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教育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教育政策范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现状 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程一直都是高校中的必修课,它是高校德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程有非常的特殊性,它具有时效性、政策性、现实性等一些特点,而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学内容也很多,必须要与现下的时事政治相联系。但是因为在具体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并没有教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播放PPT,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不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同时后期的考核工作也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造成了现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不理想,形同虚设,所以当前必须引起重视。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高校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一般都是由政治学院的老师来进行教授的,而高校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党政领导、辅导员以及一些专业的老师组成的。这些老师授课具有临时性,专业性程度并不高,老师数量也不够,所以师资力量很薄弱。另外一方面,对于辅导员来说,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很多都是本校的研究生,这些年轻老师对于政治上的理论问题认识也很不到位,课堂经验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往往讲的知识不够全面,课堂也缺乏感染力。
(二)课程内容缺少安排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着自身的目标、学习方法,《形势与政策》也不例外。基于它的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还要研究当前我国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研究我国的一些时事政策;另外一方面,还要关注国际形势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高校安排的课程对于这些方面都比较缺乏。
(三)缺少教材以及课时较少
在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都没有教材,同时课时都比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就会选择用PPT的形式向学生授课。虽然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缺乏教材,学生会认为该门课程可有可无,所以不会引起重视。另外,高校对于这门课程设计的课时也过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全面地介绍《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只能以偏概全来形容,学生对于具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还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四)教学形式单调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般都不会采取小班教学,往往是一个专业的所有人集中一起来听这门课程。人数太多,一般很少会有答疑的过程,学生就很少与老师进行交流,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缺乏。而且一在上课时候,老师讲解教授内容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的播放,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从而没办法对学生的思想境界进行提升。
二、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修养
可以根据“多渠道组织”这个思路来建设师资队伍,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丰富的优势,聘请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老师来进行授课。而且在授课中,可以分专题讲座,比如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社会热点等等。另外就是要加强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培训,对于授课的老师,其自身一定要具备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应当有着相当渊博的知识,所以学校可以相应地组织一些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教师方面也不可以懈怠,要充分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时事的动向性,时刻把握国内外的大事件。
(二)改革教学方式
(1)将专题讲座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重要的授课形式就是分专题讲授。在教学中,可以让老师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对每个专题负责,并且可以召开备课会,将教学内容细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节课堂的气氛,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打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用理论去学习、认识形势,分析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感染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一些创业、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家形势。
(三)明确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将原理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有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这门课程的关系,明确课程特征,定位好教学内容。首先是理论与科学的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着科学世界观以及发展论,另外还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渗透。第二,就是需要注重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就是说《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应该站在时事的角度上来开展,要结合国际和国家的发展形势来上课,比如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任务等等。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只是应用PPT教学的形式,可以专门设计教材,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以教材的形式发放给学生。
三、结语
大学中,《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必不可少,当前这门课程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深化改革该门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
[2]陈世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209.
科技教育政策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61-0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合理、恰当地整合对数学的教与学的研究、教学设计及评价方法带来了极大影响。既展现了自身的特点,又展现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益。
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探索、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平台,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如何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既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又强调了对数学知识应用,更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迁移。整合最终是以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为目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更合理、更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从而带来教学效率提高。其最大特点就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抽象转化为看得见的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地反映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下来,把一个瞬间完成的动作象放慢动作一样多次、逼真地重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把微观世界的东西放大出来,更易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样做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且同时也达到了突破难点,辅助教学的目的。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而优化。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与其配套的软件应用程序极大的丰富,信息技术快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各个学校也在逐步加大投入。这些为信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但信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是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尽管自己制作出来的课件自己用起来不仅方便,而且用之有效,而是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可以从共享资源中下载现成的课件,可作必要的修改,拿为己用,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地应用方式。随着自己接触的课件的数量增多,从中自然有所感悟,也会尝试着把见到的常用方法技巧用于自制一些课件中,这就迈出了可贵的一步。自制好的课件,通过与同事的共同赏析、点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可不断促进自己制作水平的提高。日积月累,自然会成为这方面的能手。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一下自己的感受: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其图文并茂、声像俱备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学中,既有数、式的变换,且有一些“形”的变换。
在研究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过程中,教学软件《几何画板》可形象地演示图象变化与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可研究函数图象平移变换、翻转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要作对数函数的图象,可先取点、描点、连线,其中连线的过程可由《几何画板》运动功能动态作出指数函数的图象,然后据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的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可作出直线y=x,并设定此直线为为对称轴,先在已经做好地指数函数图象上取若干个点,利用《几何画板》的变换功能中的对称可找到这些点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那么到此为止,对数函数的图象大致形状已经初见端倪,此时可让学生用手比划出图象的大致走势。然后用设定好动画功能与学生一起验证自己的猜想;可接着研究函数的图象,通过观察,学生可得出函数的图象是如何由对数函数的图象平移变换而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时需注意的几点:
首先,教学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机、适度。课件要紧扣教学内容,重在解决问题,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而不能单纯地追求视觉上的绚丽多彩,听觉上婉耳动听,否则会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教学中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反而是吸引到了课件上。
其次,教学课件的使用要适量。多媒体的一个特点――信息量大。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可以讲授很多的内容,此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吸收和接受能力,不能让学生感觉象是走马观花一样一闪而过,这样的教学肯定不是一堂学生“喜欢”的课。这与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在能解决好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下,考虑所教学生的吸收能力,设计的教学内容要适量,时间可短一些,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
科技教育政策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质量。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搞好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课程整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我们大部分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编写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要想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与实践。在我们的硬件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整合改革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其带头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师观念的更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存在很多的误区,典型的有:
1. 以技术学习为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 但是,我们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2. 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自身整合当中,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任务选择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很显然一个合理、有针对性的任务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低水平的任务反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但不能完成,还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学习资源的浪费、学生思想的懒惰。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任务的选择上我们要尽量扩大覆盖面,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比方说,我们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时,给学生提供语文学科方面的诗词、优秀文摘、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来编排,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学到学科知识;在学习几何画板程序时,可以结合物理学科中的典型弹簧阵子运动、波形分析等内容来展开;在学VB编程时,让学生自己编程打印函数图像;在学习动画效果制作时,可以结合我们化学学科中的简单化学反应、生物学科中DNA遗传规律来设置等,不能单纯地为了学技术而学习。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准备教学任务,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包括很多内容,有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这些内容关注的一般是教师的准备情况。但是,在教学过程,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反应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搞好教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再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关心它的实施过程,不考虑它的教学效果,就是一种浪费。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改善:
1. 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过是教师演示完后,学生自由练习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关心的比较少,教与学几乎成了互不相干的活动,这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局面中,学生几乎成了“小面人”,老师教什么他就练什么,根本谈不上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唤醒了懒散的教师,更应该唤醒的是熟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中,需要整合的不仅是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活动,还应该把学生拉进来,他们才是受教育的主体,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是主角,自己要积极要求进步。当然,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论要潜移默化地贯彻到各科教学的始终,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在构建教学模式上,要多采众家之长,象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主持者、引导者、监督者。
2. 引入嘉宾教师,加大监督力度
经过目前的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中小城市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里还是不太受重视,有的竟然被忽视。既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也几乎成了学生唯一的开展与课程整合相互动的途径,那么信息技术教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行动起来,搞好自己的教学呢!为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试探邀请其他教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开始,邀请其他学科教师来我的课堂,只不过是为了听听课,给自己提出些宝贵的意见,当然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帮助。因为一线教师也是最近几年开始熟悉电脑使用,所以他们也乐意来。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建议,积极采纳后,教学效果提高了不少。目前,每准备一个教案后,我都尽量多请几位学科教师来评评课。当然,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学科教师和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多,比较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所以在安排任务上,能够切实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监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确实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整合发展
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课程整合就会落空。在因特网和校校通的网络条件下,网络资源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除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努力以外,更离不开我们学科教师的辛勤付出。比如,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课件教案、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试题、复习指导等;还可以建立学科论坛,师生共同参与。不仅可以交流学习经验,还可以进行感情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 ,真正容技术与学科的学习中,有效促进学科的整合、思想的整合。
4. 改善评价方式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做出正确判断,如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评价,用声音评价,用笑脸评价,用展开的花朵评价,用五颜六色的礼花评价……有的甚至用一段精彩的动画片作为对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奖励。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达到自我反馈的目的。教学评价展现开放性,学生在鼓励和赞扬声中,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获得知识的喜悦。教师一个赞赏的眼神,同伴一句肯定的话语,卡通人物一次有趣的出现,都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育是国家的大事,搞好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课程整合的改革更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更好地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献计献策,为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奋斗。
参考文献
科技教育政策范文4
1 存在的问题
1.1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必要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但当前一些教师,常常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电教手段,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很少留下字;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像资料的作用,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非常缺乏做实验演示的基本功,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1.2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不够。现在教师中电脑的普及程度较高,但教师的应用水平并不理想,大多数教师对基本的WORD操作不熟练,课件制作找人帮忙,表格数据不会处理。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1.3 课件缺少自创及技术不高。对于教师在平时课堂中应用的课件,大多数应用于网上下载,很少有改动或者直接应用,课件制作缺少自己的思想,课件制作基本上都运用PPT来完成,很少用FLASH等其它软件。
1.4 投入与管理力度不够。由于远程教育设备的投资问题,设备遇到小问题还好,若出现大问题学校的资金力量不足就只能闲置。有些学校出现计算机主板坏的就直接放弃,投影机灯泡不能及时更换。管理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加上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有些学校没有或者有很少人精通电脑,在偏远乡镇电脑坏了不能及时修理,直接影响使用。
2 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2.1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脱离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独立存在,现代教育技术是传统教学方式延伸和补充。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不小作用。完美的实验演示录像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课堂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因特殊原因带来的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生动的、生成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机缘。抓住机缘,及时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2.2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2.3 在有限时空里生成无限的想象。生动的课堂,其教学重心和理念的转变,但教学时间、空间却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运用现在技术的闪亮点,更要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知识储备、平实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有限的时空随机应变。
2.4 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
2.5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科技教育政策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整合 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46-01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不论是政府高层、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难
1.思想观念上:教师对信息技术缺乏足够的信心
首先,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其次,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能。
2.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3.保障与支持上的困难: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首先,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其次,缺乏硬件的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的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二、针对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当的应用。
2.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对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全面考查和分析,同时要与学校、教师们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能够成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2]罗德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5,(4).
[3]张际平,高丹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层面实质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科技教育政策范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柳公权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柳公权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柳公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极负盛名。他不仅是位书法家,更是一位难得的贤臣。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了解这位书法家的故事,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
1、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柳公权深得世人钦佩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柳公权的柳体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骨力秀挺,他的为人也用一个词来形容,板书:铁骨铮铮。
2、柳公权的书法和做人,文中重点表现的是哪一方面?(做人风范)写法指导:写文章就要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回忆,课文用哪两件事具体地表现了他铁骨铮铮的品格?课件出示。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件事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你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柳公权铁骨铮铮的品格?画出句子,细细品味,做上批注。
(2)交流画出的句子: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师:柳公权这句话是在谈论书法,但仅仅是谈论书法吗?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弦外之音”和“毫不犹豫”的语气。
师: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啊,
从柳公权的直言答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结:是啊,正因为柳公权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这不正是他铁骨铮铮的表现吗?
(3)作者对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看法?画出文中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写法指导,出示课件。
2、学习第二件事(5——8自然段)
(1)用第一件事的学习方法:读、画、批,学生自学。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进行点拨。
a请同学有感情地分角色读文宗和柳公权的话。听了文宗自夸的话,假如你是众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是呀,面对国君,一般人都会随声附和,柳公权的表现呢?(课件出示)师:看,别人随声附和时,他——一言不发,别人赞颂不已时,他——提出劝谏,说明他有胆有识,真正为国君着想。指导学生用真诚、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b他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惹恼文宗,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因而文宗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柳公权任职期间,共经历了7位皇帝,而他始终不改本色,坚持劝谏,齐读这句话,出示: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于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
写法指导:柳公权任职期间一定还有许多故事,课文只用这一句话勾勒了他后半生的足迹,与前面两件具体事例相结合,这种写法叫做“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使文章既突出典型,又不失简洁。
3、学习最后一段。
师: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铮铮铁骨,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4、课件出示,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师:希望同学们学习柳公权,做正直之人,写端正之字!
四、总结
1、谈收获
2、归纳写作特点
(1)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