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1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0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05-01
1 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罗伯特•小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典型理论是货币周期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小卢卡斯等人的理论,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2 理性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基本假设
小卢卡斯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始于他为凯恩斯主义寻找经济基础。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他在为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工资,价格部分提供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冲突时,小卢卡斯转向了新古典主义。他试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所以,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
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
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3 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4 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丽彬.理性预期观点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2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经济活动;货币乘数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
(一)存款准备金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后,会控制货币供给,调控国民收入,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进行有效监督。具体作用有:第一,保证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资本的流动性;第二,中央银行可以专注于信贷资金的一部分履行职能,银行间结算处理,向金融机构贷款,以适应短期资金在不同的银行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调整;第三,通过作用于货币乘数,调整货币供应总量。
(二)存款准备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会直接作用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表示中央银行增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减的数值。当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上升(降低),货币乘数值就下降(增大),这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系统减少(增加)的创造能力,也使得信贷规模减少(增加),导致社会信用压力增大(减小),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利率上升(降低),社会的投资及其他支出相应缩减(增加),这就是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作用过程。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局限性
(一)对经济调控的震动太大
由于存款准备金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对经济产生影响,在经济出现过度增长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通过货币创造过程,使社会中的信贷资金多倍收缩,给经济降温。中央银行每次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要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当调节过于频繁时,就会导致银行的经营产生不确定性,对银行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带来经济的强烈震荡。
(二)频繁调整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我国银行缴存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额数额比较大,这使得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不明显,需频繁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会造成经济稳定性的降低。都知道,只有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中,才有助于经济活动高效的进行,而频繁的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波动的宏观经济境况,增加人们预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微观主体承担更大的风险,减少人们的经济活动,造成经济活动减少。
(三)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
由于银行的规模和经营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一刀切”式变更对银行的作用不同步,一些银行就容易落到流动性的困境。存款准备金轻微的变化,会有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因此,对经济的短期调整是不合适的,由此存款准备金也是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常用的工具。
三、强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提议
(一)密切配合其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调整时存在对经济震动太大的局限性,并达不到及时有效调控经济的政策效果,而若与政府其他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和合作,则助于达到最大的政策效应。当经济形势过热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应配合紧缩的财政政策,相关部门降低财政款项,更多的往央行上交存款,使得社会上的货币量削减。在税收方面,通过提高税率,加强税收征收和管理的力度,减少企业的融资途径,降低企业的投资欲望。
(二)实行多种货币政策组合调控
我国历年来经济调控时所使用的货币政策,虽然存款准备金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配合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具备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结合存款准备金制度,再加以央行审时度势的卖出有价证券,通过票据交换与结算,减少银行的流动性,使得银行体系贷款规模的缩小,从而有效的抑制我国国民经济中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过量,投资欲望过强和消费过热的现象。
(三)加强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创新型产品严重缺乏,导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过度的依赖。因而,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研制出新颖的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市场,促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得到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得到强化,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抵抗能力,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在中国外汇储备系统。
四、结论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会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减造成影响,同时也会控制经济。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宏观调控是十分重要也是使用十分频繁的货币政策。通过分析暴露了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缺乏弹性、地区间影响不一致等。针对存款准备金的局限性本文也做出而相应的加强其作用的提议,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密切配合,实现了多种货币政策的调整,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楚尔鸣.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18221
[2]潘淑娟.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61262
[3]孙少岩,张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5):5963
[4]陈艳冰.探析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
[5]魏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一个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博士论坛,2009(2):4749
[6]孙政.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优化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5051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3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高度抽象、派别林立、模型复杂、实践性很强,学生普遍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缺乏兴趣。当前,许多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依然采用了赫尔巴特的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教师始终处于绝对权威中心,以课本为依据,传授知识为目标,主要采取灌输式讲授法。传统教学范式的缺陷日益凸现,因此,必须推进高校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范式。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笔者认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中,不妨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人们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难以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但笔者认为只要精心设计,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宏观经济学能够进行课程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例如,宏观经济学中投资这个概念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困惑,而投资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对投资的正确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是难以把握投资这一概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用尝试教学法,先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一旦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发现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然后教师导入新课,在新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把握投资与资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懂得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厂商购买资本或对资本的需求,是厂商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明确要从资本的角度来理解投资。最后,教师再次进行课堂作业并给予课堂小结,以此巩固对投资的理解。
采用尝试教学的关键是两次尝试题的设计,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尝试题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与课本或学习材料的例题相似,便于学生藉以自学课本或学习材料,共同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可配合课本的题目来进行,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辅导教学的具体步骤包括: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把教学从着重灌输知识、技能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这章内容,理论性强,没有什么数学模型,同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必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先从旧知识引发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在上章中了解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那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呢?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阅读课本,该做练习时做练习,并核对答案。最后,教师小结,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再比如,GDP的问题也难以把握,在教师讲授GDP的概念之后,为使学生全面把握和增强理解GDP,以及有关GDP的评价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制作成PPT,来讲授相关内容。在学生讲述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学习心得。
采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需巡视课堂,不打断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小结时,做到有的放矢,纠错解疑,规范学生做题,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
(三)专题讨论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是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锻炼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讨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挖掘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综合知识的能力。
对于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专题讨论教学法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专题讨论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设计好多个专题,让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然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收集资料,并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接下来将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用PPT的形式展示,派1~2代表做演讲。同时,课堂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做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点评打分。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对专题报告进行修改,每个组员提交1份个人研究报告,小组提交1份总报告。例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在讲消费理论时,要求学生查阅中国储蓄资料,分析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储蓄?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以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时代背景,讨论政策组合的实际应用情况等。
采用专题讨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应该精选专题,控制好学生陈述的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带动气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优势明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教学难度增大、教学结构松散、教师的指导地位难以保证等等。笔者认为,要扬长避短,在宏观经济学自主学习教学安排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足够的授课学时
自主学习教学不否定理论讲授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难度和复杂性,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应当以理论讲授为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授课时数约51学时,这只能保证讲授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顺利实施教学范式改革,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教学内容,必须在原有授课学时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6课时,即每学期至少达到68学时。
(二)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实证分析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要想做好实证分析,学生必须具备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资源收集数据,并传授一些基本的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等。例如,在讲“国民收入核算”、“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搜集中国名义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CPI、PPI等数据,让学生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有总体的认识。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其中涉及货币政策问题时,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搜集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大体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机制
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应当纠正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偏差,扩大评价的内涵和范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科学考核的标准应是多重的,丰富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应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研讨与辩论的表现、自主查文献讲课的表现、课程作业的表现等。着重评价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程度,考察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其教学难度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要精心设计、策划,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由课堂任课教师一人独自难以承担。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负责课堂讲授,每一章的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由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位主讲教师分别负责,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专业背景等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怀礼.浅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
[2]成新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08,(05).
[3]伍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初探——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2).
[4]百度文库.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评述[EB/OL].(2011-12-29).http//wenku.baidu.com.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4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测;分析
作者简介:商丽景(1979-),女,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贾瑞峰(1973-),男,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2-03
2011年我国的CPI经历了高速上涨――趋于下滑的时期,到2011年12月的CPI涨幅为4.1%,创下了2011年的最低。为了应对物价的持续上涨,我国2011年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2012年的CPI将呈现何种趋势,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2012年通货膨胀预测
对于2012年通货膨胀预测,不同的经济学家或机构有不同的看法,分别做出了相应的预测值:
1.在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透露: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CPI总水平涨幅为4%左右;
2.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预计,2012年物价总体水平将保持下行状态,月度之间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CPI涨幅将维持在4%左右;
3. 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如果国际经济不再出现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那么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9%,CPI将上涨4.6%;
4.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指出,中国物价涨幅趋于回落是大趋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3%-4%;
5.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则认为,2012年CPI会进入回落期,可能降到3%以下。
虽然各位经济学家对2012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不同,但大家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点:2012年的CPI将继续上升,物价上涨的幅度虽然比2011年小,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
二、2012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2012年的通货膨胀是建立在2011年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的,但是国内外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与2011年相比,2012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粮食价格趋于平稳,非食品作用凸显
中国已经经历了从2004――2011年粮食连续八年的增产,国内粮食储备充足,2012年中国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即使在天气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也不会出现短缺现象,从而可预知2012年中国粮食价格不会有大幅度的上升,而且今年粮价有可能呈整体回落的现象,甚至个别粮食价格还将下跌,比如玉米。因此,食品将不再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因素。
2011年,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如加工维修服务、家庭服务、服装价格等)均创历史新高,但对CPI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由于这些非食品价格上涨均与人力成本上升有着密切关系,而工资是刚性的,一旦涨上去就很难再下来。因此,在2012年,随着食品价格趋于平稳甚至下滑,而非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将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由于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出高位震荡的局面,震荡幅度可能比2011年更加剧烈。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上半年价格高位运行,下半年铜、铝、锌、铅等基本金属以及原油、农产品等价格全面震荡下行。而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由于受国际情况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上涨预期。比如原油,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伊朗局势紧张,如果爆发战争,那么国际油价将直线上升,有可能远远高出2011年国际油价。2012年初,铜价涨幅达到8%,由于受到印度政局的影响,铁矿石也维持在较高的价格,原油、大豆的价格也在高位运行。而我国对铜的进口依存度达90%,原油和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达50%-60%,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必将对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外汇占款将会减少,货币供应机制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11年前9个月外汇占款持续增长,而从10月份开始外汇占款余额出现下降,一直持续到12月份。2011年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为254869.31亿元,而9月末为255118.23亿元,10月份外汇占款月环比负增长248.92亿元,11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279亿元,到2011年12月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53587.01亿元,较11月末余额减少1003.3亿元。2011年外汇占款的减少,是自2007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2012年的外汇占款是在2011年12月份的基础上继续下降还是反弹上升,主要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上是非常严峻的,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比如美国经济的低迷、欧洲的债务危机困扰都将导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几率上升,整个世界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而世界经济的下滑将使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减少。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2012年全年外汇占款增量在人民币1.5 万亿元左右,将远远低于2011年的2.5万亿元。自2001年到2011年,我国M2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外汇占款所占比例一度超过了50%。2012年,我国外汇占款的减少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机制发生变化。
(四)通胀预期将推动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一种心理预期,也就是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损失,而预先做好应对通货膨胀的准备。通胀预期虽然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通货膨胀有了预期,那么他们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比如,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的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很快,那么他们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从而达到保值或减少损失的目的。人们采取的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加快通货膨胀的到来,造成社会商品价格的继续上升,从而加剧通胀,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
2011年物价持续上涨,消费者和投资者对2012年的物价只会看涨而不会看跌,从而形成通胀预期,这种通胀预期的存在将严重威胁到2012年的物价水平稳定。
三、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虽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测值有高有低,但总体来看2012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可忽视,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预防2012年发生较高通货膨胀的必要保障和有力武器。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依据
我们衡量物价水平最常用的工具是CPI,但该指标存在着诸多缺陷,并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现实社会中物价水平的真实变化。最近几年,人们普遍感觉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贵,而在CPI系统中并不能反映出来。原因是我国设计的CPI统计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过大,而居住、医疗、教育的比重过小。在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42%以上,中国则只有13%,并且在居住类指标中指的是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这样一来,有关部门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显然比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要低。因此,如果只是以CPI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那么政策出台的方向和力度不但不能预防或治理通货膨胀,还有可能会误伤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在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没能解决,从而导致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只盯住CPI,同时还要找到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但并没有纳入CPI系统中的其他指标,比如商品房的价格、医疗费用的支出、教育费用的投入、农村养老等问题。
(二)两种宏观经济政策互相配合
近几年来,我国主要使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而我国的外贸盈余逐年增加, 中央银行为了吸收过多的外汇供给,就需要不断的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矛盾境地,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对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货币政策作用不大。由于货币政策调控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来影响利率,再通过利率来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影响的是商品的需求方。但是通过上面分析可知,2012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源于成本的增加,包括人力成本的上涨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等。若要降低商品价格就需降低成本,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利率上升是推动了成本的上升,不但不能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推动商品价格上升。
通过分析可知,为了预防2012年的通胀,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2012年通胀的复杂性导致的货币政策作用空间收窄、政策效果弱化,应适时使用另一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使其配合货币政策共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国内生产资料、农产品、人力成本的价格,减轻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同时通过税收政策、政府转移支付等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全社会对通胀容忍度。
(三)加大外汇市场的培育力度
虽然2012年我国外汇占款余额有减少的趋势,但现有的外汇数量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提高外汇市场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创造更多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外汇期权、 货币互换等等。这样,企业、个人或金融机构不但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也可以满足市场主体的多样化汇率避险保值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扩大银行类参与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类的机构和企业进行外汇交易,从而增加外汇供求的多样性。
(四)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态度
由于人们的通胀预期会加速物价的上涨,因此,管理好通胀预期是2012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变人们通胀预期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从而应对通货膨胀。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等于或大于通胀的幅度时,通胀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就会得以弥补,当人们预期到了通胀,也不会盲目消费和投资来规避风险,对通胀的压力将减少。二是稳定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人们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的繁荣,将会使人们用手中的货币进行理性消费和投资,既提高了国民收入,也降低了通胀的风险。三是国家要对人们的通胀预期给予正确的指引。国家的有关通胀的数据、新闻、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政策等对人们的通胀预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通胀发生时,国家在及时治理的办法的同时,还应通过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国家应对通胀的决心,以及做出对今后通胀的预期及社会大众应对通胀的建议指引,从而加强人们做好应对通胀的准备,避免出现盲目性和追风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洪源、罗宏斌.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04).
[2]宫瑞敏.当今发展中国家国外资本流动的特征分析[J].社科纵横,2007,(06).
[3]赵玉娟.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上海经济研究,2007,(05).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5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发展形势 调控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对政府的调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正确原则,会导致在判断宏观经济时出现分歧,从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充满随意性、盲目性,无法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来说,相关部门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未来经济形势,促进个人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让政府部门经济调控更具有效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讲,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中部、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东部地区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发展成绩显著,并且农村公共设施、住房条件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目前仍然难以跟随城市发展步伐。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期间存在着大量风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
(二)经济增长方式不优化
投资和出口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加方式,所以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转变。对出口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国内出现消费不足的情况,投资过大,会提高货币供应量,让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1]因而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最大限度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提高消费的比重。
(三)宏观调控政策较局限
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会干预市场,其自身稳定性不强。二是在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后,很多领域并未涉及。三是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只要政策出现偏差,会导致经济面临严峻问题,风险很大。例如,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就业率低的问题。其中通货膨胀表现在劳动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就业率低表现在每年超过10%的大学生难以正常就业。
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一)将惠农政策落实到户
对于当前农业灾害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价格上涨等问题,必须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重视惠农政策,尽快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如粮食补贴政策、农用机械购进补贴等。二是针对农业受灾地区,必须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可以适当增加受灾地区生产恢复资金。另外,在干旱地区要建设饮水、增雨工程,保障群众生活资金,帮助灾区平稳渡过难关。三是及时下发财政预算中的当期支农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资金配套能力。四是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科学合理调整粮食的储备,确保粮食能够正常供应。
(二)控制高耗能产业扩张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新的项目投资数量庞大。[2]针对这些现状,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投资效率。一是资金来源方面。对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要进行严格限制,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投资金额加以限制,从而实现高耗能项目数量的逐渐减少。二是金融信贷方面,针对产业过剩行业、高耗能产业和新开工项目,要对其审批数量进行严格控制,不断规范贷款条件。三是土地使用管理方面,各级政府要合理使用土地审批权,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三)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
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后续政策力度,同时将退出机制的准备做好。这样既可以加强通货紧缩的预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能够让币值更加稳定,避免存在中长期风险。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结构还有很多缺陷,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政府项目、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创业项目、中小企业却无法得到资金扶持。因此,要加强对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深化改革,花费更多精力去打通金融梗阻,让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得到满足,让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发挥。
(四)财政政策要减税富民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来看,有着企业和人民税费水平过重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在我国GDP中政府收入比重很高,部分税种税率有待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我国财政负债相对安全,在经济复苏时期,要实行减税富民的政策。简单来讲,就是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实现企业和人民税费的降低,从而刺激人民进行消费。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充满活力,并获得快速的增长。
三、结语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在对其进行完善和调整时,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为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经济形势,科学判断宏观经济走向,以政府主导为前提,对现有问题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走上稳定长远的道路。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6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4―0028―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央行主要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一般性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进行管理,并辅以利率杠杆影响资金面供求关系。特别是当前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和操作手段上面临一定的压力。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调控长期而言是否有效?在短期中,如何利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特性相机应对随机冲击带来的宏观经济扰动?在内外部经济失衡背景下,如何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发挥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也可以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思路。
胡乃武、刘睿(2006)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COMM模型),得出在不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的条件下,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政策工具存在很大局限性;陈飞、赵昕东等(2002)利用VAR模型及基于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冲击理论,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明显效果;李南成(2005)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在金融体系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吴晓灵(2007)认为中央银行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流动性的作用;卢庆杰(2007)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利率结构的完善、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基础的培养。
本文拟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挖掘各个变量的统计性质和数量关系,揭示货币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长期稳定状态和短期冲击效应,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特点和实际效用。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数据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样本观测点上,我们采用从1998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限制,标志着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操作模式的转变;同时,我国中央银行1998年进入国债市场正式进行回购业务(即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市场业务)。
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做实证分析时,本文并没有引入产出缺口、价格水平等最终目标变量,仅研究货币政策内部传导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二,当前我国各层次利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还受到中央银行的直接管制,利率可以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我们采用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代表的短期利率衡量货币政策利率工具的效果;第三,本文使用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代表变量,其依据是:(1)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数量目标;(2)1998年至今,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而公开市场操作在对冲外汇占款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广义货币供应量M2、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基础货币数据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搜集整理得到。在获取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后,首先运用移动平均方法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和基础货币数据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可能的季节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对所有变量作对数变换,这有利于下一步的弹性分析,同时误差项由绝对误差变为相对误差,减少了误差值。处理后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量、存款准备金率和短期利率分别用LM2、LGK、LCK、LR表示。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4.1。
(二)实证分析及经验结论
1 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中我们采用ADF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见表1),lm2、lgk、lck和lr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序列,lm2、lgk和l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ck在5%的显著度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2 Johanso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有多种方法,本文中我们采用Johanson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法。模型形式采取“序列含有线性趋势,而协整方程带截距项不含趋势”的形式,并根据极大似然比检验确定滞后期数为1期,不包括外生变量。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无论是根据最大特征根检验还是迹检验,在5%的显著度水平上,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上面的协整方程,我们首先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和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即货币政策从操作工具到中介目标的内部传导过程长期来看是有效的;其次,我们可以比较判断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大小和方向。由协整方程估计得到的自变量系数值,大致可以认为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影响最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影响次之,货币供应量对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26、2.36和1.49。从变量系数符号上看,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方向为正,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方向为负,都符合经济理论。但是,正的利率变量系数却违背了经典货币供需理论,其原因可能在于:(1)长期以来实体经济各部门对利率变动敏感度很低,利率并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变量;(2)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我国实际利率长期以来是偏低的,甚至是负的利率,这导致名义利率和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十分准确。
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就需要在协整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继续进行研究。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
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是无效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滞后期选择2)。
根据F统计值和显著性水平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在所有四个变量中,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拒绝了原假设H0,即检验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是广义货币供应量(LM2)显著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样本观测期内,货币供应量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还是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政策原因。从利率(LR)和货币供应量(LM2)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我们无法得到双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另外,从表3中还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LM2)不能格兰杰引起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的变化,这也是符合理论逻辑的。
4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没有对相关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对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本文通过建立四变量的VAR(2)模型,分别给广义货币供应量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以下各变量关于M2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不难发现,对于其源于自身的一个单位信息冲击,广义货币供应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正向反应之后,将持续稳定在0.07附近的变动水平上;公开市场业务即期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在滞后一个时期后引起货币量M2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最后收敛到零均值附近,其峰值出现在第四期和第五期,达到0.02;货币供应量M2针对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在即期作出向下调整的反应。而且这种调整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关于货币供应量M2对利率的脉冲响应效果,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货币量M2虽然在即期作出了反应,但力度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在反应方向上是正负交替的,这进一步印证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在数量关系上的不确定性。
5 经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控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在发挥货币政策内部传导作用上是中长期有效的;第二,从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的绝对程度看,短期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效果最为明显,从而是引起货币供应量波动的主要政策原因;第三,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长期,因此可以成为中央银行中长期稳定各层次货币量的有效工具;第四,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尚不健全,国内市场实际利率长期偏低。加上微观市场主体对利率变量的弱敏感性。当前我国各层次利率之间缺乏联动性甚至存在相当的背离,综合导致利率调控手段在影响货币需求上效果不够显著;第五,从短期内各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量冲击力度的时间分布上看,存款准备金工具表现为从弱到强、持续扩大的趋势;公开市场操作冲击效果先升后降,最后衰减至零附近;利率工具的一次冲击导致货币量始终围绕零均值上下微幅波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政策建议
基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异化和短期化特征,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破解中央银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困境,必须尽快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环境和制度基础,完善当前“三位一体”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特别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和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主动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并配合实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等。
(一)继续完善“三位一体”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
公开市场业务方面,在大力发展国债市场、扩大市场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应寻求配套型操作工具如特别国债、外汇掉期等;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而言,应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减轻中央银行利息负担。同时,根据存款种类、存款金额、银行规模等因素,创造出有利于货币金融稳定的有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利率调控手段要求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善利率结构,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当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应该坚持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导职能,将法定准备金政策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工具和金融监管手段,同时积极发挥利率政策引导市场预期、调节资产价格的基础性作用。在工具的期限搭配上,还要充分考虑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结构的影响。
(二)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提高货币有效性
在长期中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稳健性,需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各层面的制度建设:第一,不断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以此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二,建立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在完善总量调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货币政策结构调节的手段、规模和节奏;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不断健全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体系,增强货币政策制定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