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现代化意义

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1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

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2

一、不断深化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当前,江苏教育正处于区域基本现代化向省域总体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过硬的成绩推动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充分认识推进“两个率先”必须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经验表明,教育现代化往往先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实现,并能很好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美国经济发展史看,自然资源的贡献率仅为5%,物质资本的贡献率为20%,人力资本和人才技能的贡献率达75%。其他一些国家,如德国、芬兰、日本、韩国等,也都很重视以教育现代化带动经济社会现代化。从我国发展的规划布局看,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49年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比国家现代化提前近30年实现。从我省“两个率先”实践看,目前,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下一步推进“两个率先”的重点工作,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对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全省发展的目标定位,持续提高劳动力大军和各类人才队伍素质,加快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开辟“两个率先”新境界,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现代化是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基础上的丰富和提升。上一轮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突出“区域”和“基本”,“区域”即以县为单位推进,“基本”即侧重于办学条件改善和薄弱环节加强。实践证明,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为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相比,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更全面、内涵更丰富。我们要在巩固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统筹部署,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引领,使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内涵水平,更加突出时代特征,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仍未通过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评估的县(市、区),要奋起直追、迎难而上、跨越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省定目标要求,为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夯牢基础、增强动力。

充分认识教育现代化建设基于但不限于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年初,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总的来看,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客观条件和现实可能、发展潜力和主观能动,力求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系统地评价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今后一个时期,要对照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折不扣地实现省定指标体系各项要求。但也要看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必须依据实时的先进教育水平来评判,并且要在达到先进教育水平后继续保持。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行省定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涵盖教育现代化内涵,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拓展完善。因此,我们要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脚踏实地认真落实现行指标体系要求,又尊重规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提升教育现代化目标内涵,使教育现代化始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建设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获得国内外的认可和肯定。

二、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思路和策略

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总的是按照“两个借鉴、三级推进”的思路,紧紧围绕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着力协同推进,务求取得实效。两个借鉴,就是借鉴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以评促建;借鉴全省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推进经验,多部门密切配合,同时,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推动作用,以科学监测促进现代化建设。三级推进,就是省、市、县三级同步推进、同步监测。省级层面统筹全省以高校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省辖市层面负责推进各县(市、区)及直属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县级层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结果包括省级和各市、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政府主导实施,突出上下联动。各级政府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年度目标,细化责任分工,以每年实实在在的成效保证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总体实现;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研究推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大政策集成效应,真正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与上一轮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不同的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省、市、县联动推进,不仅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对省、市两级如何推进并指导下一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意见,力求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富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深化综合改革,鼓励先行先试。重点是大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更加注重制度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在争取教育部对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更多支持的同时,选取一批省级示范区(点)建设单位,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各省辖市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市级示范区,通过集成建设和试点示范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区域辐射。苏南五市要紧紧抓住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机遇,积极推动跨区域、一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协同解决好面临的共性问题,努力打造更大范围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样本,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分类指导,提升整体水平。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有先有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充分发挥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领导小组和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推动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加快建设,争取在几年内取得明显进展;指导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率先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地区适当给予奖励。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尤其要看末位数。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使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具特色、协调发展。

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分析评估。充分发挥指标体系推动工作的导向作用,每年第二季度对上一年度省、市、县三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测,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和监督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对省辖市和县(市、区),要在省级指标体系框架内删减调整有关指标,形成基于市县、符合市县特点的相关指标群、检测点和相对目标值。研究建立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比对各地年度目标和监测数据,动态掌握三级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客观反映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努力程度。同时,强化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注重揭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差距和制约因素,有效引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朝着既定目标推进。

三、努力打造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升级版

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的《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并确定了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点)建设单位。我们要贯彻实施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指标体系,抓重点、破难点、解热点,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关于教育普及度。这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关键是抓好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头”,兼顾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切实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着力办好村镇公办幼儿园,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积极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适时在全省面上推开。依托现有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推进部门合作,开展0—3岁早期教育试点。二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该项权重为5分,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在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重点实施以稳定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开放大学系统建设,努力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服务平台。紧贴居民学习需求,及时更新继续教育内容,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此外,要严格控制义务教育辍学率,引导尊重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的选择意愿,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巩固和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

关于教育公平度。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两大核心任务,教育政策设计要把公平作为底线要求、把质量作为刚性目标,双轮驱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实现均衡化与优质化协同推进。一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促进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以更清醒的认识、更坚定的决心和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校长、教师流动常态化,使专任教师包括骨干教师每年流动15%以上。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完善推进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为全省近400万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要切实加大困难群体扶持力度。逐步取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附加条件,真正实现“同城同待遇”;研究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15年基础教育政策,办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推进融合教育;完善扶困助学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三要合理配置非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非义务教育阶段要推进有序竞争、差异发展,在扶优扶强的同时注意支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学校获取足够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非义务教育的倾斜力度,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整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

关于教育质量度。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基础;把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扭转到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上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抓紧研究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加快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密切产教结合,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对接;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渠道。高等教育阶段,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强化育人质量;集中力量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等一批内涵发展专项,努力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关于教育开放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以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引进来”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创办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和办学机构,并逐步从高等教育拓展到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应课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和体制机制。拓宽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资助范围,鼓励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走出去”方面,要综合施策提高高校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的比例,全力支持优秀教师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学习。实施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选派优秀学生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指标体系把资源共享纳入教育开放度,要求推动教育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的相互开放。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从体制、政策、利益层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协同”的理念推动高校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要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推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关于教育保障度。这项指标主要通过投入、师资和信息化三个方面来衡量。提升这三个方面的水平,必须做到“三个持续加大力度”:一要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这几年,我省财政教育投入水平大幅提高,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18.74%,为教育优先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下一步,要立足于建立机制,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确保教育经费符合“三增长”法定要求,确保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前移并进入前三。二要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科学核定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编制标准,统一县镇和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坚持托底培训与高端培养相结合,加强农村教师培训,落实轮训制度,增强培训实效,同时,继续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高校特聘教授计划等领军人才项目,不断提升江苏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持续加大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开发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关于教育统筹度。这方面要做到“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事业能不能持续发展,取决于各级各类教育能不能统筹兼顾,在结构上是否科学合理、规模上是否适应需求、质量上是否相互支撑。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确定各类教育规模,着力建立科学的教育结构和开放的教育网络,努力形成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统筹做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正确处理就近入学与规模办学的关系,合理确定各类学校的服务半径,保证学校布局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严格控制学校班额,以班额管理为抓手,倒逼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三是统筹公办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推广委托管理、集团办学等先进经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支持民办教育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打造江苏民办教育品牌。四是统筹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各级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发挥学校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营造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教育生态环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校长遴选和教师聘任制度,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健全社会参与办学机制,努力为教育家办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于教育贡献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也是教育贡献度体现的重要方面。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教育对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对通过教育获取知识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使命,加快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看,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取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着力构建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活力,努力实现协同创新既定目标任务。同时,加快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教师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

关于教育满意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要看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更要看广大群众的实际感受。为此,指标体系专门设置教育满意度指标,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主观感受,广泛了解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谋划教育各项工作,使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研究解决教育领域重大现实问题,让广大群众看得到、感受得到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不同阶层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不完全一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力争绝大多数人满意。因此,开展教育满意度测评时,一定要兼顾各类群体,抽样的覆盖面要广、样本量要大、代表性要强,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满意度具有广泛基础、反映现实状况。

四、全力抓好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路径举措已经明晰,下一步关键是积极推进、狠抓落实,着力提升推动力和执行力,在“实”字上下真功夫、花细功夫。

组织领导要实。各地要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谋划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序时进度和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奖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如期达到省定指标体系要求;深入研究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各高校要自觉投身到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来,办好自己的事,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形成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策措施要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对照省定指标体系尽力把各项政策具体化,尽快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尽早让各项政策发挥作用。抓紧开展调研摸底,对现有达成度及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调研情况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有针对性地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所学校。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到2020年全省总体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80%、综合得分达90分;要抓住“牛鼻子”,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上下大力气,特别要针对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差距大、实现难度大的指标研究具体工作措施,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3

关键词:《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释义 差异

一、比较的前提与意义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是我国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汉语语文字典、词典,是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两部最重要的工具书。在同类字典、词典中。两者的发行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从1953年初版到现在,经过历次大规模修订,不断丰富和完善,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已出版发行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3.以下简称《新华03》,不分版次时简称《新华》)。《新华》是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主要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也可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出第1版,此后不断修订,目前最新版本为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以下简称《现汉05》,不分版次时简称《现汉》)。《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虽然《新华》和《现汉》一为字典,一为词典,但二者实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现代汉语的字往往就是一个语素,有些同时也是一个词,而进入使用的词以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因此,《新华》在解释字义的同时,用常见合成词、成语作例。用(叠)、(连)标示常见组词形式,收录一部分常见合成词,并对词义进行解释。例如:

荆①落叶灌木,叶子有长柄,掌状分跫,花小,蓝紫色。枝条可用来编筐、篮等。古时用荆条做刑具:负~请罪(向人认错)。[荆棘](-ji)泛指丛生多刺的灌木。⑩障碍和困难。(《新华03》,240页)

此例使用了成语“负荆请罪”作例,并用括注的形式简单解释意义;收录了常见合成词“荆棘”,注音并解释了词义。

《现汉》在立目释词时,往往不止解释一个字可以独立成词时的意义,也同时解释这个字不能独立成词时的语素义。

迟①慢:~缓|事不宜~。②形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到|昨天睡得太~了。③(chi)名姓。(《现汉05》。182页)

此例的注解①是语素义,注解②和③是词义。

由此可见,《新华》名为字典,实则兼有部分词典的功能;《现汉》名为词典,实则兼有字典的功能,二者在功能上的这种交叉,是与现代汉语的特点分不开的。现代汉语的语素、词和字特殊的对应关系决定字和词无法截然分开。“汉字是表意文字,记录了汉语的语素或词,绝大部分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解释了“字”,基本上就解释了语素或一部分词,可以做到以字带词,或者说可以做到字、词兼顾”。

基于《新华》与《现汉》存在的上述相同与相异之处,比较二者在释义上的差异,从中分析释义方面的优劣所在,便于对两部优秀的汉语工具书在日后的修订中彼此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也可为其他同类字典、词典提供一点在编纂或修订上的思路。

二、释义内容的差异

《新华》和《现汉》都以收录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一般词语并进行注音释义为己任,能为读者提供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知识,是典型的语文字典、词典。但在释义内容上有不尽相同之处。

(一)释义时《现汉》比《新华》更多地带进专业或百科知识。例如:

草①普通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新华03》,44页)

草①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现汉05》,135页)

对“草”的基本义的解释,《新华》使用了常见事物举例,比较通俗易懂;《现汉》使用了专业术语“栽培植物”,概括性强,但形象性不强。

鲑鱼名。身体大,略呈纺锤形,鳞细而圆,肉味美。(《新华03》,168页)

鲑冈鱼,身体大,略呈纺锤形,鳞细而圆,有些生活在海洋中,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鱼类。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麻哈鱼。(《现汉05》,514―515页)

《新华》只解释了“鲑”的基本意义,《现汉》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更多的科普知识。

水①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液体,化学成分是H2O。(《新华03》,451页)

水①名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现汉05》,1277页)

《新华》对“水”的解释简单明了,而《现汉》的解释更为细致,十分专业化。

(二)对词语一般性的解释《现汉》通常比《新华》更为详尽。例如:

按①用手压或摁。(《新华03》,5页)

按①动用手或指头压。(《现汉05》,10页)

释义时《现汉》对做出“压”动作的部位说明得更全面些。

二①数目字。(《新华03》,118页)

二①数一加一后所得的数目。(《现汉05》,362页)

《现汉》对数目“二”有进一步的说明。

《现汉》除有许多处对同一词语同一意义的解释比《新华》详尽具体,还有很多词语的义项也比《新华》多。如:

香《新华》只有3个义项(《新华03》,524页),《现汉》则有9个义项(《现汉05》,1485页),具体解释此处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三、释义形式的差异

(一)义项的排列

《新华》不区分同音字词,把所有解释放在同一个字头下,使用数字序号①②③……依次排列各义项。《现汉》则区分同音字词,把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的字词分列字头,再分别解释,多义词的义项使用数字序号①②③……逐一排列。例如:

花①(~儿)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有各种的形状和颜色,一般花谢后结成果实。②(~儿)样子或形状像花的。③错杂的颜色或花样。④混杂的,不单纯的。⑤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⑥模糊不清。⑦用掉。(《新华03》,191页)

花①(~儿)图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②(~儿)名阿供观赏的植物。③(~儿)名形状像花朵的东西。(4)~(16)略。(17)名作战时受的外伤。(18)(Hua)名姓。(《现汉05》,580页)

花动用;耗费。(《现汉05》,580页)

《新华03》对“花”的解释有7个义项,义项①~⑥是意义上互有联系的基本义和转义,义项⑦是与基本义毫无关系的意义,是“花”的同形同音词,也一并列在了一起。

《现汉05》则把同音词分开来,列了两个字头:花和花2。

(二)词类标注

《现汉05》已全面标注词类,共把词分为12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成词语素标注词类,不成词语素和非语素字不作任何标注,这样,语素义与词义便截然分开了,使人一目了然。例如:

笃①忠实;一心一意:~厚|~志|情爱甚~。②(病势)沉重:危~|病~。③(书>副很;甚:~爱|~好(hao)。④(Du)名姓。(《现汉05》,337页)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①②是语素义,③④是词义。

《新华03》也标注部分词类,主要有叹词、拟声词、助词、介词、量词、副词、代词等,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不标注。例如:

甭副词,不用:你~说。~惦记他。(《新华03》,22页)

《新华03》没有全面标注词类,所以使得语素义和词义混杂在一起作为义项,不容易区分。

(三)词语来源及色彩义标注

《新华》对词语来源和色彩义标注的比较少,《现汉》对此标注的比较多。

《新华03》注解中的表示本字是方言地区用的字或者本义项所注的方言地区的用法。表示本字是古代用的字或者本义项所注的是古代的用法。《新华03》虽然标注方言词和古代用字用法,但不是所有此类词语都标注,例如:

爹①父亲(叠)。(《新华03》,99页)

“爹爹”是方言词,未标注。

《现汉05》一般条目中,标(口>的表示口语,标(方>的表示方言,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标的表示古代的用法,(口>、(方)、(书)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适用于个别义项的,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

对词语的来源和色彩义进行全面的标注,有益于读者更为准确地认知和使用词语。例如:

旮[旮旯](-子、-儿)角落。喻偏僻的地方。(《新华03》,140页)

旮[旮旯儿]名①角落。②狭窄偏僻的地方。(《现汉05》,434页)

“旮旯”是地域性很强的方言词,《新华》没有标注来源。类似这样的词语,标清来源,便于读者认知词义并选择使用。《现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致。

(四)标点符号的使用

在同一义项中,对于有细微差别的解释,《新华》使用逗号隔开,《现汉》则使用分号隔开。例如:

孑单独,孤单:~立。~然一身。(《新华03》,231页)

孑①(书)单独;孤单:~立|~身。(《现汉05》,695页)

使用分号把有细微差别的解释隔开,层次感更强,不仅能突出解释的差别,而且能区分开一个或多个解释,不至于混淆,释义效果更好一些。例如:

焖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饭煮熟:~饭。(《新华03》,330页)

焖动紧盖锅盖,用微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熟:~饭|油~笋|~―锅肉。(《现汉05》,934页)

从逗号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一眼辨别出《现汉》对“焖”的解释只是一个,而类似的情况《新华》则需要读者去辨别。

《新华》与《现汉》还有其他标点的使用差异,但对释义没有影响,此处不再赘述。

四、释义用词的差异

不同词典对同一个字词的解释,有的会完全相同,有的会大同小异,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用上。《新华》和《现汉》的释义用词也有一些差异。

(一)《新华》使用了部分生僻词释义。例如:

看①瞧,瞅。(《新华03》,257页)

看①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现汉05》,762页)

对“看”的解释,《新华》使用了口语词“瞧”和方言词“瞅”,虽然解释简短,但用来解释的词语比被解释的词生僻,邾分让读者有无法理解的可能。《现汉》展开解释,没有生僻词。再如:

擦①抹(ma),揩拭。(《新华03》,40页)

擦②用布、手巾等摩擦使干净。(《现汉05》,122页)

对“擦”的解释《新华》同样使用了生僻词语,《现汉》则展开进行解释。

(二)《新华》使用了部分非通用词和词的非常规用法。例如:

[](-jie)(方>1.称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人。(《新华03》,2页)

表示“女人”之义,“妇人”非当今通用词,通用词为“妇女”。

蚕……蚕普通经过四眠就吐丝做茧,蚕在茧里变成蛹,蛹变成蚕蛾。(《新华03》,42页)

“普通”常做定语和谓语,表示“通常”之义做状语,常用“一般”而不用“普通”。

五、收录新词和增添新义的差异

对近些年来产生的新词,《新华》较少收录,而《现汉》则大量收录。例如:

《新华》在释义时收录并解释了“电脑”、“手机”、“磁盘”、“磁卡”、“因特网”、“上网”、“网站”等新词,未收录解释更多的像“股票”、“家教”、“埋单”、“网吧”、“酒吧”、“派对”、“人气”、“受众”、“下载”等常见新词。而《现汉02》、《现汉05》收录并解释了大量常见新词。

对一些在近些年的使用中增添了新义的字词,《新华》很少列出新义项,《现汉》则尽呵能把新义项添加进来。例如:

吧②(外)具备特定功能或设施的休闲场所。(《新华03》,8页)

吧2出售酒水、食品或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英bar](《现汉05》,18页)

对“吧”的新义,《新华》和《现汉》一样添加了新义项。

虫②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轻蔑意):书~|网~|可怜~|应声~|糊涂~。(《现汉05》,188页)

炒②炒作①:~地皮|~股票。③炒作②:~新闻。④指解雇:他让老板给~了。(《现汉05》,162页)

以上所列《现汉05》中“虫”、“炒”的各义项皆为旧词新义,而《新华》在释义时并未添加。

六、结语

语文字典、词典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语言文字知识,有时也要提供一定的百科或专业知识,使读者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又扩大知识视野,但不必过多,也不必过于专业:释义应该简明扼要,又不失全面。同音字词应该区分开,分列字头,分别解释;词类、词的来源和色彩义等,有必要的应该标注,并做到前后一致;释义用词,要选用通用词和常规用法;在语言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普及使用的新词以及已经约定俗成的旧词新义,应该尽可能收录并解释,以便与时俱进,跟上语言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4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作用。湖南省以信息化为切入点,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湖南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建用结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2010年以来,把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来抓,先后制定了专门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建设“数字校园”同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带动”的思路,着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目前,已建设机构平台250个,个人空间72万个,发表文章2590万篇,教学视频150万个,文章和视频浏览4.3亿人次。与此同时,有4万余名教师建设了湘绣、湘菜、湘旅等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在线课程资源;为边远农村中职学校量身定做了一批“专递课程”资源;建设了一批汇聚职教名师的“名师课堂”资源。真正实现了资源“边建设边应用”和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交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多元、自主、泛在。近年来,利用空间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探索“三个课堂”,实现教与学的多元。探索基于空间的3G实景课堂,邀请企业专家通过远程直接参与空间现场教学,实现了教师与企业专家同上一堂课;探索基于空间的群组互动教学,教师团队成员和学生以群组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实现了“人人为我师,我为人人师”多维度空间教学;探索基于空间的同步课堂,实现了一流企业、发达地区师生与边远农村职业学校师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兴趣式、团队式、挑战式等学习新形态,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探索S-ISAL教学法、立体化表格教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空间的“教――学――做――养”德育教育新方法,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泛在的教与学。学生利用空间自助学习和互助学习,教师利用空间指导、答疑、批改作业。探索五分钟课程,师生共同建设碎片化资源,汇聚成卡册,建立微课程资源,使教师无处不在、学生随时能学。

三是公开透明,推动教育管理现代化。按照管、办、评分离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公开,推动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利用空间开展评估评审。从2010年起,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全部通过空间申报、遴选和管理,加强了过程监管和信息公开,遴选、评审和验收采取网上专家“背靠背”的方式,确保了评审结果客观公正。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采取网络评审和专家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评审效率。利用空间开展专业技能随机抽查。2009年起,湖南省开始开展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所抽查的专业、学生和测试题目均通过计算机随机抽取,学生专业技能抽查的标准和题库开发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并全部通过空间公开,学生技能抽查结果也通过网络公开,提升了透明度。利用空间进行信息管理。全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通过空间跟踪管理,学校管理信息、事业发展状态数据、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等利用空间适时公开,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四是利用空间创新常规管理。探索空间“点名地图”,创新了考勤方式;探索空间微信课堂,适时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远程答疑等,不仅有效解决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难的问题,而且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5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文化,有一种“任重道远”的“弘毅”精神,它既有自立的能力,又有应变的能力,因此能够生生不息。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具有一种特殊持久的生命魅力,在许多的古老文明的艺术变迁衰退的比对之下,这一特征尤其引人注目。体现东方哲学的中国画及东方美术,本质上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抽象与具象的化一的艺术,强调相克相生的和谐精神。它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是,要求作品中人文境界的文化意义大于绘画本身的含义。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传统绘画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呢?传统绘画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又会具备哪些作用与意义呢?

诚然,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画所体认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是有差异的。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们承担着繁复的心理负担,失却了“本心”,使灵魂产生缺憾,因此被视作人格修养的中国传统绘画朝着理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是一种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历来是勇于吸取外来艺术精华的,在魏晋南北朝、唐、明、清时期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学北齐曹仲达人物画的靳智翼,吸取外来画风,融会贯通,勇于变革旧貌。唐释彦惊在《后画录》中称道:“祖述仲达,改张琴瑟,变夷为夏,肇自斯人。”吸取外来技艺,经过吐纳、净化,以此来丰富、发展自己。过去如此,现今提倡开放、变革,更应如此。

画史上,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论是最具艺术含义的。作为中国画艺术独特的造型理论,它比张璟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早几百年,且更具艺术的形象思维性。要求艺术家将客观世界的表现对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以超时空的方法去神交默契和意象,或概括夸张,或浓缩细化,或化平面为立体,或化立体为平面——塑造出高于现实、各自不同的精神形象。它与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后人提出的“写生”概念是互为一体的。具体来说,就是外师造化的客观形象经过艺术家心源的迁想,从而塑造出更具生命力和精神的艺术形象来,在现代语言的语境中,“写生”则是达到妙得的结果。由此,它对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启导是功效显著的,“迁想妙得“论不仅适合于现代艺术,且适合于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是符合艺术发展从具象到抽象和表现主义的健康思维与客观规律的。它是艺术表现中最高级的表现技巧,也是艺术家重塑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和体现自身独特的艺术思想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董源、巨然把江南山的结构进行梳理,塑造出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的“披麻皴”;米芾从江南烟雨中得出造就“山色空蒙雨亦奇”效果的“横点米家皴”;而李唐创造出了独具北方山水特色的“斧劈皴“;倪云林则是把太湖一带的山石塑造成“折带皴”。在花鸟画史上,最明显的是笔下的鸟、鱼、松、石、荷花,都不同于生活,但都高于生活可见的现实形象,近代的齐白石也是如此。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载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肯定了绘画具有的社会功能,即起到美的教育作用。

现今学院教学,采用西画观念,把绘画的本质说成是“再现”自然的,或是“表现“精神的。其实,从辩证的思维观点上看,一切绘画的本质都是再现与表现的合一,而中国画恰是最能体现人类绘画的本质,它是建立在两极思维认识上的,具有在时空序列中向前延伸的先导意识,是一种无边的自由,且具有无穷的召唤力,是呼唤前进的精神力量。

目前,各美术院校基本上采用西方学院派美术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中国画的本质特色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学院教学应把历史上悟派教学适当引入课堂,采用“教悟合一”的方法去启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画从形式到内涵都是基于不同的大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帮助学生领悟两极思维原理的真谛意义。绘画形象来源于自然形象,但并不以模仿再现自然形象为最终目的,形象只是画家表达画意的语言而已。关于描绘形象时采用的艺术加工处理手法的这部分内容,中国画教学也应系统科学地增加讲授。

为了进一步使学院式中国画教学得到发展,应建立一门东方绘画学体系。用现时代语言,参照现时代人类发展成果,系统科学地阐述、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艺术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国画专业观念,提供最好的渐进式的知识吸收方法,彰显学院中国传统绘画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不朽贡献是其语言的简洁,内涵的丰富,数千年来代代嬗变,生机不绝,代有突破,代有新风。而中国传统精神至今一脉相承,强调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风格。黄宾虹说:“屡变者面貌,不变者精神。”此“弘毅”精神是品格力量的重要链条,有利于从行为和思考两个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铸炼心智、塑造性格具有特殊意义。

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6

关键词: 网络文化;现代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19-02

0 引言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并由此衍生出了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远程教育由第一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第二代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向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远程教育带来了的新变化、新特点、新动向。把握网络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了解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如何顺应网络文化的发展,做出何种变革,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网络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一词最早从英语“Cyberculture”而来[1],而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虽已有了很多种界定,至今尚无定论。在这里,对于网络文化的概念我们采用如下定义:网络文化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网络文化的主题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晶,它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行为主体、医疗卫生、娱乐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外交关系等。

网络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首先是外化可见的物质层面网络文化。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基础,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其次是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再就是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2]

2 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

2.1 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发展 网络文化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网络与信息的技术的进步、依托网络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产品、新的网络社会、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新的网络美学观念的涌现都证明网络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网络文化的动态性直接带动着现代远程教育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特别是网络与信息科技的发展直接为现代远程教育新的变革创造着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近些年兴起的泛在学习是由美国的马克·威士(Mark.Weiser)提出的。他基本设想是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大小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无线通信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它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普适计算机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

2.2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虚拟社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以任一名字、任一性别登陆某一虚拟社区。这里有虚拟的医院、公园、邮局、图书馆等,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等,过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2]

国外网络虚拟社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03年美国林登实验室了名为Second Life(第二人生)的网络社区,其实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三维虚拟世界。2005年,当时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在Second Life中举办教学活动。其后,登陆Second Life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数飞速增长,教育应用发展迅猛。到2007年,Second Life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网络社区中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多元化:有虚拟课堂与虚拟实验室等。

2.3 网络文化技术的交互性、主体的个性化与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网络文化的交互特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播媒体的传播交流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但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得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3]同时网络文化又体现出了主体的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人们的个性与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网络是虚拟、匿名的,就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表现个性的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只要不危及社会,不有意伤害他人,人们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3]

网络文化交互性也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使得人们在虚拟空间的教与学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要采用个性化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的手段上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等等。

2.4 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同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一致性 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标识着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特征。网络精神特征体现为平等、自由、民主、多元化、分权、兼容、共享等方面,居其核心的则是平等和民主,其他精神可以由此衍生而来。这些精神作为漫长历史的目的性价值追求,作为人类艰苦奋斗的价值目标,互联网使这些价值理想变得更为具体可行。国际互联网络体现了最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

我们知道,具有自由、多元、平等、开放性的网络文化内在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应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等,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受教育者的平等性[2]。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即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即是由平等与民主的网络文化精神所决定的。

3 小结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已经并正在从多方面深刻影响和决定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及进程。顺应并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脉动,这是现代远程教育要获得更大、更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15).

[2]李兴保,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J].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