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发展的建议

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 趋势 网络化 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印度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于1931年提出的理论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仍然有着借鉴价值。信息的产生是为了利用每一比特的信息,都应该有它的用户。每个用户都应该拥有大量的信息;节省用户的时间信息网络化,将会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

将来的信息技术主宰一切,作为图书馆员应该把握住信息技术的车轮。传统图书馆受到严峻挑战的日子已经到来了。

数字图书馆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环境,向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图书馆正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已经起步。国家文化部提出了“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即“金图工程”。该工程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我国的国家图书馆、省、市、县级图书馆连接起来,将其丰富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络互联,共享信息资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相继进行了数字化(或电子化)图书馆的建设。当前,国内图书馆迫切希望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图书馆,绝大部分图书馆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都同时建立馆藏书日数据库、报刊数据库、馆藏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古籍文献数据库等。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数据库已具规模。同时,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也在筹建全国性的书目、学术论文篇目和古籍文献数据库,以及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际互联网上也会有中国图书馆建立的大型文献数据库。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国内图书馆重复建设书目和报刊数据库的倾向已见端倪。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

(一)文献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一般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文献数字化和数字化文献采集等工作。

书目数据库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多数馆的书目数据库质量不高,主要问题是离CNMARC规范要求有距离,缺乏主题标引,回溯年限较短,期刊数据库建设更是滞后。目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统一编目中心。只有建立编目中心,才能真正建设规范、权威的书目数据库,共享书目资源并逐步向网上编目过渡。

(二)数字化文献的采集。

数字化文献的采集应包括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和网上资源使用权的获取。获取数字化资源的网上使用权,虽然费用低于购买,但需支付网络通讯费用,而且目前网络的传输速度很慢,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较低。因而,对于使用频率高的数字化文献以购买或租用为主,如GABI数据库光盘,使用频率很高,购买或租用后在校园网上或单机运行,使用效益较高。对于使用频率低的数字化文献,以获取网上使用权为主,如对使用频率较低的一些国外数字化全文期刊,通过网上获取个别文章全文,比订购期刊的费用要低得多。

(三)光盘网络技术。

校园网建设得到了高校领导的普遍重视,多数学校已完成或即将完成建网。光盘数据库的品种越来越多。这两个条件使得许多图书馆都有必要配置光盘塔,以便于校园网用户共享光盘信息。光盘上校园网比较简单,目前市售的许多光盘塔能支持TCP/IY协议,内置光盘服务器,能方便地实现光盘上网。需要注意的是遵守所购或租用光盘数据库的版权。

三、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人力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知识,即是复合型的人才。

(三)组织模式创新是图书馆数早化建设的保证。

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个体的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我觉得应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图书馆的工作部门,即:(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2)自然科学部门。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3 )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另外,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

(四)改善硬件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我院图书馆正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院师生访问馆藏、网上资源的需求。

(五)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量力而行,因需制宜。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不必人为地重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需”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要从我院办学特色及用户需求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电子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参考文献:

[1] 叶鹰. 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和集成系统选择.大学图书馆学报 , 1998,(02)

[2]杨子伍. 新建图书馆中计算机网络的布线问题.大学图书馆学报 , 1998,(05)

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2

品,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设计师应该对现有的设计技术和设计创意进行

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便能从视觉效果和整体效果上把握设计要点,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设计

的技巧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靠设计来衔接,比如通过建筑设计将建筑赋予文化和艺术内涵

让人类能够在物质上感受精神文明,这是人们在改造世界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

的道理。当设计师在进行创作设计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说业主的想法过多,而且还举

棋不定,不知道如何详尽的表述,或者提出各种含糊不清的想法让设计师来实现,这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空间,让设计师陷入被动的局面,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一定要有自己的

主见,然后再结合业主的想法,才能让设计在合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作性和艺术性。

1建筑设计的技巧

1.1用设计的特殊语言表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建筑设计在本质上如同一个让人倍感共鸣的乐

曲,所以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一定要有独特的主题,而且要努力使建筑设计的独有特色和艺术表

现能够在自然状态下展现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去营建,让传达过程过于生硬,一个好的设计作

品就是要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其中的内涵、内在美。如果非要把中西方文明都在

一个房间了力图体现,就有可能让自己的设计陷入死角,就算拼凑出来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达不到艺术的完美统一,只会弄巧成拙,成为一个失败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一点再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细细掂量,谨慎下手。

1.2掌握和运用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建筑设计其实就是一个逐渐对设计学的相关

原理和设计的法则以及设计的技巧实现认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通过

学习和研究相关知识让自己的创作素养逐步提高,才能建筑设计过程中,把握好设计的几个要

素,才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也才能创作出上佳的作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作品,讲究的是雅

致不俗,这都需要对设计的原理和手法运用的到位,要达到这一水准就要字实践中多用心琢磨,

多积累相关经验,才能逐渐掌握设计的技巧,让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视野达到更好的层次。

1.3情感的积淀可产生出设计的感染力设计人员的个人情感因素再设计中占据很大的位置,

所以再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好最佳的情绪,只有让心中充满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才能激发自

己的创作欲望,才能将自己所学和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都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并且在融入的

过程中会达到自然而言,不刻意、不做作。要培养创作情感,就要在平时对于设计以外的但

与设计相联系的艺术形式多去感受,只有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才能很容易的进入到创作和艺

术表达的情绪中,将空间以及色彩的运用都能打到自己想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让线条和材质也

能有艺术表现的爆

发力。

1.4不因时尚影响个性化设计曾几何时,欧式风格的建筑设计适应了人们当时对时尚的追求;

但后来又因其式样呆板,缺乏个性,遭到大多数人的怀疑和拒绝。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

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的个性。建筑设计即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

创意性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崭新的风格。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民

族的使命感。建筑设计整体的多元化和部分个性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设计形态、设计情感产

生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更新的题材和形式出现。

2现代设计的新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了城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广场设计、雕塑与壁画等环

境艺术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

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

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

科学。

2.1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和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

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

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

2.2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

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

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建筑设计

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2.3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

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2.4高度民族化

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

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化,又讲传统。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

结合的设计体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尊重民族元素,才能让民族元素再世界美学界有所

建树,才能让建筑设计更富于朝气和生命力。

2.5个性化

统一化是大生产时期的时展诉求下衍生出来的,在这一建设理念指导下导致了社会发展

的模式化雷同化,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一样的楼房,一样的房屋结构,没有办法体现个性化差

异化的人文追去,为了能够打破这个格局,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诉求,一定要设计中引入个

性化的设计手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富有人性化的艺术美。

2.6服务方便化

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服务设施。在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

展城乡自动服务设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

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建

筑设计更强调以“人”这个主体,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总结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正朝着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两者的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

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频繁变化艺术风格促进了人们对新技术的追求,新理论层出不穷,

让建筑设计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红娟.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探讨[J].陕西建筑,2009,(09).

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巧;创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设计是能够充分的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者进行连接的桥梁。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努力通过设计来改造这个生活的世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例如: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方案太多,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风格体系,从而使得设计师自身限陷入了一个极为被动的状态,这样设计的方案就会极为平庸,主题不鲜明。只有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整个设计的主动权,并且在过程中始终的坚持自己的主见,并且结合用户的要求来设计,使得设计的方案更为主动化,对方案不断进行完善,努力对方案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得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情感完个体现到设计作品之中,从而促使设计的作品达到设计师的最高水准。

1建筑设计的技巧核心

1. 1建筑设计的技巧

1. 1. 1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设计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现设计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就像创作一首音乐作品一样,真正好的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着明确的设计主题、建筑设计的艺术气息以及特色,这些都是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这种感觉是人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无意间的灵感,但是如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文化内涵的融入过于强调,想把所有的文化的都融入到设计作品之中,那么必然会导致繁复的情况出现,甚至可能给人一种厌恶的感觉。但是一个建筑设计如果不能体现出文化,那么其设计空间又必然会显得呆板,从而使整个建筑作品显得死板。

1. 1. 2灵话的运用以及掌握建筑设计中的极为基础的建筑设计规律,就是一种对建筑设计的认知过程中,同时也是对建筑设计原理以及法则灵话的运用。建筑设计师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才能够有较好的创新思维,设计出更有力度和质量的创新作品。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的各种设计法则以及建筑的基本原理一定要把握到位,并且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累积设计的经验,推陈出新,掌握设计规律,提升个人设计审美水平。所设计的作品才能给人一种不俗并且高雅的感受。

1. 1. 3通过情感的特点能够产生更好的设计感染力,设计作品的感染力与设计作者自身的情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将自身的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在设计作品中能够明显的看出设计师的文化素质以及生活特点。设计师在日常需要对各种素材进行收集,对各种各样的文化素养进行吸收,感受到各种不同的风土人情,将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在设计师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设计图纸中的每一处空间、色彩这两者的比例以及各个部位的对比和线条流畅度,就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设计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建筑设计在形式上可以说一种无声的情感表达,很容易就能够让感知到并且产生一定的共鸣感,从而带来心理上、生理上、感官上的快乐。设计师的创作欲望愈强烈,情感愈充沛,则其灵感即呼之欲出创新意识所宣染和形成的氛围就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 1. 4不因为时尚的因素,而导致个性化设计本身受到影响,一直以来,欧式建筑都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欧式风格的设计已经适应了人们对于时尚的需求但是在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这类建筑风格却又由于呆板、不个性等房源的因素而受到排斥。所以,设计师应当要充分的了解时展以及民族精神趋势。建筑设计师不仅仅要保证设计作品具有时代感,还应当要兼顾一此当前民族的特性,通过独特的创始来进行创造设计给人呈现出崭新的风格。

2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2.1、方案设计强调因地制宜。

建筑设计产品其本身属于一项经久耐用的产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在一系列的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高层及其高层住宅,日益朝着洋化的方向开展。有很多城市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很多的建筑项目都实现了本土文化及其外来文化的结合,保证了建筑项目本身内涵的突出,实现了本土建筑文化的优化。

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现代建筑文化的冲突需要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这就需要进行中国传统建设文化的科学化研究,避免其传统式、零散性。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把我国的民族形式及其民族风格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这需要进行其运作前景的分析。根据当代住宅楼市的设计需求,可以得知各种洋气建筑登陆我国。比如各种欧洲风范的建筑,各种美式的建筑等,对当下的楼市造成极大的冲击

2.2.人文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显而易见的是,建筑本身的存在,实际上并不孤独,外部空间环境、场所不单单给予了建筑体系构思过程中的特质,同时还对于建筑形式、建筑要素等方面的美学进行了包容这也就是建筑形态设计、环境形态这两个部分之间所存在的相应统一、和谐规律对于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加以尊重,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形象的整体创造,这哈恰就是建筑美学观念之中所存在的一个关键,通过这方面的创新,能够更好的对建筑设计艺术特征进行反映。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要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冲击不大。必须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因此,需要设计师良好地把握设计尺度,将建筑平面设计、立面选型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功能使用便捷,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将各个空间有机组合。

2. 3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特征明显,科学直接参与到艺术当中,建筑的技术进步,升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建筑师在设计时技术性都是比艺术性要优先考虑的。艺术为了创造美,技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艺术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投入,技术需要经验、知识与技巧。技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没有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如果没有艺术,那造出来的就是只是一件物品。所以只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贝幸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设计中要努力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2.4.建筑设计应生态化、节能化。

建筑设计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亦可应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在建筑设计中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用再生材料是维护地球资源的总要手段,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绿色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限高、不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

结束语

科技是时展的动力,随着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新材料、新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股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促进将现代建筑事业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与潜力。

参考文献

[1]曹丽新.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

[2]易丽雅.现代建筑设计的技巧与创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少儿艺术团队;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16-01

少年儿童是社区人群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少儿文化更是社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丰富社区儿童的文化生活,为孩子们的童年营造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增添更多色彩,是新形势下我们校外教育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少儿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

据调查,生活在都市社区的少年儿童,其课余,要么在家长的陪伴下,奔波于林林总总、远远近近的培训机构补习文化、培训艺术,要么在学校附近的托管班打发课余时间,单调的生活、紧张的节奏使得孩子们的童年失去许多快乐。

社区家长则是最纠结的群体,一方面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小伙伴一道嬉戏玩耍,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为得到专业机构、专业教师的培训指导不惜耗时费力陪读,往往随着孩子学业加重、家长工作及家庭情况的变化,时间分配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难以为继。

再者,各校外培训机构及伴生的少儿艺术团队不在少数,它们各自为阵,其培训、排练、招生多是在机构阵地内独立完成。团队的展演也多以国际交流、电视台、各类大型活动、各种比赛之类的平台为主。这些平台相对较高,除少数品牌团队外,不少团队鲜有演出机会。只有技能技巧的培训使得队员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培养和保护,教师的创作热情得不到激发。由于学业、路途耗时、家长无力陪护等因素,团队队员也常常不稳定。这些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许多少儿艺术团队的健康发展。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大多社区没有把少儿文化建设纳入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现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室、健身器械、广场舞等等,而占人口相当比例的社区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受社区文化活动经费制约。目前社区群文活动基本都是公益活动,或是临时协调辖区资源来实现。维持社区儿童日常活动需要场地、专业教师、设备设施,凡此种种没有资金寸步难行。

(三)社区文化活动指导水平有限。社区成人群文团队的指导,主要通过团队负责人指导、团员互相交流以及成员外出学习后指导团队三种方式进行。显然,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儿童,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正规启蒙,专业指导。社区孩子缺乏专人组织、缺少专业教师,致使许多孩子与家长纷纷外出寻找专业培训机构。

(四)缺乏活动场地也成为制约社区儿童文化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大多社区本身没有与儿童开展学习、娱乐等活动相应的场地和配套设施,也很少有适合儿童活动的项目。社区辖区学校、幼儿园节假日大多场地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公共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效能。

三、促进社区少儿文化发展的途径

(一)促进社区与少儿艺术团队联姻,组建合作团队,聚集关心儿童、热心公益的文艺专家,组建专家团队作为社区儿童活动的顾问;利用少儿艺术团队现有师资、丰富的艺术教育管理经验,在社区设立少儿辅导站,科学系统地安排培训学习科目与时间,由团队专业教师直接对社区儿童进行培训;同时,邀请社区有相关特长的离退休老年志愿者做辅导员,让老人有事做,使孩子有人管。提供多层服务,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家长期望的专业培训与艺术锻炼。社区辅导站的孩子自然也是少儿艺术团队的后备力量,从而确保团队的稳定。深入社区群众的教学也会为专业教师带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

(二)整合社区资源,争取辖区内企业赞助社区活动,活动同时为企业做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推动企业发展;整合辖区学校、幼儿园,提高场地利用率,解决社区儿童学习、培训活动场地,帮助孩子们就近学习培训,既节省了孩子求学路途耗费的时间、免去了奔波的辛苦,也解放了家长。

(三)搭建展示平台,国际交流、省市汇演这样的平台固然需要,同时,社区更是孩子们展示才艺最好的舞台,社区的老人、家长就是孩子们最亲的观众。这样的展示,易起易散,来得十分便捷,为孩子们在课堂之外开启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社区舞台也给少儿艺术团队以更多的展示锻炼机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提高团队实力,冲向更大的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区文化建设是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少儿艺术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少儿艺术团队而言,根植社区,服务大众,也许正是它们走出困境,焕发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互为依托,协同发展,建立共同繁荣的长效机制,社区文化建设必将出现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公益林;规划建设;健康发展;江苏苏州;吴中区

苏州市吴中区现有山林地.万hm,其中集体林地.万hm,国有林地.万hm;年分类区划成公益林.万hm,商品林.万hm,主要分布在沿太湖的丘陵山区,全区大部分森林属针阔、针竹混交林和常年封山后的杂阔林。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工作部署,吴中区林业站以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技术依托,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实行林地的分级保护、分区建设、分区管理、分类经营、总量控制、合理利用,规范林地用途,逐步构建起以林地、林木管理为核心,区、镇、村级联动的生态公益林管护体系,由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合理规划,分级保护,加强林地管理的基础工作

规划是根据林地生态的敏感性、林地区位的重要性、经济社会对森林的影响性和其他相关因子,将全区现有.万hm公益林分为二、三、四级个级别的林地规划保护区。林地分级保护是林地分类经营和管理的基础,重点区域保护为主,一般区域保护与利用并举。

()二级林地保护区域.万hm,主要是东吴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山森林公园和天平灵岩景区的风景林和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普遍封管,严格控制生产性森林经营活动。

()三级保护区面积.万hm,实行较为严格的保护。主要是越溪、横泾、胥口、光福等乡镇的省级公益林,以及东山和金庭镇的经济林,经过批准允许进行一些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或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抚育、更新采伐等生产性森林经营活动。

()对四级林地保护区域实行国家、省级及当地的一般性林地保护措施,严禁非法征占用和毁林开垦等破坏行为。

分区管理,构建公益林管理体系

根据保护规划,采用公益林属地镇管理,吴中区林业站按镇(街道)划定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区,签订镇(街道)生态林管理责任状。各镇各村护林员同样落实公益林管护考核制度,形成一级管一级的生态公益林管理体系。

()落实管护责任。根据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区政府每年与个镇(场、街道)签订管护合同,逐级分解落实管护任务,各镇(场、街道)与个村级管护单位及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四至界限、管护面积、管护时间以及管护要求。

()加强护林员管理。每年开展护林员上岗培训,明确护林员职责,在护林员配备上平时按 hm山林配备名护林员,防火期间增派人员按 hm山林配备名护林员的要求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有名常用护林员,护林员工资由区、镇两级财政共同承担。

()加强监督检查。区、镇两级定期不定期对公益林管护单位开展监督和检查,落实管护责任、管护设施建设、管护报酬和奖惩措施等,努力确保各项管护措施落到实处。

总量控制,完善征占用管理制度

为确保吴中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对林地资源消耗和利用进行总量控制。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是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林地保护总目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征占用补偿制度,强化征占用管理,杜绝乱占乱伐现象。

结合“十一五”期间吴中区各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面积情况,依据吴中区确定的“十二五”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对吴中区规划的近期和中远期间林地需求与供给进行预测,在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征占用林地控制目标:

()~年的近期规划。征占用林地总控制面积为hm,年平均控制面积hm。

()~年的中远期规划。征占用林地总控制面积为hm,年平均控制面积hm。

分类经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林地

规划将吴中区的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生态公益林。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区划界定后,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管理,以确保林地面积的稳定,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或改变其性质、用途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手续。同时,坚持等量置换的原则,保证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占补平衡。但是对有利于发展林业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益的合理开发利用要予以支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商品林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快速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出发,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点和竞争优势的林业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碧螺春

  

茶、枇杷、杨梅、水蜜桃等名特优经济林、苗木花卉,目前林产品收入已成为山区农民的增收亮点。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组建队伍,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社区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发展;遵义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2

1引言

城镇化能够良好的实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而目前我国城镇化相比其他国家显得较为落后,因此研究促进城镇化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贵州省城镇化相比全国其他一些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遵义地区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在区域、人口和经济方面都对贵州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过目前关于金融对城镇化作用的研究文献较少,对遵义地区金融对城镇化支持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研究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在进行实证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选取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相关指标。大部分学者选择金融规模指标(FIR)、金融效率指标(FE)和金融结构指标衡量金融发展的水平。不过也有学者用其他指标,比如陆铭(2004)用银行存款占GDP的比重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而衡量城镇化的指标除了最常用的人口城镇化之外,还有收入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选择城镇化的指标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比如辜胜阻(1991)采用了单一的人口城镇化指标,而赵峥(2012)采用的则是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指标体系。

对于实证研究结果,大多数学者都得到相似的结论,即金融发展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比如郑长德(2005)指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在理论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在初始阶段对资金有大量的需求,金融应该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等提供支持。比如倪凤h(2007)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调整等将会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银行贷款才可以获得资金。也有部分学者就城镇化过程中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各抒己见,比如王曼怡(2010)认为要着眼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对融资机构起到优化作用,满足城镇化资金需求,而匡国建(2007)认为应当建立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国内文献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问题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不过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遵义地区作为欠发达的一个区域,城镇化刚刚进入中期阶段,而对其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贵州省遵义地区的区域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3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调节与配置资金的重要枢纽,金融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2003―2012年这十年的统计数据对遵义地区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在这十年都一直呈递增发展,存贷款总额就理当也是递增状态。每年的增长幅度几乎都是越来越大,其中,2011年和2012年之间的存贷款总额差距最大为5251290万元,2012年的存贷款总额是2003年的538倍。

本文选取遵义地区2003―2012年这十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用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和城镇化率来反映遵义地区这十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进程。遵义地区2003―2012年这十年间城镇化率是呈递增的,每年平均增长1387个百分点。直到2012年的城镇化率增长到3986%。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发展速度就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根据这个规律,遵义地区2007年以前属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到了2007年及以后属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按照该规律,遵义地区现在正处于中期阶段并且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4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作用的实证研究

41指标选取、数据说明以及模型建立

通过对其他学者实证研究的总结,本文决定选取人口指标法来衡量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即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率(Ur)=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金融发展水平可以用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来反映。本文用前文在论述金融深化理论所提到的金融相关率来表示金融规模,即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GDP;金融效率反映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程度,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本文用存贷比率来表示金融效率,金融效率(FE)=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为了得到比较可靠的统计结果,本文选取了遵义地区1980―2012年的数据,其中城镇化率、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均来自《遵义统计年鉴》。

本文选取的反映城镇化的指标是城镇化率(UR),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是金融相关率(FIR)和金融效率(FE)。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构建的模型为:

UR=a+b1×FIR+b2×FE+e

42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都可能存在着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直接运用回归建立模型,就可能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平稳性检验。本文选用的是ADF检验,用Eviews 72软件对以上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原指标序列UR、FIR、FE的ADF检验值都大于1%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其是不平稳的;但是其在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值都小于1%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一阶差分后平稳。

(2)协整检验

经过ADF 平稳性检验证实了差分后形成的时间序列是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平稳序列,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了进一步确定上述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就必须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 检验法,用 Eviews72软件检验变量 UR、FIR、FE之间的协整关系。

如表2所示,原假设为0个协整关系时,迹统计值3831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当假设条件为最多1个协整关系时,迹统计值1439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着1个协整关系。因此,UR、FIR、FE这3个变量存在着协整关系。

5结论与对策

本文以研究遵义地区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建设支持为目的,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关于这一论题目前的研究情况;其次,本文阐述了关于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了解关于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再次,本文根据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遵义地区城镇化和金融发展分别进行现状分析,得出:遵义地区在这十年间城镇化率是呈递增的,每年平均增长1387个百分点,遵义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另外,遵义地区的金融相关率从2003―2008年都是递减的,从2008―2012年又几乎呈现递增状态;最后,本文根据遵义地区1980―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到协整方程。

根据前文实证分析部分得到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FIR的系数比FE大得多,即FIR对UR的影响程度比较大。若是单纯地从公式的角度看,提高FIR会较大地提高UR,即发展金融规模会加速城镇化率的发展。因此,就本文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来说,加快金融规模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率。

参考文献:

[1]陈罗俊城镇化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0)

[2]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3]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8(3)

[4]中国农业银行湖南分行课题组金融助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