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语言表达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第一,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第二,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宋玉华.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体现创造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1).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深远。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者。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分析,7—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指导下,才能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知、发展成一个思想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而在我国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得体的礼仪习惯等。针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习惯上能够做到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吃饭不挑食、生活不攀比等,在学习习惯上能够上课前预习,准备好上课用品,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等,在行为习惯上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等,在礼仪习惯上能够文明有礼、尊老爱幼、与同学友爱互助等。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由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的。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超过21天就会把这个行为转化为习惯,坚持超过90天,习惯就会成为固定习惯。在培养小学生零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把握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行为坚持的前7天,这个行为处于可以、不习惯阶段,但是慢慢地坚持超过7天到21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达到刻意、自然的阶段;到21-90天之后,行为习惯就是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刻意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养成教育过程。在这个漫长艰难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措施

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的巧当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指导和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明确总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确立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总体养成教育目标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习惯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宣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己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确的习惯标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明确,一个明确的习惯标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热衷只靠一时兴趣来维持,很难达到长久养成习惯的目的。所以,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如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事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校走廊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充分发挥这些行为规范、要求的作用,在迁移默化中引起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层面重视养成教育的推行。还可以发动学生组成良好习惯管理小组,发挥孩子之间的监督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监督自己和他人。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重要一环。学习是伴随学生未来一生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准备好学习文具、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等课前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好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积极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自我检测的良好复习习惯。在学生做作业时,要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做后检测等良好习惯。例如在语文阅读时,要培养孩子眼到心到,朗诵有感情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坚持从点滴做起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在校园打扫中,培养孩子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教给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放学的列队回家时,教给孩子要有序排队,遵守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的离校。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孩子在学校养成了主动与生长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有礼貌的待人接物。

(五)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学习心理中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学校教会孩子主动问好交流,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学生会模仿教师,养成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主动收拾讲桌和讲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模仿教师,主动上下课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些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的,通过后期教育强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在孩子中扩展开。总而言之,小学生由于自己独特的年龄阶段,具有辨别力差、模仿性强、自制力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配合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周仁亮 王琴 单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小学生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 关键期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高尔基语)。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沾染上不良习惯,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隐患,小学这个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我认为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一位教育家说:“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人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称赞、表扬、奖励,而不喜欢批评、禁止和消极的阻挠,因此,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在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很重要。

班级的课堂纪律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以前上课时,我经常提醒学生坐好,认真听,多动脑。开始一段时间,这些提醒会引起学生注意,但多次以后效果并不是很显著,持续的时间不长。而后我采用表扬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凡是上课认真听讲、坐得端正的同学,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某某同学坐得真神气!”“某某同学神速!”“某某同学字写得真漂亮!”……当回答问题精彩时,我会不由自主地以掌声给予赞赏,学生举手积极时我也会适时给予小礼物进行奖赏或夸奖:“你真会动脑筋!你真棒!……”这些语言,在肯定某一些学生的同时,也会让其他学生受到鼓励,在课堂上更加遵守纪律,积极思考,从而课堂教学效率就在无形中提高了。

二、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树立师表,蜡炬不成灰。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因为在小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还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工夫。一些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只能改变一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三、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知道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养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每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四、家校配合,巩固养成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存在的道德资本,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可见养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朱熹曾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良好教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而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实施行为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细节入手。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初步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学生由于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素质比较高,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学习认真、踏实,成绩优异,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第二种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平时较为沉默,学习成绩也不太稳定;第三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不讲究个人卫生,常常衣冠不整,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经常犯错误,对于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学习成绩也明显落后于全班整体水平。

二、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因素。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过于简单和粗暴。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又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动辄加以训斥、打骂,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更有家长只会用棍棒法,只要孩子稍有差错,不分青红皂白,就只用棍棒解决,根本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这样非但不能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还会不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导致今后如果遇到一点委曲和挫折也自然地想到用武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如今独生子女的时代特点,导致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骄宠,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的棍棒教育,致使这些学生滋长了自私自利、依赖、自负、自卑、自暴自弃等复杂的性格特点。农村家长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致使农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长此以往,会大大影响农村孩子人格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校因素。首先,农村学校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因而导致老师们也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老师们加班加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和心理进行辅导。此外,农村教师的素质整体不高,而某些教师更是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3.社会因素。现在农村不良的社会因素也对小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开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场所,引诱小学生玩耍,这些场所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吸引力极大,许多学生因此开始逃学旷课,不思学习。除此之外,高昂的费用也诱导学生开始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滋事敲诈,甚至抢劫其他同学,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小学生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从点滴抓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抓起,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不能放过。例如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平时的学习用品摆放要整齐。讲卫生,爱清洁,从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姿势,到进出校门的礼仪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在校园内轻声慢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同学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等。“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正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

2.学校家庭互相协调,合力促进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行为道德上的规范训练、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等。但这也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中着重强调环境的熏陶,同时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孩子。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局限,必须从各方面协调入手,学校、家庭相互合作,同时还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的状况,全面切实地抓好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燕.浅析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 琼州学院学报, 2007(S1).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5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生;集体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68-02

在学校教育中,班集体作为较小单位的社会群体构成形式,是小学生社会成长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群体环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成员构成的固定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要完成长达六年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和指导者的班主任应抓住班级管理的契机,积极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的养成教育,这不仅有利于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创建,而且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影响深远。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实施集体意识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加强共同价值认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平衡以及群体权利意识培养等途径来实现。

一、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共同价值认同教育是实现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的基础

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共同价值认同教育。共同价值认同是区分社会群体的核心标志之一,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班级是学校群体的分支机构,是学生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构建积极和谐的班级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同时,社会成员个体成长与群体背景息息相关,基于社会成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及时适应群体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优质客观条件这一诉求,也要求社会个体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首要的着眼点就是班级成员达到对共同价值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学生共同价值认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通过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来完成。小学生行为规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求每个班级成员通过遵守共同行为来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共同行为规范的遵守可以使学生产生“我们是一样的”的这一群体意识,增加小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对共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具有持久性和严谨性等特点,要与学校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二,通过班级群体活动来进行培养。班级群体活动是增强成员间彼此了解和加强协作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对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在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成员之间的协作也使学生产生了团体意识和依赖心理,从而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第三,通过共同课程的学习来完成。相同的成长经历、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接受意味着共同价值认同的实现,这是最直接和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共同价值认同实现途径。在班级成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

二、责任感培养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有力支撑

责任感的持有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所承担义务认可和执行的有力保障,是实施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责任感在社会个体社会化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小学生的责任感体现在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意识中,体现了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人际认可。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集体意识的形成相辅相成,责任感需要社会个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承担能力,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合作,互谅互让,互有进退,这些个人品质和行为是集体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二种途径来实施。首先,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相关内容的讲授和指导实践来进行,尤其是思品课程的教学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小学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班级德育教育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与责任感的培养息息相关。班主任可以以主题班会或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等开放式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的培养。其次,在班级学生个体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个体家庭责任性和社会良心的培养。通过动员学生的人际力量来完成责任感培养的监督,形成完善的责任感培养体系。第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以群体竞赛的方式或学校团体项目的参与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意识,从而在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强化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三、引导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尚有一定的欠缺。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的思维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相互协调发展。先哲们大多把人的行为受控来源分为理性和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固然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席位, 但情感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 理性思维往往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实现对事物的判断;情感价值取向通常通过非理性的个人好恶决定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如何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是体现班级管理透明度和宽松度的基准之一,也是实施对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养成;习惯;小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社会各种新生事物及思潮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易呈现非规范性特征。现在小学生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们负面影响很大,使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深刻的阐释了养成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其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注重养成教育,并提高养成教育整体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习惯和品质的人,促其终身发展。通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教师在一起,其自然受到教师行为、仪表、谈吐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教书育人”重大理念切实放在心里,并付诸实践,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例如,早晨老师、学生干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周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以规范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另外,老师要特别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引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爱干净,讲卫生,自己还要以身作则保持穿着的朴素洁净;要求学生爱劳动的同时,教师也应天天和学生一起搞清洁卫生;见到地上有垃圾,要带头拾起;要求学生惜时守信,老师就应准时上下课,按时上下班…….只有这样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和美丽才能充分彰显。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中,家庭、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家长道德行为、思想意识、日常习惯、礼仪文化等做出规范和要求,通过家长的言行影响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家庭教育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例如,不允许孩子玩游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学校、教师的形成教育思想、理念、方法达成共识。在学校,老师会严格要求学生,在家里,家长同样也应严格要求孩子,督促他们健康思想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为监督学生,学校聘一批热心群众担任学生校外行为习惯监督员,建立学生校外行为习惯评估机制。这样凭借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留空挡,并得到充分的巩固延伸。

三、抓住关键期,强化学生行为训练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金石镇中心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在学生中开展了在学校做“好学生”家里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一蹴而就,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如在开展“劳动能手大比拼”、“学习标兵”、“礼仪之星”、“体育竞技”的竞赛评比活动,我校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中,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让训练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体验。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

四、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加强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