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理论范文1
1.1没有合理的管理理念
我国目前在农村公路的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造成许多地区的农村公路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管理上,许多人都将重心放在了公路建设上,一旦当地公路损坏到无法继续使用的时候,都不考虑进行维修,而是上报政府进行翻修。所以在这种思想下,造成了许多资源的浪费,而且这样的循环最终不光不能让当地得到发展,还会使人们产生惰性思想从而制约当地的发展。部分地区虽然具备了养护公路的人员,但是却无法正确的进行养护,主要表现为:只是在公路发生损坏之后进行维修,却没有进行日常的养护,这样仍然会导致公路使用寿命的降低。即使养护思想到位,但是就我国目前公路养护管理的情况而言,许多地方养护的技术和设备都无法达到实际的养护效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地区的道路管理部门并未重视对道路养护技术的革新,只是依赖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对道路进行养护。
1.2缺少管理人才和技术
我国目前建成的农村公路其总体数目很庞大,所以配备的养护管理人员也是一个极大的群体。而在实际的公路养护管理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设备,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而对于这类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比较高,但是我国这类技术人员的基数并不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都达不到相应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要求,甚至部分养护人员就是当地普通的村民,因此就极大的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各类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更新,公路养护技术也在随着大流一同发展进步。很大一部分的新技术都已经运用到了公路的养护当中,但是在农村等偏僻地区对于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由于农村公路的地域特殊性,导致现今许多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都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总体上抑制了农村道路建设和发展。
1.3建设质量过差
就我国农村道路而言,还存在这一个普遍的问题:建设质量过差。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道路的养护管理。一般来说,影响公路建设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农村道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考虑到其车流量要求较低,所以一般都将其按照四级公路的标准进行设计,最多也不会超过三级标准,所以导致农村公路的总体建设要求降低。其次,由于农村公路在建设之初的投入较小,要求过低,导致在建设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路面材料较差,其它材料也是依照就地取材的原则,使得最后建成的公路质量根本无法达到三、四级公路的标准。最后,是公路附属设施不够完善。
1.4当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
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产生影响的除公路自身质量、管理部门外,再者就是当地村民了。作为当地公路的主要使用者,当地村民在使用过程当中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而许多的村民在使用公路时并没有保护公路的意识,在实际当中主要表现为:(1)许多村民人为对公路的养护与其没有关系,自己也不会主动破坏或者保护公路,别人破坏公路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进行制止;(2)许多村民虽然不会主动破坏公路,但是有时他们的一些行为会间接的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
2对策分析
2.1完善管理理念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乏一个完善的管理理念,导致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国在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上应该引进或研究出一个完善的管理理念。
2.2加大资金投入
之所以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过低、管理人员素质不达标,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上,资金的投入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所以,乡镇公路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向上级单位进行资金的申请,保证资金可以满足公路的建设使用要求;同时,还可以积极的鼓励当地村民捐款、捐物,让他们也为公路的建设出一份力。
2.3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的单位、个人,使建设过程当中建设和养护得到相同的重视,由这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整个道路的养护管理。
2.4加强新方法的使用
道路养护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道路养护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要不断的引入新的养护管理技术、设备,保证养护管理的质量。
3结语
农村发展理论范文2
[关键词] 农业与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43-0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延伸到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参与市场竞争重要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问题备受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领域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山东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山东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1.1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个重要的关键性概念,其直接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的选择。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众多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解和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说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农业研究人员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他们对概念定义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营和战略性的体现,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选择科学品种,确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对策,对种植制度、耕作方式、轮做方式以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确定,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和盈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环境研究学者的角度分析,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定义为一种向着更大使用价值,资源更有效利用的农业,并保持农业和环境的平衡不断向前发展,确保一定的生产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定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含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由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制定发展目标的软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注重整个社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领域研究学者就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分析发现,我们在认识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曲折进行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研究。
1.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首先,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加快发展,这对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过程中要保证通资源、环境和人口相协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其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复利用土地资源,在单位面积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满足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再次,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将发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第四,农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质量显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长速率,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后,农民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度,技术措施先进,结构合理,品种多样化,品质优异,实现高产、稳产和低耗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1 发展生态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化现代农业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护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湿度规模经营;其次,强化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土地和财产收益。结合不用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农牧业的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态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首先,实行点面相结合污染源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控制好乡镇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侧扑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注重种养结合,对土地进行科学治理,采取土地开发和复垦等措施,为农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体系,为农业生产创建良好的生态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组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大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专业合作组织,采用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将农民群众集中起来生产经营,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动力;其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团性的协会和非正式组织,代表广大农民群众,表达群众的诉求,提高农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完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公开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增强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紧急围绕生态农牧业发展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化,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态农牧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王书洲. 关于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J]. 新经济. 2016(06)
[2] 张金凤. 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J]. 吉林农业. 2016(11)
[3] 王立宇.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17)
农村发展理论范文3
论文摘要:按照广义梯度发展理论,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其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具有紧密关系。对关中3个县域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梯度推移阻力减弱的情况下,城市辐射带动仅仅是农村发展的外部条件,农村的资源察赋、农民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才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经济学中用来研究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广义梯度理论认为,只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地区,才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梯级地区,高梯级地区对低梯级地区有辐射作用。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社会,即使在同一地区,城乡差异以及距城市远近不同的农村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明显存在的。本研究以广义梯度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对陕西咸阳3个县域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农村社会发展程度与城市辐射梯度之间的关系。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基于梯度理论关于“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对其周围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梯度辐射作用”的观点,通过实证分析来应用和验证这一理论,本研究以陕西咸阳市为中心城市,按照与城市距离渐远的原则,选择隶属于咸阳市的礼泉、永寿、彬县3个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位置上看,3个县都位于咸阳的西北部,是312国道贯通的3个县,其中礼泉县距咸阳市28 km,永寿县距咸阳市64 km,彬县距咸阳市98 km。样本村的选择是在选定3个县域的基础上,按照“样本村与所在县县城距离大致相同”的原则进行的,所选的3个样本村即礼泉县皇甫村、永寿县永寿村、彬县迎建村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城郊村,与其所属县城相距约1 km,并且都受预先设定的中心城市咸阳或西安的辐射,不属于边缘区域。所以,这3个样本村可代表3个县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2、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2.1理论假设
按照梯度理论,本研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一定行政区区划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对于其周围地区(包括农村)应当有辐射作用,在中心城市的等级扩散的辐射作用下,一定区域地带上的社会或社区呈现出发展程度递减分布的状态,即距离中心城市越近的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其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距离城市越远的社区,其社会发展水平越低。
2.2研究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丰富梯度理论的社会学应用,本研究先按照距离西安(或咸阳)由近及远的原则选择分布相对均衡的礼泉、永寿、彬县3个县域做代表,由于这3个县的县城同处于312国道上,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从中分别选择距离县城距离相近的礼泉县皇甫村、永寿县永寿村和彬县迎建村作为调查对象。按照研究主题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通过入户访谈的方法获取各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资料,然后利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3个样本村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中心城市对其周围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影响及其强度。
本研究在礼泉县皇甫村、永寿县永寿、彬县迎建村各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并全部回收。经统计,问卷在3个样本村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 ,95%和%%,符合样本代表性的要求。
3、农村社会发展梯度分布的实证分析
利用spss16.o分析软件对3个样本村的大致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分析结果:
3.1收入水平梯度分布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分析3个县域农村的发展情况,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如果以农民的收人户平均水平来划分梯度的话,相对而言,礼泉县皇甫村应该是高级梯度区,彬县迎建村是中级梯度区,永寿永寿村属于低级梯度区,这一结果与赵光华的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在本研究中,“一定区域内,距离中心城市越近的农村户均收人水平越高,距离城市越远的农村户均收人水平越低;主要包括户均总收人和户均纯收人”的假设不完全成立。
3.2恩格尔系数
家庭收入只能作为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恩格尔系数是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指标。即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通过对礼泉、永寿、彬县3个县域中的3个村子的总支出与食物消费的户均值的分析比较(表2)可知:礼泉县皇甫村的恩格尔系数为25.23%,永寿县永寿村的恩格尔系数为31.64%,彬县迎建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0.79%。恩格尔系数在各村的分布证实了“距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其恩格尔系数越低”的假设,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的辐射对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3生活条件
生活条件包括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住房面积、家用电器的拥有数量、交通工具的拥有数量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表3)是:无论是从住房人均面积、家用电器户均拥有数量、交通工具的户均拥有数量还是公共设施上的方便程度上,永寿县永寿村的各项户均指标都低于其他两个村,而礼泉县皇甫村和彬县迎建村则在家用电器户均拥有数量、交通工具的户均拥有数量这两个方面都差不多,但是住房面积上彬县迎建村要好于礼泉县皇甫村。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彬县迎建村村民的生活条件是最好的,略优于礼泉县皇甫村,生活条件最差的是永寿县的永寿村的村民。这虽是与假设不符的结论,但却与收人水平相对应。
3.4主观满意度
经济收人、恩格尔系数、生活条件这三方面只是农村社会发展中衡量农民生活现状的客观指标,而农村社会全面的发展是与农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主观满意度是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主观印象和评价,是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3个样本村村民在各方面的满意度见表4。
社会满意度是农民生活现状在主观上的体现,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彬县迎建村农民的社会满意度是最高的,其次是永寿县永寿村,最后是距离城市最近的礼泉县皇甫村。这种完全反梯度的分布状况表面上与其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但是按照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越小,人民的生活越富裕,也就是说农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比例减小,农民开始注重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综合经济收人和恩格尔系数的分析,礼泉县皇甫村是3个样本村中最富裕的,农民已经不仅限于基本生活保证上,而是对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才会出现对社会的不满意度高于其他两村的情况。这也恰恰说明该村村民需要层次和发展意识的提高。结合上面生活条件基本相同的结论,社会满意度的反梯度分布也反映了3个样本村社会服务体系与其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程度是呈现递减趋势的,距离城市近的农村或社区在中心城市较强的辐射作用下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与经济相并行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还不完善,才会出现发展主体对社会服务的不满意程度在中心城辐射圈范围内呈现距离上的逐级递减的分布状态。
3.5环境因素
当经济水平、社会服务、个人素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环境对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注重保护环境,那么,根据对礼泉县皇埔村、永寿县永寿村、彬县迎建村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表5):从环境意识上分析,礼泉县皇埔村的村民的环境意识是最高的,彬县迎建村次之,永寿县永寿村最低。这一点也与假设不符,却与对人均收人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说明村民环境意识的高低除了与城市的辐射有一定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农村发展理论范文4
1、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2、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二、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3、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5、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村发展理论范文5
1.1水利水电工程的内涵水利水电施工是按照设计提出的工程结构、数量、质量、进度及造价等要求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等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力军,其主要业务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河湖整治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利水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越来越注重,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技术是工程顺利开展的保障,直接关系到工程竣工后的效益和工程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
同时,施工技术也是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人员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多开展各种技术交流活动,对于以前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总结,对于可复制性的问题应该在各种培训上进行讲解,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由此可见,技术力量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性。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管理是更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在施工管理中树立严格的组织纪律,加强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纵观以前工程事故,无一不与施工管理有关,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不断的补充知识,将安全管理和施工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项目管理的潜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综上所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至关重要,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1.2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利设施建设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其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对我国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养殖、旅游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起着重要作用。水利设施主要包括堤防、水库、灌区、涵闸、排灌泵站、机井、水电站、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等。自建国以来,我国动用国家资金在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但是这些设施的建设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2.1建设人员资质缺乏,技术低下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由于自身素质的缺乏并且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又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施工的工程不规范,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致使很多工程建筑失去效用而被废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设备短缺,工程效益低下浅析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发展摘要: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水利水电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探讨和分析,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发展俞小敏诸暨市石壁水库管理局瞿威飞诸暨市水利水电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至今消耗大,人员需求多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大量的投入。建设完成后,其维护和保养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好的设备可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资金的短缺经常会造成农村地区设备不足,从而降低了工程的效益,造成了隐形的浪费。
2.3管理制度不能与时俱进一项工程的完美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然而我们现在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却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奏,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管理制度,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制度,这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和维护的技术,影响了整个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工程资金成本的管理
(1)施工成本的节约。在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前要做好工程预算,将选用的设备和材料,人员的支出等做好详细的预算计划,从而通过综合考虑节约成本;项目施工队伍的招标也要严格公开透明,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2)争取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一直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水利水电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我国当前的建设任务繁重,资金缺口很大,迫切需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在国家的水利建设金融信贷支持下,在水利建设中用好用足信贷资金,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3.2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观念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较大、精度较高的工序或操作,应有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职工来完成。反之对那些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对具有危险源的作业现场,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等。此外应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建设前在完全清晰的了解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建设程序后再开始施工;施工中发挥好监管人员作用,实时检查工程的质量;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管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邀请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施工人员按照工程标准严格执行,保证工程质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国家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在农村建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状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已出现问题,避免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问题的出现。
3.3健全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制度农村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各个问题。因此需要要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机制。要加强水利工程运行机制改革。认真落实水利产业政策,按照工程不同性质和分类,分别采取财政支持、有偿服务、自主经营等不同投入和管理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成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化、运行规范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在内部管理上要分类别、分项目、因事设岗、定员、定责、定目标、定奖罚,实行竞争上岗,不适应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要坚决分流。
3.4创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还要对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管理创新的投资力度,结合工程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监管;研发新的管理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管理中心,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监视等现代技术手段指挥抗洪抢险和管理水资源,选择最优的管水、调水和分配水资源方案,成倍的发挥减灾效益。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合理利用国家优惠的贴息贷款,发展节水灌溉事业。
4.结语
农村发展理论范文6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支撑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融资部门,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上受官办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导致其资产质量严重低下,不良资产过高,它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健经营、良性发展,影响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高,抑制了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而今,在农村信用社大改革时期,能否很好地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所引发的矛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十分尖锐,研究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信贷管理
0引言
农村信用社是地方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基础,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力量和主力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收益水平很低,制约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阻碍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不少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举步维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资产状况及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据对山西的统计情况看,从2001年末到2004年9月末,不良贷款下降了25.8%,不可否认,近几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双降”工作中采取了许多的办法和措施,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然而,从统计数字看,不良贷款的下降主要来源于新发放贷款的增加,2004年9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了2.3亿元,虽额度不大,却不容忽视。[1]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贷款本息难以收回由于受传统落后的农业耕种观念的束缚,加之农业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给农业增产增收带来波动。且地方经济由于发展缓慢,财政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从而增加了农业贷款的收回难度。②乡镇企业停产倒闭,贷款沉淀成为坏账乡镇企业停产关闭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沉淀形成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大办乡镇企业,使地方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有些乡镇企业由于没有市场,产品没有销路,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刚开工就得停产,造成贷款呆账。③管理体制长期不顺,官办经营包袱沉重农村信用合作金融属于互助合作性质,在管理体制上长期处于从属的官办性质,从而导致信用合作机构经营资产质量严重低下,负担沉重。[2]④制度法规出台滞后,维权收贷缺少依据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务院及立法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金融法规,但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3]⑤涉农贷款投放不足,也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农行与农发行分设,经营资金与政策资金分别由农行与农发行按照要求供应,但粮棉购销部门在经营上往往很难分清资金使用,基层支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干脆对粮棉收购减少贷款,从而给农村信用社收贷收息增加难度。⑥“三农”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农业保险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农业保险弱化,加上农村资金供给单一,从而使本身应由财政负担的资金也被间接地转化为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4]⑦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违规操作严重一是违规购建固定资产。二是抵债纠纷难以了结。三是违规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四是违规办理票据业务。[5]
2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质量的对策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必须防范与化解并举,而防范是关键,也就是要首先优化增量,其次才是盘活存量。
2.1外部调节
2.1.1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国家在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制定国家信贷计划,确定货币供应总量时,应增加农业贷款的计划比例。应通过改进管理,加大其资金投放,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1.2下大力搞活乡镇企业,全面盘活信贷资金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6]当前清收盘活乡镇企业不良贷款,是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的根本措施,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切实加大清收盘活力度。同时,对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涉农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关停企业的厂房设备,适当增加部分启动资金,把关停企业搞活,从而达到盘活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资金管理目标。
2.1.3建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国家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使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并且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对农村信用社的信用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7]
2.2内部控制
2.2.1对贷款发放的决策程序也即贷款的审批过程进行控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主要采取部门负责,集体(审贷委员会)审批。农村信用社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吸纳其他银行的优点,采取更灵活的审贷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种类的贷款,制定不同的办法。[8]
另外,在贷款发放的决策过程中,对行业、企业或项目的风险度的评估和识别至关重要。
2.2.2建立激励和约束制度,把不良贷款“抓降”工作落到实处激励机制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搞好其它工作的动力。具体来说包括四种激励:一是精神激励。二是岗位激励。三是政策激励。四是物质激励。[7]
另外,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查”工作,对贷款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同时内控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对在贷款营运过程中违规违法现象要严加查处,发现问题要查到底,而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给予一定的处罚,按其过错追究其一定比例的损失赔偿责任。[8]
2.2.3全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有它具体的数额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对数额、盘活清收难易程度分类排队,设立台帐,先易后难,分别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盘活。
2.2.4推进小额信贷试点,加快邮政储蓄改革重视小额农贷,这是很多农村信用社用实践得来的经验,也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小额农业贷款,风险低,周转快,可稳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收入,还可从社会上广泛吸收社员,增加农村信用社资本金,提高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同时,努力把邮政储蓄办成社区性金融机构,有利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
2.2.5把好大额贷款发放关,加大对抵债资产的管理以资抵债是信用社对无法以货币资金收回的贷款,以信贷资产换取贷款企业或自然人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及无形资产,通过出售、转让所得价值或出租的租金收入抵偿贷款本息的一种方法。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以债权变产权是化解现存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履行好切实的管理职责。在处置时既要坚持合规、公开、公平的原则,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置方式,加速抵债资产的处置防止抵债资产隐性流失。[9]
2.2.6加强对票据置换的管理,关注新增贷款质量控制农村信用社经营和管理好央行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不仅会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而且可以增强其抗御风险的能力。[10]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和预警农村信用社完成“票据置换”之后的发展问题,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无论从近期的央行票据兑付来看,还是着眼于未来农信社的长远发展,各级农村信用社都应从由资产负债规模管理向以风险为本、资本约束的经营理念转变,更要重视对新增不良贷款质量的控制,以保证金融资产质量。
2.2.7建立和完善信贷市场退出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为了资金营运的安全,可以从一些信用度差、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高风险信贷市场退出来,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优质客户、优质市场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可以避免农村信用社高风险经营,也使政府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去改良自己所辖区域的信用环境和行政作风。
3总结
真正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问题,扶植农民使农村信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颖珠.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金融参考.2005年第12期.
[2]黄俊.不良贷款未能真实体现的成因与对策.金融参考.2005年第8期.
[3]张吉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1期.
[5]胡友富,朱峰.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四个问题.金融参考.2005年第4期.
[6]皇震.关于农村信用社隐性信贷资产风险问题的调研.金融参考.2005年第8期.
[7]谢平.中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8]陆磊.走在十字路口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南方金融.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