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1
“点绿成金”的神奇魅力
青岛银行以企业成长线路为主线,创新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和制度设计,初步建立起全流程跟踪式“绿色金融”体系,使其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绿色通道”。
2013年8月,欧美光伏“双反”阴云笼罩,中国太阳能市场在重创之下哀鸿遍野。这是青岛昌盛日电成立三年来最煎熬的时刻,15亿元太阳能订单急需巨额启动资金,最终帮助青岛银行做出决断的,是昌盛日电的核心竞争力――光电建筑一体化和光伏农业综合利用技术。香港中路第二支行行长李小军坦言:“正是昌盛这种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青岛银行源源不断的信贷支持下,此后两年间,昌盛日电以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攻掠市场,快速完成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布局,在建电站和光伏农业项目36个,累计装机容量达到800多兆瓦,年创收近15亿元。
青岛科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致力于环境保护、削减雾霾的绿色企业,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订单应接不暇,急需资金建设新的生产基地。青岛银行香港中路第二支行迅速向其总行汇报,组织专人、专家共赴西安等地方考察,资金及时到位,大大促进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
昌盛日电、科创新能源的发展经历,具备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共性,也展现了金融与科技结合的神奇魅力,这为青岛银行打造科技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银企联动:搭建绿色企业“朋友圈”
早在2010年,青岛银行就与市科技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3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从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行业切入,深挖本土科技资源,搭建了集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其中,2011年在中国金融行业成立第一家“拟上市公司企业家俱乐部”更是点睛之笔。
该俱乐部是一个汇聚了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朋友圈”,绝大多数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开发导向型企业。结合日常活动的交流沟通和定期举办的企业实地考察,青岛银行最大精度地判断企业的技术价值和发展前景,第一时间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计划,解决了高新企业信贷常常因为看不懂而不敢放、冒险放的大问题。
资本联动:打造绿色企业“价值圈”
“比私募更贴心、比风投更敏锐”,这是拟上市企业当家人对青岛银行“绿色通道”的评价,内含的深意令人回味。
“比私募更贴心”说的是态度。对于绿色信贷项目,青岛银行从审批速度上予以提速,从贷款规模上优先保证,从贷款利率上尽量优惠,在融资难的大背景下,青岛银行总能给企业带去“雪中送炭”的贴心和温暖。
“比风投更敏锐”说的是眼光。青岛银行开发了“投联贷”业务,形成了金融信贷与风投资本的资源共享和双向对接。青岛银行在组织“拟上市企业家俱乐部”的活动时,也有针对性的邀请国内知名风投机构来青,或者组团到北京进行高新企业上市的“战前”路演,为企业家们开拓思路、增加信心。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2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融资困难令人忧虑,但绿色能源仍显示出其对风险投资的巨大吸引力。
金融危机使得绿色能源项目很难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融资,新的投资项目比以往更加寄希望于风投和私募基金。美国尼克松―皮博迪律师事务所(Nixon―Peabody)合伙人兼中国区联合主管查普曼・詹姆斯(Chapman James)表示,尽管金融市场的形势目前确实不好,但如果某个项目有很好的管理团队、客户群和发展模式,依然会吸引很多投资。
国内的私募基金同样表达了对绿色能源项目的兴趣。博威基金总经理于向东表示,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三个因素:传统能源价格、新能源成本的下降和人们对环境破坏的忍受程度,“如果环境的破坏使我们的生活成本很高,无疑新能源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收购资金或达8亿三元收购三鹿旗下7家工厂
日前,坊间广为流传三元将收购三鹿7家工厂的消息被证实,即将被三元纳入麾下的7家三鹿工厂分别是三鹿乳品一厂、二厂、三厂、六厂,以及三家位于河北唐山、山东和河南的工厂。
三鹿的唐山工厂于2006年2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配方奶粉2万吨,是当时亚洲第一、国内最大的引进配方生产线。彼时,三鹿与恒天然签署合资协议,后者以8.64亿元的价格入股三鹿43%股份。唐山项目拉开了恒天然入股之后三鹿大规模扩张的序幕。而山东工厂则紧随其后发展而来。
三鹿集团(山东)乳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落户潍坊凤凰山开发区,总投资4亿元,建设30万吨液态奶生产基地。半年之后,三鹿位于河南新乡的乳品项目签约。该项目中,三鹿集团还曾对外宣布将整体引进合资方――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世界一流的乳品生产及管理技术。
事实上,唐山、山东和河南的项目正是三鹿合资之后最令人瞩目的三笔大规模投资。
“这7家工厂都是三鹿控股在90%左右的。”知情人士称,三元将可能采取先托管,再进行资产收购的方法,而整个收购资金将可能达到8亿元。
中芯国际引入大唐控股TD产业链上精密卡位
日前,中芯国际宣布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控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大唐控股以1.72亿美金收购中芯国际增发的16.6%股权,从而取代上海实业集团,成为中芯国际最大股东。上海实业则以8.29%持股权退居第二。
这一公告宣告了中芯国际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事的初步定案。不过,与中芯国际早先的“20%左右股份换取5亿美金”的“引资”计划相比,最终融资额缩水不少。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芯国际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这1.72亿美金的注资,对于持续亏损中的中芯国际仍有重要意义。
一家是中国自有3G标准TD-SCDMA的提出者、核心技术拥有者,一家是国内最大半导体制造商,大唐控股与中芯国际的“联姻”有着很浓的“拉郎配”意味。在国家有关部门努力促成此段“良缘”背后,一方面希望中芯国际能够借此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芯片产业的整体发展布局,另一方面则希望借此加速TD-SCDMA的产业链建设。
在华投资50亿人民币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拟设人民币基金
位于伦敦的气候变化资本集团(Climate Change Capital)计划于未来2~3年投资50亿元人民币(7.32亿美元)用以在中国的环保项目,包括工业废物处理和清洁能源技术。该公司目前尚未在中国投资运营,但正寻求通过在未来2~3年设立一个人民币基金,以扩展其对中国的投资。
一项预测显示,5年内中国可能需要花费1万亿元(兆)用以恢复其水资源。中国政府已加大了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并鼓励企业家发展全新的绿色技术。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碳金融 开展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用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也就是说在我国减少的温室气体量,都可以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为对应的有价商品,再向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因此,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供应商。
根据测算,到2012年末,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就可以达到数十亿美元。CDM节能减排项目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在发达国家里,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我国,减排的成本可降低到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价,使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积极进入我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的CDM项目在全球的CDM项目的比例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较快,达到了54%,73%和84%,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碳金融发展迅速出现放缓,但我国的CDM项目从2008年1月份到2009年11月份却出现了跨跃式的发展,一共有503个项目获得了注册。而在2008年以前,我国共注册的项目却只有150个。目前,我国注册的CDM项目数量占全球CDM项目的34.7%,注册项目年度减排量已经达到了19002万吨,占到全球经核准的碳排放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的58.9%。
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表示青睐,并且积极开发我国的碳金融业务。2004年摩根士丹利率先进入了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并且在2006年承诺将在5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来扩大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业务。目前,摩根士丹利已经拥有我国8个大型的减排项目。而当前我国最大的碳交易项目,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则被美国高盛集团和加拿大的纳德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目前高盛集团在我国已经拥有了黑龙江建龙富余煤气发电等9个发电项目。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积极准备和应对,不断进行自身业务上的完善,并且持续开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兴业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试水碳金融的银行,2006年8月份,兴业银行与世界金融公司联合一起,根据我国在减排技术运用和低碳经济融资的需求,在我国国内推出第一个节能减排项目,研发出了绿色贷款业务。到2010年末,兴业银行在北京、上海、辽宁、山西、黑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开通了节能减排项目的绿色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79笔,共投放贷款达17多亿人民币,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89.35万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2.3万吨。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纷纷试水碳金融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007年7月份,上海浦发银行第一笔中国CDM项目财务顾问获得成功,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给陕西省的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带来了每年约170万欧元的碳销售收入;2007年8月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6月号(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12个月,到期的年化收益率为7.35%;2008年8月份,中油资产管理公司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出资建立了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其中中油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3%,该交易所是我国国内第一家综合性碳排放权交易机构;2009年8月份,天平车险以27.76万人民的价格购买得到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我国国内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国内企业。
三、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碳金融业务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资机会也不断增加。碳金融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必将会得到直接和间接(包括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储蓄业务、信贷业务、银行理财等)的银行中间业务收益,从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加快信贷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的信贷方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实体经济上,呈现出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信贷高杠杆率过大的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一旦政策有所转变,资金链断裂,将会带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而碳金融业务和相关的融资信贷业务是以《京都议定书》为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做的是一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只要国内有交易,到国外肯定要有人购买,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却没有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办碳金融业务将进一步有效控制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信贷结构转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三)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合作,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有很大帮助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碳金融业务还是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弱项,开展相关业务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还会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而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发达。因此,加强与国外其他银行的合作与联系,将成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对增强碳金融产品的内外品牌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与路径
当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经济实力雄厚,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相继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头兵。因此,面对碳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商业银行也应该对此充分重视、蓄势待发、积极参与、加快研发,从而牢牢把握碳金融业务这块“大蛋糕”。
(一)建立碳金融管理部门,规划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之前,首先要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的碳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碳金融业务的研发与推广,开发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产品。一是要以CDM咨询收入为主,将其作为进入碳金融业务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加快CDM项目业务的开展;二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和客源优势,为客户制定适合其发展的CDM项目,并作为重点目标客户进行培养;三是积极调动相关人员开展CDM项目设计、立项、注册、检查、CER签发等工作。
(二)创建“CER外币收入绿色账户”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构建或待构建CDM项目必须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外币基本账户,用于CDM项目的资验与外汇结售汇使用,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这个外币账户创建成一个CER外币收入的“绿色账户”,对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从而用来提高相关业务的数量,赚取更多的业务收入。
(三)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参与国内外碳市场建设
国内商业银行应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如积极参与世界气候环境大会确定的基金项目,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和相关基金的策划和管理工作,要从基金的顾问与管理业务入手,迅速扩展业务范围。
(四)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产品
目前,碳交易市场从全球来看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碳交易市场的流动能力不高,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不多且质量不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大力创新国内外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国内碳交易市场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一体化进程。
(五)为CDM项目开发提供信用增级服务
CDM交易类似于金融衍生工具里的远期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人们对其发展前景仍然心存疑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为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为CER提供担保,将会进一步促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具备十分远大的市场前景和拓展空间,不过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太成熟。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发展碳金融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克服不足,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充分重视业务的创新和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积极研究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转化到自身的业务操作上来,更好更科学地做好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敬伟,王宏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青年课题版, 2010(6).
[2]马骁.发展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大有可为.金融时报, 2010(1).
[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2010(5).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碳金融;绿色金融;兴业银行;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5-05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外碳金融的迅速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与此相应,在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迅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虽然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的《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就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应当置于银行金融决策的核心位置,但由于自身的运作并不直接涉及碳排放问题,金融业曾经一度置身于气候变化问题之外。然而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推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了。一方面,公众对于金融业在环境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也给金融部门提供了巨大商机。
由此,“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它的一个具体化就是“赤道原则”,也是一套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自2003年诞生后至今,赤道原则将相对模糊的绿色金融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个行业惯例。
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用更加具体的“碳金融”来表达相关活动,即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通常来看,国际范围内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碳交易”市场机制,包括基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二是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资本介入的碳金融活动。三是碳排放期货、期权市场,尤其是《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四是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在初期,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常见途径是为碳交易提供贷款支持和中介服务,此后则逐渐发展出多种方式,包括设计和提供各种碳金融零售产品,以及为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
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国外许多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见表1)。
2、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面临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中国在维护生态安全与发展方面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已经承诺要承担一定的国际减排义务,因此,碳金融在中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迄今为止,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在境外展开,而国内金融业进行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各类相关业务。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措施的基本规则都初步落实,标志着中国的碳金融制度初具框架。其中:“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绿色保险”通过强迫高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消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弊端;“绿色证券”则对试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保门槛,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的手段,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
实际上,国内碳金融活动的核心内容。一直是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随着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不断出台,银行业对绿色信贷也更加关注。总的来看,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一方面,许多违法企业已难以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或机构等,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手段,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这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责任。同时,发展绿色信贷对银行也大有裨益:一则,可以降低银行的潜在风险,因为如果企业由于环保原因被停产或关闭,会大幅提高银行的信贷不良率;二则,绿色信贷项目将为银行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是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的有利手段之一:三则,绿色信贷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还存在模糊,而且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投向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独进行统计,因此还难以判断这一市场的规模。当然,尽管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此外,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被允许直接投资于低碳经济项目,也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碳交易排放权的买卖,这样,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现实切入点,除了绿色信贷业务之外,还有对参与碳排放交易的项目方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具体而言,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际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联系境外潜在的CERs(Certifieated Emission Reduction,核准后的减排量)买家,或者协助企业合理规划项目的资金安排,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另外,国内银行也可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推出与碳排放等指标挂钩的理财产品。事实上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总之,可以预计绿色信贷将成为中国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影响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自身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重视,二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以兴业银行为例
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中国经济转轨当中相对滞后的领域。金融企业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尚未普遍接受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导致绿色金融理念在金融业推行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就显得极为引人注目。
兴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最早是2006年5月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这让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双方签署的《损失分担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兴业银行而言,这类项目的回报是多重的。它不仅为其在市场上集聚了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让兴业银行熟悉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学习了国外机构先
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此后,兴业银行对节能减排贷款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的产品模式,覆盖了能源生产、能源输送、能源使用等各个环节。这些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突破了原有企业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缺陷,降低了贷款门槛,拓宽了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最高可达5年,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现金流,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对于那些缺乏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它们的融资难题。具体来看。兴业银行进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第一,项目企业直接融资模式。该模式针对的情况是,项目企业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自身发起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现有设备及工艺进行更新和改进,或引进高效节能的生产线,从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在该模式下。兴业银行直接与项目企业建立融资合作关系,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一个成功案例是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石泥制纯碱项目贷款(图1)。
第二,EMC(节能服务商)模式。在该模式下,融资企业为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能源合同管理公司对终端客户进行能源审计并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兴业银行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能效服务与工程改造,进行节能减排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节能客户无需出资金,只需将节能效益部分与能源管理公司长期分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与风险。合同完成后,高效的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是深圳市精彩实业有限公司的新都酒店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2)。
第三,金融租赁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租赁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或终端用户)签订节能减排设备租赁合同后,向兴业银行提交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此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与南方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作。向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与彭桑普公司签署的安装改造合同提供的贷款(图3)。
第四,CDM项下信贷模式。CER是CDM项下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展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减排数额可以被发达国家作为履行他们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量。兴业银行协助项目开发商项目进行开发、注册、交易,项目开发商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梅州垃圾填埋场项目贷款(图4)。
第五,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设备制造商,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为扩大产能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项目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项目贷款(图5)。
第六,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项目的采购方。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买方向兴业银行提出贷款融资申请,兴业银行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进行审核。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市安泰工贸有限公司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6)。
第七,公共事业服务商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公共事业服务商提供服务的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向兴业银行申请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兴业银行审核后,向终端用户提供融资方案,方案的实施将会扩大公共事业服务商的服务领域。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对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燃煤锅炉房改造项目贷款(图7)。
在实践中,通过大力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兴业银行不仅自身获得了稳定的贷款利息收入,而且充分体现出作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社会形象更加良好,从而获得巨大的企业品牌效应。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1、遇到的问题。
(1)政策问题。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这就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了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2)市场问题。绿色信贷的需求仍然有限,这种需求不足很可能构成巨大障碍,即:一方面,缺乏需求使得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收入难以弥补固定投入,从而降低银行提供相关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的供给不足,又会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技术问题。与普通信贷项目不同,绿色信贷需要对项目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做出可靠的判断,而银行人员常常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并且市场中的相关技术评估服务也比较缺乏,这经常迫使银行最终放弃特定的“低碳经济”项目。
(4)成本问题。在需求有限的新兴节能减排市场,前期市场投入成为重要的进入壁垒,并且绿色信贷主要是针对技术改造项目,其金额较小,银行所获得利润更低。因此,如果银行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那么其相关项目收入甚至可能无法弥补可变成本,这会导致市场严重萎缩。
(5)风险控制问题。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这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为此,银行除了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准确判断之外。还要防范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这就对绿色信贷项目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2、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碳排放市场的规模在持续增长。据预测。2012年时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总值将达到2.2万亿美元,而2050年将达到15到30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会在上述市场中获得相应的份额,而这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则是巨大的商机。同时,人们对国内绿色信贷市场前景的信心,还来自于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一方面,节能减排已经被中国政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到45%。
现在,愈来愈多的银行认识到,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谋求银行自身经济利益是不矛盾的。对银行来说,未来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将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传统的绿色信贷领域。由于未来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将为清洁能源生产、环保设备制造行业、污水处理企业等带来巨大商机,这些领域将是绿色信贷业务介入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相关的中间业务,可以预计银行将在推动与企业的融资业务合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低碳经济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除了银行业之外,证券业、保险业也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成为绿色保险的主要内容。而绿色证券则表现为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过程中,将必须符合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也将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它们会通过股权投资或者项目直接投资,从而推动低碳经济项目的建设并从中获得合理回报。
3、政策应对。
面对全球碳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应尽快“进入角色”。
第一,从政府和监管部门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全面提升国内碳金融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一是应加强绿色信贷需求的培育,改革价格、税收、环保等体制,为绿色信贷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二是促进行业规则或惯例的统一,协调绿色信贷业务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从而便于相关交易有可靠的预期和参照。三是增加政府投入和推动,提高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项目的技术水平。四是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支持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5
在此双重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金融”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已经流行了多年。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绿色金融”提出的背景一是环境保护,二是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各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纷纷出台各种文件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我国是较早关注信贷对环境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具有标志性的发展绿色金融的事件是自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相继出台以“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金融”制度,为金融业挺进环保市场奠定了基础,使“绿色金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且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因此,目前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低经营收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而绿色经济作为以市场为向导、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前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就我国目前低碳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研究发展新的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解决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必将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单纯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而低碳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部分回流至金融机构,实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其次,从金融业本身来看,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企业,也要考虑其经营风险和收益,自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环境风险已经越来越被金融企业所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赤道原则值得我国金融机构借鉴。最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金融机构要在以往“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这是我国发展新经济的需要,更是我国发展新金融的需要。
“绿色金融”给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为金融业提供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绿色金融也只有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中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金融业特别关注潜在的市场机遇,即市场的创造与开拓。目前,我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的1/3,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和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供给国。同时,国家产业政策也加大了对节能环保型行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只有节能环保型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金融行业要获得长远利益,必须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人。另外,单就银行业未来发展来看,由于政府投资主导难以长期持续,再加上房地产业也要有一个调整期,银行在房地产上面也变得更加慎重,因此绿色金融给银行业提高发展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变革服务理念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第一,绿色金融业务普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如前文提到,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方式还是在银行的绿色信贷,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理论上银行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避风险,拒绝向污染企业贷款,避免企业遭环保部门查处而导致贷款不能收回之风险;二是获得收益,银行可以通过抓住环保带来的机遇,参与一些节能环保项目来获利。然而这两种理想状态却由于种种现实的体制和技术原因难以达到:从体制方面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甚至一些悸染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银行难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即污染主体行为的私人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绿色金融”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当前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一部分风险仍由地方政府承担着,而对企业来说,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同时,污染企业因为少了治污成本,经营状况反而可能好于普通企业;而一些环保项目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甚至有些经济效益不太好,商业银行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追于盈利和市场份额的压力,自然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
第二,商业银行普遍欠缺对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影响绿色金融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十分复杂且处于不断更新中,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商业银行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少,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
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向于传统经济领域。另外,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由于缺少推进的激励机制,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银行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也难以有效吸引商业银行支持环保项目。
第三,环保机构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金融部门获得及时和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是绿色金融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及时,阻碍了企业相关环保记录的传导和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积极性不高。环保和金融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在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绿色经济能否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的新的浪潮,有赖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既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又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效益。从经济决定金融的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来相应。绿色金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推动,多方联动。构建多层级金融支持体系,为发展绿色金融奠定制度基础政府方面,应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环保、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鼓励环保型企业发展,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向环保企业倾斜。环保部门方面,要加强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环保评价指标。金融监管部门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规定,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例如细化贷款统计口径,从行业类别监测绿色信贷;对于违规性污染严重企业贷款的银行坚决惩罚等。
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发展绿色金融要做好下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不仅有针对性地修订制度,对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而且在市场准入、客户选择、风险管理、合规检查等多方面设计相关标准和流程,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放贷时的考察范围之内,将环境风险防范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二是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绿色金融多数涉及的是新兴领域,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银行对此要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主动进行业务创新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放开和扩大银行业的综合经营范围。商业银行有必要把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综合经营和发展绿色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贷款、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作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来引导资金投向,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作用。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巳经出现了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中介服务、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环保信托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但我国总体来看,金融产品创新仍很不够。目前绿色金融仍是以信贷为主,金融支持环保的产品和工具都很不足。国内碳交易和其他排污交易虽已开展,但交易品种少,市场规范程度不高,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因此,要努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有效发挥金融资源导向和经济补偿功能。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外银行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计划、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及合理的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通过与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惯例来实现自我约束,并强化绿色概念的实施。同时,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争取国际组织的技术援助,进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准,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兴业银行在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技术和经验,还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本金损失分担,大大促进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
结语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6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