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1
摘要: 本论文探讨了特定硬件条件下,影响实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训教学;领导层;实训管理人员;主责教师;实训设施
1 强化实训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它以就业为导向[1],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体现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2],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将一名普通学生转变为具备某一专项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实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重视实训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职业素质训导等手段,才能达到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的目的,使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趋近于真实职业环境,在到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就已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 实训教学质量相关因素
实训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体系,是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率,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环节质量优良,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下协调运转。
对实训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是硬件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一因素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训室;工作场所;实训设备等硬件设施。当前,制约着硬件环境建设发展的因素很多,虽然这方面的总投资不断提高,但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及技术的发展更新,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相对不足;其二是软件环境因素,其主体是教学团队的构成、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及教学对象的素质、学习态度等因素。这两方面的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在相同的投入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取得更好的硬件环境建设效果,而好的硬件环境建设又更容易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是有限的,因为其牵涉面广,难度大。而软环境方面的情况就大为不同,其改善的潜力非常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软件环境方面的建设主要涉及下面几方面因素:领导层;包括实训场所管理员和实训主责教师在内的实训教学队伍及学生。
3 实训教学软环境建设方案
实训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从教学团队及教学对象这两方面着手,其中教学团队是个广义的定义,主要包括领导层、实训场所管理员和担负主要责任的教师等人员构成的团队,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就要理顺这几方面的职责关系。
3.1 充分发挥领导层的主导作用 整个实训过程的实施,基本上是围绕着实训教学大纲来展开。在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以及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比如所涉及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教师间的沟通协调,时间安排,工作报酬上的分配等等,这就需要领导层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以科学发展观的大智慧去作决策,以利于以后的团结协作。在这里面,对于难以均衡的问题,领导层主动去与当事人沟通,作必要的说明应是比较积极的方法。为了在实训过程中,处理问题能做到有章可循,在领导层的主导下,制定利于实训教学的各项政策是必要的。
对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教学计划达成共识后,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领导层要承担起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建立起实训教学所需的和谐关系和良好氛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就提出:“由于竞争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委员会通过论证告诉我们:当今竞争的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3]。没有和谐关系和良好工作氛围,就不会有良好的团结协作与合作精神,就没有向心力,甚至会由于相互挚肘而使力量抵消为零或者产生负作用。严密有序的教学团队和高效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一重要因素的建立有赖的领导层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作用利于相关人员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责任,和谐发展。
最后,在实训教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在明确实训室管理人员及负主要责任的教师(以下称主责教师)的职责、权益、义务后,领导层的主要作用将转变为协助他们去解决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调整完善实训教学大纲。
充分发挥领导层的主导作用,搞好内部团结,外求支持协作,内求分工合作;协调好内外关系,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秉承“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的宗旨,做到精诚团结,同舟共济,这是完成好实训教学任务,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3.2 加强实训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与责任 要进行实训,就必须要有必要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完好运转依赖于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实训后硬件设施的复原工作,所有这些都是实训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因此高效安全文明实训过程的实施,离不开实训管理人员。
管理员真正做好实训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实训设施具有可供训练的反复性原则,能给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备是给学生训练用的,使用频率高,要求设备必须安全、方便、可靠、适用,这就需要管理员既要有强的责任心,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训设施及时复原,为下次实训提供保障;同时,实训设施也应具有面向学生开放的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实训教学设施从空间到时间都应向学生开放,并顾及到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的教师的需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这个“学习工厂”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实现实训教学方式的“开放性”[4]。所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各实训场所有专人管理,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可有条件地随时到实训室进行训练。这两个原则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训场所、实训设施开放度越高,维护成本、维护工作量及复原难度也将越大,两者必须据实训场所和管理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均衡。
3.3.2 课中示范与排疑解难 示范性教学法是教育活动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提供标准的动作、操作技能、制作规范等范例,以便学生进行模仿、学习[5]。教师事先将各种经过精心没计和严密组织的示范信息,在学生实训时示范给学生看,并在示范过程中把要点一项一项地指给学生看,往往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实训课更加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对新开的实训项目或新接受实训的学生更为重要。示范过程的深度不但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还取决于实训项目的难度与强度,当然也得权衡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同时,课中示范可使学生对实训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大概的了解,使学生更快的熟悉实训设施和实训内容,顺利的完成实训任务,减少因错误操作所导致的设备损坏,这对预防实训设施损坏有着积极作用,可大大地减轻管理员的实训设施维护工作量。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巡视指导、及时排疑解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说尝试与挫折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学习行动,但教师及时地为其排疑解难,或者适当的引导不仅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也可减少因学生盲目尝试而导致的硬软件故障的几率。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是必然的,当学生对实训过程产生疑问得不到解决时,不但不利于知识的提升,也降低了学习的自信心,造成恶性循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会增强其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去学习。
3.3.3 实训总结 实训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无论是对教的一方,还是学的一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都是获得经验的有效途径。
对教师而言,将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就可能上升为理论,并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教学过程,这即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又有利于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主责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实训项目的要点,深入研究实训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以创新的精神去总结,这样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高屋建瓴、言之有据[6]。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总结,对重点内容或易于忽略的问题的强调,实际上就是重点知识回忆的过程,即利于学生把握住实训项目的要点,又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总结可以帮他们找出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在遇到同样问题时,能更好的处理,也可达到加强正确方法的认识,避免类似错误再现的目的。在实训课中,每个同学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老师课后的总结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各自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从各自出现的问题中得到启示,拓宽对实训的了解,从而从实训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3.3.4 配合实训室管理人员实施管理 通常情况下,实训室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都是实训室管理人员来完成,教师上完课后如果无大的问题基本上就不用管实训室这一块,配合实训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的深度完全取决于主责教师个人的责任心。就算做的不好也无需承担实质性的责任。而从实训室管理的角度而言,教师的配合是不可欠缺的。实训是否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训设施能否较好的复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配合,而目前又无这方面的硬性规定,其配合程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如何做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有章可循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3.5 受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业市场里技能型人才的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的层次决定了他的就业口径的宽度,刚从学校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其实际工作经历有限,其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主要源自于学校里接受的实训,学校里知识的累积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根基,因此作为学生,要树立起主动学习知识技能的观念。
由于学校里的实训设施基本上都是工作于反复使用状态,用了一次后下次是否还能正常使用,不仅决定于实训室管理人员的管理,也决定于学生的使用过程,这是个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良性循环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积累。所以作为学生,必须认真遵守实训管理守则及操作守则。其次,要在允许的条件下,主动地去做各方面的尝试,通过多方面的尝试比较,通过经验教训总结,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光看不练是难以真正掌握实践技能的,在这过程中,既要克服好奇心驱动的盲目操作心理,也要克服被动学习的惰性心理。
4 结论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职教育的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实训密不可分,在特定的硬件条件下,通过完善软件条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将能充分发挥硬件潜能,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4-04-02.[2010-6-08].tech.net.cn/page/N002/2009022700018.html.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2007/1(上).[2010-6-11].tech.net.cn/y-jyjs/cxhz/12999.shtml.
[3]海天一粟.团结协作,无往不胜(讲话稿).烟雨红尘.2008-2-25. [2010-6-16].cc222.com/article/452339.html.
[4]高职教育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初探.通辽职业学院.2009-9-9.[2010-06-23].gjs.tlzyxy.com/news_view.asp?id=94.
[5]朱红卫.多媒体课件在示范教学巾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06(11):62.
[6]甲勇.谈谈课后总结的作用、形式及内容.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6):43.
此外,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员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首要矛盾将是:实训教学项目实施深度与实训设施始终处于可良好运行状态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在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实训教学过程的受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尝试与挫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行动,渴望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将会激发他们一步接着一步尝试下去的愿望,而实训操作的种种限制,对他们的束缚力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被无意识的忽略,对他们而言,目标就是最底层的物理结构、原理的揭示,能否复原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而这,对实训管理人员而言却是最难以接受的过程。为数相对很少的实训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课后设备复原过程,相对于为数众多的学生的深入到最底层的探索过程,其设备复原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不同以往的复原过程,往往极大地考验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耐心与知识,可以说,课后实训设施的维护工作,在实训管理人员工作量中将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一矛盾的形成过程中,新手、新项目所导致的实训设施的复原难度的增加更为突出。
其次,对于课程的实训主责教师,一方面是实在应付不过来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基于实训教学深度的考虑,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种种尝试行为往往也是被动的默认。如电相关课程的实训过程,原则上需检查后才能通电运行,但基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耐心等待程度有限、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考虑,往往也默认未经检查,就可通电运行并继续下一步实训过程的行为,而这种默认是否存在危及到设施及人身安全的隐患是无法预知的,因为,当前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保护措施虽已日臻完善,但无法做到天衣无缝。再如机械设备的拆装过程,尤其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拆装过程,实训深度与设施维护的矛盾的存在更是无法避免。因此,如何在这些矛盾中进行权衡,对实训管理人员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至少须要求实训管理人员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设施的维护上。此外,为降低维护工作的强度,实训室管理人员去接受必要的针对性强的专业性培训必须的,因为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提高实训设施维护的效率。
实训管理人员除了要管好实训室,对实训设备进行维护外,还应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其任务主要是为实训课的实施配置硬件设备。这一工作过程创造性的含量少,重复枯燥性的含量多,因这些工作没有创造性的成果,而无法让实训管理人员走向获得荣誉的前台,更没有职称升迁的资本。从更为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为调动实训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履行好管理实训室,做好实训设施的维护工作,并主动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制度上应有所突破。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环境;身体素质
前言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将高校体育教学在论证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就要更好的提升高校校园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构建校园体育环境、创建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从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都有较大的意义。新时期下,对于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重构,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重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仅能够使体育教学主体的态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使体育教学的效益得到增加,从而也对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慢慢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1.1 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氛围的提高,建设高校运动基础设施,在高校中增加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以促进师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交流,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就要从构成体育教学生态环境的因素方面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追求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互相吸纳,共同促进了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因素的分析来看,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师生促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对高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目的呈现给每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主体更为健康的活动空间。在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将运动与师生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1.2 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在现阶段,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校中开展校园体育运动实践改革,极力将体育锻炼中国的技术性以及集体运动性记性统一的结合,为了丰富校园生活,要对体育活动进行具有紧密性的体育比赛教程,并且不断地从生理学的视角出发,尤其是感受器官的功能控制,中枢神经的支配控制以及心肺功能的全面提升,良好的体育环境内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生理机能,并在提升学生思维意识锻炼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相互结合,将会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体育活动,能够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且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人际交往关系网。这种将趣味性与锻炼性相互结合的方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在高校中开展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 促进体育教学的自然和谐发展
在高校中进行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很大程度上的促进教学环境的自然与和谐建设,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社会基础的稳固与发展,建设良好的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与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要的举措。从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因素的分析来看,追求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师生促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现阶段积极提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为了顺应社会对于现代紧缺型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类型,在高效的建设与创建过程中,将体育运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载体,在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其中重要的主体,这种通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环境下,将会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的提高,师生的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互相吸纳,共同促进了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 未来如何优化我国体育教学建设
2.1 改善我国体育教学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教学课堂一直在不断地做出调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现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环境的改善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下手点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的困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高校内部改善教学环境,让大学体育课程回归体育本质是教学改革首要完成的任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不能单纯讲理论课程,应该讲体育教学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方面进行。当进行室内课程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最大程度的提升学校的智力开发。在室外体育课程中,要不断优化与增加室外运动设施,为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与项目。在室外场馆的改建中,要与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相一致,要保证学生室外运动的舒适度和专业性。为了增强学生咋运动时的参与热情,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引进体育竞技活动。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鼓励学生去参加体育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在后勤保障上积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大学体育竞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合理引进教育教学测评体系,加强教学环境监督
为了增强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质量,加快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测评系统的构建,通过这种不断地收取学生给予的反馈来认识到是否适合当代高效的建设,是否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校要加强对该模式的教学效果的考核,要成立相关的部门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部署。在我国高校现行的大学体育体能达标标准中,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每一项测试都要达标,尤其是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身体极限的运动项目,要着重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尽管引进教学测评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是这只对学生体育项目有帮助的项目,在要求学生不断加强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这样的体测方式是也能真实有效地反应和促进学生对体制锻炼的认知。大学时代,学生的身体已基本发育完全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进行自主锻炼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组成,在未来体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的高频化的发展特点越来越明显,为了加大对体育教学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就必须要考虑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加快优化速度。为了优化我国体育教学环境,提升我国体育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在不断的体育教学系统的建设与优化的过程中提升高校体育环境的实用性、生态性与安全性,通过不断的分析体育环境的构成因素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不仅关乎高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教学;教学资源;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3G、数字技术等对大众而言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了,相关人员对新媒体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尽管目前对“新媒体”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新媒体的产业链也正在形成。
“新”与“旧”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如同广播对报纸、电视对广播、网络对电视一样,“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没有代替“旧”媒体,而且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现在普遍认为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一种媒体形态,具有数字化、即时化、个性化等特点,如移动电视、手机报等。
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是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教学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而不必面对面地接受教师的讲课。网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面对新的传播环境,现代教育者需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努力探讨当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足与改进的途径。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教育技术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里的“技术”既指硬技术,也指软技术,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硬件设备,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1994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5年又将教育技术的概念表述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与1994年版相比,2005年版的定义将“创造”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三大范畴之一,表明教育技术的创新性;同时强调教育技术的对象是“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作为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一门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可以说,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
1.网络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根本的不同点。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编码,建构出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网络教学摆脱了课堂的限制,教师将设计好的教学资源在网站上,学生登录网站即可自由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资源;也可以通过聊天室、留言板、BBS等与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
2.信息化教学设计体现以学为中心
由于缺乏面对面的讲授、引导,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设计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是学生能否顺利建构知识的关键。网络教学资源绝不仅仅指课件,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它除了包括教育的实施者、接受者之外,还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所利用的媒体、方法等。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为网络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网络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学网站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在网站上。跟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具有“5A”特性,即任何人(Anyone)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进度(Any plan)学习任何课程(Anything)。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多项互动,包括与学习资源的互动、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协作等。
信息技术对网络教学而言,除了提供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外,还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资源。好的教学资源应该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也是网络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很多时候可以将现实中难以解释的现象或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分子运动、电磁场等。
二、新媒体为网络教学资源提出新要求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媒体的兴起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让传播方式从“广播”向“窄播”转变成为可能。而随着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更新换代,大众传播无论在传播对象还是传播技术上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变革,原先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播正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分众传播的趋势。新媒体的发展,为分众传播提供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对网络教学来说,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网站的形式外,还应该考虑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等新的载体。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新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用系统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是面对面的,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网络完成,教师不能直观掌握学生情况。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设计思想。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方面,不但要有利于网络传输,而且要尽可能方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由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程序更多地由学生把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意从教学资源上引导学生合理学习,循序渐进。
2.丰富教学资源形式
如果说网络传播是个性化传播,那么新媒体传播可以说是全面的个性化传播。所谓“全面”是指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媒体”不但普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件随身物品。因此,新媒体为网络教学的推广、普及、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必须要开发适合在新的载体上传输的资源,才有可能进行传播。就手机媒体而言,尽管现在WAP网站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手机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并不表示任何格式的资源都能通过手机传输。要想让受教育者能通过新媒体获取教学资源,那么丰富教学资源的形式是必然要求。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4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共建共享
1引言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3]。在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新型环境工程人才的支撑,需要面向未来探索信息化与传统工程教学相互融合,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特色的教学新模式[4,5]。环境工程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故该学科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环保需求日益增长,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环保产业升级与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深化高校环境工程教育改革,以满足我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然而长期以来,受各方面教学条件的限制,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工程实验平台信息化程度弱,专业分支体系交叉跨度不大,工程实验与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薄弱等方面,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资源整合的教学需求[6,7]。因此,需要结合新的环境保护形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为研究手段,探索信息化与新型工程教学实践模式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紧密围绕化学化工、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环境工程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工科高度信息化、跨学科交叉集成的教学模式和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特点,应当从“立足区域生态环境实际,保证质量凸显环境治理特色”“打破学科壁,促进工程实验与实践创新”和“促进环境资源信息化及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出发,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力争从新的教学视角创建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为此,本文将首先阐述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该专业实验教学的合理化教学模式,为构建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2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在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及专业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有关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程实验教学,并且具有多样化与专业化的综合性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比较缺乏。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需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工程教育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二是工程实验教学方式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相互结合;三是环境工程专业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纵观国内大专院校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模式,都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学手段多样化有余而专业特色不鲜明,多学科的交叉集成跨度不大等问题。其次,具备资源共享功能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平台亟待建设。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来说,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可能并不缺乏,但这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却十分薄弱。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设备大多只对本院系开放共享使用,跨校共享工程专业实验仪器和设备面临不小的困难。因此,探索跨校和远程资源共享功能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3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措施
3.1强化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专业化与信息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噪声污染控制等相关实验。因而该专业实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高污染及高消耗等特点,其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难度大、危险性偏高、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因此,需要将专业实验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依靠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强化该专业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切实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实现新工科信息化专业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使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现高度的信息化和集成化,在构建跨学科实验课程体系的同时,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依托一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硬软件平台,通过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等手段逐渐充实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以互联网+模式的实验教学素材、实验软件、教学平台等方式对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改造,通过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环境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多渠道促进不同之间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一方面,可以将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训等教学模块进行整合升级,另一方面对该专业实验的平台性能进行拓展和优化,以提高平台使用顺畅程度,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学校及邻近高校的实验教学共享。第三,校企合作开发环境工程实验教学辅助软件,提升教学效果。联合计算机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对教师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创新实验软件的联合开发。一方面使其成为教学的优良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学术成果的转化,以科研成果促进工程教学。
3.2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工程创新
环境工程是典型的学科交叉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学科交叉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典型特征,现代科技的学科界限愈加模糊,同时现代环保工程问题的解决通常会涉及到环境科学、给排水工程、化学化工、资源科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利用工程学科融合理念开展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打破学科界限与壁垒,可以给学生传授多学科融合理论,赋予其创造性解决新时期环保问题相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体系的重构、专业构架的重塑、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信息化等措施,逐步构建起融会贯通的信息化跨学科课程体系,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索改革路径[3]。
3.3立足区域生态环境实际,保证教学质量凸显专业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对一般性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能力,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环境问题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所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应结合区域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差异。例如针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太湖、巢湖、滇池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等,开发特色鲜明的环保污染治理专业实验。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专业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共建共享,以此实现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1-02
数学作为高中一门必修课程,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备课,查阅资料,这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会消耗许多时间。但随着网络的出现,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工作量不仅减轻,还让枯燥的数学学习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如何客观合理地利用它们,建设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备课资源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通过为期一年的工作累积,关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备课资源建设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备课资源建设的研究变量
1.自变量:搭建资源管理平台,引进、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学备课资源,以应用促发展,加强培训。
2.因变量:建设一个内容丰富、操作方便的数学教学备课资源库。不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3.相关变量:实现数学教师和学生素质共同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备课资源建设的硬件及软件环境
1.硬件环境
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备课资源的建设可采用校园网为依托,网络中心有专用的服务器来存放和管理各类资源;创建校园网,拥有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功能,为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
2.软件环境
(1)教学备课资源库的内容形式
网络备课资源库由课件库、视频库、教学案例库、习题库等部分构成。丰富的素材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省时省力,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同时还可创建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含有在线课堂、辅助工具、在线问答等模块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2)教学备课资源库的运用模式
A.教师备课信息化
利用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调用素材,甚至可以实现多个教师共同完成,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也充分利用了师资力量,还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B.课堂教学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调用资源库上的各类资源,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C.学生学习个性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进度,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调用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遇到问题,还可以借助在线问答来解决。
(3)教学备课资源库的持续发展
A.立足实际,有选择的建设
备课资源库的建设不是将教案、课件、试题等大量素材简单的堆积起来,而应该立足该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习者现在的学习能力、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等状况,以有利于形成学习者的良好探索行为、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创建,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B.设计简明,保证网络运行速度
在资源的建设中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度,采用简洁明快的设计并注意资源的存储格式要有利于网络传输,资源的下载和查询。如:图片不要太大,音频与视频要压缩等。
C.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资源库的建设,决非“一次性”工程,而是一个持续、长久的发展过程。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断更新与变化,教学资源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资源也要进行不断补充。只有高质量的教学备课资源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D.以激励手段促资源库建设的落实
建立一套考核机制,对教师在建设资源上所作的工作进行评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库应用管理方法。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强化多媒体教学意识,充分发挥资源库在教学中实际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备课资源建设的基本构想
四、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与学生的能力,丰富资源库的建设
1.教师备课讲课数字化
(1)数学组教师实现电子备课
电子是技术,备课是实质。电子备课不仅是文本的电子化,更是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下的一种新颖的备课方式。电子备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质量,便于教师组建个人及备课组教学资源库,并通过网上交流来达到资源共享。
(2)有选择性地实现数学课的数字化
高中数学与多媒体整合教学可将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数字化环境。但过多的多媒体教学往往也会使得学生产生视觉和精神疲惫。因此有选择性的对一些抽象课程如解几、立几、三角、函数图象性质等课程合理使用多媒体,如“几何画板”、“Flash”、“图形计算器”、“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等,实现数学课教学的数字化。
(3)充分调动教师制作多媒体的积极性
以鼓励的手段充分调动数学教师的制作热情,鼓励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方案,充分调动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实现数字化空间教学,资源共享,突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和谐。
2.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研活动,设立个人主页
除教学备课资源库的建设外,充分鼓励教师设立个人主页,并实现在线答疑,这样在网络环境下,每位教师能充分表达自己关于数学教学方面的心得、反思及研究理论,在探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进一步丰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备课资源的建设。
3.让学生充分参与资源库的建设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本文为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民办高校学院制模式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LMJK2014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0日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充分利用了现代的计算机、手机等信息设施以及网络、管理软件等信息技术,使高校内部的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各要素有机配合。它减少了数据输入、保存的重复劳动,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负担,做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率,使得教学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手段与方法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促进教学管理改革。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高效、便捷、快速运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人员。笔者认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管理队伍应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三个层级,此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三个层级即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因为这个队伍是具体实施执行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人员,没有他们的具体操作就无从谈起信息化的延续和发展。
一、现状
(一)工作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但凡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其进程的快慢则取决于参与者理念转变的快慢。受固有思想的禁锢,目前无论是中层的落实者还是基层的执行者,都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学习信息化的热情,缺乏主动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师生的意识,缺乏以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软件、QQ群、微信、短信平台、专用的互动软件等为基础进行管理的工作理念。工作中繁乱,疲于应付,总是以老路子的传统经验去工作,缺少思考,缺少责任心,很多问题形成死循环,周而复始的出现。
(二)工作职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实现管理高效,首先基于明确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流程。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清晰的工作流程,便无法进行网络软件的参数设定,功能的完善以及指令的分配等。特别是一些基本的信息数据,一旦设定则轻易不要改动。信息化环境给师生带来了网络前端的使用便捷,但同时其后台软件的数据维护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的。目前,在各高校学院制管理模式的改革中,基于前期工作准备的不够充分,导致工作职责不够明确,或者是不断地变动,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这一现状给基层的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三)工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多数高校不够重视教学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管理者。我们很多时候会听到“要向一线教师倾斜”,但是很难听到“要向一线教学管理者倾斜”。决策层领导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角色认识上存在偏差,并未真正意识到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服务以外,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起控制及组织作用以及协调、教育的角色。学校高层对基层管理者的不重视,就造成目前普遍的基层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因此也就缺乏应有的培训,缺乏应有的待遇和尊重。信息化环境下,要适应发展,管理者自学软件使用的较多,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较少,这一现状加剧了基层管理者能力不足,工作不完美的现实。
(四)工作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很多人形容教学管理部门就像菜市场,就连基层管理者本人也有同感,说这个还分“旺季”和“淡季”。这一现状纵然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而周全的指标体系。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这个是公认的。但并不代表其不可以形成一个有序的工作氛围,不可以制定量化的有时间限制的可操作的标准质量体系。特别是信息化环境下,从软件的使用到与软件公司的沟通、到与师生的联络、到培训学习、到软件的开发利用、到使用流程的制作等,目前都没能一一列入工作的指标当中。
二、措施
(一)转变理念。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计算机、手机等现代设施或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同时是教学管理观念、教学管理思想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化的观点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统计、决策的过程。工作理念是工作行为的核心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工作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行为。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有成效,必须首先转变管理者的工作理念。首先是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着眼点就是促进“师生参与”,着力点是“激发师生的思维风暴”,落脚点就是“简政放权”和“促进参与”。要站在社会发展最前沿的高度来服务教师和学生,把教师和学生是否满意、工作是否高效快捷作为服务是否合格的衡量标准。其次是以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在以服务为核心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化进行快速、便捷、高效的管理,让师生在办理业务中能够“一次结”,有效实施“一站式”服务和“一键式”服务,把工作做到教师和学生当中去,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有效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推动高校“全员质量管理”的实施和进程,进而促进高校校园和谐稳定、高效发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要使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必须明确“现实中”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的流程。学院制管理模式即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学校、院的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分级负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发挥各自管理效能,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的教学管理活动。当前,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之处就是教学管理队伍之间即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间的责、权、利的明晰。(图1)
1、学校高层负责宏观调控。学校高层成为宏观决策中心,即主要定位于做好总体的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设计,立足于宏观决策、调控、协调和监督。学校高层主要凭借政策与制度导向从外部影响和引导各教学部门的教学活动,运用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来调控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目标、发展规模和速度,以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之符合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
2、各部门中层负责研究部署。教务处、督导处以及二级院(部)这几个核心部门的中层,应该定位于对学校宏观规划进行研究、分析,依据各部门的职能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设备与技术的配备和任务部署。同时,要定期总结,及时反馈工作动态,以使本部门的工作符合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
3、各部门基层负责落实实施。要使管理真正有效运行,离不开各部门最基层的脚踏实地地去落实实施。作为基层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理解自身的任务,在认真执行的同时要不断地对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软件进行学习和研究,以精进业务。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对所运用软件在信息化管理中更适宜的需求,以更好地创新管理模式。
(三)加强培训。社会的发展是飞速的,信息化虽说不是最新产生的,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新的,教学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新的,是新的就需要投入一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去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者自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但高校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就教学管理的工作性质而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
1、心理素质的培训。包括耐力、定力,情绪的控制,无论是以管理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无论是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还是如今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教学管理工作始终面临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咨询服务。无论是你做了还是没做,无论你通知里写了还是没写,无论网络操作可行还是不可行,也许还有公认很明了的事情,在师生眼里可能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而非如想象中的明了简单、可操作。因此,总有那些个教师和学生会沉浸在“依赖的怀抱”,必须先“问问”,以求“安全感”和“自我满足感”。所以,管理者的咨询量始终是有增无减的,特别是在每一项改革的初期和中期。因此,高校才会推出“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以督导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咨询服务,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就是说无论多么无聊和幼稚的问题,管理者都要予以耐心的解答。因此,基层管理者必须在工作期间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情,拥有一定的耐力和定力,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来应对重复问题的解答以及重复工作的实施。我们要培训管理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微笑服务,这是一个双赢的培训,即保障了基层管理者的心理健康,也化解了工作沟通中不必要产生的矛盾。
2、工作能力的培训。工作能力培训要坚持在“精、实、新”上下工夫。“精”即培训内容设置精确,突出针对性,所设培训专题要能反映现阶段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反映教学管理工作中有关政策把握的问题;“实”即在培训中解决实用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教学各管理部门工作实际、针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找出解决的方法;“新”即体现时代性,不仅注重基本理论的培训,还注重对创新理论的教育,及时开辟新专题,丰富培训内容。
信息化环境下,工作能力培训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的礼仪、工作语言表达、计算机的熟练度、教学管理软件的运用等。首先,必须加强管理者责任心的培训,信息化管理中因为信息的沟通渠道增多了,沟通的媒介增多了,诸如QQ群、软件管理平台、短信平台、微信平台、邮件等等,必须要求管理者及时回复来自于各种网络沟通渠道中师生的问题;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要经过全校师生评价的,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要师生过关和评价的。因此,只有拥有了基本的责任心,管理者用心服务于广大师生,才会有和谐的校园教学和学习环境;其次,要求管理者工作思路必须清晰,工作流程必须简洁,在关注细节的情况下,结果和过程的重视度要视不同的工作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能各项工作一刀切,要真正的贴近师生,了解师生,简化流程,用最明了的流程,最快速、最直接的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第三,培训管理者要避免重复劳动,常规化的一定要常规化,以节省时间,比如教务常用的通知与表格,可以固化其格式。并充分利用网络公开公示,以更好地方便师生随时下载使用;第四,教学管理部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窗口单位”,凡“窗口单位”都应有自己的形象文化也就是工作礼仪,从外在的形象到内在的语言表达,包括接电话的礼仪、文件的专业、被咨询时的态度等等;第五,信息化的模式下,计算机的熟练度是最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专用软件的培训中要结合进行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熟练掌握,特别是EXCEL操作系统的应用,包括数据的导出与导入、数据的运算、数据的比对等。
(四)量化指标。量化指标是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基层管理者进行工作任务的细化分配和明确要求。量化指标的目的是要每一位管理者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结果以及工作效率。量化指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他可以让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看到自己的贡献在哪里,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进一步促进了管理者由忙乱向有序迈进,由有序向有质提高。指标的具体量化是整体管理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信息化环境下管理者的指标制定,要包含软件的使用、与软件公司的沟通、与师生的联络、软件的培训学习、软件的开发利用、软件的使用流程的制作等。
(五)关注待遇。因为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得不到重视,其工资待遇等均低于一线教师,这一现状极大地挫伤了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因此,决策部门必须认真考虑基层管理者的待遇问题,特别是要予以特别关注关乎其职业发展的个人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在待遇上提高,要让每一位员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进而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清厦.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高等教育,2011.5.
[2]易高峰.大学教学管理改革之深化:症结与超越[J].江苏高教,2008.1.
[3]张义东.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优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4]曾玲.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角色的偏失与弥补[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