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政策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270-02
目前,我国高校的奖助学金主要来源渠道有国家、省政府、教育基金会和社会人士及团体等几个方面。随着高校筹集资金方式多元化,奖助学金的筹集也越来越多来源于社会资源。由于奖助学金来源拓宽,相应制度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奖助学金的评定及发放方面,尚不能完全做到急学生所需,导致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探析奖助学金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奖助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高校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贫困生的产生是由经济困难而起,但问题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当前,家庭经济困难使得众多贫困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与其他学生相比有其一定的群体特殊性。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实效性总体上还不够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薄弱环节[1]。在贯彻、落实奖助政策过程中,侧重“扶贫”,轻视了“扶志”,注重了经济资助,弱化了思想育人。因此,在日趋完善的奖助政策体系下,如何在缓解高校贫困生经济物质困难的同时,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修订和完善国家奖助政策,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该政策进一步缓解了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已经初步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减、免”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这一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为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供了切实保障,也体现了“采取切实措施,绝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郑重承诺。近年来,各高校在充分发挥财政拨款作用的同时,也不断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奖助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联系校友会、企事业单位、教育慈善家等方式,加大非政府类奖助资金的筹集,把社会资源引入到高校资助体系中[2]。随着奖助资金多元化、学生覆盖面广、门槛低等特点的出现,这种无偿性的资助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心理上形成“等、靠、要”的心态,这些都不利于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也违背了高校奖助政策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初衷[3]。
二、高校奖助政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理想信念教育
奖助政策并非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还有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高校贫困生的评定和资助,不仅影响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贯彻落实,而且影响着贫困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支撑,贫困生很难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更有甚者无法正确看待人生,甚至对社会灰心失望。在高校中,贫困生因错误选择人生方向而自暴自弃,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经济困难使贫困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往往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大努力,这就需要在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同时,更注重贫困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认真开展“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立志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2.自立自强精神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要想勇挑大梁,担当重任,成就事业,就必须经过艰辛磨炼、自立自强。对于贫困生而言,开展自立自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的贫困生可能会由于自己家庭经济不好,而模糊了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好,产生悲观情绪,失去信心。高校教育者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自强社等贫困生组织为载体,鼓励志气,激发潜能,使他们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并明白要想获取成功,必须要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3.感恩与责任教育
西塞罗认为:“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行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4]感恩与责任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更容易理解外界给予的恩惠,进而产生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心态,并形成责任意识。通过在资助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和提升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帮助他们从正面向上的角度理解并接受资助,感恩受助,进一步引导他们形成报恩、施恩的意识。高校通过开展感动人物评选、感恩主题演讲等活动比赛,把握贫困生受社会恩惠的心理,使他们意识到获得外界资助得到的不仅是经济物质帮助,更是关爱和期望,进而激励他们积极进取,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优秀,回报社会。
高校教育政策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7-01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作用
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作用,是加强高校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此教学的老师,务必要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作用,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时其他马列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马列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就并不如此,它可以建立是当下实效的基础上,该课程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我党的“十”以及“两会”。
当下有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没有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类课程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高校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在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高校的领导来说,更是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无形当中也减弱了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时学分等都缺乏必要的投入,造成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某些高校还存在此类情况,那就是高校领导“迷信”知名专家,他们认为只要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请相关知名的专家或者领导进行几次讲座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计划。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量化,如果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得到发展和提升。
2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虽然名称上区别与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但是究其实质,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与之有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追随时代步伐。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实效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上此课程,但由于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成份特殊,所以我们又不能把它和一般课程一样看待,因此增加了该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教学管理上,形势与政策至少要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品德教研室以及各系(学院)党团总支、行政等部门。众多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管理有力的合作局面,这样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若各个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就会使得该课程教学出现效果低,流于形式等现象。
全国各大高校的党委要树立重要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观念,分工明确,建立一个有序的教学网络,优化内部不合理的成分。另外负责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之间积极协调,使得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步调一致。作为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以及形势教育的主观部门——党委宣传部应该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规划,并定期的举办一些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或者报告大会,充实形势与政策,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当然,各高校之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实行的方式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合力,把这门课落到实处即可。
3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拓宽教学内容
当下的各大高校的课堂上都具备了最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此类设备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比如笔者在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上,就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党“十”以及“两会”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了深入的了解,笔者再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我国的方针政策。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很多的老师感到茫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或者教材,反而有点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与马列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可以在动态解读时事政治的基础上,进行形势观教育;(2)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爱国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教学;(3)历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老师要实现两者的结合,把大学生关系国家大事,关系时事政治的爱国主义心情转化为学习好专业知识上,读书报国。
4 结语
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增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是时效性,务必要以规范教学课程为基础,立足实际,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创新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幼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高校教育政策范文3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高校收入;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63-0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及其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收入来源多样化,经营性收入比重增加,高校由过去不纳税、少环节纳税,发展到现在成为纳税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依法纳税成了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久以来因为受“税收不进学校”观念的影响,高校的财务人员未完全树立依法纳税意识,也缺乏对税收法规的学习和了解,发生纳税义务后不及时办理税务登记,各种形式偷漏税行为时有发生。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纳税筹划,严格涉税业务的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高校在进行科教活动及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可以通过纳税筹划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降低高校整体税负,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纳税筹划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纳税理念,展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企业理财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无论是会计制度还是核算方式均与企业有所不同,如何进行纳税筹划更是相对陌生的事务。而且在税收政策方面,高校除享有一般的优惠待遇以外,国家为鼓励高等教育发展,于2004年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2006年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这些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涉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10多个税种,高校税收筹划存在很大的空间。
但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高校在涉税业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包括纳税
意识差、
管理层认知程度较低、税收知识缺乏、税负计算未进行相应筹划等[1-2]。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指出高校应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并进行税收筹划[3-4],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收入纳税筹划的思路,如叶欣等从高校技术创新的营业税角度阐述了科研经费收入的有关税收问题[5];冯萍针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的特点,阐述了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法及其制约性,提出了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法的相关对策[6]。龚敏希等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7];龙凌云从高校后勤企业的组织形式、营业收入、税前扣除项目三方面探讨了纳税筹划,以降低后勤企业税负或延缓纳税[8]。但以上文献主要是从单一税种角度提出了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由于高校收入类型庞杂,尚鲜见从高校多收入税种角度考虑如何系统筹划收入纳税。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税收筹划工作将越来越为高校所关注并重视。2010 年“两会”期间,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9 年,中国高校贷款规模已超过2 500 亿元,其中地方高校贷款近2 000亿,部分高校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因此,高校纳税筹划应区别于企业[9],通过科学的方法安排自身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以及利润分配等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本文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在划分高校实际收入类型及纳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涉税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和提出不同收入类型的纳税筹划目标、制约因素与方法,并通过列举高校纳税筹划的具体案例,对高校收入纳税筹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收入分类及纳税分析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高校收入大致分六大类,包括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科研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代收费项目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其中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主要是指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经费、基建经费以及其他各项拨款。科研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考试费三大类,具体收费项目详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的相关文件。代收费是高校为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在自愿前提下,替提供服务的单位代收代付的相关费用。附属单位缴款是高校附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给学校的收入。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房租收入以及宣传费、罚款、赔款等服务性收费项目。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重庆地税局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文件精神,高校实际收入类别及纳税情况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拨款、上级补助收入
高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以及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二)教育事业收入
1.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入
高校为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的学费、住宿费、考试报名费收入,其收费项目标准经由市财政、市物价局审批,属于市政府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入,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2.服务性收费
高校为在校学生提供由学生自愿选择的服务而取得合理补偿的收费自2006年1月1日起按属于应税行为的教育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
3.代收费
高校收取的各种代收费,以学校支付给相关单位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
高校教育政策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39-01
引言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趋向大众化和市场化,高等教育从类型来看,正在推陈出新,民办高校的教育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超前发展着。因此,一定要从政治方面、法规方面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确保民办高校可以更加规范。我国已经相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并已经实施近九年。这两项法律条例颁布实施后,为我国的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国民办教育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可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政策上来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民办高校老师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
民办高校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普遍不高的现象,有些老师甚至谈不上具备了应有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只关注专业技能,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民办高校的老师每天都在忙教学,加上学校对专业过于重视,造成了有些老师在平时会忽视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极少会利用时间去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长期下去,思想政治的素质自然就难以提升。
(二)工作任务过大,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有些老师觉得思想政治素质是无形的、触不到的,太远离现实生活,无法进行对比和检验,也无法将其量化,存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就会造成他们放弃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三)多种文化的冲击,阻碍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
当今社会,我国正属于社会转型阶段,利益方面会多元化、思想方面也会多样化,多种文化思想相互冲击、融汇,让一些原本存在的价值观遭受质疑。并且,由于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因素的影响,老师的思想会出现困惑、迷茫甚至是盲从的现象,使得有些老师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会对学校颁布的一些改革政策和制度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有些学校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来为老师解决在思想上的问题和负担,导致的结果是,在工作时出现不顺心的状况,这部分老师就会牢骚满腹,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
(四)只重教课,轻视育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里,兼职老师的比例非常大。许多兼职老师在进行本职工作之余到民办学校兼课,其目的是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会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以为只要把课教好就可以,其他的就不归我管了,甚至都不会和同学进行私下的交流,很难体现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很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从社会角度的对策
社会要完全认同民办教育的办学形式。社会要对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政府方面应当大力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要尽可能制定一套符合科学、符合民办高校教育的方案。通过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方案,来投入执行。
(二)从民办高校角度的对策
民办高校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起来。要让党委起到带头作用,再通过各级部门以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共同进行,将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工作做好;民办高校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加强建设管理。要不断将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学校,对于现有的老师,要从各方面提供其学习、深造的机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上来;民办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加强管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要通过思想上加强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从学生角度的对策
民办高校的学生要看清自己在社会当中的位置,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要了解自己的职责,建立起政治责任感与服务的意识;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学习、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锻炼自身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做到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应当将心态摆正,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好各门课程,建立起自信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专业型人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法规一定要逐步健全,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使得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地方色彩,也更加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辉.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党的领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4).
[2]兰子霞.基于社会需求的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高校教育政策范文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关注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使高校学生受到来自社会上和国际上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的出现,改变了原来高校学生上学不用缴费、毕业不愁分配的思想观念,致使学生思想和心理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出现认识上的模糊,行动上的茫然,产生忧虑、焦躁、不安心理,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高校改革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不良风气更直接、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使部分青年学生迷茫、困惑,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2.关注高等教育自身新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改革开放以后,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迅速向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新模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由传承型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实现了由模本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灌输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自主型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这种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却未能紧跟时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目标。虽然思想政治课时和活动不少,但实际效果欠佳,难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和谐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以和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向人们传输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等,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以大学和谐文化为载体,为解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答案。大学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大学文化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师生所接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熏染。
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的“硬件”系统,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朴实、素雅、大气、简洁的建筑风格;优雅的校园绿化和人文景观;干净整洁的整体环境;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设施等等,这些和谐优美环境的构建,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能催人奋进,助人自律,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此外,学校成员对和谐的大学文化能够高度认同,其中的是非标准、运行规则等便会自然而然地拥有强力的约束和激励功能,对师生的动力系统产生激励、对师生的行为系统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体现了大学文化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2.以和谐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载体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有效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既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又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两者的影响相互交融、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大学和谐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这种全面影响,即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培育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及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过程,它不仅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能充分发挥文化所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此去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陶冶情操、磨炼学风、提高素质,从而促进师生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协调凝聚功能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不是所有的价值取向都符合社会和谐的要求,有些价值取向甚至与社会和谐要求完全相悖,这就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凝聚、整合作用,引导各种价值追求不偏离主流社会和谐价值的方向,在异中求同,消除各种不和谐的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凝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经济方面:既表现于宏观层面――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也表现在作用于社会成员个体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道德品质、精神力量、需求层面;政治方面既表现在引导人们对政治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也表现在社会成员在政治行动中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活动能力;文化方面既表现在以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去继承、弘扬文化传统,也表现在实现其对受教育者的文化控制,从而发挥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力;环境方面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社会、群体、个体。多种功能之间越和谐,其作用也就越充分。若轻视甚至忽视其他功能,其效果必然受损甚至适得其反。如果对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会更加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协调凝聚作用。首先,和谐社会应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要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次,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疏导。再次,和谐社会应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的社会。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在校园内,其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社会。高校本身也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明礼诚信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典范。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的和谐稳定,更有利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1.追本溯源,走近思想政治教育本意,从本源上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社会道德要求和政治观念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进行教育。更是对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廓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回归生活,重新确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即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回归学生真实、自然的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并驾驭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结合实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位、高尚的品格,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日常生存能力有关的训练以及危机状态下紧急干预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成为自理、自立的人。
4.创新网络载体,走入学生心灵,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作为现代科技革命杰出代表的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网络载体,注重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站成为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提供服务、提升素质于一体,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5.善工利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专业化,就要定期组织思想教育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把握现代教育改革前沿信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作的“高科技”含量。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与品位,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高校教育政策范文6
【?P键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比较研究
【Keywords】Chinese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74-04
1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创业带动社会的发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代社会的目标,而高校就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政府出台了很多便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1],比如在部分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科技产业园等。高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它的含义可以用中文表述为两层含义:
一是进行从事实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
二是进行事业心、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2]。
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精神,它对于从事工作而取得报酬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自己雇用的工作人员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外,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懂得如何与团队进行协作与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3]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创新创业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成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2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2.1 美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美国主流的创新创业模式是以“全校性”创业教育为核心,英文表述是“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之所以称之为“全校性”创业教育,是因为这种模式是相对于“聚焦模式”的创业教育而言。“聚焦模式”创业教育是指只针对商学院开设的关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本学院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对外学院学生开放,并由本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业教育的管理工作、资金管理、教师培训、课程编排和招生等各个环节,将创业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4]。
“全校性”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创业教育不再仅仅针对商学院,而是面向整个学校的学生。在普及度上从韦斯伯和凯茨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2001年全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有504所,到2003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大约有1600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有2200多门,有277个创业教育机构捐赠席位,关注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的学术和管理期刊共出版了44本,建立的创业教育中心有100多个[5]。
从普及度上来看,美国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普及很早并且高度重视,两种主流的创新创业模式也值得我们学习,美国也十分重视师资力量,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
2.2 英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英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标志是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园,据不完全统计,全英国科技园的数量大约有100多个[6],而大学科技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约占总数的1/4,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津大?W科技园,它可以代表整个英国高校科技园的整体最先进的情况,牛津大学科技馆成为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基地,并且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科技园把赢取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校园创新创业发展中去,加大对于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的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英国最大的特点是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企业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科技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互利双赢,可以使科技园更好地坚持与发展下去,与企业的频繁往来也可以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开拓视野,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英国高校针对创业设立专项的基金,用于帮助那些可能在未来有较好发展,但没有足够资金开发完善的专利成果。
2.3 日本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日本创新创业最典型的代表是筑波科技城,科技城是把国家研究机构与筑波大学结合在一起[7],并以此作为科技园的核心,科技城内部包括丰富的教育设施,大量的住宅和企业,筑波大学是科技园核心中的核心,聘请的教育与研究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中一半左右的教职工与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科技城里面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善,大学与企业关系密切,如同英国牛津科技馆。
企业为科技城提供资金帮助,科技城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日本科技园支持高校教师参与高科技风险企业,据调查,2004年日本大学共创办了1112家高科技风险企业,因为这些高科技风险企业代表着水平尖端的创新群体,所以备受青睐。日本也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8],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4 法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建立竞争力中心[9]、设立卡诺研究所[10]。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与高校的交流,大力在高校树立创新创业理念,与美国高校教育相似,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毕业创业的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重视对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团队合作、领导力、敏锐的洞察力与敏感的商业判断。
国家政府部门与企业和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大学生毕业后开展创新创业将受到企业提供的不同程度的资金帮助,这种资金帮助取决于高校毕业生在创新创业领域作出的成绩,政府的扶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对于毕业生在三年以内开办创新型公司的给予奖金[11],用于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减免税收,企业孵化器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引导并帮助新型公司的成立,这些举措大大帮助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热情。
3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现状及分析
3.1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现状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急需解决,中国高校针对创新创业的政策还急需加强和完善。近些年来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灵活就业程度,加快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力度,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便捷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支持[9],对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既符合我国国情,也能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高校正在加强对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树立,针对高校举办各种关于可以提现创新创业能力的竞赛[12]。为了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把9所高校列为我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13]。政府为其提供资金保证,企业为其提供资金帮助,担保小额贷款,提供创业基金,减免税收,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允许注册小资本公司等。
3.2 中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
中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法国等国,强化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大学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但都是作为选修,使同学们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内容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以及在大学毕业后,不具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也不具备创业所需的素质,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此方面做得不足。
3.3 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重视度方面不足
中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基地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是很大,科技园产业并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很少有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并且缺乏专业的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帮助和指导。
3.4 中国高校在与企业尚未紧密结合
国外创新创业发达国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紧密结合、互利互助、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帮助,高校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但是中国高校在与企业紧密结合这一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这种双边结合。
4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建议
4.1 强化高校学生创业教育
在大学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把这个课程作为必修课,让每一位高校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解创新创业政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聘请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指导,可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正在尝试强化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把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自主创业需要的品质。
在校期间多举办大型的有关创新创业的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以课堂为依托而且注重实践,这么做会对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起到很深的强化。
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高校学生固有的理念,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纷纷涌向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加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4.2 优化高校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
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与专项的创业基金,用于帮助有较好创业想法及有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同学,把这项基金作为一份奖学金只针对创新??业这一部分进行发放,这样可以引导并鼓励更多同学走上创业之路,使更多人愿意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政府可以普及更多的便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大众创业,把试点城市与试点高校的政策普及到全国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自己成立的公司前期减免税收,对于有创业想法但资金不充足的大学生提供无抵押贷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发展,对大学生提供场地支持,比如在机会很多而且又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可以政府统一化地使之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免费或者低租金用地,只要政府加大这种扶持力度,大学生创业就可以更好地开展起来。
4.3 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
高校与企业如果想共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合作制度,这种合作制度可以推进企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高校创新创业的浪潮。企业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减少了政府的压力,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帮助与创新产品,高校学生通过与企业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合作,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共同的一点,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的高校,它们最一致的一点就是高校与企业互动频繁。
中国高校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够,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制度,企业可以一直拥有最先进的科研技术,高校也可以一直得到帮助,这是一种双边的关系,也是中国高校想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走的一步路。只有高校与企业签署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业教育才能慢慢走向正轨。
4.4 完善高校科技园产业与创新创业基地
在高校建立科技园与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可以模仿国外发达国家,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功能,产业园或者创新创业基地里面所用的设备可以由企业资助,学校负责完善科技园内基础设施,可以学习日本高校的筑波科技城,把整个科技园区打造成一片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园区,并且配套成完备的基础设施,重视高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能更有保障地带领同学们去做创新创业的项目,国内高校很多大学的创新创业基地并没有好好利用上,只是徒有其名,内部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没有与时俱进,高校应该好好打造和完善自己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这样也能使同学们更加了解高校对于创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使同学们大力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