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1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温州352000)
摘要:为了了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行为偏差的状况,分析偏差行为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偏差提供依据,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小学五、六年级的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为8.8%;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其家庭状况存在关系;学生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些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家庭教养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53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20—02
收稿日期:2014—07—08
作者简介:朱倩云(1963— ),女,江西赣州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儿童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是指偏畸、不正常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及非社会行为等被通称使用。按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的注解,所谓偏差行为是“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1]Robins研究发现,在童年期被诊断为问题行为的儿童有一半在成年后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因此,偏差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早期发展,在青年期和成人期也有一定的表现,还会发展、泛化成其他的形式。[2]
因此,在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普遍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小学生的偏差行为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选取了温州地区两所农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包括:五年级男生78人,女生38人,其中10人有行为偏差,问题检出率为8.6%;六年级男生72人,女生52人,其中11人有行为偏差,问题检出率为8.9%。
(二)研究方法。采用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即“A行为”(Antisocial Behavour,即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ehaviour,即神经症行为)。问卷共包含26道题,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此外,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该问卷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该问卷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本研究所得资料数据应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研究。对有无行为偏差学生进行比较,针对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χ2=9.47,р=0.002<0.001)、成绩(t=-2.46,р=0.018<0.05)、性别(χ2=0.78,р=0.38>0.05)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二者在家庭状况、成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经比较发现,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拒绝与否认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父亲的拒绝与否认、父母的偏爱以及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干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上,不存在差异。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家庭状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其家庭状况存在关系,且家庭状况与偏差行为类型中的反社会行为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在神经症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学生的偏差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父亲越是给予情感上的理解,那么学生产生的偏差行为概率越低;父亲偏爱的程度与儿童的偏差行为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越是受偏爱的儿童,越容易产生行为偏差;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因子与学生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母亲的保护与干涉不易使学生产生偏差行为;其他的因子则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三、讨论与分析
离异型家庭学生的心理封闭性较非离异型家庭的学生更大,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肯谈论家庭问题,他们对家庭问题的敏感性比其他同学更强。在成绩上,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也相对缺乏毅力,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厌学情绪,因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由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青春前期,男女生之间的联系不密切,因此彼此的影响不大,也就造成了其偏差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家庭教养方面,由于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可能在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整个家庭的教育氛围、生活情趣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加重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较容易使其产生行为偏差。
由于离异家庭的氛围不和睦,父母对于孩子往往缺乏关爱,造成儿童希望通过一些行为引起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因而易产生反社会行为或神经症行为。父亲越是对其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其产生偏差行为的概率越低;越是受偏爱的儿童,越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农村,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只是初中、小学文化或文盲,所以农村的体罚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经常不统一,隔代抚养占相当大的比重,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孩子,给父母带来了无奈的苦恼。而父母又缺乏必要的家教知识,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要求却相对宽松。作为子女,体验到的只是父母的干涉、拒绝和否认。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偏差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使子女形成自信、乐观、独立、坚持、适应能力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和偏爱则易使子女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和缺乏韧性的心理特点,从而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会化的成长进程。
四、结论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为8.8%,并且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偏差行为类型中的反社会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神经症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学生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些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学生的偏差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偏爱的程度与学生的偏差行为则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因子与学生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也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对待小学生的偏差行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对策: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从家长做起,还特别要调整教养环境,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家、校教育资源,形成和促进家、校互动,全面保障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林朝夫著.吴武典指导.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陈宁.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2
【关键词】正确;家庭教育;促进;小学生;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通过父母及家庭中其他成年人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深化影响下,每个家庭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但是在家庭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家长没有得到系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学习,导致无法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只有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才能正确的实施家庭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1.把理想设置的过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希望从小就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考取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路上都在重点的光环下成长。这无疑给了小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学习,失去了小学生应有的活泼与生机,导致严重的学业压力对小学生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许多孩子从小就戴上了高度近视眼睛,这是未来怎样都无法弥补的痛。因此,设置合理的目标,积极引导小学生进步,保证他们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2.物质与精神需求有较大差距
经过调查,大多数的家庭家长都需要工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各项不过分的物质需求,他们却极少的关注孩子们的精神需求。父母忙于工作,缺少了与孩子进行沟通。这种情况极大的阻碍了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在父母看来,他们已经满足了孩子的各项物质需求,那么孩子就应该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自己;而从孩子的角度看,再好的玩具也比不上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父母只关注自己的成绩却没有关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知识培养比重远高于素质培养
在现有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上面。数学奥赛培优、英语小学辅导、各类乐器的学习、舞蹈、书法等等各种知识培养计划。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是过分的重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过多的知识教育以及不够重视的素质教育,会让孩子更多的存在一些自私自利、任性骄傲、冷漠自大等不良性格。
4.父母的言传身教作用
孩子是一张单纯洁净的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需要更多的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尽量给孩子传达更多的积极的影响。
5.父母的权威地位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往往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给孩子树立一种权威的印象。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很不利,只有与孩子打成一片,才能与孩子更好的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方法
1.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科学的进行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充分认识到孩子是未来祖国的希望,严格按照国家对于小学生培养的要求进行,保证孩子得到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2.改进教育方式
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从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等出发,切实的为孩子的教育做好准备。然后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教育方式,全面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家庭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氛围主要由家庭成员的关系决定,家庭的稳定与和睦,会对孩子传达一种积极的思想,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孩子的积极性格:情感丰富、性格开朗等等。生活环境的整洁与舒适,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对孩子劳动能力以及素质培养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的正确实施,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对于小学生家庭教育方面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每个家庭都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才能正确的实施家庭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孩子的终身教育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统一原则、爱与严厉结合原则。切实的保证孩子的家庭教育质量,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呖.对青少年实施家庭教育的再思考[J].管理与财富(学术版),2009(09)
[2]林璐.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应关注的问题[J].技术与市场,2008(06)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3
关键词:教育 家庭 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社会上要获得一定生存空间,除去要拥有一定专业技能外,人的品格、性格、品质、心理素质等也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在未来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我国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以个人为中心意识浓烈。现代家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溺爱表现的十分严重,很多家庭往往是几代人围绕着一个子女在转,子女想要什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都要给予他们,这种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自私,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集体,对于他人却十分冷漠。
2、铺张浪费,攀比现象严重。在一些小学生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比吃、比穿、比用,浪费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的子女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存在这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等等,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家庭教育无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向子女灌输的都是那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对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则少之有少。这些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品质。
3、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现代社会人的压力十分巨大,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忙于生计,忙于工作,只知道拼命赚钱,满足小学生的各种物质需求,对于小学生的照料和沟通时间十分有限,对于小学生心理所想了解的不够彻底。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从小便失去父母一方的关爱,家庭生活中缺少温暖,造成了这些小学生自我性格的偏差,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的种种障碍,社会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探家庭教育本源,与孩子共同成长
1、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人品质的高低、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了解小学生自我真实的想法,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时,家长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小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小学生的物质需求。通过思想上的沟通,了解小学生们的所想,所思,观察他们,聆听心声,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夯实必要的基础。
2、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种不适应性及产生相关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笔者认为首先家庭教育要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活动。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协调性。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等现实状况,因此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应该在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实现符合发展自然规律,符合小学生自我成长的规律。一般而言,小学生的自我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思维意识形成雏形但不成熟,二是行为意识强烈但自我控制力不足,这个阶段的他们对于万事万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好动性、模仿性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够,不能全面正确的意识到自我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于小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掌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家庭教育活动。
3、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小学生品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转变教育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具体而言,首先要教育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游戏,让小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4、利用《品德与生活》积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即是明理和导行。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诸多不良习惯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参加劳动,不热爱集体等进行认真分析并总结其危害。同时将一些先进事迹向广大同学进行认真讲解,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更能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各种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对目前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品质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即是要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在游戏中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品质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雯.中国教育思想史[M]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4
【关键词】家庭教育 杭州城郊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3-02
1.背景与研究目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都指出价值取向是家庭教育的关键[1-10]。父母在何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的研究课题[10-1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体现在注重生理健康及智力的发展、重视学习及人格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职责及决定权也备受重视,随着教育者渐渐认识到孩子情绪及发展深受家庭影响,父母也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美国家庭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观察,相关的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即美国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和自主负责,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美国的家庭教育倾向于个人本位[15-20]。如众多问题上,父母会对子女的选择表示尊重,同时会对子女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我国的家庭教育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父母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家长的重视,本研究主要以杭州城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为例对该地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式方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2.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于2012年2月对杭州市城郊地区的小学生家庭教育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在小学各个年级随机抽出200个家庭展开调查,共下发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1份(学生卷103份,家长卷98份)。召开抽样家长座谈会4场次,共参加223人,走访家庭87个。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大大改善,家庭教育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从重智轻德向全面育人的方向转变,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也即其价值取向发生了众多变化。
1)家庭教育的目的变得明确而务实,素质教育培养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家长们的教育目的也有所改变。家长不再单纯追求文凭,而是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在被调查的家长中,64%的人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8%的家长认为,掌握一门技术对孩子很重要,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身发展,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8%的家长选择读书为了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还有10%的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问及你认为孩子哪些方面最重要时,64%的家长选择成绩好,考分高;14%的家长选择爱劳动,能干活;60%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个人品质最重要。由以上可见,那种追求成绩和考分,忽视其他素质能力的观点已经渐渐淡出家长们的脑海,也即父母也开始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把子女培养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共识。
2)家庭教育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据调查,有80%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部分家长在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并主动了解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翻阅相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有57%的家长参加过较为系统的家长学校培训班。而且约32%的家长有过利用网络寻求家教秘方的经历。由此可见,家长们在实践家庭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标志着家庭教育开始走向科学教育的轨道。
3)坚持正面教育、讲求教育方法逐步成为主流。在家庭教育中,肢体暴力惩罚正在被大多数家长所遗弃。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时,70.5%的家长都主张采取谈心的方式,正面教育,以理服人。50%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子女应平等相处,共同探讨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家长认为,父母应平等看待孩子,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将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强制他们服从。还有一部分家长重视言传身教,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2.2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赋予了人才以新的含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处于发达地区的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教育的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2)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
3)亲子关系冷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3.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1)对父母而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单。再次,家长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另外,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面对都是孩子,但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孩子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种是学校的,一种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不一定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以缓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家长和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去。
2)对学校而言,要大力挖掘并科学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有力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延续和补充,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一方向,学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针对本地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重点自我“补课”,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有的放矢,便捷高效。为此,学校可设定信息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公布教育最新信息及学校工作的进展情况,欢迎广大家长到学校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特殊原因而不能到校的家长,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核心作用,通过个别联系(家访、师访、书面联系等)、召开家长会、举行开放日活动、举办教育讲座、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途径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同时,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的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应当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对于大多家长来说学校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持方式就是为其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信息的内容对学校支持家长的参与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向家长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向他们个人的孩子,可以是孩子在学校内所参加的各项学校活动及其表现,家长对于有关的一般信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站,把学校的政策、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的活动安排、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任课教师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到网上,家长可以随时上网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在对学校相关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学校课程安排提出建议,可以走进学校和课堂听课并参与孩子任课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
3)对社会而言,当地政府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引导文化主流方向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其次,发挥经济优势,使经济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教育优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并鼓励创建儿童健康心理询问、家长学校等专门机构。为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积极引进有利于小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再次,要完善立法体系,加强网吧、电子游戏等游乐场所的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36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5
一、传统道德的内涵
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是非常广博的,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上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标准,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是很抽象、深奥的,并不适宜中小学生过早接受,因此不能将传统道德一股脑儿地灌输给中小学生,只能有所判断,有所选择。在本文中,由于针对的是中小学生这一群体,所以笔者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主要是指一些经过筛选提取,比较适应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对中小学生行为进行指导的传统道德。
二、传统道德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道德丰富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内容
传统道德内容上的广博性给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出身耕读世家,自身对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的来说,他提倡“百善孝为先”,强调对父母长辈孝顺的重要性,曾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并且认为孝顺和友爱是家庭和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关注自身品德的完善,他在最初的时候和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在他认识到这些危害时,不断地加强自律,改掉缺点,提升自己的修养,变成一个具有大成就的名人。在农村中,孝顺和个人品德的完善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农村中的很多家庭由于经济状况的问题,父母多在外打工,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接触,也缺乏父母对自身的管教,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对父母要孝顺,对个人的行为和品德要加强关注。
(二)传统道德丰富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形式
传统道德中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不论是针对个人的家教,对家庭的家风建设还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家训,都有涉及。那么在这些方面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方式。首先,建设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小学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父母言传身教。在上文中我们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怀,自己每日无所事事,荒废时光,却一味地去要求孩子尽全力学习,谋取一个好前程,这种行为很难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产生良好的引导。最后,个人自省。不论传统道德的力量有多大,但是如果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道德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自省精神的塑造,让“吾日三省吾身”真正落在实践之中。
现下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是缺乏传统道德教育的,对自身行为也缺少相应的管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道德与农村中小学生的行为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家庭教育作为切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钱叔河.往来家书全编[M].海南出版社,1997.
[2]钟东林,余先荣,罗文.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园,2013,30.
[3]邓菲菲.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分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分析
孔子曰: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言语、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长此以往会潜移默化的根种于学生的思想中 [1] 。 由此,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以自身行为和积极良性的引导为导向,对孩子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将日常生活、时间、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自身和学生的言谈举止,培养其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坚强、诚实守纪的良好品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家长家庭教育态度分歧
家庭教育态度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父母或者父母与老人之间。对于父母来说,由于两者之间的素质教养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在孩子的培养上存在差异,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之间往往又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投入方式都会存在分歧。 现如今随着离婚率的上升,重组家庭的增多,在继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教育态度的分歧表现的更加明显 [2] 。对于父母与老人来说,教育态度的不同主要来源于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代沟。 育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教育表现的差异,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很难去适应这种环境。如果孩子勉强自己去适应,容易让孩子产生两面性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对小学生期望值过高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心中的愿望。许多家长为了让学生发挥更多的能力与特长,从自身的愿望和兴趣出发,替孩子规划假期和课外活动时间,而没有真正的考虑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盲目的报班跟风学习。 这种盲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很难达到的“高指标”,填鸭式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 对于孩子来说,付出努力后达不到父母的不适度的要求,他们会逐渐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的心理。 父母的期望越高,给孩子带来的附加压力也就越大 [3] 。 强迫式的学习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全和平衡。
(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培养,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个性的养成、行为方式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塑造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假设家庭环境氛围长期保持在矛盾、纷争状态,父母意志薄弱,好吃懒做,自身行为导向都不正确,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在性格成型的过程中受其影响,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和谐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以及凶狠的性格,孩子的教育一旦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容易误入歧途。
二、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协调家庭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应当齐心协力,作为父母和长辈更应该统一观点。 这就要求家长思考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然后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的前提下,开个家庭会议一起来讨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可取的地方。通过坦诚的交流彼此的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达到一个统一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按照统一的去做。这样的家庭会议应当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展开,孩子的想法能够最直观的体现出该方法是否可行。 在家庭会议中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有矛盾冲突应当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矛盾双方应当冷静协商,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家庭会议的及时召开可以有效的保证孩子的教育顺利进行。
(二)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
自然和谐,就是指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揠苗助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足够的优秀, 将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课外时间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培训班。 不仅要求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求孩子能够在美术、音乐、跳舞等方面都能够名列前茅。 这种负担式的学习,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放松休息[4] 。 长此以往,学生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心理压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是每个家长应该努力去做到的,规划好的人生没有意义会失去它原本的光彩。 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其自由发展,才可以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创新性人才。
(三)构建和谐的家教环境
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和谐、温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引导激励孩子,使其热爱家庭,在生活中积极向上。 好的家庭环境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对待,在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孩子在性格生成阶段中,学的最多的东西来自于父母,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会对孩子起到严重影响,而孩子早期受到的影响会作用其一生。 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利于构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遇到、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其成长,也会使其心理因不同的感触发生不同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该时刻引导、教育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构建和谐、健康,对孩子有益的教育环境,避免产生教育分歧,不能以错误、消极的言语和态度批评学生,让其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