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1

关键词:适应 教育现代化发展 健全 设备管理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也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大量的教育教学设备不断向各类学校输入,为此,教育教学设备的管理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的热门课题。根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试行)》,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市教育教学设备管理系统的一大宏伟目标,全市各地相继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并着手开始向装备系统管理现代化方向迈进。《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试行)》指出:“要加强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注重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又依据京教基《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应用管理办法(试行)“推广应用《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校检管理系统》是推进首都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投向,为各级政府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通过《管理系统》对本区县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统计分析,为办学条件综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有效地加强资产管理、装备管理、教学活动管理。”在2009年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工作会上布置《管理系统》网络版推广应用工作安排。为此,教育教学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已被列入北京市教育教学设备装备部门的议事日程,从全国范围来看,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与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不相适应,抑制了教育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基于目前的教育现状我有如下考虑:

一、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必须要有专职人员来进行管理,建立专业人员培养机制

我们知道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是接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学的专业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可就是没有专门用来培养教育教学设备管理的院校。而今承担管理教育教学设备的人员大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的装备管理的教育,都是“临时工”“多面手”,靠“小聪明”来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甚至是一些“开关师傅”,这些高价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因缺乏正常的保养与维护而提前报废,大量的资源流失。为此,我们建议在相关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用来培训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人才的部门,以解决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人才匮乏之不足,使专业人员的培养上得到保障。为了稳定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队伍,从而使装备管理现代化真正落到实处,提议设置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专业人员的考评办公室,对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职称考核评定,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规程,从而调动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的设置。

二、加强教育教学设备管理,提议学校设立装备管理处

我们都知道学校处室有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室、总务处、团委等,成为现在学校的专门的处室。如今大量的现代化装备配置到学校,而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如数字互动教室、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及其他功能教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混乱,职责也无法明确,该由教务处管理呢?还是总务处管?是总务老师管理设备呢?还是由各科老师管理设备呢?这些不确定因素都给教育教学设备管理带来不便。为了更好地让这些教育教学设备正常运行,并进行科学管理,我们认为应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应在学校中设立一个教育教学设备管理处来统一进行管理,与区级的教育教学设备管理处相衔接,从而让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发挥应有的效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成为将来的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三、强化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现在国家很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按相应的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装备管理人员来说,只能按学科去参加继续教育,在继续教育中是没有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专业的,如实验教师只能去参加与自己实验相对口的学科的继续教育,管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员也只能去参加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样的继续教育是没有意义、名存实亡的。我们认为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也应向其它学科一样纳入继续教育范畴,开展有针对性、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一些新配备的现代化装备。又如新上岗的教育教学设备管理教师往往都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岗位培训,掌握初步的管理技能,使之能胜任这个岗位。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特别是应用《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后,学校各类教学设备都运用《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就迫切要求总务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否则很难进行系统的相关操作,使学校大量教育教学设备不能物尽其用。为此,要加大对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使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发挥最大有效能,不要因失管而使昂贵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遭人为地损坏、遗弃,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2

本文从管理教育罪犯的实践出发,着重探析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管理教育罪犯的新难题以及由此所凸现出的几种价值冲突:1、罪犯良好待遇与我国现有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平衡;2、管理教育罪犯手段事实上的弱化与实现改造罪犯宗旨的矛盾;3、现行的罪犯改造情况评价标准的不足与预防犯罪终极价值的冲突;4、现行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科学管理要求的背离。针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笔者结合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内涵,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从制度层面等角度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应对方法。

“为了全面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展示我国监狱的现代、文明的形象,不断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和改造质量”①,1995年,司法部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并在全国监狱系统掀起了“创建风暴”,使理性、文明之光在大墙内闪耀,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理论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监狱事业发展,使我国监狱开始向规范化、文明化、效率化、科技化的方向前进。但是,在社会犯罪恶性化趋势日趋严重、押犯构成恶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罪犯的心理呈现出心理需求趋向畸形,改造动机趋向功利,服刑意识趋向淡化,价值观念趋向扭曲,反社会意识趋向增长的特点;罪犯的行为也将表现出交往关系趋向庸俗,改造行为趋向狡诈,狱内消费趋向超前,改造过程趋向曲折,非正式群体的活动趋向活跃等特点”②,这也为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的管理和教育罪犯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现实的物质条件、现行的种种管理教育制度和手段还不能完全达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真正要求,从而引发了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的管理和教育罪犯的一些价值冲突,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浅探析,借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几种价值冲突

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以比较先进、完善的监狱设施和健全、有效的改造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教育改造,具有较高改造质量的场所。为了便于对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量化评价,司法部制定了《考核评审细则》,列出系列的考评标准,然而,部分考评标准却与现实物质条件、现行教育管理罪犯的制度和实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和背离:

(一)罪犯普遍的良好待遇(或称人道待遇)与中国大部分地区居民生活水准的对比失衡,导致对社会公正性和改造效果的质疑。

按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监狱要建立完善的生活卫生制度,配备相应的生活设施,保证罪犯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卫生医疗条件,如罪犯饮食实施实物量标准(具体到鱼、肉、蛋等的具体数量)、罪犯人均建筑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等、对有病的罪犯及时治疗等,此外还要对罪犯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如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电化教学等),创造有益于罪犯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改造环境和氛围(如建立图书阅览室等)等;我们并不否认这是对罪犯给予人道待遇的合理要求,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居民生活还比较贫困,大部分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在目前还达不到这样的生活水准,在中国还有数十万失学儿童这样的现实物质条件下,对所有的罪犯都实行这样的标准,只能让人们感到社会的不公正-危害社会的罪犯待遇在很多方面要优于为社会纳税的守法公民。退一步来看,即使是按照“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经济发达地区来按此标准实行,如在深圳,这样的标准确实低于深圳居民平均水准,但仍不能否认的是:和罪犯犯罪前同一生活层次的人群(如普通的打工者)的生活也难以达到这一标准;另外,我们还必须清楚的看到,在深圳监狱的在押罪犯中,95%以上是非深圳籍罪犯且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农村,他们以前的生活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标准,通过罪犯自身的前后对比,也亦产生社会的不公正-犯罪比守法的某些待遇要好;同时这也必将要影响到对罪犯的改造效果,当罪犯刑释后再次长期面临生活的困境时,他就有可能去选择犯罪,因为它的犯罪收益要大于其犯罪成本(特别是在只有20%-50%的破案率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条件下),事实上,有部分“多进宫”罪犯或着老病弱罪犯就有着这种强烈的意识(甚至是行动),这也是其他监狱已经碰到过的改造难题。

当然,罪犯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良好待遇不能绝对地证明其总体待遇高于普通守法公民,罪犯还要经受被剥夺自由的痛苦,但是,在物质文化需求没有普遍得到基本满足及其罪犯服刑意识逐步淡化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这种不公正性和负面效果性的客观存在。

(二)、改造手段事实上的弱化与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根本宗旨的冲突

在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奉行文明管理,大力推行文明执法和狱务公开,严禁干警体罚、变相体罚罪犯,严格规定了对罪犯使用警戒具的条件和程序等,这有效地防止了监狱干警任意违规执法情况的发生,保障了罪犯的基本人权,这符合世界行刑的基本原则和潮流;与此同时,在罪犯的管理教育体系中却缺乏对违规罪犯的强力惩戒措施,这就出现了对罪犯权利保障要求的提升和对罪犯(特别是常习性违规罪犯)惩戒力度降低的强烈反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改造手段强度的相对弱化,这既不利于改造罪犯(特别是常习性违规罪犯),达到刑罚的个别预防目的,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狱内改造秩序。在现行的《罪犯考核奖罚规定》和《罪犯分级管理规定》中,对于严重违纪(不构成犯罪)的罪犯最为严厉的惩罚是降为严管级并进行禁闭(最多14天),严管级的待遇较其他级别的最大差异仅限于不得提请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方面受到严格限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在待遇上的重大差异。工作在一线的干警都知道,常习性的违规罪犯多是那些亲情观念淡薄或家中已无至亲、刑期相对较短(5年以下)或者刑期相对较长(15年以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如为逃避劳动而自伤自残)的罪犯,对这部分罪犯即使实施上述最为严厉的惩戒,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在管理和教育罪犯的实践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

此外,对现代化文明监狱标准的教条化理解也事实上造成了教育改造手段强度的弱化和负面效应,如对非正常死亡率标准的把握,有的监狱为了实现对此的严格控制,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如哪个分监区发生罪犯非正常死亡(如罪犯自杀),从监狱领导到分监区值班的干警都要追究责任,其实,对此问题不应“一刀切”,而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责任,真正推行“过错责任原则”,要切实调查清楚罪犯的死亡与干警的管理疏漏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若干警有能力并有可能(以其他普通干警在此情况下的能力和认知可能为标准)予以制止而没有采取应有措施或者是干警的不当管理导致,自当难逃其咎;倘若没有必然联系,也就失去追究责任的因由,如罪犯因无法忍受病痛自杀或者多次申诉失败后要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是意外事件,特别是在干警进行正当批评教育后自己想不开而自杀,干警也采取了夹控措施,落实了巡仓制度,在这样的情形下,罪犯死亡的结果还是发生了,则不应当追究责任,这也是《评审细则》中规定非正常死亡率幅度的题中之义。倘若教条的理解这一标准,必然会错误追究责任,必在干警中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更要注意的是,当罪犯以自杀等方式来要挟干警或达到特殊目的时,更不应当过多追究干警不当责任(不构成犯罪),否则必将在干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类似的罪犯管理时必然会追求“罪犯不出事”的功利价值,而忽视对罪犯管理教育的终极价值-改造罪犯,预防其再次犯罪,这也是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内涵背道而驰的。

(三)、罪犯改造情况评价标准的欠缺与预防犯罪终极价值的冲突。

在现行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在评价罪犯改造表现时常用的标准是:遵规守纪情况、劳动产量、“三课”学习成绩、特长贡献等,这都是对罪犯表现的客观评价,而对罪犯思想改造(内心的悔罪意识、危险倾向及再犯罪的可能性)的评价近乎是空白(即使是对认罪服法态度的评价,也因涉及到认罪服法率等量化指标的限制,往往以罪犯自我表述为据,很大一部分都是“真实的谎言”,考评流于形式化),容易导致对罪犯改造表现评价的表面化和简单量化,不能准确的评价罪犯的改造表现,滋生“假积极”、“在监狱里走新生路,回归社会后走老路”等虚假改造现象,难以确保改造质量,这种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以在操作上带来一定的便利和高效,但这既是与预防犯罪的终极价值是相左的,也是与现代化文明监狱改造质量的要求相背离的。

(四)、现行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和分级处遇的僵化标准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科学管理要求的冲突。

现行的分类分押标准仅是按照犯罪的性质进行划分,是一种按照已然情况进行的静态分类,不能体现罪犯现实的改造情况和危险性,而且由于犯罪类型的本身构成限制(如暴力型、财产型占80%以上,欲型不到10%)和监区生产的压力,使得分监区的分押纯度难以达到较高程度,这与分类教育要达到100%的覆盖面又形成了突出的操作性矛盾,同时容易导致罪犯淡化羞耻感,强化罪犯的认同感和纠合性,给教育改造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这种现行的分类标准缺乏科学性,不符合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科学管理要求。

此外,现行的分级管理和分级处遇也过于简单,不能体现罪犯改造情况的差异,不能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现行分级管理主要是依据罪犯的服刑时间长短和粗略的改造表现来定级,服刑时间达到要求,没有重大违纪、能完成劳动任务,就予以晋级,而且,四个级别的处遇差距仅在于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方面的差异;这样就难于体现同一级罪犯的改造表现差异和待遇差异,缺乏公平性、科学性。

二、 解决相关冲突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冲突,在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监狱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按照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内涵和要求,结合我国实际,参照有关犯罪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试做探讨:

(一)进行分类管理标准的改革,从“改造人”的宗旨出发,应以现实改造表现和刑释后等进行动态分类,强化对罪犯思想改造的考核,准确的评估罪犯的改造表现,并建立与分级管理和待遇的互动联系,体现科学性,增强罪犯改造意识,达到预防减少犯罪目的。

1、重置分类标准,按现实表现和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将罪犯分为三类:(1)A类,没有危险性,再犯罪可能性低,易改造。这些人有较强的羞耻感,监狱这样的特殊环境和经历对这类罪犯达到了教育改造目的;(2)B类,有一定的危险性,予以一定的教育和劳动能够转化,这也是罪犯中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改造环境是有较大的帮助作用的;(3)C类:危险性较高,重新犯罪可能性极大,难以改造。这样既可以使分押率达到较高纯度,又可以根据罪犯的改造表现采取灵活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措施。

2、建立动态分级管理体系,扩充分级待遇的内涵,建立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的互动联系。

增加罪犯分级级层,将各级的待遇差异扩充到饮食、居住、看电视、电影、参加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参观等罪犯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韩国《罪犯分类待遇规则》(1999年6月实行)),并与每月(或者是每季度)的考核(道德操行、劳动情况、学习状况)相挂钩,进行相应的晋级或降级,使罪犯的改造表现、危险程度直接与其待遇相关(如对C类罪犯实行高度戒备,较多限制自由,待遇远低于A类和B类罪犯)体现罪犯改造表现的实际情况,激发罪犯改造的积极性。

3、建立专门分类和分级的评估机构,强化思想考核内容,增强评估和分级的准确性。

(二)通过建立严管监区(分监区)、扩大严管范围、实行严格的差别待遇等多种方式强化改造手段。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罪犯倘若采取禁闭等手段仍不能达到教育效果,其分级管理序列又处于C类的,经过综合评估后,则可以将此类罪犯调入严管监区(分监区),进行高度戒备,严格限制其活动自由,在饮食等生活待遇上低于一般罪犯水平,并先把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的改造手段,具备足够的劳动体验后,配备综合素质(突出说教能力、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干警队伍(待遇从优),集中对罪犯进行自身素质(突出技能素质)的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刑罚执行的强度,追加犯罪成本,产生减少犯罪量的效应③ ;另一方面有助于集中力量强化对此类罪犯的教育,此外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狱内改造秩序,有效防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现象的发生。

(三)联合公安机关,建立对C类罪犯(危险性大,再犯罪可能性大)的全面跟踪管理体系。此类罪犯刑满释放时,监狱应将该犯的有关信息(指纹、性格特点、社会关系、再犯罪可能性等)告知其户籍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将此信息输入其个人简况中,通过互联网、IC卡式身份证等信息技术和载体传递到其流动地(或暂住地)公安机关,列入重点管理,一旦其进行再犯罪活动,就使其难逃法网。这样通过增加其再犯罪的定罪概率,打消罪犯作案的侥幸心理,达到预防犯罪、减少罪量的目的④;这同时也对罪犯形成心理威慑,促使其主动端正改造态度,减少“混刑期”等消极改造现象,提高改造质量。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师队伍 现代化 发展策略

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未来发展,形成新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的五大教育支柱观念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机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对世界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应以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对教育现代化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教育现代化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对传统教育全新的超越和诠释,是教育的一种整体转换运动,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开放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法制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运作,但更要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提高就业者素质为目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要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化要求不相符的原有教育观念、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使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提高众多劳动者素质、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

2.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担负着技术应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众多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人员,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受过良好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是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大量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提高产品质量、提供高服务效益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职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人才现代化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确保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的保障。

二、教师队伍现代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落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富有开拓性的教育实践。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必须先实现现代化。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展开,不可避免要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国际教育所倡导的与学生合作、对话的转化。教师角色现代化转变的基本特征为:

1.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情境教学”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尝试和发现,不断构建新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及与学生的关系,要有新的思考,使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与时代相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教学设备为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虚拟、仿真的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演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具有现代的职业教育精神。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是指教师的时代职业意识、思维活动和基本的职业心态,同时还要表现出对现代技术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彰显教育个性。教育个性是教师在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教育精神和心理特征,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独特的感悟和独立的见解,并能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二是重视人的人格魅力及修养。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能将先进的职业思想、科学技术,成功地传达给学生。三是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职业能力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

3.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及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现代化,要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知识不断得到优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教师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专业技术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创立、构建,以及与其他专业技术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要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策略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高等职业技术职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现代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及高尚的情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1.重塑灵魂工程师,打造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典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了解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挥自身的示范和感召作用。一是重师德修养,塑教师风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应该是彰显人性美德的表率,为人师表,与人为善,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要用人类科学技术文明充实和培育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要具备高尚的技术职业道德,即尊重科学技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职业技术教育及教育事业,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对业务精益求精,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二是铸时代形象,塑灵魂之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与各行各业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人类的形象大师。现代化教师应有时代特征,形成内在修养与外在风范的和谐统一,追求人类科技进步,做科学技术的捍卫者,做学生走向科技道路的导航者。

2.陶冶情操与心智,从基本素养方面打造全新的现代化师资队伍。一是以教师的人文素质推进教育现代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内涵一直处于弱势,办学时间不长,文化积淀不足,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缺乏人文知识氛围,那么培养出的人必然缺乏丰富的想象力,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这种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精神和积极人格极为不利,将导致教育对象人格的失衡,导致竞争意识不强和发展动力不足,更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潜能的人。丰厚人文知识的底蕴与积淀,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是以教师的价值观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决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和传递,教师现代化要从人文价值观的高度来把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重视育人工作,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要以建设现代化和谐校园,发展现代化和谐文化为基础,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培养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4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将教学信息更好地进行传递,同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管理、研究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现代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主要教育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顺应时代,符合国际趋势的教育。不管是现在发展的需要,或是未来的社会发展,现代化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

二、电化教育的诞生

在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个词。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935 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1936 年,我国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在与教育界人士讨论在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义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电化教育正式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的正式使用,是在同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电化教育这个名词被逐渐引用、传播,成为我国的专有名词。最初,电化教育这一名词,是根据当时国外视听教育这一名词提出的,而此时,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的教育传播模式出现了,电化教育这一名词一直沿用至 20 世纪 90年代。

由于特殊的诞生背景及当时特定的发展环境,电化教育被定义为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例如投影、幻灯、影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电化教育的这个定义,是由原始的定义演化发展而来的,是电化教育的新定义。新定义与原有定义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文字表述。电化教育新定义是对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电化教育的展望。

三、大中专电化教育对学校现代化教育的作用

1. 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学校教育现代化包括学校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电化教育是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由此可知大中专电化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学校渴望通过电化教育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电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电化教育,学生可以直观接触到现代化的教育形式,真实体会现代化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内容。

2. 学校教学现代化随着大中专电化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现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电化教育是信息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信息化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电化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也有区别。

3. 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实现,必须通过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信息化及电子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学校若想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这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参与,因此,大中专电化教育是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必经之路。

4. 大中专电化教育的中心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信息化、电子科技、多媒体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信息化及电子科技的发展对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起始,从另一方向来说,电化教育是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5

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这项宏大工程的实施,必须坚持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提高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借鉴先行国家经验与从国情出发弘扬本土优良传统相结合。

教育家是实施这项宏大工程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参与者、贡献者,也是收获者、受益者。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治理能力的高下,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国家、地区教育家群体的水平决定的。教育家的积极参与,将有力地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教育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价值体系有着深切的理解和高度自信。他们具有宽阔的视野,既善于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又善于传承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他们积极参与制度设计,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积极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他们首先让自己的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进而促进一切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关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互相促进的过程。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必将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育家。

其一,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为教育家培养定向导航。教育家参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有坚如磐石的理论自信、价值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坚持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教育家要弘扬科学精神,敢于排除干扰,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坚定自信地担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6

1、各类教育的具体目标:

——到20*年,幼儿入园率和初升高比例均达73%以上,全市小学入学年龄由7周岁过渡到6

周岁。到20*年,基本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任务。到20*年,幼儿入园率和初升高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和布局以及专业设置,力争使中职与普高的招生人数比例保持在1∶1左右。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从20*年开始,逐步扩大中等职技校招收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学生的试点范围。加强对实施分流教育的高中学生以及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健全和强化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建立与健全成人教育与培训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和城镇职工培训体系。多数县(市、区)建成教科网和现代远程教育节点。逐步完善函授教育、自学考试体系。重视成人学历教育,力争成人高校招生录取率每年递增5%以上,自考报考率每年递增15%以上。在20*年组建起*虚拟大学。

——争取在20*年建成*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启动*师专二期工程建设。争取*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创办。到20*年,*学院在校生达到7000人,*职业技术学院与*电大在校生均达到5000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左右,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200人左右。

2、今后五年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基础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成人教育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年,全市有40%左右的乡镇和学校成为教育基本现

代化的合格乡镇和学校,初步构建起教育基本现代化框架。

二、实施重点

1、推进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

经济发达县(市、区)及经济发达乡镇要率先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以点带面,区域推进,最终实现全市的教育现代化。同时,推进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县、教育明星乡镇建设有机结合。到20*年,椒江、*、路桥、温岭和玉环等5县(市、区)有60%以上的乡镇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乡镇,*、*、*和*等4县(市)有40%以上的乡镇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乡镇,初步构建起全市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框架。

2、推进学校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将创建教育基本现代化合格学校作为实施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到20*年,椒江、*、路桥、温岭和玉环等5县(市、区)有60%以上的学校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学校,*、*、*和*等4县(市)有40%以上的学校成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合格学校。

3、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

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为重点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与运行机制。坚持开展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脱产进修与在职进修。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使他们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从20*年开始,小学、初中高学历教师年均递增5个百分点以上,高中教师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从2003年开始,新进入小学的教师必须达到专科学历,适当限制专科层次师资进入初中。到20*年,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基本达到合格学历,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0%以上,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本科(含双专科)以上学历均达到40%左右。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到20*年培养250名左右名师和名校长、3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其中50名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

4、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建设。

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制订《*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作为实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20*年前基本建成*教育信息网,有计划地实施“校校通”工程,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三、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

党政领导重视,这是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教育现代化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健全教育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各极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现代化工程作为教育工作的总抓手,切实组织实施。市教委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组织工作。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使创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2、实施规划。

各地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市创建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和乡镇规划》,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根据学校与乡镇教育基本现代化合格标准,抓紧抓好教育现代化合格乡镇与学校的建设。

3、开展试点工作。

20*年,市和各县(市、区)都要选择2—3个乡镇和2—3所学校作为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试点乡镇和学校,并确定专人负责,积极认真地抓好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