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媒体的概念

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政府;挑战;网络媒体

 

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2000年“网络媒体”开始得到频繁地使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有人称之为“新媒体”,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的表达更为直观,强调这种媒体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的,因此在本文中采用“网络媒体”这个称谓。但绝不能仅仅把网络完全等同于媒体,信息的传播只是网络功能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网络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尤其是网络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57亿。其显著特点是年轻化、知识性、有主见。他们关注社会事件,乐于发表评论,与网络媒体一道形成了活跃的网络舆论。随着网络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断渗透,这股力量越来越不能被忽视。网络媒体给政府带来全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危急事件中,依靠传统的“封”、“堵”、“截”和被动延迟消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了,甚至会对政府形象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一、网络媒体时代政府危机的定义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不同学科对危机的定义亦有所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对危机的定义,他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角色角度考虑,本文倾向于采用这个定义。

2003年的SARS危机就告诉我们,危机不仅仅会出现在企业,出现在社会,如果不加预防,公共事件同样会引发政府危机。事实上,政府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别斯兰人质事件、纽约等城市突然大停电、莫斯科地铁严重爆炸事件到H1N1流感突发……虽然政府也会发生危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但到目前为止,对政府危机以及政府危机管理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和界定。国外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虽然比较发达,已经达到了量化和模式化程度,但由于研究问题的传统不同,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国内的情况更为复杂,有人认为政府危机是指那些突然爆发的威胁,这些威胁是一些危及政府行政、社会生活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或灾难;也有人认为政府危机是政府由于自身功能性障碍而导致的政府职能失效和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更多的人则是以列举简单事实来代替概念界定,还有一些人索性对其不加以界定。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所谓政府管理中的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危及国家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和事件。

二、网络媒体优劣势

(一)网络媒体优势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

2、实时性。网络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

3、交互性。由于网络媒体所发表的新闻信息能直接与受众进行互动。

4、大容量。报纸版面有限,而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易检性。网络媒体的所有新闻全部保存在数据库里,查以前新闻和相关新闻非常方便。

6、多媒体化。传统媒体是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则是立体媒体,可融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为一体,从而对某一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宣传。

(二)网络媒体劣势分析。而相较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又具有以下优势:

1、从报业经营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已经拥有3,000家以上正式报纸,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有强大的编辑、记者队伍,拥有绝对的新闻优势,同时也有着成熟的广告与发行体系。

2、从读者的覆盖面来看。报纸覆盖面宽,传递迅速。

3、从人们的阅读习惯来看。传统报纸便于携带的特点,随购、随读、随弃,轻便可以折叠,方便阅读和携带。

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数字化 纸质媒体 网络媒体 取代

1 引言

“思想不息,纸媒不死”。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正确,每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思考与创新。因为思想是创新之源,创新是发展之本。而现在,许多人在讨论网络媒体技术将取代纸质媒体的时候,几乎都是从使用者的数量和经济效益的此消彼长来验证的。而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气势、盈利能力以及各种统计数据优势当然会给它的支持者们以强有力的支持。但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仍然位居信息传播的主体高地,所以,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技术的关系不是敌人,而是战友。二者最需要的是“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去做到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开展业界学术座谈会等。把自身的优势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这才是使二者能够长久保持创新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2 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概念与应用

2.1 传统纸质媒体的概念与应用

2.1.1 传统纸质媒体的概念

纸质媒体就是指以报纸和杂志为代表的,利用静态的文字、数字、符号和图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最早出现在数万年前,人类先民以结绳记事。但即使是在最初的草创时期,文字和书写结构也不是仅仅以数字来组成的。

2.1.2 传统纸质媒体的应用

从整个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纸质媒体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大到经济科技白皮书,小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传统纸质媒体的指示调配。

2.2 新兴网络媒体的概念与应用

2.2.1 新兴网络媒体的概念

新兴网络媒体是指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网络媒体形态,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络等网络媒体组成。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网络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2.2.2 新兴网络媒体的应用

新兴网络媒体的应用就更加多元化和细致化了,除了大到国际国内的形势,经济与科技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了,例如:它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一览全球;它还能让你不出家门,买到千里以外的货品,等等。更重要的是,它现在有了全球十几亿的忠实受众,这也是新型网络媒体广受欢迎的证明。

3 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的优劣势对比

3.1 传统纸质媒体对新兴网络媒体的优势

(1)受众基数大,存在时间长;(2)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并且易于整理与保存;(3)价格便宜,易于携带;(4)能够更好地表达信息情感。

3.2 新兴网络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的优势

(1)将单一化的网络功能转化为综合化,更具有时代的特性;(2)传播信息更具多样化,具体化;(3)附带信息更多更广,同时受众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4)功能多样化是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4 中国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技术在相互影响之后的发展方向

4.1 中国传统纸质媒体在新兴网络媒体冲击后的发展方向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变革与创新,发展与传承的时代,所以,“物竟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任何领域都是说得通的。

本来,传统纸质媒体在国内的发展道路是平坦的,直到十几年前,它的发展才受到了阻碍,近几年越发地明显,在对物质信息需求量极其巨大的现代社会,传统纸质媒体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量,因此,受众开始自己摸索着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网络媒体恰好具备该功能,所以,首当其冲的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并且很快地“俘虏”了大批年轻的受众,大有与传统纸质媒体分庭抗礼的架势。于是,国人们便开始担忧“中国社会到底会不会离开传统媒体”。

尤其是在2012年年末阶段,西方传媒界发生了大动荡。西方传统媒体渐渐衰落的阴影再次笼罩中国传媒界。首先,德国的老牌报纸《德国金融时报》宣布彻底停刊,紧接着是美国的《新闻周刊》在Twitter上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的封面。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人们将再也买不到纸质版的《新闻周刊》。而到了2013年,《新闻周刊》必将全面走向数字化。

鉴于西方传统媒体一个接一个的,这可绝对是让中国国内的传媒界感到危机四伏,他们的今天是否就是我们的明天?在未来,新星网络媒体会以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威胁吗?中国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而且,我们将不可避免的去面对这些严酷的问题考验。

那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努力去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鉴于中国属于典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所以,中国的传媒生态环境与西方国家的传媒生态环境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对《德国金融时报》的停刊以及美国《新闻周刊》的转型的问题,我们虽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我国的传媒界完全没必要过于焦虑这些问题。要对传统纸质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给予正确判断。其次,就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数量上来看,的的确确会有一个逐渐减少甚至是存在某些消亡的过程。因为就目前社会的需求而言,中国媒体的数量确实太多了,属于严重的“供大于求”,有太多的在社会和市场中没有太多价值的,并且生存不下去的媒体,会逐个消失在传媒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中。究其主因,就是这类媒体的影响力太小,又缺乏个性,没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但是,对于我们的主流纸质媒体,它们的影响力遂不复当年之用,但也绝对不会遭遇类似《德国金融时报》因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而停刊的命运。

这是我国的体制决定的。从整个媒体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媒的发展必将和世界传媒发展的潮流保持一致,但一定会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里的所提到“一致”,就是指中国的传统媒体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进程。在这场数字与网络媒体的变革中,注定会有一个淘汰、整合、发展的过程,任谁也无法违逆这个趋势。但是换个角度而言,在政治方面,我们的传统纸质媒体和中国的制度体系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再者说,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当今社会需要有一种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东西来引导受众,这样就更离不开传统纸质媒体了。例如:《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增加评论版块?这一定不能是政府的决策,必然是社会与传播市场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没有中心”的多媒体和网络共同竞争和发展的时代,对于受众而言,实际上早已失去了所谓的“方向感”。所以,只要传统纸质媒体指引方向的功能不能被其他媒体所取代,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就一定会存在的。

其实,对传统媒体来讲,机遇和挑战的确是并存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有过硬的的受众基础,传播媒体才会有足够发展的空间。现在的问题就是,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在受众分布上存在差异,年龄大一些的受众偏爱传统纸质媒体,而年轻人更喜欢新兴网络媒体的高速便捷。在以前,纸质媒体其实卖的就是收视率、发行量等无关紧要的指标。但是,如果现在某类媒体再敢以此来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么这类媒体必然会被无情的淘汰。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传统纸质媒体确实具有新兴网络媒体所无法取而代之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思想不息 纸媒不死”。

4.2 中国新兴网络媒体在传统纸质媒体革新后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网络媒体技术去主动获取新闻信息,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从传统纸质媒体上被动的接受新闻信息。不要小瞧这种改变,越是细节的问题,就越能说明当下社会到底更需要哪种传播媒介。

当然,我们还需要以正确的眼光、端正的态度去分析新兴网络媒体技术缘何成功。那我就以“三网融合”为例,来谈谈为什么现代社会离不开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同样也离不开网络媒体。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虽然仍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所组成的“传统四大媒体”。但是新衍生出来的媒体,如:互联网、手机、IPTV等早已凭借其网络覆盖率的优势尽占发展先机。特别是互联网,它是“三网融合”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直接推动了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共同健康发展。

其次,“三网融合”任重而道远。而中国三网融合发展虽然提出较早,但发展异常曲折,许多传统媒体和三网融合的矛盾到现在才逐一凸显,并且矛盾非常的尖锐化。但是这也说明“三网融合”的普及势在必行。

再者,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三网融合作为新兴的产业,其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会产生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共享性等益处,其具体的体现在:(1)将单一化的网络功能转化为综合化的网络功能;(2)极大地降低了独立行业的运营成本;(3)三网融合的开展产生了新的增值业务;(4)降低运营商的服务费用成本;(5)让受众用更少的时间去获取更多的信息。

总之,“三网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去做好它。其实,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去逃避的问题,那就是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已经发生了量变,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应对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那么网络媒体也必须要有改变才能更好的迎接新的冲击。

新兴网络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且有庞大的受众基础,其绝对是媒体行业创新的先锋。众所周知,网络绝对是传媒界的“黄金”,它的价值绝对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为互联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网络新媒体的受众自然会大大增长,这绝对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包括两方面的影响力,一个是市场的影响力,一个是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媒体的局限性又是非常大的,这主要归咎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力。再加上它的底线没有形成,边界也同样没有形成,所以有许多心怀不轨的网络传媒企业开始以纯盈利为目的,甚至不惜触犯法律界限,在网络上散播虚假新闻,公关炒作,更有甚者散播不良信息。这样的歪风必须遏制,我国一定要加强网络媒体法制监管力度,这样才会保证新兴网络媒体长远而健康的发展,不会昙花一现。

那样说来,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的关系绝对不是“矛与盾”,如果传统纸质媒体放下自己“老大哥的身段”,合理的运用方式与新兴网络媒体合作,就会把传媒界提升到新的高度上,那么,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受众,还有它们自身。“互利互惠,和谐共赢”才是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正确发展目标,虽然一定会遭遇到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就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

5 结语

一个是始于数千年前的传统媒体,一个是百十年前新生的新兴媒体,看似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关系,其实却是“老当益壮”和“少壮有为”的关系。 虽然二者间的竞争不言而喻,但是没有竞争又何谈发展!纸质媒体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壮大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一关系的利害性,那么,实现“互利互惠”也不再遥远。二者都是文明社会下的产物,其自身价值要以有目共睹,而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求进步,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势必要做到“创新与发展”。

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3

一、 概念的定义

新是相对旧来说的,是一个哲学上相对的概念。从哲学上发展运动的观点看,新的一定会变旧。因此,今天研究概念中的新媒体,若干时间后会成为那时研究概念中的传统媒体。

今天研究概念中,研究者可以广义地把媒体形态分为三类,如下:

 平面媒体 (print media)

 网络媒体 (network media)

 移动媒体 (mobile media)

在十年前的2001年的概念中,旧媒体代表传统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电影,电视,户外广告,印刷品,DM等;新媒体概念则包括网络媒体,因为那时还没有出现手机为载体的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手机媒体出现的标志是2004年江南春的分众传媒。2006年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阿里巴巴、百度、谷歌等为代表的网络公司,网络媒体成为了主流媒体的组成部分。任何东西,一旦成为主流,就不能再冠以“新”的概念了。那时起,研究概念中出现了三个并列的概念:传统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或叫第五媒体),均承担传播符号、传播概念的功能和作用。

二、手机媒体在营销应用中的利弊

手机媒体优点非常突出。准确、快速、低成本。用一条短信告诉客户产品资讯,目前还没有比这更准确、更低成本、更快速的媒体方式了。但缺点也同时很突出,涉及骚扰信息、欺诈信息,涉嫌客户个人资料的隐私侵权等等。2010年9月1日,大陆规定了手机实名制。截至2011年3月,大陆手机用户接近7.5亿。这么大的量,进行实名制,存在执行困难。

社会法律规范体系越来越严格。2011年4月8日起,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1)7号文件明确规定,发送诈骗短信5000条以上可以定诈骗罪,列为刑法打击的具体目标。

因此,手机媒体作为移动媒体的代表,其产业前景,尚不明了。

截至2011年3月,上海近6000家短信公司发生转型的大约3000家,高达50%以上。没有转型的短信公司依靠大客户支撑的模式毛利率越来越少,企业运营成本越来越高,汽油涨价,上海最低工资从2011年4月1日起调整为1280元每月,物价上涨,导致企业的每月运营中,徘徊在保本、微弱利润和微弱亏损的锚定区域之间。

三、手机新媒体3G时代的业务模式前景探索

应用类的手机媒体信息服务由于使用数量少,单价低,短信公司无法维持基本生存。广告类的因为法律限制、骚扰短信、垃圾短信等,也被多重打击,举步维艰。今后3G时代,手机新媒体可能出现的业务模式包括手机搜索、手机报等SP和CP结合的内容服务提供方式,收入模式也主要是来自用户付费。目前的天气预报等,都是中国移动等垄断经营。

四、手机新媒体的新业务模式制胜关键点

一旦出现手机搜索、手机报等专业SP和CP结合的、以内容服务和资讯服务为主、采用手机扣费方式运营的商业模式,则新业务模式制胜关键点主要集中在:

第一是提供内容的质量。资讯内容的质量很重要,其实就是把报纸办在手机上。人们通过手机看新闻、天气、资讯、购物信息、完成手机支付等。资讯很关键。如何整理资讯,传送资讯,如何获取客户许可、如何让客户免费体验,需要前期投入的成本多少,风险如何等,均需要细致的科学方法进行评估。某种程度上,内容决定成败。

第二是资费定价。资费定价并比当前移动公司的高,每月两块或一块钱。举办这么一个产业模式,需要团队多大,工资多少,福利多少,每月需要多少成本,税务多少,等等,然后每个客户一块钱中,毛利率多少,需要多少客户群数量才能持平?多久能达到持平的客户数量?KA大客户如何产生?都是系列的专业问题。定价有个上限放在那里,利润率是问题。

第三是内容监管。通讯管理局如何审批,如何对内容进行监管,也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管理问题。通讯管理局和宣传部之间如何量化分权,使得管理上更科学,也是问题。

五、小结

手机新媒体的发展,目前看问题重重,但不等于没有出路。问题就是出路的导师。解决了问题,就有了出路。

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1 国内网络媒体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媒体走到今天,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9),技术媒介阶段。准确的说,在这个阶段投身、鼓吹“第四媒体”的传媒人、学者专家仅仅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可能的新的传播媒介,将会给传统媒体运作带来哪些挑战,而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任何内容网站均没有在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媒介”上,真正包装出“媒体产品”来。

第二阶段(2000-2001),信息仓库阶段。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是新浪网。以体育社区起家的四通利方转型为全面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这个“供应”很有特色,其主要手法为大量转载、引进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其核心能力是快、全和网络再分类。第二阶段的“第四媒体”还不成其为“媒体”,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媒体产品”,但它已经摸索并建立了向“媒体”过渡的几个重要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如何在网上再分类,网上信息如何合理排版以及怎样建设网络读者的阅读粘度等等。

第三阶段(2002-),准媒体阶段。“准媒体”的概念是,已经具有初步的媒体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公众传播效能。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特征是:网络媒体的及时性、海量性和交互性正在为传统媒体服务;网络媒体的部分个案报道和某些运作手法开始显露“新媒体”的威力;部分领域出现了相当规模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原创。

2 如何解决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定和办法,但多数是属于行政性的,而且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和有效的监督,换言之,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主要依赖网络媒体的自律。

网络媒体在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论氛围营造等方面以其报道的迅捷性、社会影响的覆盖面、交互式的传播效应,显示出“主流媒体”的姿态。但网络媒体的局部成功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种种问题,也并不代表网络媒体已经能完全担当起一个独立媒体的社会责任。相反,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对网络媒体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并且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格局。这种格局却在某些方面正好适应了中国的舆论信息环境,因此实现了某些方面的快速增长,而片面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只有深入认识中国网络媒体的不足,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媒体体制,中国的网络媒体才能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

目前我国传媒业市场规模庞大,而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网络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定能促进中国网络业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1)成立网监会,提供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有效支持。网络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需要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而网监会的成立可为网络媒体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利于确保网络业市场良好秩序,实现竞争与发展的公平有序。(2)成立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第三方管理机构。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第三方的管理机构是传媒业市场乃至网络业市场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这一管理机构通过对网络传媒业务的有效跟踪、信息等路径,给广告主和受众提供指导性参考,而且还能避免网媒在广告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进而促进网络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达到提升中国网络业整体质量的目的。(3)规范市场秩序,构建完备的网络业市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依规,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整顿、规范市场,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的行为,以进一步规范网络业市场,为致力于健康成长的网络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4)网络企业要准确定位适合自我发展的商业运行模式。不同类型的网络企业面临不同的受众、广告主和特色,也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行模式。目前,大部分网络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仍不稳定,因此,网络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5)加大投入,着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其普惠价值的实现。

3 未来我国网络媒体发展预测

3.1 网络媒体走向

调查发现,我国未来的网民群体将更加智能化,更加社会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网络业界人士都在思考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出路。要而言之,我国未来网络媒体发展表现为两大最突出的方向:一是网络的发展表现出主流应用的特点,并将逐步实现对人民生活内容的全覆盖。从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来看,它是理想的传播工具,具有数字化、一体化、即时性、互动性、自由开放型、信息海量等优势。2004年Web2.0的概念被提出,并日益兴旺。Web2.0特别强调用户创新内容。数亿网民不仅成为了信息的源头制造者,同时也成为了舆论形成的必然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eb2.0的出现促进了网络媒体的娱乐化。二是移动通讯工具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已经成为迷你型电脑。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如果中国手机上网能否普及的话,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出版等新的媒体形态将改写传媒业。

3.2 网络媒体的路径选择

(1)注重大规模协作。协作的新前景是融合分散的人体和组织才能的能力。未来的几年,新的大规模协作生产模式将替代传统的公司层级制成为经济中财富创造的主要引擎。因此,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运营商、官方、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多方协作,将使得网络媒体节约成本,集合集体智慧体获取更多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网络媒体盈利。(2)整合传统的资源。整合力是衡量未来媒介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整合力是指对呈现环节之前的信息生产、获取和组织等三个环节所能获取的资源内化的能力,网络媒体就目前而言,主要需要在内容的整合,即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等一切优质资源。(3)清晰的市场定位。专业化、特色化,制作自己的资讯栏目内容,从而提高自身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网络媒体应在资讯的选择应用性、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等与个性化发展相关的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户的个人品位,并以此为准制定与之匹配的盈利模式。(4)注重品牌的建设。网络媒体的成长与发展应在降低用户选择网络媒体产品时的辨识成本方面更加努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树立品牌的过程。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树立好的品牌与特色,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兼容并掌控人们心中所思所想,从而赢得更多的受众份额。

参考文献:

[1]唐·泰普斯科特,安东尼·威廉姆斯.维基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罗兰德· 沃尔克.网络新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31-32.

[3]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尼葛洛·庞迪.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2-1.

[5]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社,2006:79-83.

[6]喻国明.整合力竞争,未来传媒竞争的制高点[J].传媒,2005(08).

[7]杜子德.网络媒体发展机遇难得[J].中国传媒科技,2006(10).

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政策过程 网络媒体 应对机制

公共政策过程即政策过程,是公共政策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论。政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包括多种,如政府偏好、压力集团、大众媒体以及公民意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互联网兴起之后,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开始在政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分析政策过程中网络媒体的作用,是现代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对于实现公共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一、政策过程中网络媒体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网络媒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网络媒体可以提出某些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实时性的特征使得其能够时刻监测着社会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社会问题。当网络媒体发现某一社会问题时,通过给予频频追踪报道和关注制造焦点效应,从而催生热点公共问题,从社会问题到社会公共问题,最终促成公共政策问题。此外,网络媒体通过其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快速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网络媒体对政策议程的作用,其次表现在能够推动公共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托马斯・戴伊认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媒体的权力体现在‘制造’,并将这些问题进行装扮,使之变成‘危机’问题,使人们开始关注并讨论这些问题,最终迫使政府官员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网络媒体通过其广泛的受众和多种传递工具,吸引民众参与并进行民意表达,进而对政府形成舆论压力,将公共议程转化为政策议程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

最后,网络媒体还能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当公共议程转化为政策议程之后,就涉及到了多种政策方案的选择问题。而网络媒体正是通过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对政策选择产生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公共政策选择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政策方案的最优选择。

(二)网络媒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政策执行提供舆论支持,二是对政策执行过程实行监督和控制。

(三)网络媒体在政策评估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媒体在政策评估调整过程中作用最好的体现便是2007年的厦门“PX事件”。

厦门PX是个化工项目,投资逾百亿,但距离人口密集区过近,有环境污染之险。从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到2007年3月105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厦门PX事件进入公众视野,6月1日市民集体抵制PX项目,及至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从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到最后迁址,地方政府与公民百姓,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网络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包括政党、社团、企业以及公民个人,通过收集各个利益代表集团对政策的意见,从而形成对政策科学评估。通过网络媒体所进行的评估,从而对政策的调整产生作用。

二、构建政府应对机制: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网络媒体在政策过程中饿作用凸显,对政府决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政府只有积极回应网络媒体,回应网络民意,才能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一)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立法监管

面对网络媒体在政策过程中对政府的挑战和冲击,政府不能仅仅疲于应付,被网络媒体所绑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立法监管,并不是可以约束网络媒体,限制网络自由,而是要实现网络媒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有序参与,避免其打着“民意”的旗号,肆意妄为,干涉政府正常的政策过程。

(二)加强政府信息开放,避免不实报道

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往往由于政府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而网络媒体往往利用这一点,对某些新闻事件进行歪曲报道,从而扭曲民意,对政府进行施压。这就要求政府要构建透明性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对于焦点事件进行及时正面回应,并对网络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辟谣及相应处罚,以维持社会稳定,提高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度。

(三)实现政治参与多元化,积极接受网络监督

不可否认,网络媒体在当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网络媒体作为政治参与路径之一,已经显现其巨大优越性。在应对网络媒体的质疑、建议与批评时,政府不能一味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弹压,而是要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应对网络媒体。一方面,积极加强与网络媒体的交流互动,以取得互信;一方面,要接受网络媒体的各种建议意见,并以此作为政府政策依据。保障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政策完全受网络媒体左右。政府要保持充分的理性,以追求公众利益为目标,防止政府政策被网络媒体所“绑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网络媒体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文字设计;运动;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44-02

网络科技的新特性为传统文字设计带来冲击与革新,也带来更为宽广、更为多元化的视觉表现领域与更强的信息传达效果。相对于印刷媒介静止不动的版面,网络媒体赋予文字一个动态的视觉体系,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传达信息。网络媒体中文字形态的视觉表达与印刷媒介中的表达方式及规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新的内涵。网络媒体赋予文字运动的属性,并且其较为复杂的成像技术为其形态、色彩、材质等要素的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运动是吸引视线的一个重要因素。影视画面的本质是运动。静态的文字或者图形被赋予时间、运动这两种要素后呈现出更为生动、趣味性更强的视觉表达特点。观者在欣赏的时候,视觉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中,文字元素的不断变幻使受众体验着动态的美感,运动不仅能使受众更有效地接受文本信息,还能使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运动的方式及形态则影响着文本信息的传达效率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的表达。

网络媒体中文字的动态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交互文字的设计

相比较于传统媒体,具备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网络媒体是多维的。平面媒体中的文字的呈现方式是静态的,受众依照文字排列的方式与设计好的视觉流程顺序进行阅读。而除此之外,网络媒体中的文字还担任着交互这一任务。文字的交互功能使受众阅读的主动性更强。具有交互功能的文字在一级页面上大多以标题或导航的形式展现,浏览者通过点击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资讯。相比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文字的排版分类更明显,文字的段落划分更为清晰。但近年来为了吸引浏览者眼球获得点击率或者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获取更大的表现空间,部分网络交互文字采取滚动、翻页、闪动、变幻色彩等形式表现。这样的文字设计有利有弊。在网络媒体发展进程的早期,浏览者确实对动态视觉样式的文本和图标更感兴趣。

二、网络文字的空间设计

相对于传统媒介上的平面设计而言,网络媒体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四维时空的创造,可以将它描述为横向时间轴与纵向的空间轴的结合,即具备空间性和时间性。所谓的空间性,一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成功模拟三维立体空间或者创造虚拟空间。二是指设计思路的空间维度,即网络媒体的设计构思是一种360°的全方位想象的过程。网络媒体是一个无限的多维空间,观众所看到的是以显示屏幕边框为界限的有限内容。网络媒体中屏幕边缘的框架是感知运动的主要参照物。开放的网络空间为信息提供一个开放与流动的版面,让屏幕外无限多的内容、信息得以在屏幕这一版面上完成传达的任务。在这样的载体上,网络媒体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越平面媒体。尽管对于观众而言,可视范围仅有屏幕大小的一个二维页面,但是对于设计者来说,进行网络媒体设计的思路应远远超出屏幕范围之外的维度,需考虑多个页面多个层次相互间的关系。在设计文字时,要考虑到屏幕上这些设计内容是与屏幕外空间的无限多信息共同构成的。把版面的流动性纳入考虑的范畴、把广阔的屏幕外空间列入设计的范围,保持屏幕内外空间信息传递的连续性与视觉表达的完整性。

三、网络文字的时间设计

网络媒体中包含了时间流程与空间流程两个概念,在设计网络文字时应考虑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特性,不仅使文字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表现,且需考虑时间元素,相互配合展现信息。运用网络媒体的最终目的是高效地传播信息。在同一时间点上,平面媒体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是静止地、完整地存在以供阅读,但网络媒体的交互功能及网络广告、动画等具有时间这第四维空间要素。网络的动态画面稍纵即逝,观众对画面的感知是通过观看、记忆、联想等综合因素来完成的。此时,设计者对文字设计时间逻辑顺序的控制尤显重要。时限性的特点要求网络主题文字突出,信息传达要简洁明确。这一特性为创作者制定文字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同时间内,文字的版式结构也可以有不同,它可以用一个镜头表达所有信息,也可采取分镜头的方式,通过几组画面来表现一段完整的文字信息,但画面上的各个文字需与前后镜头中的文字片段发生关联。因而单个画面的文字信息可以是不完整的,在和其他画面组接后就构成了一个信息整体,文字信息就具有了完整性。

四、网络文字的图形化演绎设计

文字来源于图像,是带有图形特征的抽象符号。文字最初的功能是传达信息。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与人们视觉经验的极大丰富,单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纯文本设计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面对信息量极大膨胀、表现内容错综复杂的文字信息,人们需要将烦琐的文字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展现其内涵,给大家带来更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而根据多年对人类视觉审美习惯与传达效率的研究来看,经过概括归纳与再创造的图形符号文字,其传达效果在一定范围内远远地优于纯功能性文字。与平面媒体只是静态呈现文字演绎后的状态不同,网络媒体中文字的图形化设计除了具备在平面媒体中的设计要素以外,也将图形、文字之间的转变过程纳入设计的范畴,“演绎设计”概念由此形成。文字图形化演绎的整体运动形态和节奏应与该文字或网站所表达的主题一致,不同的文字运动形态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造型和运动节奏,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平面媒体中文字变形有直线与曲线的设计,在网络的文字设计中同样存在,不同的是,网络文字图形化演绎设计应研究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所产生的不同运动效果。如文字图形化演绎直线运动较多时,产生直接、简洁、硬朗和具有力量的特点;而曲线变化来自于自然中树叶、流水的运动形态,具有优美、灵敏、柔软的动态特点。网络媒体中的文字图形化演绎主要应用在网络形象标志文字设计、网络广告中文字设计、网站片头演绎的文字设计、网站按钮与菜单文字设计中等。网站可以将文字作为网站的重要视觉元素进行创意拓展,如网站将文字作为创意出发点,围绕主题文字制作出数种动画演绎方式,浏览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该主题文字会围绕相关内容的图片进行运动表现,其网站的文字演绎既是种新颖的动态视觉样式,又向浏览者强化了网站形象,使大家对其主题印象深刻。而网站按钮与菜单中的文字图形化演绎受按钮本身的大小限制,动态效果必须细腻考究,力求在小范围里实现灵敏轻巧的运动效果。由于其具备交互功能,要向浏览者突出点击与未点击时的区别。网站按钮与菜单中的文字图形化演绎设计不可过于复杂,一定要将导航与交互功能考虑放在首位,切忌将过于花俏的装饰效果掩盖其本身的功能性。

五、结语

多媒体技术发展为网络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不同的用户身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使用预期等,都可能导致对同一作品产生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网络媒体中的文字是复杂与严谨信息构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者在考虑其设计时,一定将用户体验作为第一要素,向浏览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让用户在参与网络交流时,获得情感和智慧上的愉悦与满足。

参考文献:

[1]郭晓寒,何雨津.网页设计新天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11-13.

[2]赫伯特.泽特尔.赵淼淼译.图象,声音,运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4-45.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