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1
一、农村学校校长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1.校长是教育队伍的“领头雁”
大自然中有一种现象,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学家发现,在这个队伍中最重要的就是领头雁,它会避开风的阻力,保证其他大雁更有效率地飞,并让队伍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校长就像雁阵里的头雁。二十多年前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的题词就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这是被教育实践所证明的,如李希贵之于北京十一中学、刘彭芝之于人大附中、柳袁照之于苏州十中、蔡林森之于洋思中学。因此,校长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管理的用心程度和实践成效,将对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转型升级的未来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校长都要当好教师的领头雁,潜心办学,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2.农村学校校长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体制导致城乡教育也呈现二元差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农村教育与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农村教育就是我市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块短板。近年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构建教育一体化机制、夯实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常态化帮扶等举措,努力推进农村教育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但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还需要农村学校校长乘势而上、积极求变、主动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内生力,在快速追赶城市学校、名校的过程中,注重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发展特色教育,打造特色品牌,最终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农村教育面临更大考验
第一,需求之困。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最深刻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它表现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所谓起点公平就是有教无类,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过程公平就是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孩子所享受的教育都是优质适合的教育;结果公平就是人尽其才,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对我市农村学生而言,起点公平已经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学有所教”问题已经解决,但离满足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学有优教”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第二,条件之困。大多数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较大差距。因为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配套场地等基础设施不够,只能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学设施配备也较为缺乏,开展多样化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还存在难度。特别是,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将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所产生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第三,师资之困。农村教师数量不足,且由于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农村学校“名师如鹤”,很难形成有力的名师团队效应,而且名师脱离农村、调往城市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第四,生源之困。农村学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层次差异,教师因材施教有相当难度。另外,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多变,外出打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因条件、能力所限,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五,利益之困。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最本质的差异,是城乡间的制度落差,这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除了绩效工资之外,在子女教育、社会关系、人力资源、文化娱乐以及健康保障等各个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利益差距。
4.农村教育拥有独特优势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关注乡村世界中原本拥有的东西,认识、珍视、利用好乡村的优势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如果我们把乡村教育问题仅仅归结为硬件改造、利益补偿,而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天然的资源,那么我们对乡村教育就缺少了整体思考和深层把握。我认为农村教育存有四大优势。
第一,农村学生天资禀赋与当前教育的吻合度高。农村孩子朴实无邪、单纯易处,对教师有天然的尊重和本能的服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推进更为顺畅平稳。正如主动从兴化文正实验学校重返张郭中心校的赵冬俊老师所说:农村的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不显娇气,对老师从不苛求从不刻薄。2007年,靖江城西小学陈楠老师到土桥小学支教。两年后,她申请调进土桥小学,成为靖江首个支教后要求扎根农村任教的教师。我想,陈楠老师选择留在土桥小学一定是对农村教育有着深深的热爱,这份热爱之中肯定包含了对土桥小学学生纯真善良、懂事听话的认可,现在土桥小学已经有几十位学生在陈楠老师的指导下获全国美术大赛一二等奖。
第二,农村孩子没有被过度“开发”,教师容易拥有成就感。农村的学生更像是“璞玉”,天然无雕饰。他们是给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长什么。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的价值取向没有变,考试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方式没有变,高考选拔人才、导向素质教育的功能没有变的大背景下,农村孩子有着强烈的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求。这些学生只要指引得当、教育得法,更容易取得好成绩,教师也更容易获取成就感。
第三,农村广阔天地的丰富资源和生态环境能造就更全面更综合的顶尖人才。农村的孩子往往都拥有自然情怀、田园感受,具有了解自然的兴趣、欣赏自然的能力,他们能从自然中寻找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和心动不已的故事。农村学生情感更丰富、精神更完整、人格更自然。真正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往往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第四,艰苦环境下更能造就教育上的精英人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语还说,公卿生于白(茅)屋,将相出于寒门。溧阳后六初中是一所普通乡村初中,硬件不好,师资不强,生源更是一般。这所教育质量不高且在布局调整中准备撤并的学校,在胡建军校长几年的努力下,教育质量有了极大提升,连续三年综合考评都名列全市前茅,沈健厅长认为是江苏省初中教育的典型。胡建军校长成就了后六初中,后六初中又何尝不是成就了胡建军校长?
二、农村校长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要有“扎根农村”的思想。农村,是学生的根、教师的根、教育的根,是我们这样一个农耕民族共同的根。如果连农村学校的校长都指望逃离农村,那农村教育就真的没什么指望了。农村学校校长应当凭借对农村教育如火的情感,做好任期规划,把农村教育的经历当做自己人生的一次机遇、成长的一块试金石,在校一任,兴教一方。当年正是凭借“扎根农村、兴办教育”的思想,陶行知先生“脱下长衫”穿上草鞋,“与牛大哥做朋友”,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和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办起乡村教育。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立志走陶行知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瑞清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志愿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0多年。其间曾调到共青团江浦县委担任副书记,但只在团委工作了几个月,又辞职回乡,继续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他自己也成为具有很强领导才干和很高知名度、影响力的农村小学校长。教育是最需要纯粹精神的事业,我们大家应以陶行知、杨瑞清等为榜样,保持淡定的情怀和坚强的毅力,做一个农村教育的守夜人。
第二,要有“天道酬勤”的信念。当年插队陕西梁家河村时,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当地人至今对当年情景仍记忆犹新,他们用“吃苦耐劳”来形容,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渠打坝,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泰州第一任书记陈宝田同志当年在刘陈村小做教师的时候,就经常在课余与农民一起插秧、干农活。后来,能走上政治高位,陈宝田同志能担任省级领导,与在基层艰苦岗位上依然保持亲近基层、勤勉认真、踏实肯干作风是相关联的。农村教育同样如此,蔡林森校长刚到永威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从早到晚“钉”在课堂里,一天听课评课七八节,江苏江都国际学校朱锡根校长感言:“猛然间,我甚至很想算这样一笔账:我们做了几年校长,甚至十几年校长,加起来我们听的课比蔡校长三个月多几节?”作为农村学校校长,听课、与教师谈心、与学生交流,每天察一察学校的实情、听一听教师的心声、解一解学生的忧愁,应该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安安静静地办学,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功到自然成”。
第三,要有“激活创新”的能力。学校是一潭死水还是半亩方塘,关键在于校长激活创新的能力。面对落后的硬件设施、贫瘠的师资队伍,可以选择固步自封、自怨自艾,也可以选择求变思通、大胆创新。对于“激活创新”,我们应当确立两个基本观点。其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是创新的源头。创新的灵感,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来自于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进程之中。很多著名的营销故事,比如“到寺庙推销梳子”、“到不穿鞋的地区卖鞋子”等,都是在告诉我们,问题和困难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的最佳导师。它能让人不断产生创新思维,变不可能为可能,变不可为为可为。所以,校长要创新,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要有问题转化的能力。现在,很多校长只善于也习惯于“转嫁”问题(转嫁给上级部门、领导),而不善于将不能办的问题“转化”为可以办到的问题、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别人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其二,教育创新有时候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校长来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标新立异的创新,不是很现实,甚至可能还会惹上违背教育规律的麻烦。像最近在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的红色校服,就是属于创新走向了教育反面的例子。教育创新最朴实、最本真的方式就是,以“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为目的,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位学生,组织好每一个课堂,扎扎实实做好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正如后六初中胡建军校长办公室墙上的标语所写“常规+细节+过程=奇迹”。
第四,要有“团队整合”的思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优秀教师更是“第一资源”中的稀缺资源。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名师人数不多,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校长要充分关注教师团队融合,激发团队内教师潜力,产生裂变效应,从而使团队力量最大化。因此,校长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成为教师团队建设的倡导者、指挥者、服务者和引领者。一是要以保持教师尊严为底线。马克思把“人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只有被认同、被尊重、被需要,他才有存在感、价值感和幸福感。教师更是如此,只有教育生活和精神有尊严,教师职业生涯才有幸福感,教师成长愿望才有动力源。所以,亲近他,唤醒他;尊重他,激发他;引导他,塑造他,这是校长对待教师的应有态度。二是要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道德素养关注过多,而对专业素养却不够重视。没有技能的要求,仅仅靠热爱学生、敬业精神,很难达成教育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成长。一支没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团队,其教书育人的效力也不会高,相互影响的内涵也不够足,现实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太大。三是要以构建科学评价机制为保障。发挥评价机制的效用,致力培养智慧型教师群体,实施智慧型教育,而不是培养以“过度教育行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教书匠。
第五,要有“引领文化”的担当。首先要有营造学校文化的能力。好校长视学校文化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精神与灵魂。“三流学校人管人,二流学校制度管人,一流学校文化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到底是文化育人。与其说优秀教师是制度“管”出来的、优秀的学生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优秀文化环境,这样的学校文化氛围会不留痕迹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朝着管理者希望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如春夜之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次要有发掘、影响本土文化的意识。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的国策之一就是“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庠序是设于地方特别是乡村的学校。教书并非设庠序的唯一目的,教化乡邑,才是根本。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校长应当注重发挥家校协同教育的合力,主动开放学校,组织和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影响并改变家长教育观念,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学校、关注教育,从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乡村本土文化中原本潜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正在渐渐断流甚至枯竭、消失。农村学校的校长还应当有关注民间文化资源和当地民情风气的责任和意识。要依据本地风俗文化特点,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促使本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相生,让民间丰富的教育资源滋润、陶冶当地孩子的性情和人格。
三、当好农村学校校长应把握好几个辩证关系
要显雅气,去土气。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用知识说话,以知识服人的地方。虽然校长是组织任命,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如果缺乏能力,没有过硬本领,甚至整日喜欢应酬、爱好吹牛,常常围着饭局转、围着领导转,这样的校长一定会被学校老师和同行所不屑。所以,一个明智的农村学校校长应当时时注意提高人格修养,不断丰富学识内涵,努力夯实专业功底,涵养自身儒雅之气。“雅气”从何而来?从书本中来,校长要把读书学习看作一种享受,融入人生和事业之中,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从思考中来,要把反思看作一种自觉,通过反思,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制订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促使自己快速成长。
要显大气,去小气。校长的大气归结起来就是“三不争”:一不与副手争功绩,二不与教师争名利,三不与家长争面子。有些校长有极强的个人成就感,他只想自己成功,从不考虑他人也需要成功。他习惯于把成绩自然而然地算在自己头上,把问题推给他人。须知,“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对于校长来说,你的成功绝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周围人息息相关,没有副校长、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校长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学校办得风生水起。因此,学校的成功果实不应该是校长的“囊中之物”,而应当让所有人都有机会“采摘”与分享。用学校的成功带动所有人的成功,这才是做好校长的最高境界。
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2
1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使用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不十分完善且评估标准有偏差,造成了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以“率”为标准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对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无暇顾及,或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浪费时间,故习惯1支粉笔、1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看得见的知识作为硬任务来完成,而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当作“软任务”。2012年秋季,本校“班班通”设备装备到位,每个教室均安装了电子白板,但部分教师仍然把电子白板当黑板在使用,可以说,这种现象在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起步较晚,设备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一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力有限,部分教师经培训虽然学会了一些设备、仪器的操作方法,但由于不常用,掌握的一些操作要领也生疏起来,久而久之只好望“机”兴叹。有的教师由于操作不熟练,在使用多媒体时手忙脚乱,课堂节奏常被打乱,先进的多媒体反而成了累赘,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闸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不少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了解掌握新设备的功能,仅仅把它们的作用局限于省事、省时上,只限于用电子白板代替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生字词及思考练习题,用一体机播放课堂实录,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实在是对设备利用的一种浪费。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但在“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背景下却难成气候。不少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持积极态度的教师,一般也只是在关键时刻“示范”一下而已,每逢兄弟学校观摩、上级检查评估等难得的“机遇”,则全力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给听课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然而活动一结束,课堂教学马上恢复本来面目,现代教学媒体沉寂一旁。
3具体对策
为了使现有的现代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保证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该如何引导农村教师积极、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其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大放异彩呢?
3.1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给农村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今年秋季宜城市教育体育局举办的“班班通优质课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学校在组织此项竞赛之前进行“班班通应用技术”的校本培训,然后在本校内开展校级“班班通优质课竞赛”,鼓励各个学科的教师积极参加,各教研组组织所有教师听评,全员参与,让广大教师从心底里自觉接纳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紧紧抓住实施教育现代化这个机遇,自觉突破“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变得更加开放广阔。
3.2因”校”制宜优化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相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现代教育设施设备条件总体上要差一些,这无疑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如何走出困境呢?学校可以因“校”制宜,优化设备,搭好平台。
3.2.1学校“挤一点”
一方面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另外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专用经费,努力改善设备、设施。
3.2.2上级“支援一点”
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2.3平时“积一点”
通过安排专人把平时的资源积累起来,增加学校音像资料的“储备量”。
3.3培养骨干以点带面
在农村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因此学校在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骨干,让部分热衷于现代教育技术并在这方面有一定能力的教师先行一步,使其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积极派这部分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培训返校后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并讲汇报课。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带动其他教师逐渐入门。
3.4持之以恒练好内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并非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常用常练才能熟能生巧。所以,学校每学期均要开展上班班通优质课、写教育技术优秀论文等系列练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有效地增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功。
3.5改革评价正确导向
在农村学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使已有的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作用,还需改革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机制使教师愿用现代教育技术、会用现代教育技术、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是目标激励,让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明确职责、任务。二是评价激励,学校可以把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并予以适当奖励。
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3
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今年在全省农村推开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任务。受部领导委托,我讲两个问题:
一、前段我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前一段时间,省远程办和省网通公司对全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总的情况看,各级党委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态度积极,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各级组织部门和本地网通公司紧密配合,基础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数市州和县市区委召开了常委会、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和全省远程教育工作精神,并就推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松原、白山市委书记对抓好远程教育作出批示,镇赉、长岭、抚松等市县委书记主持常委会,对远程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级组织部门、网通公司领导相互沟通,建立联系,多次研究部署,抓了很多具体工作。组织部门和网通公司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乡镇村,研究解决站点场所选定、电视机以及桌椅配备、网线进村部路由和数据信号测试等具体工作。
2、明确了建设任务。多数地区对今年的站点建设、网络铺设任务明确。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和网通公司沟通联系,形成了建设方案,各项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白山市今年计划建设的170个村的宽带入村任务,在10月10日全部进入了采购施工阶段。延边州对拟新建的站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站点的基本情况,为全面施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松原市计划建设的站点位置都已经确定,已经完成38个无校村建设任务,128个无校村完成路由勘察和总体设计,目前线路正在抓紧建设。四平市在线路建设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采取多种法,建设完成了86个无校村,比原计划多完成8个村。辽源市采取先借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办法,61个无校村线路铺设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3、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各地对平台建设资金非常重视,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一些地方常委组织部长积极协调资金,一部分县的主要领导同志还亲自安排资金问题。吉林市、延边州等地区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教育播出平台建设经费的通知》,明确了资金要求。白城市采取财政投一点、相关部门集一点、有条件的地方帮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梅河口市在完成平台建设经费基础上,又多争取11万元用于电教设备、办公室扩建等方面。长春市、松原市一些县(市、区)在建设资金上加大投入,用于站点配套建设上。各地都采取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筹措方式为辅的办法努力解决资金筹措问题。目前全省大部分市级平台建设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多数县市的平台建设资金基本落实。
4、加强场所和制度建设。各地重视加强场所和制度建设,借鉴试点地区的做法,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长春、吉林、延边州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站点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明确了活动场所、机器设备、人员配备等各项管理制度。其他地区也都学习试点市州和外地的经验,着手教学组织管理和培训的准备工作。白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三好”标准,即基础设施好、运行管理好、使用效果好。松原市为站点统一制作了标牌、工作职责、技术管理员职责、联络员职责、学习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三簿一册”等基本规章制度。各地还对一些村部进行了维修,购置了桌椅和资料柜等。
5、积极建立工作机构,组建了一批骨干队伍。各地普遍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领导协调小组,一些地方依托电教工作机构,建立了远程教育工作机构,并依托党员电化教育干部队伍,乡镇村干部、中小学教师,农业、科技、科协组织的专业人才、当地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广电、信息通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设施管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辅导、技术服务队伍。临江市充分考虑工作实际需要和远程教育发展要求,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增加3个编制,隶属于市委组织部管理,依托电教播放员、农业技术员、网通技术员等队伍建立了由120多人组成的管理员队伍。抚松县通过智能工程、学历教育等渠道超前对141人的教学管理员和部分验收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很多地方注重远程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春、松原、白山、白城市都编发了工作简报,宣传总结工作典型经验,四平市正在拍摄远程教育工作片,白城市洮北区正在拍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和维护专题片。吉林、延边、通化、辽源市等地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对远程教育进行宣传,松原市在党建网站首页开设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栏。
6、积极与网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各地加大了与网通、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了一些部门特别是网通公司的大力支持。白山市提前与网通公司共同研究确定了市级平台建设地址和工作间的具置,并将平台建设的空间、电源、数据、模块等具体硬件指标量化,下发到各县(市、区),具体落实建设任务。白城市协调有关方面,解决网络模块局占地问题。蛟河市与网通公司积极沟通联系,提前制定了平台建设方案,及早解决了机房交流电源等方面的问题。各地也都与网通公司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组织部门也积极帮助解决网通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督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地方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高,说得重要,做的次要;有的地方认为,平台和站点建设是省远程办、省网通公司的任务,与自己关系不大,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不强;有的地方还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工作落实差距大,指导基层和协调网通公司工作不到位,有的地方把平台和宽带铺线工作单纯看成是网通公司的任务,自己很少参与,情况不清,任务不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改进。
二、关于下步工作的几点意见
第一,要切实把完成今年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任务当作重要工作抓好。中央和省委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央办公厅在今年7月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委组织部在年初研究今年工作时,列为工作要点。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切实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完成好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明年全面完成在全省农村推开远程教育的任务奠定基础。
第二,要切实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基础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在全省农村推开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任务已经明确。在这里我进一步明确一下。我省是扩大试点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总的任务是除农村中小学建立的站点外,要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我省无校村总数4000多个,试点期间已经完成900个,其余无校村建设任务今明两年完成。我省在推开远程教育中,选用的是电信宽带网终端站点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终端站点建设成本低,为此,我们考虑有利于普遍推开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模式的优势,除完成全国远程办要求的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外,还要根据省网通线路进村的速度,在有校村也建立站点,解决村校共用中小学站点不方便的问题。同时,实现站点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新的经济组织。宽带互联网模式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平台。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今年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完成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完成3200个终端站点建设,其中无校村站点1000个。明年根据网通的线路进村计划,完成3000个站点建设任务,其中无校村站点2000个。这样,我们不仅完成了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同时,还在有校村建立起一大批终端站点。现在离年终的时间不多了,今年平台建设、终端站点建设必须按时完成。现在要抓紧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线路改造和铺设工作。这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前提。如果上冻前,不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今年的任务就会放空。在3200个终端站点建设中,有2600个村已经通互联网,但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其余600个村需要新铺设线路。所以必须在11月底完成这个任务。要层层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在这方面,网通公司已经明确表示,要按照招标合同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各级组织部门特别是电教机构,要积极配合,协调有关方面,解决实际困难,力所能及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对本地建设计划、建设进度清楚,要对本地宽带线路改造和铺设的总量、新建多少、改建多少清楚,当前完成多少清楚。要做到两个清楚,就要进一步做好规划设计。根据今年任务总量,确定工程总体进度,制定月计划,明确工作进度。从现在开始各级都要建立工程建设上报制度。
二是要在12月完成三级平台建设任务。现在省网通三级平台的设备已经到货,即将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现在,我们要抓紧落实三级平台机房、运行和操作办公室。技术方案已经明确,三级平台机房都放在本地网通。三级组织部门电教办公地点作为客户端。省市平台需要设立运行和操作办公室,用于平时的运行和办公。目前,多数地方平台和办公室已经落实,但还有少数地方没有落实。所以会后必须抓紧落实,不能影响平台设备安装工作。要严把建设质量关。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站点施工的质量监控,对站点建设的全程把关。要严把网络铺设关,保证信号传输顺畅;严把设备运输及保管关,保证终端设备运行的质量和安全;严把站点接入关,督促站点配套建设及时到位;严把安装调试关,确保不留质量隐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把此项工程真正建成“放心工程”。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技术方案,做到设备清单清楚、数量清楚、基本功能清楚。要跟踪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工程质量小组,协助本地网通,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后,省要组成有关部门专家参加的验收小组,要对市级平台进行全面验收,对县级平台和终端站点进行抽查验收。市州要组成验收小组,对本级和县级平台进行全面验收,对终端站点进行抽查验收,并填写验收表,形成验收报告,上报省里。县也要组成验收小组,对本级平台和终端站点进行全面验收。
三是要按时完成终端站点建设任务。互联网开通和平台建设结束后,就要进入终端站点设备安装。由于时间紧,数量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做好安装场所准备。在村部建立站点,要确定好位置。要准备好电视机。在明确一下,机顶盒由省里解决,电视机由本地解决。每个站点要配备29英寸以上电视机。对于少数没有电视机的村,各地要抓紧解决,不能影响站点安装工作。考虑到各地经费紧张,省里正在争取资金,到位后将及时拨到各地。要抓好环境建设,站点教学活动室应具备桌椅、照明、取暖等良好的条件,同时具有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雷等设施。
第三,要注重抓好队伍建设,提供工作保证。目前,平台和站点有关设备将要陆续到货安装。设备安装时,供应商将现场指导培训平台和终端接收站点操作人员学会正确使用整套系统。各级网通公司已经明确了数据机房管理维护技术人员为平台操作员。终端站点需要的操作员,要抓紧落实。并和网通公司配合搞好培训工作。还没有落实站点操作管理员的,要抓紧确定人员。随着基础设施的建成,远程教育管理操作、教学组织任务越来越重,各地还要整合相关部门骨干力量,组建远程教育操作员、技术维护员、教学管理辅导员队伍。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对各类队伍进行培训,形成一支稳定、高效、适应远程教育需要的工作骨干队伍。
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4
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今年在全省农村推开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任务。受部领导委托,我讲两个问题:
一、前段我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前一段时间,省远程办和省网通公司对全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总的情况看,各级党委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态度积极,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各级组织部门和本地网通公司紧密配合,基础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数市州和县市区委召开了常委会、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和全省远程教育工作精神,并就推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松原、白山市委书记对抓好远程教育作出批示,镇赉、长岭、抚松等市县委书记主持常委会,对远程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级组织部门、网通公司领导相互沟通,建立联系,多次研究部署,抓了很多具体工作。组织部门和网通公司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乡镇村,研究解决站点场所选定、电视机以及桌椅配备、网线进村部路由和数据信号测试等具体工作。
2、明确了建设任务。多数地区对今年的站点建设、网络铺设任务明确。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和网通公司沟通联系,形成了建设方案,各项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白山市今年计划建设的170个村的宽带入村任务,在10月10日全部进入了采购施工阶段。延边州对拟新建的站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站点的基本情况,为全面施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松原市计划建设的站点位置都已经确定,已经完成38个无校村建设任务,128个无校村完成路由勘察和总体设计,目前线路正在抓紧建设。四平市在线路建设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采取多种法,建设完成了86个无校村,比原计划多完成8个村。辽源市采取先借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办法,61个无校村线路铺设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3、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各地对平台建设资金非常重视,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一些地方常委组织部长积极协调资金,一部分县的主要领导同志还亲自安排资金问题。吉林市、延边州等地区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教育播出平台建设经费的通知》,明确了资金要求。白城市采取财政投一点、相关部门集一点、有条件的地方帮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梅河口市在完成平台建设经费基础上,又多争取11万元用于电教设备、办公室扩建等方面。长春市、松原市一些县(市、区)在建设资金上加大投入,用于站点配套建设上。各地都采取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筹措方式为辅的办法努力解决资金筹措问题。目前全省大部分市级平台建设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多数县市的平台建设资金基本落实。
4、加强场所和制度建设。各地重视加强场所和制度建设,借鉴试点地区的做法,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长春、吉林、延边州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站点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明确了活动场所、机器设备、人员配备等各项管理制度。其他地区也都学习试点市州和外地的经验,着手教学组织管理和培训的准备工作。白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三好”标准,即基础设施好、运行管理好、使用效果好。松原市为站点统一制作了标牌、工作职责、技术管理员职责、联络员职责、学习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三簿一册”等基本规章制度。各地还对一些村部进行了维修,购置了桌椅和资料柜等。
5、积极建立工作机构,组建了一批骨干队伍。各地普遍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领导协调小组,一些地方依托电教工作机构,建立了远程教育工作机构,并依托党员电化教育干部队伍,乡镇村干部、中小学教师,农业、科技、科协组织的专业人才、当地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广电、信息通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设施管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辅导、技术服务队伍。临江市充分考虑工作实际需要和远程教育发展要求,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增加3个编制,隶属于市委组织部管理,依托电教播放员、农业技术员、网通技术员等队伍建立了由120多人组成的管理员队伍。抚松县通过智能工程、学历教育等渠道超前对141人的教学管理员和部分验收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很多地方注重远程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春、松原、白山、白城市都编发了工作简报,宣传总结工作典型经验,四平市正在拍摄远程教育工作片,白城市洮北区正在拍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和维护专题片。吉林、延边、通化、辽源市等地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对远程教育进行宣传,松原市在党建网站首页开设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栏。
6、积极与网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各地加大了与网通、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了一些部门特别是网通公司的大力支持。白山市提前与网通公司共同研究确定了市级平台建设地址和工作间的具置,并将平台建设的空间、电源、数据、模块等具体硬件指标量化,下发到各县(市、区),具体落实建设任务。白城市协调有关方面,解决网络模块局占地问题。蛟河市与网通公司积极沟通联系,提前制定了平台建设方案,及早解决了机房交流电源等方面的问题。各地也都与网通公司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组织部门也积极帮助解决网通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督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地方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高,说得重要,做的次要;有的地方认为,平台和站点建设是省远程办、省网通公司的任务,与自己关系不大,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不强;有的地方还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工作落实差距大,指导基层和协调网通公司工作不到位,有的地方把平台和宽带铺线工作单纯看成是网通公司的任务,自己很少参与,情况不清,任务不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改进。
二、关于下步工作的几点意见
第一,要切实把完成今年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任务当作重要工作抓好。中央和省委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央办公厅在今年7月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委组织部在年初研究今年工作时,列为工作要点。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切实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完成好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明年全面完成在全省农村推开远程教育的任务奠定基础。
第二,要切实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基础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在全省农村推开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任务已经明确。在这里我进一步明确一下。我省是扩大试点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总的任务是除农村中小学建立的站点外,要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我省无校村总数4000多个,试点期间已经完成900个,其余无校村建设任务今明两年完成。我省在推开远程教育中,选用的是电信宽带网终端站点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终端站点建设成本低,为此,我们考虑有利于普遍推开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模式的优势,除完成全国远程办要求的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外,还要根据省网通线路进村的速度,在有校村也建立站点,解决村校共用中小学站点不方便的问题。同时,实现站点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新的经济组织。宽带互联网模式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平台。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今年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完成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完成3200个终端站点建设,其中无校村站点1000个。明年根据网通的线路进村计划,完成3000个站点建设任务,其中无校村站点2000个。这样,我们不仅完成了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同时,还在有校村建立起一大批终端站点。现在离年终的时间不多了,今年平台建设、终端站点建设必须按时完成。现在要抓紧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线路改造和铺设工作。这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前提。如果上冻前,不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今年的任务就会放空。在3200个终端站点建设中,有2600个村已经通互联网,但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其余600个村需要新铺设线路。所以必须在11月底完成这个任务。要层层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在这方面,网通公司已经明确表示,要按照招标合同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各级组织部门特别是电教机构,要积极配合,协调有关方面,解决实际困难,力所能及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对本地建设计划、建设进度清楚,要对本地宽带线路改造和铺设的总量、新建多少、改建多少清楚,当前完成多少清楚。要做到两个清楚,就要进一步做好规划设计。根据今年任务总量,确定工程总体进度,制定月计划,明确工作进度。从现在开始各级都要建立工程建设上报制度。
二是要在12月完成三级平台建设任务。现在省网通三级平台的设备已经到货,即将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现在,我们要抓紧落实三级平台机房、运行和操作办公室。技术方案已经明确,三级平台机房都放在本地网通。三级组织部门电教办公地点作为客户端。省市平台需要设立运行和操作办公室,用于平时的运行和办公。目前,多数地方平台和办公室已经落实,但还有少数地方没有落实。所以会后必须抓紧落实,不能影响平台设备安装工作。要严把建设质量关。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站点施工的质量监控,对站点建设的全程把关。要严把网络铺设关,保证信号传输顺畅;严把设备运输及保管关,保证终端设备运行的质量和安全;严把站点接入关,督促站点配套建设及时到位;严把安装调试关,确保不留质量隐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把此项工程真正建成“放心工程”。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技术方案,做到设备清单清楚、数量清楚、基本功能清楚。要跟踪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工程质量小组,协助本地网通,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后,省要组成有关部门专家参加的验收小组,要对市级平台进行全面验收,对县级平台和终端站点进行抽查验收。市州要组成验收小组,对本级和县级平台进行全面验收,对终端站点进行抽查验收,并填写验收表,形成验收报告,上报省里。县也要组成验收小组,对本级平台和终端站点进行全面验收。
三是要按时完成终端站点建设任务。互联网开通和平台建设结束后,就要进入终端站点设备安装。由于时间紧,数量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做好安装场所准备。在村部建立站点,要确定好位置。要准备好电视机。在明确一下,机顶盒由省里解决,电视机由本地解决。每个站点要配备29英寸以上电视机。对于少数没有电视机的村,各地要抓紧解决,不能影响站点安装工作。考虑到各地经费紧张,省里正在争取资金,到位后将及时拨到各地。要抓好环境建设,站点教学活动室应具备桌椅、照明、取暖等良好的条件,同时具有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雷等设施。
第三,要注重抓好队伍建设,提供工作保证。目前,平台和站点有关设备将要陆续到货安装。设备安装时,供应商将现场指导培训平台和终端接收站点操作人员学会正确使用整套系统。各级网通公司已经明确了数据机房管理维护技术人员为平台操作员。终端站点需要的操作员,要抓紧落实。并和网通公司配合搞好培训工作。还没有落实站点操作管理员的,要抓紧确定人员。随着基础设施的建成,远程教育管理操作、教学组织任务越来越重,各地还要整合相关部门骨干力量,组建远程教育操作员、技术维护员、教学管理辅导员队伍。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对各类队伍进行培训,形成一支稳定、高效、适应远程教育需要的工作骨干队伍。
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5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教育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对于农村教师来讲,他们却并非是单纯的受益者,更多的则是在现代化浪潮裹挟下的被动接受者。“无论是以民族传统还是以现代化、科学、文明等为教育内容,都是以忽视、贬低、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推进教育的方式的”[1]。在被动接受现代化语境改变的过程中,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更是让许多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有苦难言,进退两难。在后现代化时代,理性思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厘清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当今中国,哪些地方可以成为农村,即农村在哪里呢?其次,农村教师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最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到底应该怎么样呢?唯有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才能明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农村在哪里?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里,还是在百度引擎上搜索“农村”这个关键词,得出的词语释义都是“不同于城镇、城市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传统上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是我国主要的国民居住形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不断地由农村型转化为城市型。在城镇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实际上产生了三种分类:一是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二是位于城市或城镇边缘城郊农村;三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种类型的农村乡土气息浓厚,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方式;第二种类型的农村处于转型期,没有摆脱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同时受城市价值取向的驱动,或被动或主动地接受着城市文化;第三种类型的农村虽然还给自身冠以“村”的名义,但是实际上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然而在这种新农村中依然还可以闻到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
简单概括上述三种类型的农村,第一种是尚未现代化的农村,第二种是处在现代化边缘上的农村,第三种则是已经现代化的农村。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的气息一直氤氲在这些农村的上空,只是或浓或淡罢了。对于农村的理解,不能脱离乡土文化这个词语,乡土文化滋生和孕育于农村,是农村的精神象征。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的理解不在于户籍制度,而在于这些地方是否体现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从“乡土文化”的视角探究农村,有利于打破城市取向的霸道农村现代化发展理念,更有利于建立适合且体现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的乡土语境。总之,农村并不遥远,农村就在“乡土语境”里。
(二)农村教师是哪些人?
随着我国当代农村实际情况的变更,农村的教育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学校可依据农村的三种类型而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位于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农村学校;第二类,位于城郊的农村学校;第三类,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在这三种类型的农村学校中,农村教师的队伍构成也是存在很大差异。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仅有较少接受过大学教育,少数为城市的支教老师,此类农村学校经常面临师资质量低以及师资匮乏的窘境,且流动性极大;位于城郊的农村学校中的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的来自于当地的城郊农村,也有的来自于周边的城市,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大学毕业生通过考试获得了城郊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格;第三类的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前两类农村学校难以企及的,因为这些学校已?达到了城市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也多数来自当地的新农村或者周边市区,多数都是正规大学的毕业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由于位于尚未现代化的农村,他们身上的乡土气息是非常浓厚,然而由于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能够获得现代化资源非常少,因此他们是一个欠缺现代化的群体,面临着欠缺现代化的危机。城郊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由于处在现代化的边缘上,地域经济条件是有的,他们能够获得的现代化资源较多,然而由于处于转型期的农村,这些学校的农村教师很容易迷失在城市取向的现代化浪潮中,而丢失了本应该保持的乡土气息,面临着转型危机。现代化农村的农村学校除了名义上被冠以“村”之外,实际上这类学校的农村教师享受着同城市学校一样的现代化资源,在他们身上却很难再看到乡土文化,原因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为显示了自身与整个乡土社会的不同,而乡村社会在给他们贴上‘城里人’的标签之后,也不可能同时再把他们视为‘村里人’或者‘自己人’”[2]。因此他们是现代农村中过度现代化的群体,面临着过度现代化的危机。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些人――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他们有的面临着欠缺现代化的危机,有的面临转型危机,还有的则面临着过度现代化的危机。
(三)何谓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时展对高质量教师需求的必然选择,农村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城市教师的特殊群体,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就不能单纯按照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来要求,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更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应建构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理念。例如,对于那些正处于欠缺现代化危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应该建构“以提供现代化资源支持和增加农村教师现代化培训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对于那些正处于转型危机的城郊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应该建构既能够使他们坚守乡土文化又能够提升现代化素质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而对于那些正面临着过度现代化危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则应该建构帮助他们科学利用现代化资源并回归乡土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概言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其实都涉及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乡土性,即坚守乡土文化,因为农村学校位于乡土文化中,而农村教师应该成为乡土文化的代言人;二是现代性,即获得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资源支持,因为农村学校并不是真空的,它们需要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而农村教师更需要利用各种现代化资源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即是以满足不同类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目的,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他们既能够坚守乡土文化又能够提升自身运用现代化资源的素质,进而提升不同类型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无论是身处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对于处于弱势位置的农村教师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教师来自于不同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农村学校,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差异很大,所以,应该从乡土语境的视野来探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多元化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众多,不同地域的农村具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正应了那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过去十几年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采用刚性标准――即以城市取向来要求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而忽略了乡土文化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农村教师现在所面临的诸多危机。时过境迁,在过去刚性的现代化措施的推进下,不同地域的农村教师现代化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结局。现在再来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打破刚性标准,建立弹性理念,鼓励多元化的农村教师发展趋势,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农村不同于城市之处在于它的乡土文化,农村的每一个人都浸染在乡土文化中,不同地域的农村又具有不同的乡土文化,多元化的乡土文化必然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三类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所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建构多元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二)乡土化
正如目前央视7套的纪录节目《乡土》所传递的“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理念一样。乡土并不意味着落后,相反,今日的乡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理论上,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应该是乡土文化的坚守者,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欠缺现代化农村学校中坚守的农村教师,虽然他们身上的乡土气息依然浓厚,但若是他们有机会接触现代化教育,在强势的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他们或许也早已抛弃了乡土文化的“土”外衣,而穿上了城市文明的时尚新衣。在转型期和已经现代化的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在城市文明的诱使下,他们正在努力摒弃“乡土”带来的烦恼。“刚到农村任教的年轻教师大多数‘身在曹营心在汉’,常表现出难以割舍的城市情结。”[3] “乡村教师的话语并不针对乡村生活,而是自身生存环境之外的现代化语境,其在无意中成了学生远离乡村文化土壤的帮凶。”[4]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导致乡土文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城市文明的强势进攻。似乎在人们的头脑中,一提到“农村”、“乡土”等字眼,就会让人联想到贫穷落后,一提到“城市”,就意味着文明和富裕,其实以上种种都是线性的思维在作祟,这也是传统的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唆使。农村教育走向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乡土文化,反而,具有乡土性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更适合我国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实际情况。
(三)现代化
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提倡从乡土语境中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指出单纯地按照城市取向的现代化标准来要求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这并非不认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农村教育现代化依然是当务之急,因为城市教育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农村教育的落后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农村教育必然需要先进的现代化资源的各种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农村教师的现代化素质。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明晰现代化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现代化只是帮助农村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工具;现代化并不是舍弃乡土文化,而是利用现代文明中的各种先进资源来更好地保护和坚守乡土文化。经??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现代化素质的,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多少带有一些乡野之俗气,缺少一些乡土文明之雅致。笔者坚信,通过提升他们的现代化素质有利于化俗为雅。而其他两种类型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并不缺乏接触现代化资源的机会,对他们而言,现在更为关键的是让他们重拾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积极利用现代化资源来弘扬乡土文明。
(四)协同化
在过去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霸道的城市取向标准使得农村教师处于文化冲突之中。也就是因为这种文化冲突,面对城市文化的强势诱惑,有的农村教师片面地放弃了乡土文化,奔向城市文化,然而他们在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却遭遇了身份认同危机的尴尬境遇。在当今提倡协同并进精神的时代,农村教师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危机必然引起人们的深刻认识。时至今日,协同发展无外乎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三类农村学校的发展差距决定了必须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村教师采取不同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而且三种策略必须协同推进;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必然存在文化冲突,二者完全可以协同共生。因此,新时代的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协同多元的视角看待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提升自身的现代化素质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来坚守和弘扬最代表中国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只有建构协同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才能够保证当今时代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适合当地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当下的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从乡土语境出发,结合多元化、乡土化、现代化以及协同化等特征于一身。这也就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即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资源,帮助农村教师既坚守和弘扬乡土文化,又提升自身的现代化素质。但事实上,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教师在过去十几年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遭遇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价值取向的混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回归理性,科学定位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迷失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然而,当下的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就像一只迷途中的羔羊,在行走的?^程中,迷失了初心,混乱了方向,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陷入了价值取向存在冲突的尴尬境遇。到底是走向城市还是坚守农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农村教师群体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和满足乡村社区需要之间产生困惑,在国家控制与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冲突。”[5]农村教师在国家要求的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乡土文化所需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陷入了迷失。
那么,农村教师为什么会迷失呢?笔者认为,农村教师在过去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迷失在了线性的现代化语境中。人们一般将“现代性”理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传统的“现代化”所代表的是一种霸道的文化侵略。“现代化”一词从西方学术引进而来,历史上,人们认为西方文化就是进步的,西方文化所代表的一切就是“现代化”,走向西方文明就是走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依然没有改变对现代化的线性理解,同样认为,城市文化比乡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人们必须走向城市文化而丢弃乡土文化才能走向现代化。“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总是意味着‘进步’,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优先指标。城市化意味着地区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的相对集中,意味着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扩散。”[6]在线性思维的现代化语境中,城乡二元割据的现象越来越大,农村教师必然会陷入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冲突之中,更不可避免地陷入身份认同危机之中。“农村教师身份认同低下的事实已向社会发出了身份震惊(identity shock)的信号,究其深层次原因,社会转型导致的农村教师的身份优势正在丧失不可忽视。”[7]在传统的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教师走向迷失是必然的后果。因为,在城乡二元分割体系下,农村教师“很难通过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去转换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8],而与此同时,在意味着先进和文明的城市文化的高度诱惑下,农村教师很难不陷入价值取向的混乱之中。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现代化”一词的出现大约是在17至18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始,人们就提出要走向现代化。而在经历三四百年的发展之后,“现代化”已经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因为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推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化时代。后现代化时代是一个提倡多元思维的时代,当今,对现代性的理解应超越线性思维的束缚,走向多元思维。现代性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就比乡土文化进步,反而乡土文化有许多城市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地方。毋庸置疑,城市文化有着其不可忽略的进步之处,这是乡土文化无法能比拟的,然而走向现代化是学习其先进之处来弥补乡土文化的不足,并非要将农村变成城市。在后现代化时代,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是可以协同并存的,并且农村学校在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弘扬乡土文化,将农村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促使农村教师发展成更具乡土特色的专业教师。在后现代化时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回归多元化思维,回归理性。
为了避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再次陷入迷失之境,在后现代化时代,我们要思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才能回归理性呢?首先,加强在社会上对乡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只是农村要重视乡土文化的坚守和弘扬,整个社会都需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其次,增加对农村学校以及农村教师的经费支持力度。我国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现实,这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国家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村学校以及农村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农村教师能乐其师,乐其业。“中央政府在政策层面要督促省级政府制定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尤其是制定农村教师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尤其要大幅度提高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7]再次,增加对农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培训。在不少农村学校中,有许多农村教师来源于城市,甚至居住于城市,在他们身上很难到找到乡土文化的存在,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培训,使农村教师爱上乡土文化。因为“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提高法制意识,创新本土文化,及时表达政府意愿与党的方针政策,开创先进文明之风气。” [9]最后,提升农村教师的现代化素质。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素质是人人需要具备的,担当农村教育重任的农村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素质,才能说他具有了从事教育的专业技能基础。
农村现代化教育范文6
1.1农民现代化、人权教育
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而现代人格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它的发展能力.”①在农民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完成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民现代化在学术界有过各种不同的定义,本人认为,所谓农民的现代化,是指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其实质是农民的现代性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是农民从农耕文明的束缚中走出来接纳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人权教育便是农民完成这一历史过程的必然路径.所谓人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一定的作为,使个体获得维护个人尊严和权利以及尊重他人尊严和权利的现代意识.这种教育应强调人权本原的固有性、人权地位的重要性、人权的不可任意限制和剥夺性、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平等性和非歧视性、人权内容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各种权利之间的不可分割和互相依存性、人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的不可偏废性、人权保护和促进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
1.2农民人权现状
人权是指人基于人本身而享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康德对人权精义的描述是:“人们作为人,凭借其自然能力而拥有的道德权利,不是凭借他们所能进入任何特殊秩序或他们要遵循的特定的法律制度而拥有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的人权素质较之以前有了相对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人权理念,但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农业文明时代,与农耕文明相对应的许多落后思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从农民的思想根源处消除怠尽.目前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许多农民由于受封建主义及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人权观念非常淡漠,缺乏基本的人权知识和人权意识,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更不知道应尊重别人的合法权利,因而导致蔑视和侵犯人权的现象在农村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2009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千溪乡,就发生了一对夫妇长期借口管教孩子,对年仅6岁的亲身女儿婷婷施行让人发指的“酷刑”一事,他们不仅用铁丝抽打、罚跪钉子、毛线穿耳,更为残忍的是,还多次用烧红的火钳烙婷婷的屁股、嘴唇等.这对夫妇虽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事件充分暴露了他们视女儿的生命为自身附属品,可由自己任意支配的封建心态,在他们的眼里,我们丝毫看不到婷婷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安全、人格尊严等权利的被尊重和维护.对人权知识的匮乏和人权意识的空白,使这对夫妇用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行使着封建的伦理纲常.这就是边远农村人权状况的缩影,而与此相对应的人权教育却极度缺失,在很多地区,甚至是空白.
2人权教育:农民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2.1人权教育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人权意识首先表现为主体意识———人类自我意识的升华.这种主体意识,是人们通过对自身权利和价值的认识,从而强化自己作为社会主人的自觉意识,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外化为一种积极主动、永恒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权教育的实施可使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让农民懂得维护个人利益和尊严,也让农民懂得尊重他人利益和尊严.人权意识又体现为民主意识.人权是民主意识中深层次的内容,人权意识的发展程度与民主建设的发展程度总体上是一致的,没有人权意识,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农民人权教育可使农民正确认识、自觉维护、合理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从而成为自由、自主、自觉的权利主体时,基层的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实现.
2.2人权教育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市场意识
现代化总是从物质现代化开始的,成熟的市场意识可以为农民走向富裕进而在经济上完成现代化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以来,农民也开始被纳入了市场体系,开始有了一些市场知识和市场意识,但总体来说这种市场意识并不足以让农民顺利地参与市场竞争.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各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主平等,要求他们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在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还要求他们具备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然而,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长期影响,广大农民的人权素养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例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的事情在农村时有发生,全然不顾这些活动可能给他人造成的伤害,甚至达到漠视生命的地步;因循守旧、眼界狭窄、不敢担风险的心态还相当普遍.
2.3人权教育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法制意识
法制是现代化的保障性精神品质,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完善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然而,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的社会是显著的人情社会,在广大农村尤甚,人权既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要维护的对象,同时又是建立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的重要前提.虽然人情社会并不必然蔑视人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情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血缘关系、个人感情等来维持社会的规范与秩序,追求的是集体利益,并不讲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在农村社会里,忽视、压制个人正当权利、甚至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宗法观念盛行,家族势力强大,政治、法制制度往往成了“因人而宜”的摆设,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的建设困难重重.此外,行政权力的监督缺失、家族式的乡镇企业侵犯农民工的人身权、买卖婚姻、歧视女童等现象,无不与人权缺位有密切联系.这是农村种种矛盾的重要根源,是引发农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4人权教育为农民现代化提供道德支撑
道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现代社会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规范作支撑.然而道德观念对人的影响力是持久的,五千年的中国封建传统道德对今天的农民的影响仍是根深蒂固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残余势力还有重要影响,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很落后,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劣质思想文化,如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等.”②一些农民依赖性强,缺乏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和竞争意识;狭隘自私,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恃强凌弱,缺乏平等和公正的态度;自私自利,不遵守公共生活的必要规范;自卑自弃,不敢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尊重他人隐私等等.尽管不能以偏盖全,但这些人权素养方面的不足确实在许多农民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也是与现代化的品质格格不入的.因此,人权教育所提供的对自身与他人权利的尊重与维护的意识,无疑可为农民获取现代化提供道德支撑.
3农村人权教育的对策
3.1把人权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起点
长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处于理论研究多而实际操作少的状态,再加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空泛性,实施的不易性,使得其效果并不显著.而把人权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头戏来做,不仅可以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趋于实际化,也可使其变成能深入结合实际且有操作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权教育可培养农民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与维护自己尊严和权利的意识,进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友爱的农村社会风气,也从客观上提升了农民的个体品质和农村的公共道德水平.有了人权教育奠定的良好前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将得以在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上进行,这无疑是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渲染了一润物细无声的环境.因此,有效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人权教育入手也必须从人权教育入手.
3.2人权教育应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农村的现实情况与城市有所殊异,因此农村人权教育的设计与操作不能把它当作一门系统的人权教育研究课程来做,而必须建立在对农村当下及未来的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之上,以切合农村的“生活世界”,凸显农村的特性提升农村人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有关人权方面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基础.绝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书本是瞻,以人权教育的绘构的美好蓝图来实施农村的人权教育,这将使农村人权教育流于空泛、空洞和说教,也使农民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