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1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应急预案,系指安全生产事故预案。应急预案管理应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监督、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工作,协调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资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应急预案必须经制定单位组织论证和审查,并经实施应急预案有关单位认可,由制定单位,印送与应急预案实施有关的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2)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职责分工;(4)事故报告的程序、方式和内容;(5)发现事故征兆或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6)事故应急救援(包括事故伤员救治)资源信息,包括队伍、装备、物资、专家等有关信息的情况;(7)事故报告及应急救援有关的具体通信联系方式;(8)相关的保障措施;(9)与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关系;(10)应急预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上一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备案。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各级单位都应当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和有关作业岗位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所属单位和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报经上一级管理单位审查。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经营、储运单位的应急预案,以及生产经营单位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生产经营单位涉及辐射、城市公用事业、道路交通、火灾、铁路、民航、水上交通、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种设备、电网安全等事故的应急预案,依据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抄报安全监管部门。
第六条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对与实施应急预案有关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使其熟悉相关的职责、程序,对本单位其他人员和相关群众进行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事故发生后应当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动;生产经营单位还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应急措施的培训;应急预案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对应急预案中明确的与其相关的职责应当组织落实。
第七条应急预案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适用范围、条件,有关应急资源情况,以及与相关预案的衔接关系等发生变化时,或发现存在问题时,应当及时修订。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2
为完善我矿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抢险工作,保证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发挥其应有作用,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职责
1、积极参加应急抢险培训和应急抢险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编造理由不参加。
2、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应听从指挥,不能擅自做决定去抢险,严格规范自己的抢险行为。
3、要如实汇报并记录抢险事项和过程,并做好抢险工作总结。 积极向上级汇报更好的应急抢险工作的建议。
4、应急抢险物资装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准备,在应急抢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在日常的完备有效,不得随意使用或挪作他用。
5、应急抢险队对现有的应急抢险物资装备负有储存和妥善保管的责任对抢险物资装备应定人、定点、定期管理。
6、对于具备应急抢险器材箱的队组应明确应急抢险器材箱钥匙所在不得随意挪动,保证在突发事件时应急抢险器材箱可以顺利开启。
7、各个抢险物资装备责任人应按规定定期对物资装备进行检查、维护、清洁、保养性运行,及时更新有效期以外或状态不良的物资装备、补充缺失的物资装备。如发现较为严重问题时,应及时上报,并将检
查、维护、清洁情况记录在案。
8、加强对应急抢险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应急抢险人员掌握应急抢险物资装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确保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在日常情况下的完备有效。
9、不得随意对应急抢险物资装备进行拆解维修。
10、安全科经常对应急抢险物资装备存储、检查、维护、擦拭、记录情况进行督导,促进对抢险物资装备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11、对于工作不到位现象,安全科会同养护科,有权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后果按我局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二、管理制度
(一)安全消防制度
1. 门卫人员要坚守岗位,对进库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登记。担负着
库区防火、防盗、防破坏的重任,必须在现场按时交接班登记,不准脱岗,上班不准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严格执行巡逻制度,并做好记录,库区要实行夜间值班制度。
2. 库房要建立义务消防组织,有明确分工,库区各部位实行防火责
任制,严禁烟火,各个防火标志要悬挂在醒目位置,库区要配齐各种消防设施、器具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库房料场禁止明火取暖。料场、仓库间应留有消防通道,及时清理各种易燃杂物,发现火灾及时鸣笛并打119电话报警,通知本单位负责人
积极组织人员扑救。
3. 库房电路电源避雷设施的各种电器要有专人负责,要按规程操作,
经常检查维修,库内灯泡不得大于60瓦,风雨天要加强巡查,防止电器事故发生。
4. 运输和装卸机械要专人专机,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物资的装卸,
搬运和堆码,要按规程作业,要轻起轻放,严禁野蛮装卸和三违,确保人员、设备物资安全。
5. 保管员离开库房时要做到人走、窗关、灯闭、门落锁。
6. 库房根据季节做好防雷电、防洪、防风、防冻措施,消除各种自
然灾害和事故。
(二)设备、物资保管保养制度
1、设备、物资的保管要依据物资的类别、性质和要求安排适应的存放仓库、场地,做到分类存放,定点堆码,合理布局,方便收发作业,安全整洁。
2、设备、物资分区、分类堆码,按机型和规格型号系列化摆放,货架上的物资要上摆轻下摆重,顶上摆放的不常用,库内副货位和棚内存放的物资要下垫,露天存放的物资要上盖下垫,并持牌标明品名、规格、数量。
3、易燃、易爆、剧毒物资和化学试剂要专库存放,专人保管,剧毒物资要装箱,加锁保管。
4、性质相抵触的物资和腐蚀性的物资应分开存放,不准混存。
5、加强物资保管和保养工作,做到“六无”保存,即无损坏、无丢
失、无锈蚀、无腐烂、无霉烂变质、无变形。
6、库存物资要坚持永续盘点和定期盘点,做到帐、卡、物、资金四对口,盘盈和盘亏,损坏物资要如实上报,并查明原因,报领导审批,保管员不得以盈补亏来将盘盈和损坏物资自行处理。
7、代保管物资应和在帐物资同等对待。
8、库内、厂院卫生整洁,做到货架无灰尘、地面无垃圾、料场无杂草、无积水。
9、定期对机械装备进行检查、维护、清洁及保养性运行。
(三)物资发放制度
1. 保管员要坚守岗位,态度热情,随到随发,发料迅速、准确,服
务周到。
2. 严格领发料手续,保管员发料时,要严格按照规签发的领料单或
让售单的物资品名,规格、数量发放,实发物资论件的不得多发或少发,小件定量包装的尽量整包发放,料单和印签齐全。
3. 严禁白条发料,遇特殊情况者要经过主管领导审批,但三日内必
须补办手续,。
4. 发料要一次发清,当面点清,凡已办完出库手续,领用单位不能
领出的,或当月不能领出的设备及大宗材料,保管员应与领料人做好记录,双方签字认可,办理代保管手续。
5. 凡规定交旧领新或退换包装品物资必须坚持交旧领新和回收制
度。
6. 保管员发料要贯彻物资“先进先出”有保存期的先发出,不合格
物资不出库的原则。
7. 保管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发料时以盈补亏,刁难领料人员补单,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3
第一条 计划管理工作的任务:?
(一)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提供依据,制定业的长远规划,并通过近期计划组织实施。?
(二)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能力,签订各项经济合同,编制企业的年度、季度计划,使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在企业统一的计划下协调进行。?
(三)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企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务,不断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指标,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第二条 企业各级部门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各种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和考核上。?
第三条 企业的计划管理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全厂分厂部、车间、组三级进行管理。厂计划管理部是全厂计划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各个职能科室,都分别是各种专业计划的归口部门。?
第四条 为保证全厂计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加强综合计划机构,提高它在企业中应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有计划部门和归口部门也必须根据计划工作的要求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计划人员。?
第五条 企业计划必须认真进行综合平衡,坚持"积极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不缺口,不"打理伏"。 ?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修正的Jones模型
一、引言
股权激励机制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冲突、规范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但是不少公司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往往会附带一些业绩指标、惩罚条款等方面的条件,因此自利的管理者为获得股权激励,牟取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一系列违规手段,甚至利用会计造假来损害股东利益。因此,只有充分研究股权激励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使证券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方式、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及相关关系等方面。暴金玲(2007)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发现薪酬激励机制是引起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朱贺(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何凡(2010)认为股权激励模式会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实行了业绩股票模式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更为明显。管建强、王红领(2012)在研究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时选择了Jones模型,结果发现如果公司设计并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高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报酬有积极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综上,各学者的研究角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尤其在相关关系方面,尚缺乏统一的经验数据。本文试结合我国特殊的体制背景,为股权激励机制和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二、股权激励机制与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缓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因为两权分离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冲突。理论研究表明:管理人员持有股权比例的增加能有效减少管理层利用职权侵占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弱化其他有损公司利润的动机,促使二者利益趋向一致。然而股权激励的报酬往往又与公司业绩挂钩,理性的管理者可能为了激励报酬作出对自身有利而对公司价值提升不利的决策,进而获取更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因此,本文假设: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为了考察股权激励机制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DA|=α1+α2OPTION+α3SIZE+α4ROE+α5DEBT+ξ (1)
1.因变量。|DA|为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用来度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盈余管理程度。现代会计理论认为,公司盈利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利;二是尚未实现的现金流入的盈利,即总体应计利润。总体应计利润按是否可控又分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其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可以代表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因此,可通过计量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大小来判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在计量|DA|的过程中,净利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以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获取,所以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成为了关键。目前国内外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中,只有修正的Jones模型既能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可靠估计,又明确地把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一因素引入估计假设检验中,结果最为理想。另外,为了避免时间长度带来的偏差,本文不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而是选用了横截面模型。综上,本文最终选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来度量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运用以下模型对样本公司各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参数的估计值:
TAm,n/Am,n-1=α1m(1/Am,n-1)+α2m(ΔREVm,n/Am,n-1)+α3m(PPEm,n/Am,n-1)+ξm,n (2)
其中:TAm,n为m公司第n年的应计利润总额,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m,n-1为m公司第n-1年的资产总额;ΔREVm,n为m公司第n年与上一年营业收入之差;PPEm,n为m公司第n年固定资产总额;ξm,n为回归方程的残差。
第二步,将上述模型中得到的参数α1m、α2m、α3m的估计值运用到以下模型,计算样本公司以上年度资产计量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m,n=α1m(1/Am,n-1)+α2m(ΔREVm,n /Am,n-1-ΔARm,n/Am,n-1)+α3m(PPEm,n/Am,n-1) (3)
其中:NDAm,n代表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ΔARm,n代表m公司第n年的应收账款变动额。
第三步,因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共同构成总体应计利润,所以样本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m,n的计量如下:
DAm,n=TAm,n/Am,n-1-NDAm,n(4)
其中:DAm,n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2.解释变量。目前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还处于不太完善的阶段,大部分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为管理层持股,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OPTION)作为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为了详细地检验股权激励机制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对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公司基准因素加以控制,本文吸收了其他文献的研究观点,选取公司规模(LN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DEBT)三个因素用来控制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其中LNSIZE等于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ROE等于净利润除以净资产,DEBT等于年末负债总额除以年末总资产。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2―2014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异常值对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了财务状况异常的ST、*ST、S*ST以及PT公司;由于本文构建的模型要用到以前年度的数据,故选取已连续五年上市的公司,剔除2011年及以后新上市的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具有区别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特征,故研究时也将其剔除。此外,由于时间上的差异和数据搜集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数据缺失及数据异常的情况,故本文予以剔除。根据以上标准,最终获得139家上市公司共417个样本,所有研究数据均来源于CCER、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将模型(1)中计算的回归系数代入模型(2)中,得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然后根据模型(3)计算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而得到其绝对值|DA|。|DA|和其他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表1中139家样本公司417个样本的|DA|均值为0.0872,最大值为0.65,最小值为0.00,标准差为0.09406,说明盈余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程度不同,盈余管理的差异也很大,也可能是各样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导致的;OPTION的最大值0.10,最小值为0.00,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整体较低;LNSIZE在22.27到26.96之间,转化成公司规模最小值为566 513 420.02,最大值为61 138 846 389.08,二者相差107.9倍,说明不同样本公司间规模差异巨大;ROE的最大值为0.48,最小值竟然是-0.25,平均值为0.1156,说明绝大多数样本公司都在盈利,股权激励对样本公司的管理层起着激励作用;DEBT的最大值为0.83,最小值为0.08,平均值则为0.455,表明负债在资本结构中占的地位较重,若加强股权激励可能使股本增加进而导致财务风险下调。
(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Stata 10.0软件对样本公司2012―201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模型判定系数为0.319,模型的F统计量为7.244,Sig.值是0.000,由此可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线性关系显著。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样本公司管理层持有激励股的股权比例越大,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越大,与假设一致。其他变量检验结果如下:
公司规模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在0.05水平下,公司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也会随之加大。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公司规模越大,内部的组织结构就会相对复杂,不利于其他利益相关部门观察高管的行为,管理层更易于进行盈余管理;二是我国实际政治环境对上市公司有促进作用,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往往也会随之扩大,税负减免、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使上市公司的政策性收入增加,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会更加显著。
净资产收益率和盈余管理程度也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它的显著性检验达到了标准。原因归根结底为上市公司大多采用盈利指标来对管理层进行业绩衡量,而管理层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就会利用盈利指标来进行盈余管理,故净资产收益率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会越高。
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一般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财务识别能力较强,对公司资产变现要求较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银行等债权人对其限制就越多,管理层能够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随之变小。而且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行业较多,规模不一,资产负债率差异也很大,导致其与盈余管理程度背道而驰。
五、对策建议
(一)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方面。首先,股权激励机制制定要规范,奖励方案要合理有效,注重合法性和制度性。其次,对激励的对象要严格考核,只有其将公司各项任务指标完成后,方可得到股权激励的收益。第三,股权激励方案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来制定,要符合公司的行业性质、规模大小和发展阶段。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机制有效实施的保障。首先,要想完善治理结构,第一要素便是找准最终委托人,委托人对管理层的选拨、监督和激励必须有效果、有动力。其次,公司股东应主动参与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加强内控执行力,减少管理人员盈余管理的机会,提高内部控制建设,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最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互相制衡,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推动公司和谐发展。
(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完善方面。会计准则制定的不明确引发了许多盈余管理的问题,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形成便是如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应避免模糊性语言,对那些可以人为进行主观判断的原则和政策应该制定详细的约束条件,阐述清楚弹性区间和适用情况,明确具体使用规范,缩小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使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在外部治理结构的引导下走向完善,进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四)加强证券市场运行监管方面。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完善,制度尚不健全,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利成为上市公司屡屡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监管部门要保证市场环境的公平有序,并从源头着手在上市环节对公司质量、业绩和潜力进行严格把关。其次,监管部门要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强对此问题的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违规造假的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内容。最后,要保持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使第三方的监督在更大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S
参考文献:
[1]暴金玲.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探析[J].财会研究,2007,(7).
[2]朱贺.基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7).
[3]何凡.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本有限理性经济人审计合谋人力资本产权审计制度安排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典型的“人合”企业,人力资本作为一个“人合”企业的立家之本,他在审计执业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应是被重点关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汪丁丁认为接下来的话就是,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中有深刻体现。具体到审计中,现行审计制度安排必然会影响与约束人力资本的载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相应地,审计师不仅会在既定的制度安排约束下进行追求经济利益、规避风险的审计活动,同时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支撑性的制度安排,使得审计制度安排发生变化,之后又对制度安排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本文中,我们只把经理级以上人员列为人力资本,因为只有经理级以上人力资本的审计行为特征才有可能影响到审计制度安排,而一般的审计人员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程序性工作,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审计行为特征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同时我们把人力资本分为两类:非合伙人——单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合伙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集合体,文中有时统一以“审计师”来代替这两类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完全理性和自利性是两个基本假设,这两个假设的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人们会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来预估将来行为所产生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但现实生活中,人在复杂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下进行决策时,不会对自己的决策进行理性计算,也没时间和耐心去考虑各种行为结果的概率问题,在面对复杂情景和问题时会采取捷径或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决策,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人是有限理性的,不是完全理性的,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样,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载体——审计师也是有限理性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人,在现阶段还没达到“道德人”的境界,尽管他有一些并不是“经济人”假设所能解释的一些“道德”行为,如大多数情况下会遵守审计准则、法规进行审计,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些施善行为。既然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那么在现行审计制度安排下,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完全理性地拒绝被审计单位的“利诱”而坚持原则,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审计合谋有时就不可避免了。如前所述,人力资本主体可以分为两类,参与审计合谋的人力资本主体不同,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就不一样,下面分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合谋和合伙人(即整个事务所)一起参与的合谋及各自对制度安排的影响。
1.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审计合谋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被审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事务所的合伙人便会委派项目经理带队审计,此间有两层委托关系:被审单位委托事务所,事务所委托项目经理,其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变得更加严重。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倾向,当被审单位抛出“诱饵”引诱审计师共谋时,审计师此时会进行合谋与否的决策。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人们进行决策时,容易给高概率发生的事件赋予较高的权重,而给低概率发生的事件赋予较小的权重,于是往往将极小概率的事件看成不可能,而将极大概率发生的事件看成是确定,而极小与极大概率又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印象。审计师进行合谋与否的决策时,他会根据现实中这种“损人利己”的合谋被发现曝光的比例很小而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合谋被发现的机率极小而将其看作不可能,同时他的有限理性不能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合谋一旦被发现的严重后果,就算被发现,由于现阶段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合谋的收益大于合谋的成本,审计人员的“经济人”特性便会让他作出合谋的决定,于是他会向信息不充分的合伙人隐瞒审计风险,与被审单位一起骗取“无保留”的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为什么会参与审计合谋?这反映了审计制度安排的什么问题?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内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安排(外因)来改变审计人员做决策时的考虑因素及其权重,从而减少审计合谋的发生。据行为经济学理论,额外财富的边际效用在人富裕时会低于贫穷时的边际效用。审计合谋审计人员将得到的报酬就是一种额外财富,此时,即使富裕的CPA与贫穷的CPA一样只具有有限理性,但这笔额外报酬对富裕的CPA没有很大的边际效用,从而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而导致审计师合谋,这时被审单位就得加大“贿赂金”才有可能“打动”富裕的CPA,从而加大了被审单位的合谋成本,当“贿赂金”大到等于或大于合谋能给被审单位带来的“利益”时,被审单位便没有动机合谋,合谋自动中止。从这看出,提高CPA的薪酬待遇,让他们成为富裕的CPA,可提高CPA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合谋的发生。这就要求合理化事务所内部收益分配机制,提高新酬待遇,让CPA的利益与整个事务所的利益相挂钩,一荣俱荣,便不会出现CPA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向合伙人撒谎,欺骗合伙人。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应加重CPA的个人审计责任,加大合谋一旦被发现的惩罚,提高CPA合谋的成本,此时被审单位若想合谋,就必须提高“贿赂金”以弥补审计师冒的高风险,从而加大了被审单位的合谋成本,合谋便不会那么容易发生。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审计的监管,加大上市公司审计的复查力度,使审计合谋案件“曝光”机率大大增加,从而改变审计人员主观印象中的审计合谋被发现的概率极小,起到警戒作用,让审计人员不敢轻易合谋。
2.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的审计合谋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若事务所委托的CPA足够忠诚,他会如实将发现的问题“禀告”事务所的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集合体——合伙人,这时,合伙人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便起作用了。现行审计制度安排实质是:由被审单位管理当局聘请事务所审管理当局自己,那么,事务所面对自己的“上帝”——客户的不当请求时,他的“经济人”特征使得他不能断然地拒绝这种请求,否则不但得不到“合谋金”,以后的合作关系也就终结了。同时,现时大部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制,且注册资本金要求低,那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合谋一旦被发现所需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最多让事务所倒闭,而不会危及到合伙人未投入到事务所的私人财产,于是合伙人的“理性经济人”特征容易使他接受合谋,同时,他的“有限理性”不会让他有完全的理性认清形势,不会让他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从维护公众利益出发而拒绝合谋。
审计合谋的频繁发生,企业管理当局利益不断上升,但这种利益的上升是以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为代价的。据吴联生的“利益协调论”,利益相关者之间现有的利益关系一旦发生变化,便产生了新的冲突,便会破坏目前审计制度安排的基础——审计域秩序,从而要求利益相关者达到新的纳什均衡,产生新的审计域秩序,从而导致审计制度安排的变迁。“审计制度安排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过程,它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变化而变化”(吴联生,《审计研究》,2003),由于审计合谋的不断出现,目前的审计制度安排至少需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1)审计委托权由证监会掌管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者的审计,事实上接受的不是社会公众的委托,更不是股东或经营者的委托,而是政府的委托。因为政府的合作广度最大,所以有权进行委托,同时政府规模有限,所以应该进行委托(吴联生,《审计研究》,2003)。这是社会审计最根源的本质,是我们肉眼所不能直接看到的,我们目前看到的就是股东进而演变为管理当局委托CPA进行审计,从而容易导致审计合谋。既然CPA实际上接受的是政府的委托,那么在形式上,至少在第三者看来,也应该由政府进行委托。目前谁最具有优势代表政府来执行审计委托权呢?证监会。它本身就是一个政府机构,是上市公司的监管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可以代表政府委托CPA,从而改变目前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依附地位,减少审计师“被逼无奈”进行合谋的发生。
(2)事务所组织形式由有限责任制逐步过渡到合伙制
目前,大多数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破产所造成的损失却可能远远小于事务所与管理当局合谋所带来的合谋收入,于是,事务所容易与管理当局合谋。现在,把事务所的经济体制从“有限责任制”转变到“无限责任制”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无限责任制加大了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合谋一旦发现,合伙人可能就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使得事务所合伙人进行合谋决策时不得不加大对合谋成本的考虑,他的“经济理性”又会促使合伙人不会轻易进行合谋,从而有效减少了合谋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王善平还提出合伙人必须是德高、足资、多才的CPA,才能有效减少审计合谋的发生。德高,从道德品行上保证合伙人不会进行审计合谋;足资从物力资本上保证合伙人不会轻易用自己足够多的私人财产作赌注而去进行审计合谋;多才的CPA要求合伙人是审计行业的专家与行家,那么他手下的审计人员的“逆向选择”能被合伙人识别,从而也制止了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审计合谋。
二:人力资本在审计行为中的产权特征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行为权,这组行为权利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意志体现,以至于出现了产权残缺时,产权的主人可以拒绝使用其人力资本为别人服务。审计师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他将这种所有权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合作,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这个公共合约即事务所又是周其仁所说“市场中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中的特殊,它对人力资本具有更大依赖性,从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影响更明显。
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说,人力资本产权具有两大特征: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属于只能属于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不可“压榨”。正是事务所包含了人力资本,其产权特征使得这个企业契约是一个“不完全契约”。受有限理性和高交易成本的限制,这个契约双方——合伙人和单纯人力资本无法在事前就可能影响双方关系的所有未来事件达成一致,各方只有在合约的发展阶段上明确或默契地对出现的新问题达成一致,在此期间,双方的谈判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由于事先不能明确界定所有交易条件,那么在合约的执行过程中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主性,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者——审计师对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当人力资本对自己的所得与付出满意时,就会越干越起劲,不需监督也能自觉地努力,相反,若不满意,他就会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更不会积极的创新。人力资本是需要激励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动资本,审计师同样如此。若合伙人对其激励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产权的主人——审计师就把自己的才能“关闭”起来,默默无闻,没有创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浪费。
理解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我们就不难理解“激励理论”。人力资本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特别在事务所中,离开人力资本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他对自己的“资本”不加保留的加以利用,进行创新,才能增加事务所的价值。其实,事务所合伙人是那个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打开以及打开多少智慧大门的守门人,他只要用对了激励手段就能“控制”人力资本所有者。事务所的人力资本是事务所获得盈余的根本来源,但是,若不对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进行适当的控制,引发事务所最终风险的也会是人力资本。象毕马威去年的销售滥用非法避税产品案件,差点就使得“四大”减少为“三大”,就是由于创新过度没有节制变成了冒险。因而事务所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人力资本创新同时,约束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80
[2]王善平.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制度中的私人财产与创新能力[J],2005,
内审网[3]吴联生.利益协调与审计制度安排[J].审计研究,2003,2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6
一、组织体系
1.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
2.成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3.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兼信息员)。
二、预案体系
1.结合本辖区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发生几率较高的突发公共事件,制订各类应急预案;
2.预案以先期处置、转移安置群众为重点,内容包括应急领导机构及职责、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及职责、应急救援工作程序、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善后工作等,预案中明确转移路线、细化处置流程,每个处置流程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
3.预案操作性强、管用,单个预案适用本辖区所有发生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所有预案汇总装订成册;
三、应急队伍
1.对现有的灭火、防汛、民兵预备役等应急队伍资源进行整合,成立1支队伍人数20人左右的兼职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统一着装;
2.建立应急队伍人员档案,登记队伍人员的名单、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等;
3.每半年定期开展一次应急救援集中训练,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如发现应急队伍人员有流动,及时补充。
四、预警监测、信息报告系统
1.建立隐患排查台帐,登记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影响范围;
2.每个风险隐患处设有风险隐患图标和警示标志;
3.配备铜锣、广播、高音喇叭等报警设备;
4.固定一部应急工作电话,向外公布,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
五、应急保障
1.固定办公地点,配备办公设备,安排专项工作经费;
2.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加强抗御本地易发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建设;
3.设立避难场所。安排房屋结构坚固、抗灾避险能力强、交通便利、有卫生设施的学校、敬老院,广场,空旷地等作为避难场所,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
4.建立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一些必要、实用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如应急灯、雨衣、雨鞋、铁锹、扫把、沙袋、灭火器材等,应急救援设备数量至少达到配备应急队伍的要求。大宗的应急物资(如砂石等)与相关企业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合同,大型应急救援设备登记供应使用的数量和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5.动态储备应急生活物资。对矿泉水、饼干、方便面、毯子、毛巾、牙刷等食品、生活用品与相关商店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合同,如遇突发公共事件,在规定时间将所需应急物资送达。
六、相关制度
1.领导机构职责
2.办事机构职责
3.应急管理工作相关岗位职责
4.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5.应急物资保管和领用制度
6.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
7.辖区风险隐患分布图
8.应急队伍组成人员的名单、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9.以上相关制度上墙,应急管理所有工作有记录、有资料,年终汇总、存档。
七、应急宣传和培训
1.向辖区每个企业、学校、家庭编印发放应急知识宣传单,在公共聚集场所和行政办公场所悬挂横幅、开辟宣传专栏、办黑板报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每年定期组织人员走家串户进行1次应急预案等方面应急知识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