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1

【关键词】班集体 建设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人的最普遍、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培养人的任务。“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培养怎么样的人指出了明确方向。综观现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大班化教学的今天,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班集体的力量不容忽视。班集体建设是指教育者通^各种手段将班级这一学校最基层组织建设好,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过程,它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立足班级常规,提升学生个人修养

(一)学守则,规则入心

《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教育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教师要用好《守则》和《规范》。每到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和《规范》,真正使规则入心,让学生时时处处以正确的要求规范自我行为,在生活的细微处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助力自己健康成长。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小组学习、全班学习、讨论学习,甚至亲子学习等等。中高年级班主任还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守则》中的一条,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谈认识,谈体会,并撰写心得体会,进行班级交流。

同时,班级还可以利用宣传栏、展板等载体广泛宣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让学生耳熟能详,时刻遵守,使其成为引领学生行为的准则。

(二)定班规,约束自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说《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大的方向引领学生进步,那么落实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细节,就要制定比较细致的班规。班规是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有的班级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有的班级则将班规制定得十分完美。不管如何,规则总是要有的,建议成文比较合适。当然在制定班规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制定班规时一定要让学生讨论,集体酝酿,充分发扬学生的民主精神。只有学生自己给自己定的规矩,他们才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要让每个学生既成为自主立法者,又是执行班规的监督者,也是班规的忠实践行者。

其次,班规不是空洞的口号,应有一定的原则和明确的目的,条文通俗易懂,针对日常出现的问题,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再次,制定了班规之后,关键在于落实。班规要长期执行,不能朝令夕改。可以建立长期的执行小组,实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班内开展轮流班长负责制,使每一项制度都能得到落实。同时要做到及时反馈,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条文与现实矛盾,班主任开全班会议,集体研究修改班规,必要时教师要充当仲裁机构,主持公道。

二、用好德育阵地,提升学生家国情怀

(一)用好晨间班会,提升爱国正能量

晨会、班会课是学生班集体活动的主阵地,班主任要用好这些德育阵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比如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班会活动,强化学生的“五爱”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有重点地对学生的思想、日常行为规范加以辅导与训练。在晨会、班会活动的组织上应该尽量尝试让学生自己组织,在活动之前,教师要担任指导者;在活动时,教师要充当参与者;到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充当评论者。活动之前总动员,使学生认识到为集体争光才更有意义,人人要为班集体的荣誉积极备战;活动之后进行总结评价。在平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唱好歌、看优秀影片、讲故事和收集名言警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组织各类活动,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最好的教育来自实践。每个学校都会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等,作为班主任,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展示班集体的风采。在参加学校的活动之前要认真准备,在班级里先开展活动,尽量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获益。活动中互相帮助,闪现集体的智慧和光芒,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走向人间大爱,提升学生社会关爱素养

(一)走进社区,做新时期的小主人

学校、班级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很多的教育任务都在学校里完成。但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习得的本领,最后还要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如何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接轨呢?利用社区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慰问孤寡老人、为社区搞搞卫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等,既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又增强了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体现了新时期少年的博爱情怀。

(二)走向社会,传播大爱的种子

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爱心的培养,“微爱心”“微力量”“爱心义卖”等活动经常在我们学生中开展。2012年,我们成立了嘉兴市首个未来义工大队,由嘉兴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授旗并指导我们开展活动。其工作任务包括调查贫困人群的基本情况,建立帮扶对象的档案,唤起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心与帮助等,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作为自己的行动宗旨。自成立嘉兴市首个未来义工大队以来, 学生有了“小义工”这一光荣的称号,开展许多义工活动,他们为社会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学校通过未来义工大队的各种活动,在实践和体验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播下了爱的种子。

四、引入部落竞争,提升学生自主、合作、创新能力

(一)自主协商竞争模式

班集体建设要不断发展,也需要不断有“活水”的注入,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活水”有很多,包括新的理念、新的做法,但中心意义不变,就是一个“新”字。 “部落竞争”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比较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它注重竞争,更注重共同的发展,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平时的班干部选举,只不过增加了一些民主性和新鲜感。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民主选举产生班级核心干部群:一个班长加8个部长。其次是部长根据自己的要求招募部落成员,其间班主任可以适当调节,把班级学生平均分成8个部落,每个部长管一个部落,每个部落根据自己成员的特点选择所要负责的项目,取好部落的名字,如纪检部、司法部、卫生部、生活部、体育部、宣传部、文娱部、学习部等。实行部落责任制,每个部落选出自己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常务组长,进行合理分工,采取值周的方式轮流为班级同学服务。同时又在部落里设置餐桌长、早读小老师、值日班长等多个岗位,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既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又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团队的成长。

(二)合作完成竞争目标

竞争和合作并不矛盾。好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依靠团队的竞争,在竞争的模式下发挥团队的力量,以个体的成长促进团队的发展,以团队的发展引领个体的成L。要进行团队竞争,必须要有明确的团队目标,以及由团队目标衍生出来的个人具体目标,可以与前文所说的制定班规结合在一起。为了持续达到目标,保持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班级的奖励制度也应该及时跟进,以不断上升一个台阶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不断向前。我们设定每个学生的基础分为50分,然后按照分数升级到相应的级别,得到相应奖励,同时获责任卡1张。如果同一个部落的学生都达到某一个层次,整个部落就有一次相应的奖励。同时把优胜的部落名单和学生合影张贴在班级的墙上,进行表彰。

当前,核心素养模型逐渐渗透到各国教育改革的诸多领域,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改革;二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质量评估。可以说,围绕核心素养拉开了中国教育转型升级的大幕。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所以值得广大教育者去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1]郑学志.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万玮.班主任兵法[M].甘肃: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2

为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广播电视台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朝读经典q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通知》,大力推进全市中小学"朝读经典q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按照教育局安排,9月9日上午龙台小学全体师生共同观看了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广播电视合录制的《同上一堂课》。

此次《同上一堂课》的教学主题为"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在课堂上,主持人孙汀娟宣读了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并进行了"朝读经典q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启动仪式。随后,各中小学进行了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展演。课堂上,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经典的韵律和美好,感知到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一句句经典古文告诉同学们怎样从传统经典中吸取精髓,让自己成为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通过观看本次课堂,龙台小学的全体师生在诵读经典中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从今天起,就让经典辞章伴随着我校全体师生一起生活、学习和成长吧!

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有感(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月7日下午3:00,伴随着唱读唐诗《登黄鹤楼》的悠扬乐曲,宜昌三中体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的网络直播。

经典传承文明,诵读滋润人生!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经典魅力;《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告诉了学生怎样学习经典;浓浓的母慈子孝之情,教育学生知人伦而尽孝道,知感恩而尽责任。《少年中国说》的诵读将这堂课推向了,同学们情不自禁随之诵读,琅琅读书声响彻校园。

当天同一时间,该校按照西陵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和班班通设备,组织师生通过湖北电视教育频道或网络频道,同上这一堂"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电视教育课,学习省委书记李鸿忠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寄语,观看"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展演等。

《同上一堂课·颂读经典 照亮人生》再现了中华经典美文的传神风韵,意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一首首传承千年、耳熟能详的经典诗

观看《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有感(三)

为大力推进"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9月7号下午3点,学校组织全体师生,以各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学生在各自班级内通过同步收看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的方式,同上了一堂主题为"诵读经典 照亮人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古文教学;有效方法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部分人都认可的教育方式。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总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强化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阶段古文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

(一)小学阶段古文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古文,需要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为之后初中以及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慢慢适应古文学习的节奏,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古文一般来说篇幅较小,简单易懂,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比如说《两小儿辩日》《杨氏之子》等,都是叙述性的古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文章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进行小学古文的教学工作。

(二)小学阶段古文的教学目标面向小学生进行古文教学时,并不能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难以完成就有可能会对古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丰富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古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之处,了解古文所具备的特点。最后,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记古文殊字词的意思,并对文章熟读成诵。

二、小学阶段教学古文的必要性

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突出体现,小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发展的接班人和民族的希望,必须要对文言文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来说,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简,读起来更具有节奏美和音律美,因此语文科目内容中势必少不了文言文。除此之外,上文中已经提到,初中、高中学生将会学习篇幅更长、内容更加复杂的文言文,所以小学阶段的古文是作为基础性内容出现的,否则学生到了初中第一次接触古文时就要学习复杂的写景文章,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增加难度,学生的学习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目前小学语文古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古文教学认知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小学阶段古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古文内容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来讲,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很多古文都属于节选内容,这些内容在初中或者高中之后往往会重复出现,这就导致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生之后会进行更加详尽的学习,因此只注重让学生对古文内容进行背诵,并不重视学生对于文章中重点字词以及整体意思的理解,这样不仅会让学生难以体会到古文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古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还会降低小学语文课堂古文教学的质量,难以达到原本的教学目标。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小学古文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缺乏新意从目前小学语文古文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与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就是教师给学生进行全文意思的大致翻译之后,就指导学生进行全文内容的背诵和默写,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基本以自身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也没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模式无论是对于古文教学还是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不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这种传统的、缺乏新意的古文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内容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并不会对知识进行拓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具体来讲,许多教师教学时就是按照生字词、文章翻译、文章背诵的流程来进行的,所有的环节完成之后,这篇文章的教学也就完毕了,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避免出现这种问题,一定要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增添古文教学课堂上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强化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学古文教学的目的和价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自身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古文教学的目的和价值,才可以为小学古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伟大职责,因此要深刻理解古文教学在学生未来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进行备课,尽可能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古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眼界。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来安排教学流程,尽可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古文的魅力。一些较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如果对古文教学经验较少,那么就要积极地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语文科目古文教学的质量。

(二)提升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语文科目教学质量降低。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够使古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古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与古文内容有关的动画,这样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进行学习。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升华文章主旨时,要尽可能避免对文章主旨进行干巴巴地朗读,教师可以搜集与文章表达主旨相同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对文章主旨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还可以加快学生对于古文内容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特别是古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如小组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古文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形式。比如对某一句话进行翻译时,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内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将不同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进行对比,对于翻译较为准确的小组,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小组,教师也要进行鼓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再如,当教学的古文内容较为简单、易于理解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并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将查到的资料以及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享,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还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进行古文教学时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使学生充分理解古文内容和主旨,从而实现学生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四)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还要适当地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将额外的知识拓展放到正式讲课之前或者正式讲课结束之后,这需要结合实际的古文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逍遥游》(节选)这一课的教学时,在正式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鲸和老鹰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分别以鲸和老鹰为原型对鲲和鹏进行想象,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课外知识,还可以加快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背诵文章的难度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再如,在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一节课为学生播放关于作者杜甫的生平事迹,并详细介绍杜甫创作本篇文章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遭遇,学生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教师在完成文章主旨的教学之后,还可以再次进行升华,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关于拥有家国情怀的爱国诗人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实现小学语文科目的教学目标。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恩美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面简称《意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意见》中还提出“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相关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重庆市巴南区跳石小学的“恩美教育”,紧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正探索着农村小学创新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

一、学校“恩美”校园文化简介

重庆市巴南区跳石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落在圣灯山脉的一条山坳之中,风雨磨砺数十载,迄今已存近百年。这一座农村小学自2014年根据学校所处环境,已有历史和现有状况,重新建构了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确立“恩美”文化主题,围绕“营造恩美文化场,培养恩美品质人”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恩美教育”办学特色,教育学生做到“恩与他人,美我一生”。

“恩与他人,美我一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对于小学生,真正懂得感恩,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甘为人梯,垫着我们攀登知识高峰;感恩学校,在这里张起即将远航的风帆,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感恩社会,给予我们火炼水淬的锻造。

为了让孩子们成为“恩美品质人”,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近三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系列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五感”教育(“五感”,即“感祖国呵护之恩、感父母养育之恩、感老师教导之恩、感他人关爱之恩、感大自然赐予之恩”)。

二、班集体实践活动,夯实恩美教育基石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集体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它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弥散于学生心中,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润物细无声”,而实践活动,又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最好载体。

“三八”妇女节到了,六(1)班开展了“感恩母亲”的系列实践活动。城里的孩子对妈妈是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在跳石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留守儿童,孩子从小就没人疼,没人教。六(1)班的蒋×,就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何××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和弟弟回贵州了,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寄养在年迈的舅公、舅婆家。这种条件下生活的孩子,情感单薄,在班级里也受到歧视。因为生活中缺乏父母之爱,自然对“感恩”之情无法理解。

基于此种现状,班里连续三年开展了“送贺卡”的实践活动,孩子动手制作一张彩色贺卡,或桃心形、或树叶形、或卡通娃,写下对妈妈的“私房话”,表达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感恩母亲养育之情。胡××在贺卡中写道:“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祝你节日快乐!虽然你离开我和爸爸已经很久了,你的脸庞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但你给了我生命,我想你!现在我长大了,能给你捶捶背、洗洗脚,你能回来吗?爱你的女儿”。这样至情至亲的话语,怎不叫人心酸?

在系列实践活动中,班集体还要求孩子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打扫一次家庭卫生等。留守儿童也可以为奶奶或外婆等其他人表达感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为家庭的付出,学会理解他们、感谢他们。

跳石小学的班集体在“恩美教育”的引领下,每月都会开展班级实践活动,学感恩,知感恩,为孩子的成长奠基。

三、大队部实践活动,托起恩美教育主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贯彻这一精神,跳石小学大队部创新实践活动方式,开展“恩美志愿队”的活动,在学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体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我,弘扬新风”的宗旨,每班至少有两名以上的学生申报“恩美志愿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服务和教育双结合、双丰收。

每当学校迎接参观团体、召开家长会、举行隆重集会时,大队部组织小小“恩美志愿者”进行活动培训,小主持、迎宾队、引导员、监督员、安全疏导员等角色纷纷上场,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自愿服务,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感恩母校,懂得付出的可贵。在志愿者的带动下,全校学生以校为荣,自觉践行“恩美”文化。

在“花草树木我认养,文明少年护绿行”“我用双手美化校园”的一系列校园实践活动中,就是由“恩美志愿者”领衔,邀约几个“恩美少年”爱绿、护绿、享绿,用自己感恩的心回报学校,树立“校荣我荣,校美我美”的观念。

走进校园,“恩美楼”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你可以随处寻访“恩美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热情、大方、懂礼、善良,纯洁的心灵留下了美好的一片天地。

四、学校实践活动,展现恩美教育价值

除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外,学校还走出校园,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密切联系社会,对学生进行“恩美教育”,展现教育价值。

每学年,学校总要组织两次“爱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来到跳石河边捡拾人们丢弃在河边草丛里的纸屑废品,清扫路旁的垃圾,保护母亲河不受污染。孩子们不仅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增强生态文明理念,而且也表达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恩之心。

每年的重阳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使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德育处组织少先队员代表、老师代表前往跳石镇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爷爷好!”“奶奶好!”的问候声让老人们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小品、舞蹈、快板,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爷爷奶奶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苹果、香梨、葡萄,代表孩子片片深情,送到老人手中,老人不住道谢。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恩美教育”的魅力!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恩美教育”笃志力行、合作互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紧随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指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了有特色、有实效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会伴随着跳石小学的朵朵“恩美之花”绽放!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行[J].东南大学,2009.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5

一、礼敬传统文化,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群

北京市八一学校将“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备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修养和气质”作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学校以此构建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中国精神、国际视野、卓越技能、语言表达等九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思辨、实践、体验等方式,在不同领域获得对“中国精神”的多视角认知,体会“中国精神”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并对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做到“知行合一”。

1.语文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构成复杂,有小初一贯制的学生,有初中才进入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几十所学校经中考进来的高中生。鉴于此,学校打通学段,建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小学部研发了以国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形成了《国学与经典》等六门校本课程,并以大、小课形式,使小学生从诵读、练笔、习惯等多方面体验国学。初中开展“国学周”活动,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高中开展古诗文教学,把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作为学生的精神落脚点,通过游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触摸和理解传统文化。

2.艺术类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音乐学科在“兼顾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课程模式。初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京剧引入课堂教学中,高中开设了演奏模块的《古筝演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太平鼓》等特色校本课程。

美术学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初中将《书法》《皮影》作为校本必修课程,还开设了《篆刻》《剪纸》《陶艺》《京剧脸谱绘制》等选修课。高中开设了《中国画》《陶艺》《扎染》《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专业美术工作室,实行导师制,指导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练习技艺,陶冶情操。

二、体悟传统文化,积极探索文化教育的模式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学校进行了不同课程的实施模式探索。

1.语文《国学》专项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在高一开设《国学》校本必修课程,由专任教师负责,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为课程的指导教材。该教材单元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学习、人格修养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经过学情调查、同行研讨设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流程,制订了过程性、终结性和特殊表现性等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两年来,对学生的人格与认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2.艺术类课程实施模式

艺术类课程以美术为例,其课程内容从经典和学生热点人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成果非常丰厚。比如《皮影》课程,学生通过分组模式,结合传统文化剧目、借鉴现代动漫表现形式来自行创作皮影短剧,凸显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通过剧目展演扩大了皮影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

美术虽是技艺类课程,但教师却跳出了技法层面的教学,通过明确目标,精选内容,以灵活的方式和互动的实践,与学生共同体会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智慧。

3.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模式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及跨学科系列文化游学等活动类课程。以文化游学为例,该课程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学科,开发了四条文化游学线路,即齐鲁文化行――走访三孔,登临泰山;江南文化行――访金陵,访绍兴;中原文化行――访洛阳,探龙门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观兵马俑。

出发前,语文教师会介绍当地诗词歌赋等文化精髓;政治教师会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政治、经济、商业等情况;历史教师会介绍当地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朝代更迭等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地理教师会结合学科分析当地的经济、人口、气候特点等。各学科都会以研究课题形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路,为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迁移性开拓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到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脉搏。

今后学校还将开发《自然地理之游》校本课程,包括沙漠文化、海洋文化、植被文化等;《红色之游》校本课程,如重庆、江津等地一系列的红色文化游学。

4.社团活动践行传统文化实施模式

社团最能实现“体验式”教育的精髓,传统文化国学社团在校园中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有班主任引领下自发成立的“国学社”,有语文教师指导的“国学社”,有艺术中心领衔的“京剧社团”等。

学校京剧社团是2008年成立的学生社团。通过京剧讲座、参观京剧团、制作手抄报、专家授课、京剧社小演员表演剧目等形式,将京剧真正引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甚至喜欢上了京剧这一国粹。

近年来,京剧社团参加了多种展演、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获得了众多赞誉。为了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学校聘请专家创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孔子拜项橐》《封金育子》《老子说》《毛遂自荐》等优秀成语典故新编京剧。

三、反思,以利前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学校将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和深化。

一是转化。学校现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之上的,今后学校将从这种模式直接转化为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渗透。在更多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

三是内化。通过显性和易行的课程和经历,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依赖,或者是下意识的行为。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6

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强化教师专业地位、职业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现代社会,哪种职业任职条件越多,任职标准越高,不可替代性越强,该职业的地位和待遇就应当越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大多数教师在学历、学科知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师德修养和科学教育教学水平。

一、师德为先。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的高要求。人类社会所有职业中,没有哪一种职业有教师这种职业特殊而重要。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在青少年阶段除父母之外打交道时间最长的就是老师,所以“教师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说法绝非夸张。今天,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呈现多样化取向。价值观的多样性不能不影响到教师,影响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在“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求享受、畏艰苦”等不良社会风气蔓延时,师德建设至关重要,高尚师德对社会道德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师德应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在对待全体学生的关系上,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被孤立和拒绝、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第二,在对待“有偏差行为学生”的关系上,要坚守师德底线,不体罚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第三,从教师劳动对象特点出发,强调赞赏。作为教师,时刻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脆弱的、可塑性很大的未成年人,因此一定要做到:赞赏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赞赏每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愿望,赞赏每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对教师授课知识的质疑以及对学生自己的超越。

第四,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教”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教师的职责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结合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帮助。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根据所处环境寻找、选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内容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第五,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引导。在信息传播迅速、知识获取途径多元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当不断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本质重在引导,这种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把引导作为一种思想品德和人格完善的修养过程,教会学生如何立身处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把引导作为一种哲学,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引导作为一种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把引导作为一种启迪,当学生遇到困难、产生迷茫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走、怎么办,而是引导他生发辨明方向的方法,告诉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把引导作为一种激励,当学生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特别是人自身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物质财富、权力地位,造成身心失调、人格分裂、心理不平衡。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三个哲学命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要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找到自己成长的根。应当在德育中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道德精神、先进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勇敢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为本。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主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均衡发展来实现。

学生为本主要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的能力持续发展”这6个方面。培养先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应当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学生为本的另一方面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教育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人、教育人,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爱的最高境界。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三件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全面发展,使人幸福。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方式自主地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知识水平以及创造能力。“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打基础教育。人的基本素质如下表所示,教育、学校、教师、社会都应当着力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素质。

三、能力为重。“能力为重”强调中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在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追求、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是为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的人服务的。在课程改革、教材更新的形势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特别是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认真研究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人是万物之灵,每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各不相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天赋素质、兴趣爱好、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研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心理和求知欲望。

再次,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开放便于我们广泛吸收全球教育先进经验的今天,那种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教师应当把学生既作为教育对象,又当作教育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具体地说,应当从以下7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根据所处环境寻找、选择、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合他自己的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今天的诲人不倦,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科学性。每个人都独具个性,世界上没有在所有方面都一模一样的两个人,特别是处在求知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扬个性意识的教育家,他以“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和研究人的品质、道德修养和为学之道。他强调人是道德动物,但有巨大的个性差异,因此特别关注和弘扬人的主体意识。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曾经流传的一则学生诉说作业负担的短信,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世继续写作业……”针对学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首先应当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入手。

四、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已经使得教师的发展不再是一次性受教育而完成的,而是延伸、覆盖到教师职业生涯和实践的全过程。所谓“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需要,贯穿其一生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的概念,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大力推动下,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从此终身学习在全球形成共识,并作为重要的教育概念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教育法律法规时,都包括了终身学习或者终身教育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终身学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首先是中小学教师职业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文化科学知识,必须符合时展要求。终身学习也是教师作为学生表率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展的要求,是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教师终身学习也是以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增强学习需求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积极进行终身学习,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会有“学而不厌”的学生。

终身学习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人生。没有哪个人不想让生活过得健康、快乐、幸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紧缺、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自动化电子器具的普及,住房条件的改善,交通的便利,使人们大大减少了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开始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问。人们开始寻求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过得更幸福。有研究者把教师职业幸福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获得幸福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根本目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本质;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师这份职业;让自己的教育生活与众不同;经营好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善于分享与合作。

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读书。教师应当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读书的榜样,流连于中小学校,弥漫书香墨迹,滋生家国情怀。与先贤对话,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生发出生气与活力、内涵与光芒,使人心中回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教师应自觉读书修身,读书济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读书与关心国计民生紧密联系的胸怀与精神激励自己。为师治学即做人,要把读书当作知识的学习,更当作对气节、修养、情操的锤炼。要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教师人生的幸福,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热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