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精神以及省市区学前教育三年计划,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陕教基三办〔201x〕2号)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形成全社会高度关心、重视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营造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我园学前教育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活动主题及目的

通过开展学前教育月活动,围绕“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科学育儿资源平台、家长宣传册、海报等,宣传学前教育重要性,宣传国家、省发展学前教育政策和各市发展学前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文艺活动、育儿专栏、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科学育儿的内容和方法,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三、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5月20日至5月2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动员会,成立宣传领导小组,指定宣传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5月26日至6月15日为宣传实施阶段,根据宣传计划和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抓好活动的落实。

第三阶段:6月6日至6月20日为活动总结阶段。在本次活动月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书写出书面总结,上报中心校。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员:XXX

五、宣传内容和重点:

1、宣传相关政策。大力宣传《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陕政(201x)51号)、《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安政发[201x]3号)和省、市、区、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学前教育政策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宣传管理制度。重点宣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陕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陕西省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陕酉省物价局关于认真做好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康市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复查)标准》、《安康市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中省市学前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及区办相关管理文件,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办园行为。

3、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广泛传播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广大家长与儿子信心和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六、宣传方式

多渠道向社会宣传。通过庆“六一”联欢会,制作育儿专栏,印发宣传单,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政策方针,并在醒目位置悬挂标语。开展园内宣传。天骄幼儿园在宣传月期间组织全园教师集中学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尤其要组织教师逐条学习《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利用园本教研等形式,通过撰写学习笔记、集体交流等方式解读国家和省里学前教育政策。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2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意见》出台的背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介绍一下编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背景

答:学前教育国十条下发以来,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一期、二期行动计划,切实把学前教育纳入民生工程予以保障,资源快速扩大,投入大幅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逐步提高,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50.9%提高到75%,社会普遍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但总体上,普惠性资源依然不足,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在许多地区还比较突出,幼儿园运行保障和教师队伍等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对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国家规划1亿左右人口进城落户,将带来资源结构性短缺,城市资源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期间,学前教育将面临资源不足和普惠不够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巩固一期、二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编制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保持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减、工作干劲不减,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期盼。

2.实施第三期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实施第三期行动计划既要遵循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把握十三五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

一是注重科学规划。针对当前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等新需求,强调调整幼儿园建设规划,优化幼儿园布局,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

二是坚持公益普惠。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既要发挥公办园在普惠性学前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也要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

三是强化机制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发展和监管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中央支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办园体制改革,提高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3.三期行动计划关于十三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答:《意见》对十三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三五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普及和普惠两个指标: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这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关键指标。

二是体制机制目标,理顺管理和办园两个体制,建立成本分担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机制,落实政府在规划、普惠性资源配置、投入、队伍建设、监管及推进公平等方面的责任,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是质量目标,建立评估监管体系,规范办园行为,消除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4.实施三期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三期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有三項。

一是扩大普惠性资源,着力破解公办园少、民办园贵的问题。按照公办民办并举的要求,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公办园在幼儿园总量中的占比,扭转公办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另一方面积极扶持民办园,不断提高普惠性民办园在民办园中的占比,通过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满足绝大多数幼儿都能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条件保障问题。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与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幼儿园教师编制补充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各类幼儿园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三是提升保育教育质量,解决学前教育内涵发展问题。推进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研指导,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5.三期行动计划在扩大普惠性资源方面提出了哪些政策举措?

答:针对当前普惠资源不足的现状,《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着力解决脱贫攻坚地区、两孩政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建设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在农村,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每个乡镇办好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或办分园,小村联合办园,健全县、乡、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在城市,落实国务院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必须办成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要求,老旧城区、棚户区改造和新城区、城镇小区建设要按需要配建幼儿园,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和管理环节突出存在的问题。

二是支持机关企事业、城镇街道集体办园。要求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大政策和投入的支持力度,通过地方政府接收、与当地优质公办园合并、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

三是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继续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将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和办园质量作为奖励和支持的依据,扶持和监管并进,引导民办园提供稳定的普惠。

6.三期行动计划在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实施一期、二期行动计划,各地按照学前教育国十条提出的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的要求,切实把学前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扭转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不投入或少投入的状况。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基础薄弱,欠账较多,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主要是用于资源建设,幼儿园保运转、保工资、保发展的问题仍存在很多困难。三期行动计划在继续扩大普惠性资源的同时,把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生均拨款、资助、收费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作为着力点。

一是建立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推动各地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标准和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解决幼儿园日常运转和教师基本待遇保障问题。

二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優先资助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

三是建立幼儿园收费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办园成本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对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费收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

7.三期行动计划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答: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素质不高是长期制约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意见》要求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体系。

一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在编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鼓励地方探索创新,通过采取核定编制、购买服务、区县统一招考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不足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

二是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国十条和《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非在编教师待遇的要求,加强制度创新,切实解决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问题,并依法将幼儿园教职工全员纳入社保体系。

三是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根据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确定培养规模和层次,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补充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深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学前教育实际、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聘标准。

8.三期行动计划在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加强幼儿园监管,是整体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是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教育部要研制《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建立科学导向,引导各地完善分类定级质量评估体系,激励各类幼儿园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二是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落实县级政府监管责任,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幼儿园准入、安全、卫生保健、营养膳食、保育教育、经费使用和收费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推进幼儿园依法依规办园。

三是健全教研指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落实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研指导网络。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业务指导。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3

一、发展学前教育是为国家的未来积累财富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进一步为学前教育定位,强调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刚刚在莫斯科闭幕的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学前教育大会的主题就定位为“构筑国家财富”,其涵义就是认为学前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投资学前教育比投资任何其他阶段的教育都拥有更大的回报,“早期教育和保育是对国家财富进行的投资”,“孩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投资于儿童就是投资于未来”。

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国家的主人,站在国家、民族未来的高度上看待学前教育,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不仅仅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还需要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因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

二、学前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由于学前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多;加之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企事业单位追求经济效益,把幼儿园推向社会进行“剥离”,造成大批企事业单位所办的幼儿园纷纷解体,公办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因而出现了严重的幼儿园资源短缺,造成社会上出现“入园难”的问题,一些家长为了孩子入园彻夜排队报名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而伴随着“入园难”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入园贵”,许多家长感叹“上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形成了“孩子上得起小学,上得起中学,却上不起幼儿园”的现象。许多年轻的家长不仅是房奴,还是“孩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入园难”、“入园贵”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成为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的民生难题。这些问题折射出政府前期对学前教育职能缺位,也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0年11月2日,国务院总理来到北京两所幼儿园进行调研时说:“办好学前教育是群众的希望,也是政府的责任。现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入园难问题,这说明学前教育的发展赶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重要位置,这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级政府有责任切实将学前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合理布局,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破解“入园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扩展学前教育资源,一是政府投资新建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解决“入园难”问题;二是在城市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建好之后政府作为公益设施无偿交给教育部门使用和管理;三是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把闲置的校舍用于学前教育,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破解“入园贵”的问题则需要各级政府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要求各省级有关部门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相信这些措施的落实会逐步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得起幼儿园,能够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让学前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有坚持公益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我认为政府主导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投入不足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6%,低于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仅占1.2%至1.3%,十年来徘徊不前,这一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学前教育公共经费超过教育总经费10%的国家有匈牙利、法国和捷克;在8%~10%之间的有丹麦、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和瑞典。《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可以预期,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增加,必将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有效提升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减轻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政府主导体现在为社会提供一个“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中不仅仅有国家投入的公办幼儿园,还包括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同时也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多元化的学前教育体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26-02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它肩负着“启蒙”和“奠基”等重要任务。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这种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提高各类幼教机构的保教质量,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诸多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意见,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当前,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在本文,我们主要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公共性

这里的“公共性”,主要是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的对象而言的。“公共性”可谓是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一个特征。根据对公共服务体系和学前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结构上的开放性。即该服务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面向和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而非少数社会成员或某些特殊的社会阶层。由结构的开放性所决定的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是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公共性最集中的表现。二是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内在价值性。所谓价值就是指这个服务体系是有用的。通过该服务体系能满足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并能保证所有适龄幼儿都能接受基本的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学前教育逐渐具备了成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基本条件,而价值性或功能性是所有社会公共产品必不可少的内在属性。一个没有与社会或个体需要发生实质性联系的产品是不可能成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三是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性质上的公益性、普惠性和非竞争性。在过去,由于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教育性质和特点,使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的动机更多倾向于经济利益。他们注重的往往是学前教育的赢利性、经营性和竞争性等,这一点在各种私立幼儿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和典型。当前,随着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提高和国家财力的增强,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可以这样讲,改变对学前教育属性的传统认识以及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既然现在把学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来看待并提出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那么,这个服务体系就应该具有公益性、普惠性、非赢利性和非竞争性等性质和特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举办学前教育以及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就更应该是社会的一项公益事业。正如有人指出的,“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及对学前教育产品属性的分析,学前教育是具有强大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应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1]。

二、政府主导性

这里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组织管理而言的。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很重要的是要坚持学前教育构建和组织管理中的政府主导性。一方面,它是由公共服务体系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并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的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和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在现代社会,任何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总是与政府的主导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发挥政府的主导性是任何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一个核心要素和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政府在现代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职能所决定的。在现代社会,政府往往又被称为公共政府,它主要充当着各种社会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组织、领导和管理。因此,构建任何公共服务体系都只能是政府的事,其他个体和组织都难以替代政府的该项职责和职能。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有人指出的,“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关键在各级政府,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彻底地得到解决”[2]。

三、多元性

这里的“多元性”主要是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举办机构或主体而言的。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学前教育、尤其是优质学前教育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就是“入园难”、“入名园更难”和由此导致的“高收费”现象等。正如有人指出的,“随着近年社会对学前教育之于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认识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社会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实质是‘供’‘需’之间的突出矛盾的集中反映”[3]。针对这一问题,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就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以及创办更多的、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公立幼儿园,并发挥公立园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前教育,特别是要鼓励他们创办各类保教机构,并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这些保教机构的收费标准,以淡化其赢利性。总之,只有实现学前教育机构创办主体的多元化,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化解当前学前教育中的供求矛盾,才能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四、均衡性

这里的“均衡性”主要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必然涉及教育公平和平等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体系,现行的学前教育机构应该保证全社会享有公平和平等的学前教育,这在客观上要求实现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但在我国,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包括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实际上是很不均衡的。其主要表现:一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的配置在总体上好于农村。二是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如东部教育资源的配置优于中部,而中部又优于西部。这种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事实上的不均衡,也影响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因此,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采取一些特殊的补偿措施,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配置上的均衡,也是当前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实现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均衡不能采用“削优补差”的方式,而只能通过增加投入来达到均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的目的。具体说是:1)各级政府要大力兴办公办园,包括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等,并通过发展和壮大公办园来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2)要积极扶持各种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园,既作为公办园的有益补充,又可为社会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多种资源和选择。3)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以此作为增加学前教育覆盖率的重要措施。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4]”。4)要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公立园。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入园率最低,是学前教育最为薄弱的地区,也是需要加强学前教育的重点地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中提出,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地方为主,中央奖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创新机制”的原则,在“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五、创新性

“创新性”主要是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制定的配套政策和制度而言的。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固然需要增加投入和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还必须有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这是因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体制创新是所有公共服务体系的三个主要特征、表现和要求。同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也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与完善,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来为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保障性

“保障性”主要是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质量而言的。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保证和满足全社会对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需求,使所有适龄幼儿有学上,有园入,即所谓的“保基本”,当然这只是一个最低要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建立在有质量保障的基础上,要让适龄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因此,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必须树立质量意识,通过树立新的办园理念、改善软硬件条件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措施来提高学前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总之,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而做到“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是其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丁金霞,庞丽娟. 社会体制转型与学前教育的重新定位[J]. 学 前教育研究,2010(3).

[2]张爱华. 以质量为核心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专访中国 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J]. 教育导刊,2010(2).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5

一、主要成绩

(一)起步早,政策力度大,体制健全。*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从2004年开始就进行相关调研,并于20*年开始,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及《*区学前教育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办法》等政策措施。从2005年开始区政府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发展资金200万元,并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年增200万元,到2010年达到1200万元,走在全大市前列。*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区委、区政府对学前教育工作更加重视。目前,*区已全面实施“政府统筹引导,教育主管部门和街道、乡镇分级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并初见成效。

(二)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科学布局,基本实现了各街道、乡镇“一所中心示范园、若干所三星级及以上骨干园和少量二星级以下有证幼儿园”的办园格局。为保障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了民办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奖励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民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增加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方针,采取以奖代补、减免税收和建设规费等方式进行扶持。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名园带新园、强园带弱园等办园模式。实行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下的辖区统一管理,完善学前教育区片辅导网络。推进公立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和优质民办幼儿园连锁、集团化办园或举办农村教学点的多元化办园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机制,强化师训,稳步提高保教人员素质。从2005年开始逐年增加事业编制,新设企业性质编制。实施“先纳入、再考核、后录用”的用人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在编幼儿教师数量。保障幼儿教师(含保健医生、保育人员)权益,提高工作待遇,注重教师素质提升,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程。制定了《*区20*年~2010年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并从20*年起实施了对幼儿教师进行分类、分层的全员轮训,每年安排专项师训经费20万元,有计划地稳步提高保教人员素质。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公共服务 政府责任 铜仁市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改革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独立列章。随着社会经济体质改革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呈现出了各种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的区域,按照国家统计局2006年颁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本研究选取铜仁市城市地区各区以外的区县,包括玉屏、松桃江口等6区县。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

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有关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及政府责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以确定本研究的目的、重点及难点和研究的思路。

1.2.2实地调查

课题组与2015年9―10月在铜仁市各区县,对其地城乡学前教育及公共服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当地学前教育教师就关于政府责任中的价值理念体系、实践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了相关记录。

1.2.3问卷调查

研究设计了【铜仁市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量表】通过8名铜仁市学前教育专家涵询和学生测量分析,问卷经信度和效度检验符合心理学量表的编制。随机选取铜仁市6个区县学前教育教师1000名,学生1000名,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96份,回收率94.8%,剔除无效问卷44份。

1.2.4数理统计

问卷据经SPSS17.0和AMOS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所有显著水平设置为P=0.05。

2结果与分析

2.1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责任结构探索研究

在讨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理念体系内涵的构成基础上,对铜仁市学期教育公共服务的结构进行模型构建,本研究首先构建学期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责任中的价值理念体系模型的基本效应途径试图从三个不同维度分析,反应出当前铜仁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责任的贡献率。

2.2铜仁市不同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比较分析

本研究对不同地区和区县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结构进行比较,从横向比较分析来看,城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高于区县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也许是区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组织管理还从在漏洞,教育教师师资水平等人员配置方面不够。

表1不同城乡之间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比较分析

编号 B1 B2 F P

F1 城区 4.49±0.42 4.40±0.48 0.980 0.342

F2 区县 4.50±0.45 4.30±0.49 3.341 0.028*

F总 城公共服务体系 4.56±0.35 4.40±0.40 5.300 0.023*

注:* 表示P

2.3铜仁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的存在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铜仁市各区县的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对所得数据的梳理分析得出,就目前铜仁市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中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政府责任主体看,政府责任主体在层层转嫁中模糊不清。具体表现为,政府责任转嫁给市场、政府责任转嫁给小学、转嫁给幼儿园,在转嫁给家庭。第二,从责任对象而言,政府责任对象偏倾,难以体现政府责任对象的公共性,学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第三,就政府责任内容而论,政策制定责任隐性缺位。

3讨论

3.1铜仁市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机制的结构

本研究在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对铜仁市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中价值理念体系、服务体系、实践体系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并依次进行实证调查,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政府责任机制进行探索因子分析和模型结构分析,了解了铜仁市目前对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

3.2针对目前铜仁市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机制的建议:

面对当前学前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依据本地区的师资需要,制定循序渐进的师资配置计划表。第一,机构编制部门加大调整公办幼儿教师编制数额,保障公办幼儿园教师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二,规划幼儿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创新幼儿教师培养机制,政府要执行国家关于园长、幼儿教师培训制度的规定。第三,各级政府要充实管理力量,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

4结论与研究局限

4.1结论

本研究以铜仁市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政府责任为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的结构及三个子结构,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责任隐性缺位,政府责任主体在层层转嫁中模糊不清等方面。

4.2研究局限

1、本研究只是从政府责任机制中服务体系和实践体系形成因素中的价值效应评估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政府责任机制形成影响因素比较多,且不是孤立单个因素形成,要进一步的探讨学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责任机制与社会公益服务实践的形成相联系,在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是今后的重点。

2、本研究只是选取铜仁市6个区县进行调查分析,不知其乡镇学期教育政府责任机制的形成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对乡镇和偏远区县调查样本的数量,并对样本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找出其中的原因,给政府责任机制以后建设提供一条路径。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2]丁金霞,庞丽娟.社会体制转型与学前教育的重回新定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3).

[3]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5).

一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