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1
关键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生育意愿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73-01
1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形成
我国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实践逐步产生、发展和并不断完善的。2000年,国家为了运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来控制人口的增长,出台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概念,对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奖扶。经过十年发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于2011年正式形成。此后,国家出台了针对独生子女户、二女户进行奖励、帮扶的措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规范化。
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具有政治性、整体性、公益性特征。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政策性是指该政策由国家通过一系列政治过程制定,给符合计生政策的家庭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倾斜,促使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生育观念改变。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整体性是指计划政策的实施与社会其他领域有诸多联系,必须从问题的整体着手,以综合手段破解计划生育难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具有公益性指的是计生工作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支持,提供财政保证。
2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2.1内部因素。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包括个人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计划生育家庭中个人能力全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在社会上能够相对获得更多机会,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那么他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愿望将比那些不能较好适应社会的家庭要少,对孩子的多少愿望较少。另外,受教育程度不同,生育意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对事物的看法和深度将更全面深刻,希望培育高质量的孩子,从一个或两个孩子身上满足其需求,从而产生了提高孩子的质量来取代孩子数量的替代需求。
2.2外部因素。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包括文化、社会保障和生育政策三个方面。在西方生育文化的影响下,加之“男孩女孩一个样”等新型生育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生育意愿悄然发生改变,年轻一代不再仅仅为了孩子而活,他们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开始少生孩子。当然在我国农村地区,因生产技术还处于较落后阶段,希望通过多生孩子,特别是多少男孩来增加劳动力,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社会保障是否健全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外部原因。家庭养老仍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多子女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养老问题。人们的生育意愿受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计生政策是一种硬手段,而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是软手段,两者有效结合将实现计划生育家庭的效益。
3如何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3.1增强理论指导性,提高政策针对性。做好生育成本―效益理论研究,注重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建成数据库,据此调整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调节生育成本和效益,提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操作性。强化孩子数量―质量替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该理论研究的操作方法,高度重视人口基础性理论研究,以此促进分支理论的进展。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必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完善利导体系,形成政策合力,不断扩大计生扶助领域,加强对社会养老的水平,对已有的利导政策整合评估,不断优化,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利导政策重点,发挥政策的功效,将优先的资金运用到人们最急需的地方,解决实际问题,将扶助重点放在最困难群体上,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提高政策的延续性,发挥政策长效机制,不管加大总体头伏,大胆革新当前利导政策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做好政策的延续工作。
3.2推进计生文化政策,增强实效性。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作用,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计生文化发展规律,不断发展创新计生文化,使其跟随时展,真正确立计生文化的指导地位。加大投入,为计生文化的稳固和发展提供切实保障,深化计生文化体制改革,促进计生文化的繁荣。加大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为利益导向政策实施提供强大财力支持,使其投入在总量上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逐年提升扶助资金总额,严格禁止截留、挪用、贪污等违纪行为。利导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明确各级责任的组织保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涉及面广,依靠单个部门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多个部门共力共为,明确职责权限,整体协调,合理执行利导政策。强化计生工作督查,为利导政策实施破解难题,距今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在施行中仍将遇到许多困难,对此应该强化工作调度和督查,掌握新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对遇到的问题必须迎难直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利导政策的实效性。
3.3强化执法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效实行离不开立法和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加强计划生育的立法工作,夯实执法基础。提高计生执法水平,重视程序执法,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依法开展计生工作;对计生执法违法行为,必须严格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保障执法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推行中,加强计生法治宣传,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创造良好执法环境。法制宣传形式应采取群众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内容要贴近群众生活,推行以案说法的成功经验,使执行计生政策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
参考文献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2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2共生思想的内容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联系起来,它不仅是贯穿黑川纪章城市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创作实践中遵循的准则,这在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作品中均得到体现。
3.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理论引入热力学平衡
3.1概念的城市论
黑川纪章将热力学中的平衡概念引入了城市理论。在热力学中,动态稳定取决于平衡增大,所谓平衡增大就是多样化发展膨胀的结果,其极限状态将是走向“热死”。这是由于过度的多样化,而使其整体变得僵直,平衡增大的可能性亦将丧失。其实,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逐渐地增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这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终都将走向“热死”的状态,而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
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着多样化扩展,城市中各种关系的平衡也在增大,而这种多样化扩展的尽头,是无秩序的城市状态,进而是各种各样的城市构成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在逐渐向着“热死”逼近。例如我们国家的几个大型城市——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它们在发展上的投入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产出(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想创造秩序,但结果得到的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建造了高速公路,但在空间环境上却造成了破坏。所以,以空间平衡的概念来衡量,则是负的投入。而所谓的创造性行为,又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打破平衡,是负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迟“热死”状态的到来,减少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建立起动态稳定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成长、变化平衡发展。
4.城市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在地域上是被截然分开的,各种功能用地由道路相连。这种源于CIAM的规划设计理念,已成为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平面功能分色表示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产物。黑川纪章认为这种规划设计理念,是上一个时代“机械原理”的东西。他说:“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柯布西埃则解剖了城市。”
在强调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什么事都会以分离主义和机械构成的零件来加以说明,即容易理解又十分明了。而且这对打破当时社会上的封闭保守性,也是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些口号,被当做现代化的形象为人们普通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但是,在生命原理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和商业区的分离,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而且也使得办公区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便成了一片寂静的死城。更有甚者,那种按照收入划分居住用地,依据政策把收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在郊外的做法,更是严重地违背人情世故。它不但令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市中心被分离,而且还从人际关系上被隔离。
5.基于共生思想的从树形结构向根茎与网状系统转换
黑川纪章受《反俄狄浦斯》一书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根茎、链环和网状系统引进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生命时代的城市结构将从树型结构向根茎或是网状结构转换的预言。
过去的城市空间结构多在中心区设置商业中心、市政厅等设施,在城市的几何中心附近建造市中心,并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开去。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功能便被肢解给外围的副中心。这就是传统的“树形”结构,从树干上分出树枝,再由树枝分出更小的树枝,然后是树叶。这是古典的城市结构,等级严格、主从关系明确。
而黑川纪章提出的“根茎”结构,则是许多异质体相互缠绕、呈交织状态的系统。它们之中没有秩序,也没有中心,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单元社区没有核心,循环系统设在外围,在外侧拥有中心设施。如果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只要添加循环系统就行了。由于中心设施在单元的外侧,所以将添加的部分与原有的设施连接在一起时,也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果新添加部分的人口再次增加的话,还可以适当地在外侧再建造中心设施,添加循环系统的环,如同细胞繁殖一样,不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按照这种革命性的理论建设的城市,是黑川纪章1967年规划的菱野新城。
6.街道空间的意义——中介与活动场所
6.1东方城市街道空间
东西方城市空间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黑川纪章以敏锐的观察力指出:就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而言,“东方的城市没有广场,西方的城市没有街道”。他在对印度、中国和日本古代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得出了东方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主要是在街道上进行,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活功能的结论。古代的印度和中国都是直线型网格状道路结构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没有广场,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和宗教建筑都沿着道路分散布置。印度古想城市的中心是一棵菩提树,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则多是衙署、鼓楼,均不是直接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核心。日本的古代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是城主的住宅,市民都住在城堡四周。在东方城市中街道承担着商业活动、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等多种生活功能。到了节日,游行的人群也巡回在街道上,而“街头说法”、“街头叫卖”、“街头表演”和“街谈巷议”等用语,都说明了是街道把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6.2东西方在城市街道空间的差异
西方欧洲的城市,是靠广场上的聚会,将市民生活与城市联结在一起的,广场是提高城市意识的媒介空间。西方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两方面与东方的城市不同,其一是公共设施多设在城市的中心部,具有公共空间作用的是广场;其二是道路空间结构,即“路”和沿路两侧建筑的空间关系不一样。沿街建筑不像东方那样相互融合,而是被一堵石墙隔开,道路功能单一,只作为交通使用。
因而黑川纪章便以兼容并蓄的多价共生理念,提出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除了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原理之外,还应该使优秀的东方传统规划思想得到继承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创造富有生气的街道空间。同时,他还认为这种街道空间是典型的中间领域,极具东方魅力,是生命时代应该发扬光大的东西。
7.世界城市与超级城市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交通、信息的不断发展,定义城市的依据也在变化。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相比,信息量、活动量和活动密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领域,在区域城市之间不断地流动,城市群的形成就说明了这一现象。黑川纪章以环状结构来解释日本的城市群———都市圈,环状结构的都市圈没有中心,也没有起点和终点,永久运动。他还进一步地借用希腊城市规划师德库佳迪斯的理论,将大都市圈扩大到世界范围。他认为,如果世界上一些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比其所在国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和各种资源流动更加密切的话,那么这些城市就应该被称作“世界城市”。毫无疑问,“世界城市”成立的时代,就是超越国境活动的“世界人”奠定地球最后文明的时代,当这一文明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之时,现在的大都市中就会出现一种所谓的超级城市群。
超级城市群是与“世界人”的居住模式相适应的城市集群,超级城市群也是最大的世界城市网络。如果说城市群是20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那么世界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就是21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如果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成了世界城市,那么世界城市体系就不再是权利的体系,而是作为“世界人居住的模式”而存在,那时,将会不断地发生超越国境的人口大流动,全球化的时代便会到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理念 创新 演化经济理论
学生工作理念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学生工作实践智慧,是学生工作者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的有效提炼。学生工作理念作为基本的学生工作设计指导思想,深层次地反映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范着教、学、管的各种行为。[1]以此理念为指导,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既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又肩负着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重任,其实质是教育、引导、规范、咨询、服务、维权、关爱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程中,在国内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纷繁变化的思想文化冲击下,在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国际化轨道后的人才培养标准的转变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的演化经济理论,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现状
1.高校辅导员职责不明朗,陷入事务性工作。
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当前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明确,评价缺乏科学性,加上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差,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信心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工作者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实际中,辅导员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他们的肩上,一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关,许多辅导员的工作偏离教育本位,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日疲于处理琐碎杂事。[2]他们中的大多数不能顾及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往往充当“高级保姆”、“消防队员”的角色,承担看护式、救火式的工作,很少有稳定的宏观思路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思想。
2.学生工作管理方式单一,普遍以刚性管理为主。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普遍以刚性管理为主,即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利用约束、监督、强制、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强调管理者和管理规章的权威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和遵守,在实施过程中侧重于“管”、“查”、“控”等手段。管理者始终把学生看成是不断需要纠正错误的对象,不断以监管者身份出现,以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以同一个眼光去看待学生,也以同一的模式去处理出现的一个个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尊严和情感,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这种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虽能强化对学生的有序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校园秩序,造就统一规格的模式化人才,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使学生工作呈现为一种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3]
4.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僵化。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是在职能专业化的基础上展开工作分工,进而实现整体合作的。这基于职能设置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造成了基层工作重心的错位,基层学生工作者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无法站在超越的位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无法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4]并且,基于职能设置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沿用政府机关的模式,过多地参照“管理型机构”而不是依照“服务型机构”的要求来配相关资源,学生难以在“以完成本职工作为本”的职能部门工作中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
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并建立新机制,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工作理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发展。
二、演化经济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适用性与启示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5]它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演化”的涵义包括对长期和渐进的变化过程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一切自然科学在基本方面都是演化的。
“惯例”是一种光滑序列的协调一致的行为能力,它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它是信息的贮存器和过程转化的手段。经济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演化主要是两种机制推动的,一个是创新机制,通过系统的创新产生多样化;一个是选择机制,即在这些多样化中进行系统筛选。
演化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目前已受到经济学界日益广泛的重视。演化经济理论是否适用于高校学生工作呢?又能给当前学生工作带来哪些启示呢?我们可以作以下分析:
首先,演化经济理论主要用来研究开放的经济系统,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校的学生工作也是一个长期和渐进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演化的视角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理论分析。其次,惯例不仅仅在企业中传输管理及工作技能,在教育系统中也会出现惯例化行为的广泛影响。这样学生工作理念就是系统中的“惯例”。最后,同志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因此,传承和创新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两大特征,而演化经济理论是创新机制和选择机制推动的。于是,当高校学生工作在面临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调整“惯例”、选择可靠的“惯例”来保持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运转。
三、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创新思路
借鉴演化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应做如下转变。
1.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理清学生工作思路。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不再是短期的、过渡性的岗位,而是可以终身为之奋斗、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职业。2006年,陈至立同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工作者从繁杂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时间去研究理论和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2.减少刚性管理,注重柔性管理。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我们指出一条新路径:高校学生工作应当将过去的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现刚柔相济、以柔为主的管理模式。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追求。第二,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怀,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挫折,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竞争和压力。
3.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是培养新世纪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社会文明新风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4.转变角色,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要突出指导与服务,学生工作者从管理者身份向服务者身份转变,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环境,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中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党团领导下的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就业指导等为主的指导职能体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疑难,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在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三困”学生的指导。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关键环节,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做好学生工作的转型,是值得所有教育者思索的问题。演化经济理论为我们分析高校学生工作如何获得满意的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学生工作理念的创新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郭立田.高校学生工作理念传承与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6,(3):115-118.
[2]刘海存.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七大超越[J].江苏高教,2009,(1):112-114.
[3]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11-13.
[4]胡德平.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09,(9):82-87.
[5]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JD710014);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4
一、叙述主题的“陌生化”
生活在海底的人鱼公主向往人类世界,在偶然机会下,她营救了落水的王子并爱上了他,为了追求爱情,人鱼公主不惜忍受巨大痛苦,用自己美妙的声音和头发与巫婆换取双腿,褪去鱼皮,换来人形,期盼与王子结合从而真正过上人类生活。可是,王子与邻国公主结婚,人鱼公主扔掉用来杀死王子拯救自己的刀,最终化成海上的泡沫[4]……在我们先入为主、深入人心的经典情节中,宫崎骏又如何给我们呈现出超越传统和经典的人鱼公主呢?《悬崖上的金鱼姬》,影片却几乎没有悲凉的旋律,放弃了人鱼公主为了爱情无私奉献、爱情万岁的主题,巧妙地以儿童稚真之心贯穿电影始终,整部影片充满着浓浓的温情,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温馨、幸福而圆满的《海的女儿》。从以下几个情节可以看出“陌生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初识波妞
人们第一次见到波妞,各种场面都是温馨的。宗介在海边玩模型船,看见临近岸边有个玻璃瓶,他脱了鞋子走到水里去拾起玻璃瓶,发现一条小金鱼困在玻璃瓶里。为了救出小金鱼,他用石头砸碎了玻璃,其间还划破了自己的手指。生怕小金鱼缺水而亡,他赶紧跑回山头的家,接水、放鱼进桶;哪怕自己坐在车上赶着吃三明治,他也不忘把试着将面包喂给小金鱼,还给小金鱼取名叫“波妞”,笃定地告诉波妞“我会保护你的”……在宗介和波妞一来一往的互动中,见面未有多久的人和鱼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其他大部分的人,如宗介的妈妈和“向日葵之家”的老奶奶们看见波妞――一个人面布偶状的金鱼――都是满脸笑容地称赞道:“卡哇伊!”他没有计较波妞从哪里来,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很奇怪的生物。这样温情脉脉的场景体现出了人与物之间无隔阂的友爱。宫崎骏丰富的想象让产生感情的对象跨越了年龄、物种的限制,但种种温情的场面,让观众认识到感情的真挚。
(二)海啸之后
被父亲抓回的波妞想变成人,想和宗介在一起。在妹妹们的帮助下,波妞逃出了罩住她的泡泡,游向人类世界,在逃亡过程中,却无意让具有危险魔力的生命之水失控。于是海水暴涨,狂风大作,风雨交加,海啸爆发了。第二天早晨,波妞与宗介推开门一看,海水已经淹到了家门口了,悬崖上的小屋成了一座孤岛。放眼望去,有蓝色的天空和更蓝的海水。公路房子都沉入了水下,海洋生物在水下的小镇悠游畅游。宫崎骏艺术地改变现实中的海啸带来的一片狼藉,而是观众一种宁静的、焕然一新,整个世界似乎被海水清洗了。当波妞和宗介坐着由波妞施展了魔法的玩具船,背着食物准备去找理纱时,遇到了划着船向山上旅馆去的人们,即使是经历了这么严重海啸的人们,他们没有等待,没有慌乱,没有悲鸣,而是积极从容地、有条不紊地、齐心协力地相互营救。这种充满希望,相互救助的氛围,不但化解了海潮带来的危机感,更让坐在大屏幕面前的观众有着暖人心田的感动。
宫崎骏一心只想呈现一部简简单单的动画,因此,在电影中,他强调的不仅仅是《海的女儿》里面的爱情,他更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大爱,其中还有亲情、友情、或宗介与波妞之间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情感。他处处为“温情”的主题设置情节、打造场景、塑造理想人物形象。
二、叙述视角的“陌生化”
视角(perspective)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5]采用何种叙述视角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的。《悬崖上的金鱼姬》作为宫崎骏先生以儿童之眼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儿童的口吻去探求爱、信任等主题。这样的视角寄予了制作者对爱和美好的无限向往,启发人们要返璞归真,相互关心。
正是从儿童的角度来演绎安徒生童话,整部影片因而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影片开始,宗介见到以人面鱼的初始形象出现的波妞,迅速给小金鱼取名并变成好朋友了。当波妞被魔法师带走后,宗介眼巴巴地守在悬崖上望着海边,希望能再次看见波妞,他将曾装过波妞的绿色水桶视为自己给予波妞的“家”,将它放在栅栏上,希望波妞能看见绿色小桶就能再回来,这一系列的情节体现了孩童简单执著之心。当波妞变成女孩踩着巨浪向宗介奔来时,宗介一眼就将波妞认了出来,对理纱大呼:“波妞变成女孩回来了”。也只有孩童单纯的认知,才会毫无芥蒂地接受波妞……在影片即将结束时,宗介牵着波妞的手走向寻找理纱的路上,波妞因为魔力慢慢失去而逐渐恢复为鱼儿状,眼见宗介牵着女孩的手,慢慢由五指之手变成三指之手,到波妞已经慢慢脱离人形,宗介的手一直没有松开过,还是紧紧牵住。最终在经历了波妞由人变成鱼的过程后,宗介还能坚定地说:“ 不管波妞是鱼,半人鱼,人类也好,我都喜欢波妞”……于是,海的女儿因为宗介的坚定,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人鱼公主要变成泡沫的悲惨景象不会再出现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
让浪漫理想的情节顺理成章的叙述下去,让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皆因为影片是儿童的视角来叙述的。在儿童眼里,“友情”是简单的,不带成人的功利性。因此,《悬崖上的金鱼姬》是一部能让人回到纯真童年的动画片。采用儿童视角来叙事,希望以此来唤起成人麻痹的心灵,成人从复杂、冷漠的世界回归到孩童单纯美好的世界。
三、形象塑造的“陌生化”
宫崎骏从改变人物性格特点,根据故事情节创造新的人物形象,在创作手法上,还一改很多动画片正反角色鲜明的形象安排,采用主角塑造的扁平单一,而配角复杂多样、性格饱满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已经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同初次看到。
(一)可爱的波妞
与有着美丽外表、优美舞姿、摄人心魂的歌喉的人鱼公主形象相异,宫崎骏笔下的人鱼公主可爱真实。银盘一般的月亮高挂在空中,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深水生物在悠闲地游弋。在巨大的彩色泡泡里,一个红发男子站在飞鱼潜艇上专注地喂着周围的水母、鱼儿。潜艇的舷窗打开了,悄悄地,从里面探出一个红红的脑袋、圆圆的脸上有对大大的眼睛,俏皮地打量着周围,忽地,从舷窗一跃而出,哦,是一条类似布偶的可爱的人面鱼。观众在看到这个宫崎骏版的人鱼公主,粉红色的头发粉红色的衣衫传神的表情,不禁对波妞产生了喜爱,而非对安徒生版的人鱼公主有怜爱之情。接下的剧情中,从各种细节之处更能见到波妞的可爱,完全从安徒生版的人鱼公主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形象中剥离出来。见宗介吃三明治的时候,一跃从水桶中跳出来抢吃火腿的可爱行为,大大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夸张的大嘴,嗖一下几口就将整块火腿吞进肚。当波妞变成小女孩后,初入人间的她,对人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看到水龙头有水,她欢快地蹦蹦跳跳;当她兴奋时,海上便兴起狂风暴雨,当她呼呼大睡安静了,大海也就沉寂了……这是一个多么简单可爱的“人鱼公主”啊,宫崎骏就是通过想象结合对孩童的认识,用夸张的表情、可爱的模样带给观众一个天真活泼人见人爱的人鱼公主,让观众耳目一新。
(二)奇怪的波妞爸爸
而在《悬崖上的金鱼姬》刚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怪叔叔”,凌乱的红色长发、黑黑的眼圈、神经兮兮的表情、诡异的动作……宫崎骏就用与深蓝色的海底、粉色的波妞相反的阴冷色调来描绘这个有着极其特殊的人。观众最初不会将他与波妞的爸爸联系起来。这里的“爸爸”形象就典型用了“陌生化”技巧,将“爸爸”的形象变形,增加了观众对“怪叔叔”的关注时间。随着影片叙事的展开,波妞变成人回答理纱时,观众心里的谜底才一一解开。这个叫藤本的男人是个魔法师,居然是波妞的爸爸。再后来,观众才了解他原本也是人类,却因为不能容忍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放弃自己人类的身份,与海神结婚,还养育了一大群波妞式的女儿。藤本虽然外表不招人喜欢,但他始终也是个爸爸,他用他的方式来爱着波妞:他对女儿的出逃,心急如焚,到处寻找;他害怕波妞因为宗介的抛弃最终变成泡沫,而想阻止波妞变成人类……藤本矛盾多样的性格,让观众很难把握及预测其变化,延长了观众的审美时间。用“陌生化”来塑造这个表面专制顽固却真心爱护的爸爸,让观众抛弃了一以贯之或慈祥或严肃的父亲形象,达到新奇的效果。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5
作者简介:夏韩辉,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黄伟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州/510440)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意义,辨清了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对策: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人性化制度是基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键;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重点;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保障。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化;人性化;融合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学生暴力、状告母校等事件不时发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主要运用制度化管理的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现代高校管理理论的研究,人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要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必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从传统的学校管理学生变为学校管理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训斥,平等交流的机会少;空洞的说教多,心理交流、辅导少;管理的色彩浓,服务的色彩淡;学生管理的权限和主体不明;当学生的权利遭到损害时也得不到有效帮助等。这些特点就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反感,从而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导致我行我素等不良结果。这些矛盾产生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反思,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问题可能多出在学生的管理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具体目标,但这些具体目标都必须围绕一个根本目标,朝向一个价值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理念,强调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当作管理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当作管理的根本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坚持以管为本,还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这两种不同的理念直接导致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效果。事实证明,实施人性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学生之间的很多矛盾,降低学校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构建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
2.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单一,趋于表面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强制性的管理理念处于主导地位,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会碰到新问题,发现新情况。高校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这既是时代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又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反思以前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充斥的是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和奖惩细则,这类制度置学生于被看管、被监督的环境之下,管理工作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导致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被深深压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受挫折,从学生思想深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一纸空话,尤其在心理问题的开导、人生目标的确立、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涉及学生发展的大问题上,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为具有创新思维、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兴趣与潜能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发掘和尊重。因此,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被提上日程。
3.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拥有更广泛的管理学知识和懂得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出现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欠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同时,较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组成上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重点关注科研和自身业务教学,致使他们花在学生管理的时间较少,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大部分兼职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学生管理工作者出去学习、进修和提高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2]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意义 1.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克服了单纯制度化带来的弊端
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强制性管理,只关注理性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学生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规定化。这种模式可使各级学生管理工作者职责分明,学生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机械化,学生本人的潜能、兴趣和个性等得不到有效的发掘和培养。学生管理一定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应采用刚柔并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未来学生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上,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需要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激励大多数人、约束少部分人是制定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应得到大多数师生的认可并形成共识,使作为执行者的学生能积极感受到自己的义务与职责并自觉遵守,而不是消极地服从与执行。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还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对学生中的具体问题要因人而异,灵活处理,这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要求人性化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3.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现在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自尊心和个性比较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更不懂得替别人着想,换位思考,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上述情况表明,传统的“一刀切”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人性化管理正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所采取的“量身定做”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把“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由过去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现在的服务性管理,这是管理理念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管理理念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是教育和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是按照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实施的人性化管理。
三、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制度化与人性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互为对立的关系
制度化管理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机构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是强调依法治理,严格依循规章制度,不因个人因素而改变,强调“规范化”的一种管理。纯粹的制度化管理较少考虑个人因素,是一种刚性管理。而人性化管理,从字面意义上说,即是以人为本,在管理中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性化管理在于实现个体的发展与价值,是一种柔性管理。因此,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若强调制度化管理就无法实施人性化管理,若重视人性化管理就兼顾不了制度化管理,两者不可兼得,否则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制度化管理或人性化管理。但是,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相比较而言,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人性化。所以,人性化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缺一不可。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艺术性,而制度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科学性。没有制度,学生管理工作将失去标准和依据,而没有人性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将失去长远发展的根本。人性化管理必须以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3]
误区之二: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化管理
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人性化管理会因人性的弱点在管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管理混乱,以至于毫无章法。在这里需要分清一个概念,这就是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而人情化管理则是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没有科学根据,非常主观的一种管理状态。所以,人性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抛开制度而只讲人情的,它是一种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人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因此,“人性化”是在管理制度前提下的“人性化”,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体现“人情味”,让管理不再“冷冰冰”。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信任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更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优秀人才的良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人性化制度是基础
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之上的,离开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将没有依托,各项工作将成为一盘散沙。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充分表达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态度和要求。[4]问题的关键是制度要合理科学,符合时展要求,既要体现对学生的要求,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同时还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并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空间。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听取他们的合理需求,甚至让他们参与制度的制定,使制度的产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制定出公正合理、严格平等的学生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不是放任管理,更不是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规范而具有原则性的,它不是降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是更注重提高管理学生的艺术,改变管理的方法和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要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
2.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键
理念主导行动。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换位思维的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各项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展开,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来,始终以学生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工作的把手,把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尺度,让个性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得到充分自由发挥。要积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服务体系,从以强制性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格局转变到强化服务、引导和沟通的新格局上来,由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新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抓出成效。
3.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重点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他们乐于对自身的生活、学习进行决策和控制,因此,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和实行学生工作以管理者为指导、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要善于多角度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尊重他们的民利,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做到把外部的制度管理与学生内部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学生成立自律会,检查、督导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树立自律、自强意识,帮助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或担任班主任助理等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文明评比活动,学生有权对关系根本利益的大事向学校提出建议;放手让学生会、团委以及相关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保障
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管理模式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每个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不断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来。榜样的作用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教师作为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及知识素养,处处树立榜样作用,在管理中融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中还应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正确的决策能力;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朋友,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以个别提醒的方式指出不足之处,少当众批评,多用鼓励、启发、商量的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语气;用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做到对学习好的学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对出现差错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严肃的批评处理并帮助其寻找原因;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谦虚的作风,善于多方听取学生的意见,修正工作上的不足和偏差。[5]另外,还可采取听报告或讲座,出去调研或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使之真正成为一支理论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在制度化管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而不忘制度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更新观念是前提,建立制度是重要保证,研究学生需要是基础,学生参与管理是基本原则,激励是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生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谦益,刘元元.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10(2).
[2]魏伟华,吕慧华.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
[3]徐晨.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统一[J].教育,2011(11).
计划生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
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整合资源,加快管理创新,而精细化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道门槛,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公司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是指最大限度的挖掘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到每一个管理者,落实管理责任,将各项工作具体、细化,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它是对企业内部每个单位、部门、岗位的职能权责都有准确的定位,对每个系统、环节都有规范的要求,对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每个任务都有能够落实的指标,对每次考核都有准确、及时、公平的度量及奖惩,它注重的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
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执行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对企业潜在价值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企业经济制度的基石,为企业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铺展道路。
2.企业推进精细化管理之路探讨
2.1转变观念,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各项工作
观念影响意识,意识决定行动。精细化管理推行的前提是观念的转变,只有转变观念,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去对待每一项工作,才能将企业的管理艺术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同时,转变观念还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注重安全、盈利、质量,更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创新观念,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动态的全视角的控制企业发展为重点,管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细化处理后再进行整合。
2.2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内控建设
一套科学合理、精细准确的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从三个方面来思考:首先,需要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以及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以会计准则为指导,把制度中抽象、要素化的方法和程序融化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程序;第三,内控监督部门对各个岗位、部门和业务都要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加强内部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细化企业各项指标
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都会有各种生产经营指标,在推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指标进行细化,细化指标就是对企业的各项指标做到:定位准、测算精、分解细。所谓的定位准就是以企业的职责分工为基础,从而确定每个部门在各项指标中的作用和责任,并以此来分配各部门在指标内容内的工作。所谓测算精就是指测算的依据和原则必须明确,参考数据和资料必须可靠,测算的结果要与实际发生的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所谓分解细是指当指标确定后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生产条件的各种因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
2.4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奖惩制度,造成一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一些领导喜欢鞭策干活快的人,即俗话“鞭打快牛”,结果是谁工作得又快又好,谁就会更吃亏,而在工作中偷懒不干,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却“稳坐钓鱼船”。这不但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让企业由随意化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实现激励和制约的共同作用。
2.5加强培训,积极贯彻精细化管理方案
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没有模式可的,不能刻意模仿,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遵循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超前也不可滞后,更需从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只有员工看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才能积极主动的支持和参与到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来。对此应当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企业精细化管理要符合实际,并且要选择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员工来带头示范实施,不可流于空泛号召或形式主义。二是对企业中的职工要摸清底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其进行实时或阶段性地培训,渐渐让其掌握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步骤。三是企业领导需要深入基层,弄清楚企业在运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具体困难,一旦发现立即解决,最好是在萌芽时期就将其消除。并且企业领导不能纸上谈兵,应亲临一线伏下身子和职工共同努力。
2.6积极主动借助专业的第三方力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逐渐强化细化,企业在经营中的各个模块开始演化出专业的服务机构。从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企业应当具备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动力,善于利用社会中自己拥有的以及外部可以为我所用的资源。例如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可以灵活的运用专业的第三方的力量,将企业非核心的工作外包给他们,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内外竞争的激励效应,同时也有助于将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内功塑造上来,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