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发展策略;分析研究
一、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中的问题
1.青少年足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首先,相关部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项目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将校园足球活动作为培养足球人才的方式,忽视了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推广,造成校园足球管理体制难以跳出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其次,青少年足球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主体错位,因此青少年校园足球管理体制的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人、财、物不统一,责权脱离,管理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多次出现,导致管理额效率很低。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限制了体育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定点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
2.青少年足球发展缺乏政策保障
青少年足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近些年为了推动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目前在政策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政策虽然建立,但落实效果不佳。例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践方案》关于教师考核的内容,关于体育竞赛等级运动员评定的内容方面,很多学校没有落实,据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落实的占60%以上。其次,对于定点学校的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在各项规定中对于培养足球人才的定点学校缺乏相关政策,没有明确激励政策的使用,很多校园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效;关于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待遇薪资的问题也缺乏明确规定,导致教师教育积极性不高,导致校园足球运动很难吸引高水平开展的定点学校中,很难吸引高水平教练前来就任。
3.校园足球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我国部分学校青少年足球运动缺乏专业的基层教练员,很多足球教练员不是足球专业出身,持有D/C级证书的教师也很有限,尽管定点学校足球教师都经过足球知识相关培训,但培训力度不够。一些教练员不是足球专业毕业,在足球基础教育理论方面掌握不够扎实,部分教师不具备教练员证书,其专业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训练不够系统和全面,针对不同年龄段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化训练组织不到位,导致足球训练效果不佳,足球教学水平难以提升,不利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
二、推动青少年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组织管理体制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足球教育目标定位,即在特定时间内,明确校园足球活动教学目的标,根据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有效组织足球训练,进而取得足球教育发展的效果。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应定位于推广足球知识,促进足球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校内足球活动,强健学生体质,为国家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和足球后备力量。其次,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结构要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充分考虑校园足球的规模和面临的环境,充分调动定点学校的积极性,创新足球组织结构,明确教育部门的管理地位,建立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二者相互协调支持的组织管理体系,推动青少年足球的发展。
2.完善青少年足球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是促进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基础手段,青少年足球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政策规划。加强执行力度,提升政策目标、完善政策体系。青少年足球工程涉及面很广,政策执行要系统化、规范化,建立起科学化的政策运行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控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加足球教练员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将足球活动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内,激发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动力,促进足球事业的发展。
3.加强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在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理念、训练手段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提高足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是势在必行的。学校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教练员考核,积极组织培训,使之形成科学的训练理念。其次,要发挥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专业资源,发挥体育专业院校足球教练和学生的优势,建立青少年实训基地,对校园足球动进行有效指导,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加入到基层教练员队伍,逐步放宽编制政策。另外,积极组织教练员观摩和比赛,让教练学掌握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
三、结语
足球运动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提高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水平是促进足球事业发展,提高我国体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手段促进青少年足球的可持续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2
关键词:校外教育;活动;青少年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一、我国目前校外教育活动中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教育部门中,许多的学校对校外的活动都不是很重视,认为校外活动不过就是一节“体育课”,所起到的意义也没什么用,所以说,在古老的教育体系中,校外教育活动并没有太大的施展开来,虽然说,目前我国的教育政策一直都是推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然而我国现有的教育部门中,所实施的政策却大多数与教育规定背道而驰,大多数的教育部门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采取的都是一些室内作业,或者是分组探究等这类方法,虽然说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然而相比于校外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方式的成效还是较低的,然而,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学校在实际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次数确实少之又少,因此说,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中,关于通过校外教育活动从而帮助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区域性的。
二、关于我国目前通过校外教育活动中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
通过校外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1)普及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之处,目前大多数教育部门还没有实施校外教育活动的原因大多数是教育部门的领导阶层没有认识到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的作用,因此说,首先要普及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利处,使教育部分的领导阶层认识到这方面的利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教育部门中校外教育活动缺少的关系。(2)为青少年创设校外教育活动的情境,要想在校外开展教育活动,那么首先就应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这样才可以提升青少年对校外教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其对校外教育活动的质量,从而更加全面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通过校外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那么首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外活动教育情境,然后普及校外教育活动的优点,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帮助青少年通过校外教育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一名高中生因为想偷看老师出卷的题目而去老师办公室,却被老师逮了个正着,于是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这学生想不开,竟然跳楼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导火线仅仅是因为一件偷看题目的小事,仅仅是因为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他这一行为,他便这样轻率而冲动的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网友在新闻后评价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经不起一点点挫折”,也有人说是老师的教育有问题,太过于严厉了,甚至还有人指出是中国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诸如此类。应该说,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却不够全面。这一现象真正反映的是我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匮乏。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心理老师的配备,再到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政策的保障等,无所不及,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教育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被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被严重挤压,在“升学率”、“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是他们的成绩、分数,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看不到的成绩,则很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唯有出现了极端事件,才有那么几个人惊呼:“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殊不知,在一开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缺失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所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现在的很多父母在社会急功近利、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成绩,既所谓的分数。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在父母眼里,成绩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有前途,是否有一个好的未来。至于其他的什么道德品质、情商的发展,这些都是次要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很多的中国父母又特别溺爱孩子,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恨不得事事包办,孩子有什么需要千方百计的满足,让孩子不受任何的挫折、失败,在真空中成长。却不知,这种教育方法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历程,没有经历失败、挫折的磨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忍耐力、心理坚韧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没有作好迎接社会挑战的充分心理准备,一旦离开父母、家庭的庇护,踏入社会,便会变得手足无措,而当突遇发展中的困难、挫败时,心理平衡很容易打破,如果缺乏求助意识,或者缺乏社会支持,极易陷入心理危机当中,而采取极端行为。
2.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多年来,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的教育走入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怪圈。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不是从学习中得到求知的快乐,不是学而至用,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再是启发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为实现人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奋斗,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发现他的特长,保护他的天性,而学校教育把所有学习的目的聚焦在所谓的“成绩”“分数”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可以扭曲任何教育规律,不惜任何代价,可以任意挤占其他所谓与成绩、分数无关的活动。什么体育课、德育课、音乐、美术课在分数至上面前,都让位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即使有的学校开了这些课,也是走过场,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作秀而已。更别说还要开设什么心理健康课。当然,也有些学校例外,一个学期也有几堂“心理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做些游戏,玩的开心就行,至于是否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游戏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则不得而知。有些学校开通了心理咨询室,却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主要是让某些老师兼任。至于财力、物力、政策上的保障,则几乎没有。
3.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这样的政策往往是以思政教育的名目下发,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只是蜻蜓点水,只占很小的份量。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却难有保障。这导致各教育相关单位在执行政策时,马虎了事,更别说是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不是同一件事物,尽管可能有一部分相通的地方,但所遵守的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却大相径庭,因此,不能以思政教育去代替、掩盖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父母应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
父母应该意识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应该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和体魄,然后才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所学应有所用。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并加以合理引导。而不是出于功利、竞争的角度,在教育中过于片面的强调分数、成绩的重要性,并把这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父母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才是终身受用的。在教育孩子中应树立一种理念:不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在挫败、与困难做斗争中成长,这样获得的经验教训才是宝贵的,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诸多益处。父母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不是仅凭想当然、凭个人主观经验去教育孩子,而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孩子成长及教育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对话,通过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2.学校应明确方向,切实重视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从孩子上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孩子成长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谓巨大。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迷途中走出来,真正把培养身心健康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作为自身的历史任务和责任,不再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才算是明确了教育方向。在平时的教育中,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给心理健康教育有保障,认真而有实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风风火火的开展起来,而不再让学生对心理健康保持一种神秘感,甚至是恐惧感,给这些在青春期风暴中成长的少年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并对政策的落实予以监督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4
新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是一种新型技术,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论文从新媒体技术的定义出发,阐述新媒体技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分别从提高青少年自控能力、净化新媒体环境、强化法制教育队伍、引导合理利用新媒体等角度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及思路,希望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青少年法制教育;影响;对策
1引言
新媒体技术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利用移动数字技术通过网站、论坛、博客等媒介向社会提供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技术[1],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方便等传统媒体技术无法比拟的特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也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新媒体技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技术作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给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些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营造良好法制教育环境、给青少年提供知识的同时也给其青少年法制意识的正确引导带来了挑战。
2.1新媒体技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可以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了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检索方便的学习平台,一方面法制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搜索资料和素材,丰富知识的同时,以更加丰富的手段和方式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专业技能;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相关的政策、方针和正确的法律知识进行及时的宣传,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选取自己喜欢的学习资料,并可以通过这一平等、自由的平台参与交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知识的学习进行反馈,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媒介传播自己喜欢的信息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法制教育资源的传播速度,使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2新媒体技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新媒体资源信息量大,难免存在虚假及庸俗信息,因青少年年龄较小,缺乏辨别能力,在获取所需知识的同时不能很好的辨认新媒体环境下的错误信息和负能量,甚至有可能深陷其中,长期以往,其法制观及人生观将会发生变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容易使青少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沉迷于网络,低头族、手机控在青少年中不为少见,影响视力的同时也不利于身体的成长,更甚者出现了孤独症、抑郁症患者,不能正常的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拉开了和法制教育工作者的距离,从而不利于正确的法制教育导向。
3新媒体技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技术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势在必行。
3.1注重法制意识培养,提高青少年自控能力
一个事物要得以良好的发展,提供周围良好氛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内因所在,青少年对新媒体技术的自控能力则是新媒体技术影响其法制教育结果的内因,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培养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和网络素质,引导青少年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提高青少年对新媒体信息获取和分辨、批判不良信息的能力,强化青少年新媒体技术下合法与非法的正确认识,将网络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加强道德自律,使青少年充分认识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减少网上不良行为和网络犯罪的发生,使青少年能够正确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到不迷恋不盲目信从,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这一平台中的知识与法律案例逐渐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强化法制思维。
3.2强化新媒体管理,净化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的认知方向,良好的环境是正确认知方向的关键,也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和精神的关键所在。首先立法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强化新媒体技术下的法律意识,针对新媒体环境这一特殊教育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必要时加大通过新媒体进行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净化新媒体环境,使新媒体环境良好、健康、有序;其次新媒体信息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通过监控等方式过滤宣传信息,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使流动的信息具有可操作性,力争将不良信息扼杀在萌芽中,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净化新媒体环境。
3.3强化法制教育队伍,提高新媒体素养
法制教育队伍是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的关键人物,教育队伍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等资源,强化道德修养和法制知识,全面提高教育者本身的法律素养,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的威信,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知名法制教育者、律师、法官进校园等活动,通过法制宣传月、观看法律相关纪录片等多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训,使法制教育过程真正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法制教育者还要努力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法制教育中来,重视法制平台的建设,通过论坛等媒介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向,监控青少年关注较多的新媒体事件,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错误影响的新媒体事件,做到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青少年的真实想法,必要时通过沟通等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全面提高法制教育队伍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3.4学校家庭合力,引导合理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作为信息获取的便捷和主要渠道,将影响青少年一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学校和家庭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和老师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形成合力,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法制主体教育的形式将法制理念纳入到日常行动中,家长则要充分发挥第一老师的作用[2],利用亲情的感染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青少年以新媒体技术为主导的活动中,引导他们合理的利用新媒体资源,以身作则,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使用新媒体工具的好习惯。
4结束语
青少年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青少年法制思维的良好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进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要充分发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和导向功能,传递正能量,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张容嘉 单位:衡水中学
【参考文献】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5
【关键词】 吸烟;青少年;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8-02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人生心理素养形成的重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体各种器官均处于不断的生长变化状态,人的最终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这个阶段逐步酝酿。因此,在这个阶段吸烟的青少年更容易受烟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毒害。各种有害物质在娇嫩的器官中日益侵害,对青少年造成不可估量的致命危害。
1 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环境因素 所谓环境指的是青少年群体生活及生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环境两部分。首先,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生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环境,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也是最大的[1]。因此,在这个环境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产生很多影响。其次,朋友影响。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因此在生活中需要结识各种朋友,如身边朋友多数有吸烟行为,则青少年很容易盲目跟从也尝试吸烟。再次,宣传广告及政策影响。青少年是接触网络及电视等媒介的主要群体,因此极易受到烟草公司宣传广告的影响。同时,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对青少年购买香烟进行控制,青少年极易购买到香烟。最后,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重用环境。如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吸烟危害健康教育,且学校中有教师或学生存在吸烟行为,学生受风气影响,也极易做出吸烟行为。
1.2 自身因素 首先,性别影响。在我国,吸烟人数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改变,多数女性把吸烟行为视为表现魅力及代表男女平等的行为,因此,女性吸烟者的人数正在呈递增状态。其次,个人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及观念。对吸烟危害性的正确认识及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和观念对青少年是否成为吸烟者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观念偏差,青少年极易把吸烟当做耍酷、成熟的表现,从而进行吸烟行为。最后,自身性格。具相关调查资料表明,性格内向孤僻、学习成绩差、生活压力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人极易成为吸烟者。因为这些人群往往通过吸烟的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或排解负面情绪。
2 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总结出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的具体对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应对家庭、朋友影响对策 家庭教育及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同时它也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的关键环节。首先,家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及时对孩子进行吸烟危害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对吸烟危害性有正确认识,端正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和观念[2]。同时,家中父母或兄弟应尽量远离香烟,即使工作需要不得不进行吸烟行为或自己已患上烟瘾,也要尽量避免在家中,在青少年面前进行吸烟行为,让青少年在家庭环境中远离香烟影响,为其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让青少年远离吸烟朋友。学校教师及家长应高度关注青少年生活及行为,了解青少年生活学习情况,并了解其身边所结识的朋友。教育青少年多交益友,远离吸烟者,更不可盲目崇拜或跟从。对于吸烟的青少年应加强思想教育,并及时监督、帮助其尽快戒烟,做个健康的青少年。
2.2 应对宣传广告及政策影响对策 首先,国家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烟草公司的宣传活动及广告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青少年群体接触到此类宣传广告。尤其应加强对电视、网络广告等的严格把关和管理,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电视网络环境。同时需严格监督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及落实情况。其次,烟草公司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企业自身自律行为,不以促销活动及广告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同时国家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对烟草宣传活动及广告进行全面监督,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国家应对烟草行业征收重税,促使市场烟价上升,并严格制定相应出售地,减少香烟出售点,使青少年群体不易得到香烟。同时,明确相关法律规定,严禁烟草销售处将香烟出售给青少年,并动员社会对香烟出售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一经发现企业违规,一律按照法律规定,给予严厉惩罚。
2.3 应对学校影响对策 首先,学校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吸烟危害性知识普及和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吸烟的危害性。其次,创造无烟环境。严格规定和禁止学校教师在室内尤其在教师中进行吸烟行为,一经发现严格给予批评或处分。在学校中发现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劝导、帮助其尽快戒烟[3]。同时还需对学生购买香烟的渠道进行调查,及时切断香烟获取途径及渠道,彻底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远离香烟危害,让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4 应对自身因素影响对策 首先,家长及教师应关注每位青少年的性格个性,及时了解青少年群体的个性特定,并加强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尤其要关注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及时对这个群体的学生进行心理开导,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青少年应多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增强自身沟通交流能力,使自身形成开朗阳光的个性。同时需掌握一定心理调节和情绪发泄的方式,选择正确的方式发泄情绪,缓解自身压力及负面情绪。
3 结束语
吸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身体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更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政府、企业、家庭、青少年自身均需行动起来,积极采取预防或控制青少年吸烟措施,给青少年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频频,傅华.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2,11(8):215-216.
青少年教育政策范文6
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由于血缘亲情,家长可以“以情?尤恕钡姆绞蕉宰优?进行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家庭是其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其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儿童最初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在儿童进入学校乃至社会,家庭仍然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因此,家庭对一个未成熟的个体而言,其意义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和各方面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农民工的外出致使家庭教育缺失,牵一发而动全身,致使青少年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一、梅香村农民工回流前出现的青少年教育问题
(一)父母缺位致使青少年启蒙教育缺失
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与早期(一般指0~6岁)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儿童初生几年的最初阶段。正是这个时期,儿童的脑和感觉器官才发展得特别急遽,许多偶然的联想――人的心理基础,特别迅速地形成起来,牢固起来。”[2]幼儿时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养育、合理的教育和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脑的发展。然而,很多农村地方就做不到如此。在梅香村走访所得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母乳期满便双双外出务工,由家中老人照料,或是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照顾。如此,父母缺位必然存在,通常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因照顾家庭而疏于照顾孩子,孩子在成长期间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悉心教养及合理训练,贻误最佳教育时机,导致儿童的启蒙教育缺失,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障碍。
(二)隔代教育致使青少年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极端的教育方式埋下道德隐患。隔代监护人观念陈旧,教育方式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启蒙时期的思维得不到开化训练,潜意识存在的道德及价值观认知程度差。另外,隔代监护人大多年迈,青少年除承担日常家务外,要帮着干农活,照看弟妹,早当家的孩子在处于青春叛逆期时厌烦当下的境况,父母的缺位使他们缺少寻求帮助、情感倾诉的对象,造成心理失衡,且青少年自律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出现不良行为举动。当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时,或是不犯大错的默许,或是“棍棒教育”,隔代监护人极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能意识潜在错误,反而增长他们的叛逆之心,埋下人格、道德价值观的隐患。
另一方面,民族语言环境跟不上汉语智育,青少年的学业得不到辅导,潜在隐患的价值观难得纠正。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落伍是不可置否的,但梅香村地处民族地区,村里4/5的隔代监护人沿用民族语言,不懂汉语,不具备教育下一代所需的素质水平。生活中的交流都用的是民族语言,面对汉语一无所知,隔代监护人即使想要辅导青少年的学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青少年在易模仿的时期对社会是非的辨识仅凭自己浅陋的认知,其思想和价值观念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引导和正确帮助,在不确定的是非判断标准下也就导致了青少年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存在。
(三)父母的远程物质教育深化了青少年不正确的价值观
青春期易受外界诱惑的青少年是否能抵制住诱惑,父母的正确引导是关键。但在梅香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自知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普遍存在着“补偿心理”:只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让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或是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甚至教育孩子“向钱看”变成了常态。另外,学习的好坏也用金钱来衡量,基于只要父母看到好成绩就会给零花钱的习惯,“改分”之风盛行。父母继续外出后,对金钱的渴望迫使他们做出偷、抢、收保护费等行为,而这些情况是隔代监护人和教师无法及时发现的。父母的物质教育,不但没有对孩子起到好的教育作用,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而恶化了孩子的价值观,产生拜金主义思想。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3] 2013年以前的梅香村只有其中一种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失联。一方面,梅香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春节才返乡,所以孩子上学期间,要享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奢望。虽然教师会联系孩子的父母说些情况,但毕竟“天高皇帝远”,父母也只是通过电话警告而已。另一方面,教师可能会联系隔代监护人,祖辈通常会因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落伍、不懂汉语等原因,对学校反映的情况理解不透彻,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再者,偏远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严重缺乏,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智育之外还有德育,即使梅香村的人数再少,教师所涉及的领域也只是学校。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不论是性格、心理、道德,还是学习教育上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督教导,与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以致青少年教育问题堪忧。
二、内外合力下的农民工回流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3年的梅香村出现了农民工回流这一现象,显然这为健全家庭教育及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缓解了一定的压力。但若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支撑长期的家庭教育,农民工依然会选择外出务工,如此周而复始,虽然缓解问题,却不是根本解决之道。那么如何把握农民工回流这一契机来“留住人”,就成为了健全家庭教育的持续发展、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一)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在教育的综合工程中,农民工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和决定性力量[4]。农民工父母是否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要从农民工自身寻找原因,找到原因所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回流的农民工才能坚定、专注于青少年教育。通过调查发现,梅香村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换届后的梅香村村委对满目疮痍、冷冷清清现象感到辛酸,建设好家乡的想法在村委的心里萌发。同时“十二五”计划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的加快社??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政策出台,并且高效落实实施,在外务工的农民看到了回乡后的保障。
二是外出务工的人员心灵疲惫,归乡心切。据访谈人员所述,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其中一部分人只懂民族语言,难以沟通,外出只能做劳力活,十几年间都从事单一的工作,在外生活压力大、消费水平高,照顾不到老人和孩子,经年累月在外务工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在政策的保障下毅然选择返乡。
三是有自我创业的想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创业的背景下,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水平,务工培训中获得了一定的技能和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有一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萌生回乡创业的想法。
四是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来说增长了见识,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提升,外面良好的教育状况令他们考虑到家中孩子的教育情况,虽能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鞭长莫及,只有亲眼所见和长期教导沟通,才能了解、教育好孩子。
(二)外力作用下国家和政府的推动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务必要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统筹城乡得以实现的关键点是正确引导农民工,统筹城乡中的亚层次是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农民工子女教育[5]。在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引导回流农民工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专注家庭教育是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所以,梅香村村支两委在解读政策的同时言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在政策的引导下针对本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整改:一是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失联开展家长座谈会,言明培养人才、孩子在长成人的过程中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学校挑起的只是一部分担子,另一部分需要家长与学校密切沟通,共同为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教育环境。二是针对存在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重养轻教观念的家长进行走访调查,举行座谈会,回流农民工的眼界相较于老一辈人来说宽泛得多,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并且村委以身作则,回流农民工在看到成功的身边案例时,渐渐地对家庭教育上心,虽然目前并未达到全部摒弃的效果,但也是指日可待的。三是改变重智轻德的普遍现象。在德智并重的社会,有时候德比智更重要。梅香村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思想深入行动后,对子女的教育呈现“先国后家”“知识改变一切”“感恩常驻心间”层层递进的态度。
近年来,农民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正渐渐向西部回流,政府要认清农民工回流的现状,做好回流农民工的安置工作。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综合过程,经济基础的支撑成为了回流农民工是否能专注家庭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本地经济发展,梅香村做出了很好的决策:
一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留住人,保障健全的农村家庭教育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的很多民族传统比其他地区更有优势,苗绣这一资源的利用及后期“锦绣计划”的实施一方面能够留下外出务工的妇女,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她们就近创业就业,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照顾家庭,给予青少年应有的关怀呵护,填补父母长期缺位带来的空白,给予青少年在道德价值观、性格培养、学业辅导上应有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
二是引导回流农民工利用“家庭禀赋”自主创业。“家庭禀赋”是家庭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并可以划分为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主要方面[6]。对于返乡的青壮年来说,苗绣是不切实际的。怎样运用好家庭禀赋来解决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梅香村村委考察与返乡农民工共同商议,决定摒弃单一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利用物质资本改种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技术简单。青钱柳,这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更加坚定了农民工不再外出的决心,青钱柳的简单种植技术也为教育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回流的农民工不再选择外出务工,给了青少年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躬行身教的榜样示范,为及时树立青少年的生活观、价值观提供了可行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