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政策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1

关键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减少城乡教育差异、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当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核心因素是农村教师质量问题。而要提高农村教师质量,除了严把“入口关”,提高准入水平之外,提高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很有必要摸清现实中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发现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继续教育次数少

从调研结果(2004年以来)来看,总体上,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次数偏少,另外有近4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具体情况如下:

1.从不同学段来看

高中教师的继续教育次数多于初中教师,初中多于小学。(具体见表1)

2.从不同学校所在地来看

乡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次数最少,乡镇次之,县城最多。在5次以下(含5次)的继续教育中,乡村教师的比例为92.3%,乡镇为86.9%,而县城为72.9%;而在6次以上(含6次)的继续教育中,县城教师的比例为27.1%,乡镇为13.1%,乡村教师的比例仅为7.7%。

3.从不同地区来看

继续教育次数在3次以下(含3次)的教师中,皖、豫地区的比例最高,为90.9%,其次为京、浙地区,为76.7%,甘、黔地区最低,为61.3%;在接受过4次以上(含4次)继续教育的教师中,甘、黔地区教师的比例最高,为38.7%,其次为京、浙地区,为23.2%,皖、豫地区最低,仅达到9.1%。

(二)继续教育级别低

1.从继续教育地点来看

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集中在县城。具体来说,就不同学段而言,小学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在县城的比例分别为79.0%,79.4%和80.7%;初中教师为71.8%,75.7%和83.3%;高中为55.7%,65.3%和66.3%。可见,小学教师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初、高中教师,但小学、初高中教师都主要在县城接受继续教育。从不同学校所在地来看,县城教师在前三次教学教育中在县城的比例分别为60.4%,70.6%和70.6%;乡镇教师为74.3%,74.0%和81.4%;乡村为82.9%,88.3%和85.9%。所以,县城教师和乡镇教师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要高于乡村教师,且县城教师高于乡镇教师。就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教师在县城继续教育的比例相差不多。

2.从继续教育机构来看

总体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地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组织。省属大学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数量最少,其次为市属大学,再次为省教育学院。具体来说,从不同学段来看,小学教师前三次在地区教育局或进修学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均比例为44.3%,初中为40.8%,高中为38.8%,即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从学校所在地来看,县城教师前三次在省教育学院和市属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均比例为17.8%,乡镇为11.4%,乡村为8.2%,即县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构层次高于乡镇,乡镇高于乡村,但都主要集中在地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从不同地区来看,甘、黔地区的教师在省教育学院和市属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最低,前三次平均比例为6.7%,皖、豫地区最高,为19.7%;京、浙地区为15.1%。

(三)继续教育方式单一

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中,讲座式最多,其次为参与式,再次为开会式,观摩式次数最少。具体来看,从不同学段而言,小学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进行的平均比例为69.5%,初中为65.8%,高中为64.6%;从学校所在地看,县城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进行的平均比例为60.4%,乡镇为73.8%,乡村为58.8%;从不同地区来看,京、浙地区教师在前三次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方式进行的平均比例为68.7%,皖、豫地区为59.2%,甘、黔为68.5%。可见,农村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以讲座式进行的比例都超过了50%。

(四)形式化倾向严重,实效性不强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没什么用,形式主义严重。在访谈中,一些教师的话颇具代表性。如有人谈到,“现在的教师继续教育就是一种形式,没有取得实效。主要是讲座的形式,主讲者主要讲他自己是怎么做的,跟我们的实际脱节。一两百人在一起,在乎你到不到,不在乎你学到什么。”有人谈到观摩课时气愤地说:“我就实话实说,我认为观摩课的演戏成分太大,我参加过县级和市级观摩课,认为级别越高,假越大。好多观摩课是为了竞争,为了名义,在实际中很难应用。比方说,我们这有一所小学,3个教师6个班,3个复式班,怎么用?”还有的教师反映,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凑数量,完任务。如有老师说:“只有少部分骨干教师有机会出去继续教育,一般教师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很多教师连省城啥样子都不知道。”也有人说:“教师继续教育就是为了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凑够人次就可以了。”

(五)教师满意度低

由于上述原因,很多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教师对继续教育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统计发现,从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满意程度来看,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满意的比例要高于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的比例最高。有超过1/5的高中教师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而初中教师不满意的比例为1/10%左右,小学教师不满意的比例为5%左右。另外,在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评价中,对继续教育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中,皖、豫地区和甘、黔地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京、浙地区。

(六)片面追求高学历

在调研中发现,在许多农村教师而言,他们接受继续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被动的无奈之举,同时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很多教师表示,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才能使学历达标,才能上岗,才能得到重用,才有机会晋级加薪。在这种被动性和功利性心态下,教师关注的自然不是继续教育中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而是继续教育之外的功利性东西。我们也了解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了明显的浮躁和不实。如,教师总是选择最容易的学历教育途径来获得学历,所以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非常明显,学非所教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访谈中有教师谈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选择文科专业的非常多,理科专业教师所占比例明显太少。经了解,甚至数学学科的专任教师也选择中文专业进修,究其原因,正如有的教师所言“这主要是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比理科专业容易很多”。另外,无入学考试的、学习过程要求不严的、交了学费就能够毕业的等学历教育形式是不少教师继续教育的首选。

(七)被冷落遗忘的群体

1.老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被重视

调研教师样本中,46岁以上教师占12.3%,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乡村学校。另外调研发现,在农村教师中,小学教师中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多数,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少;越是基层,年龄老的教师越多。在访谈中我们感觉到这些老教师常常被校长、教育局领导看做是“不希望”的群体,即“不希望他们为教育做多大贡献,不希望他们接受完继续教育(教育素质和水平)能有多大长进”,“等着”他们到退休年龄离开教育岗位。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老教师自然就与继续教育无缘了。

2.代课教师没有继续教育机会

我们的调研教师样本中有代课教师64人,占总样本的2.1%,比例虽然不高,但结合访谈发现,大多数农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学)仍普遍聘有代课教师。虽然访谈中许多校长表示,代课教师的从教态度一般都很端正,甚至比公办教师还要敬业,但他们除了有机会参加校本教研外,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校外的继续教育。一些代课教师也反映,他们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校和教育局也不会给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有代课教师谈到,说不定哪天他们就要被“赶”出学校。

三、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问题,主要是教师继续教育覆盖面不足,次数少;二是质量问题,主要是教师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对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效果不理想和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所以,根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体系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教师法》指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教师法》对教师应具备的相应的学历做出了规定。《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两部法律只是从总体上对教师继续教育作了笼统的一般的规定,只是初步改变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其操作性也不强,仅有这两部法律并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因而国家要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法规,对继续教育的经费的来源、机构的设立、考核的办法、合格证的认定、不同的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将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教师培训具有强制性、严肃性、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引入市场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对象层次繁多,需求各异,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鱼龙混杂,继续教育要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体现主体性。所以,可以考虑让教育主管部门和继续教育机构向教师公开继续教育的相关信息(包括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时间、地点等),适当将教师继续教育的选择权交给教师,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加以选择(包括选择继续教育机构),由校长组织管理教师外出接受继续教育,由县教育局联系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负责监督、协调教师继续教育事宜。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要改变谁教育谁考核谁发证的惯例,建议成立由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权威考核机构。

(三)下移重心向基层

鉴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机会偏向于高中教师、县城教师和区域性不均衡的问题,建议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下移,向基层倾斜。国家教育部门可以以《通知》《要求》等形式规定教师的继续教育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教师的大致比例。

(四)改革经费政策

鉴于以往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集中使用,存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造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和落实不到教师身上的弊端,我们建议:

1.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立法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投入的5%,或者生均公用经费的3%。

2.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不得挪作他用,可以采用分配继续教育经费额度或者发放继续教育券的形式,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落实到教师个人身上,县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监督教师使用继续教育经费。

(五)关照特殊群体

1.对于40岁以上学历偏低的教师

由于40岁以上的学历偏低的教师在农村占有很大比重,他们还将任教十多年,而现在很多地方对这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有的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这势必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所以,对于40岁以上的学历偏低的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不给予重视,更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要采取积极措施,给他们增加继续教育经费,创造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对他们的继续教育要增强针对性,以促进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于代课教师

在还不能充足地补充合格教师的时期,在一些农村地区,代课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对农村代课教师不能“一刀切”地清退,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而要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使其尽量满足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求。对于经过自学或经过继续教育的代课教师,只要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达到需要,可以考虑对他们进行考核后,提供教师岗位受聘的机会。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2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性问题是现今社会一大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是各种各样,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教育政策的不合理。如何将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进行合理的改造是促使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性问题是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政策的不合理。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教育政策的概念与公共政策概念的多样性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国内外对教育政策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多个认识角度。有将教育政策分为动态教育政策和静态教育政策。其中动态教育政策是从教育政策的决策、执行过程来看待教育政策;静态教育政策是把教育政策当作一种行动准则的文本形式。有从政策包括范围的角度,将教育政策分为广义的教育政策和狭义的教育政策,广义的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狭义的教育政策指的是介于教育方针与教育法规之间的一种教育规范。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古代孔子就曾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观点,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也都包含了教育公平理念,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西方学者从未间断过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尔曼所作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二是为所有儿童,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三是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四是在同一特点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

而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问题所做的诠释用很多种,综合起来看主要是:教育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类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平等与受教育的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关系。通过对教育政策和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多联系。我把这些联系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核心价值相联的关系。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是公平与效率,而教育公平则成为了教育政策核心价值所追求的基础。第二,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教育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而教育公平则是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政策作为一种手段,促使公民能自由平等的分享公共教育资源这个目的的达成。

二、我国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现状

(一)重点中学政策造成校际间差距。重点中学建设就意味着教育投入上的倾斜性政策,“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贯政策,这一政策对于集中有限教育资源,确保优秀人才的培养,的确起到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但它也造成了当前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巨大差距。重点校建设政策所导致的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地凸显出来。重点学校政策在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时代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今我国教育资源经过长期发展,已经远远不是当年那种情况了,重点学校政策再实施下去其消极作用就已经原形毕露了。

(二)城乡间教育经费与师资的差距。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从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来看。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从教师水平的城乡差距来看,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城市78.01%、县镇67.17%、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62.44%、县镇34.5%、农村24.34%,农村比城市低38个百分点。 转贴于  (三)教育地区差距。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制约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影响我国教育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首先表现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2001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的平均值为619元,中部地区为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人均教育经费前3位分别是上海(1160元)、北京(1105元)和天津(722元),后3位分别是贵州(176元)、安徽(197元)和河南(203元)。由此可见,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是如此之大。那么教育水平的差距也不言而喻了。

三、解决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路径

(一)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化。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化是为了限制个人的恣意和专断。与教育政策执行及总结相比,教育政策制定所涉“公平性”更加明显。教育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具体形式,行政机关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该具备一个合理的程序。在这一程序中,关键要做的是征求意见工作。建立普通公众、民间中介机构和政策研究组织参与决策、监督决策的制度,实行教育决策听证制度,最大化地关注、采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真正体现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品格。

(二)将“公平”理念贯穿到教育政策执行全过程。公平是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与规则,教育政策是公平在社会领域、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公平性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政策来实现的。

政策文件所规定的公平性利益格局一般是原则性的规定,政策执行的实践操作才是对利益的最直接分配。

(三)将“教育公平”纳入教育政策评估指标。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需设立事实标准。价值标准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它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社会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以往的教育政策评估较多重视的是政策效率、政策效能、政策绩效、政策回应的充分性、政策执行力等事实判断,而缺少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等价值标准。教育在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因而将“公平”作为教育政策评估指标,既是教育政策评估应有之义,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之时代所需。

参考文献

[1]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3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可见,只有教学生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由教师到学生的转移,才能达到“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之教育目的,才能在减轻师生的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具体谈几点对策:

一、不断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是实现还“政”于“民”的前提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是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交流和表达都离不开它。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开放的系统,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在基础教育中肩负重要使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厚而又广泛的知识底蕴以及灵活科学的教育教学能力,并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在授课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为还“政”于“民”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还“政”于“民”的基础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说明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对新知识的探求。所以,教师一上课,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其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导入到教师特意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带着高涨的激情去学习。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刘姥姥进贾府,如同到了天宫,眼花缭乱,不知云里雾里。那么,作为贾府宗亲的林黛玉在进贾府时的情形又是怎样呢?这样,一开始,就把两个年龄不同,身份地位也不同,但又有着相同经历的人物推到了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还“政”于“民”的关键

叶老说:“大凡传授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又说:“……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可见,即使运用再好的教学技能,介绍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还“政”于“民”还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尚是关键之举。

自学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能熟练使用工具书,能确定学习重点,掌握吸收积累知识的方法和敢于质疑、善于析疑、勇于解疑的能力以及自练、自测、自结的能力。自学习惯有心理的,也有行为的。良好的心理习惯主要是指克服了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后所形成的主动探求新知的习惯;行为习惯则包括了阅读、写作、听说等方面的习惯,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克服以往那种教师讲的精疲力竭,而学生却不知所从的不良现象。

四、把课堂留给学生,把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是还“政”于“民”的具体体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生字、生词需要教师讲解,写作思路需要教师帮助理清,写作特点、写作方法需要教师归纳,主题思想也要教师明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其积极钻研的热情受到压抑,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其开拓创新之精神根本就无从体现,他们一旦离开教师,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当然,教师如果能转变观念,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这一模式便不难被打破。做到了这一点,既可以把教师从繁琐的课堂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充裕的时间丰厚自己,把握教材,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把课堂当做自读和训练的舞台。

五、拓展课本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为学生插上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是语文教学还“政”于“民”的终结和目的所在

不管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思想,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如同千条河流汇入大海一样只有一个: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能力型人才。因此,还课堂于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这时才能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环境特点拓展思维: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政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70-03

一、引言

MOOC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进而各国开始纷纷调整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强调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高等教育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3月20日,教育部正式《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二、国内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越发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以减轻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在2012年3月20日,教育部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建设的革命性作用,同时教育技术也被视为一个大学有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学者焦建利、贾义敏等人的观点,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1]因此,刘鲜、王瑛等学者认为要积极借鉴国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多种终端设施的普及、持续增强宽带网络的接入,以此来加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进而给出了“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注重企业参与、鼓励自带设备等建议。[2]学者张小红、熊秋娥对照研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认为高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遵循有限目标;二是面向未来需求;三是推进融合创新;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3]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的阶段,但仍有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例如,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的差异性已成为我们推广教育信息化的瓶颈。因此刘成新、徐宣清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研究:以山东省“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为例》一文中点明: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为保证基础教育信息化更加均衡与全面地发展,必须探索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途径,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针对上述现象学者胡小勇在分析了我国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发挥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构建区域发展愿景、立足区域初始条件,注重科学规划,突出自身特色、整合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伙伴多赢关系、优化区域投入结构和整合配置效益,放大局部优势、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环境,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创新和示范效应、优化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协调机制与绩效评价体系、关注教育信息化相关人才的培养途径与考核机制。[4]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加强基础建设,更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也成为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5]学者刘和海、李起斌曾经针对我国现有的中国化MOOC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指出当前学习者对中文MOOC平台满意度水平较低的结论,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教师支持、内容设计和技术支持问题。[6]那么如何将不断发展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现代教育当中?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点观点。首先,学者王保中认为这种整合有三个基本点分别是:(1)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7]学者瞿振元认为MOOC平台作为一种新模式通过网络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而且还通过信息技术改进了高校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形态和组织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8]付岩、张建勋则根据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深度融合”理念其本质上是实现学校内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9]而赵慧臣、张华等人则在哲学的角度上对该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说明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的实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蕴含在信息技术与使用者双向构建的过程中。[10]

三、国外部分

(一)美国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促进教育变革、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前瞻性选择。美国教育部自1996年起,平均每五年制定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是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美国会根据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对上一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前一个教育技术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规划。[11]

从美国远程教育的政策上来看,美国在其远程教育政策原则别强调和注重持续性地对远程教育的资格做出鉴定和质量评估。除在开办远程教育时对开办机构进行资格评定外,还定时地对这些机构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以防止远程教育进行过程中那些经过了资格鉴定的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发生变化。[12]在网络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修改和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保障与监督网络教育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美国教育部把涉及远程教育的认证机构列入定期深度考核的名单;200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对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和教师提出更明确的资质要求。在认证方面,政府对教育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教育认证机构对开办网络教育的机构进行认证,网络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区域性认证、全国性认证、专业性认证三种形式的机构认证。在财政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在2006年废除了对远程教育财政援助的大部分限制,网络注册学生和传统学生一样可以申请同等的助学贷款。[13]

美国知名的斯隆联盟在2013年的第十份年度报告《改变课程:对美国在线教育的十年追踪》表明:在接受调查的2800所美国大学和学院中,只有2.6%的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实施MOOCs,9.4%正在计划实施,55.4%仍没有决定是否要实施,32.6%并没有实施的打算。[1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MOOC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是有很多有待考证的方面,甚至是缺陷和不足。《美国公共图书馆MOOC服务实践及启示》一文也指出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如完成率低、没有清晰的营利模式、课程质量保障问题等),这也使得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15]甚至有学者悲观地认为:MOOCs对高等教育的改变微乎其微。针对MOOC上述的种种不足,更多的学者围绕MOOC现有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观点。《Learning in a Small,TaskCOriented,Connectivist MOOC:Pedagogic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一文指出,小型任务导向的MOOCs课程对于开放型学术实践的专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福克斯教授进而提出了SPOC模型,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SPOC更加强调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完成率。[16]

(二)日本、德国和法国

日本在MOOC发展上的成果十分显著,高校推进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使用外语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了MOOC的信息传递语言模式,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政府对MOOC的支持力度加大,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并于2013年10月成立JMOOC(Japa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会提供平台运营、翻转学习和国际合作等服务。[17]日本政府重视社会教育,于2008年提出,“开拓新时代的生涯学习(即终身学习)的振兴方针上努力构建知识循环型社会”,产学官三界合力支援“生涯学习推进体制”,构筑“生涯学习平台”。[18]生涯学习在教育领域实际上是更加注重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社会化教育资源建立一系列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对促进社会教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德国拥有国立远程大学,也是德国唯一的一所远距离大学――哈根远距离大学。德国的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与别国不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而我国的远程教育学员更加重视文凭,所以在培养目标上,德国对于我们是一个不错的借鉴。德国远程教育拥有资深的优势,首先,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每年拨付大量经费进行支撑。[19]虽然政府对远距离教育给予经费支持,但是在德国,以哈根大学为首的远距离大学却不受制于国家的意志,完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考试方式,为了保证远距离大学的自主性,德国政府制定了《联邦远距离教育保护法》和《各州远距离教育事业的国家协议》,并设立“国家远距离教育中心”来负责对学校和机构的监督。[20]

法国远程教育政策方面,主要颁布了两个重要的远程教育法规:1971年7月12日实施的N°71-556法案及1972年12月22日实施的N°72-1218法案,这两个法案侧重于远程教育办学者的素质要求以提高远程教育办学质量。法国在远程教育的开办资格方面要求相当严格,私人办学组织必须提前递交申请并获得认可通过。另外,其中,N°72-1219法案涉及到教育类广告的问题,不可夸大其实以误导学生。[21]我国在教育类广告的真实性方面政策性保障较少,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四、总结

本文对MOOC政策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在MOOC范围内的文章数量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关于政策方面的文章相对有限。目前为止查阅到的文献大都是对国内外相应MOOC政策的介绍和分析,以及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的内容。我们对比了国内外相应的政策,对我国远程教育和MOOC发展做出一定的借鉴性分析。

未来MOOC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借鉴国外MOOC优势特点进行完善的同时,还应该认真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的大量MOOC课程以英语为授课语言,这实际上为大量的人员设置了语言壁垒,虽然近几年来多语课程逐渐增多,但是仍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在我国,应该设置专业的语言翻译团队,以保证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在学分认证方面,应该有政策的保障,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能动性。未来MOOC发展趋势应该是朝着个性化、社会化、移动化方向发展。个性化主要是更加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应用学习分析软件的辅助作用,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社会化指的是伙伴效应,学习者不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达到同伴互动;移动化侧重于移动设备和终端的应用。借鉴国外的经验,还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社会企业的参与,MOOC与社会互动,达到最优效应。

参考文献:

[1]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25-32.

[2]刘鲜,王瑛,汪晓东,任改梅,焦建利.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5):24-33.

[3]张小红,熊秋娥.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十大关系[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43-49.

[4]胡小勇.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1-5.

[5]魏宇清,付长青,曹丽君.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20.

[6]刘和海,李起斌.“中国式MOOC”概念探讨及平台优化策略研究――基于中文MOOC平台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81-87.

[7]王保中.课程教学――艺术与技术的“合璧之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哲学意义再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15-18+86.

[8]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 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1-4+22.

[9]付岩,张建勋.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04):9-11+18.

[10]赵慧臣,张华,文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技术使用问题的哲学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60-65.

[11]朱莎,张屹,杨浩,吴砥.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02):34-45.

[12]王正东.美国远程教育政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82-85.

[13]李亮.MOOC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65-72.

[14]李艳,张慕华.国内外代表性MOOCs项目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03):53-62.

[15]杨杰,袁永翠.美国公共图书馆MOOC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5,(01):97-100.

[16]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85-93.

[17]李哲,前迫孝宪,孙帙,张成,张海.日本大学外语教育中e-learning与JMOOC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99-102.

[18]李哲,孙帙,张海.日本面向地域的城市市民MOOC:互联网市民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7):105-107.

[19]田正享,苏铮,苏兵民,万慎忠,尹幼君,钟德宝.德国远距离高等教育特色及启示[J].中国电大教育,1996,(02):56-58.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管理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1.复杂性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同时还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也变得十分的复杂,由于网络的使用,许多学生在互联网络当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可控的信息,这些不可控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思想及观念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许多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这样轻松不受限制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养成。

2.新的机遇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当中,思政教育管理者往往是通过面对面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渠道变得多元化。通过互联网,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变得多样化、有趣化,学生不仅更加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使得师生关系更趋和睦。“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革新创造了新的机遇,不仅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也使得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3.新的挑战

人们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信息的机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庞杂信息的存在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优秀的网络文化信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那些在网络世界传递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低俗信息等极易给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高校对学生信息浏览监管力度的不足无疑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难度。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工作理念落后

“互联网+”时代,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的难度,再加上许多高校虽然都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但是这个组织机构往往是形式化的设立,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管理观念落后,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没有形成服务学生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转变工作理念,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

2.工作过程缺乏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当中,通过与学生当面交流来进行管理,大多时候管理者是在举例子和讲道理,通过自身的日常经历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更加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受到教育地点和教育时间的限制,同时在每次教育学生之前教育管理者都要进行提前准备,这种准备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氛围条件下可以形成不错的效果,但是一旦脱离了这种氛围就很难再形成持续的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开展工作。

3.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几乎处于一种摆设的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套评估和监督机制,就不能有效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有效监督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是否合格,不能够督促管理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转变教育管理思维,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认知理念

首先,加强高校领导对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管理工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造一支专业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当中不仅要有学校重要领导的参与,还要有从事网络管理的人员,同时还要吸收宣传、学工等部门成员的参与,与此同时,还要在学生中选择合适的人员参与其中,管理队伍建设成员要多元化,要实现能够覆盖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群体,从而有效保证高效思政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的有效运行。其次,要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和监督工作,要重视管理工作者自身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方面更应该重视,要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有效促进思政管理工作者的自我提高,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最后,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保证经费的来源,要将思政教育管理提升到与学生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建设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要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校园WI-FI全覆盖,保证学生教师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上网。同时要保证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经费全部用于管理工作建设上面,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2.加强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少,传统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求,特别是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工作。只有理论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因而必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当下许多高校学生在互联网资源利用方面的实践经验都要明显强于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如果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明显弱于学生,学生则可能不服管理者的管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强调理论研究,更要重视实践,要在实践当中发现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进一步升华理论。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使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更加具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其次,熟练掌握“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加强网络法规的学习。思政管理工作者还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力。积极地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熟练掌握各种网络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操作。高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网络技术的培训,打造出一支素质和技术都过硬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队伍。最后,建立和学生交流的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遵循“互联网+”时展的规律,积极探寻更有效的学生思政教育途径。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学生集体讨论等方式进行。这样才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2]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柳公权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柳公权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柳公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极负盛名。他不仅是位书法家,更是一位难得的贤臣。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了解这位书法家的故事,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

1、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柳公权深得世人钦佩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柳公权的柳体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骨力秀挺,他的为人也用一个词来形容,板书:铁骨铮铮。

2、柳公权的书法和做人,文中重点表现的是哪一方面?(做人风范)写法指导:写文章就要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回忆,课文用哪两件事具体地表现了他铁骨铮铮的品格?课件出示。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件事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品格?画出句子,细细品味,做上批注。

(2)交流画出的句子: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师:柳公权这句话是在谈论书法,但仅仅是谈论书法吗?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弦外之音”和“毫不犹豫”的语气。

师: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啊,

从柳公权的直言答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结:是啊,正因为柳公权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这不正是他铁骨铮铮的表现吗?

(3)作者对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看法?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写法指导,出示课件。

2、学习第二件事(5——8自然段)

(1)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读、画、批,学生自学。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进行点拨。

a请同学有感情地分角色读文宗和柳公权的话。听了文宗自夸的话,假如你是众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是呀,面对国君,一般人都会随声附和,柳公权的表现呢?(课件出示)师:看,别人随声附和时,他——一言不发,别人赞颂不已时,他——提出劝谏,说明他有胆有识,真正为国君着想。指导学生用真诚、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b他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惹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因而文宗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柳公权任职期间,共经历了7位皇帝,而他始终不改本色,坚持劝谏,齐读这句话,出示: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于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

写法指导:柳公权任职期间一定还有许多故事,课文只用这一句话勾勒了他后半生的足迹,与前面两件具体事例相结合,这种写法叫做“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使文章既突出典型,又不失简洁。

3、学习最后一段。

师: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铮铮铁骨,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4、课件出示,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师:希望同学们学习柳公权,做正直之人,写端正之字!

四、总结

1、谈收获

2、归纳写作特点

(1)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