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概述

数字经济概述范文1

[关健词]武警院校 电子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军革的不断深化、部队建设信息化和武器装备智能化给武警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武警院校指挥专业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与地方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学习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层次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搬地方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部队实际,将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我院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实践性教学几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武警部队实际,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

现行教材大多针对地方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进行编写,学科体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与武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差甚远,因此,武警院校要结合部队实际,为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必须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精、宽、用、新四个方面的特点。

1.精。所谓精,指的是精选理论知识、降低教学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和部分过时的理论知识,并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

2.宽。所谓宽,指电子技术的知识面、覆盖面要宽。教育的改革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武警院校教育要为学员的全面发展提供扎实基础,而《电子技术基础》作为武警部队指挥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介绍电子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具体应用,拓展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员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用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学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和技巧。 4.新。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知识不断涌现,电子产品不断趋向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大规模集成化,因此,电子技术教学要紧跟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引入新的知识点,介绍新产品,掌握电子技术的发展规律。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理论较强的专业课,内容枯燥,教学中很难引人入胜,加上部份学员电学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实践少,对电路元器件及设备缺少感性认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员必须努力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和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1.要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员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员组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时,尽量结合武警部队实际,选用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或学员熟悉易知的案例给学员,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提高学员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积极性。

2.要简化器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教学。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各类集成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简化相关器件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相关在电路中的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3.要淡化纯粹的解题技巧训练,引导学员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分析计算,引导学员了解分析这几个动态指标的意义,并学会运用晶体管的微变等效电路进行分析计算。

4.要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确保教学效果。

一是直观教学法(案例法)。例如,在讲解电路元件时,为学员提供不同类型、型号的电路元件,同时展示相关电子产品,让学员在电路板上寻找相应元件,便于学员熟悉元器件类型、型号及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是问题探索法(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中提出问题,引导学员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是引导教学法。教员在课堂上先概述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为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一条主线,让学员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再讲述具体内容,下课前再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总结归纳法。教员把一些知识点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传授给学员,便于学员掌握应用。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促进学员学习主动性

电子技术课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教学自身优势,注重学员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学员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板书教学可以加深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网络化教学以互联网为平台,学员主动学习,信息来源丰富多样,学习时间灵活,教员与学员通过网络进行对话,针对性强,效率高,学习效果明显。例如,在讲解触电事故和触电防护时,教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讨论交流栏发表相关主题的讨论,学员通过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栏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方法,这样,学员在讨论交流中,理解了相关理论知识,效率高,效果好。

四、增强实践性教育,培养学员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

压缩理论课时,适量增加实验、电路设计和常用电器的使用维护方法的讲授课时,减少验证性实验。例如,一些器件的特性测试、功能验证,让学员在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组织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学院实用电子技术协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常用电器的使用和维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员示教,学员观摩,尔后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培养学员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探索与实践、完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员素质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介.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秦曾煌.电工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数字经济概述范文2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析胡茗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108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头脑风暴”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建立了“装配“,组装”到“,“检测”,“调试”“,检查”五,类型,明确的元件形成,查排名,15个任务,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专业的应用,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电路图的阅读技巧,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和步骤的优化,布局和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二、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或核心技能)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和你讨论。

(1):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和专业的培训课程,纯粹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教学计划,教学的发展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如何更好的?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突出的新技术,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PCB生产,“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两个,两个软件和硬件,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企业,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达成共识,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组装和调试电路,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那么,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和专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特殊的课程,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

(1)经验,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写作课程标准。

(2)资源的整合,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行业专家,目前的教学,基于尊重认知规律,根据行业专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学校队五分,选择专业的特点,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过程和方向,但思想内容,完整的格式,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有一些分歧和争论,最后作出调整。

3.专家指导,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

数字经济概述范文3

本文作者:蔺坤哲工作单位:哈尔滨市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资金是创业成功的保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很多的投资,资金的投资成为了科技型企业创业不可避免的直接支撑元素,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电子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就必须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作为后续支援,电子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靠良好的资金基础,尤其是电子科技企业的初期发展阶段。创业者的综合能力强传统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只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管理能力与管理经验,然而科技企业的创业需要管理者具备管理、经验、技术、知识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必须集合于一身,可以融会贯通,不仅仅要在技术上拥有指导能力,还要在企业的发展运营角度上具备战略指导的能力。员工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电子科技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为电子科技企业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的运用,综合性强,因此需要知识复合型的人才。与一般企业相比,电子科技企业中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风险意识和学习能力。在电子科技企业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创建电子科技企业可以没有十分雄厚的资金,但必须拥有人才,有人才才能创造技术,并可用知识换钱来发展企业,所以说没有一家成功的电子科技企业不重视人才的。

任何企业的创业都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就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言,电子科技企业所处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尤其是技术进步迅速使得企业创业总是处于不可控制、难于把握、不断变动的环境之中,深圳电子科技企业的创业可以归结为创业者与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在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上,我们电子科技企业创业环境构成的三个子环境构建电子科技企业的创业环境体系并重点就技术,资金,人才,政策法规,社会文化等对深圳电子科技企业创业影响较大的方面进行论述。技术环境。技术环境主体主要是企业构成的技术研发环境和作为技术转移和扩散主体的技术市场。电子成果的生产能力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有赖于技术转移与扩散,它决定了电子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融资环境。上文中提到科技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的支持,资本的支持对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资本对于科技企业的创业来说是较为有效的支撑,对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人才环境。科技企业的创业需要知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经验型人才的综合体,这些人才对于科技型企业所能带来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可以有效的推动科技型企业的创业发展,让科技型企业从无到有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策性与法规环境。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会面临许多法律法规问题,在这方面需要依赖于地方性的法律事务机构以及法律委托机构,可以全权委托律师事务所去办理相关法律性的问题,可以建立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帮助企业良好发展与运营,提高在政策性上的了解,方便于企业可以详细规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与战略规划。

科技型企业的创业环境中必须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以确保政策的颁布与执行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而且可以向政府及时有效的反馈企业发展信息。文化环境。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创业企业的灵魂。营造深入人心,因势利导的文化环境可极大地促进人们对创业的激情。对于企业创业来说,文化环境主要是创业文化,即指社会对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的认同和倡导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鼓励、推崇创业的氛围。制度环境其实与政策环境的注意事项不同,制度环境指的是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而政策发展指的是企业外部需要注意政府做出的哪些政策要求与发展规划,政府在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特别注意科技型企业本身的制度是否完善,这也是政府做出政策性要求和颁布措施中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制度发展,不断改善制度发展的不足和缺点,完善制度中的漏洞,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要主动了解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足,认真分析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内部员工的发展认识能力,积极的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将技术人员的管理与经验型员工的管理分开,并且保证企业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处于充沛阶段,而且对于开发市场也要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可以把握市场的发展规律。

数字经济概述范文4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c)-0188-0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mprove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abdominal myomectomy

TANG 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Wangcheng Distirct in Changsha City,Changsha 410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rove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abdominal myomectomy.Methods 11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eliminat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August 2013,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5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ith conventional abdominal myomectomy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with improve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exhaust time,hospital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Laparoscope;Uterine fibroids;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1],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目前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腹腔镜被广泛地应用到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中[2-3],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改良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年龄31~58岁,平均(37.2±4.3)岁;子宫肌瘤平均直径(6.5±2.6) cm;肌瘤个数为3~7个,平均(4.3±2.1)个。根据治疗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大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常规下腹正中切口开腹,逐层分离,暴露子宫后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沈阳沈大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DF型)下改良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术中患者取臀高头低位,采用腹部三孔操作法,分别于脐轮、左下腹、右下腹放置10、5、10 mm Trocar,依次置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①阔韧带肌瘤:先判断清楚输卵管的走向,然后在紧靠子宫体部浆肌层作一个纵形切口,将瘤体分离出来,将肌瘤剔除,用可吸收缝线进行间断缝合;②浆膜下肌瘤:直接用电凝钩将肌瘤的蒂部切断,用可吸收线进行“8”字缝合;③壁间肌瘤:侧壁肌壁间肌瘤行近宫体侧纵行切口,前壁和后壁肌壁间肌瘤行近宫底部斜行切口,将肌瘤分离,用电凝离断,用可吸收线连续扣锁缝合。两组患者均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1.3 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子宫肌瘤以良性病变较多,可引起月经不调、腹部疼痛、不孕等症状[4-5]。腹腔镜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美观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子宫肌瘤的治疗中[6-8]。

本研究对以往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了改进,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并对一些手术的技巧进行了改进。①手术切口:根据患者子宫肌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进行肌瘤剔除和缝合,术中不受手术视野和操作角度的影响[9],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腹腔镜下手术视野和操作角度给手术带来的困难,节省了手术时间;②缝合方法:根据具体的手术方法采用了相应的缝合方法,针对不同位置的肌瘤不同的切口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可以完整对合子宫创面[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腹腔镜下改良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改良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

[2]张冰松.子宫肌瘤微创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7):668-671.

[3]郭尚云,陈秀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6(18):2854-2855.

[4]金红梅.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中3种止血方法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8(4):386-388.

[5]唐晖,王莉莉,彭丽芳.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33-2335.

[6]蒋丽,白华,韦妙成,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微创医学,2011,6(3):218-220.

[7]张瑞作.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9例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58-3459.

[8]Erian J,EI-Shawarby SA,Hassan M,et al.Laparoscopic subtotal hysterectomy using the plasma kinetic and lap loop system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uterine fibroid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8,137(1):84-87.

[9]邹明英.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12(1):21-23.

数字经济概述范文5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服务;改革;机制;路径

知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图书资料管理能够规范人们的阅读行为,同时能够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目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受到信息化发展的冲击,一些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机制需要改革和更新,在此基础上,图书管理者要认清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1 图书资料管理的特征简介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图书资料管理也不例外,其主要特征如下:其一,自动化。利用自动化技术管理图书资料,实现了图书资料信息阅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目标,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图书资料的要求;其二,主动性。由于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方式比较被动,所以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图书资料管理改革时要特别重视主动性,即主动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其三,开放性。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图书信息;其四,多样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基于此,图书资料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就要树立以读者为上帝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2 改革图书资料管理与服务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2.1 符合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信息服务水平的要求

企事业单位对图书资料提供方式的转变越来越重视,相应的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责内容也会发生一些变动。单位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借助于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由此可知,图书资料管理者一定要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灵活运用先进的网络系统,不断优化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进而达到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目标。

2.2 符合图书资料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图书资料管理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便捷,图书资料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图书资料管理和服务机制进行改革是适应时展趋势的,符合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断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以适应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3 图书资料管理与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 落后的图书资料管理设施

有关图书资料管理的设备主要有书架、阅读室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设施,这些设施是最基础的。不过,由于受到信息化时代的冲击,造成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设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不能满足人们的切身需求,所以,图书资料管理与服务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3.2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不到位

图书管理工作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首先,管理人员在管理图书资料的过程中,不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其次,图书资料的信息涵盖面较为M窄,图书的信息涉及范围不广泛;再次,图书资料管理部门没有对其工作进行细化,而且存在人员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3.3 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方式落后

当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热情不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服务方式落后、服务质量不理想。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服务理念上,认为图书馆就是存放书籍、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为老师提供教学资料的场所,但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表层,它还要为社会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便利和支持。

3.4 不健全的管理、服务机制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管理者还要明确员工的职责,组建高效率的员工团队。但是图书资料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的管理,组织层面不重视团队的建设,并没有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图书资料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质量,导致服务水平下降,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4 图书资料管理与服务机制的改革路径探讨

4.1 完善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设施

图书资料管理设施主要体现图书资料管理的物质基础,对此,管理者要采购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设施,引进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技术,实现图书资料现代化管理手段。图书资料管理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文本化的信息进行电子化的处理,这样文本信息与电子化信息两者之间可以互补,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4.2 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是保证图书管理有步骤、按计划实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落实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化的基础。建立制度前,需要对图书资料管理的整体运作有全面的把握,要考虑到每个细节对管理的影响,着眼全局,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划。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相关制度,做好图书资料的保存、搜索、接收、整理等基础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做好图书资料的保密工作,以便推动图书资料管理良性运行,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3 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

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热情,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来符合社会发展的变化。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打破以往管理的理念,把现代管理经验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4 加强资料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加强资料管理的软硬件建设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就要采用现代化、先进的网络搜索引擎,建立并完善网络信息平台等;二,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公共课、网络教学、外派学习等方法对员工进行专业、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当今社会是网络社会,所以图书资料管理者既要注重局域网的建设,又要重视地区、全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另外,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免费的资源,将其整合之后归纳到图书资料管理的范围内,从而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时代结合,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5 结束语

图书资料管理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重视国民阅读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有关部门对其引起重视,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图书资料管理中,从根本上优化管理方式,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颜群.图书资料管理与服务机制改革路径探析[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数字经济概述范文6

【关键词】摄影教学;数字影像;教学方法;实验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79―03

前言

《摄影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我院自2001年开设教育技术专业以来,《摄影基础》课程一直伴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和新闻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应用和图像处理的数字化发展以及高校本、专科学历性质的不同,《摄影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们在《摄影基础》课程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课程教学时数和教材选用有所变化,对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改革。虽经历了建设发展过程中实验条件简陋的坎坷,仍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经过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完善,现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已基本发展成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经常参加各级影展和大学生DV作品大赛并取得不同级别的奖励,从兴趣的产生发展到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教育电视系统》、CAI课件制作、影视创作等专业课程和实验的深入和提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出来,旨在使《摄影基础》课程更加完善,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深化教学。

一 更新教学目标定位

摄影是一门集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怎样通过摄影教学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专业技能的扩展,适应“读图”时代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从课程性质上,《摄影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学习时应该强调实践操作;从教学目标上,不但要掌握摄影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以往的摄影教学主要以学习和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大量课时用在讲解照相机原理、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上,学生多数仅能拍摄出清楚的照片即可,要想创作摄影作品,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锻炼。而随着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促使我们调整教学重心,教学内容由技术性向艺术性转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摄影创作上,要求学生在实验当中注重用光、合理构图,能够创意求新,拍摄出有较高质量的摄影作品。

二 修改和调整教学单元

针对新的教学定位,分析了数字化环境下课程内容和专业发展特点,我们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

首先,及时更新课程教材。自本课程开设伊始,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影像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教学创新,从掌握技术转向提高艺术水准,先后更新和选用了更适合学生和教学的新版本教材,其中有:《摄影基础》,刘涤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摄影技术教程》,许国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大学摄影创新教程》,陈琳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摄影技术与艺术》,杨韶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

其次,调整教学重心,合理压缩教学单元。随着照相机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有些课程单元的学习已显得过时或失去实际意义,如双反照相机的使用、暗房特技处理、冲洗药液的配制、黑白照片的接触印相、彩色片的洗印等。以前为学生实验提供的多是全机械相机和黑白印放设备,教学中曝光量控制的讲授和实验较多,传统暗房操作实验所占的比重也较大。而今学生所用的都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照相机或数码照相机,曝光、调焦等在摄影实践中的控制应用不断减少,我们对部分内容做了相应地压缩。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使我们在教学中加大了摄影用光、构图及摄影鉴赏的比重,为摄影教学由教授技术向传播艺术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

再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影像综合处理能力。数字技术的21世纪,人类又重新进入了“读图”时代。结合数码科技产品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教学中及时提供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补充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数码照相机的使用、多种曝光模式的调节、自动曝光补偿、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码照片的输出、数码相机动态摄影、数字相册和影像编辑等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

为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我们选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韶光编著的《摄影技术与艺术》2008年第二版教材,教学中不断强调数字环境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基础理论方面重点熟悉照相机的功能结构和拍摄模式,掌握照相机的操作和使用;理解景深的概念及光圈、焦距和物距对景深的影响,合理控制画面的清晰度和虚实关系;了解分辨率、像素、压缩比等性能指标,认识数字图像的文件格式和颜色模式。在实践操作方面掌握室内灯光和室外霞光、夜景等不同的光源环境,练习掌握人物、风景、和、静物等不同题材的拍摄要点,在拍摄过程中注意光线、色彩、构图的调整控制;熟练操作Photoshop、ACDSee等多种数字图像操作软件,能够顺利完成图像数字化的保存、传输与加工处理过程。

三 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历从专科到本科;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从基础课程入手到专业课程深入;从技能手段掌握到艺术创新提高;从专业课程学习到课外社团交流等诸方面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或他人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小窍门、小经验,开展课堂激励机制;介绍创作理念和摄影感受,创设教学情境,使理论教学实践化。

针对不同镜头的效果、构图用光、画面质感等,运用深入分析大量摄影佳作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感知,使技能掌握和审美提高相得益彰。笔者还通过建立个人摄影博客和利用网站资源开展课外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

第二、开放利用实验室,创设实验环境

摄影创作与一般课程实验不同,实验项目通常不一定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为配合教材内容足量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创作时间,摄影实验室在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最大程度地创设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环境,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到实验室进行操作,从而加强课外训练。

第三、多形式评阅学生作品,启发创作思维

学生完成课堂实验或摄影创作后,提交作品的实验报告中需写出创作的构思、过程、相关数据及结果分析。通过对作品的自我评价来提高创作能力。学生的摄影作业中往往有一些较好的创意和表现形式,但更普遍的是常见弊病或不足。面对作业的师生交流、点评,可以给学生及时反馈,找其出不足,对纠正错误、提高技能、启发创作思维大有裨益。

摄影实验不单是验证性课程实验,还应力求创作出新。每学年课程结业时,教师都把学生的实验作业和创作作品整理、刻盘保存,并尽力创造条件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或提供校内外的摄影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相互评价、交流,扩大摄影创作的空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第四、成立影视协会,持久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和艺术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影视制作方向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各门课程一般又都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习周期,而相关技能的提高,仅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长期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为了丰富全校的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在教育科学系和院团委的支持下,2002年成立了以专业教师为指导的学生社团――影视协会。协会最初以教育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骨干,后逐渐扩展到新闻系、美术系、中文系、音乐系等专业和系部。协会经常举办摄影知识讲座、经验交流、组织校园DV剧拍摄活动,每年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影展和全国大学生DV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学习提高,协会学员在协助院系精品课程建设和团委、宣传部等部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此项活动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中心,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带动了学校多个学科的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

四 革新实验室建设

作为应用性课程,《摄影基础》必须配合理论教学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见习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实验完成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而实验项目的设置又受到设备配套数量的制约。为此,我们紧紧抓住本科验收和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对传统实验室进行了数码革新建设。

在设备配置方面,以16台凤凰DC-505、DC-888传统相机、2套斜桥式黑白放大机及相应洗印设备为基础,更新、添置了18台NIKON D-300、D-60、COOLPIX-8800等数码照相机和2套数字影像处理设备,并与机房50台计算机、11套非线性编辑机相结合,充分实现图片和影音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同时建立80M2灯光摄影实验室两间,配备专业影室闪光灯18付,可换拍摄背景幕两套,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

摄影实验室通过改造升级可以进行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创作、数字影像的处理两大类实验,完成相机的设置与使用、曝光控制、光圈与景深控制、摄影布光、人像、静物摄影等室内实验项目。实现图像输出、 图像修整、抠像、拼接合成和更换背景等计算机图像处理。利用情况良好的传统洗印设备,完成黑白胶片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等少数传统实验项目,减少设备闲置,提高利用率。

五 丰富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过去主要依据考试卷面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绩,平时作业和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小。摄影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应给定体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而不应简单地依据笔试成绩。因此,依据学院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 = 平时(考勤+作业)×10% +实验(作品+分析报告)×30%+卷面成绩×60%

其中将实验成绩的比重提高了10%,增加了对平时作业的检查,使学生成绩由侧重理论转为综合评价。特别是对于在摄影大赛中入选、获奖或在摄影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同学,依据等级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分。

六 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发展思路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具备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自我创新意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同时也为了课程自身的建设完善,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今后对该课程的改革和精品化建设的改革发展思路:

第一、进一步加大和丰富实验的比重及项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设计开设更切实际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二、加强学科横向联系,补充计算机基础和平面设计知识。作为启发性教学,提高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开展数字影像合成创作,扩展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拓展专业发展范围。加强《摄影基础》与《电视节目的编导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建立与新闻专业课程的联系,拓展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