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1
关键词 儒家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启示
1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统贯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各种人才都成为有境界、有修养的“君子”,也就是人文素养很高的优秀人才,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1.1 孔子为主的儒家对教育和知识学习的重视—好学。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中有一值得注意的观念就是“好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在整部论语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置于全书之首。好学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特长,也是一种心智的取向,而这种能力和取向明显指向于知识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这样就把伦理德性与好学结合起来了。
1.2 儒家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学文”,更强调德性的“学道”。孔子所讲“学”不仅指“学文”,更强调“学道”。就学文而言,学是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礼乐知识和经典知识。关于经典的学习,在《论语》中提到的有学易、诗、礼。孔子对经典的学习极为重视,“文”是好学的标志性内涵。这不仅成为后来儒学的主要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但是,孔子主张除了指经典和知识学习外,还有“约礼”,“修道”也都被包括在内。这样的“学”是品质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所以这样的学亦可称为“学道”。
1.3 儒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1.3.1 “谋道”就是“志于道”,是君子的终身追求。君子是为求道而学习。“谋道”是学者的最高目的。按一般的解释“道”就是真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追求真理。但是,孔子更强调其中的人文价值及其社会意义,“谋道”是为了承担起社会义务,实现社会的道义原则。
1.3.2 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就需要提高修养,培养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钻研学问、修养德性是孔子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体现其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孔子将“修德”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体现出社会价值。
总之,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为榜样和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于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探析
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也是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现代化过程。
2.1 德育优先是人本教育的实质
2.1.1 儒家的“修德”、“约礼”思想中的“克己”。“克己”就是以礼来约束自身。儒家以“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教育传统,实则是引导人们要学会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教育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扼制各种社会弊端,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仁者爱人”。“爱人”有两个方面:一是孝悌为本,这主要强调亲情之爱,纵向反映与父母长辈的血缘关系,横向反映兄弟姐妹关系,这引导人们怎样处理亲属关系。二是爱有差等,即人的爱人之心是由以爱父母为中心的亲人,渐渐扩散到周围其他的人。儒家倡导的爱人之心,是要人们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从而逐渐培养其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
2.2 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儒家教育强调礼教,旨在使受教育者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乐即音乐,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优秀品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它之所以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熏陶,既是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是儒家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各方面知识技能,又富有与时俱进的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针对“应试教育”内容枯燥和重复,学生个性压抑,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儒家教育将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课程提供有利的借鉴,也将为如何提高现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带来很多宝贵的启示。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后天习得,提倡“教学相长”,自觉学习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便于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
3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反思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探索
3.1 中国现代教育的困境与期盼。
中国现代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的变革经历了很长时间,但仍未达到人们预期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关于素质教育的运动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的弊端:第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学生人格不健全,缺乏合作精神;第三,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教育方法上,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素质。这一切都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背道而驰。
而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中的传统色彩,就有人认为在教育改革中与要与传统思想决裂,这显然是片面的。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都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虽有对教育改革不利的因素,但其中也包含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以儒家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因此,全面认识儒家的教育理念,有效借鉴儒家的教育方法,完善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德育优先的人本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建与途径
3.2.1 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包括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等,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在学生观上,儒家文化主张忠孝,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当代的学生观,往往把听话、顺从的学生看作好学生,而把有个人主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师生观上,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和权威的价值取向。“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中占支配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绝对地服从权威。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质量观上,儒家文化积极入世、注重功名。反映在当今教育上,即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依照考取高校人数多少而定的。在学生质量评价上,片面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培养。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理念很重要。首先,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树立教育的全面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而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3.2.2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学习。
当前的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在该教育模式下,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以充分解决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牟鈡鉴.儒学现代性探索[M]. 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
[2]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湖北:湖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2
(一)洞悉学生
“洞悉学生”指的是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生活学习细节,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心性,熟悉学生的“善”与“失”。明朝吕新吾说“: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在熟识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实现“长善救失”。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即组成有机体的各子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成熟程度等不均衡;同一子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也不均衡。个体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即不同个体的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不同个体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差距明显。榆“长善救失”必须以洞悉学生为前提,正所谓“知其心,才能长善救失”。
(二)抓住教育契机
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教育契机即隐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带来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虞教育契机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能让教师利用教师机智促使学生发生有益性转变的教学情境。它可遇不可求,与教师机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契机”悄悄隐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中的一个细微的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契机”。应该说任何教学原则的顺利实施,都离开教育契机的把握。上海市南汇中学一位老师提出要树立这样的教育契机意识:1.养成“处处有契机”的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力,具备发现契机的眼睛。3.养成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即景果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4.养成及时反思,定期审视自己的习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愚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契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最大限度地实现“长善救失”,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
(三)选取适宜的教育方法
教学原则必须贯穿在教学方法中才能得以实施。实现“长善救失”,必须选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寻善长善、面失救失是实现“长善救失”的重要方法。启发诱导。《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不经过思考,没有体会,就不去开导他;不到经过冥思苦想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在适当的时机,启发诱导是对学生成长最有利的。“启发诱导”是“长善救失”的好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能对自我“善“”失”进行认识,并进一步采取适宜的态度去对待。一味地直接指出学生的缺点,往往会直接挫伤学生的信心,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反而会适得其反。轻轻地提示学生有困惑了,可以来找老师交流。等到交流之时,不要急着亮出学生的缺点,而是慢慢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这样,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认清自己的“善”、“失”,有利于更好地定位自己,寻找到最合适自己发展的途径。“启发诱导”方法使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善救失”的过程。
寻善长善。寻善长善,指的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善”(长处),并创造一些条件让这些“善”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寻善长善更让学生充分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信心,并有利于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实暗示了人类的智能分为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而“最近发展区”是沟通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的桥梁。在已有的显性智能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其隐性智能,进而实现隐性智能向显性智能的转化。这其实是“以善长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实现“长善”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周弘的赏识教育,实质也是“寻善长善,以善长善”。
面失救失。面失救失,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想方设法在“失”中寻找到可发展的“善”,让“失”减少到最小或者是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失”转化成“善”。面失救失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一个完整的人是“善”与“失”的结合体。敢于直面不足,并改善不足,才能拥有完整的经历。“善”与“失”之间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失”中可能蕴含着“善”的成分。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失”,更要努力从“失”中找到“善”的成分,鼓励学生“以失救失”。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常年从事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使少年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使他们健康成长,笔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明
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社会通过舆论和教育等途径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他们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首先要明确这个过程,并探索其中的的心里规律,使儿童和青少年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都能协调一致,且得到相应发展。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育目标的任务和具体化目标,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行为规范并愿意遵守,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再次,教师还应当让家长明白学校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其意义,请家长配合学校教师一道对学生进行教育,求得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素质的一致性,支配自己的行为。
二、激
当少年儿童明确教育者提出的各种任务目标和意义后,进入一个萌芽阶段,教师要为班集体创设优良环境,使他们良好心理品质健康成长,通过不断激励向预定目标过渡。其措施有:1.制造广泛的正确的舆论;2.对有差异的要突出激励的位置;3.委派干部;4.轮换干部,为良好的品德行为素质形成做准备。
三、导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激励,对集体有了凝聚力,教育目标对他们产生了向心力。教师的正确引导使集体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教育目标将起到强大的有效作用,是建设良好班风的基础。使受教育者遵守纪律有了自觉性,能自觉抵制不良现象,他们都积极地投身到目标奋斗的活动中去,过渡到班风建设合作时期。其具体方法有:(一)举行目标讲座;(二)利用校园板报刊授;(三)开展主题活动或系统教育活动;(四)针对目标达成情况所出现的新问题开展即兴活动;(五)榜样教育全体;(六)利用文艺表演形式宣传教育和鼓动;(七)开展师生谈心活动等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培养。
四、练
第一,教育者帮助他们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各阶段性措施。第二,作为教育者要当好“导演”这个角色,把受教育者的现实真正地、全面地了解,再向承担管理的小干部队伍进行点拨,在实施教育目标过程中,教育者要要求他们做好日记,与目标对照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问题以及奋斗努力的方向。第三,召开交流会,让受教育者取得成功的经验交流出来,使有差异的得到弥补。
五、评
其方式有:
1.自评。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实施目标活动情况的评价,即评价者评价自己。这种评价方式要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的基础上,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
2.互评。指被评价者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当一个为评价者时,其他人则为评价者,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被评价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教师评。指教育者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有认可性、鉴定性,较为严格、慎重、客观、公正的。
对评价者测定的一般方法:
(A)测试法,使用的试题可分为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试题,其命题要符合指标要求,评判者要公正、客观、准确。
(B)问卷法,由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任务用书面提出与评价对象有关问题,要求被评价者或相关者提供书面材料,获取实施教育目标的信息。
(C)谈话法。以直接的接触和口头问答的方法获取实施教育目标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个别进行,也可集体进行。
教师在采取谈话时注意以下原则:
1.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态度亲切。
2.环境良好。
3.准备充分、目的明确。
六、述
用书面或空头语言向受教育者在目标达成中的情况相互沟通信息。这一程式建立在评价过程基础上,集体成员绝大部分达到了目标要求,向成熟的阶段发展。
1.教育者要针对集体成员中某一目标的实施过程受到障碍,召开讨论会,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说 危害,谈希望,使这种现象所涉及的人得到集体成员的关爱和帮助,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
2.教育者对过去已达到了教育目标的也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中的反复表现。因此要发动学生对有反复或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的人,教育者发动同学之间用这种语言沟通,予以提示和“招呼”,使这些人的不良品德行为得以自控。
3.由目标达成有距离、有困难、有反复表现的人用语言向教育者或帮助者(即用语言沟通目标达成障碍者)说出自己在一天中围绕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和缺点。这种方法将目标达成有困难、有障碍的人变主动,教育者要形成一种制度。
七、表扬
表扬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的有效措施。在明示教育目标任务时已向受教育者告诉了行为准则,包括禁令,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扬和奖励这一环节予以强化,使教育目标实施取得的成果 得以巩固,受教育者良好品德行为素质完全成熟。
经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表扬优于批评,但两者都比不批评、不表扬强;不断地批评不不断地表扬容易失去效果,后进生对表扬更积极些,而优等生则对指责的反应积极。
无论是批评或是表扬都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二是及时性原则;三是适当性原则;四是符合年龄特征原则;五是全面原则。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4
关键词: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I04
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领域,郑渊洁作为童话大王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创造出来的皮皮鲁、鲁西西以及舒克和贝塔等形象为整整一代人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他的童话没有天马行空的魔法世界,没有缠绵悱恻的王子公主,没有传统童话和寓言故事的说教。他所写的大多是儿童真实的生活,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那就是对禁锢儿童天性的不合理的教育体制的颠覆。他的童话里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令人深思的故事,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也启发读者思考其中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教育观念,这也是他的童话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的根本原因。
一、为差学生,回归儿童的天性
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好学生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而差生则会受到冷落和忽视。所以在一些传统的童话中,主人公都会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乖巧听话。然而郑渊洁的童话完全颠覆了差学生的形象,他认为,“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他笔下的皮皮鲁等都是顽皮、机灵、渴望冒险而又勇敢善良的孩子,虽然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好,但是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冒险,用智慧解决了许多问题。一般的童话作家,都不会把差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即使是差生,也一定要在经历磨难后“改邪归正”。可是郑渊洁不但要写差生,还要让差生拒绝成为所谓的好学生,并为自己是差生、拥有独立的人格而感到自豪。其实,郑渊洁笔下的差学生,恰恰是呆板的教育制度下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有着人性的本真色彩。传统的儿童文学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教育孩子们要循规蹈矩,要按照现有的道德规范行事。郑渊洁则认为,这是违背儿童天性,违背儿童生长规律的,皮皮鲁对学校和规则的反叛,正是对人性的尊重,对孩子们天真、勇敢特质的发展。
二、重视儿童的个性,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在现在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独立人格显得愈发重要。可是呆滞的教育制度却压抑儿童个性,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的,学校把各种不同性格的孩子制造成了同种型号的产品。要想让孩子们富有个性,就要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找到真实的自己,发展自己的本质。儿童文学不应该和学校一样,用社会化的标准工具对孩子进行打磨雕刻,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而是应该帮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生活的道理。
郑渊洁的童话无疑是在帮助孩子们摆脱对本真的束缚。皮皮鲁、鲁西西这对孪生兄妹有着不同的性格脾气,皮皮鲁淘气顽皮,总是能制造麻烦,让家长和老师很烦恼,鲁西西则是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优等生,乖巧懂事,认真学习,成绩也很好,但他们一样心地善良,聪明勇敢,他们都会热心帮助朋友,也会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去面对困难,也会快乐幸福地长大。其他的人物,比如舒克和贝塔,海盗、鼠王等等,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而不是像传统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或者好孩子,或者坏孩子,两者水火不相容。郑渊洁笔下的这些个性各异的人物身上体现着现代社会儿童被压抑的天性,体现着儿童自主、自由的梦想,是儿童力量、快乐的象征。不仅孩子们会得到共鸣,获得审美的狂喜,而且家长也会联想起自己的童年,思想受到启迪。
三、包含重要的人生哲理
童话是儿童接触得最多、兴趣也最大的的文学形式。童话中的故事不仅给儿童带来快乐,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心智,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走向。虽然和学校不同,童话不会直接地对孩子进行枯燥无聊的说教,但是在故事中,郑渊洁还是通过皮皮鲁,鲁鲁西,舒克和贝塔等小主人公之嘴,讲出了一个个为成年人所忽视而又无比重要的道理。
孩子们总是对新奇的故事感兴趣,郑渊洁不是在讲单纯的故事,他在每个故事里都蕴含了一定的道德训诫,或者通过人物之口,将崭新的理念向小读者直接表白,有些甚至是对学生家长,对老师说的,它们也许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范围,但已经种在他们纯洁的土地上,到了某个年龄就会发芽成长。我们可以在他的童话故事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只有坏人才该怕警察。如果好人怕警察,这国家就出毛病了”;“好孩子的标准不是听话,而是敢于说不”;“有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国家承认的能力。”郑渊洁也通过童话来向现实社会表达他的不满和建议,这些道理成年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想过,因为这样的表达是站在儿童角度上的。他没有向孩子们灌输那些所谓的主流价值观,而是在童话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为儿童说话。所以孩子们读他的童话,会学到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智慧。
四、郑渊洁自己的人生思考为作品添加了社会意义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5
关键词:高师钢琴教学;现代教育理念;钢琴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随着钢琴艺术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有关各个教育阶段钢琴教学模式的学术文论,至今已涉及到多个领域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方面,多年来的教学法改革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钢琴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纵观诸多研究文论,目前仍以感性教学经验的总结或其他学科教学原理的借用为主,对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改进的研究,似乎仍显得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即试图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出发,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探讨,以期对钢琴教学实践产生更多的推动作用。由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钢琴教学常见模式的一般特征与局限性
根据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注:参见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或者也可以简练地说,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注:参见Gunter Maet著《Instruction:A models approach,Boston》, 1990年版,第67页。]就目前国内的高师钢琴教育现状而言,主流学校不外乎采用个别课与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二者共同的特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奏经验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对学生演奏的评价与分析来实现的。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感性化,二是主观性。而这两者在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艺术特性的范畴内,更加体现出其自在的教学过程呈现方式来。通常情况下,在一堂钢琴教学课中,学生的演奏(即“回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教师的评价与指导。这种通行的模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图式:
倘若从信息呈示与反馈的角度,对上述这种动态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进行分别的表示,则可以是:“学生回课――信息呈现”、“教师分析与评价――信息处理与分析”及“信息回馈与二度处理”,则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一传统模式表示为:
由此,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表现为一种闭合型的信息线性加工过程。就这种传统教学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过程,有的学者又将之归类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以及“综合模式”。[注:参见袁善琦著《音乐教学技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也就是说,这一过程表现出来更多的单向性。无疑,这种方式在过去的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大多数入学前为钢琴“白丁”的学生讲,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更多的高师学生,在入校以前,较之以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乃至相当高的演奏水准。尤其是,配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高师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扩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传统上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势必都存在着学生期望值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的体现,具体而言,不只在钢琴教学个别课上有所体现,在集体授课过程中,也有着同样鲜明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单向度特征及信息静态、恒定处理方式的弊病,也就日益显露出来。集中体现为学生已有演奏、欣赏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学习思考,不能及时而充分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使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依托于既定模式统摄下的教师的已有经验与思考。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为教学资源的流散与浪费。
此外,从现代教育理念而言,几乎所有高等学校的自然、社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开始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并且,诸多学科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就越充分,教学效果和进度也就越好。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是具备丰富个性和能力的主体,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基本属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育行为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认识活动和实践的主体。”[注:参见曹莉芳著《高师钢琴“课题型”教学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9页。]
而这种主体性的体现,在笔者看来,不妨可以看作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向教师的主导性所产生的一种冲击与弹性。表面上看来,这种冲击与弹性很容易被师生双方单纯地理解为一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危机,而实际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过程,也正是教学双方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潜力的纵深挖掘与利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也可以将这种因学生主体身份变化而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改良,进一步提升到“学生主动研究教学内容”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但是,在将这种理论构想付诸钢琴教学实践之前,我们发现,其中又隐含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钢琴教学活动中,当学生从主体性地位之上的教学参与者向教学内容研究者的身份迁移过程中,如何能够发挥其思考教学内容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共同合作进行教学难点的克服?与教师相比,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及随意性,如何将这种因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带来的教学进度的延缓与教学规律本身的客观要求相协调?以及,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跳出被动接受钢琴演奏技能与音乐处理经验的窠臼,寻找到更具创造性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在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主观性与学习形式客观性之间的协调问题。
二、钢琴教学模式中形式的客观性
与内容的主观性间的矛盾与协调策略
在高师钢琴课教学范畴内,无论采取个别课或集体课的模式,二者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形式上,都具有相当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的存在,要求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须遵循着一定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框架之内来开展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某一首乐曲时,不论是采取个别课还是集体课形式,教师首先都要对学生之前对该曲的背景知识掌握和初步练习情况进行了解与评价,其次要对乐曲有关技术难点进行讲解与讨论,最后要将针对该乐曲讲解与讨论的结果以要点提示的方式陈述给学生,以利于其课后学习与练习。可以说,这种一般的教学结构,不论如何改革,大致的实施流程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的。但是,与这种教学模式中呈现出来的教学结构的客观性相比,在具体的教学进程当中,教学内容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例如,针对一首乐曲而言,从乐曲创作背景,到乐曲的结构形式,从乐曲当中的技术难点,到乐曲的艺术表现力等各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的诠释结果和主观理解。如此一来,这种各个层面上的明显差别,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形式的有效性。音乐视野开阔、技术起点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当中,以较高的领悟能力和较快的学习进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音乐视野狭窄、音乐知识过于薄弱、技术能力又处于普通水准之下的学生,则会对教学过程的客观性框架,提出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中的客观性形式与主观性构成之间,就成为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是必然的,另外一方面,从教学进度的最大可能推动而言,教师及学生又有必要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组织优化与协调沟通,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导向积极的方面。根据本人近年来钢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种组织优化与协调沟通目标的实现,不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增强“教学环节”的“扁平化”与“兼容性”,二是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之间的匹配性。
从教学环节“扁平化”与“兼容性”的方面来看,教师在优化教学环节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教学生在音乐素养与音乐技能方面最高水准和最低水准之间的平均值,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的分布关系,根据上述平均值进行合理的参照,从而,将环节设置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得某个教师所习惯的教学模式与环节设置中,能够包容更多各不相同的学习对象要素。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匹配性方面来看,以往的教学模式讨论当中,往往容易将之忽略,而过分关注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模式区别与优劣互补。从笔者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经验来说,无论是个别课还是集体课教学,其共性方面的要求,或者说,其教学效果的提高,都需要在所教(学)乐曲、技术和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建立更多的关联与匹配。即便单从乐曲所需演奏技术进行考量,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形成,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而言,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可以)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或者反过来,(新)学会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注:参见刘华山、程刚著《高等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以上仅仅是就学生弹奏技能的学习过程而言,同样,在有关乐曲背景知识、演奏风格、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学生学习伊始,就应该着手对学生的既有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进行详实而一贯的了解乃至研究。只有教师在教授某首乐曲的整个过程中,对各个学生的上述知识、技能背景做到烂熟于胸,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时调整教学环节的分布位置,随时调整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达成我们上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较高关联程度的目标。
在以往的高师钢琴教学活动中,为了取得较为整齐的进度,以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保持对音乐作品的完整性领会,我们会为程度大致相同的同学布置相同或相似的乐曲。而在具体乐曲布置当中,尤其在布置类似于大型练习曲或奏鸣曲作业时,我们又往往让学生练习整首或整个乐章的乐曲内容。无疑,从音乐作品内在规律与艺术完整性的角度来讲,这种训练方式有其不可否认的必然优势,并作为目前通行的主导训练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当学生的曲式驾驭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练习时间等方面,暂时尚不具备时,这种主导训练方式,就逐渐显示出了其局限来。因此,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思考与摸索,我们发现,在上述情况下,不妨将一些中等以上篇幅的练习曲或奏鸣曲乐章,进行拆分,将其中有更高训练针对性的段落单独作为训练任务布置给学生,从而既充分挖掘了大型乐曲局部段落的针对性技术价值及艺术表现价值,又能回避此类乐曲给学生在练习中造成的精神负担、精力负担以及技术负担。为他们将来完整演奏大型乐曲,提供了前期的准备。如此一来,不但学习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关联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确保。只不过,采用这种协调策略,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钢琴文献的熟稔程度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钢琴教学模式中的多种教学方法应用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理念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双方身份地位的变化。即学生作为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由传统的教学参与者,向教学内容研究者转变。而教师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正如有的学者所理解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教师从填鸭灌输式的讲授,转变为组织、引导。”[注:参见代晓蓉著《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科学教学方法》,载于《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6期,第43页。]
而经过我们在本文中的上述讨论,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环节设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选择、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型思考等方面,可以进行改进的方面。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说,是实现这些理念与环节设置的重要途径。
1、情境式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注:参见顾明远著《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9页。]在笔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很快进入演奏状态和音乐意境当中。在钢琴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从别的生活场景进入到教学场景当中时,不能够很快进行情绪和思路上的切换,回课时精神涣散,弹奏出来的声音虚浮飘散,音乐信马由缰,并不能发挥出他的正常水准。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可能完全进入教学状态,进入音乐的表达情境中。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注意力水平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生活情境对教学情境的较强干扰因素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考量,也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将学生的非教学情境的干扰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具体比如,可以在学生回课伊始,用简短的语言帮助学生回顾乐曲的风格背景,结构特征等等,可以称之为“语言情境”;也可以在学生弹奏之前,播放同一时期、同一风格或者类似技术类型的乐曲,帮助学生尽快由“概念化的音响记忆”转向“音响化的概念回顾”,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出其演奏与表达欲望来,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音响情境”。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视频或图片播放工具,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向学生展示乐曲背景同时代的“建筑”、“美术”等其他姊妹艺术风格,笔者将之称为“视听情境”。实践证明,经过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进入到教学场景与音乐情境当中,从而,为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状态前提。
由于这种“情境教学法”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和更强的教学针对性,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更适于在钢琴个别课上采用。
2、合作式教学法
在以往的钢琴课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教学主客体”以及“教学主体与教学对象”。这种传统型定义的理论假设是:教学内容为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难题,教师相对于学生,是这种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绝对权威。而在钢琴教学的实践当中,实际上,这种理论假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危机。即,面对音乐学术研究成果的激增,音乐传媒渠道历史性的变革与扩充,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宣称他在每部钢琴作品、各种音乐风格、各种结构类型的分析方面,都已经做到全盘了解,悉数掌握;同时,在音乐资源的占有量及音乐信息的畅通性等方面,教师相对于学生的绝对优势,也逐渐递减为相对优势,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并无多少优势可言。那么,在这种局面下,作为教学环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采用何种姿态及教学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呢?或者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出怎样的能动性,来获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基于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理念当中寻求答案。如上所述,既然教师的信息资源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荡然无存,那么,在有些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然而又没有现成解决方案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将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以此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变化在于学生从学习姿态到研究姿态的转变,而与之相应地,教师也需要做出教学姿态的转变,以及教学资源的更多共享。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方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会具备更多的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双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钢琴艺术研究方面的推动,都有着良好的作用。
目前,有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指向“课题”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如认为“在这样一个相互合作的氛围中,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道’,也不是被某些人误解的‘学道’。而是为了顺应未来世纪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而演绎出来的一种开放式的、开拓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注:参见曹莉芳著《高师钢琴“课题型”教学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8-39页。]因此,我们说,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在未来钢琴教学模式中被普遍采用。而从这种教学方法的讨论特征来说,因为其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动各种资源与策略,用来解决带有普遍性的、迫切问题,因而,笔者认为其更适于在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中采用。
3、讨论式教学法
笔者认为,在高师的钢琴集体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尽可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技能、钢琴文献知识以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教学讨论”场景。首先,高师的钢琴教学既然其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那么,在这些未来教师进行包括钢琴学习在内的在校职业素养训练中,就应当始终贯穿其师范性。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这首乐曲我不但要知晓如何弹,还要尝试如何教,即对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其次,因为课时的局限,高师钢琴集体课在授课过程当中,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场景模拟式的教学实践,因此,在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框架内,将部分中等难度以下的问题的解决,在特意设置的课时当中,进行“教师指导―学生之间集体‘会诊’”的教学讨论实践,让个别学生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加充分地包含其他学生的献计献策或经验交流。如此一来,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可以扩大为每个学生的教学法收益;个别学生的弹奏问题,也会激起更多学生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的累积;最后,以笔者的亲身体会,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无疑也提供了更多打开教学思路,掌握学生教学法水准的重要途径,使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法、提高教学效率、让更多学生受益的教学理想,得到稳步有效的实现。
四、结语
现代教育的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理念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近年来各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
何为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结合。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然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高度整合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再也不用那么多的吃粉笔灰,只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上课了。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了很好的保障,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作为教育者,也不能盲目的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二、现代化教育的优点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原因很简单,老师们之前都做了很好的备课,教师教得也很辛苦,可是短短40多分钟,不仅仅讲不了多少内容,而且一味的在黑板上进行教学,很是枯燥,但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就使课堂的教育有了不一样的效果,最简单的例子,学科教学与幻灯片的结合,不仅仅是教育方式变得新颖,而且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
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传造出了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曾经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只是在想象中想象一下,并不指望能够实现这样的现实,不过时代的发展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现在,也可以用远程教育了!远程教育使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以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信托,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建立全新的面向信息时代的新教育体系,人类的学习也从阶段学习逐渐转变为终身学习。利用远程教育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让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教学效果直观。从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经验等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一种包括各种类型资源的网上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效益。
三、领悟现代化教育的真谛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其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我们必须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