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1
“做互联网在线教育,学生都在线上,但政策要求必须配备线下教学用地,真是难办!”面对国务院督查组,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说起自己做“互联网+教育”的种种困难。
原来,政策规定教育培训机构需有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办学规模,其中教学用地不少于2/3。而“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就在于不受空间限制,老师不论身在何方,都可以给天南海北的学生上课;学生在家拿着电脑,甚至在路上用手机都能在线学习。沪江网租用教学用地是白白增加成本,派不上用场;租下后闲置,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商业模式创新,但管理条款陈旧,两者不匹配,这是沪江网做“互联网+”遇到的第一难。督查中,不少互联网创业者也有同感。对很多传统行业的管理部门来讲,“互联网+传统行业”是新生事物。管理部门现行的政策是针对传统行业的,但“互联网+”来了,还用原来的条条框框去规范,难免不适应。管理要与时俱进,就得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进行调整,类似在线教育还要配备线下教学用地这样的规定,应该从实际出发有所变通。
市场好跨界,但审批门槛难跨界。部门不联动,是沪江网等“互联网+”企业遇到的第二难。以“互联网+教育”为例,不仅实现了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的对接,更实现了很多其他行业与教学服务的对接,比如金融业可以通过沪江网做金融在线教育。但是接入教学服务的公司种类庞杂,有些行业归属不清,工商注册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有效联动,导致办学资质难以申请。
笔者随督查组了解到,城市生活消费平台大众点评在跨界申请“互联网+医疗”资质时,也遭遇过类似的审批难题。大众点评创始人向督查组反映,互联网企业归通信部门管理,医疗相关资质归卫生部门管理,各部门在管理衔接上还不太适应互联网的跨界,存在不少政策“空白”。但是,目前大众点评的医疗资质已通过上海市“特事特办”解决了。
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2
【关键词】信息处理;物联网;智能家居
0 引言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从物联网的名称可以看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另一方面,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1],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
1 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着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这些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我过高校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3],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室管理方式陈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为推动学校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应从实验教学管理的实际管理需要出发,针对实验教学管理的现状,开发的一个综合、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学校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创新人才。
首先,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实验室水平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新时代的科学研究就要具备高新技术实验室。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要有超前意识。高校要想担当起新形势下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建设一个设施齐全、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物联网实验室迫在眉睫。
其次,物联网实验室让学生深层次的接触物联网,学习物联网,研究物联网,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给予学生创新项目上技术和资料的支持。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相关高频和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4]、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最后,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只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它不仅需要技术,它更是牵涉到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一个开始,为整个社会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
2 智能家居实训
物联网实验室典型性的应用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一个居住环境,是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有智能家居系统的居住环境,实施智能家居系统的过程就称为智能家居集成。智能家居集成是利用综合布线技术[5-6]、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
智能家居实训台包含的主要子系统有[7-8]: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家庭环境控制系统。其中,(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对各个子系统传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出相应指令。家居照明控制系统:控制家庭所有照明灯系统,根据传感器探测人的存在,从而控制灯的开与关。家庭安防系统:家庭安防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磁开关、紧急求助、烟雾检测报警、燃气泄露报警、碎玻探测报警、红外微波探测报警等。家庭环境控制系统:控制窗帘、喷雾器等,确保室内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室内环境永远保持在最舒适的状态下。
3 总结
目前物联网技术还属于一个新兴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学习与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理论,发展方向及其行业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2010年最新的教育部已将物联网、传感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重点,开始鼓励各高校申报相关专业。
【参考文献】
[1]苏占东,杨炳濡,游福成.基于信息挖掘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0(05):12-14.
[2]黄莉.智能信息与网络处理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0(8):158-159.
[3]刘丽珍,王函石,王旭仁,等.智能信息处理精品课程群建设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18):49-52.
[4]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等.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2.
[5]童晓渝,房秉毅,张云勇.物联网智能家居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10,09:16-20.
[6]杨堤.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世界,2012,21:16-17.
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大学生;涉农创业
2015年“互联网+农业”启动后,国家正加紧发挥“互联网+农业”在农村地区拓市场、促创业、提就业的重要作用,促进涉农方面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在“互联网+农业”浪潮的推动下,大学毕业生选择互联网模式进行涉农创业也有了更多机会和保障。
一、“互联网+”对农业的深远影响
1.打造绿色安全的食品品牌
“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创建安全监控、可追溯系统和品质认证系统,创造透明可查的绿色食品供应链。打造“互联网+农业+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增强消费者的信任。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和营销模式的现代化和标准化进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涉农从业人员的效益回报。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搭建金融平台,构建起农业产业链各个过程的金融支撑,为涉农企业或个人提供融资渠道、资金支持、风险保障和网上支付等服务。这种“互联网+农业+金融”的模式目前有监管层主导的村级互助基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等形式,均取得不错的效果。为进一步解决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问题,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互联网+农业+金融”模式必然会让更多金融主体参与进来,实现互联、农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3.重塑农业产业链
首先,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促进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智慧农业”和“科技农业”。其次,利于升级农产品销售模式,通过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解决涉农信息传递受阻或信息传递不对称而产生的供求问题;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及各类农业经济要素的最佳配置;利于创新农商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涉农创业现状
1.大学生涉农创业意愿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创业领域不断扩展,以及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选择涉农创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支持在校期间参与学校组织的涉农创业,近六成的学生表示愿意在毕业之后继续从事涉农创业类的工作。”
2.大学生涉农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决定大学生的涉农创业意愿取决于个人认知和能力,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涉农创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除此之外,他们认为涉农创业最主要的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以及资金障碍。另外,家庭观念、学校教育、政府支持、创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涉农创业意愿的客观因素。因此,助推大学生投身农业领域进行创业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3.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优势
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在各方面能力都尚未成熟,而互联网创业具备创业门槛低、上手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是毕业生创业不错的选择。而“三农”领域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特别是“互联网+农业”启动,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其中将创造无限的商机,目前涌现的几种涉农互联网商业模式: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互联网+农业+X”使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及支环节,都能产生出更多细分的市场主体,可以容纳相近学科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和就业。
三、助推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实现路径
1.加强创业教育,转变农业观念
加强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完善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丰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增设创业心理学、企业管理、互联网应用等课程。合理设计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举办网络商务应用创新、农业智能化创新、农业技术创新等竞赛,成立互联网类创新创业社团,促进课内课外的双效配合。邀请在“互联网+农业”创业卓有成效的企业或个人现身讲课,传授互联网涉农创业经验。
2.健全服务体系,构建合作平台
拓宽涉农创业相关信息的接收渠道,畅通农业创业信息通道,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学生涉农创业的指导和跟踪服务,利用学校多学科背景的优势,为涉农创业学生提供法律、心理、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融合多学科优势,发挥农业相近学科、非农学科长处,提高各专业契合度,形成综合能力强的创业团队。建立校企、校农联动培养机制,密切与农业主管部门、涉农组织、农业企业的合作,联合农企、政府建立创业基金,探索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基地培训。
3.健全支撑体制,加大政策扶持
健全大学生涉农创业激励机制体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应需求的综合扶持政策。整合校内外资源,利用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契机,创建“互联网+农业”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天使资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设备仪器和场地支持、法律支援。
参考文献:
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4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教育信息化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主管部门相关政策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关的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及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软件学院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面,在21世纪头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政策一直在推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上,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向,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全国统考减少客户、部分文理科;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学分转换,并拓宽终生学习通道等。这些优化教育资源、增加学习机会的改革途径都需要IT系统支撑。
二、近几年教育信息化产业市场规模及投资特点分析
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收官阶段,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71.9亿元,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达到9.5%。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规划的出台,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设立了科学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经费提供了稳定可持续性的保障。2014年,教育行业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发展平稳,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通工程等都取得了良好进展。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24.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达到965.2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市场学生数量和需求相对稳定,未来市场份额波动较小;K-12未来增长速度明显;语言培训占比位居第三位;企业E-learning占比最小。
三、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数字教学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通过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建立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和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承载了教育行业自身的需求,还承载了整个社会进步对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其整体的信息化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到教育行业用户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用户对先进性的、性能突出并易于管理维护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有着较为明确的需求。众所周知,无论是云计算、物联网,抑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再好的架构如果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事倍功半。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扩大的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IT负载,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以及对基础设施可用性要求的提升。
(一)无论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资源库,软件建设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二)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还要逐步上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形式;
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自主创业;瓶颈;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它明确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创新活动”这些积极理念,全新的网络信息2.0时代已到来,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会计算等一系列新生代的信息技术体系带入了新时代,促进了社会发展。当然,这股“互联网+”潮流也改变了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采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技术来尝试自主创业,贯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更是符合时展潮流,可以将当代大学生视为引领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
“互联网+”是新时代新型社会发展形态的代表,它将互联网技术与当代社会资源配置相结合,进行优化、集成,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获得了全面的创新成果。所以说,我国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真正迈入了以“互联网+创新行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新时代。几乎所有产业和群体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了面临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大学生群体,合理利用“互联网+”,结合先进理念,开拓自主创业路径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姿态和心态。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创业特点
按照2013―2015年近3年以来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创业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类型比较集中,多以网络科技为主,且走极端化路线,多以不发达地区与超发达地区为最多。在这些城市中,大学生在面对就业与创业问题时态度较为坚定;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或就业机会过少,许多大学生选择借助互联网技术自主创业,并将自身的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创业模式,为社会市场发展添加了新生事物。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状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多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空间及策略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第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技能及意识正在趋向丰富多元化,而且主动意识非常强。就以2015年为例,全国近18.3%的自主创业大学生中,有近七成的自主创业者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这些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自主创业活动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他们的创业种类遍布电子科学研究、销售、文化创作、创新科技等领域。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分析
1.大学生自主创业前期阶段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瓶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来自学校、社会,也可能来自个人和家庭。本文从学校、政府两方面来探讨目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前期和创业中期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2.高校缺乏系统化创业教育及课程设置
虽然国家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但在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提前性教育意识及规划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多高校还在走传统就业模式的老路,而某些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没有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甚至有些学校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方面都相当匮乏,这就延误了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对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再看师资力量,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型教师,教师的实践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十分缺乏自主创业实践学习机会。
3.政府创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出了不少政策,但是学校及社会的创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比如说对创业设施与创业政策的融合不够,没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设定相关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在创业培训与商务支持方面缺乏实用性操作理念等。可以说,政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考虑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障碍因素,对当前社会整体的创业环境发展也极为不利。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培养对策
1.家庭层面
大学生自主创业首先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学生与家长鲜有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想法了解不够多,更不知道他们未来的规划,但家长将责任一味推给学校也是不对的。在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自主创业背景下,家长也要加强与学校、孩子的沟通。
首先是与学校的沟通,高校除制定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门课程之外,也要针对家长开展“互联网+”大学生自主教育课程,多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互联网世界,并会使用互联网。另外,家长在家也应该多多自学网络知识,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多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从小培养孩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创造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性。
其次是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交流。家长在丰富自身互联网意识,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要多与孩子沟通想法,支持他们所作出的选择。比如说自主创业,家长首先就要培养孩子拥有先进思想,特别是适应各种环境,并在各种环境中独立处事的能力,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现当代的学校、父母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家长一定要做好坚强后盾,从情感上支持孩子,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创业意见,这样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自主创业道路。
2.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应该求变善变,从以下四点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化路径。
第一,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为大学生提前营造创业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各种鼓励政策结合“互联网+”融合技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提出建议,比如鼓励大学生去社会上寻求创业机会,探索与企业之间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模式以及建立具有“互联网+” 技术经验的教师指导团队,开创互联网创业课程、创业讲座。总而言之,就是要围绕“互联网+”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内容。
第二,高校内部要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为他们拓展时间与空间,打造更多孵化基地,并通过互联网搭建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创业项目和鼓励性基金,让他们通过企业创业运作过程,利用互联网来近距离体验商业中所存在的风险和市场运作实践环境,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要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让他们了解“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所带来的全新效应。尤其是在IT转化为DT之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高校应该加强课程中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创办网站并实地考察市场,选择适合他们的投资方式和运作项目,例如网络运维、专栏编辑等。
第四,高校也要与社会联合来完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建设互联网平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并同时加大校企合作扶持力度。比如说鼓励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改善传统创业模式,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的大学生并为他们实施税费减免、支持小额贷款,加大对创业基地的扶持力度。而高校方面则应该实施一定的“弹性学籍”制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3.政府层面
政府应该基于“互联网+”背景来优化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环境及相关扶持政策,了解新环境的变化走势,并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意向、需要以及创业业务形式。在不影响大学生创业路线的同时加入调控政策,帮助学生提升互联网创业的有效性,并完善社会中大学生创业者的企业动态信息分析制度,通过有计划的政策实施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判断来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帮助。
4.个人层面
第一,基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启动资金困难、资源匮乏问题,首先可以基于“互联网+”开设网店,它的好处在于大学生可以借助网店与其他高校的更多高校大学生进行沟通,进而慢慢积累客户资源。再者,它也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同龄人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行为趋势,更容易掌握“互联网+”创业活动的诸多细节。例如目前的微店、淘宝都是这样的创业模式,它们都能提高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自主性。
第二,加盟连锁互联网创业平台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许多高校、社会企业都开设了这样的加盟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实现自主创业梦想,帮助他们弥补在创业资源、渠道方面的劣势。大学生加盟连锁品牌,不但可以向别人学习经营技术与网络技术,也能够共享企业设备,投资少,门槛低。例如,可以在网上订餐的餐饮业、可以为他人服务的家政服务业、印刷数码业等都可以围绕互联网平台及“互联网+”技术展开,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开拓思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当“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因此,高校、家庭、政府三方都应该把握住机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坚持基于“互联网+”理念持续创新,保证创业模式及创业道路的高水平、高标准,做到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铺设新路。
参考文献:
[1]李 琦.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浅议[J].文教资料,2015, (6):102-103.
物联网教育政策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互联网+;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民宗委民族宗教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MY-2016-009):“‘互联网+’视阈下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7.38
2016年热议的两会闭幕,一些新词如“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经济、大众旅游时代、容错纠错机制、海外仓”等新鲜出炉,一些旧词如“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在今年继续火热,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此的重视和行业自身蓬勃的生命力。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乃时代的发展
创新创业的号召始于2013年10月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2014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创新创业定位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创新能力强、创业热情高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流人群,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研究生相比在就业、择业竞争中相对更弱,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作为重实践的、重创新源头之一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关注“互联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互联网+”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严峻,互联网+优势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引起高职院重视
201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达756万,各高校就业创业任务更加艰巨。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大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快,利用互联网创业资金门槛低,自由支配度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运用电商等专业知识,采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具有绝对优势,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互联网+”已成为创业的“弄潮儿”。“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诸多案例如雨后春笋一一冒出,成功引起高职院的重视。
我国融合“互联网+”之后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正属于起步阶段,在高职教育领域中只有少部分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学,多数集中在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创业意识薄弱。当前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湘西职院受到国家政策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变其教育办学理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受到重视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而是应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几个方面着手改革,从而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创客平台。
(二)打破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初迟,很多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认知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就是网上开店、微商、销售产品、开微店、网络、电子商务等;而高职院校则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和使用互联网来营销、运营的能力。随着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热议话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让高职院校和学生重新认识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究竟是干什么的:所谓的电子商务专业只是最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运用能力融合起来,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三)促使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学院,该校突出技能培训,构建“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该院相关系部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及时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专业办学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需求变化。积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建立和完善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结果考核。学院为经贸系初期投资20多万打造电子商务运营基地第一期电商实训中心,并与湘西当地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孵化中心联合打造第二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同时学校连续3年发起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部分创新创业方案给予扶持。旨在将传统的单项课堂授课的方式转变为项目进课堂,从对项目选择、任务和教学内容确定、授课、实训、考核、应提交成果等各个环节定制相应的质量标准,采用情景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基于校企一体情景教学“校园电商平台”、“教学合一”的实践改革和实践课程改革。极大的推进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高职学生中的培养。
(四)推动了创新创业与“互联网+”的实践融合教育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精神+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经验”缺一不可。目前针对“互联网+”对西部地区经济及教育的影响,近两年来湘西职院首先打造电商校园创业大赛让学生置身创业实战场景,从而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活力,为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其次成立电商创业协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再次,学校还与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厦门优优汇联合作办学;最后,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商竞赛。
(五)对教师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于当代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则从师资素养、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结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而言,应避免互联网技术与高职教育简单相加,而是应将“互联网+”视域下涌现出来的诸多新特征、新机遇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本土经济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何红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