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1

(一)缺乏了行为的依凭。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危害,无论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觉得无所适从。任何缺乏规章制度的组织都是混乱、涣散的组织。就好比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看似可以随意走,但实际上由于双方的抢行会让交通愈发混乱,反而造成了通行的不便。同样,缺乏制度,即没有统一一致的行为标准来约束,学生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得好没人表扬,做得不好没人批评,这无形中打击了一心向上的学生,也伤害了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学生,而纵容了错误的行为。(二)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度的规范,学生管理者处理事务将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办事的因人而异,学生难免会感到厚此薄彼。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缺失,而这将损害教师的权威,对教师的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的校园氛围造成负面影响。(三)降低工作效率。学生管理工作者办事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自然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管理工作呈现混乱局面,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的意义

(一)制度可以将很多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固定下。来制度使学校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得以传承,再通过逐步地系统化完善,形成统一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比如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毕业就担任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这时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就可以对他们起到充分的指导、引领的作用,使这些年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尽快融入自己的角色。而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转岗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即降低了个人因素对整体学生系统的工作的影响。(二)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更规范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为。它们提供可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学生系统中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其自身的性格与能力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处事方法与管理方式上都存在差异,这可能造成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一致性,使学生管理出现波动。这时,应用制度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差异与波动,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备一致性、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三)制度中的奖惩细则使学生管理具备公平性。古语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道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碗水端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权力得以公开透明地运行,避开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与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加强了对各项权利的控制与约束,从而使学生因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感到信服,去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四)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制度化让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制度使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割清楚明晰,这样,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入,减少了工作推诿的可能性,有利于工作的衔接和操作。同时,制度化的办事流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学校的学生管理统一标准,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可预测,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更容易开展,整体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管理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五)制度使学生有了清晰的奋斗方向。比如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学生具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制度缺失或在评定条例上模糊其辞,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让管理者暗箱操作大行其事,以此来制约各种投机者。总之,制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有时制度也因过于刚性或是不够人性化而深为诟病。人性百态,每个个体对制度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但此时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就应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如果要切实考虑每个个体的利益,在诸多顾虑下就无法制订任何制度了。

三、进行制度建设的要点

(一)注重制度建设中的奖惩体系建设。制度的实施,与奖惩体系密不可分,甚或可以说奖惩体系是维持制度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必要手段。比如学生迟到了,教师可以按照制度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以儆效尤。因为如果不处罚的话,对违反制度的同学来说,既然犯错成本为零,那么下次再违反规定也没关系。但对于遵守制度的学生来说,看到触犯规定的同学并未受到处罚,内心感到不公,认为遵不遵守制度都一个样,既然如此,就没有遵守制度的必要了。所以必要的责罚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制度贯彻执行。再比如,各级各类的奖学金制度就是对努力学习者的褒奖。因此,可以说制度与奖惩体系相辅相成,有效地维持了学校内部的公平与公正。(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操性。因为制定制度的目的即在于执行该制度而不是制定完后束之高阁,那么一个制度必须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否则即失去了制度的固有意义。但一个制度如果标准模糊,实操性差,也会让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比如,助学金制度中,如果这样规定:给予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定助学补助。那么,“贫苦家庭”的界定与“一定补助”的多少都将给具体发放助学金的学生管理人员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因此,健全制度首要地要考虑制度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可用的制度、内容空泛的制度形同虚设。笼统、模糊的语言应尽量具体、明确。此外,为盲目追求制度的完整性,制度制定者直接从其它学校照搬照抄,这时有可能出现不适用的情况,比如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就和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时如果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原样照搬的结果是很多细则用不上或不适用。借鉴其它学校的制度自然可以取长补短,但这时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做有针对性的修改,而不是直接原样照搬,因为可能出现无法在本校有效操作的情况。(三)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学校各级各类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则应自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自上而下,先整体而后局部,既要考虑全局,又要考虑各个制度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各系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能与学校的发生冲突,而当制定助学金制度时,同时需要考虑制定配套的监督制度。(四)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将学生管理的行为形成体系,进而发挥出最优化的管理效能。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思索制度执行的前瞻、规划、布置、实施、反馈五步骤,并按流程化、规范化、量化完成这五步骤,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制度建设。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过去管理中的经验教训,要思虑周全,能对种种管理效果做出准确的预判,能分析利弊得失,权衡各方权益,需斟酌制度中每一条细则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细则间的逻辑关系,如此才能设计出好的学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立强,解明,李继霞.浅谈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科教导刊,2014,(7):224-225.

〔2〕唐冬芬.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34):254-255.

〔3〕卢铁光,王立.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启示〔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6):34-35.

〔4〕张玲,张惠瑀.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3):87-88.

〔5〕洪志钧.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5,(4):92-93.

〔6〕施盛威,吴昌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50-52.

〔7〕杨彤,廖菁.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7-158.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治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3

一、总则

(一)小学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础教育,德育是这项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对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把提高道德意识和指导行为训练结合起来;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三)学校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

1、结合本校、本年段、本班实际制订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将《纲要》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进行分解,使之成为适合不同年段,各有侧重的系列,并可补充一些乡土教育内容。

2、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德育处,组织各年段实施德育工作并进行分类指导,确定专人负责,把重点放在端正教育思想,培训骨干,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总结交流经验等方面。

3、列入评估学校、班级、师生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进、教师晋级、评职的重要条件之一。

4、结合德育工作的实施,积极开展德育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努力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5、广辟德育渠道,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共同抓好德育工作。

二、任务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卢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内容

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四、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而这四者对每个学生来说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抓薄弱环节,抓因材施教,兼顾其他方面,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成长。

(二)德育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注意长善救失,因势利导,重视和发挥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五、方法:

(一)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班会、校会和日常教育活动,少先队的组织活动以及科技、文娱、体育、公益劳动等课外、校外活动和家庭、社会教育,都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学校建立制度,统筹安排,切实保证上述活动的有效开展,防止互相冲击、争时间、抢阵地的现象发生。各科教学活动应严格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进行,不要挤占学生德育活动的时间和阵地。

(二)德育工作必须讲究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加以改革和创新。

第二节 学习管理条例

一、学生计划管理

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复习考试阶段尤其要妥善安排,做到考前不过份紧张,考后不马虎放松。

3、学期学习计划必须在开学的第二周制订好,并抄写一式二份,一份交班主任检查与督促,一份留给自己执行与自查。

二、课外复习管理

1、在认真复习当天功课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应根据老师教学进度的安排,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遇有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作出标记,然后带问题去听课,以提高听课效率。

2、当天的功课和作业,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向老师或别人请教。

3、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进行观察、调查、实验。

4、期末考试前,应根据课本、笔记本、作业本进行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整理、巩固和灵活运用,尚未掌握的内容,要主动请老师辅导。

5、当天复习完功课和写完作业后,应清理好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

三、课堂学习管理

1、学生进入教室,要求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不准穿背心、内短裤、胸衣、拖鞋等。

2、预备铃响后,必须迅速、安静地进教室入座,做好思想上、学习用具上的准备。

3、上课铃响,班长喊起立后,必须静、齐、快地起立向老师问好致敬,待老师还礼毕,才能坐下。

4、如迟到,须在教室门外立正报告,待老师允许后,方可进教室。

5、保持正确的坐姿,用心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加老师组强的听、说、读、写等活动,不看非本节课的书籍,努力掌握教师的讲课内容。

6、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总题,勇于开拓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时要起立,老师不叫议论时不议论,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7、做好听课笔记,内容要点,典型例题,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都要做简明的记录。

8、自习课必须保持教室安静,不得擅自下位,随便进出,不得谈笑或大声讨论问题,更不允许进行文娱活动。

9、下一步课铃响,须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如有老师听课,须待听课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教室。

四、课内外作业管理

1、各科作业本,必须保持整洁美观,不得在作业本上乱涂画或写与作业无关的文字。

2、各科作业,必须在题前和第一行正中写明“第 课 或练习 。”方格本一字一格,一个标点符号一格(省略号、破折号应占两格)。横行簿标点符号也应占一定的位置。字迹必须端正、清楚、整齐,注意不用错别字,不用不规范的字。

3、作业书写靠边空出半厘米,做到节、款、项分明。分段时,空两格书写。每次作业之间,应留出一定的空隙,以便分清眉目,但在换页时可不留空行。

4、及时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的要向别人请教,不抄袭作业,不请人作业,因病、事假而拖欠的作业要补做,抄袭和书写马虎的作业要重做。

5、作业量符合上级规定的标准。

6、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五、考试管理

1、改革考试形式,实行考试考查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2、听从监考老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参加考试。

3、考前准备充分,按时进入试场,按规定入座,迟到半小时者取消考试资格。

4、进入试场只准携带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准携带任何书籍、笔记、纸条。

5、答卷前,必须先在试卷指定的地方正确清楚地写上班级、姓名等。

6、签卷字迹要清楚,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的钢笔书写,也可用蓝油或黑油圆珠笔书写。

7、卷面不清,可举手询问,不得私下谈论、喧哗。

8、考试进行半小时后方可交卷,交卷后应远离试场,不得在试场周围逗留和交谈。考试终场时间一 到,应立即停止答卷,并有秩序地离开试场,一律不得将试卷带出试场。

9、端正考试态度,诚实、守纪,不搞任何形式的舞弊,努力考出最佳水平。

10、如有违反考试规则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批评,扣分、取消考试成绩等处理,直至纪律处分。

11、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即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

12、考试后要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修订好下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三节 学生管理办法

一、入学

(一)一年级,招收年满六周岁半以上,户口在本学区的儿童入学。

(二)新生一律凭本学区户口和房证、接种卡报到,由学校填写学籍登记表,建立学籍档案或学籍卡片。

(三)依法招生。对符合条件未入学的学生,学校尽力做好其家长工作,及时让家长送孩子入学;对无正当理由又不送孩子上学者,学校有权依法向上反映。

(四)凡无本学区户口和房产证的新生,作借读生处理,具体入学条件按上级有关精神办。

二、休学、复学

(一)学生在校期间,因严格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请假达三个月以上的准予休学。休学期限为一年。一年后,仍不能到学校学习的可再延期休学一年。

(二)学生休学,须持医院或有关单位证明,由学生家长申请并经班主任签署意见,或教导处审批,校长同意后,记入学生学籍卡片或登记表中,再发给休学证书。

(三)学生复学,须由学生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缴验休学证明书,因病休学的还要持医院证明,经学校审查,准予复学。复学时,原则上编入学时相衔接的年级学习。

三、转学

(一)因父母调动工作而需转入本学区的,事先必须本校办理接收证。学校不得擅自接受转学手续不齐全的学生入学。

(二)凡要求转到外校学习的本校学生,必须向教导处提出局面申请,说明缘由,经批准后才能到外校办理接收证。待学生持有外校的接收证后,学校方可签发转学证明,并将学籍卡交给该生。要求保留学籍处出借读的学生,由家长申请,教务处备案,每年交纳政府部门规定的集资款。

(三)转学工作一般在学期结束后或开学前办理。毕业班的学生,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转学。

(四)本学区邻近学校一般不存在转学问题,情况十分特殊的,可酌情考虑。

(五)转入的学生在办理注册手续时,必须持我校接收证和原校开出的转学证及发放的成绩通知单;如持有原校交纳杂费的收据,学校不再收取其杂费。

(六)凡无正当理由要求转入我校学习的学生,视校情由校长决定是否接收;一旦接收作借读生处理,具体转学条件按上级有关精神办。

四、退学

(一)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不准退学,对少数确有下列原因之一的,可以考虑办理退学手续;

1、因病休学两年以上,经医院证明,短期内治疗不能痊愈者。

2、因生理发育不全,或因患各种疾病,致有显著痴、呆、傻、丧失学习能力者。此条一般指下述三种情况:一是身体发育畸形,年龄在16周岁以上,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要求退学者;二是因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乙型脑炎及明显痴呆、傻者,严重的癫痫病者,麻疯病者;三是高度近视(1200度)者,严重红斑狼疮病者等。

3、因家庭情况突然变化,出现严重的特殊的困难而需要负担家庭生活,无法坚持学习者。此一般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父母双方一方因故病残长期不能工作,致使全家生活水平极低者;二是无依无靠者。

4、因家庭生活极端困难,劳动部门同意安排就业者。

(二)学生退学必须办理下列手续:

学生要求退学时,提出书面报告,索取家长单位或街道居委会的证明及县团单位以上的医院诊断证明,班主任签署意见,教导处调查核实、校长签署意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由学校发给退学证书。退学证书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盖章后才能有效。

五、升级、留级

(一)学校取消留级

(二)跳级从严掌握。少数学生成绩确实优秀而要求跳级,经过考试,达到上一年水平的,准予跳级。跳级一个学年的,由学校批准。

六、毕业

学生学习期满,从德智体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举行毕业考试,并根据学生各科综合评定的成绩和参加补后的成绩发给毕业证书。

七、考勤制度

(一)学生必须遵守《学生守则》,必须遵守学校订立的《校规》,病事假必须持医院或家长及家长工作单位的证明;事前应办理请假手续,征得班主任同意后,方能离开。学生请假期满,因故不能返校者,应当续假,不办理续假手续而超假者,作旷课论处。

(二)每个教学班要设立学生考勤簿,由教师或值勤学生逐日填写。每周公布一次出勤情况,对出勤好的班级和学生,要给予表扬;对违犯考勤制度的,要进行批语教育。对经常旷课,屡教不改的学生应给予纪律处分。

(三)学生上课、自习、劳动(包括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集会、“两操”以及学校和各班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四)批假权限:一周以内班主任批准,一周以上一月以内由教导处批准。一月以上由校长批准。学生干部一律无权批假。

八、学习成绩考核和品评定及管理办法

学生成绩考核和品德评定及管理办法参照区教委有关规定执行。

九、奖惩制度

(一)奖励

1、奖励对象。凡属本校在籍学生,符合条件者,均予以奖励。

2、奖励类别。校内奖励类别分为等级将和名次奖。等级将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名次奖一般分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必要时可迁当顺延)。上级及有关单位的奖励类别以奖励者规定为准。

按获将级别等级的高低、获奖名次的先后分别给予不同规格的物资鼓励。具体办法学校另行规定。

(二)处分

1、凡违反《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章制度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分。

2、处分方式

(1)通报批评;(2)警告;(3)严重警告;(4)记过。

3、凡受处分的学生一律记入档案并通知家长。

4、构成违法犯罪行为者,报请执法机关论处。

5、受处分的学生若能改过,即应及时取消处分。尤其对毕业班的学生,在其毕业前夕,应做出结论。

十、学生档案管理

(一)建立全校学生学籍档案(分班装订成册)。

(二)制订并保存历届学生升学成绩登记表。

(三)备有历年全校学生花名册(按班编排并有班主任的姓名。)

(四)学生转学、休学、退学、肄业等多种证件的存根(包括转、休、退学申请书及有关材料。)

(五)毕业生姓名及其去向。

(六)按规定的手续及时给新转来的插班生建立学籍卡。

(七)各班学生的评语应及时抄写在学籍卡上。

(八)历届毕业生操行评语记载表(装订成册,便于保存和查找)。

(九)全校学生干部名单。

(十)对学生奖励和处分,以及撤消处分的决定都必须随时登记在学籍卡上并备有附件。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人本化取向;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究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现,人本化缺失是最根本问题。故为改善这一问题,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以生为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借鉴发达国家或国内优秀高校的管理经验,深度剖析本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人本化管理制度,以更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上忽视以学生为本

主体性是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学生在学习、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表现的一种主动且自觉的思想与行为。但分析我国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管理层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观念,且过于注重管理者的主体地位,通常使用有目标性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希望借助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优秀人才。但这样的管理观念忽视了集体中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且为学生带来一些负担,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管理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开放平台。但是,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内容,发现大多数高校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虽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但由于框条式制度太多且事无巨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机。因此,在高校管理中,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创新管理制度。

(三)管理行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权

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运行中还存一些问题,阻碍了管理质量的提升。其具体表现在:1.一些高校管理者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将学生看作为学校的附属品。如:过于重视文件、各类会议等工作的布置与安排,为一些完成一些“表面工作”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强制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权。2.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体性,进行不合理的统一制度管理。如:部分高校对学生衣着、发型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学校不经学生同意将学生个人信息公布出来;学校将学生寝室的整洁度与学生奖学金挂钩等。

二、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应将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人本化”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探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价值”出发创新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议健全且柔性管理机制。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从而真正的将“人本化”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质量,弥补当前管理中的不足。

(二)优化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发展

为改善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管理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优化管理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具体可以: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建立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如:要求辅导员、管理员等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通过观察、交流、学情分析等形式发现学生不同的需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系统且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自己的合理需求。2.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针对学困生、特困生、情感受挫、适应能力差等学生加强关注,注重引导;开展大学生群体普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帮助与引导。

(三)重视主体权力,增强主体能动

学校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学生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以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学校可以赋予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权利,如:在教育收费、处分管理、生活等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教育与自我批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权利。另外,学校应强调并帮助学生树立“主人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丰韬.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5.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模式

当今高校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主要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当今高校的管理工作是需要通过更新现有的陈旧工作理念,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施环境及制度,增加管理团队的人员建设、改变传统意识、转换主体思维、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的,高校中的学生管理主要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同时又要注意其管理的实质性和及时性。

一、当今高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所高校管理机制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改革,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伴随我国生源的逐步升高,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问题重重。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因其社会原因和人文理念等因素,仍然存在许多如管理团队的思维陈旧、制度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而互联网的普及、新鲜的社会理念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当今学生的思维观念。他们年轻热情、思想前卫、富有个性,常常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惊喜,这也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而这些问题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管理工作难度也在逐步升级。如何正确地构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管理模式,已变成所有高校的统一问题。

二、管理工作的现状

1.制度的老化

在传统落后的体制影响下,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仍然在强调学生管理的意识统一,让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无条件服从。但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挑选都采取自主化选择,这给学校老旧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的传统制度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我国人才的综合素养。

2.管理模式单一

随着学校扩招,生源面增大,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也在不断地创新,很显然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学校的管理者对于现如今产生的问题解决方式缺乏一定的有效方法,只能单纯地应付针对性极强的工作,而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掌握和调度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治理。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需要从管理中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能够解决问题。学校应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对于学生的管理作用应从学生的校园生活转移到思想建立上,把握住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思想动向,创新管理模式,做好相关工作。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思维

1.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从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角度、道德素质、文化特征等等角度出发,建立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确保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套管理学生的新模式。其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务必要脱离传统落后的模式,移交主体,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制度能够以学生自身为基础、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充分鼓励学生自立自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于学生。最后,对于管理观念,相关工作者必须放弃传统、落后的旧观念,建立新思维,我们不能将传统的理念全盘否定,应取长补短,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服务学生,创新管理模式。

2.学校的管理

对于管理学生工作,学校应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整体调控,并完善和改进其相关措施制度。由于生源面扩大,学生自身的差异也会产生一定的距离,管理工作也会变得比较复杂,如果学校没有一整套相关且有效的管理模式就不能进行学生的正常管理工作。所以,建立一套和学生管理的机制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也是极为重要的。

学校首先应当从教工的思维理念开始进行革新,使学生管理的方法落到实处,并能够得到正确的规范和制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身应得的权利,做好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正常、合理、科学地运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实现完善相关制度的目标。

提升高校文化、推进学生管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和附属性、加强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让高校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变革学生管理的新模式,从而打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道路。

学生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学生参与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 现状调查

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组织,拥有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其中,学生是一个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因此大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是有资格的[1]。学生参与治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可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鼓励学生参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权利意识,形成权利自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调查概述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共收回问卷524份,回收率87.33%,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91.79%。编制问卷《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由两部分组成: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调查包括参与广度、深度和效度三个一级因子,问卷调查共有26个选择题,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学校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的发挥状况,学生参与资格和参与管理制度制定的途径及参与困难等。经检验,Cronbach alpha系数达到了0.70,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信效度较高。

(二)研究的问题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学生参与状况进行研究,涉及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诸多问题。根据以往主张的参与管理受个体因素影响的研究结论和日常观察,提出假设[2]。

假设1: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的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态度不存在差异。

1.1:男女学生的参与态度不存在差异;1.2: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参与态度不存在差异;1.3: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参与态度不存在差异。

假设2:人口统计特征不同的学生在参与大学管理的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2.1:男女学生的参与兴趣存在差异;2.2: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参与兴趣存在差异;2.3: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参与兴趣存在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分析

1.多数学生愿意并认为应该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

调查显示,93.14%的被调查者,即448名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其中男生占247名,占所有被调查男生的92.86%,占所有持肯定态度学生的55.13%;女生有201名,占所有被调查女生的93.49%,占所有持肯定态度学生的44.87%。经过x■检验后,显著性值0.356>0.05,显示性别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1.1可以成立。

在所有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持肯定态度的448名学生中,其中研究生有221人,占持肯定态度的49.33%,占被调查研究生总人数的95.26%;本、专学科生227人,占持肯定态度的50.67%,占被调查本、专科学生人数的91.16%。经过T检验后,显著性值0.925>0.05,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对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1.2可以成立。

在所有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持肯定态度的448名学生中,其中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132人,占持肯定态度学生的29.46%,占被调查有学生干部经历学生总人数的93.62%;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316人,占持肯定态度学生的70.54%,占被调查无学生干部经历学生总人数的92.94%。经过T检验后,显著性值0.325>0.05,可以看出,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对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1.3可以成立。

2.学生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持一定的兴趣

13.3%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39.7%的表示对此比较感兴趣,36.4%的表示兴趣一般,10.6%的表示没有兴趣。其中,对男女生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态度的分析结果如下:有9.6%的男生对此非常感兴趣,40.3%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5.8%的表示兴趣一般,14.3%的明确表示没有兴趣;12.7%的女生表示非常感兴趣,39.1%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7.0%的表示兴趣一般,11.2%的表示没有兴趣。经T检验,显著性值为0.463>0.05,表明男女学生在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兴趣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假设2.1是不成立的。

从学历教育的角度观察,有9.1%的研究生很感兴趣,41.3%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9.8%的表示兴趣一般,9.8%的表示没有兴趣;本专科生中有12.7%的表示很感兴趣,43.9%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5.3%的表示兴趣一般,8.1%的表示没有兴趣。经T检验显示,显著性值0.325>0.05,表明接受不同学历教育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并不是十分显著,所以先前提出的假设2.2是不成立的。

从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角度来分析,在现任或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中有7.1%的表示很感兴趣,43.5%的表示比较感兴趣,41.7%的表示兴趣一般,7.7%的表示没有兴趣;而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中亦有11.7%的很感兴趣,43.6%的表示比较感兴趣,35.0%的表示兴趣一般,9.7%的表示没有兴趣。经T检验显示,显著性值为0.565>0.05,仍然表明接受不同学历教育的学生在对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兴趣方面的差异性不十分显著,所以先前提出的假设2.3是不成立的。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学生参与的问题透视

(一)高校在保障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制定中暴露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缺乏相应的信息公开

知情权应体现为学生有权了解事关学校发展、涉及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有些高校能及时公布学校的发展动态,有些则缺乏相应的公开信息制度。而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等的相关信息更是因各高校而异。“决策是一种非常普遍而重要的人类活动,充分掌握和正确运用相关情报(决策信息)对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及决策效率至关重要”。[3]高校决策信息的公开程度是学生参与的重要前提,学生需要了解具体运行状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会完全公开相应的信息。”了解到71%的持相反意见。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尚未完全公开信息,限制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

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参与大学治理的方式。在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学生可通过争取在高校众多委员会中的学生代表名额来实现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性管理。“在法国、德国,各大学理事会中,一般都有学生代表、教员、校外人员各占1/3组成,法国的学生代表还可直接参加校长的选举,在英国,绝大多数大学的理事会和评议会都有学生成员参加”。[4]学生要实现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参与,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反观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组织,往往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保障学生参与的功效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学生参与组织是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应受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决策层的重视,从而确保将学生的意见体现到管理制度中。

(二)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中暴露的问题

1.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参与制定高校的管理制度工作。然而,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活动的渠道较为简单、形式较为单调,常常“集中于高校管理活动决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座谈、征文、校园网等渠道”。[5]参与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工作的学生表示,参与制定的内容较为单一,参与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内容多是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而对于其他管理制度的制定,通常只是停留在征求学生关于某项制度的意见等层面。在访谈中,有些学生工作者明确表示某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学生是不宜参与的,主要考虑到学生尚不具备参与的能力。可见,高校对于学生参与能力水平的质疑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2.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程序模糊

学校由于缺乏学生参与的相关程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学生在参与管理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从众心理,一窝蜂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问题虽经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议,并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让高校和学生都满意的结论,尤其是涉及关键性问题时,往往缺乏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实质性的管理参与”。[6]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目的倾向于维护其自身利益。若学生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容易造成参与制定程序上的无序,最终影响其参与效果。这种无序主要是由学生参与目的的务实性和学生参与方式的单一性造成的,而又和参与方式的随意性有关,学生受价值理性的影响,对于学生参与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既定目的并不是很关注,因此对于达成此既定目的的手段方式选取也不关注,所以就造成了学生参与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的随意性。因此,学生在参与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表现的程序无序性就不可避免了。

3.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机会不均

学生在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时存在很大区别:有的学生具备较多的参与机会,有的无意过问,而有的则无权过问,这主要与学生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有关。28%的学生有参与过制定高校管学生管理制度的经历,其中80%的学生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他们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学生党员发展的条件等主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而其他20%的非干部学生则止于规定的征求意见,或是起草制定涉及范围较小的管理制度。此外,大一或研一等新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较少,这是因为新生较少担任主要学生干部。

参考文献:

[1]毋靖雨,周鸿.理性及其限度:大学治理中学生参与的逻辑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3).

[2]任初明,赵立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3).

[3]王卫.决策中的信息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