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1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
1.结合国情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等。通过对这些国情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懂得实行计划生育、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的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意识。
2.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沙漠化”、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强烈意愿。如开展以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附近的工业区,水体污染源,污染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处置,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变环境知识为环境意识,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
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中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8-01
结合目前中学化学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将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进行。因为绿色化学不仅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还能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副产物、废物和产品。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为了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建议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思想,呼吁中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果在中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把绿色化学知识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因为“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所以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状况,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此,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为背景进行了探索。
二、中学化学绿色化学观在教学中渗透的基本途径
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
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已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盐污染等基本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把环境知识的内容溶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例如,介绍空气的污染时指出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是最重要的气体污染物,并指明了他们的重要来源及减少污染应采取的对策;在讲二氧化碳时引入了温室效应问题,并指出了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世界各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作的努力:讲臭氧部分时引入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及臭氧层空洞给人和生物带来的影响。在环保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污染给人带来危害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重要性的同时,加深对减少废物的排放。
另外,在安排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时要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有重点地介绍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如介绍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白磷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
2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实现绿色化学观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它是渗透绿色化学最好的渠道。巧妙利用实验,融合绿色化学理念。能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实验中,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即要对常见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要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可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烧瓶、启普发生器等微型化。在微型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其次,要努力改进实验方案,即要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课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如指示剂与酸的作用实验、三价铁离子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有些制备实验可采用连续性实验连接到一起,基本上闻不到氯气、氯化氢的气味。
再次,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仿真实验,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生动真实的实验现象,也可以实现了化学试剂的无害化。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危害性大或在实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实验,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来实现。
最后,在传统中学化学实验中,实验产物常常不被重视。只要实验者观察到了有关现象和得到有关数据,就达到了试验目的,而实验的产物往往被弃置或任意排放。这不仅加重了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实验教学中把弃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既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又可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3 在课外实践中体现绿色化学
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绿色壁垒;双重性质;双重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徐辉,湖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湖南永州425100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60―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追求无毒害、无污染的产品已成为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国际贸易“绿色化”趋势明显。但与此同时,绿色国际贸易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绿色壁垒”的冲击和影响。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多达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因此,认识绿色壁垒的双重性质和影响,从而寻求合理使用和跨越壁垒的对策,是我国外贸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绿色壁垒的双重性质
关于绿色壁垒的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大多数学者是站在我国的立场,对绿色壁垒进行批判,认为绿色壁垒是“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也有学者从稍为中立的角度,认为绿色壁垒是“为保护人类健康,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而采取的,客观上对贸易产生某种限制或障碍作用的各种措施”。笔者认为,后面这种定义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事实上,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可持续发展。贸易是为“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而环境保护的目的,正如《21世纪议程》引言中所指出,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为繁荣的未来”。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环保标准、环境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发达国家对产品或服务过高的环保要求,在客观上就成为阻碍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一个因素,即“绿色壁垒”。客观地说,绿色壁垒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贸易壁垒与环境保护并存
一方面,从贸易的角度看,一些发达国家在设置绿色壁垒时,其首先的立足点是本国的经济利益,以保护环境为口号,以高技术标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或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其真正目的是保护本国的行业和市场,这就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环保的角度看,绿色壁垒在客观上保护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了人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了人和其他动植物的生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合法性与不公正性、歧视性并存
从合法性来看,绿色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根本矛盾。社会和生产的不断发展,使不可再生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污染不断加深,影响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为了保护环境,提高生存质量,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协定,一些国家也制定了大量国内法律、法规以保护本国环境,这都使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目前世界范围签署的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公约及协议已多达200多项,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保“篱笆”。与此同时,《GATT1994》第20条“一般例外”的(b)款和(g)款赋予了WTO成员国以“环保例外权”,即各成员国有权以“保障人民、动植物生命或健康”或“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理由而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和《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IS)也允许WTO成员方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相关措施。这些环保条款都为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提供了合法依据和可能。
尽管绿色壁垒看起来可以使人与自然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水平和贸易地位上差距很大,这种不平等基础上谈平等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况且发达国家在制定绿色壁垒相关法规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也背离了WTO/TBT、WTO/SPS等多边协议中所倡导的宗旨,显示了它具有歧视性的一面。如美国环保署于1994年为在美国污染严重的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制定了新的环保标准,但生效期限内外有别:美国生产的汽油可以逐步达到有关标准,但进口汽油则必须在1995年1月1日该规定生效时达标;欧盟也曾因中国褐虾的“氯霉素事件”而对来自于我国的动物源食品进口实施全面禁止,实行“一刀切”的做法,这是绿色壁垒被人为滥用的表现。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双重影响
由于绿色壁垒具有双重性质,因此它对我国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绿色壁垒,才能避免在研究和实践中的片面性。
(一)绿色壁垒的有利影响
1.绿色壁垒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我国步入新的环保时代。绿色壁垒措施的诞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它在给我们惨痛教训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由于我国过去对环保重视不够,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而绿色壁垒使一直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我们认识到环境与经济是密切相连的,今后的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我国将进人环境保护的新时代。
2.绿色壁垒将推进我国消费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绿色壁垒作为绿色消费时代下的产物,将以其被赋予的强制性促进我国传统的“温饱型消费”向现代“健康型消费”、“绿色消费”转变;在绿色消费的引导下,生产也将不断趋向清洁化、节能化和绿色化。如果我国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行优势,实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开辟新的市场。
(二)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
作为市场准人的一种刚性约束,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产生了直接而又明显的负面影响,它的日益蔓延、提升正波及我国越来越多的贸易领域和产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我国出口市场和产品将受到广泛限制
根据我国现状,许多出口商品很难在短时间内
达到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国家及地区制定的较为严格的环境标准,而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于是我国的出口市场将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等,这些产品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很大,过高的环境标准会使我国产品出口逐步减少,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仅在2000年,我国遭受绿色壁垒限制的出口贸易金额就超过了450亿美元;2002年仅欧盟禁止我国动物资源产品进口一案就涉及国内94家企业和6.23亿美元的贸易额,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绿色壁垒的挑战。
2.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绿色经济的兴起,绿色含量低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而我国的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不能适应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而且在我国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运输、营销到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管理,从而增加了更多的检验、测算、认证、包装等费用,使出口成本大幅度上升,在出口创汇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或增长水平低于成本上升幅度的情况下,势必降低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这些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三、绿色壁垒在我国的合理运用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绿色壁垒的挑战,我国并非无能为力。绿色壁垒的合法性和积极作用的一面为我国对绿色壁垒进行合理运用提供了依据,具体措施有:
(一)加快环境标准建设和环境立法。构筑我国自己的绿色保护体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建设相对落后或不完善的情况,将一些在本国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品和受到禁止的污染产业推向我国,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和部分民族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绿色保护系统:第一,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尽快与国际环保法规接轨。目前我国已颁布6部环境法、13部环境管理法和395项环境保护标准,大体完成了环境立法的框架。下一阶段,我国应参考国际规范,针对各类商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制定相应的环保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促使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第二,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力度。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旨在开发或建设项目时,就该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科学调查、预测和评估。该制度在我国《环境法》中仅做了原则性规定,因此,我国应对现有的贸易和环境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把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国家的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体系,在外商投资项目的引进和进口贸易方面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要求。对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环境标准适用的进口商品和引进项目,应要求贸易对象国适用其本国标准。
(二)逐步建立起国内绿色壁垒的运行机制。
绿色壁垒的运用既要面向国外,也要面向国内。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问题除了外部因素引致外,自身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我国,由于生产方式和技术的落后以及绿色管理上的滞后,国内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产品质量和卫生令人堪忧,不仅出口产品接二连三遭遇国外绿色壁垒,国内也有不少直接威胁人们健康的“黑心产品”。为此,我国在对外严格控制外来污染进入的同时,对内也必须建立起国内的绿色壁垒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绿色市场准入、行业准入、绿色管理机制等,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扩大国内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开发,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
绿色壁垒存在的客观性和迅猛发展的趋势,给我国的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外贸产品和服务必须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标准检验,必须符合近乎苛刻的环境要求,否则就不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寻求跨越绿色壁垒的相应对策,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一)政府的对策
1.大力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环境管理。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贸易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原则。要让人们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新思想,从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消费到废物的回收、再利用,每个阶段都应进行环境管制,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要求。
2.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
3.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政府应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机构建设,扩大认证范围,提高认证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强化政府对绿色产业的倾斜力度。我国绿色产业基础薄弱,还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而且由于绿色产业的产品和技术成本过高,资本投入大,风险大,影响了企业投资绿色产业的积极性。因此,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倾斜。
(二)企业的对策
1.导入并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未将环境成本计人产品价格之内,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环境壁垒的羁绊,也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因此,企业应建立符合国情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环境变化与资源、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
2.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市场。随着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的绿色需求不断扩大,绿色消费正风靡全球,绿色产品将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新潮流。企业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调整和优化出口结构,通过改造产品设计和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以及包装、标签规范,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打人国外绿色产品市场。
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4
德国
德国是世界环境保护搞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德国是世界上对环境污染治理最早且成绩显著的国家,今天的德国,是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茂盛,草地青青,到处生机勃勃。在环保技术领域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充分体现在水与空气污染的控制,例如在1990至1994年之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5%,这在欧洲是最佳成效,其减少原因部分是在工业生产中消除燃烧褐煤,更重要的是将燃煤电站改为燃烧天然气,这使日常生活与商业活动中的排放量大为减少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污染水平亦同步下降。水污染的控制也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在易北河中汞污染量减少了80%。德国也是世界上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的领先者,2000年这方面市场约有70亿马克,专家们指出直接焚烧技术,与生产过程诸如流化床,和高温分解(废物干馏)成为更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其市场前景被专家看好。
德国环保成功经验:
(1)用法律确定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着手进行环境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各领域。
20世纪70年代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基本大法。目前德国大约有8000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欧盟还有400个法规,政府部门约有50万人在管理环保法律法规,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对环保的投入也很大,经过长期努力德国环保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德国无铅汽油使用率几乎达100%,而且欧盟范围内汽车都要安装一个三通调节催化器,使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日益减少,氮氧化物降低50%,虽然汽车从1970年的1500万辆增长到1995年的4000万辆,但污染水平并未提高。
(2)国家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环保,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德国有一个由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校组成的庞大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联邦环境部对全国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德国正在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使全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联邦自然保护协会”、“青年环保联合会”等800多个全国和地方性的环保组织或环保信息中心,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中宣传环保,在节假日的街头常能看到不同环保组织的志愿人员搭起的临时宣传摊,向行人讲解环保知识和发放材料,政府还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通过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教育就已开始,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政府对环保企业及环保项目进行补贴和资助
补偿手段:当国家给企业在使用成本较为有利的旧设备和全面治理旧设备方面以一定的活动空间时,则可应用补偿手段,补偿手段应当能够刺激寻找新技术,并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信息方面的优势。
税收手段:税收手段在环保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它可以服务于多种目的。它的理想状态是,当环境质量改善到一定程度时,根本不征收这一税款。
排污交易权手段:排污交易权是指国家管理部门制定一个总的排污量上限,根据排污量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这里的排污上限不是指某一个别企业而是针对所有企业,排污权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企业间转移。
英国
英国是爆发工业革命并首先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对此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它使人类告别了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但在今天重新审视回顾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可以发现,它带给人类的不尽是福祉也还有重大的失误和惨痛的教训。著名的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工业化产生的恶果之一。
汲取了伦敦烟雾事件的惨痛教训,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步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经过50多年的努力,伦敦的污染得到了富有成效的控制,使伦敦摆脱了“雾都”的恶名。
英国的环境立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清洁空气法”外英国政府还借助立法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英国推出“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需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予以严惩。从1995年起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法律规定英国各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工作,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地方,当地政府必需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制定相应措施在规定期限内达标,这项工作已持续至今。
随着时展,交通污染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空气污染的首恶,英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举措对小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严格限制,这些措施包括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对汽车排放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是否达标。另外伦敦市内还设有污染检测点,警察有权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超标车主实施罚款。
2003年伦敦市政府出台了“堵塞费”规定,对那些进入市中心的私车征收“买路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予改善伦敦的公交系统。2007年伦敦市还公布了更为严格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车进入伦敦这个方案计划在今后20年中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一方面可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改善空气质量。
英国的规化许可体系也是保证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英国是最早在世界颁布了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国家。英国规划体系由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区组成。每一项土地开发利用,不论是居民住宅建设还是企业的扩建工程,都需要经过规划许可,申请规划许可必需有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否则难以通过。
英国的环保主要经验:
(1) 强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英国政府在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把环境放在第一位。例如一位地区官员说他们的牧场每平方米能养多少头羊,环境容量有多大,都要经过认真评估,农户按规划确定养羊数量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另据牛津市前市长说,牛津市的规划、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进行战略影响评价,如牛津市规划的绿地部分规定35年不能开发,负责规划执行的官员可随时根据环保需要对经济建设开发的规划进行调整。
(2) 切实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例如在政党中英国有成立于1973年的绿党,它是欧州第一个政党性环保组织,再如区域中每一个区域都有消费者协会,由地方行政人员和一般民众代表组成,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这些组织可以对供水公司进行环保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又如在行业中有国家农民协会,英格兰和威尔士有6万名会员,由农场主和农民组成,主要职能是负责听取和反映农民意见,帮助农民游说政府机构,从而为农民争取较大利益,此外还有如皇家爱鸟协会,地球之友等组织也在环保方面作出贡献。
(3)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监督管理
政府在环保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英国政府环境部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英国的战略选择》,对英国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分领域进行了审视,并明确的阐述了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199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框架,同年英国就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成为全球首家公布一整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该指标体系采取目标分解的设计方式,是第一个将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从定性到定量,从研读到实践的尝试。
英国政府在环保方面十分注重发挥规划作用,在编制并落实规划政策时就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民众也对政府规划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认同,如土地规划,在私有化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也能理解政府规划和政策因为符合环保规划更能充分体现土地的价值给土地所有者带来长远的利益。英国的管理一大特色是更强调对环保的“事前管理”,多采用和实施鼓励性的环保政策,如朝着鼓励清洁产品方向发展,从源头作起,使污染减少和防治在最初阶段。
(4) 加强民众环保教育
为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活动,从而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
英国现已建成一些育教寓乐的公园,它向人们展示了当地社区参加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如垃圾回收、森林保护和湿地发展等;利用废旧物资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玩具、雕塑、工艺品;在公园中开辟一块块的绿色食品生产地,周末和节假日让民众自已种瓜种菜,寓教育于休闲和娱乐之中在人们受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给公园带来可观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普及全民节能意识教育。在英国人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出节能习惯和节能意识,节能已逐步形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英国城市里彻夜灯火通明的现象少见,大型公司和政府部门都没有“照明工程”,夜晚漫步在伦敦街头看不到大面积流光溢彩和楼体通明的景观。大多数店铺橱窗的灯光在打烊后就全部关闭,有些店铺还安装了定时关灯装置。住宅和公寓楼道内大多采用自动断电装置,为了节能连首相府所在地唐宁街10号也换上了节能灯。
瑞典
瑞典早在1964年即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并在1967年就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1990年又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环保部门正式进政府内阁使环境保护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目前瑞典环境保护部下设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化学药品管理局两个机构,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能是制订国家环保政策和拟定环保法律。环境保护局则侧重于法律政策的执行和管理工作,而化学药品管理局则侧重负责化学药品的检测及监督管理,瑞典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也十分完善,21个省289个区政府都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部门,各级部门都人员齐备,经费充足。
瑞典政府强调环保工作不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瑞典环保局内部主要的业务部门有自然资源部、执法部评定部、可持续发展部。其中评定部主要是评价环保工作的绩效,收集各种数据情况从而对环保工作进行评定,并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目标,提出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瑞典全国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汽车、钢铁、化工、电子业十分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转到面源治,重点解决城建、交通、农业等方面的污染问题。90年代后期他们又提出不仅要从生产角度控制污染还要从改变社会消费结构方面控制污染,如发展公共交通,改变能源结构等也就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斯得哥尔摩市被废止多年的有轨电车两年前又被重新启用,成为皇家狩猎岛区的主要交通工具。
瑞典环保的经验:
(1) 是污染者付费愿则;即规定污染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自行解决经费问题。
(2) 是谨慎原则;即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如果被怀疑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就暂停排放。
(3) 是最先进原则;在经济许可条件下尽量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治理技术。
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5
一、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水行政法制意识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维系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性要素。提高广大群众水资源保护意识,教育全社会树立节约用水观念,是确保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因此,我们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以《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及省、市相关实施办法和条例为主要宣传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声势,为法律法规的深入贯彻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利用每年四·五法制宣传日、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以及逢集遇会,组织干部职工上街散发宣传资料,设立法律服务咨询点,向群众讲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使广大群众依法用水治水的观念明显增强。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县电视台开设了专题栏目,将保护水源环境制作成简短明了的小广告,每天在县电视台公益广告栏目中循环播放。同时,及时报道保护水资源环境、节约用水、防止水土流失的先进典型,公开曝光污染水资源、浪费水资源的反面案例,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机关单位和社群团体中开展了节能降耗大比拼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保护水资源意识。教育部门将勤俭节约纳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悬挂宣传图片、办板报、举办演讲活动等办法,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依法用水治水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了遵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全县举办电视专题栏目1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万份,悬挂横幅30多幅,刷写标语70多条,宣传覆盖面达90 %以上。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水平
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是确保水行政法全面贯彻 实施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们以创建一支“依法履政、文明执法”的水行政执法主体队伍为目标,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县水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健全机构,完善制度。20__年,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水利水保局行政主管职能,在县水利局下设了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水土保持监督站、防汛办三个行政执法主本,均为副科级建制,编制为38人(其中水资办编制12人、监督站编制10人、防汛办编制16人)。20__年又将防汛办改为正科级建制,初步形成了水行政执法“职能分工负责、互相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有执法单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开采审批办法》、《水资源污染处罚办法》等管理制度,使水行政执法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县财政优先安排水行政执法资金,按时足额拨付防汛经费和执法人员公务费,为防汛办、水资办、监督站分别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施和公务用车,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执法效率。同时,县财政还投资52万元,在基层乡镇建成雨水情自动测报点12个,在县城安装了防汛报警系统一套,提高了全县防汛能力。三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了全面提高水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切实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县法制办坚持每年举办一期以行政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对全县水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培训合格的,统一办理行政执法许可证,实行持证止岗。县水利部门,每年邀请市、县法律专家,围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的贯彻执行,对系统内所有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水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深入贯彻《水法》,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和良好的水事环境
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5572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97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400立方米的40.4%,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以贯彻执行《水法》 为契机,严格用水审批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和良好的水事环境。一是严格取用水审批程序,规范取用水行为。针对我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我们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把取用水审批关,对取用水条件不符合要求、退水水质不达标、地下水超采区域坚决不予审批。特别对境内 石油开发中无序开采地下水、无证取水、无计划用水、拖欠规费、浪费水资源等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确保了水资源正常有序利用。新《水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对全县范围内有效取水许可证进行了核查登记和换发,共换发取水许可证35本,审批水量255.8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78.35万立方米、地表水77.45万立方米),查处无证取水单位3个,追缴水资源费20__多元。通过严格审查登记,全县各取水用户均能按规定申报年度用水计划,按审批量取水,严格用水管理,量水设施的安装率达85%,电子智能表安装率达60%,取用水市场得到了规范,取水秩序明显好转。二是严格执行政策,加强规费征收。在水规费征收中,我们以服务为先导,竭力帮助用水户解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按照“突出收大户、重点收中户、顺带收小户、不放个体户、稳住困难户”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水资源征收办法,全面推行计量收费制度,按标准、按要求及时足额收取规费。对杏子川钻采公司、长庆油田坪北经理部、长庆第四采油厂、长庆油田镰刀湾项目组实行重点收取,对零散小户做到不遗不漏。长庆采油一厂改由市水资源管理局统一征收后,县上积极主动配合,认真完成了收费办证的实地勘测工作,及时提供详实资料并协调解决征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纠纷与矛盾,确保了足额收费。20__年,共征收水资源费78.6万元,其中1—7月份(生活用水地下水与地表水分别按0.06元/立方米、0.05元/立方米)征收26.6万元。8—12月份按新标准(生活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别按0.3元/立方米、0.2元/立方米,原油生产2元/吨)征收水资源费52万元。三是积极开发水资源,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在广泛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在北部边远山区实施了“甘露工程”、“百村百井双万工程”,共打深水机井106口,铺设供水管线2804米,有效解决了边远山区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4%。同时,在县城供水上,今年启动实施了王窑、红庄水库引水工程,计划于7月底全部竣工,从根本上解决县城供水困难问题。四是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严防水资源污染。县上在县城供水水源马家沟实施了水源保护河堤建设工程和公路硬化工程,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县水利、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开展水资源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随意向河流排污、倾倒医疗卫生垃圾等污染水资源行为的查处力度,严防水资源污染。杏子川采油厂先后投资 万元,启动实施了化子坪、郝家坪等 个污水回注站建设工程,目前已有 个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污水回注,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减少了污染源。
四、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我县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83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随着石油开采、高速公路建设、天然气管线建设等生产活动的开展,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致使有些治理成果不能及时有效保护。为此,我们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与“三同时”制度,不断完善预防监督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水保方案审批制度,逐步规范水土保持管理行为,严防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一是严格审批程序。针对我县水保执法工作起步晚,水保方案审批尚属空白的实际,从20__年起,我们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从油气开采单位入手,要求在我县境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采单位必须办理水保监督手续,否则一律不准入场开钻,以减少了重点工程项目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去年以来,共收到水保审报手续84份(其中油井64份,气井20份),审批 份。二是加强督促检查。为了确保重点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式、同时投产使用,我们以水土保持监督站为主体,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石油开采、公路建设、砖厂等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保证了水保措施的全面落实。去年8月份配合省、市水保监督站对靖安天然气管道、靖安高速公路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靖安高速公路沐浴处3井、4井、5井、夏家湾拦渣坝进行了补充设计,对重点项目落实“三同时”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是严格按标准征收水保“两费”。对造成水土流失而无力治理的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征收“两费”是法律赋予各级水保执法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县水保执法人员在水保“两费”征收中,不循私情,严格执法,秉公办事,近两年来按标准(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分别按0.55元/m2、0.35元/m2征收)征收水保“两费”214万元,其中20__年征收水保“两费”147万元(防治费90万元、补偿费57万元),20__年征收水保两费67万元(防治费41万元、补偿费26万元)。在“两费”管理上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在使用上,坚决返还于水土流失治理,绝不挪作它用。
五、全面贯彻《防洪法》,确保安全度汛
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按照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和建设“平安云和”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落实服务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城乡联动,部门配合。强化城乡一家观念,城乡企业同等对待,服务活动同步进行。对牵涉到多个部门职能时,相关部门间加强配合与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二)面上调研与解决难题相结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掌握情况,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尽力帮助解决。
(三)扶优扶强与抓大促小相结合。积极开展培育大企业活动,同时加大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定期服务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建立服务企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机制。
(五)以机关为主体,企业为落脚点。各乡镇和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心系工业、服务企业”的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云和县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查工作。由马国华副县长为组长,县府办副主任柳绍荣、县经贸局局长程晓东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监察局副局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旭春、县财政(地税)局副局长柳少康、县公安局副局长饶庆勤、县人劳社保局副局长樊美群、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毛新中、县国税局副局长叶明伟、县建设局副局长*、县科技局副局长郑福平、县环保局副局长王锦颖、县工商局副局长严伟平、县质量技监局党委委员刘昌荣、县电力局副局长李凡、县人民银行行长汤春玉、县行政审批中心副主任宋建英、县总工会副主席蔡连新、县经贸局副局长李建法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局,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由县经贸局副局长李建法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建立服务年工作督办制度,切实把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建立领导小组定期协调会议等制度。
四、主要活动内容
(一)认真开展政策服务月活动。7月份开始为期一个月,全面检查近年来出台的涉企政策的落实情况。由县经贸局列出当前我县出台的各种涉企政策文件名录(有关部门补充)。各部门对涉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和总结。工作要求:对未能落实到位的政策,有关职能部门要作出解释并要逐个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对于需要进一步调整的政策文件,责任部门要提出具体调整方案,为下一步调整、制定进一步扶持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政策专题解读等活动做好准备。
(二)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于6月份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要求:抓紧搞好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调查登记工作,继续深化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目标:确保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控制在指标以内,努力实现“三个零增长”和确保“四个到位”;积极推进有条件的重点生产企业开展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三)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6月份举办浙工大企业高级经理研修班(云和县第一期);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目标:全年培训高层经理研修50名、职业技能培训2000名,同时,为鼓励企业厂长(经理)参加攻读工商管理课程进修,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四)积极配合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确定2005年县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项目为重点,坚持边调查、边服务、边解决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工作目标:确保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入1.8亿元。配套措施:一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批速度,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二是加快土地整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快杨柳河、城东工业点的土地整理开发和供应进度。切实为企业解决要素供给存在的不足。三是开展企业费负情况检查,全面清理专门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建成后的验收工作机制。企业建成后的验收工作实行业主负责制,但为了加快企业验收进度,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企业验收工作机制。
(五)狠抓“山海协作工程”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建立和完善与发达地区的协作机制,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大力推进企业强强合作、民民合作、民外合作,促进我县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招商水平,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进度,为入园企业正常开工、投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提高入园企业的“三率一密度”(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和投资密度)。
(六)努力缓解生产要素制约。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推荐优质企业与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贷款业务,积极发挥担保公司的中介作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企业供地管理,完善企业入园与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向空间发展,鼓励建造多层厂房,多渠道缓解土地瓶颈制约;加强有序用电管理,科学合理调度,着力缓解电力供求矛盾,确保重点企业生产用电。
(七)大力开展品牌建设活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品牌大省”的号召,部署我县品牌建设活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商标、商号监管职能,努力实现注册商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含金量”的目标。建立培育著名商标、知名商号的数据库,完善出台品牌建设工作规划。开展品牌基地调研和启动县级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工作。积极落实《云和县质量振兴实施计划(2004-2010年)》,认真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云和县2005-2007年名牌培育发展规划》,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名牌企业的名牌产品,全年力争培育浙江名牌产品1个、丽水名牌产品3个。
(八)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搭建平台,促进科技合作,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整合对口院校和职业学校资源,开展项目对接活动,通过引进人才、技术和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确保合作效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县的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产品上档次。深入企业及乡镇开展调查研究,为项目包装能力和提升项目层次与水平提供服务。积极支持和帮助企业进行项目申报,争取国家和省、市级资金扶持;引导企业积极申报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举办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讲座或报告会,引导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工作目标
通过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实现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质量优化,从而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政府为民办实事、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措施进一步得到落实,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同时,探索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使企业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化、经常化。
六、方法步骤
此次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从2005年5月开始到2006年1月结束。具体分宣传发动、调研服务、总结表彰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5年5-6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开辟宣传专栏,设立服务年活动热线电话。
(二)调研服务阶段(2005年6-12月)。各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明确责任、目标、措施、步骤,分头组织开展工作,各乡(镇)依照实施意见精神组织当地为企业服务活动。各单位在活动期间要做好阶段小结,并上报县“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县政府将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服务年活动的开展和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给予通报。
(三)总结表彰阶段(2006年1月)。对整个活动进行回顾总结,表彰奖励先进。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各乡(镇)政府和县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服务年活动,牢固树立心系企业、服务企业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工作部署,深入发动,广泛宣传。要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行动体现先进性教育的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回避矛盾,不绕开困难,真正做到为企业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