演化的结果,而是一种与先前所有各类社会秩序都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中国当代社会更是一个奇怪的社会,包容了各个时代的物质、各种生产方式和形形的精神版本。
针对现代社会的断裂现象,中国的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了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这一命题。所谓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是指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以及本士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这两股力量相互扭合而造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动态变化的现实效果,具体表现为这几个方面的趋势:(1)当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引领着社会的信息化、符码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了使失谐被激活的结构性条件,从而更易形成社会矛盾,更易引发社会动荡;(2)当代社会的“去集体化”和“去组织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对社会分化过程形成了更强的催化作用;(3)劳动与资本的传统关系的破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趋势,导致了新的二元化现象;(4)有形劳动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失去了传统上轴心地位,形成了社会分层的消极动力;(5)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使社会风险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经济与社会的安全基础都形成了极大的消蚀;(6)财富的分配和风险分配所带来的双重社会压力,使得社会矛盾的根源更为深刻,表现更为复杂;(7)生活世界与系统世界的不平衡关系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添加了助力,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造成了深度腐蚀;(8)社会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古典现代性与现时现代性,西方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以及全球变迁与本土社会转型,各种因素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这种影响仍然在不断助推社会生活的一些复杂症候。这是一幅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图景,这幅图景中交织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这一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路向也自然会发生变化。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对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越来越趋于这样一种认同,如果学生拥有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动不居且经常处于断裂中的社会生活,并寻求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现代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深层次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漠视或背离。有研究者认为现代教育是一种规训。“教育成为一种把人纳入其中的普罗克拉斯特床,人被削足适履地放在教育的度量结构中接受塑造。”规训化的教育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因为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实际上被当做加工的零件,是一个塑造的对象,学生在教育的流水线中被程式化和标准化了。另外,现代教育也是一种碎片化的教育,试图“用知识的碎片来建构学生”,忽视了人的完整性,特别是忽视了整体精神的培育。碎片化的教育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规训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强调外在控制,忽视学生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内在关联;强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种工具性质的职能化的人,把人的发展过早地框定在一条固定的路径上。所有这些,都很难经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检验。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制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事实上,也有许多职业院校在这问题上正在进行独特的探索。
三、引导学生反思和批判技术
职业教育要把学生导向一个工作体系,而技术则是工作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促成人与技术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和应用某种技术,也包括技术对人的影响,还包括学生主动地去反思和批判技术。在科技发达时代,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完全凸显,技术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批判反思的对象。职业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反思和批判技术是科技发达时代的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
科学技术是现代人一项伟大的文明成就,也被认为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证明。特别是在经济生活中,科学技术犹如一只神奇的巨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科学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揭示了自然奥秘、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等。科学使人类过上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的不断显现,科学玫瑰红却开始逐渐褪去。有研究者指出:“一方面,正是在科学反抗神学的霸权,带领人们走出愚昧之谷的过程中,科学建立了自身的霸权,使自身成了新的神话、新的膜拜对象。科学所不予承认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中便不被认为是知识。对科学的崇拜使得科学家们成为人类唯一公认的立法者。另一方面,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的同时,科学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这很显然是一种讽刺意味。科学的“霸道”形象实质上是一种形象的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科学神话的终结。
在科技发达时代,技术的本质发生了蜕变。技术已经成了一个政治问题,现代技术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已经纳入到经济与政治系统之中,对技术活动的控制与导向已经成为了各个政府的重要权责。技术专家更容易成为官僚,并在各类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现代技术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现代技术与科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神话和宗教而成为现代社会赖以合法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技术可以使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得以合理化。
在技术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的同时,技术也成为了一个伦理问题。由技术所制造的伦理恐慌开始困扰着人们。这是因为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行为能力,致使传统的伦理准则失效,而新的伦理准则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制定和认同,这时伦理冲突和伦理恐慌就不可避免,如克隆人、转基因食品、器官移植与买卖、堕胎、网络黑客、数字鸿沟、杀伤性武器等引发了许多伦理争议。特别是生态环境危机成了一个严峻的全球性的当代问题,而现代技术在这一问题上扮演一个同谋与帮凶的角色。当代社会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而正是技术参与制造了许多风险事件。
美国著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曾指出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也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很显然,造成这种极权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动因正是技术。技术事实上已经取代传统的政治恐怖手段而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人成了技术时代舒舒服服、平平稳稳且又极度不自由的奴隶,成为社会这架庞大的机器上的一个功能性的部件。这样,马尔库塞从技术着手,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揭示。
另一位美国思想家弗洛姆则提出了技术的人道化的观点。弗洛姆认为正是技术的非人道化发展使得人类陷入了最严重的危险之中,而这种危险甚至有可能毁灭人类自身,于是他提出应当把处于十字路口的技术引向一条人道化的道路。人道化的一般目标是:“我们的社会中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改变的,它激发并推动人的成长与活力,而不是去损伤他;它激发个人,而不是使他变得被动与接受;我们的技术能力是服务于人的成长的。”在此基础上,弗洛姆还提出了技术社会的改造方案与步骤。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数控;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以及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应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方法开展教学,不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说教式教学,而是依赖于现代化技术,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无线扩音设备等。其中,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两大核心。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展开教学的优势诸多,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学科特点,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也能满足学科的发展特征,符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软件的构成内容。现代化教育技术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总结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中职数控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知识的衍生、知识的输送及知识的转换过程。这里所讲的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信息资源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其次,中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教学理论本身就是吻合的。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意义重大。
二、中职数控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虽然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意义重大,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中职院校更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不重视,开展数控技术教学仍然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这与数控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特征相悖,对人才技能水平的提升十分不利。再加上应试教育理念的干扰,强调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相当熟悉,但是谈及应用到实践中就变得手足无措。分析个中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数控操作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掘十分不利。此外,中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不断降低入学标准,导致生源质量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缺乏自我管控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变革难度系数较大。
(二)缺乏完全有效的教学设施
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离不开先进有效的教学设施,软硬件设施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然而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缺乏完善的软硬件技术,导致教学改革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数控专业技术要求高,学生想要真正掌握并且学会操作数控技术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但是受到教学设施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无法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展开,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此外,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理论上也比较落后,虽然以就业作为导向培养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干扰,没有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学生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数控专业技术性强,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实践水平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实际上,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职数控教学水平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理念,再加上中职教师的福利待遇始终得不到提升,很多教师安于现状,毫无创新精神搞科研,这对数控专业的教学十分不利。
(四)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整合起来
数控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只有将数控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提升数控技术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但是目前的中职数控教学设计、数控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训练严重欠缺,长此以往,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数控实践操作中,对数控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始终提不起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现代化教育技术正是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中职数控专业教师,我们应着重探究如何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数控教学中,提升中职数控教学质量。
(一)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数控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是中职数控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中职数控教学,可将抽象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活跃数控课堂教学氛围。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口授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借助多媒体,通过简单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符合数控教学的基本特征;又如,讲解数控机床原理的时候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形象直观地提升学习质量。当然,中职院校资金有限,先进机械设备的引进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可以缓解这种现状——虽然没有现成的机械设备供现场演示,但是多媒体技术仍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构成。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促进动静结合,将学习难度系数降低,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不同构件的安装、机器的运动模式、构件的动静态模型等清晰地展示出来,顺利地完成平面和空间的变换练习,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还可以将物体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符合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二)将仿真技术应用到数控教学中
仿真技术也是数控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技术之一,数控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是其主要特征。通过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三方的有机统一。学校实训基地数控设备配备了技术指导书、工具书、模型,方便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同时,中职院校也需要为数控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例如引进检测设备、编程设备、数控机床、设备加工场所等,方便学生利用数控软件完成自动和手动编程,模拟生产场景,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同时,仿真技术通过模拟仿真可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仿真学习中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此外,相较于具体实践,仿真训练的安全性更高,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对实际设备造成影响。所以,运用仿真技术开展数控教学能够节省资源,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损耗,还能够保障实验操作的顺利开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校方和企业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实践机会
促进校方和企业方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数控操作实践机会,能为学生今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岗位实习够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问题得以解决。此外,政府也要鼓励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6
(一)没有充分发挥出传统优势师范专科学校从中等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转变而来,中师以往的办学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2]。但是,有些师范专科学校则未能充分发挥出传统优势,在培养对象变化前提下没有能够认真吸取中师的教育经验,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新时代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特点。此外,部分师范专科学校存在着忽视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例如,重新设计的教学计划剔除了音乐、美术、三笔字等基本训练,削弱了教学的师范性。
(二)教学理念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基础教育改革对于基础教学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对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对于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培养的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否与新课改要求相匹配已经成为了衡量师范专科学校师资培养成败的重要标准。当前的新课程标准重视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某些师范专科学校在把握新课程改革精神方面存在着偏差,既没有体现出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也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范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3]。
(三)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有待提升对于师范类学校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是增强教师实践意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理论、文化知识、个人能力综合性展示的重要方式,更是了解小学教育、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教育见习、实际参观、教学实习、教育调研等元素,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但是根据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师范专科学校存在着不够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问题。例如:无法保证教育实践的内容,存在形式化、过场化的问题;无法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场地;无法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时间;无法保证教育实践活动指导等等[4]。
二、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师范专科学校需要明确,“综合性”不是自己的优势,“师范性”才是自己的特长,学校的目标与价值均体现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教师上面。师范专科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并充分发挥自己在培养教师方面的经验、规律和资源优势,依照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本文认为,适应素质教育、符合新课改精神、引领基础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不仅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而且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展望未来,以此为定位的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办学优势,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弘扬办学传统中等师范学校重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重视基本技能(如音乐、美术、三笔字等)的培养,这些都是符合小学教学特点的优秀传统,有必要加以继承和弘扬。建议强化新形势和新课程改革迫切需求的能力训练,如教学实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多媒体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同时,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进行有序安排,高度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性、层次性、系统性,促成实现形式的多元化,如采用教育实习、模拟实习、教育调研、教育观摩、教育见习、观摩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建议有能力的学校能够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础,并在学习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将“厚基础、强技能、会研究、广适应”作为教育实践的培养目标,并积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建设新课程体系当前,我国新课程已全面推行,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新的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课程的现代化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新建师范专科学校为小学培养教师,理应引领和推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建设新课程体系从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多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了使未来的小学教师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就必须要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主动与小学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活动。只有参与到课改的实践中去,新理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只有在新理念指导下,才能培养出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师[3]。
(四)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以综合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宽口径、大学科、厚基础、强能力”已成为专业方向和课程方案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除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教育指导性文件之外,还可以设主修和辅修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系选修,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选用教材一定要考虑时代性与前瞻性,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力求构建科学的教材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