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主学习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主学习报告

自主学习报告范文1

【摘要】“学生的学业成绩跟学生是否能做到自主、主动学习基本成正比例关系”。鉴于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现状,要加快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必需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一、调查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了了解目前农村初中化学科教学尤其是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农村初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想法,推动我校县级化学课题《自主学习在农村初中化学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从而更好的改善农村初中化学科的教学工作,因此对目前农村初中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

我校化学课题组设计的《研究初中化学自主学习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为:

1、你学习化学的目的是( )

A、学会知识B、感兴趣C、应付中考 D、学校安排

2、化学课上,你是怎样听课的?( )

A、只听老师讲B、只顾抄笔记C、边听边抄D、开小差

3、你在课前预习的情况是( )

A、全都认真预习 B、基本上预习

C、偶尔会预习 D、没时间预习

4、(选D的同学不用做这道题)化学课前你的预习情况( )

A、看一看课本 B、力求弄懂新的知识

C、借助教材重新推导有关的知识 D、了解一下教材纲目

5、化学课上,你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思考吗?

A、没有过B、很少 C、经常有 D、每次都有

6、你对老师所给的解释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吗?()

A、时常会B、有时会C、很少D、没有过

7、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你会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A、每次都会 B、经常会 C、很少D、从不

8、当你看到或听到一些奇妙的化学变化时,你会有什么感想,又会怎么做呢( )

A、好奇,找老师或同学问答案 B、好奇,上网查找相关解释

C、好奇,做实验找原因 D、没什么感觉

9、你认为老师课堂教学在时间分配上总体状况是()

A、老师上课时应该适当多讲一些 B、老师上课讲的太多

C、老师讲课时间刚好合适 D、老师上课时讲的太少

10、做实验时,你更希望( )

A、自己独立完成 B、边请教老师或同学边做

C、与同学合作一起做 D、看着同学做,自己不做

11、当你的实验值与理论值不符时,你的做法是()

A、填理论值B、填其他同学的结果

C、询问老师D、重做,找原因

12、课后,如果是有条件的话,你会进行家庭实验来验证已学过的知识吗?()

A、每次都会B、经常会C、偶尔D、不会

13、你希望老师在你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A、知识的传授者 B、合作伙伴

C、A和B 都是D、可有可无

14、你希望学校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辅助教学吗?()

A、非常希望 B、不希望 C、一般D、有无都可

15、你对参加化学课外研究型学习的兴趣( )

A、很高B、较高 C、一般D、没兴趣

16、是否经常阅读有关化学的课外书籍( )

A、经常读B、有时读 C、很少读 D、从来没读过

17、你自主、独立的进行化学单元复习()

A、能B、有时能 C、基本上没有D、从来没有

18、你乐意去主动探求问题的( )

A、乐意B、一般 C、偶尔 D、不乐意解决

19、课堂讨论方式感受如何 ( )

A、 不参与 B、一般 C、 参与D、偶尔参与

20、你常进行单元小结吗 ( )

A、 经常 B、 偶尔 C、 基本没有 D、从来没有

21、你觉得学习自主性高吗 ( )

A、 高B、 较高 C、一般高 D、不高

22、化学课堂中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A、主动积极思考 B、有时参与一下C、有老师组织才参与 C、从不思考

23、你感觉现在老师化学课中的教学( )

A、重视知识的落实、经常教学习方法

B、注重培养观察、思维、实验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C、经常传递一些思想、观点,如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环境保护思想

D、满堂灌的老方法

24、你认为自主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帮助很大 B、有所帮助C、有少少帮助D、没有帮助

25、令你印象深刻学习方式( )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老师教

26、在学习化学方面你对自己的信心是()

A、充满自信B、比较有把握 C、需要再努力D、比较困难

27、你对化学科学习的建议有:

三、过程和方法

笔者与我校化学课题组成员一起对2010—2011学年和2011—2012学年两届的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上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完毕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笔者在近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是否自主学习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调查,如面对面谈话,与家长了解情况,从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分析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考试、单元测试成绩,观察上课时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自觉完成家庭小实验、是否积极完成课外作业、是否自觉阅读课外书籍等。

数据统计

《研究初中化学自主学习调查问卷》答卷情况统计表(略)

结果与讨论

1、第1题选A答案(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学会知识)的约占60%,说明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比较明确;但对比新课程标准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

2、第2题选C答案(上化学课时边听边抄笔记)约占70%,说明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但却有极少数学生开小差值得注意。

3、第3题选A答案(课前认真预习)只占少数,说明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还未做到自主学习。

4、课前预习只是看一看课本就算的约占一半,这种情况也不能忽视。

5、从第5—8题的答题情况来看,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未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更谈不上创新思维了。

6、从第9—13题的答题情况来看,说明多数学生还是比较习惯依赖老师传授知识或请教同学,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思考并解决问题,而当实验值与理论值不符时大多选择询问老师,缺乏质疑的意识和胆识,课后自己找材料独立完成家庭实验的学生亦比较少,说明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未能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还未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7、从第14—22题的答题情况来看,说明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其主观能动性还末真正得到发挥,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还未形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扩充知识的渠道比较少,其能力亦显薄弱,也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还未得到转变,很多学生还保留着原有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农村初中学校还未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8、从第23—26题的答题情况和两个学年的数据比较来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认识、接受、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学生人数有上升的势头。

笔者曾对2007—2010年三届学生进行过“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并已形成报告,初步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业成绩跟学生是否能做到自主、主动学习基本成正比例关系”。鉴于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现状,要加快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必需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报告范文2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思维习惯,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如何看待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多方面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学习方式,为制定下一步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提供参考 。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象:吉子现小学一年级20名学生

方法: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问卷后的括号里填上选项。

三、调查内容和分析

20xx年xx月27,根据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小学一年级数学自主学习的调查问卷》,分别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同,因此教师采取怎样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学生喜欢怎样的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在数学自主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数学这门学科的,学生多数喜欢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以获得新知识。学生喜欢数学上课的时候经常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一些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示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学生希望老师适当参与问题的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对于那种由自己研究,老师提示的数学问题,学生更感兴趣。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不喜欢只有唯一答案的数学题,而是经过分析可得出多种答案的题目。当学生面对难题时希望与同伴合作,一起讨论,乐意小组合作,交流心得。

对于数学作业,三种选择的比例相差不大,课后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访问,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内做书上或练习册的题目,而对于课后的家庭作业,更喜欢有点实践性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分析,根据本次问卷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意志。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在自主学习数学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决定。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表现出色,就给予充分赞赏。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的工作中应努力树立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五、采取措施:

1、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习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动机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参与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2、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学生都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暗示。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让全体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真正的把学数学变成做数学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反馈回的零乱无序的信息,抓住实质,认真梳理,

归类。及时做到位点拨。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让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而且还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全方位参与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报告范文3

1 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全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开展教研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2 问卷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3 问卷数据汇总与基本分析

3.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多媒体、电子白板课,只有10%的学生不喜欢,这类学生大都是学困生,总觉上课无聊,不管采用什么教法,都没有兴趣。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家中具有上网条件的人数较少,不过大部分家长购买了磁带等设备,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很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学生也是学困生,据了解,他们喜欢多媒体的声音、动画、图像等,不感兴趣的学生大多是学习差,性格内向,家庭条件差、留守儿童等,今后我们要研究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分析: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学生只占20%,教师布置就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占45%,可见学生在自主预习复习方面几乎一半是被动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总体上是好的,30%的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认真完成;45%的学生能与同学讨论完成。但不容乐观的是仍有25%的学生存在抄袭作业现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后,由于出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学生课前预习扎实,当堂检测过关率高,致使抄袭的学生大幅减少。

数据显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高了,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学生主体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并愿意坚持,没有感觉的学生属于学困生,不愿意学习,亟待培养学习激情。

3.2 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及疑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教学《切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FLASH动画,让静的圆动起来,使其与直线有1个交点、2个交点、无交点,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另一个教师传统教法,最后课题组经过集体讨论对两个班的当堂作业情况进行了一项综合检测,结果如下实验结果表明,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的九1班学生的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明显优于九2班,差异分别是3%、19.34%、5.9%、11.1%,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最高,达19.34%。原因是利用计算机可将几何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

3.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经2年长期运用电子白板等教育技术后,对平行班教学成绩进行比较(以语文为例)。由统计表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的教学成绩较好,尤以优秀率更为明显,基本上都要高出15个百分点。极差生(36分以下)降为0,进步明显,学困人数36~72分学生数有所增加,均分直线上升,净增8.92分,而平行班(偶尔用电教设备)只增3分,按照如此进步速度,预测下次考试合格率能达到70%。

4 研究反思

自主学习报告范文4

关键词:资助管理;隐私权;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20-02

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贫困生问题已成影响高校稳定、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保证教育公平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把资助工作落到实处,既确保公平公正,又切实保障学生的隐私权,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一、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界定

高校学生隐私权就是高校学生就读期间所享有的私人生活不被他人知晓、干预和侵犯的权利[1]。具体而言,高校学生隐私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姓名、电话、通信、日记、家庭关系、亲朋关系及其他私人文件等秘密不被非法刺探、公开的权利;私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监视、监听、窥视、调查或公开的权利;学习成绩、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的权利;纯属私人情况(如疾病史)或私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公开、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权利。根据以上对高校学生隐私权的界定,结合高校助困实际,在资助管理工作中,针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而言,有以下四大个人隐私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家庭贫困这一事实;二是贫困程度;三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四是学生在校的实际消费行为。

二、高校资助管理中学生隐私权的丧失

高校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助困举措,对于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贫困学生在享受这项救助的同时,却要以公开个人的隐私为代价。

(一)个人家庭信息的暴露

学生的家庭情况在生源地(如村、镇)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对于生源地相关组织来说,贫困家庭学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不属于隐私;而对于高校这一新环境来讲,则属于学生的隐私,尤其是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更是学生的绝对隐私,高校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没有权利主动地对其进行调查或打探[2]。从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具体的操作程序来看,对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具体包括家庭年收入多少、家庭成员人数、有无老弱病残人员等,从而要求学生提供有关个人家庭情况的详细证明材料。由此,学生接受救助不仅意味着要暴露自身家庭贫困这一事实,此外,家庭贫困程度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这些更为详尽的信息也要随之公开。

(二)个人消费信息的暴露

在贫困资格认定过程中,除须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信息外,同时为防止有些学生造假行为的出现,还要了解学生本人在校的实际消费行为。诸如每月的生活花费情况如何,是否有手机,是否购买了一些与其家庭经济情况不相符合的消费品等等。这些本属于个人日常消费行为的信息,却成了资助中判定是否贫困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隐私公开对贫困生的影响

据与一些贫困学生的交流发现,很多学生并非是自愿公开个人信息的,隐私的公开通常是他们在面对隐私权与救济权两者之间的矛盾时权衡抉择后无奈的选择。并且,当个人信息公开后,又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

(一)个人自尊受到伤害

一个人家庭的贫困通常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致贫的原因归于家庭致富能力的低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往往不无感受到人们对于贫困的认识已打上了价值的烙印,人们总是把贫困与能力低下等同看待,把贫困看成是可耻的事情。所以,当了解到某个学生家庭贫困时,一些人就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对待他,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对贫困生的蔑视,这显然是对贫困生自尊的极大伤害。

(二)个人行为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与学生的在校实际消费行为相联系,所以被评上贫困生的资格之后,他们的消费行为就不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而要公开受到他人的处处监督。很多贫困生明显地感受到,在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后,即便是连吃饭、买衣服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购置也有可能招致其他同学的非议,从而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

(三)个人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证资助的公正与透明,学校不仅在资助过程中扩大参与者的范围,而且对获得资助的学生名单也予以公示。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很多学校通常都会将受助学生名单公布在学生住宿区或学校宣传栏等公共场所,甚至公布于学校网站上,以接受广大师生的评议与监督。这种做法有合理之处,但是,信息的过度公开带来的知情权任意扩大,也使得一些无须知晓、没有利害关系的群体获得了受助学生的个人信息,甚至让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对学生家长进行敲诈勒索,这种情况已在很多高校出现,并已给受助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四、高校资助管理中学生隐私权的保护策略

当前,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漠视,已经给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一些贫困生为避免因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而造成的心理伤害,宁愿放弃受助机会,这对于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是极为不利的。由此看来,在高校资助管理中如何既保护贫困生的隐私权,又能实现对他们的资助,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宏观上看,针对国家在隐私权方面法律的缺失与不完善,从制度的层面完善高校关于学生隐私权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定义务,并对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以为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在高校内部,为确保学生隐私权与资助工作者知情权的和谐统一,确保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校园环境。之所以很多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贫困生,可以说这种认识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贫困有着错误的价值判断,把致贫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的低下。归根结底,这既有中国传统的“嫌贫爱富,等级门第”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是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对金钱利益的追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应切实肩负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贫困只是衡量个人经济实力的一个尺度,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标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也不是以占有钱财的多少为基准的,而是当前法制社会中人的一项基本人权。如此,我们才能以一种尊重的心态正视贫困生的隐私,避免对他们的人格施压。

(二)高校资助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法律观念

首先,在资助管理中侵犯学生隐私权行为的发生,可以说与资助工作者管理理念的错位存在很大关联。长期以来,在儒家“师道尊严”思想影响下促成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权威和意志的单向性,这种做法延伸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则体现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管理者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造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在高度彰显人文精神的当下,为避免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学生为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拥有的隐私权,采用人性化的方式开展资助工作。如需要对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予以公示,应当注意公开的时间、场合和内容,语言表达应尽量客观、一般化,不可过分详细,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权,维护其人格尊严。

其次,高校资助工作者之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出现过度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给学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缺乏法制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者应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合理运用法律协调好学校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在关系学校管理秩序、以支付为代价时,才能涉足学生的隐私;要尽可能以最低限度的必要知情权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下公开学生的隐私;要承担保密、不得扩散和泄露学生隐私的义务;当必须要获知学生隐私时,应通过正当程序或通知学生本人获得。

(三)提高学生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日益严重与当前大学生隐私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有很大关系。根据“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课题小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涉及隐私权问题的回答中,回答“如果他人宣扬您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情况时,会不会影响您的生活”的问题时,只有10%的人回答影响很大,35%的人回答有一些影响,24%的人回答影响不大,12%的人回答没有影响,其他的回答为“说不清”[3]。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权正在遭受侵犯,甚至当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也只是觉得不妥,而且害怕向学校提出后,失去受资助的机会,并未想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从而为侵权行为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隐私权在个人生活、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性,知道在隐私权受到侵犯后该如何进行维权,提高自身对隐私权保护的主体意识,以更好地应对个人隐私权和资助人知情权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在提高自身权利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当前,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需要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隐私问题。当然,虽然我们强调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也并非是要高校不能过问学生隐私,而是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要掌握好度,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对学生权利尊重的态度,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以达到对学生的救助与对学生权利保护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

出版社,1995:415.

[2]倪再羊.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隐私权保护探析[J].浙江理

工大学学报,2007,(3).

自主学习报告范文5

《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实验课题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2003年4月1日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整个课题在中央教科所的组织下,得到了南昌市教科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立项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1.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课题研究的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研究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不设对比班.

研究时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3.1—2003.3)确立试验成员、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申报课题,培训教师,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3.4—2004.8)每学期根据市课题组要求制定计划并开展课题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小结阶段试验成果,完成试验论文、录象课、案例。

(3)总结阶段(2004.9—2005.1)整理分析数据资料,撰写试验报告和论文,整理试验案例、教学反思、课件、论文、学具。做好会议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2、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1)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工作实行三级课题研究管理体系,即由校长(现为书记)亲自主管

、教导处具体分管、数学教师具体实施。成立顾问组与技术组。参与课题研究的对象均是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和机构的运转,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科研工作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对承担课题试验的教师,根据考核业绩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与平职晋级挂钩。

(2)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特点,引导教师知识是财富、学习是手段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从而树立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能成功的理念。我校从三个不同层面、四项举措来帮助老师养成读书习惯。三个层面是:学校的组织学、年组的互动学、个人的研究学。学校聘请了各级专家来校指导,如聘请省教科所罗来栋为我校试验教师做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当前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等专题讲座。四项举措是:①提供学习资源;学校图书室除了一般学习和娱乐需要的图书外,我们更加侧重了我们是学校的特点,组织了大量的配合各专业学习和提高的图书,更加深入地为各层次的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藏书②确定学习原则;③规定学习时间;④明确学习考核要求。课题确定以来,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大纲”、课题方案,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和方法的学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3)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组织教师参加市(区)辅导班学习,到市、区小学听课学习。抓好集体备课活动。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部署,每学期要求课题教师围绕研究课题每月两次开展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作好中心发言。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对单元教材的“重、难、关”进行认真的教材分析、统一处理。 抓好多种媒体辅助教学的培训。成立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小组,组织教师学习课件制作;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第三,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4)建章立制,持续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有利保障,是学校的各项工作所应遵循的准则。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我校提出,“立足实践,服务教学”的原则,为促使教育科学研究有效开展,根据《南昌市教育科研工作手册》,特制定《南昌市豫章路小学教育科研制度》。

(5)充分借鉴运用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新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亲身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我校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1.实践活动材料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我校征订了数学学科的教具、学具供教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2.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介入,促使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给教育的形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为此,我校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校园网,为一年级所有实验班和其他年级部分班等共18个教室装上电脑和34寸大彩电,投入资金共计60多万元,同时成立了校园网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现代信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丰富了教师培训形式,提高了培训技术,拓宽了教师的学习途径和内容,对我校课改的实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图书馆资源

我校图书馆有:图书、报纸、杂志等。为我们的教师、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格调高雅的、知识性强的及时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同时为我们的教师、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粮,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得到精神的享受。除了一般学习和娱乐需要的图书外,我们更加侧重了我们是学校的特点,组织了大量的配合各专业学习和提高的图书,更加深入地为各层次的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藏书。

4.其它资源

我校还尽可能发挥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资源的范围。树立大课程观,把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文化墙、数学活动室等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初步总结出教学模式

我们在总结、反思以往多年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课题实验工作中,我们注意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变教师“教数学”为学生“做数学”,并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思维能力到发展,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并总结出可行性,操作性教强的数学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意义建构

2.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脑能力大大增强,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智力得到了开发,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实验年级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班 级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二(一)班 89.57 91.33 63% 77% 96% 97%

二(二)班 82.57 89.2 43% 57% 90% 100%

二(三)班 87.01 91.33 50% 68% 93% 100%

二(四)班 87.31 91.58 53% 70% 93% 100%

二(五)班 84.88 90.54 45% 68% 94% 100%

班级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三(一)班 92。19 93% 100%

三(二)班 89.92 85% 100%

三(三)班 93.32 93% 100%

三(四)班 91.91 94% 97%

三(五)班 92.6 90% 99%

表二:2003---2005年小学学生数学竞赛获奖情况

省 级 市 级 区 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由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在进行了课题试验之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尖子生脱颖而出。

3.学生的学习数学品质出现可喜的变化

人数 喜欢数学,并有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能参与数学活动,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能独立思考问题,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良好的听讲、发言、思考、认真作业的习惯。 能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自觉合理地借助学具解决问题。 能爱护学具,并自制学具。

实验前的人数 117 105 87 134 96 94

实验前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34% 31% 25% 39% 28% 27%

实验后的人数 295 279 198 290 301 298

实验后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86% 81% 58% 85% 88% 87%

通过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学习品质改善了,意志力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加协调了,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也比以前跟完善,能用多种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

4.教师的成长

我们参加课题研究的几位数学教师,都是在学校默默无闻的教师,随着研究的深入,老师们刻苦学习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忘我地工作,开拓进取,数学活动的设计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彻底转变,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自主学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学生视角 自主学习 教师干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01-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曾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1]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中,自主课堂是最重要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很多大学设置了自主学习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设置了更多的干预环节,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来自于不同教师的相同教学模式的反复使用易引起抵制情绪,造成负担过重,减少学习兴趣,降低预期成效。

本文拟从学生视角,调查当今大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干预现状,分析教师的预期干预效果与学生的实际成效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建构对于学生真正有效的教师干预模型。

1 自主学习与教师干预

在学科教育研究领域,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韩清林(2000)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2]

然而,无论如何定义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都应该强调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并非被动地或消极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必要的环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指学生完全的自学,学生应该有选择性的接受老师的教学。学生应在课前做好预习,课上积极参与、与老师互动,课后及时复习查漏补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发挥自身能动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进行干预。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杨群丽(2011)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就好比贯穿文章的线索,文章失去了线索的串联,文章就七零八落;课堂失去了教师的引领,课堂就一盘散沙。”[3]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强调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唐霞(2008)提出:“当个体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且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强调协作学习。”[4]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真的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宏观的把握,并给予指导和提供意见。

2 自主学习中教师干预现状

本研究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院校的大学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干预,设计了包括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两种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案。主要调查了当前大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干预的具体模式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自主学习不同阶段中教师干预的影响,和学生对教师干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期望。

问卷发放和访谈对象的范围覆盖全国各大省市的各级院校38所。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虽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的干预和引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前的大学生自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设计了授权环节(empower student),让学生“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其主要形式如:口头报告(presentation)、课堂小组协作学习(peer editing)、读书报告(book report)、新闻播报(news report)、演讲辩论(speech and debate)、课堂讨论(discussion)和课后小组合作探究项目(group work)等。本研究选择了口头报告、课堂辩论、小组协作和读书报告这四种方式为代表,得到以下结果,数据如图1、图2所示。

根据图1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参与了口头报告(88.66%)、课堂辩论(67.01%)、小组协作(88.66%)、论文报告(85.57%)的百分比都远远超过50%,说明这些自主学习方式在各大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自主教学中设计的手段及环节,应达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以及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预期效果。但根据本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仍然有较大一部分同学认为教师设计的环节对以上各方面的帮助一般(约30%)甚至帮助小(约5%),这与教师的期望存在现实差距。

3 自主学习中教师干预存在的问题

自主学习任务中,许多现有的任务模式并未达到教师原本期待的效果。在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口头报告(presentation)是使用频率最高,本文将以此法为例,从学生视角分析教师干预对自主学习成效的影响。

某大学英语专业第四学期的听力课程中,一位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做10~15min的口头报告(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小组自行决定进行口头报告的话题和形式。除此以外,没有其它具体要求。通过采访教师,获悉教师的主观意图是:以此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课下自主学习,网上探究,并通过口头报告将学习成果与同伴分享,实现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是通过本研究小组对同学们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实际的达成效果却是差强人意。首先,研究小组对作为听众的同学进行观察,发现在全班30人中,有25位左右并未认真倾听,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背单词,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准备自己的讲稿,全班与作为口头报告发表者的同学的目光接触几乎仅有教师1人;这无疑损伤了口头报告中同学的积极性,在开始后的1~2min内,该负责报告的同学明显加速语速,与同学的目光接触也减少了,草草完成了事。本研究小组对另一个班级做了重复的观察,发现情况基本一样。

课后,本研究小组对同学进行访谈,同学们普遍反映并没有从这一教学设计中获得很大收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节课前的15分钟就被浪费掉了,可以说这个自主学习环节是无效的。具体而言,学生反映问题出在以下方面:(1)从内容上来说,同学们选择的话题范围从篮球到电影,与课程内容不存在相关性;(2)其次,学习目的不明确,同学们不清楚应该通过口头报告来获得哪些学习能力;(3)此外,由于话题没有限定,同学们准备的内容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讲的过于简单,导致听众失去兴趣,而有的同学内容过于复杂,使得大部分人听不懂;(4)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性评价,如做的不错(well-done),而同学觉得这种评价过于草草,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究竟所付出的努力哪方面好,哪方面尚有欠缺。

程晓堂(2000)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5]

自主学习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对学生个体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者作用。维果斯基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中介作用就是使用“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帮助学生进入和通过“最近发展区”[6]。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脚手架(scaffolding)理论,脚手架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最终目的来说,设置脚手架是为了最终撤去脚手架。学生在脚手架的帮助和支持下,更加清楚应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新旧知识间形成了联系,促进了个人知识的架构,完成了内化,最终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脚手架设置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已有发展水平、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挥程度以及对脚手架的熟悉程度[7]。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脚手架水平的设计就至关重要。教师设计的任务若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不相符,超过了个体的“最近发展区”,那反而是增加了实现任务的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不仅设置脚手架,还要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熟悉直至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合理论分析,我们可将原因归结如下:第一,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对其学习任务不清楚。第二,脚手架的选择不合理。换句话说,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本课程的相关性不高。如果想要在听力课中加入口头报告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应要求展示主题的选择与课程内容相符。第三,对部分学生来说,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不在其“最近发展区”,那么强制实行的结果只会是学生在沮丧和压力下敷衍了事。第四,对部分水平较高的同学来言,学习任务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不远,但是教师没有提供进入“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没有为学生做出标准动作示范,那么学生也就不了解完成口头报告所需的准备和步骤,结果不尽人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中实现有成效的教师干预,要分三步来完成。教师的第一步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目前已有的发展水平,包括现有知识经验储备和个人能力发展特点等;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干预方式,提供符合学生水平的脚手架,设计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第三步是要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实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4 结论

开展自主学习已逐渐成为各大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也随之凸显。实验证明教师需要继续改进并考量在自主学习中的干预模式,在自主学习中为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搭建合理的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脚手架,安排合理的学习内容,并且全过程的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由辅助到脱手,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达成自主学习设计的本来宗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201.

[2] 韩清林.自主学习与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0(5):55-59.

[3] 杨群丽.“自主学习”课堂中的教师角色[J].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13).

[4] 唐霞.自主学习环境下的教师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52-54.

[5] 程晓堂.论自主学习[J].学科教育,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