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发展史

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1

论文摘要: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主要着力点要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以此平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之间的关系。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短期阶段,我国以工业为主、重工业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对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高需求的格局仍将持续。

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工业为主、重工业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对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高需求的格局仍将持续。人为改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压低工业比重,既不合理,空间也不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主要着力点要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改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布局结构等上来,以此平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连续4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尚无先例。我国已经连续30年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这种势头不可能长期持续。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曾一度下降到6%左右,伴随的状况是企业利润急剧减少,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失业问题突出。由于资源价格上升,加上劳动力等其他要素的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将长期面对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如果说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在高速增长期尚能维持,一旦转入中低增长期,其实质性转变势在必行。

一、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利条件明显多于以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可以争取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相平衡、相协调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另一方面,解决资源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内在要求,例如,青山绿水、优美环境、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等,正在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同样重要的是,新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技术进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能够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体制机制、物质技术和财力上的必要支持。

新形势下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尽快形成责任明确、价格有效、法律支撑、政策引导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理顺内需和外需、储蓄和消费等重要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在更长一个时期内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战略,需要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尤其是需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有利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而要在这些方面取得大的进展,则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

挑战与机遇的关系。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因扭曲而偏低的资源价格回到合理水平,要求部分由社会承担的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为企业成本,要求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环境保护上有更多投入,这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某些以往由于资源环境价格扭曲和体制漏洞而“占便宜”过多的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甚至被淘汰。同时应认识到,这些挑战中包含的机遇更多。首先,资源环境成本的完全化和较大程度的市场化,将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所有企业按照新的尺度调整投入产出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都是在遇到某种重大挑战或危机时被“逼”出来的。

资源价格改革与放宽准入、鼓励竞争的关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理顺价格关系,但仅有价格改革并不必然保障市场的有效性。如果市场进入受到人为限制、竞争不足,即使放开价格,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还可能出现另一种形式的价格扭曲,如某些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的行业,放开价格就可能导致垄断性涨价。因此,价格改革应当与必要的放宽准入改革相配合。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领域传统上大多有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但随着技术进步、全球化、竞争机制和政策的改进,可竞争的范围和程度都有所增加。

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前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23-02

伴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数字电视技术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起来,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在这个领域中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一种被动改变的状态当中,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想解决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需要不断进行电视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配备更好的数字电视技术工程师进行相应的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改善,从而使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能够跟国际相

接轨。

1 当前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数字电视技术所指代的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到信号的传输以及到信号的接收这样一整套环节,都是用数字电视的信号系统来进行完成的。这种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的损失相对较小,而且还能够保证从传输到接收过程,达到真正提升质量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到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另外还需要知道的就是数字电视技术在当前的电视传媒中的优势是什么?对于数字电视传媒来说,数字电视技术能很好地将视频、音频同步传输到接收器的另外一个端口,这样的话就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电视的高清晰状态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做到较好地将数字电视的画面保存好,以便能够达到人们对于数字电视欣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到的是数字电视技术往往采用的是双向的信息传输技术,这样的信息传输技术不仅仅可以增强双方相互交换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获取网络上的增值服务,这种增值服务往往不仅仅单纯在视频的点播、网页的浏览,同时数字电视的用户还可以实现远程的教学或者是远程的就医等多个方面的增值商业服务。另外,数字电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关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个媒体与一体的这种增值服务,从这里可以看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个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也是数字化服务之后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丰富的体现。

就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要与西方国家晚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最早运用的数字电视技术大概是在2000年的时候。但是由于我国数字电视的配套设施还不健全,导致了我国数字电视技术迟迟不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起来。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就慢慢地在全国开始普及起来,最开始数字电视的开始是从上海市开始的,这个时间大概在2002年的时候。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在向普通用户推广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两种推广的方式,一种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的整体数字电视的转换,另外一种就是依靠市场的整体性转换,这里主要就是通过数字付费的方式来进行增加的用户。数字电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数字电视技术是一项精密技术,而且在整个投入过程中的成本又相对较大,对于一般的家庭用户来说,他们不愿意去负担这么多的费用。在对于数字电视的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进一步降低进入的门槛,从最基本的数字电视技术开始,将互联网的技术充分融入到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当中,为促进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完善起来,从而,让数字电视技术用户能够用电视也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互联网用户。所以说我国的数字电视用户目前对于真正的数字电视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来说,还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为数字电视用户的进一步增多,同时为数字化电视技术的商业增值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前景展望

对于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未来发展的状况,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较可以看到,数字电视不但可以为数字电视用户提供欣赏的电视节目,而且还能够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信息、服务信息以及娱乐活动等,这些信息的服务都是以前模拟电视所不能够取代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程度会越来越多,而且愿意通过数字电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数字电视的商业附加值增多起来,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数字电视的应用效果,而且还可以努力提升和完善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效果。

未来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在发展的前景上面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的。数字电视技术利用宽带互联网作为通讯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的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新技术。目前,数字电视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广播”和“交互”上。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来,未来数字电视技术更多的是将过去单向的信息接收,转化成为一个双向的互动的传输过程,这种双向的互动传输过程所带来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根本改变。从而真正满足每个用户娱乐生活的个性化需求。交互数字电视最迷人的功能就在于其互动功能。我国未来数字电视将会主要往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发展:首先就是视频点播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使用,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局面,可以尽可能地按照观众的要求来提供服务,其次就是可以给观众预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欣赏到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再次出现的内容就是宽带接入和电子邮件,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可以通过内置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方便地实现Internet接入功能,并可以提供以太网接口,用来连接PC。这样就能够方便电视观众在使用电视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电脑接入到电视当中,提升了电视与互联网的交互使用。在未来的数字电视技术中,还将要突破的一项技术性革命,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电视的视频系统,可以实现互联网的视频通话功能,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拉近了远距离人们的生活,而且改变了以往的人们对于日常通信内容的革命。一旦互联网接入到数字电视当中去,这种互动电视的功能就显示出来了,伴随着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电视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两者之间的界定就变得越来越小,以后的数字电视就可以像电脑一样进行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进行各种有关于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说,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应该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革新,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一项新的技术革命,这项新的技术革命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未来的数字电视将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状况,让人们能够享受得到更多关于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艳花.浅谈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前景[J].科技信息,2011,(14).

[2] 朱丽丽,刘鹏.简析数字电视技术及如何培养高技能的影视技术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

[3] 郝中武.浅谈数字电视的技术原理与未来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7).

[4] 于波.浅谈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趋向[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6).

[5] 吴昌进.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科技资讯,2010,(13).

[6] 孙傲飚.浅议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内涵[J].新闻知识,2011,(9).

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3

数字电视概述

数字电视又称数码电视,它是指从电视摄像信号源开始,就将视频信号数字化,而后发射、传输、接收整个系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其间根据MPEG―2标准,采用了数字图象压缩编码和数字伴音压缩编码技术、信道纠错编码(FEC)技术、数字多路复用技术及适用于各种传输信道卫星、电缆、地面辐射的调制解调技术等。

由于数字电视采用先进的信源压缩编码技术和数字传输游储技术,其与传统模拟电视系统相比,其具有收视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以及能够提供全新的业务等诸多优点。

数字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1、数字电视在全球的发展

美国电子和媒体研究机构战略分析公司2002 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01 年底,全球已有数字电视家庭3440 万户,到2002 年底预计将增加到5600 万户。

全球数字电视的发展最早起步于美国。自1994年6月底美国DirectTV 和USSB两个卫星开播数字电视业务起,到2001年9月,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370万。根据全国广播机构协会(NAB)的统计,到2002年2月,在美国84个地面电视广播城市和地区中已有244个数字电视台,数字电视覆盖率已达75%。

在欧洲,数字电视是以1996年4月法国开始第一个欧洲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为标志的。1998年10月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BBC的OnDigital在英国开播;同年11月,英国的卫星数字电视开播。在亚洲,日本在1996年6月,Perfect TV用CS卫星开始卫星数字电视广播。而2005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开播地面数字电视。

2、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是由南宁有线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四川新泰克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它于2000年6月在广西南宁开通运营。另外,我国的广东和河南电视台率先在省级电视台开通了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上海市于2002年9月28日开始试播有线数字电视。

我国广电部门也一直在为推广数字电视积极努力。2003年广电总局了《广播影视科技“ 十五” 计划和年远景规划》,并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时间表按地域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将时间明确划分为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按照规划,2008年我国计划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将全面停止模拟广播电视播出。

3、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

为了实现2015 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全部采用数字电视播出的发展目标,自2004 年起加快了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政府和广电部门都在积极促进数字电视的发展,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根据我国国情,有线电视数字化采取模拟向数字整体平移的方式。逐步按片区整体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这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然而,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的加快,我们在推行数字电视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转变国内观众心目中已形成的看电视是免费(或低收费)的观念是目前的一个当务之急。长久以来,国家广电事业向来都是免费为广大人民群众各种政策和信息。用户逐步养成了免费获取电视节目的习惯,对于收费的电视节目有较大的抵触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电系统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走向市场,加大投入,开发付费电视业务,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已成为未来广电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明确电视节目的收费概念,扭转用户免费收看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内容没有新意、缺乏互动也是限制数字电视是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电视具有同时播出5 0 0 套节目的容量,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计划,2005年我国付费电视频道将扩大到80个,付费广播将增加45套。然而,这么多的节目容量,其内容还是单一匮乏的;更何况这些付费频道并不一定能满足观众的需要。面对相同的内容,会有谁愿意另外付费呢?

最后,经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据专家测算,以数字机顶盒方式推广经营数字电视业务,一个网络上能有8―10万左右的交费用户,收支才可以基本平衡,而且要在三四年的运营时间之后才能收回投资成本。这些费用不能都由国家承担,而个人很少有人愿意投资。

数字电视的前景展望

数字电视提供了节目、信息、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在节目方面除现有的公共节目外,还有多种专业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交互电视节目、视频点播节目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互式电视广播。交互式电视广播是数字电视的一种应用。交互电视是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节目,而不是被动接收电视的形式,它实现了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电视欣赏个性化的趋势。

2、数字电视转播业务。数字电视转播业务主要用于卫星数字电视的转播、省网SDH下传节目的转播、模拟卫星节目编码后的转播、本地节目数字化直播等。

3、准视频点播业务。准视频点播业务也是数字电视系统实现的基本业务之一,在业务表现形式上可以和本地数字有线电视相类似,但它是将一个节目分为不同的时间间隔,采用多通道的方式播出,用户通过机顶盒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间隔的节目,从而感受到的是节目在可以接受的时间间隔点不断从头播出,这种特殊的业务表现形式感觉近似VOD服务,其实现的原理与本地数字有线电视业务相同。

4、数据广播业务。多媒体数据广播一种是数据文件广播,即一个数据文件可在全网或某一子网中广播;另一种是多媒体流式文件的广播,即实时多媒体图像、声音的广播。

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覆盖;前景

地面数字电视是指用地面广播传播方式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一种电视系统,是通过地面广播传播数字电视信号以实现数字电视收看。接收端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信号接收能力,如果是老式模拟电视,也可以通过专用的机顶盒接受,然后转换成模拟信号连接到电视机上。

一、地面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

在地面数字电视、有线、卫星传输方式中,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系统环境最为复杂,也因其技术要求最高、受众广而备受关注。地面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也十分重要。目前已有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欧洲数字视频地面广播(DVBT)和日本地面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T)三个国际电联批准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国际标准。针对我国数字电视应用的具体标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强词编码和调制》(DTMB)已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颁布,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强制实行。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体系,具有多项基础性技术发明,大量采用了无线数字通信方面的最新技术,是一项原创性无线数字电视传输新体制。2011年12月,国际电信联盟将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系统DTMB标准纳入其中,使得DTMB标准也第四个数字电视国际标准。

信号接收并解码、解扰后还原为模拟电视能接收和识别的电视信号。

二、地面数字电视主要技术特点

1.投资少:无线发射空中传输,大大节省了铺设光纤和有线电缆的费用,发端建设成本及收端建设的综合成本低,仅需有线网络约30%的投资。

2.维护省: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只需在发射铁塔和相应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架设前端设备,无需铺设光纤,无需穿墙凿孔,施工及工程维护相对容易。仅需有线电视广播约20%的维护费用。

3.建设快:发射前端建成就可实现信号覆盖。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在方案设计完成后,2-3个月内便可完成前端建设任务。建设周期少于有线电视广播的10%。

4.保生态:针对偏远地区,无需打开地面或者空中架线专门铺设电缆及中继设备,覆盖后,用户接收电视将不再受到空间和位置的限制,对于整个地域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本地化:相比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本方案可以传送更多的本地电视节目,具有更好地贴近性,具体转播节目内容可以根据用户喜好由运营商进行定制。

6.节目多:一个电视频道内传送9-12套的SDTV节目或者1-2套HDTV节目,同样的频率资源,收看的节目套数大大增加。

7.安全性:电视发射塔的唯一性,相比其他广播方式更不容易受到非法信号攻击。

8.抗干扰:强大的信道编码及信道恢复功能,抵抗电磁、多径等各类干扰。独特的抗邻频干扰能力,可以启用原来的禁用频道,有效节省播出资源和频率资源。

9.覆盖好:单载波传输系统由于接收门限低(相对多载波系统)具有明显的覆盖优势,弱场强下的远距离可靠接收。

10.功率省:系统峰均比低、覆盖同样区域所需的发射功率小,同样的发射功率,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

11.业务多:支持UHF,VHF,MUDS,MMDS等多种传输模式,支持SFN同频网、MFN多频网等组网模式,以及支持在线升级、数据广播、电子节目指南、电子政务、视频点播等各种增值业务模式。

三、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覆盖方式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可分成四部分:信源部分、处理部分、管理部分和大功率无线发射部分。

(1)信源部分。主要用来产生各种电视节目和数据信息,其来源包括卫星接收、电信接收、自制节目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设备包括数字卫星接收机、视频服务器、MPEG-2编码器、节目采编工作站、信息服务器、信息采编工作站等。

(2)处理部分。主要是对各种数字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这些处理使系统提供的附加服务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并使广播电视运营商能方便地控制各种设备,其主要包括传输流处理器、传输流复用器、条件接收系统等。

(3)管理部分。是控制复杂化的数字前端的关键,要满足差错管理、设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性管理和用户管理等网络运行的基本要求。

(4)大功率无线发射部分。主要将各种数据流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并转换为无线电频率对空中发射。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能够实现频谱的高效利用、足够大的数据传输容量、稳定的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能力。为了节约传输带宽,就要采用调制技术,信道编码,提高传输的可靠性,使每Hz频带能传送更多的bit(数据率)。清华大学自主开发完成了“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传输系统DMBT”采用OFDM多频调制技术在8MHz的带宽中传输最大净荷率达33Mb/s。我们采用的标准应是一个能够在固定和移动接收环境中,稳定实现大数据容量传输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终端系统包含接收天线、机顶盒等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基站所发射出来的数字电视

四、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

现在是地面数字电视化的时代,美国在2009年6月将地面模拟电视关闭。在美国,有1.13亿的家庭使用电视机,约有6470万用户使用有线电视,大概占到百分之五十七。两大卫星电视运营商DirecTV和Echo Star占了电视用户市场的四分之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地面电视有部分是交叉的。美国当前的三种传输方式,即有线传输、地面传输和卫星传输,这几种方式已形成相对较稳定公平的竞争格局。在欧洲,地面数字应用广泛,当前已有超过六十个国家在使用。在这些国家中,以西班牙的覆盖率最高,覆盖已达百分之九十。北欧的一些国家包括瑞典、挪威和芬兰,这三国的居民大多都使用的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技术在法国普及率也很高,在欧洲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好。因为数字电视使用的是公共频谱,在欧洲国家承载着公共服务的责任,同时数字电视还具有费用低、覆盖率高的优点。国外的有效经验可以成为我国改进数字电视技术的借鉴的基础。中国的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应该说有两个层面,一个层次是以公益性的广播为主,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公益性为主,标志性的事件还是从2008年1月1日的开播,奥运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一个层次上,从商业角度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变化,2008年底中国电视用户达到3.95亿,还有近2.32亿的用户还在看地面模拟电视。未来10年内,中国国内有4亿台彩电需要更新换代;未来3年内,车载电视、车载机顶盒市场总容量可达80万台,个人多媒体终端如PMP将达到750万台;未来5年内电脑电视的用户数量有望达到3000万。在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多媒体手机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1.2%。而这些都将使用地面数字电视进行传输。

按照广电总局的统一规划,全国地市级城市到2015年底停播模拟电视,到2020年底全国停播模拟电视。2013年1月10日,国家了《关于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实施意见》。第一阶段:2014年1月1日起,境内市场销售的40英寸及40英寸以上电视机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第二阶段:2015年1月1日起,境内市场销售的所有尺寸电视机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并且,在上述截止日期之前生产的不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的库存电视机产品,在销售时都应配送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并鼓励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使用的直播卫星机顶盒中增加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模块。

DTMB在国内的大力推广应用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面对大好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区域覆盖、接收灵活(可移动接收)的特点,分别构建针对农村、郊区以及城市等环境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络,并根据各种环境下受众需求的不同,针对性的拓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新业务,以吸引更多的用户群。

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消防工程;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95-02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1 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 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 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 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 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6 蓝牙技术无线化

与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比, 蓝牙技术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具有施工简单、安装容易、组网方便、调试省时省力等特点,而且对建筑结构损坏小,便于与原有系统集成且容易扩展,系统设计简单且可完全寻址,便于网络化设计, 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文物古建筑 机场、综合建筑和不便联网、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大,干扰较小的建筑。对正在施工或正在进行重新装修的场所,在未安装有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前,这种临时系统可以充分保障建

筑物的防火安全,一旦施工结束,蓝牙技术无线系统可以很容易转移到别的场所。

7 高灵敏化

以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为代表。该系统除采用先进的激光探测技术和独特的主动式空气采样技术以外,还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容错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近乎于人类的神经思维。此外,该系统的子机与主机可以进行双向智能信息交流。使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及运行能力空前提高, 误报率几乎接近零,灵敏度比传统探测器高l000倍以上,能探测到物质高热分解出的微粒子,并在火灾发生前的30min到20min预警,确保了系统的高灵敏性和高可靠性,实现早期报警。

针对当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系统误报、漏报频繁,智能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特殊恶劣环境的火灾探测报警抗干扰等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提出在符合国家消防规范的基础下采用统一、标准、开放的通讯协议,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研究,对系统方案、设备选型的优化组合,改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性能、减少维护费用和维护要求,向着高可靠性、高灵敏性、低误报率、系统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更好的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读室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000-01

电子阅览室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为读者提供各类电子型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服务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1]。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从九十年代初起步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如雨后春笋般, 数量迅猛增加。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电子阅览室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开发,从技术到服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得很快。现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可以提供图书馆主页服务、馆藏书目数据检索服务、光盘及网络数据库服务、多媒体光盘及随书光盘等电子出版物服务、因特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服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读者培训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一系列功能[2]。

一、电子阅览室在高校的主要功能如下:

1、电子文献检索和阅览 以网络和光盘数据库作为主要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电子阅览室既可以为读者提供馆内各类数据库的电子文献,又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情报信息。电子文献信息的检索和阅览功能是电子阅览室的基本功能,也是建立电子阅览室的初衷。

2、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集合,是一个多彩多姿、纷繁复杂、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世界,网络无疑是学生们获取信息、享受资源的便捷窗口,上网浏览自然成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最受欢迎的功能。

3、辅助教学 电子阅览室具备优越的网络环境和优良的软硬件设施,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其辅助教育教学功能,为学校教学提供便利。某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就被充分利用来进行在校一、二年级大学生完成大学英语新思维和新视野听力课程的基地之一;另外,这里也是进行医学信息检索课的补充场所。

4、远程教育服务 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长、机器设备充足,并且环境安静优雅,是一个非常适合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场所。因此,可以把它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有些高校赋予了电子阅览室远程面试机房和人才素质测评室的新地位。

不过,从电子阅览室产生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成熟,图书馆数字化、现代化的普及以及电子设备价格的日趋低廉,电子阅览室在满足了读者对电子文献信息和网络信息需求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目前存在的问题

1、网吧化: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行的是读者付费上机的制度,电子阅览室成为盈利性窗口。许多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除了做好收费工作和机器软硬件的维护工作,至于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是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甚少或者干脆不予过问。这就使得电子阅览室沦落为休闲娱乐的场所,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玩乐的心态来的,看电影、玩游戏、网聊、甚至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电子阅览室逐渐走向网吧化。

2、使用效率严重下降:随着电子设备价格的日趋低廉,个人电脑不再属于奢侈品的范畴。如今高校,许多学生都有条件购买了个人电脑。而且,联通、电信等宽带网络也基本覆盖学生宿舍,大学生们不出宿舍就可以上网娱乐,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校公共机房使用率直线下降。这也是近几年高校电子阅览室从风风火火、人声鼎沸到目前的冷冷清清、生意惨淡的主要是原因。

3、功能弱化、缺少特色服务: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及网络在校园内的普及,电子阅览室不再成为学生们上网的唯一途径。另外,目前大部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资源建设工作,这导致了电子阅览室缺乏特色资源,没有特色服务,与一般机房、一般校园网用户无异。

4、机器老化,急需更新:由于经费的限制,电子阅览室的机器设备往往存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比如,某独立学院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全部是2009年统一购买,至今使用已有6年的时间,机器面临严重老化,不仅四分之一的显示器经常出现故障而无法使用,而且由于电脑的配置过低,安装高版本的操作系统时运行非常缓慢,这就造成许多大学生转而选择宿舍上网或网吧上网。

三、转变观念,提高电子阅览室使用效率的几点建议

1、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读者的上机管理,严格执行电子阅览室各项规章制度。首先,应当对读者进行教育、正确的引导,告知读者在电子阅览室内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不能让电子阅览室管理规则形同虚设;其次,可以选择安装合适的屏蔽不良网站的软件,防止学生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同时要对违反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的学生及时予以警告。

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读者服务的关键。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相比,电子阅览室高科技的设备和网络化的工作方式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光有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还不够,还必须要同时兼有图书情报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 这样才能把电子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做好。

3、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宣传教育工作 基于当前相当数量的读者对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与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图书馆应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宣传推介电子阅览室,让读者感受到电子阅览室是一种以学习为主,消遣、娱乐为辅,劳逸结合,多视觉、多角度信息获取和检索的新型学习场所。

4、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合理利用电子阅览室 信息网络文化带来的多元化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感情评价以及网络沟通的交互性,极易蛊惑和诱导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高校图书管理员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电子阅览室,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珍惜上网时间,把握上网的时间长度和频次,防止网络上瘾和上网过度,以免分散精力、耗费时间、陷入庸俗,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教书育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读者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引导学生利用新型文献信息载体的最佳场所。信息时代,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是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服务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使电子阅览室真正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及文献检索的主要学习场所和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 郑琳晰.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与管理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

[2] 曹玉平.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吧――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信息传播中的导向作用[J].图书馆界,2005(1).