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学语文;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0090-04
一、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话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相对于现代主义下的统一性、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多元性和开放性,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怀,积极寻求人与客体、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牵引下,语文课堂对话则具有了后现代的特征。
(一)开放性
认为对话不是为了最终获得外部的、已知的真理,而是在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观点和思维的碰撞,不断得到新的结论和新的答案。这样的对话才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二)理解性
强调师生之间对话的平等、合作、互惠,认为对话的过程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话主体双方视界融合的过程[1]。
(三)反思性
认为在开放的对话中,对话者与自我、文本、他人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他人对话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2]。课堂对话只有成为反思性对话时,才真正具有它的深刻意义。
二、 当前语文课堂对话中的偏差现象
顺应教育的发展,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对话”思想:“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旨在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广大教师积极响应课改的号召,纷纷将“对话”思想运用于自身的教改实践。沉寂多年的语文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局面。
然而,冷静地用后现代对话思想审视当前热闹的语文课堂,我们就会发现:由于认识上的局限、理解上的偏差,一些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依然存在偏差现象。
(一)脱离文本的“空对话”
不同的人群,存在着文化差异,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处境和心境不尽相同,必然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3]。因此鼓励学生多元化阅读,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是语文课堂对话中应该倡导的教学理念。
然而,有的教师简单地将这个理念理解为“答案越多越好”,甚至是“越另类越好”。在对话中则表现为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自说自话,置文本价值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缺失文本价值观照的对话,是没有灵魂和实质的“空对话”。这种对话越多,学生思想的天空就越模糊。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对话的本质是民主与平等,强调教师、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互动。这样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
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话语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成为课堂对话的主宰,学生则成为课堂对话的陪衬或附属品。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一步接近教科书上所谓的正确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学生长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之中,会失却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
(三)琐碎问答的“浅对话”
对话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话主体双方视界融合的过程。教师、学生共同面对话题,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起”,在观点和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各自生成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思想。师生双方都从中获得知识、情感和道德的升华。
然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烦琐化,对话的过程表演化,对话的内容浅层化。表面上学生你说、我说、大家说,参与面广,实际上只是语言上肤浅的你来我往,忽视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导致的结果是,对话成了虚假的繁荣,语言的游戏,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扎实。这种“浅对话”无疑在本质上背离了对话教学的真谛。
(四)漠视差异的“偏对话”
对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创设对话情境,让大多数学生自由地参与其中,自然、真诚地互动交流,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语文课上,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生垄断了表达权和话语权,他们频频发言,俨然成了发言“贵族”,其他学生,尤其是少数差生则与自由表达无缘。这样的对话显然是漠视差异的“偏对话”。对话主体的长期失偏,会导致一部分中下层学生心灵封闭,心思枯竭,自卑脆弱,最终沦为对话的“奴隶”。
(五)流于形式的“虚对话”
对话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而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成了对话中重要的法宝。
可是,有些教师把这些重要的法宝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形式。表现为,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打开书还没有细读,教师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教师便要求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由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与文本、与他人之间没有形成认知的冲突。这样的对话是流于形式的“虚对话”,不要也罢。
三、 在比照中找寻对应策略
对话的偏差,导致了语文课堂的虚浮和无效,使对话教学缺失了真实的意义。如何将偏差纠正,实现理性的回归?我们有必要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对话思想进行比照,以找寻相应的策略。
(一)人本对话:由肤浅走向深刻
人本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常有人感叹名师们在课堂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教学的视角巧妙而别致,独具匠心。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要提高语文对话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可见,与文本对话多么重要。
那么,教师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要把握好五个角度:一要从读者的角度与文本自由地、畅快地、个性化地对话,找寻读者的兴奋点;二要从教师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的“文”,了解文本的“道”,感悟文本的“质”,全面透彻地解读文本;三要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找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起点、疑惑点和难点,进而找寻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共振点;四要从编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揣摩编者的用意,体会文章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五要从教学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提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话主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师本对话的过程,并不是教师消极被动地接受文本内容的过程,而是教师在自己的视界里通过积极与文本对话,不断形成新的意义、建构新视界的过程。为此,教师既要学好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在教学知识的深度、广度上实现自我的超越。
为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教师需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要激发兴趣。我们不得不承认,音像作品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为此,教师更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文本的情绪化的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要养成习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内阅读文本的时间必定有限,因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大量应在课外。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前阅读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课前阅读质量的检测、评价、反馈、激励等手段,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要教会方法。阅读的兴趣、态度、习惯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前提,掌握阅读方法则是关键。教师应向学生传授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如圈点法、批注法、质疑法、猜测法、讨论法等等,让学生得之以渔,受益终身。
四要给足时间。加强课堂对话时间的管理。围绕精要的问题,教师要舍得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对文本进行咀嚼、感悟、推敲、品味,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为酣畅淋漓的师生对话作好厚实的铺垫。
(二)师生对话:由形式走向实质
师生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要体现平等、开放、跟进。
平等,是师生对话的前提。它指向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指向学术思想的平等。弗莱雷指出:“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他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角色意识,让自己从课堂中的绝对权威、主讲者、主动者这些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扮演对话顾问和对话伙伴的角色。平等,还体现为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保持对话的均衡性、普遍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充分地表现自己、暴露自己、发展自己。这是全体学生享受的最大公平。
开放,是师生对话的形态。首先是对话心态的开放。即,教师、学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其次是对话内容的开放。语文对话的答案是有方向性的,但并非是唯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只要是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都应该予以肯定。再者是对话形式的开放。言语表达、书面撰写、体态暗示等都可以成为对话的形式。
跟进,是师生对话的目的。只在同一层面滑动的对话是无效的形式的对话,师生相互跟进、实现双赢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实质的对话。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要从三方面促进师生跟进:一是把师生的生活经历适时地加入到对话中去,让对话触及师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深处,实现情感共鸣;二是把师生的知识背景及时地补充到对话中,让对话变得更加立体化、丰满化;三是以恰当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在对话的闪光处、疑难处、干涩处或空白处及时点拨、引导,打通思维通道,激活思维灵感,使对话更加润泽、鲜活。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要体现真实、合作、互惠。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课堂中表现为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具体形式。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要以真实为前提。切忌讲形式,走过场。
合作是生生对话的关键。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明白对方在讲什么,接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讲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合作。那些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就算身体凑得再近乎,也不算合作。二要明确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职责明确。在有组织、有规律的对话中,合作才可能实现。
互惠是生生合作的目的。学生年龄的相似性,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基于这样的心理基础上的对话,更加真实与自然。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往往因触类旁通导致信息源裂变,而获得大量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识链,可谓互惠互利。
(三)自我对话:由虚假走向真实
如果说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对话是“外在的对话”,那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就是“内在的对话”。“外在的对话”要通过“内在的对话”才能起真正的作用。因此,学生“自我对话”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审视当前的阅读课堂,虽然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有不少学生为了博得老师的欢心,说的都是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自我对话蒙上了虚假的阴影。因此,我们尤其要注重创设让学生进行真实自我对话的情境和机会。
在宽容中走向真实。怕出错,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是学生不敢让真实的自我参与到对话中来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确立“出错也是学生的权力”的思想,真诚地面对学生,以最宽容的胸怀来包容学生,给学生以充分信任感、安全感和自由感。
在等待中走向真实。“教师抢学生的话”的现象在师生对话中比较普遍。初一看,教师抢话之后教学环节更加紧凑,问题答案更加接近正确。但是冷静分析,教师抢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话语,还抢走了学生原始的思维和真实的想法。因此,当对话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话语,而要多一份耐心与等待,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加以点拨、引导。
在比较中走向真实。教师要把比较权更多地留给学生。一是让学生在他人的不同观点中进行比较。当出现多种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判断对与错,而要多用“你认为谁的话最有道理”“你最认同谁的话”等言语来引导学生自己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观点。二是让学生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进行比较。当公认的正确观点形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去与以前的自我进行比较,让学生对自我不断进行修剪,最后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语文课堂对话思想,对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无疑会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将对话的启发性、理解性、反思性等学术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策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江苏省响亮提出: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的内涵是指在发展内容上,以经济发达、科教领先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社会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同步跟进。作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快自身现代化建设,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铺就坦途。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转变人们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以先进职业教育内容及职业教育手段为中介,以培养大批合格专业技术劳动者为目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1)职教思想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首先要具有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自主化和国际化,以现实的经济背景为依托,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办学经验,主动开展国际间的职教合作交流,自我开发、创立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管理上实现“高效精干”,教学上强调“质量效益”,教科研上提倡“创新突破”,学生管理上弘扬“自主精神”,形成一个富有生气、特点鲜明、高效自律的良性循环职教办学系统。(2)专业培养现代化。专业设置紧密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要适度超前,每个专业都能得到优质发展,形成企业化、车间化、科技化等品牌效应。所培养的人才的技能素质能够适应企业或市场技术劳动力持续性发展的需求。[1](3)就业保障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有先进的就业机制做保障。在就业政策上,维护公平竞争,鼓励能者上、优者上;在就业选择上,专业对口率高,学生实现幸福创业;在就业待遇上,明显体现出专业技术含金量,在多劳多得基础上,实现工资福利与技能等级和劳动贡献大小挂钩。(4)职教文化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有先进的职教文化作支撑。职业学校成为充溢企业文化力量的仿真企业(工厂)。学生置身于专业课程学习情境,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企业生产理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自觉接受生产岗位工作纪律的约束和职业素质的熏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技能素质熏陶,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工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有效运行以下发展策略。
一、以转变职教认识为先导
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始终高耸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分水岭,职业教育的巨大价值至今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同。社会上重普轻职的观念仍然非常严重。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严重错位。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重普轻职”现象也严重地存在于教育自身领域,普职结构虽然不断在进行合理化调整,职教规模不断扩大,但两者之间的师资结构、资金结构、设施设备结构等必要的办学结构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职教的办学条件总体上与普教相差甚远,导致职教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有根本性的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劣质教育”的错误认识。所以,我们必须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含金量,除了人们关注到的政策引领、行政推进、大力宣传、自主推介等之外,在职业教育思想认识创新上,要突出以下几点价值认识:一是职业教育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突出技能培养,更要强化整体素质修炼;二是职业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尽管国家没有将职业教育列入基础教育,但作为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江苏,有必要、也有能力将职业教育当做基础教育抓实抓好;三是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将全民技能修炼作为素质提升的突破口,纳入职业教育重要范畴;四是职业教育就是经济教育,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契合关系,深入领会“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意蕴。
二、以科学政策扶持为保障
1996年5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国家、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文件,而且在政策上能够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特别是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为职业教育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科学的政策,要有科学的行动才能生效。对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保持其科学性,也一定要保持其可行性,保证其“必行性”。行之有效,就要贯彻到底,体现出政策的稳定性,应当戒除政策作风,杜绝主观臆断,倡导实事求是,政策偏了要纠,错了要改。对正确的政策,不能凭着感性冲动一味地盲从,而应该经过理性考证自觉地执行。盲从必然带来胡干、蛮干,自觉地执行才能更加有效地吸纳政策的精髓。要将有效评价机制纳入政策制定范畴,让政府出台的政策真正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南北携手共进为抓手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北合作”发展策略的核心是南北经济合作。这势必关系到经济建设后备军———专业技术劳动力培养和使用的合作。因而,南北携手共进,快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该成为时展的响亮旋律。然而苏北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苏南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困扰全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会均等的大问题。实现全省职业教育现代化,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1)加强政策调控力度。在办学经费上,对于骨干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运行省级规划、预算、划拨机制,避免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均衡。(2)促进办学智慧交流。苏北职教要大力吸纳苏南职教的智力资源,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以增强课程资源的实效性和强效性;参阅苏南职校的先进经验调适相关专业(包括文化课)教学计划、实习实训计划、考核考试方式;加强双方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相关课题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南北双方职教网络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像课件、经验、思路、策略等都可以实现网上互补。(3)放大师资交流渠道。先进职校教师可以到后进职校传经送宝,后进职校教师也可以到先进职校学习进修。也可以发挥网络优势跨时空地实施“青蓝工程”,苏北职校的青年教师及时向苏南职校的优秀教师请教等。(4)激活人才培养体制。前些年我省推行南北合作“2+1”或“1+2”人才培养体制虽然运行一段时间,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源归属和收入分配问题。为此,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明确约定合作职校的职责、义务、利益,以利于双方携手育人、共同受益,向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有力迈进。[2](5)坚持地方特色发展。鉴于苏南职教的优势发展依托于地方特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北地区也必须围绕产业支柱和经济优势放大职业教育价值。
四、以校企互动合作为途径
在现代化建设中,广大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校企合作创造出诸多新颖的办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尽管如此,至今仍未出现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典型模式。最大原因是校企合作需要达成职校和企业双方意愿、行为和利益的耦合。由于用人机制的影响,企业大都站在使用人才的利益角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形成技术投入和经费支持的职业教育发展参与机制;由于投入不足,职校难以提供足够的条件实现教师师傅化、课程项目化、课堂工厂化、教学生产化。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建立起“双主体”共同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激活“政府———社会———企业———职校”共同投入机制,建立和运行“双主体”共同培养机制。可以将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推进合理分布开来,布局区域可以放在学校,也可以放在企业生产基地;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参与教学指导,也可以让学校教师跟学生一起到企业跟班训练辅导;即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主人,学校也还有责任对他们专业技术与人格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企业要合理投入。当学生毕业转为企业职工以后,企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人才资本培养的回报。[3]另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放眼未来,将培养目标投向企业发展的明天,在专业技术人才规格上适当拔高,不仅为企业生产现代化培养适用人才,而且要培养出技术创新的力量。
五、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
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发展原则。形成显著的质量效应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经济强省”需要“职教强省”做后盾。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江苏牢固树立质量发展思想,推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主要有:(1)行政推动。江苏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效推进系列化品牌建设工程。除了省级品牌创建诸如“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合格职教中心”“示范专业”“实训基地”“星级学校”“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品牌创建,极大地推动了市县地方政府对职教事业的投入,激发了全省职校师生创新争先的热情,掀起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层层。(2)课程推进。江苏省以“项目课程”建设在全国职教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独树一帜,成绩显著,不仅引发了教学思想的全面革新,而且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创新突破,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大提升。(3)竞赛展示。全省上下将职教主题竞赛活动当作职教发展生命线,科学规划、大力投入、认真训练、积极参与、精彩展示,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打造凯歌嘹亮。以“职业教育论坛”为平台,点燃职校领导、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火花;以“五研”、“两课”为抓手,锤炼广大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创新能力;以“文明风采”“创新”“多媒体课件”等竞赛为契机,让广大师生修炼综合素养。特别是“技能大赛”,江苏省摘金夺银,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技能大赛唯一的团体一等奖,有力印证了江苏职业教育质量打造的伟大功力。现代化建设必将让质量之花由点到面遍及职教田野。
作者:刘娇娇 单位: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嵩.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3(1).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4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06―02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是对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以困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深层次的反思,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学校确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充分展示示范性学校的生命力。
一、 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就是“物的现代化”,“软件”就是“人的现代化”。具体讲,包含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而首要的是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支配着教育行为,没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就目前来看,许多学校重视“物的现代化”,用“硬件”建设标准衡量学校现代化水平,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了改善办学条件上,甚至负债大兴土木,高楼有了,大厦有了,教学设施应有尽有,但金碧辉煌掩盖不了底气不足。这样理解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形式上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现代化,其次是内容、目标、手段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思想,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示范性中学的内涵。
二、 全面理解“示范性”的内涵
示范性中学示范什么,怎样展示示范性?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示范性中学即重点中学,其示范的主要方面是“三率”,尤以高考升学率为重。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就出现了示范性学校依靠政府公共财力的大力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利用优越条件挖学生、挖教师、争设备,与薄弱学校进行恶性竞争,千方百计提高升学率、创收率,以扩大社会影响。这种做法严重偏离了示范性中学建设的宗旨,背离了示范性中学示范的方向。同时也导致社会上对示范性中学产生了一些疑问,到底是优质生源成就了示范性中学还是示范性中学培养了优秀学生?这些看法虽有许多偏见,但反映出目前示范性中学自身建设和办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示范性中学的“示范性”理解有偏差,导致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出现偏差。示范性中学的示范性应该是全面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现代性。以引领学校向现代化目标发展为己任,示范性中学的生命力在于示范,这是与重点中学的一个本质区别。其示范的基本方面是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评价、教育质量和现代学校制度等。对于示范性中学的认识和建设,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用宽广的视野、较高的境界和反思的态度去审视,积极承担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责任,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最高目标。同时也应该明白示范性中学不是“高大全”的巨人,在任何方面都要示范,这样就没有了特色,要以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办学目标和示范目标。
三、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努力提升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示范性中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强化学习意识,实现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不了思想现代化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办学行为和手段的现代化。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思想作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2.要强化师资建设,实现队伍现代化。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学校的办学目标要通过教育者去实现,学校的办学思想要通过教育者去体现。因此,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是学校首要的、长期的工作,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依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去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
3.要优化管理机制,实现发展模式现代化。继承学校管理机制中的科学因素,创新内部管理方式,优化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使学校更快地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用科学的模式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是示范性学校的本质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23.2
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而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则对现代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包括“教”的方面,也包括“学”的方面,相应地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二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对学生“学”的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提出了:“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借住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等的能力要求;对教师“教”的方面则提出了:“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运用,使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然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层面的认识,恰如储宏启先生指出的:“现代化是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文化传统和地域限制的,是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追求。”“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 于是,这便引发了我们对语文现代化的一些思考。
一、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语文教育现代化,是当前语文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现代化。同时,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审视语文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语文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就在于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思维和开放的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就语文论语文,局限于“小语文教育”的天地,视野狭窄;第二,教学内容僵化,缺乏时代活水;第三,教师脱离实际,照本宣科,教师“包打天下”、“独脚戏连台”,不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自获成功的喜悦;第四,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的机械理解和机械动作,更多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如此观念的偏差、陈旧,必然导致改革的严重滞后。因此,语文的现代化首先来自观念的更新,必须树立现代的思维,就是对语文教育进行立体的、动态的、系统的思维,更好地认识语文教学的多结构、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变量,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教材是教育思想的集中表现。现行的语文教材,是经千锤百炼,不断完善的,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但从面向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它的不足就显而易见了。综观教材的构成,多注意过去而少瞻未来,缺乏挑战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内容,缺少时代气息;忽视学生的认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缺少生理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技术的综合考虑,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单一的文选式结构,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整体;依据现行教材难以培养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要敢于打破现行的教材体系,另辟新路,大胆试验:一是适当更新选文内容,适当增加当代文和时文的比例,使教材保持相当数量反映当代生活的名家名篇,而对那些理论性强、实用意义不大、纯粹只适合背诵和考试的内容,要压缩削减,充实和加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知识技能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公式化、简单化、标签化的方法,从当代的视角出发以当代的价值标准去审视一切语文现象以及由语言营造而成的艺术世界,并用现代的话语作出新的阐释,适当将当今学术界、文艺界的新思潮、新成果引进课堂,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吸取营养;二是大胆改革旧的教材体系,突破传统的以课文为主的文选式单一结构,形成有序的复合结构,加大容量,贴近现实,构建现代化的语文教材新体系。
三、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系统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需深化,使之有利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选择的最优化。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在于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传道”的角色很大的程度上转变为组织角色、指导角色,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应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为标准进行优化选择,目前具有一定影响的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示范导引法、发表(习作)激励法、启发联想法等都体现素质教育对主体性的弘扬,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努力做到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刻意出新,最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体系,达到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教学境界。而就教学手段而言,大力推广运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同时应视教材、对象、目标的不同,恰当地选择电教媒体的类型和组合方式,恰当确定各种电教媒体呈现的时机,把课堂搞得更活,提高课程传递的效益,这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可以起到形象化教学和简化教学环节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的是,现代CAI技术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因为不论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始终都只不过是工具,这些仅是应用于教学的手段,只发挥技术辅助作用,而教学效果的如何,关键还在于我们怎么去组织教学,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故而,我们不可“为用而用”,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使用,不但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反而会违背教学规律,从而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应坚决避免!信息技术之于教学已不可避免,我们能做就是勇敢面对,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案,为在信息社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张承明主编:《语文教学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谢尔:《语文教学现代化之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7月
[4]曹建华:《浅谈语文教育现代化》,《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3月
[5]魏本亚:《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9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3页;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6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的因素将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是说绘画教学中对“表现主义”作品、流派、技能与方法的介绍将占有一定比重,学生的“表现”能力将得到培养,而且是说教师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着眼点、观念和方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表现”,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法。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表现”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种符号方式,虽然同样是一种艺术手段,将内心“无形的”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要比“写实地”描绘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对象的表面特征更困难,也更重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认为音乐更多是“表现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像某些极端的艺术流派的宣言者那样,希望以某种观念与技法取代以往的全部艺术实践与技法,对于写实的画风与技法我们同样重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在二者间进行非此即彼的抉择,但我们相信,“表现”作为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达方式具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意义。
这种预期有什么根据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如下几个层面:首先,21世纪的中国社会无疑将进入现代化的阶段,而现代化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形态;其次,现代化的中国将对其基础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才是逐渐增加“表现”因素的小学美术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依次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代化曾是中国人长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关于现代化人们也有不少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看法与希望。我们希望指出的是,从目前我国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及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现代化观念的合理转变。在当初“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中人们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巨大发展。在不少人认识中以为现代化社会就等同于理想社会,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切合实际。关于现代化,下述几点认识也许是重要的。
其一,实际上现代化不过是一个历史范畴,恐怕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总要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时,科学技术的确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将更切身地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经历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时,不仅企业的规模、设备在扩大、更新,它的整个管理、营销、分配模式必须作现代化的转换。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过程也势在必行。
第二,现代社会一方面使个人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以种种方式割断了与血缘社会或地缘社会的关系,由于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青年的就业同样也更少能靠各种社会关系轻易获得,企业要求的是具有更高专业技能和更高学历的“白领”和“蓝领”员工。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的才能,而非他的身世。
现代化概念的上述几方面含义或许是我们在思考与之相适应的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问题时所不应忽视的。
现代学校教育的高效性不仅是教育科学与教学技巧带来的,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即市场的需求、竞争的动机刺激出来的,因而它可能带有短期行为的特征,这样,它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片面发展的。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为什么社会刚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教育中片面瞄准考试、追求升学、单纯重视“主科”成绩的倾向就十分严重,且难以纠正呢?其原因或许除了人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对于现代化缺少全面的理解和历史的认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传统中国对教育的设计更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更多强调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成才”的价值取向一直超过对“成人”的重视。显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境遇:由于传统社会的定位,因而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依然不会自动地注重育“人”。
当前的教育已经注意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希望利用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来养育新一代的情操、心灵,但应该意识到的是,今天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是建立在完整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才会是真正现代化的;也才可能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无论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都必须由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有选择和判断能力的、有生命活力和同情心的主体去遵循,这样的人才会是“自律的”,这些规范本身也才是“道德的”。换句话说,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知识结构完整的问题,不仅是知识结构中有没有道德内容的问题,而只能是完整人格培养的问题。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话说,就是要使孩子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这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明确的最主要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