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文化建设

教学文化建设范文1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

视频环境: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撑下,将授课教师的上课过程进行录制,然后上传到资源平台,再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诸多行为进行分类研究的环境。

课堂文化:“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课堂文化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实施的教学行为以及起支撑作用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建设等的总和,对学生的心智与精神成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这样的概念界域下,课堂教学文化就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评价手段、教材内容开发以及教学媒体等综合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为了学生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动态变化的教学情境中的提问、解释、辅导、矫正等一系列教学程序与方法。显性表现为可观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物质方面的布置、师生互动模式等;隐性则体现为教育理念、教育信念、知识观、价值观等。

二、视频环境课堂文化建设的优势

1.可再现性。

在课堂文化建设中,信息技术功不可没。四年前,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建造了两个录播教室,随时可以录课,把课堂分析推向了数字化。每学期录制大量的课,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文化建设资源,同时,也为教学微格化分析、教师业务的提升乃至于教学的深度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教师的课堂视频,教学行为变为具体、可观、可察,为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规划提供了实践案例。

2.可完善性。

在与任课教师观课过程中,可以就课堂中的口头语、不适合的态势语等进行技术处理,课例美誉度超出教师原生态的课堂。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听到或看到视频中的自己就会反思,促使其提出改进教学的设想,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学生训练的新角度、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时间分配的变化、板书呈现的改进等诸多思考。

三、视频环境下课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堂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体,最容易被关注的因素就是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应该是导引行为、互动行为、演示行为、设备操作行为全息整合。在视频课例分析中,每个学科选两节课,共22节课例,通过观课、比较,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思维训练单一。

不管预设怎样的活动,都没有逃离问答式的窠臼,学生质疑更是少得可怜,固守于给出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归纳思维的训练不足。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不断深入,因而,人们总是交替地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但是,就思维差异而言,归纳思维更鼓励学生不断探究、发现和创新,更受关注。

2.过于固守预设。

每一节视频课例的节奏舒缓有序,讲练结合也是合理的,学生乐于解决问题的表现比较突出。但是,少有学生之间灵感的碰撞,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总是在教师预设好的圈子中打转转。追求规范、程序和控制的课堂能够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却不太容易根据课堂调整学生状态和改变策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仍是教学实践中的一门艺术。

3.疏远生活体验。

教育要回归生活,然而,从视频课例中表现出课堂与生活的分隔与疏远,很多时候课堂里的发问没有生命力。课堂文化不能拘泥在机造空间里。

四、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

1.行为文化――互动中的开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行为文化,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视频课例资源可以将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在两者的差异中寻找与有效教学正相关的教学行为,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控制和选择。

从教师的行为来讲,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面向全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需要动脑筋,面向全体的关键就是分层教学,要做到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文化的主旋律,和谐的课堂文化要有三声(读书声、辩论声、掌声)、三话(真话、实话、有创意的话)、三交(交流、交锋、交融)。

2.精神文化――互动中的探究与质疑。

新课程改革中,师生逐渐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记忆性教学文化,建立起以知识建构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努力创造“问题―假说―检验”的探究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探究式教学实质上就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应敢于让学生提出质疑。我校一直在进行“五步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从2008年开始至今,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 “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

大数据时代,学习无处不在。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否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是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的焦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现在,学生价值判断力弱化的现象一定要引发关注。教师应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还要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新课程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单靠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唯一的课程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求真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文化建设范文2

1.1文化建设缺乏深度

目前,很多高校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在大学中实施文化建设。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建设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根本不具备实际作用。高校本身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其实施必然导致根本无法触及实质。大学语文教育的淡化是造成文化建设缺乏深度的重要原因。语文教育被淡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降,精神变得薄弱,自然就会对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1.2文化建设的整体氛围有待提高

学生的自由空间多,这样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使其养成自学的习惯十分重要。因此,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其整体氛围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与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但是就目前形势看,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下降,这种模式急需改变。

2.大学语文教学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有助于提高文化底蕴

高校语文教学被淡化使其文化底蕴不足,因此正视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切实认真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重视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深厚校园文化底蕴,促进其文化建设。其次,重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实现其与人沟通,学生会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影响他人,深厚校园文化底蕴。

2.2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缺失是现代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深入学习民族文化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认识传统文化,了解其重要性。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基本知识,还能够在文字欣赏过程中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语文教学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责任的重大,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有助于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以文化和感情为依托。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情感体系得以构建。同时语文强调对学生内在感悟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不断的知识学习和情感投入,不断践行内在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教学效果是长久的,语文对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这种坚持正是人文精神所需要的。总之,语文教学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3.结语

教学文化建设范文3

(一)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最终要实现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已不满足生存需要和只涉足某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不断“充电”,渴望学习更多新文化。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多元性恰恰能契合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要求,建设好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可以迎合学习者的需要,也能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远程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参与远程教育的深入,学习者对开放大学学习文化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通过虚拟网络可能使用到的导学指南、学习资源、界面环境、社区环境、即时通连等,这就迫使开放大学必须进一步加快探索建设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方法路子。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被认为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社会必然离不开学习文化的传播,远程教育要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就不得不重视学习文化的建设,必须努力培育全民学习的习惯。一方面,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以一种新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影响着教育者和学习者,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其学习文化的建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建设,反过来强化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时尚方式,强化时时要学习、处处是课堂、人人能成才的学习观念,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八要求扎实推进社会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承担起广泛育人的历史责任。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传播的广泛性和易受性使其具有了提升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这项功能,远程教育更要重视学习文化的建设,以满足党和国家提出的时代要求。远程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可行路径之一,学习文化又是远程教育的根基,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建设远程教育学习文化。

二、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内涵

1.作为实体存在的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远程教育并不局限于校园建筑里,但其学习文化却蕴藏于开放大学可见可感的校园文化中,包括校园里的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富有历史传统的校训、校歌、校徽,与时俱进的校报、学报、教材和师资队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合理可行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这些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承载着一定的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因素,促使来过、见过开放大学的人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诱发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学习动机。实体存在的校园文化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作为虚拟存在的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远程教育学习文化除了以实体存在为依托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助媒体技术打造“数字化校园”而虚拟存在的,主要包括快捷方便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网上图书馆等。高质量、全方位、全天候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集教师导助、学生自学、教学资源于一体,既能为学生学习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能在潜移默化在培养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囊括远程教与学的始终,而网上图书馆则是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直接体现,师生均可以在在电子阅览室浏览、下载、阅读信息。

(二)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特征

1.稳态性与动态性并存。远程教育学习文化是开放大学文化积久沉淀下来的一部分,内含于开放大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开放大学的精神文化一旦确立之后就不轻易改变,如校训、校歌、校徽,其中蕴含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势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形成“遥控式”、“自助式”的自主学习文化,而这种学习文化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形成的学习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动态性。

2.多元性与专业性兼具。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包括校园文化中蕴藏着学习因素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大的广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多元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及需要,为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学习文化—教学文化—课程文化”这个逻辑框架中可以发现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满足了成年在职人士继续深造、自我发展的需要。

3.服务性与开放性同在。远程教育学习文化是为了满足全民教育的需要,践行“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实质上是一种导学服务文化,其服务性直接体现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师生是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策划者和协助者,为学生提供教导助学服务、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等。这种学习文化的服务性由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衍生出了开放性,全社会成员都有权利接受远程教育服务。

三、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优化实体学习文化内容,打实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基石。

1.提炼校训校歌校徽,增强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向心力。国家开放大学尤其是地方学院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校、社会的基础上,确立校训,并将其作为办学理念,树为学校的特色学习文化。为了使校训具体化,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校长演说,教职员工和学生谈感想,将校训做成石刻立在校门口等。校歌和校徽也能凝聚内向力,开放大学要根据自身学习文化的特色编谱校歌、设计校徽,让师生有自豪感而自愿唱起来、戴上来。

2.开办校报学报,拓宽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影响力。校报用于传播校园发展建设情况,学报用于刊载关于远程教育的前沿文章,它们不仅与微机室、多媒体课室、电子阅览室、会议室一样是学校学习文化的载体,而且更能凸显出开放大学和地方学院的特色,有利于激发和融合师生的思想。

3.建强师资队伍,提升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可信力。师资队伍强弱直接影响学习文化的成效,开放大学要重视在信息社会如何建强师资队伍。开放大学要对“远教型”教师、远教技术、远教技能、教学方式、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打造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和先导性的教师个性文化,使其成为学习文化的有力支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文化。同时,“远教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设计、开发、制作教学资源,与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办好导学、助学角色,为学生提供教学咨询、信息交流与答疑反馈等服务。

4.提供资源服务,提高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吸引力。总体上来说,远程教育的资源服务主要是通过虚拟网络提供的,但幕后是需要教职工操作的,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实体学习文化,如滚动开设的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专业、VCD光盘和多媒体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阅览室、模拟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这些都是加强学习文化建设所应考虑的。

5.重视学生文化研究,确保远程教育学习文化的针对性。这里的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育的对象是人,人进行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多为职场人士,他们的动机大体为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开放大学应根据这些动机建设学习文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景。学习态度受学生情感因素影响,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大学要充分了解、认知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远程教育的学生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这个突出特点决定了远程教育学习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开放大学“重点在于引导他们自己控制和管理学习过程,掌握根据真实的学习水平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根据计算机的反馈自主地决定进度,主动地去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的方法。”

(二)加强虚拟学习文化建设,增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效度。

1.打造师生交互平台,促进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虚拟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开放大学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以奠定远程教育虚拟学习文化的基础。一方面要将实体学习文化如校训校歌校徽、校报学报等融入网络,形成电子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自建交互平台,共享学习信息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在线提交作业和提问,教师能在线批改和答疑,师生运用校园网进行信息检索、教学和学习,养成进入网络就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

2.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形成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独特的“学习文化超市”。开放大学势必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以丰富远程教育虚拟学习文化的内容。学校要出台一些管理措施以加强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使用,鼓励教师整合、设计、策划、开发符合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学校和教职工齐心合力,打造触屏可学的远程教育学习文化超市。

3.重视网上图书馆建设,形成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强大的资源宝库。学习文化的建设不可能撇开图书馆不管,远程教育要落实方便快捷的特点,更应为学生提供到位的图书馆服务。开放大学可以与一些网络图书馆,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维普数字期刊、清华同方数据库系统等签约,便于学生即使在家也能访问其电子图书资料,获取所需数据。

教学文化建设范文4

蓝色大学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以来,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目前,对于大学文化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研究相对较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1234”特色文化建设模式。

一、具有特色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蓝色大学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在大连海洋大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校党委高瞻远瞩,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建设“蓝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围绕建立“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来研究蓝色大学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对蓝色大学文化的丰富和完善;第二,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第三,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二、蓝色大学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1、以六十周年校庆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在育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学院文化特质

第一,在精神塑造层面,学院以六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学院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不断凝练学院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

第二,在物质建设层面,以新校区建设为牵动,将具有学院文化特质的元素融入实验室、宿舍楼、办公室等之中。学院制作了成绩宣传展示板,悬挂于办公楼、实验室、会议室的墙上。收集了从1952年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的合影,并制作成了主题为“历史的长河、精神的坐标”文化长廊——照片墙,激励一代代食品学子刻苦钻研,奋发有为。

2、以教风、学风和院风建设为核心,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两个课堂”建设

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就是不断强化学院的教学、管理和育人质量,提高学院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本领,努力形成“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开展了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形成了届次化,并给与了物质奖励。在评比的过程中,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团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就是不断发掘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形成“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在实践中,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东方海洋”杯全国大学生水产食品加工与创意大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以我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为统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打造学院“三色教育”精品活动

第一,抓住“红色教育”这条主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先后开展了“党旗照耀我前进”红色之旅、“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团支部五四“红歌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第二,加强“古色教育”的吸引力,尤其是要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着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打造理想人格。开展了“我爱古诗词——诗词对抗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相约星期三——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

第三,彰显“绿色教育”的成果,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院食品专业的特点,指导学生成立食品质量安全协会,利用学生假期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

4、以培养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起“四位一体”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

第一,以企业家论坛为平台,通过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水产食品行业教育,打造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培养体系。学院先后邀请了多位知名企业家做了演讲,让学生受益匪浅。

第二、以学术交流为载体,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打造学术意识教育培养体系。学院开展了“绿色讲坛”活动,邀请到刘俊荣教授做了《从2011年IFT大会看国际食品科技发展趋势》新生讲座;李伟教授做了主题为《访美见闻以及对大学生文明修身的联想》的报告;任丹丹副院长做了题为《“黄金大米”引发的思考》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意识。

第三,以科教服务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将学习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打造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积极努力,学院现已与大连海青水产有限公司、深圳联合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恒泰水产有限公司、华盟实业(大连)有限公司4家企业建立了科教服务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16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教学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育 缺失 文化建设

音乐是一种艺术,对人的整体塑造至关重要,关于音乐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在成长期,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而在中国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一种缺失状态,这种缺失,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塑造有失平衡,更对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发展和协调影响重大。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缺失现状

1.音乐专业师资缺乏

在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言而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任属于教师。在农村,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承担学生摆脱贫困的使命。而目前的中国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城乡差别,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建设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

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其他科老师兼任,这些非专业性师资必然建构非专业性知识体系,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化,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乏专业的理念,因此教学形式不能完全脱离文化课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处于与其他课程相差不大的劣势。而那些音乐的专业师资会因为农村课程理念的滞后、设施的不够完善感到无用武之地,渐渐要么失去了热情随波逐流,要么离开农村,变成北漂、南漂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

2.音乐基础设施缺乏

音乐是听觉艺术,既然是听就要有发声源来配合,唱歌需要有伴奏,需要有和声背景,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对于这些基本的要求,城市中常见的音乐课教学基础设施如钢琴、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多媒体教室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中小学还是鲜有的,即使有也只是风琴、口琴等简单陈旧的音乐器材,这对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音乐潜能都受到限制,从小的说,这直接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长远看,也因此制约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是没有城乡差别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上是脱节的。

3.音乐教育观念偏狭模糊

在中国农村,学校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所以在教育者的思想中,文化课程的成绩优劣是决定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而音乐,他们觉得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代替文化课的成绩,更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升学率作为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学校只好放弃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简单的牺牲品。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主科课程占去时间。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对学生而言,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存在,爱好音乐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是当升学和爱好看似产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也会为了升学的压力放弃爱好。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4.音乐课程实施的缺失薄弱

由于上述原因,真正落实到音乐课程设置上,音乐教育的教学基本条件基本上属于缺失状态,师资不专业、设施不健全、观念不重视,必然会导致课程构架单调、课程内容松散随意、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程式化的结果,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才能的培养受到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城市音乐教育差别更加显著的是,当课内的音乐教育受到升学率压力被排挤出课堂时,城市的课外音乐教育却是另一番天地,家长在素质教育的政策感召下,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学习种类齐全、而且花样繁多。声乐、舞蹈、乐器种类齐全,古典现代、中西结合样样精彩。这种城市音乐教育的多样性和普及性在农村是一个重大的缺口,致使学生的音乐才能被积压在峻岭山沟、乡间地头。

二.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是农村改变面貌、走向小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的农村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的缺失对农村文化建设影响重大。

1.农村音乐人才供给不足

教学文化建设范文6

一、发掘“仁”文化之根:追寻怀仁发展历史,提炼学校核心文化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二人为“仁”,“仁者莫大于爱人”,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协调和评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泛指将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化而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的精神。

怀仁中学诞生于1938年抗日烽火之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当时学校地处无锡、江阴、常熟三县交界的无锡县怀仁乡,故校名取自“怀仁”,学校倡导“怀仁”、“博爱”,广罗进步青年,是乡村学校的典范,是锡、澄、虞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1943年,原清朝农工商部尚书、无锡国学专修馆馆长唐文治先生为学校题“博爱”校训,并加按语:“锡邑北乡怀仁中学,创办有年。癸未孟夏,校长陈伯瑜介严生古津来征题。余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校名怀仁,任重道远,韩子云博爱之谓仁,诸君其谨守之哉。”又请武进籍清癸卯年进士、著名书法家钱振B书写校训匾额“博爱”和校牌“无锡私立怀仁中学”各一块,至今保存完好。

学校地处吴文化发源地,弘扬至德谦恭的吴地风俗。校名“怀仁”、校训“博爱”具有厚重的“仁”文化底蕴,是学校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仁者爱人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不懈的追求。

学校通过发掘“怀仁”和“博爱”的历史内涵,创设“仁”文化氛围,将“仁”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外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为学校“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架构“仁”文化之躯:创建优美生态环境,打造师生精神家园

学校通过建设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和班级环境,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物质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学校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布局,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生态“仁”文化。

1.加强硬件建设,科学布局校园

学校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以构建师生精神家园为发展目标,不断优化校园环境,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功能齐全,布局更趋合理。现在的校园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场所。

2.精心布置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的底蕴,把教育目标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实验楼和行政楼上“怀仁”、“博爱”鎏金字样,庄重醒目。中央大道两侧的灯箱嵌入精选的名人名句,如“仁者莫大于爱人”,彰显着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文化长廊中优秀学生的表彰、爱心满园作品展、先进教师事迹介绍等,图文并茂,润物细无声。

3.搭建活动平台,构建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学生自主设计班级环境,凸显班级特色,散发浓郁的“仁”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书画等别有新意,“图书一角”使学生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园地”展示学生各类优秀作品,“班级之星”评选体现着学生思想的点滴进步……班级文化成为学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设计“仁”文化之行: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开设多元的文化课程,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行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活动。

1.设计主题教育―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根据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设计三大主题系列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关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

2.传递正能量―开办怀仁名家讲坛

为进一步助推学生生涯规划,使学生能更好地走近名家和学习名家,学校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作客“怀仁名家讲坛”,为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体验职场人生,引领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提高他们的生涯抉择能力。通过与这些名家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坚定学习的信心,明确奋斗的目标,激活前进的动力。

3.丰富课程文化―开设多元课程

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全方位开设校本课程,成立学生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各学科组不断加强研究,力图渗透“仁”文化,从而丰富怀仁的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的开设由教务处进行组织和管理,教务处在每学年初召集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商讨本学年的校本课程设置事宜。在规划过程中,学校要求有一部分课程须渗透“仁”文化内涵。社团活动由政教处统一规划,部分活动项目要体现学校“仁”文化品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在学生申报课题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规划与怀仁文化息息相关的课题。

4.引领师资培养―组建名师工作室

教师的成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切的呼唤。如何更好地体现名师的价值和专业引领作用,如何更快地促进教师成长,顺应这些要求和呼声,一个个“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学校现有10个“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位资深教师领衔,主持各项工作,研究成员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每个骨干教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从而形成了“连环师徒制”。每个工作室都是一个和谐的专业共同体,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具有积极向上的教研文化,是一个共同发展的互助互进团队,充分体现学校“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

四、升华“仁”文化之魂:践行养成教育理念,促进文化品质升华

学校致力于提炼具有时代性的办学理念,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内容丰富、格调健康、充满生机的“仁”文化,展现怀仁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努力培养一批学养深厚的教师,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播,促使师生共同成长,铸造学校教育发展灵魂。

1.追求教育的本真

“恢复教育良知,解放教师学生,服务社会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学校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从关注与兄弟学校间的差距转而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从对高一新生录取分数线的忧心忡忡转而对每个学生的笑脸相迎,从关注高考升学率转而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怀仁、博爱”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提出教育的魅力在于“低进高出、高进优出、更大发展”,学校认为学生的高考录取“本一伟大、本二优秀、本三专科也光荣”,学校坚信能让成绩最差的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地走出校门。学校为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进入一流大学,他们将来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学校更加重视培养进入一般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因为他们可以影响社会发展的宽度和稳度。人们常说把资优学生教好很伟大,怀仁的理念是能让资质平平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预备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也是怀仁中学的大爱教育。

2.教育服务的理念

学校秉承“教育就是服务”的中心理念,努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现代公民。教育予人以希望,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以期发展自我、适应社会、改变命运。怀仁践行的“仁”文化倡导“教育就是服务”,愿“向教育的理想靠近,与理想的教育同行”,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学校坚持自己最底线的坚守,立足普适教育定位,不被社会流俗所左右,让学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有能够做得更好的信心,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

教育就是服务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关爱。有人说,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师德的体现。其实不然,爱的情感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成人对孩子的爱,是人类天性的自然流露,所以强调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实降低了教师作为人的人格。一个对孩子没有感情的教师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因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出自不同家庭,继承不同的血缘,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他们的品德、个性、习惯、知识、能力、观念包括长相都会有巨大差异。有的学生的品行可能会令人讨厌,有的学生成绩可能会非常差,有的学生的习惯可能会非常糟糕,有的学生可能长得不那么好看,等等。如果我们的教师只会去喜爱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可爱的学生,那么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