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现代化理论

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1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融入执业药师考试和岗位知识、案例教学、外国文献查阅、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等知识,提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块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原则、方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7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gxk105,2012jyxm573,2014zy078,2014jyxm415),安徽新华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4jgkcx14)

中国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作为地方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体系传授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强调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的职能和效果.《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是执业中药师必考科目之一.本课程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到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天然药物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1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内容庞杂,包括糖类、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类、甾体类、生物碱类等内容,涵盖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实例等方面,各章节之间关联度差,知识点连贯性差,离散性强,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学生难以将不同章节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2].

2.学生对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型一无所知,对《中国药典》上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内容不了解,缺乏对课程应用性规律的把握,影响其专业后续发展和岗位适应.

3.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热点、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单纯课本知识难以适应时展和现实需要.

2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3].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模块式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的培训模式,按照岗位要求,为教学岗位制定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4],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以专业岗位为模块,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6].

3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的原则

《天然药物化学》实施模块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应用能力目标要求为主线,遵循理论有机整合与职业发展、岗位实践的原则,将执业药师考试和《中国药典》内容介绍融入课堂,构建应用教学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还必须系统地分析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技术发展,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实际情况,在确定模块构成时应考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模块.

4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模块化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贯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注重教学效果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我们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专项技能要求如表1.

在实施过程中,“模块一基础知识”将教材中“第一章绪论、各章节的药物介绍”进行整合,重点阐述天然药物种类,提取、分离、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多种结构”重在比较模块下不同结构共性和差异.“提取方法”重点阐述不同成分的提取原理、技术工艺和纯化方法,将各成分的提取特点进行整合.“分离方法”整合各章分离技术,将色谱法作为重点阐释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广泛应用.“典型药物”将经典药物的结构、理论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药典点睛”重在提升对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了解,将单纯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突出应用性.“药师考试”着重将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和内容分析搬上课堂,让学生对题型、知识点和应试技巧有所了解,主要是“见世面”,提前做好应试和复习的心理准备.“模块串讲”浓缩该模块精华,梳理重点、难点,强化回忆与理解.

5 强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的方法

5.1 理论教学的模块化处理和再加工

将相似章节进行整合,形成模块章节,以任务分解和模块分析作为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点自学,随机汇报形式进行检查;再进行模块分析,串联知识点和框架知识结构,以点带面.最后将整个模块统一进行综合分析,使课程知识体系由发散式趋向系统化,同时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与课堂互动的融合.

5.2 应用案例教学使“抽象”内容更“具体”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一种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选择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临床用药案例、重大药学事件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态度[7].如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有长春花中提取抗癌药物长春碱、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云南白药中乌头碱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8-9];临床用药案例如治疗风湿病药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物复方丹参滴丸等;重大药学事件如龙胆泻肝为引起肾衰竭与马兜铃酸关系、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与二甘醇等[10].

5.3 引入外国文献查阅技术让学生“见世面”

文献查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国外文献技术也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瓶颈和障碍.《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最新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查阅Elsevier MD Consult,Springer,Science Direct,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选择

关键词 和数据库,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主流期刊[11].

5.4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

ChemDraw作为最受欢迎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由美国剑桥公司开发.其优势是具有绘制化学结构、反应式、分子轨道、立体图形等强大功能.另外,其预测化合物物理性质,按照IUPAC原则命名结构,预测MS、1C-NMR谱以及1H- NMR谱数据功能也相对突出.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天然药物结构、提取工艺、分离流程、光谱数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对该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的构型、构象绘图也能较好解决,是重要的应用工具[12].因此,引导学生学习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可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展望

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改变传统的“按章节逐步推进”教学模式,着重选择模块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以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规律性探索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引导学生对天然药物应用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胡义华,邓颖宇.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33(4):102-105.

(2)张阿琴.《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8-99.

(3)李俊君,许玲,谷翠芝.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块化教育探讨[J].华夏医学,2014,27(2):99-102.

(4)周燕,张崇晖.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管理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04-107.

(5)刘东山.刍议高职《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模块化教学[J].电子世界,2012,(7):167-68.

(6)张慧坤.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6):25-27.

(7)赵楠,刘涛,张廷剑,等.案例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59-1061.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注云南白药安全性问题[J].中国药房,2013,9(24):827.

(9)凌珊,龚千峰.草乌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23):90-94.

(10)田伟,杨宏健,吴方评,等.与药学岗位相结合:大专院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南药学,2014,12(8):829-830,832.

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2

论计算机应用与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

代绍波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计算机是教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现代教务工作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认为建立这个系统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高校教务系统实现信息化、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计算机应用

0引言

教学教务管理是维持学校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内容,而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市场竞争力产生影响,完善的教务管理是提高现代高校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不仅能促进现代教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建立,同时全面实现教务管理的电脑自动化。

1高校的发展要求教务管理工作现代化、规范化

教务工作管理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应出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学校管理工作内容复杂,项目繁多,教务管理与学校各个管理工作环节都有接触,甚至互相辅助,尤其是学校在制定教育方针、发展方向上面更是起着无法超越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现代高校教务工作也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全自动的管理加强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准确度,还减少了人员的工作负担,是教务管理工作最理想、最能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组成部分,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包括管理方法,也包括管理理念。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是未来高校教务发展的方向,也是趋势。

2计算机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管理工作的改革,促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也应实现改革,实现其信息化发展是改革的需求。而现代高校管理也主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教务信息的自动化、全方位、客观的管理与支持。

2.1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

计算机系统在教务管理工作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校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有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教务管理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建立和教学研究管理工作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建立。

2.1.1教务管理中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教务服务管理系统有学生完成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系统、教材信息与建设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系统、考试安排与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历学位审查与管理系统的管理,并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学校将这些教务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通过专门的管理软件帮助教务管理工作发挥作用,促进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1.2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现代教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环境,而多媒体系统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程教学变得更有灵活性、实践性,加强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课题设计,设计的课题应满足一下几点:课题要有一定难度;教学内容应有探索性;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通过综合设计的课题训练,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们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新旧知识链接在一起,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2.2实现了教务管理的全面优化

教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计算机存储技术获得和保存信息资料,并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使用软件系统工具,帮助信息化系统实现教学教务管理,积极构建教学管理平台,完善系统功能,让信息化系统为教务人员完成大量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学校的日常运行,也是高校教学管理有序运行的首要保证。就拿学籍管理来说,学生的基本信息、异动学生信息、学生奖惩信息等都包含在学籍信息里,工作人员通过查询、分析与统计实现学籍管理的正常运行,而其它类型的信息都可以在教务系统中查询到,方便了学生、老师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除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外,还有系统代码管理与维护、管理数据规范与维护、网络与运行环境的建设、数据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运用,系统数据的备份数据与恢复、用户的权限与管理等功能。建立和完善教务管理系统,是实现高校日常管理高效,高质量的保障,而未来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必定在信息化的服务下变得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教务的管理水平。

3计算机系统和设备维护的现代化

3.1硬盘保护卡

学校教务系统管理多采用硬盘保护卡,它可以有效防止硬盘信息被删除,以及非法的写入操作,当你退出系统后,教务管理系统依然能保持原样。

3.2软件保护

一些软件也能起到保护教务管理系统的作用,运行方式与硬盘保护卡相似。通过软件提供的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以“还原精灵”为例,它就是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存储器进行防删除、防写、隐藏等保护。使用密码监控,可以预防学生对硬盘的损坏,通过以上软件的使用,能最好的保护硬盘的基本设置,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3系统的恢复

教务系统依靠计算机而建立,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生系统的损坏,加上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系统在被损坏后存在系统重装等问题,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量很大、很烦的工作,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作为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摸索,研发出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条件。

4为教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

4.1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高等教育与国家的发展一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国家在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再适应国家的需求,加上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大,新的管理手段是改善高校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教务管理工作必须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这除了教务管理应有全新的信息化系统支持外,教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务人员应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积极贯彻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手段,自觉提高整体素质。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我国教务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只要不断加强职业培训,同时配以适当的优胜劣汰政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相信一定能全面提高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2加大投入,更新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设施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现代高校的网络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变得越来越畅通,但教务系统中落后的硬件设施却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这也给教务人员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逐渐让他们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也无法提高。要在教学管理工作能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下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益和质量,必须提高教务系统硬件使用的质量,积极研发先进的管理软件,作为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弥补落后的硬件设施,使教务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4.3科学化管理是实现计算机教务管理的基础

快速准确的处理教学信息数据,是教务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微机处理的质量和正确率。现代化的教务系统中,应将数据转变为可识别的信息,这样才能交给计算机处理,所以,教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准确无误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这也是教务管理系统从内到外,实现部门间信息交流的基础,也只有畅通无阻的合作,才能高效的完成教务工作,是计算机完成数据处理、查询和报表统计等功能达到高效、高质的保障。

5总结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务管理工作中,是时展的必然,通过信息化技术,高校能建立完善的教务信息系统,对保证教学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规范化、现代化都将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莹,刘冬学.浅谈如何推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张宇国.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

[3]陈筱琪.金融业计算机集中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金融电脑,2000(6).

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3

【关键词】氧化说;现代氧化还原理论;比较研究

拉瓦锡的“氧化说”和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事实和理论假设之上的,拉瓦锡的“氧化说”作为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雏形,又为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发展推开了一扇大门。历史证明无论是对已有经验进行理论总结,还是对假说和理论进行实践检验,都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理论内容比较

1.拉瓦锡的“氧化说”的理论内容

1777年9月,拉瓦锡综合了前五年间的研究成果,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篇名为《燃烧概论》的论文,批判了燃素说的错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理论,即“燃烧的氧化学说”。其要点如下:(1)物质燃烧时放出光和热;(2)物质只有在氧存在时才能燃烧;(3)空气由两种成分组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增重;燃烧后所增加的重量恰等于吸收的氧气的重量;(4)非金属燃烧后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金属煅烧后变为煅灰即金属氧化物。[1]这一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彻底颠覆了整个化学领域的面貌,正如恩格斯所言,它“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

2.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论内容

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现代“氧化-还原理论”是以化合价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后期则发展为现代“氧化-还原”的电子理论阶段。前期的现代“氧化-还原理论”从化合价的角度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表现,主要内容归纳如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氧化数)升高的过程叫做氧化,元素化合价(氧化数)降低的过程叫做还原。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即为氧化还原反应。后期的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则从微观上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主要内容归纳如下:若一个化学反应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即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则该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氧化数)升高,即失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发生该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氧化数)降低,即得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发生该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

二、研究方法比较

1.拉瓦锡的“氧化说”建立过程中应用的研究方法

(1)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1774年,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化学史上著名的金属煅烧实验,在实验事实面前,拉瓦锡向燃素说提出了挑战,他认为金属煅灰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化合导致的结果,与燃素无关。氧气的发现促使拉瓦锡成功地完成了加热汞煅灰的实验,再次证明了拉瓦锡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同时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此后,拉瓦锡又做了大量的燃烧试验,包括金属的煅烧,非金属的燃烧,氧化物的热分解,以及大量有机物的燃烧试验,来证明其观点。由此可见,拉瓦锡极其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2]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化学物质亦是如此。在拉瓦锡之前的波义耳、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等著名化学家就已经开始在化学实验中运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了,但是拉瓦锡将以量求质的思想应用到定量实验中,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揭示了燃烧过程的本质。对于金属煅烧的增重来源,非金属燃烧是否增重等一系列问题,燃素说已经无法给出定性的解释。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尤其是加热汞煅灰的实验进行定量分析,证明了是氧气参加了变化。十八世纪的化学家们用天平以量求量,而拉瓦锡却用其作为揭示自然界规律的重要科学手段。[3]

(3)运用化学史的研究方法。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不是完全崭新的革命,而是以某种方式对旧理论扬弃(或重新组合)后再提出新理论的过程。为了研究在燃烧过程中空气所起的作用,拉瓦锡对大量的化学史料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支持,去伪存真,在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建立一座崭新的化学理论大厦。

2.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建立过程中体现的研究方法:

(1)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思想。最初的氧化反应仅仅局限于燃烧反应,直到氢气在氯气中可以燃烧等实验事实的发现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没有氧气的存在,燃烧同样可以进行,氧化反应的概念由此拓展开来。化合价概念的提出,使氧化-还原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化合价为核心的氧化-还原理论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即在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都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化合价电子理论的建立,更是让氧化-还原理论有了质的飞跃。以电子为核心的氧化-还原理论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即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都存在电子的转移。从宏观特征到微观本质的探索历程,充分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2)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体现了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拉瓦锡的“氧化说”可以作为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发展历程中的第一阶段,以化合价为基础的氧化还原理论是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发展历程中的第二阶段,以电子为基础的氧化还原理论则是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发展历程中的第三阶段。虽然在第一阶段的发展历程中虽然也体现了定量研究,但那是粗糙的,原始的,更多的则是定性研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化合价理论的发展,化学家们对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形式、结构、性质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发展。化合价电子理论的建立,发展了氧化还原概念,将氧化还原作用与得失电子相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对化合价的认识也从定性解释过渡到定量计算,从半经验性、半精确计算发展为全电子计算。[4]对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研究正式进入了微观的定量计算阶段。

(3)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建立过程中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作为氧化反应的对立反应,还原反应概念的提出与氧化反应并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它的提出是在氧化反应之后。最初,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对立关系并不被化学界认可,但在大量的实验事实验证之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对立关系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二十世纪初,电子发现后,人们发现氧化反应包含电子的失去,而不一定得到氧,并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都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在氧化反应被定义是失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是得到电子的反应后,研究发现,这两个反应总是同时出现。此时,两个反应联合在一起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既存在共性的一面,即反应都涉及电子的转移,并且在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两者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与此同时,两者又存在对立的一面,即一方失去电子,另一方则得到电子的相反的反应历程。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在这一科学发展历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理论及现实意义比较

1.拉瓦锡的“氧化说”建立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堪称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了燃素说的百年统治,使过去以燃素说形式倒立着的化学正立过来。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意味着神秘虚幻的燃素已经被真实的化学物质—氧所替代,拉瓦锡彻底摆脱了旧理论的禁锢,从根本上颠覆了百年来被倒置的观念,建立了崭新的科学的燃烧理论。

第二,在化学领域证实了物质不灭原理或质量守恒定律,并引入了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古希腊哲学家一直坚信的“物质不能无中生有和有中变无”的思想,在拉瓦锡的定量分析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他还写出了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葡萄汁=碳酸+酒精。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证实和运用在拉瓦锡“氧化说”的建立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第三,确立了新的元素观。元素概念经过了一个混沌的时期:元素被当成了化合物,化合物又被当成了元素等等。过去,燃素论者认为锡、铁等金属是由燃素和煅渣构成的化合物,“氧化说”则认为煅渣是金属和氧结合的化合物,金属才是元素。拉瓦锡制定了化学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表,使人们在根本上改变了对元素观念的认识,促进了化合物系统命名法的产生。

2.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建立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其建立过程就是人类对氧化还原的认知逐渐系统化的过程。时至今日,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科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氧化-还原理论”为我们进行化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有了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论支持,我们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对一系列氧化还原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把握其实质。现代“氧化-还原理论”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也必将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现代“氧化-还原理论”作为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在被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也同样在经受实践的考验。

第二,现代“氧化-还原理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能源;通过氧化还原的方法可以从矿石中提炼各种金属;利用氧化还原的电子理论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转化等。现代“氧化-还原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柱,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对于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帮助研究者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哲学思维。纵观氧化还原理论发展的历程,氧化还原的化合价理论到氧化还原的电子理论的深入,充分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的哲学思维。对氧化还原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不断充实、不断具体,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化学物质运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的认知越深入化学物质运动的本质,其理论的表现形式就越抽象化,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也就越深刻。

通过拉瓦锡的“氧化说”和现代“氧化-还原理论”的比较研究,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的探索旅程中,我们要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勇于实践。实践是发现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大家公认的理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也存在某些缺点或错误,在科学的实践中,要勇于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第三版.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宝章.世界化学史[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3]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4

朱雪梅在《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2期中撰文,运用了三种相关理论对高职教育发展变迁作出了解释,分别是现代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并基于这三种理论的视角,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变迁的分析框架。

首先,作者运用了三种相关理论对高职教育发展变迁作出了解释。1.教育现代化理论表明,教育现代化发展或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意味着一种与旧教育不同的现代教育的产生,它必将受到传统教育的激烈反抗,在这种对抗中来理解高职教育发展进程和考察对高职教育模式的演变,可以为研究打开新视野;2.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新制度主义视野下,不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及发展模式具有其不同的文化基础,并对社会文化、观念、规范等历史形成的规则存在“路径依赖”;3.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提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个人财富和财产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经济功能是各国政府热衷投资此教育的重要驱动力。

基于以上对三种相关理论的解释分析,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变迁的分析框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可以进行这样的框架性描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服务社会这一核心动力的统领下,以本国实际和具体国情为适应对象来组织,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在这一分析模式中应该处理好三个核心问题:1.高职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发生模式演变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服务社会的精神,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应用性科技研发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2.高职教育在适应本国实际中形成的模式特色。它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植于各国民族文化之中,还要融合国家教育的基础;3.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中寻求模式变革,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互动演进的发展关系,其发展程度与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环境和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社会模式。

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5

关键词:区域教育现代化 高校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44

区域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规划和奋斗目标,走向现代化,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研究教学规律,把教学转变为技术密集的行业,利用现代化和科技的力量,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1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区域教育现代化是对教育理念、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全面提升。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就是实现有序的教育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区域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弊端。

在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推进的情况下,传统高校教育受到了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冲击,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本身就要具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非凡的眼界。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市场和国家对人才最新的需求并努力满足。为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对新的教育理念和运行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在对理论知识有了充分的学习之后,在进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

2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当今,高效率、高速的生活方式冲击了原有的高校教育体系。很多原有的不足在新的社会需求之下逐渐显露。

第一,专业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均。高校教师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的导师。大学作为学术专业交流的精神殿堂,专业方向性强,对教师和专业的合理分配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但是很多学校出现了专业教师分配不均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取决于高校学生的专业比例。在报考学校之前,学生往往对学校进行了一番调查,得知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的好坏,然后选择和自己分数匹配的专业。这造成了学校热门专业越来越火、人数越来越多,而冷门专业生源不足的问题。如果学校仍然采用旧的教师资源分配,就会造成冷门专业教师资源浪费、热门专业却因为学生太多教师难以把握的状况。

第二,教师结构的不合理还体现在教师年龄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过高的教师招聘门槛会导致年轻教师不足。显然在大学,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才是真正的财富,很多学校宁愿花重金返聘退休老教授也不愿意接受新人。因为年轻教师本身缺乏教学经验,对所教专业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同时年轻教师的稳定性也差,往往学校花心思把一个年轻教师培养成为了骨干教师后,却留不住人。接收不到新人,老教授的知识就无法传承下去,如果一个专业的所有老教师都退休又后继无人,就意味着这个专业多年积攒下来的声誉彻底消失,专业就会名存实亡。

第三,教师的流动性也是导致教师结构不稳定和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在拥有一定的教学水平之后,会要求学校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校方对于这一类的要求态度不够积极,容易导致教师分心,把工作的重点由教育学生转变为对自己薪资待遇问题的关注。在长期得不到校方回应之后,对比其他学校,教师就会选择其他院校。校方也许认为失去的不过是一个不踏实的教师,其实不然,学校失去的除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之外,还失去了学校为培养一名合格的精英教师所做出的所有努力。

第四,除了校方对教师的不够重视之外,教师自身的能力是教师队伍能否经受住考验的基础。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由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组成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灌输消极思想,对学校不满的诋毁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消极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丧失了师德,收取学生钱财使学生能够拿到及格成绩。对于这样的教师,应该考虑是否逐出教师队伍。

3 适应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高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是由于不完善的教学体制和不合理的教师队伍导致的,而是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的传统教育体制的不适应性。我们不能否认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笔者只是在新时期新机遇之下,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为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自己领域的努力,必须细化专业教师的分配,把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抓牢。很多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通用的,这些课程的教师资源可以相对削减,通过加大课程容纳人数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在吸纳新的师资力量时,一定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用人要求,不能泛泛的招聘,要具体到专业和课程。很多老教师坦言,给你一本教材,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讲师。但是这是不行的。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最好大学所选专业就是即将教授的专业,只有这样,教师自己才能深入地理解所教授的课程。

第三,面对很多学校师资青黄不接的情况,老教师太老,新教师太年轻,这容易导致专业教学水平的严重起伏,学校可以采用继承人的方式,老教授在年轻教师中选择中意的人传授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收为弟子。年轻教师在做学生的导师的同时应该找一名老教授做自己的导师,把专业和学院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4 结束语

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大潮下,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应该是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良好、拥有终身学习观念且注重自身提高的教师队伍。经过以上的改进,相信可以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组建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把自身的思考提供给所有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希望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程斯辉,刘光侠.关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003,(5).

[2]孙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6.

教育现代化理论范文6

中国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审美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等各种文化知识。而中国画的本质不是物质性,而是精神性。首先,它追求四维空间的画面,体现的不是物象的写生,而是借物抒情的一种表现。其次,它是抽象性的表现。在国画中,它通过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作者的理念。最后,国画也是对装饰美和构成没的追求,它包含着很多审美情趣的特点。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中,插入中国画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以及花鸟这三大类。而将这三类进行科学地连接起来,有顺序地分三年教学,从技法来看,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先工后写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美感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利用临摹和的关系,将其有机的结合。对于临摹,是在学习古人的手法,之后运用到写生的实践中,以便能对现实对象的体现手法进行提高。而对于写生,是对古人们的经验进行加强理解,最后并能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能力进行加强。

对于国画教学的实施,除了教材以外的障碍之外,还有设备条件的障碍。其中,毛笔是中国画的主要设备之一。对于中学生的美术作用,则可以用蘸着墨汁的毛笔在皮纸或毛边纸的反面画,这样也能将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画法同时也能将民族绘画的特点展现出来。

二、对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中国画中,对事物的观察一直都保持着精神的状态。它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物理形态,而是一种超越的自然境界,最后使得人类的审美感悟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对文化理论教育的加强,同时还要在传统文化理论下传授技巧。通过临摹前辈的作品以及针对性研习,使得学生更能领会中国艺术的精神。而在国画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存在临摹,还要对传统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教化,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分析,使得学生能从一件艺术品中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国画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既能传递中国民族文化,又能使学生了解民族艺术的理论知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进行更好的中国画创作和学习。

第二,在国画的教学中要重视书法的作用。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书法是教学基础,同时它也具备着双重的作用。首先,它是一种抽象艺术,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目标。其次,它是中国画的一项基本功,学习它,可以将中国画的主体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三,在国画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入现代人的感受,强调创造。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基于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让艺术贴近生活,换一句话说就是在遵循中国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寻求文化的不断发展。最后,在国画的教学中,美术老师还要不断的扩展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便达到以传递传统文化为主,贴近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中国画来说,它不仅是一个画种,同时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体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入中国画教学,势在必行。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