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政策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政策的作用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财政政策 就业

一、我国严峻就业问题

就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是解决收入分配的前提,也是决绝所有民生问题的出发点。无论是在哪个城市为谋求生活的人们都存在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发展问题,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进一步发展,解决好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1978年以前,我国在就业政策上是计划就业安置,当时不存在着失业问题。从1978年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使我国开始向市场话的就业制度转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全部由市场进行配置,这样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相对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众多的人口必然会给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虽然我国这些年实施了积极就业的政策,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从总体来来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原因,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就业的形势还不容十分乐观。

近些年我国就业人口保持了逐渐增加的态势,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我国连续十余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是在10%左右,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就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同时政府实施了积极就业的政策,这个政策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政府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就业的措施。我国努力使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采取了发展经济、调节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等政策。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国有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也使得一部分人脱离了原有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提高,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也由农村出来走向了城市。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而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世界银行的这番论述说明了政府对提高就业这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介入就业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第一就业机会是社会的公共需要,知识在于社会的突出特征是就业机会的整体性、集中性和强制性。就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不可能出现在某一部分人不需要就业或者是不需要就业机会的。第二就业机会不可能由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而得到满足的,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分散的成员各自进行经济活动是不能解决针推的就业问题的。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需要代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组织来进行协调和安排。第三市场的自发运行,不可能解决权社会的就业问题,从现在来看,实现充分就业或提高就业率也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工作目标。

二、财政政策促进就业

市场无法实现令人满意的就业状态,是因为市场本身是有很多缺陷的,就业机会是属于社会公共需要范畴,政府有必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积极的就业政策当中,财税政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是指财政的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财政支出来看,财政支出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具体包括政府投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和政府转移政策这三个。政府投资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项目它往往呈现自然垄断的特征,它往往投入的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投资额达、建设周期长是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政府投资作为社会总需求的组成不封,必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当社会总需求低迷时,经济增长缓慢,这时政府的投资增加会刺激需求,客观上拉动内需,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政府投资用于劳动密集型的投资政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通过其产生乘数效应,对就业起到扩张作用。政府对就业能够产生吸纳效应——在投入阶段,较低的资本技术构成要求更多的劳动力相匹配,等量的资金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的参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较低资本技术构成使投入的同量资金中更大一部分直接转化为劳动者工资,增加更多的收入;通过较强的吸纳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个效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出较强的消费效应——低收入者有较强的恩格尔系数和编辑消费倾向,通过乘数作用拉动需求,带动就业。

税收政策是政府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必然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扩大劳动力需求的税收政策是第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也就是说降低个人所得税就可以起到促进就业、扩大需求的作用;第二促进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比率的产业发展,因为该类陈烨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就业;第三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就业,这种税收优惠对自主创业或者企业雇佣事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第四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税收政策对个人家庭教育支出列入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是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能力提高。我国政策既要通过鼓励发展吸纳劳动力多的第三产业发展,也要对第二产业促进它发展,使两者保持着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合力完善我国就业政策的战略思考》.王军.《经济研究参考》,2010,67.

[2]《我国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府作为》.袁维海.《铜陵学院学报》,2010,1.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2

为了了解旬邑县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农业行政决策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良好建议,我们以陕西省粮食生产成本调查活动的通知精神为基准,按照一般农户、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各层次分别调查5户的要求进行选样调查。其调查方法采取进村入户问卷式进行,主要作物为玉米。

1 调查结果

1.1一般农户调查情况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户,总人口23人,户均4.6人;劳动力9个,户均1.8个;粮食种植面积2466.7m2,户均4933.3 m2,人均1066.7 m2;粮食收入56640元,户均11328元,人均2462.6元,667 m2产值1530.8元;家庭总收入96020元,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59%;土地流转,5户总流转9800 m2,户均1960 m2。流转费80元/667 m2(半山区塬面旱地)。玉米生产成本,667m2成本1057元,其中劳动力投入540 元,物资投入317元,动力投入100元,租赁费80元。粮食惠农政策意向调研,对惠农政策的评价,皆为基本满意。惠农政策对家庭收入的作用为有作用,但对纯收入增长缓慢;惠农补贴应补在哪个方面,多为种子和化肥;对惠农补贴及项目补贴的建议为加大力度。

1.2种粮大户调查情况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户,总人口24人,户均4.8人;劳动力10个,户均2个;粮食种植面积22666.7 m2,户均45333.3 m2,人均9466.7 m2;粮食收入512500元,户均102500元,人均21354.2元,667 m2产值1507.4元;家庭总收入514600元,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99.6%;土地流转,5户总流转198000 m2,户均29600 m2;流转费184元/667 m2(马栏山川道地)。玉米生产成本,667m2成本1145元,其中劳动本文由收集整理力投入416元,物资投入359元,动力投入184元,租赁费184元。粮食惠农政策意向调研,对惠农政策的评价,皆为基本满意。惠农政策对家庭收入的作用为有作用,但对纯收入增长缓慢。惠农补贴应补在哪个方面,皆为化肥。对惠农补贴及项目补贴的建议为直接补在化肥和农业机械上,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3粮食专业合作社户调查情况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5户,总人口21人,户均4.2人;劳动力10个,户均2个;粮食种植面积103333.3 m2,户均20666.7 m2,人均4920 m2;粮食总收入233940元,户均46788元,人均11140元,667 m2产值1509.3元;家庭总收入282732元,粮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2.7%;土地流转,5户总流转79333.3 m2,户均15866.7 m2。流转费176元/667 m2(塬区旱地)。玉米生产成本,667 m2成本1245元,其中劳动力投入524元,物资投入360元,动力投入185元,租赁费176元。粮食惠农政策意向调研,对惠农政策的评价,皆为基本满意;惠农政策对家庭收入的作用为有作用,但对纯收入增长缓慢。惠农补贴应补在哪个方面,皆为化肥;对惠农补贴及项目补贴的建议为直接补在农业机械上。

1.4国家惠农补贴情况

粮食直补8元,良种补贴10元,玉米地膜补贴10元,农资综合补贴71.76元,合计每667 m2总补贴99.76元。

2 结果分析

在粮食生产成本构成中主要有劳动力投入、物资投入、动力投入和租赁费投入,各占比重分析见下表:

2.1在667m2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位居第一

一般农户劳动力投入占51.1%,种粮大户占36.3%,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42.1%。

2.2物资投入居第二位

一般农户投入占30%,种粮大户占31.4%,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28.9%。

2.3租赁投入居第三位

一般农户投入占9.5%,种粮大户占16.1%,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14.1%。

2.4动力投入居第四位

一般农户投入占9.4%,种粮大户占16.1%,粮食专业合作社户占14.9%。

3 存在问题

3.1 农业生产劳动力后继乏人

调查中了解到农业用工十分短缺,尤其是山区一带,工价偏高,一般工价60~100元,平均每个工日价为80元。农工活既苦又累,大部分打工者岁数偏大。

3.2 农业机械化程度水平较低

调查中动力投入位居最后,而劳动力投入位居第一,便说明了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机械费用偏高,限制了一般农户的使用积极性。

3.3 粮食生产纯收入较低

农民粮食生产成本若将劳动力成本算在其内纯收入很低。调查中一般农户667m2纯收入为473.8元,种粮大户每667m2纯收入为362.4元,粮食专业合作社户667 m2纯收入为264.3元。农民种粮的收入实质多为自己的劳动力收入,造成成本高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费用和农资费用偏高。

4 投资建议

4.1 加大惠农投资力度

在调查问卷“对惠农政策有何建议”中,基本都是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惠农投资力度,以解决农资费用偏高的问题。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新劳动合同法 财政政策

2008年中央经济会议文件显示,目前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的走向。财政政策主要分为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部分,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政策等。

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年初开始实施,其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将新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项财政政策进行论述,并对其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一、新劳动合同法的是财政政策吗

根据财政政策的定义,财政政策是一种政府计划。内容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及转移支付等支出;税收的数量和种类。从定义上来看。一部关于劳动者的法律很难和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税收相关。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政府直接采取的一项非金融类政策对宏观经济层面存在一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时,那么这项政策就可以被称为财政政策。因为,它与书面意义上的财政政策有同样的政策效果。

税收被公认为是一种财政政策,税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影响市场交易的数量,并表现为将私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政府或相关部门。同样,一项旨在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是一项财政政策,只是这里的货币转移较为隐蔽而已,这些将在后文进行叙述。

二、新劳动合同法为什么是紧缩的财政政策

在明确了新劳动合同法是财政政策之后,下文将论述新劳动合同法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的原因。

首先,一项法律或管制,无论是处于什么原因,一定会减少市场的作用。用最基本的经济学例证,最低工资减少了就业的数量,租金限制降低了出租房屋的质量。因此,仅从政策性质来说,一项作为管制和具有强制力的政策一定会减少市场的交易,即紧缩的财政政策。

其次,从新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来说。这里仅以无限期合同和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为例。新劳动合同法引入了无限期劳动合同这个“时髦”的名词,然而其效果并不“时髦”,反而引发比较“时髦”的事情――华为用工门事件,企业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表示对新劳动合同法的不满。华为为什么从上到下都要重新签订合同,就是因为无限期合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承担。世界上有采取终身雇佣制度的国家――日本,然而,日本不是人人都是终身职工,只有雇员人数超过999人的大企业才会采取终身雇佣制,且终身职工的数量还在不断下降。中国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一般劳动合同的形式,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口头形式适用于一些灵活的,临时的用工场所。根据合同的定义,只要是当事双方自愿平等达成的协议都应该被当作合同履行。因此,书面合同的规定会不会减少对这种用工的需求呢,至少可以说它降低了劳动的灵活性。

从上述可以得知,新劳动合同法无论从本质还是其内容均体现了和税收类似的紧缩特征。新劳动合同法的种种规定很有可能以增加就业成本的代价减少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数量,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并且,通过比较各国在劳动立法上的成败经验,凡是有过多的立法来干预劳动力市场的国家,比如德国、印度,尽管立法者的初衷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福利,最后都事与愿违,出现了长期持续失业和劳动者福利下降的情况,国民经济长期不景气。因此,新劳动合同法是紧缩的财政政策。

三、新劳动合同法作为紧缩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作为一项紧缩的财政政策,新劳动合同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合同的不公平现象。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大量劳工都是在比较低工资的条件下工作,这说明社会经济是相当不发达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率,促使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市场上其他产品的价格是一样的,本质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形成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工资就会节节上升。一个落后的经济,就业机会非常稀有,劳动供给大量过剩,工资水平就会非常低,无论政府做什么,工资水平都高不了。过度的管制只能增加劳动力的雇佣成本,使劳动力市场萎缩,进而造成失业的增加。

同时,面对增加的失业人群,政府将提供更多的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来维持其基本生活。也就是说,政府的转移支付有一部分是因为不当的劳动合同法规所造成的,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隐蔽”的货币转移。并且,新劳动合同法不同于税收,税收政府在扭曲市场交易的条件下还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而新劳动合同法在政府扭曲劳动力市场后还要提供更多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所以新劳动合同法不仅是一项紧缩的财政政策,还是一项政府、民众两边都得不到好处的政策,这样的政策有使用的必要吗?

四、关于新劳动合同法作为财政政策的使用问题

有人也许会问,难道政府不应该维护劳动者的公平和合法权利了吗?是的,政府应当维护,但政府管的不应过多。政府应管的是两件事:一是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避免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劳动场所的不安全性等。其次,政府要帮助维护劳资双方合同的严肃性,帮助劳资双方认真地执行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而不该过多干预合同里应该包含什么内容,比如工资、福利、劳动时间等。在不损害劳动者健康的前提下,劳资双方可以根据供求关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需要来决定劳动时间的长短。

因此,笔者认为,新劳动合同法是一项对国民经济有着一定负面影响的财政政策,对其实施应抱有谨慎态度。对于当年的中国,如何增加企业的效率,增加就业的数量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就业;税收政策;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税

就业机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从全世界的失业问题可以看出,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税收作为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杆杠,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有着调节作用。因此,税收必然能够通过其自身或者通过其他经济因素对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弥补市场失灵。

一、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就业的制约效应

(一)税收优惠不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资源将逐步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面较窄,主要在社区居民服务等,许多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如从事再就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等未纳入到税收优惠的范围之内。相反的是,有的“夕阳产业”纳入到税收优惠的范围之内,这显然与产业结构发展的要求不符。

(二)税收优惠政策仅着眼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除了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以外,其他大部分的税收优惠政策仍然是着眼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在此基础上仅仅稍微扩大到军队转业干部、特困的城镇失业人员,以及高校毕业生一年以上未能找到职业者。而集体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中大量的其他失业人员、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都尚未进入优惠的范围,而这些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较好的创业潜能。

(三)直接政策与间接政策的不协调

综观我国目前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及税制安排,直接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居于多数,而以间接方式促进经济增长、鼓励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就业的政策寥寥无几。实际上,间接影响就业的税收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通用手段,直接和间接的税收政策协调配合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的就业增长。

(四)缺乏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措施

首先国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税收对策控制劳动力的供给;其次,税收在鼓励劳动力素质方面做得不够;最值得一提的是,未能利用税收政策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劳动力流动的风险大,劳动力资源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很好的配置。

我国经济是一个农村劳动力占相当比重的二元结构的发展中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并且农业人口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结构性失业,更需要税收政策的扶持,而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在解决农村就业压力方面几乎是空白。

(五)税制缺陷导致政策失效

虽然我国目前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税收制度在设置时并未以促进就业为重心,使这些优惠政策本应有的促进效应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再加上由于税制改革的不完善,使得部分地区落实政策受到地方财力的限制。所以说,我国目前税制安排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税收政策的失效。

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

(一)实行低税负

许多发达国家以较低的宏观税收负担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近年来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疲软,他们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增加就业岗位,刺激投资、鼓励技术进步和出口,不断调低国内税负,出现减税趋势。可以说,在处理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问题上,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从事着轻税的税制改革,他们通过减税,鼓励社会创办更多的企业,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而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采取这种措施来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为了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多数国家推行差别税率:一是在所得税上根据纳税人的效益规模或者企业规模实施不同的税率,规模大的适用高税率,规模小的适用低税率或者零税率;二是实施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对企业利润水平低的实施较低的税率;三是规定起征点,对所得税或者流转税规定起征点,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四是在流转税上按企业的规模实行差别税率,规模小的实行较低的税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实行特定税收优惠

特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就业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多数国家对安置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特定的税收优惠,支持社会闲散人员创办企业,支持企业组织社会闲散人员就业。并且对农业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场主及产业工人实行税收照顾。大多数国家将农业所得并到生产经营所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劳动者所得,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优化税制结构

从世界各国实际来看,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或所得税与商品税双主体。但是近年来,许多国家在降低所得税税收负担,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同时,通过开征商品税(如增值税)来弥补税收收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综合调节作用。

(五)改善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

许多发达国家运用市场手段从根本上调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具体的做法是开征计划生育税或者人口调节税,从源头上控制劳动力的数量,而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并没有太多关注;也有国家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具体的做法大多为对社会上专门提供就业培训的机构提供减免税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教育培训投资,允许企业用于职工培训的费用全额应税所得中扣除、个人所得税中增设教育费用扣除项目等等。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失业者提供安全保障,减少因失业等因素造成的社会风险,这也是促进就业的一种补充方式。把社会保障税作为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方式,是当今很多国家的通行做法。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征了此税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且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有的已成为本国的主体税种。在美国,社会保障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种。

三、促进我国就业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可考虑通过对第三产业实行差别税率等税收优惠,使他们的利润率不致为负或接均利润率水平,以扶持其发展;二是对服务业给予倾斜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如对认定的社区服务社,在3年或5年内可免缴营业税、所得税等地方税;三是对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实施免征所得税的特别优惠措

施,促进其发展,吸引劳动力向这方面转移,对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培训或企业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免征所得税的优惠等。

(二)鼓励各种“非正规就业”

对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中失业、待业人员占60%以上、符合上述社区居民服务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免缴各项行政性收费,税务部门要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地方税务发票。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为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可考虑对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的贷款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投资者取得中小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或企业债券)利息所得适当降低所得税税率,以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等政策手段来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强化纳税服务意识,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税收征管办法。

(四)调节城乡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围绕“三农”问题的税收政策应围绕“农”字做文章:凡地点设在农村,直接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的加工企业,要实行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对凡是对当地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与精加工的项目,要实行税收优惠;三是对凡是为“三农”直接服务的项目,如果是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村劳动输出服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服务等。要实行税收优惠;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农村副业的项目,也要实行税收优惠。

(五)调节劳动力供给

首先,应发挥税收杠杆的奖限作用,对超生人口家庭按年征税,将过去一次性罚款的“短痛”行为改为按年征税的“长痛”行为,为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要降低劳动参与率:

1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资

2 对社会上专门提供就业培训的机构,提供减免税优惠

3 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教育培训投资。允许企业用于职工培训的费用全额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所得税中增设教育费用扣除项目等。

(六)开征社会保障税

从税收政策上考虑,就是要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筹集必要资金,为待业人员,尤其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必要的保障。具体思路是将目前的失业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合并,统一改征社会保障税,纳税人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税基为工资总额,具体分为个人纳税税基、单位纳税税基,税率由中央统一确定,由税务机关统一征取,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营造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国清,祝遵宏,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09,(6)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外部环境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3)地方政府的封闭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阻碍主要来自各大、中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各种歧视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定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数量的政策,而且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也作出了规定。对本地劳动力采取保护“壁垒”。如长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继推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限制性管理,不断增多就业的办证收费名目,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求职风险。

1.2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环境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基本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信息收集和工作全面加强,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所有这一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在编制完成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有条件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完全形成还需要时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不至于盲目流动,由临时性向稳定性、由单个性向整体性发展,应主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问题,目前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乡就业的政策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入世后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竞争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受到破坏,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也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定位问题。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随便干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正常就业。

1.3中小企业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状;三是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适合农村农忙农闲的特点;四是中小企业分布广,城乡分布合理,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习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因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对劳动力的吸收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估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还能容纳16000万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进入的其他领域还包括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敏感的第二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过去的情况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这样,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它发展壮大中的缺点。点多面广、四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风险。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地被淘汰,一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至少在目前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1—1997年的7年间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0万、420万、476万、520万、552万和570万。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形势严峻,1997年来企业下岗职业总数为1151万人,加上行政企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其数量达1200万人,1998

年新增下岗职工2350万人,分流5o万机关干部,再考虑精简机构、青年就业、学生毕业分配等自然新增的1200多万劳动力,1998年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907万人。这样,城市与农村双方劳动力供给都在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企业的空间就没有多大了,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障碍。

l。4国际劳务输出环境

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于国际社会经济交流的增多、双方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2005年将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这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按照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一40测算,每年额外增加4—5个百分点的出口,就可以使国有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从而增加近万个就业机会,预计在今后十年,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50,达到0.15左右,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增长0.1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入世后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万一300万个就业机会。入世也会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农村劳动就业机会。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保护主义加强,限制措施增多,劳务价格越来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条件苛刻,标价普遍压得很低,对外工程项目只能达到保本水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三是普通劳动需求明显下降,技术劳务居于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五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大量的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劳动力在国内各类市场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各国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利益因此,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劳务市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对策

2.1消除政策环境的障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就业,无论是进入乡镇企业还是自我创业都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流动人口收费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迫切需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宽松的环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权租赁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化的产业政策。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归创业。同时,注重培育农村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为创业人员构建安居乐业的环境。

2.2消除空间转移的障碍,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劳动力转移从空间地域上一般表现为省内、省外和国外。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一般向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转移。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素质提升很快,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致使其他地区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向该地区转移就比较困难。同时,近些年来,由于宏观经济紧缩,大中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更深层次,国有企业自身状况的不理想,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镇失业率上升,原本城市人口不愿干的脏、累、差的工作,愿意干的城里人增多起来,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日趋狭小。因此,拓宽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服务的网络化。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力输出人口密集地设立劳动力服务联系点,在外地设立劳动办事处,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劳动力信息交流。二是输出基地化。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要在政策、企业和劳动力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每年定期输送各类劳动力,形成若干个劳务基地。三是培训层次化。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劳动力进行培训。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就业需要。既要有劳务输出的岗位培训,也要有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素质培训,还要有出国人员培训等。四是组织多元化。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多是自发性的,由当地劳务部门有组织输出的比重不到10%,主要以亲帮亲、友帮友形式,以地缘与血缘关系为纽带。这种形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力量分散,转移空间有限。这样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合,形成合力。为此,要建立劳务中介、职业介绍机构,形成由政府、学校、个人等多元化组织结构,保障在“有业可就”的前提下,扩大输出规模,推进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6

劳动政策包括通过解决就业来解决劳动者的生存和收入保障的就业政策、确保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条件和工资政策,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劳资双方协调的劳资关系政策等等。随着为确保健康劳动力而问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以及向社会保障、社会保护阶段的不断规范和进步,劳动政策由此与社会保障政策并肩成为社会政策的两大政策领域。

目前,这样一种社会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反观最近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甚或困境,也无不与社会政策中的两大主要领域有着莫大的关联。

近年来陆续出台、不断调整、持续提高水准的社会政策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它们包括就业、培训、工资制度、劳动时间、劳资关系等与劳动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内的劳动政策,以及包括养老、失业等收入保障及医疗保障等内容在内的社会保障政策。如规制企业用工条件的劳动合同法,约束企业用工成本的最低工资标准,赋予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义务等政策措施,都对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有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CPI下降,PPI上升的最新统计结果,惊呼“我们已进入高人力成本的时代”。

目前,劳动合同法的规制和社会保障的成本设计,以及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对中小企业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可能带来的劳动力成本的大大提高。在此,明显出现了一个政策设计的悖论。

排除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以扩大就业为首选目标的政策,理应会更加重视尤其是中小企业扩大雇用的重要条件,即维持低成本的用工的必要性;而将以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权益的政策选择仅诉诸企业,则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导致企业或减少雇用,或降低利润率,从而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这也正是社会保障政策本身携有的“双刃剑”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