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课堂;变式教学;案例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05-01
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数学教学中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变式教学,通过变式教学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在其中发现变式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应该对所要进行的课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变式,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变化中发现问题本质的不变性,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变化的事物规律,从而不仅牢固的掌握到所学的知识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高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的必然性
1、新课堂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教育界中提出新课堂教学改革,在高中教育中不断的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教育水平是国家今后在国际中发展的基础关系这国家的未来。我国学生在进行基础教育的阶段基本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变式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非常迫切,但是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人才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化,学生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就是为今后成才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身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变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变式教学案例解析
1、“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是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要通过学生猜想出两个计算的公式再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了解到原始公式的得来过程,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这类教学目标的大致过程基本为“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大致掌握到基本的公式和解题思路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训练和变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进行变式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针对同角三角函数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如:任意一个角α的三角函数数值的定义是什么等,通过此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再组织学生成立一个讨论小组,并适当的对这些小组进行逐步的引导,逐渐得出证明同角三角函数的两种关系式。在讲解同一题目时教师能够通过这题的深刻讲解让学生首先掌握到相关的知识点,再针对同一问题不断的进行相应的变式,通过变式不断转换问题,让学生在转换的问题中不断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逐渐了解到问题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变的知识问题的形式,掌握到了相关知识点无论问题怎么转变都能够通过相关的知识去解答。
2、“已知解析式求函数定义域”的案例
在此案例中数学教师主要是通过教授学生掌握好函数定义域的球阀,主要是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并且理解函数定义域的集中常见的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发现学生对于这类问题中往往会出现计算错误,集中函数类型的定义域定义理解不清楚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针对此类问题中,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首先引出相关的问题,在相关问题提出后再结合实际的例题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首先要学生明确什么是函数的定义域这一概念“使得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所有实数x的集合,是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到函数定义域概念后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将知识点弄混。
教师在针对函数定义域解析的问题中首先讲解一道涉及面较广的函数定义域解析例题,在通过对学生的详细讲解后让学生初步对定义域的求解过程和不同类型定义域求解方式都有一定的掌握再通过同一道题进行相应的变式分析,让学生在变式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慢慢理解不同类型的函数定义域应该采用何种解题手法去解决。这种变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节省教师的精力和时间,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增加练习的力度,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当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结:高中数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和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善教学方式,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变式教学,通过变式教学的优势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定位
21世纪是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它与传统的教育产生了根本的区别,如出现了教材的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等特征。
一、教育信息化的界定
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其中有大量学者对其做出界定。
傅德荣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黎加厚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教育信息化理解是不同的,但都在强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来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我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育资源,最终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大部分都是从技术和教育两处层面来进行说明的,概括来讲,教育信息化兼顾信息化和教育的特色。
(1)从内容上来看,教学内容数字化、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共享化
数字化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够用较小的存储空间进行存储,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也使得信息处理技术得到统一。共享化指正是由于呈现的数字化使得信息通过网络得以共享,突破传统的空间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度。
(2)从教育过程来看,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空间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学活动合作化、教学手段智能化
开放化体现为社会化,终生化,个性化等;网络化指随着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全球通讯得以瞬间完成,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与此同时无校舍的“多媒体学校”、“虚拟大学”应运而生,出现了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等新概念,人们用网络技术模拟现实情景,使得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无法体验的情景在虚拟现实中得以实现,这就是教学环境虚拟化;交互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互动、交流式的教育模式,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更加趋向平等;合作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的学习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协同完成课题作业;智能化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更加人性化,人机通讯更加自然,比较繁杂的任务可以通过来完成。
(3)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学习自主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但在教育信息化下,由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允许他们自由地探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从管理上来看,教学管理信息化、自动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等。
二、教师角色理论
教师角色理论是解释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三、教师角色定位
1.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1)具备现代教育观念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改变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实施能力,还要增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休息检索信息、如何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3)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术,把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4)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的教学,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教学管理。
(5)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注重人文关怀
教师应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确立正确的生命方式,使其人性在深度与广度上得以真正展现。
2.教育信息化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些教师不知所措,有些则固守权威角色,还有些只重视技术的更新而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面对此类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思考,对教师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位。
(1)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教师必须做个终身的学习者,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
(2)教师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4)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
(5)教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师生之间是简单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依赖关系。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多样化、平等化。
(6)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在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家长对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校面临升学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学生进行高压管理,使其压力极大;社会就业竞争激烈,也给学生带来极大压力。
(7)教师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教会学生适应未来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所设计的教育计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按照所设计的目标发展,使之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还能大胆地创造未来。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3
1.1对多媒体教学目的的认识不明确
有的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太清楚,仅仅认为若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便先进,教学手段便是现代化,自己也就教得好,这也就从根本上忽略了多媒体的定义—它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已。有的老师甚至不考虑学科的类别,也不在意教学内容的性质,制作出一些图案艳丽的课件,夹杂着各种声音,这样极大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的连续性,这种课件是完全不符合教学目的。
1.2教学信息超量抑制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大幅度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但在做课件时,老师害怕课件知识薄弱,于是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材料都包含在课件中,使得课件信息增多,然而上课时间是固定的,所以迫使老师在单位时间内加大信息传输,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很好地将知识进行同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完全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和思考,抑制学生思维,从而导致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满堂灌输式教学还过分。
1.3过分重视技术,违反认知规律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学的核心,教学的前提是高质量的课件。老师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收程度以及课堂氛围调整教学方式,若是得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往往存在一些过分依赖媒体技术的课件,使得老师教学的目的减弱,严重地有的老师仅充当了放映员,那么学生也就成为了看客。
2对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思考
2.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理论觉得,现代化教育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以及观念的现代化。二为教学手段的高明化。现代教育技术不单单是现代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手段。现代化教育不单单是单纯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现代化教育的思想观念。
2.2不宜用多媒体教学全部代替教师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良好的直观性、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被人们逐渐接受,但是尽管多媒体的形式先进、新颖、突出,它都无法代替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他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反应出的问题来查出问题所在,给予及时地辅导。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无法达到的。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课程相互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具体应用。我们应该努力的寻找它和传统的教学的共同点与切合点,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它的特点。
3结语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4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出现、应用,现代的档案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操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件、仓库的管理者。现代的档案工作者的工作任务与重点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档案工作者成为知识信息的开发者、参与者与利用者。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事业的基础,现代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当前档案工作的新变。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对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档案工作者及其素质的内涵
1.档案工作者的定义
国际档案理事会所编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对档案工作者的定义为“指专门从事档案管理和档案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中国,档案工作者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档案机构,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和档案宣传出版机构中,从事档案专业工作的人员群体[1]。这是对档案部门业务人员的通称。
2.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内涵
《辞海》对“素质”一词有一个定义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百度百科中有定义为:“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因此,我们可以把档案工作者素质定义为:档案工作者在贯彻实施档案的相关工作制度、促进档案事业发展、满足用户需求及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能力、品质和条件的总称。此外,我国《档案法》的第二章第九条对档案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
二、如何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1.加强档案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从档案管理工作上来看,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档案收集、整理、服务、利用等环节,同时又包括档案实体、库房以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在各个管理环节中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保证档案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例如,一个档案工作者如果没有掌握“全宗原则”的相关知识,在对收集来的档案进行分类时,难免会出现各个全宗间档案混乱,或是接收档案不完整的现象。
从档案的属性来说,其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要求档案工作者在保管档案时,都必须确保档案内容的真实。而档案的社会属性也要求档案工作者在对用户提供利用时,必须保证档案实体和内容的安全。但是,如何做到使档案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同时确保档案的安全,档案界对此都有一定的研究。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等档案应用技术理论的研究,都对档案价值的利用及其实体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只有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档案专业的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充分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参考价值。
2.积极参加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参加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针对性强,对于短时间内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组织培训者往往会针对目前档案工作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情况及新技术进行分析,学习者则可通过短暂的时间来提高学习,掌握新的档案工作方法,继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广大档案工作者还可以互相交流经验,谈谈自身在现实档案工作中所独到的管理经验或是一些经验性错误的教训,以便通过继续教育这个平台,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知识水平、工作效率,档案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3.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现代化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档案工作者要熟悉掌握在档案管理活动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技术,包括熟练使用电脑、录音录像、缩微技术,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2]。
首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档案工作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档案管理自动化。运用档案自动化管理,档案工作者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可缩短查档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档案自动化管理可对庞大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保证档案的安全。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制成材料进一步多元化,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熟悉一定的录音录像及缩微技术。只有掌握这些现代化技术,才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最后,档案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档案工作者要及时地将档案目录、图片等档案信息资源上网,要学会网络建设和维护等网络技术相关知识,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快更好、充分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供社会利用,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迫切需要。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文化理论 文化时代 文化实践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发生、交流、选择的内在机制之一。文化的创造、意义的出现,启开了人类的心扉。教育则将这神圣的力量传递,赋予人生以价值,注入生活以意义。教育无法脱离文化,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文化学的意味才是完整的。
一、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加入了后发型现代化的行列,开始关注自己的发展。然而,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以西方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化或现代化并没有帮助那些大多数的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贫困的命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此时,发展已经不再是充满热情的自我实现,而是无可奈何的异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内源发展,以区别于传统上过于依赖外在因素的发展模式。
内源发展强调,如果发展是为了实现本国人民的愿望,那它就不可能模仿任何一个外部的模式,必须采用本土人民自主选择的目标和方法。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规划者和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内源发展理论提出:第一,发展是一种自主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外在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帮助不能演变为对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心灵的控制,本土人民自身的意识、责任感和创造力,是实现内源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二,发展是一种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经济行为或政治行为。第三,发展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过程。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意志和行为不能仅仅体现在组织发展目标咨询、制定发展规划上,必须同时体现在关注本国人民的发展能力上,体现在动员基层人民真正参与到发展事业中来。第四,内源发展强调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的演绎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不可能置原本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新文化。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以充分发扬本国特色,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时代内涵
(一)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存在的现实性
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族群和文化模式中,每一种文化为人们提供的认知方式和意义世界是不同的。教育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必须依赖已有的“路径”。正是依赖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模式中的人们解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也就不同。而经济的发展或政治的发展是无法说明这种差异性,因为经济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的假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即西方化。文化学分析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解释具有反西方化特征,通过文化的解释达致对现代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体认。
(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容纳持续变迁的文化能力和价值观
教育,就其承载和传递文化的属性而言,它的现代化进程应该在现代化的元问题上来定义。因为文化的承载与传递既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文明正是因此而得以延续。通过提供容纳持续变迁的能力和观念,教育就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主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变化节奏日益加快。对于从漫长的进化史中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人类来说,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巨大而紧张的社会变迁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教会培养人们习惯并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进而为社会提供容纳持续积极应对变迁的能力。
(三)文化赋予教育现代化以个性品质
文化是自成一格的,这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态度。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研究抛弃了传统教育科学在研究价值上尊崇西方文化的情绪定向,给予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以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文化不仅赋予教育以内涵,而且赋予教育以个性品质。当然,教育现代化更应该大力促进各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提高民族文化的整合能力。
三、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实践透视
(一)从我国文化传统角度反思教育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且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是如此。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也有消极的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消极作用,以使教育现代化能够更清晰地明辨自己的方向。
1.我国“重教”的文化传统影响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道德伦理,推崇德治,提倡教化,并形成了“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中有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对于“重教”的传统,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重教”的内容。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教育,只是看中了教育的教化作用和伦理功能,因此,“教”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诗》、《书》、《礼》、《易》、《乐》、《春秋》而展开的伦理教育,基本上排除了与科学技术等有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直观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对理想境界的探究更是用“内省”、“顿悟”的手段来达到;由于受“中庸”、“不争”思想的长期影响,形成了墨守成规、保守的思维模式,使传统教育中缺乏逻辑思维、轻视分析和创造,导致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境地,科学的理性精神长期受到抑制,形成了一种人文精神浓厚,而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
2.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制约着民主思想的产生和民主氛围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在封建等级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因此自产生之日起就未能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桎梏。“民本”思想主要体现的是“臣民”思想,人民的一切都被视为君主的恩赐,过多地强调的是人的责任与义务而很少讲到人民的权利,它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和重权威的价值观念,自由和民主更不被视为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利。这种违背民主原则的传统文化取向,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二)从外来文化的影响反思我国教育现代化
回顾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我们看到我国教育是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冲击下开始启动的,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带有依附性的特征。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制、学校、教学方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均移植于西方国家的教育。虽然在建国后,中国教育现代化受过苏俄的影响,但从总体来说,仍是以欧美的影响最大。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教育发展的依附性非常明显。无论是、维新运动、,都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模式为参照系的。以学制而论,清末壬寅癸卯学制是以日本学制为中介的西方学制,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也是模仿日本的,1922年的壬戌学制就是照搬美国学制的结果。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育西化的过程。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开始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此后,“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基本取代了“教育西化”的概念。冯友兰先生对这一概念的转变是这样认识的。他说:“从前人常说我们要西洋化,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彻底改变。这表示,一般人已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的,并不是因为它是海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之所以到处吃亏,而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传统底。这一觉悟是很大底,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五四”时期的思想空前解放,也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一些的主将也开始运用理论分析和改革教育。这一思潮使我国自1949年建国之日起到1956年党的召开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受到了苏联教育模式的强烈影响。由于建国初期,过分注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以俄为师”,雄心勃勃地学习苏联人民建国经验的口号。教育作为中国百废待兴的一个事业,也在学习之列。这些都使当时的教育理论、教育课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全盘照搬苏联。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法切实与本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辅助教学 1 引 言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从本质上讲,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以教育技术为指导。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学所作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wWw.133229.cOm联系我国的实际,教育技术概括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1)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2)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即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3)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4)教育技术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交互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领域,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和管理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教与学的模式和教与学的方法发生变化;使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发生变化;使教材的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革;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使教育体制发生变化;使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发生变化。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建设新型的现代教学资源(教材),建设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利用网络辅助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网络辅助教学基本内容及实践效果
计算机科学经过50年的发展,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计算机是这个时代最基本和最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计算机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具有层次性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掌握计算机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是各个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目标。
计算机课程教学一直都是课堂讲授,配合课堂内容进行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内容很难紧跟最新发展。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进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年来,经济管理系就非常重视计算机教学工作,从课程体系上一直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专业应用基础的层次教学为指导,从教学内容上力求最新,并不断的大量投入,以改善教学实验环境,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计算系列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规划的实施。目前,我们已在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国贸专业等管理系所承担的全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从教学到实验以及课后学习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教学。
为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必须从软、硬件技术上提供条件,以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因此,网络辅助教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2.1 网络辅助教学软、硬件条件
(1)硬件条件
利用现有计算机实验室36台计算机设备,组建系教学实验局域网络,采用10base-t星型和10base-2总线混和结构组建windows nt网与novell网,网络服务器采用金长城专用服务器,并通过校园网提供因特网(internet)全功能服务。
(2)软件条件
网络辅助教学以nt为网络操作系统,nt系统是一个可靠、安全、多线程、对称处理的客户机/服务器系统,集成了很多应用,iis即为其中之一。以iis为web服务器,可充分利用nt的安全性保证web的安全性。工作站操作系统为win98,采用b/s架构,这样,客户端的应用软件只需使用ie,容易维护,web服务器使用frontpage、dreamwear等软件进行开发。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对于经济管理系所承担全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数据库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下:
提供各门课程的电子教案 供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或是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超文本链接进行深入学习;
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生可利用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根据兴趣进行课程其它内容学习;
测试题库 学生可根据测试题库掌握已学知识,并检验学习效果;
网上答疑与讨论 学生可通过bbs或e-mail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远端访问 通过网络接口连接internet,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
3 网络辅助教学实践效果
3.1 实现因材施教,重点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课堂教学只能以一般学生的情况进行内容安排,造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下”的难以避免的两难境况。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后,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根据自身情况,或是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复习;或是通过意义建构(即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
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3.2 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所学知识
以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为例,很多网络课程的教授是以理论为主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以此为重点,但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理论课程应只涉及最基本的内容。网络辅助教学为该课程的实践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条件,使学生由认为internet应用高不可攀,到亲历一个internet应用的具体实现,巩固了所学知识。
3.3 实现了学、教、考三位一体
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常规的卷面考试也不适合,而且由于课时的限制,会计电算化的讲授只能以最基本的部分为主要内容,其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自学,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可根据平时上机的内容,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3.4 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通过电子教案,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课堂上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量。同时,也为准备课程节省时间,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通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实施后(1999~2000学年),学生课余上机时数与实施前学生课余上机时数的比较(如图2所示),可分析出学生兴趣的显著变化。同时,上机操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网络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如我系学生学习spss软件,并在毕业论文中运用这些知识;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建模,并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代表中国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总之,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摆脱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网络辅助教学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课程结构到教学模式,从教育评价、考试模式到师资培训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教育才能真正迈入信息时代。因此,我们进行的网络辅助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具体讲有:
教师角色的转变 使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
学生地位的转变 使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媒体作用的转变 使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化到学生手中,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的转变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逻辑综合,讲解说明式的过程转变为以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