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治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治理措施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河道;生态理念;生态治理;护坡;实施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建立一个生态型城市也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河道作为城市河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常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防洪、抗旱、灌溉和运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河道的功能局限在防汛上,忽略了河道的美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统一性。若城市规划人员没有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河道内外生物的多样性和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如何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化的河道生态工程,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人员面临的难题。

1 河道治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和道德治理,往往基于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如抗旱、排涝、防洪等,进行裁弯取直,清淤挖泥,河岸加高,采用硬性材料护坡等,而对于生态功能则考虑较少,其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了河道内部以及周边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在河道建筑中,往往运用硬性材料,而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河流,必然对河水质量产生影响,引发生活用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再者,河道的传统功能性,以实现实用性为主,在实际治理中往往以人为性变化为基本,而忽视了流势的自然性,出现一些河道被迫改道,浅滩深潭缺失,水流快慢得不到控制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基本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失自然美观性。

2 河道治理生态理念

秉持着生态理念来进行河道治理,会减轻河道治理工程对该地区各个方面的破坏和影响。坚持怎样的生态理念,把河道治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河道整治的具体统筹。尊重自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重视水污染的治理

河道施工用水产生的废水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可以将废水先排入专门的废水收集池,然后经过污水处理和水质检测再考虑是否回放。严禁工作人员随地丢弃废弃物,机械的清洗可以在施工区以外进行,经常清理施工区周围的卫生以避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并告知周围地区的人们慎用治理中的水资源。

2.2 有效防止和处理水土流失

严禁在河道两旁大量堆积施工所用石料、土料堆放的施工材料上要用塑料膜等物体进行覆盖,并在材料底部用编织袋等东西压盖,以免降雨时造成大量冲刷。

在废弃土区,要建有专门的防护基础设施,合理挑选弃土场,应该表面平整,周围要设有防护不易冲刷的防护植被。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保障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每一次的河道整治工作中都要把水土保持的问题首先考虑在内,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否则,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河道治理工作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2.3 有效处理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施工时可以给机械作业人员配备防噪用具,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柴油等燃料方面也要慎重选择,避免因机械状况不佳而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在日常作业中要做好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在通过施工道路的时候,车辆应该减速行驶,不用喇叭以降低噪声,并尽量在晚上10 点以后作业。同时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尤其是晚上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人为地制造噪音。

2.4 有效处理所在河流生物的生存问题

先了解所在河流的生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做好水生动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专门设置活动区域范围,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生动物因水域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大量迁徙。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尽量进行补救,并合理配置植被。

2.5 对于河道周围居民的健康做好全面的保护措施

搞好施工区的卫生,在施工区经常进行现场消毒,妥善处理废水和生活垃圾;保障现场工作人员良好的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搭建施工人员暂住房屋,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专门的卫生工作人员,做好施工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时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并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操作章程,做好全面的应急措施;在工地食堂和操作区域配设专门的消毒器具,保证施工人员的清洁用水,饮用水具定期清洗。

2.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度

积极宣传生态理念,让人们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们积极配合整治河道工作,减少河道治理所带来的破坏。

2.7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生态治理工作带来的持续性效果

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协调统一各个方面,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将生态理念用于治理河道的工程建设中,这不仅可有效恢复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涝功能,同时对于改善河流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也有较大的帮助。

3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

河道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其不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水与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以求实现河道回归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态河道的目标。

3.1 河道形态尊自然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在现代河道治理中,要进行河道形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经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度修复,保留一定自然弯曲河道,恢复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弯曲度、滩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来实现对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流速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河水自我净化,进而实现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

3.2 河道护坡生态化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关键,传统的硬性材料建设虽然起到了加固堤坝的作用,但是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护坡建设中,要注重选材、护坡以及自然可用资源的合理化使用。

首先,在河道治理中,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现场脱水、固化后将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护岸,同时,将袋口用植物封扎,这不仅减少了硬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生存空间,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统一。

其次,天然石铺坡,通过天然石砌垒,让石块达到口口吻合状态,这在急流处较为常见,在洪水时间较长的缓流处也可使用,其石块与石块之间讲究天然造成,即为通过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质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这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天然抛石是最简单的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抛石之间存在缝隙,可以为鱼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戏场所,利于生物多样性繁殖。

最后,采用植被护坡。植被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性过渡。在坡面分层处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槐树等,以其根系的含水与护土功能来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缓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进行护坡,尤其是对野生草种的使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很快实现生物环境的适应,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持与优化作用。

3.3 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

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

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

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3.4 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治理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据各地河道的地理要素以及河道实际功能的发挥进行适量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治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并注重河道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的发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问题;措施

水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要想有效利用水资源,就要加强对生态河道的治理。

1治理生态河道的基本原则

在开展相关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人为本,明确人类作为主体对于河道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践中要以生态治理的主要特征和实际操作为原则,开展各种有效的工作。

1.1综合治理原则

河道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引水,对其开展各种生态防洪工作,可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对此,在实践中要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进而提升其整体功能与价值。

1.2协调性原则

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入相关美学特征,对于河道沿线进行系统的设计,提升环境与河道的自然与统一。

1.3自然性原则

在对河道的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应用自然的修复方式与手段,同时要适当的应用人工修复模式,充分提升河道自身的修复能力,促进河道的良性发展。

1.4经济性原则

在实践中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河道治理,对此,在治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促进自然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2现阶段甘肃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水污染严重

在甘肃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于河道产生的影响也更为严重。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河道之中,这种问题直接降低了河道自身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河道的净化作用,导致甘肃省的水质降低。

2.2用水缺乏合理性

甘肃省有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因此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要想改善现阶段甘肃省的用水状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就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从长远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甘肃省水河道治理状况。

2.3缺乏必要的河道治理经验

河道治理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工程。从整体上来说,甘肃省的工业相对稳定,其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一些污水治理问题却没有得到良好解决,污染物排放较多。同时,由于甘肃省处于西北地区,发展落后于东南沿海城市,所以在河道治理上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一些河道成为各种污染物的聚集之地。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视对污水的处理,针对甘肃省的实际状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其生态河道的治理能力。

3治理生态河道污染的主要措施

3.1运用先进技术加强对河道污染的治理

3.1.1水质净化技术的应用在实践中主要分为河道曝气充氧、水上浮岛净化以及砾石接触氧化几种技术手段。3.1.2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河道周边发展植被,通过对乔木、灌木、周边草坪的优化与完善,在河道底部种植芦苇、葛蒲等具有优化性质的水生植物,构建优质的绿色生态系统;二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水生植物自身的自然净化功能对河道进行生态净化;三是适量配置水生动物。在改善河水质量的同时,在河道中适当放养适合区域河道生长的鱼虾以及各种浮游动物等,进而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统一的水生动物生态系统。

3.2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

当前,要对甘肃省的河道治理工作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同时在相关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优化思想,转变模式,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而构建一个具有生态性、前瞻性的甘肃省河道治理模式。

3.3提高对截污纳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实际的河道整治工作中,要加强对各种污染源的控制,做好截污纳管工作。对此,要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把沿岸自排河道中各种生物污水进行系统的截流处理,并将其与市政污水管理工作统一起来,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待符合既定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对于一些没有统一管理的地区,要做好对河道的截污治理工作,建设简易的污水处理中心,提升对污水的初步处理,从而在根本上控制河道污染物的排放量。

4结语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3

【关键字】生态措施,中小河治理,主要地位

一.前言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分的参与和推动下实现的。然而,当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河道整治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生态发展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这也正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需及时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更加说明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目前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在进行工程型治河的同时会导致河流环境退化、动植物生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种缺乏统筹考虑意识,先治理再修复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会造成安全隐患,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威胁 。

1.过于强调防洪,洪灾发生更加频繁

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减低洪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防护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裁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了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而下垫面硬化,促使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防洪压力增大 。

2.河道硬化,渠化,水景观、水环境破坏严重

所谓“河道渠化”是指: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T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河流的渠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问的格局消失。

河道工程中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受到重要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

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

4.单纯的工程性治理,导致水污染加剧

天然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而混凝土衬砌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5.超量取水,导致河流的生态需水缺乏

为了灌溉、种植等需求,人们不断地从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日益减少。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当前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经历种种挫折失败之后,正在逐步学会与洪水共处,与自然相协调。中小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中小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已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四.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小型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小型河道一般地处山区。河床纵剖面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态紊乱,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在推行河道生态工程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实施。缓、滞、拦、蓄”四项水土保持措施。首先是缓,在地表坡度25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高林草覆盖率,达到缓解汇流冲刷的目的;其次是滞,在坡度80一250的坡地实施工程措施,如鱼鳞坑、竹节壕、谷坊、塘坝等,分别起到“拦”、“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物质下泄。

2.中型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中型河流河床相对较宽,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积超过200 平方千米,碾盘河、寇河均属此类河道,河流两岸多是县城、乡镇居民区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门重点规划治理的河段。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探索中,坚持以“固定主槽、缓坡低堤、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固定主槽

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对稳定,还原河道输送水沙的基本功能。由于上游坡面侵蚀,暴雨汇流使沟槽下切,人为的作用又加剧了这一破坏过程,使大量的砾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级堆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则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剧河床摆动。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经常地疏浚河道,这也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缓坡低堤

低堤是对防护对象主要是农田,而山间谷地宽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标准,从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确定,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缓坡即考虑到超过常遇标准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对堤防产生重大破坏,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头对临近农田造成强烈冲刷的坡比。不同的筑堤土质,不同的河流这一坡比系数不尽相同,铁岭地方的经验系数为1:5~1:3。

(三)因害设防

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标准。防洪标准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中小河流汇流历时短、洪峰消减快的特点,参照相关设计规范确定合适的防洪标准,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冲刷的位置增加石笼丁坝或平顺护岸等工程措施。近年来,铁岭市凡河新区防洪工程、昌图县城关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态治河理念,河道护岸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转变为生态防护网格结构。

(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这是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铁岭市山区中小河流分布分散,总长可达千余公里,如果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来达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从生态治河角度考虑也是不科学的。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治河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以及对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探讨,更加明确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不断的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保护中小河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应用生态措施,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陆孝平 孙春生 刘杰 统筹兼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被引用 1 次) [期刊论文] 《中国水利》 PKU -2005年2期

[2]高青峰 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年4期

[3]侯瑜京 袁小勇 王士军 我国河库治理现状及技术需求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0年12期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生态治理 项目管理 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开展综合管理,建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适应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生态治理项目工程。该项目属于多层次、多目标体系,包括工程规划、施工设计、成本管理、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把握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均衡性、有机协调性,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的内部关系,尤其要抓好项目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扫清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障碍,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前期规划不够合理。河流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环境前期状况、地质条件与气候的变化规律、工程预计实现的效益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等,而目前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规划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未对相关情况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导致前期规划不够合理,工程只能满足当时的需要,随着经济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变化,工程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这就是前期规划的疏漏。

1.2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后期管理跟不上,此类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要使其顺利发挥效能,还需要后期管理、维护,进行适时的检测和调节,但是由于人力、资金等方面条件的限制,造成后期管理工作的欠缺,出现河道乱采砂石、乱弃废渣和垃圾、违章施工建设等现象,影响了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相反后期管理的缺失会造成建设资源、资金的浪费。

1.3部分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存在指标不治本的问题。目前部分地区的河流生态治理重点在于修复被污染的河流本身,即“水体”,而忽视了河流生态治理终极目的是对于生态系统的调节、相关功能的修复,河流生态治理基建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导致水域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等无法生存,打破了自然规律,使河流丧失自净能力。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并未广泛应用到河流生态治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中,仅仅运用工程学的理论或方法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工程学只是解决“表”的问题,而要使河流生态治理工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在发挥工程作用的同时,调集起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功能,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标本共治,要充分把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之中,做到“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

河流治理的现实对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提出了要求,而我国现阶段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对项目风险及其危害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治理的快速发展。此外,尽管项目管理风险研究起步较早,国内外对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远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现意义,需要我们针对这一课题、结合工程实际及相关案例去挖掘一些特色性的、独有的理论及方法,这也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河流生态治理项目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河流生态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风险多样,要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需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提出风险处理的办法。

2.1应对成本风险。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往往是大规模建设工程,需要在预算中预先将成本超支的风险进行考虑。对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量增加,工程财务成本增加,钢材、汽油等部分原燃材料价格上涨等进行充分合理的预算。在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工程分包、单价合同等方式,消除成本上涨的风险。

2.2应对工程变更风险。为应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对河流生态项目建设造成的影响,项目需对设计单位和承包商都作出相应约定。规划失误、设计欠缺等原因都会造成大额费用增加,相关费用由设计方负责支附。通过单价合同,将风险分担给多个主体共同承担,设计变更风险应由合同双方共同承担。

2.3应对资金不足风险。工程项目大力争取得到当地政府部门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付建设补贴资金。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搞好沟通衔接,利用贷款使工程建设不断链。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如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的资金支援,河流生态治理项目着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项目,惠及子孙后代,往往会得到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2.4 应对工期延误风险。征地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前置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征收工作紧靠项目方、承包商、施工单位的力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洪涝、恶劣天气等因素会阻碍施工进行,造成工期延误,在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的时候,抓好沿线地质结构勘查工作,了解地形地貌,在地质等条件不利地段的施工应充分预留工程延误时间,将复杂,避免在夏季暴雨季节施工。可在合同中规定,对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工期延误风险,采取风险分担措施,由合同签约主体共同承担。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工程进度控制首先是审查承包商制定的施工组织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加强进度管理。

2.5 工程质量缺陷风险应对。放松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的不成熟将造成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由于部分地段不良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造成岩层滑坡,软土导致地基沉降,对河流生态项目质量带来潜在风险。大宗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对其把关不严都有可能带来工程质量隐患。监理公司的监督对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非常重要。监理公司人员素质、组织情况、监管方法等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对工程质量问题必须大力整改,否则不予通过。

结束语

由本文可知,河流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重大举措,应对河流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顺利完成,就需要加强的工程的风险管理。因此,实行河流生态工程风险研究势在必行,另外,在其他项目中推广河流生态治理工程风险管理的经验,实现一以贯之、融会贯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节省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生态水工学的研究框架[J],水利学报,2003(1)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network catchwords are gradually entering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resulting in language pollu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defines network catchword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catchwords pollution.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治理举措

Key words: ecological linguistics;network catchwords;language pollution;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39-02

0 引言

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我们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污染。当前对网络流行语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污染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黄知常认为治理环境污染是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消除语言污染则是生态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流行语污染解析来分析环境变化给语言带来的变化,以此引起国民对我国语言国情及语言生活的关注,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污染,保障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的生态语言环境。

1 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把语言学和生态科学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生态和环境的发展上语言所起的作用。王晋军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一个隐喻。豪根(Haugen)于70年代的一次报告中谈到“任何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韩礼德(Michael Halliday)认为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Halliday,1992)。国内最早将语言与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应是李国正教授,他撰写一本名为《生态汉语学》著作,文中提到把汉语立足在生态系统中去研究探讨。之后,暨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范俊军发表了若干篇与生态语言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肖自辉与范俊军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其应用价值。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语言学的探讨及阐释涉及到了更多的应用型,例如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政策、强势语言以及网络背景下语言的变异等问题。

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与特征

2.1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它是从网络中产生或是应用于网络沟通的一种语言,其表现形式包括了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以及图标与文字的结合等,其语言特征往往表现为创新性、幽默性以及便捷性,其中创新性是其极具特色的特点。在网络技术发展更新换代的年代,网络流行语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愈发显得重要,已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2.2.1 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熟知并使用。比如,“剁手党”指沉迷于网购的人群,以女性居多,她们一旦看到中意的商品便毫不犹豫的拍下,但是过后又追悔莫及,恨不得剁掉自己的双手。再如,在2015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非“Duang”莫属。 “Duang”是某一网站恶搞成龙早期所拍的一部洗发水广告而来。一句“Duang”成了当年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就连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Duang”字在微博中的出现率超过了800万次。

2.2.2 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在于它在完成语言沟通目的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幽默感。“蓝瘦,香菇”的出处是南宁一小伙子失恋后录的视频,由于广西人普通话发音不准,本来想说“难受,想哭”,但听起来像“蓝瘦,香菇”。因此,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连锁反应,众多网友争相模仿,形成了“今天XXX,蓝瘦,香菇”。此后,网友们在对于“蓝瘦,香菇”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2.3 便捷性

网络流行语的便捷性是指在很多情况下,说话双方可以使原本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单有效的沟通,说话双方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对方所表达的含义。比如,“脑洞大开”,指的是因为有脑洞,所以才需要进行“脑补”,形容想象力天马行空,独特异类。人们常用“脑洞打开”形容自己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佩服、惊叹或者不可思议。在网络沟通中,这种词汇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与沟通效率。

3 生态语言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阐释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是自然环境的污染,然而对于抽象的语言环境的污染却基本上忽略了。语言污染是指在人们使用语言的环境中,对于已有的语言规定的破坏性语言行为。人们对于究竟什么是“语言污染”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界定。有的人认为是那些为了图省事而使用的一些简单,快捷但却语义模糊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污染是指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只属于个别语言群体的语言。语言污染与环境污染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传播和使用规模极具传染性;②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作;③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④语言暴力现象凸显。

3.1 传播和使用规模的传染性

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可谓是首当其冲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正如人们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活动,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语言污染现象的出现。比如,网络流行语“潘俊币淮示突岣我们的语言使用环境造成语言污染。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潘俊币淮适的吮嵋宕剩人们对此应该是避之不及。然而,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甚至是日常生活,人们都以争当“潘俊蔽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差甚远,对我国语言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2 妨碍正常地语言环境的运转

由于网络流行语有着便捷的特点,人们在说话时能够用最短的词汇表达其意义。但是,这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条件是说话双方对于这些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理解力,否则,就会妨碍正常语言环境的运转。譬如“来啊,互相伤害呀”,意思是不怕受伤你就来吧,再比如,“你脑子是个好东西”,意思是希望你聪明点,情商高点。用这些词语和不懂流行语的人沟通时,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正常的语用环境造成了障碍,造成说话者双方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3.3 自身系统的无规律性

由于网络流行语自身就存在的不规范性,因此大量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语言环境系统必然会造成语言污染。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诸如此类的词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网络社区或是日常生活中,其本身没有任何的规律性存在,可以由人们自由“创新”。比如,现在的青少年都很喜欢用“逼”族词,像是傻逼、二逼等,这些词都是人们在网络沟通中凭空随意创造出来。这些词看似无害,但是对我们的语言,尤其是青少年的语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语言暴力现象的凸显

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匿名性。故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现象已经凸显出来了。比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简称“城会玩”,是讽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无法理解。“什么鬼”,是南方的方言,意思是“什么东西”,表示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壁咚”指的是男性把女性逼到墙角,让其完全无处可逃的动作,这个动作成为时下热门的表白高招。这样的语言暴力枚不胜举,网络流行语的暴力污染了语言生态环境,需要进行治理。

4 治理网络流行语语言污染的举措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其贡献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缺陷。郭笃凌认为传统文化的迷失与青少年道德的断层导致大量的语言污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模糊的根源,李萍认为“导”而不“堵”,宽容待之。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放大、变异,有些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而污染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是负能量,给社会制造不稳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首先,流行语传播者需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品味为己任;其次,政府管理层面应该加大对网络流行语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语言的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再次,借鉴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保护和管理网络语言生态系统,加强语言生态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降低其语言污染的程度;最后,加强对大众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教育,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态系统。综合以上措施,营造文明雅致、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保护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充实文字语言大家庭。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Linguistics[A].In Martin Pǜts(ed.) Thirty Years of Linguistics Evolution: Studies in Honour of René Dirven [C].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59-95.

[2]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J]. In Fill & Mühlh usler (eds.). 2001.

[3]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黄知常,舒解生.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6]肖自辉,范俊军.语言生态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2011(3).

[7]周利娟,郭涛.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 人民论坛,2012(10).

[8]任付标.漫谈中西文化交汇中的语言污染[J].现代外语,1994(3).

生态治理措施范文6

1.1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将生态基金用于治理污染的长期措施与短期措施。对于流域的农村而言,长期措施一般主要包括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湿地建设以及农村自来水改造;短期措施一般主要包括垃圾回收、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以及垃圾集中处理。虽然在实施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但包括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湿地在内的长期措施与作为短期措施的垃圾回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并且政府由此得到的税收与国家项目补偿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其他资金,可以再投入到生态基金,形成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利用Vensim软件绘制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模型的系统因果。通过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不仅仅是单一化的政府补偿,其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除了国家项目资金,还有生态基金投入的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垃圾回收带来的收益,以及民间资本等其他资金。这种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使生态补偿由“输血型”补偿变为“造血型”补偿,使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2系统流图绘制与系统方程式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考虑生态农业方式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污染治理量与资金补偿量的变化趋势及交互影响。为了简化模型,不妨只考虑化肥造成的污染,其他污染源情形可类似处理,污染的治理方式为减少化肥使用量。基于上述分析,可构建污染治理总量、补偿资金总量以及相关变量之间的系统,没有箭头指入的变量均为辅助变量,包括最大污染治理量(化肥使用量)、初始污染治理量、化肥单价、治理污染固定费用、普通水稻单价、普通水稻产量、有机水稻单价以及有机水稻产量,需赋予辅助变量常数值。模型的实证分析中,辅助变量的初始值来源于实地考察调研。相应的辅助方程数量繁多而且也比较简单,这里不一一列出。系统流图中有2个关键的速率方程:污染治理速率方程与资金补偿速率方程。速率方程的建立一般是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较难部分,笔者用微分方程的方法建立速率方程。

2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模型的实证研究

2.1模型数据来源

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的实地考察调研,获取了模型基本数据。数据是在正常天气条件下以荆州市每亩的水稻为例,模拟上述模型获得。根据调研材料《荆州绿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荆州市有机稻种植面积为2000亩。

2.2模拟结果分析

利用本模型模拟了时间期限100a(1200月)污染治理量以及资金补偿总量,基准年为2010年。最大污染治理量就是化肥使用量,这里取表1中的数据50kg/(亩?季);初始污染治理量可视作开始污染治理第一季时污染治理的数量,亦即第一季化肥使用的减少量;化肥单价、普通水稻单价等数据。

2.2.1污染治理总量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当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取1,2,3kg时,利用Vensim软件可得污染治理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污染治理总量曲线先单调增加,然后趋于平缓。随初始污染治理量的上升,污染治理总量急剧上升。初始污染治理量若为1kg,治理时间为100a(1200月)时,污染治理量远远未达到最大污染治理量50kg;初始污染治理量提高2kg,大概在100a(1200月)时,污染治理总量几乎达到了50kg;初始污染治理量进一步提高到3kg时,大概在840月(70a),污染治理总量几乎达到50kg。在污染治理的初始时刻,污染治理量分别为1,2,3kg,而在60月时,污染的治理总量分别达到了1.215689,2.923002,5.198264kg。由此可见,污染的初始治理量决定了治理的效果,在污染治理的后期,初始污染治理量为3kg时治理的污染几乎是初始污染治理量为1kg时的5倍。污染治理的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更加明显,所以应该在污染治理的初期增加投入,提高污染治理量。

2.2.2资金补偿总量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当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取值1,2,3kg时,利用Vensim软件得到资金补偿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初始污染治理量大时,补偿的资金较多。这意味着污染治理需要专项经费做保障,生态基金的建立将有效地治理污染。另外,初始污染治理量为3kg时,资金补偿总量的曲线在治理的前期上升较快,后期逐渐平缓,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三者的资金补偿量将趋于一致。这说明在污染治理的后期,不管初始污染治理量为多少,补偿的资金都趋于稳定且一致。表3给出了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为1,2,3kg时,从污染治理的初始时刻到60月,每隔12月的补偿资金的模拟结果。从表3可以看到,在初始时刻,污染的治理量由1kg提高到2kg时,补偿资金由37.34元提高到49.68元,增加了33.05%;污染治理量提高到3kg时,补偿资金为62.02元,相对于污染治理量1kg时增加了66。09%。

2.2.3资金补偿总量与污染治理总量的关系

当初始污染治理量分别为1,2,3kg时,利用Vensim软件得到资金补偿总量与污染治理总量的关系,代表初始污染治理量为1kg时的曲线在最上方,说明初始污染治理量低的资金补偿总量反而高。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是:初始污染治理量较小时,治理的速率低,花费的时间多,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治理同样多的污染,初始污染治理量较小时所需资金补偿总量较多。

3结论

综上可知,加大污染治理初期的投入,提高污染初期的治理量是提高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初始投入少,初始污染治理量少,在后期看来,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也不能节省资金。另外,污染的治理需要有专项资金如生态基金作为保障,增加污染初期治理的投入,治理污染将事半功倍。生态基金的来源不仅仅是政府为主导的一元化投入,还有生态基金投入的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垃圾回收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四湖”流域农村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值得说明的是,该模型还可以用于分析其他的辅助变量取值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譬如有机稻价格的增加对污染治理的影响等,而且不必改变模型结构,只需改变相应辅助变量的取值,利用Vensim软件即可获得相应结果,这也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势所在。由于数据缺乏,该模型的建立是在一定的假设下进行的,但是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是研究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多元生态补偿问题的一个新思路。事实上,所有变量的数据均可获得,图1可以作为系统流图,相关的方程均可建立,也可以利用Vensim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将更接近现实。不足之处在于实证分析只模拟了单纯的化肥造成的污染,而现实情况则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